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苏州民间艺术

发布时间:2020-03-04 00:20: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苏州民间艺术

苏州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民间艺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八十年代初期,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民间艺术研究会(现为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艺术分会),团结了广大民间艺人,他们经常相聚在一起,探讨弘扬吴地文化,开展技艺交流,不断创新和提高艺术水平,使苏州的民间艺术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苏州的民间艺术,门类多,品种也多。有缂丝、刺绣、玉雕、木雕、牙雕、核雕、瓷刻、竹刻、剪纸、泥塑、草编、灯彩、九连环、民俗挂件等上千个品种,真是琳琅满目,精彩纷呈。这里,既有仿古的传统艺术品,也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工艺品。“九连环”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产生,在清代更为盛行。现在制作的九连环,花样翻新,形式多样,既有塔环、钟环、房环,更有符合国外游客要求的“A、B、C环”和数十个品种做成的套环。藏书镇出产澄泥石,制作的澄泥砚久负盛名,是我国的名砚之一。改革开放以后,那里的石雕艺人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将澄泥石创制成石壶,经过精雕细刻,一把把造型美观、玲珑剔透的石壶呈现在眼前,惹人喜爱。现在澄泥石壶已成为民间艺术中的珍品,受到大众的欢迎和收藏家的青睐。

近几年来,苏州的民间艺术,在弘扬优秀吴地文化及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民间艺人走向市场,走出苏州,走向世界,他们不仅在市内、省内展示,也到外省、外市去展览表现。有不少民间艺术家,还走出国门,他们带着刺绣、石壶、剪纸、民俗挂件等艺术品到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去展示,有的还应邀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在现场表现艺术,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苏州的民间艺术品,具有吴地文化的内涵,其特点是精致、细腻、美观,在民间艺术品中独树一帜。到哪里去展览、演示,就受到哪里群众的欢迎和专家的赞扬。在北京举办的多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市文联、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部分艺人参加展示,在展品前总是人头济济,争相观看;经过专家评选,许多作品都得了奖。如姚建萍的刺绣、蔡云弟的石壶、阮和平的智慧巧环、袁中平的澄泥蟋蟀盆等,均获得国家级的中国文联最高奖“山花奖”――民间艺术金奖、银奖和优秀奖。在苏州的民间艺术史上,增添了光辉的篇章。苏州的民间艺术,充分显示了苏州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显示了吴地文化的风采。

民间工艺:

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着极为丰富的民间工艺资源,苏绣、制扇、玉雕、缂丝、木刻年画、红木小件、剧装戏具、民族乐器等等,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在现今故宫博物院展出的工艺品中,有不少都标明产自苏州。据统计,现存24大类全国民间工艺中,苏州就保存有22类,门类之多、品种之齐全,都是在全国罕见的。苏州人民为此而自豪,这座城市也因此更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特有的文化品位。可以说,加强苏州民间工艺的保护与研究,既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实现文化强市、打造“文化苏州”的重要举措。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振兴民间工艺美术,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服务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努力发掘民间资源,大力发展民间工艺,改善旅游环境,增强文化氛围,推动旅游产业开发与地方经济的同步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江南民间艺术的奇葩——无锡竹刻

以留青、浅刻、浮雕、圆雕等各种雕刻技艺为表现力的无锡竹刻质朴清雅,格调高古,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毋庸置疑,无锡竹刻,也同样面临着一个“渐老”的问题。 “绝活”档案

●名称:无锡竹刻 ●产地:无锡

●传世特点:古朴典雅、清秀素淡 ●拳头产品:留青、圆雕 ●流传时间:100年

●名人代表:乔锦洪、许焱、胡瑞康

普查发现,无锡是民间艺术的“富矿”,目前已登记在册工艺种类就有11个大类51个小类的工艺种类,在册艺人200多位。其中像工艺画这一大类中,就分布贴、杂帖、玻璃画、葫芦画、邮贴、烙画、麦秆画、贝壳画、龟甲画等众多小类,微书画则包括微书、微画、微雕、核雕等。除了举世闻名的惠山泥人、宜兴紫砂外,锡绣、纸马、竹刻等工艺都曾辉煌一时。

但除了泥人、紫砂的从业艺人还比较多外,不少民间工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纸马、纸牌、道符等濒临失传。

眼下,市民协致力于抢救工作。像被誉为“国内一绝”的无锡纸马,到1958年左右几近失传。

为了使纸马“复活”,无锡市民协专门找到了父母曾经开办纸马店的山水画家陶揆均。70多岁高龄的陶老先生从2003年底开始,陆续凭记忆绘制出了多幅无锡纸马。然而不用版子印的纸马,依旧不是真正的无锡纸马。

这时,民协又出面为陶老物色雕版人。今年初,四块版子终于刻好,至此纸马工艺终于在大家的全力抢救下得以复存。这次,为了配合普查活动,又有两块纸马雕版被制作出来,送到了普查办公室。

