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0-03-01 15:52: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及发展研究》的研究设计

摘要:多元化与一体化的矛盾与冲突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多民族国家大都面临着在国内既要鼓励多元文化的发展,又担心会导致国家分裂的两难选择。语言教育成为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必须面对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要实现民族的平等,要平等地发展各民族的的文化和语言,双语教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因而,随着全球多元化教育的实践与发展,双语教育及其研究倍受关注,也成为世界教育热点问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语言、文化的多样性是国情之一。社会进入21世纪,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就是既要维护国家统一,又要促使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少数民族一方面要通过学习国家族际语以达到顺利进入主流文化的现代化社会,同时还要通过学习本民族语言与文化从而较好地保留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实施和发展以民族语与国家族际共同语为主的双语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国家统一和民族发展问题的主要途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功能将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强。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历史特征模式发展

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背景

全世界200多个主权国家中有大小民族2000多个,约有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世界多民族、多语言的特点构成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人类已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迅速加快,“地球村”的概念应运而生。多元化与一体化的矛盾与冲突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语言教育成为多民族、多语言国家所面临的急待解决的问题,因而也就成为国际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一体化与多样化长期的摩擦与碰撞中,国外许多国家在经过语言强制、语言同化尝试的失败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找到了摆脱困境的一条出路,实施双语教育成为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一种必然选择。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要求平等对待任何民族的文化和语言,并把它们视为人类共同的财富,而要实现民族的平1

等,要平等地发展各民族的文化和语言,双语教育成为主要途径。“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标志着人类进入新的时代,新的技术为进一步发展双语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53个民族有其自己的语言,24个民族有其自己的语言并有自己的文字,共使用80种以上的语言,分属世界9大语系中的汉藏、阿尔泰、南亚、印欧和南岛5大语系,语系下共有10个语族、14个语支。现行文字近40种,加上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文字,总共约有57种。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也是我国的国情特点之一。

1988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为民族和民族教育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央民族大学的腾星教授通过对国内外民族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了“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或称“多元一体化教育理论”的思想,随之教育理论界用“多元一体化教育”的理论来重构民族教育的理论体系。“多元一体教育”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教育,它是我国民族教育融入未来世界教育大趋势的必然选择,它在注重国家一体教育的同时,提倡和发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并通过国家的一体教育来确保少数民族享有现代教育的权利,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成为实施“多元一体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双语教育也成为我国民族教育理论研究中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与民族语言文字和教育与民族宗教三大重点、难点问题之一。这是国内外双语教育研究,也是本选题研究的主要背景。

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及其现状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是伴随着双语现象和双语教育活动的出现而产生的。对双语现象和双语教育的认识和探讨在我国源远流长,自秦统一中国后就出现了少数民族兼用汉语的双语现象,双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我国有组织地开展双语教育活动并真正把它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它来解决社会问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民族教育中开始注重民族语言。1951年1

1月教育部长马叙伦先生在第112次政务会议上作了关于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阐述了民族教育中的语文问题,随之确立了双语教育方案,给部分少数民族创立了民族文字,编译、出版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材,编印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科研材料。60年代以后,双语问题逐渐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中受“民族语言无用论”、“民族语言向汉语靠拢”的冲击,双语研究处于停滞状态。1979年,全国民族院校汉语教学研究会(1985年改为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成立,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双语研讨会,标志着我国双语教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80年代初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试行推广少数民族文字,并使之进入中、小学校教学之中,在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共同作为媒介语的模式,在较大范围内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育。同时,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基本上又重新确立了双语教育体制,少数民族语文教材的编译工作也获得重视。在此基础上,广大研究工作者从国家政策和法律的角度论述了加强少数民族语文教学、推行双语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展“双语双文”转换的教改实验,从认知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和比较语言学的角度进行了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言文字的对比与转换研究以及教材教法的深入研究,发表了大量的论文,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严学宭编著的《中国对比语言学浅说》,还有,如孙宏开、高树春等学者对我国的双语现象、双语制和双语课堂教学进行了研究,也有部分学者开始从文化人类学和对比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双语教育的现象与过程,使双语教育的研究向双语跨文化研究的方向迈进一步,主要代表作有陈红涛著的《文化背景与民族教育》、万明钢著的《文化视野中的人类行为》等,还有人从整个教育发展战略的宏观角度和民族教育学的角度认识和探讨了双语教育问题,主要代表著作有谢启晃、孙若