目前,抢救工作的当务之急就是将登记在册的民间工艺通过编撰特色文化民间工艺无锡卷丛书,拍摄特色文化民间工艺资料片的方式保存下来。8月30日,市政府用于民间工艺普查的专项资金已全部到位。近日,摄像工作已展开,首先将拍摄惠山泥人和竹刻,接下来还将分门别类进行拍摄。全部拍摄完成后,将制成光碟,将所有在册工艺均以影像资料的形式保存下来,流传后世。目前,由市委宣传部组织撰写的《无锡民间工艺》一书也在进行中。所有普查成果将于明年吴文化节上全面展示。

常州

本报讯 本报上周《微雕技艺叫绝苏南》一文见报后,激起了很多常州“老艺人”的一片共鸣。据了解,除微雕之外,铜刻、竹刻等一大批令世人拍案叫绝的老工艺曾是常州引以为豪的“市宝”,一度闻名于国内外。然而,如此珍贵的民间艺术文化瑰宝,眼下处境却是每况愈下,香火难继,保护和挽救这些民间文化艺术的“活化石”成为这些老艺人的共同心声。

众所周知,常州的梳篦做工精美,名闻遐迩,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梳篦曾是常州经济来源的重要组成部门,有人用“养活了四邻八乡许多人”来形容。近年来,常州梳篦行业始终不景气。常州彩绒画民间艺人宗白易师傅昨天对记者说,常州过去有很多彩绒画厂家,但现在近乎绝迹,市场上很难再寻觅到彩绒厂的身影。宗师傅说,如今年轻人的爱好都被什么网络、电玩等时尚消费所吸引,他自己只能在老年大学里传授技艺给老人,他的徒弟在安徽、河南等地所开办的彩绒画厂却是红红火火。

今年74岁的常州微雕老艺术家王清源谈到民间老工艺的未来时,感到一筹莫展。他说,解放前至解放初那一段时间内,常州人刻的图章发往全国各地,外地人经常用邮购的方式向常州订货,常州图章风靡一时,出了不少“才人”,如当时在上海独树一帜的海派刻章名家刘公伯就是常州永红乡刘家村人,而在上海城隍庙一带做红木、做扇子、车玉器的常州人比比皆是。上海早期的漆雕屏风厂、制扇厂四厂厂长也是常州雕庄人,厂里工人干部大多数是常州人,而苏州和杭州的制扇行业也有许多常州人。但是,随着这项工艺的流失加速,常州人的身影也呈凋零的局面,有的人干脆举家迁往他乡,譬如玉雕技艺人员现在已移居到河南,而常州当地的玉雕技艺已经断代。一个民间工艺品种为了自身的生存去找适合其生存环境无可厚非,但“墙里种树墙外开花”,在发源地萎靡甚至绝迹,却值得人们去深思。至于留在本地的一些民间艺术家,也普遍苦于找不到传人而忧心忡忡。能用钢钎在青铜和铝片上雕龙琢凤的90岁高龄的民间艺人王志成老人,更是通过本报和其他渠道多次表示想寻找传人,但至今还没有找到,他痛心地对记者说,如果就这样眼睁睁让它失传,不仅是我本人的悲哀,更是常州的悲哀!

常州延陵工艺厂的厂长黄洪德表示,由于受现代和时尚文化的冲击,民间工艺美术似乎给人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感觉。其实,民间工艺美术品非常美,非常了不起,它的存在不仅是一种生活饭碗,而且是一个地方文化的骄傲,同时还是一种高雅的文化享受。黄厂长透露,常州领导人出访或有外宾来常州时,他们这些民间工艺品最能派上很大用场,他们厂做工精细的景泰蓝制品颇受外宾欢迎,但在国内却鲜有市场。

微雕老艺术家王清源告诉记者,摆在民间工艺美术艺人面前的重要任务是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民族文化,开发出工艺品生产的新亮点,民间工艺要拓展生存空间,除了自身需要创新,创造出时代需要的精美工艺品外,更急需政府保护,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同时,民间工艺本身来源于民间,是人民创造的文化,它还要服务于人民,要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所接受,一旦失去了这个思想基础,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必然走向衰落,直至淹没、消亡,退出历史舞台。

令“老艺人”们感到振奋的是,保护和挽救这些民间文化艺术的“活化石”已经被当地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据了解,常州目前正在酝酿斥资千万,为它们共同建一个“民间工艺园”。昨天,常州文化局社文处处长庄锡连表示,保护老民间工艺已经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事情了。文化局已设想投资1000多万,在武进经济开发区建一个民间工艺的生产基地,让那些有一技之长的老艺术家有用武之地。同时,设立优惠政策,把传统的民间工艺转化为生产力,把具有常州特色的民间工艺发扬光大。本报记者 张战斗 肖蔚

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

江西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作文

民间艺术 教案

民间艺术调查报告

多彩的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考察报告(浙江)

江苏 民间艺术特色

民间艺术的图片

苏州民间艺术
《苏州民间艺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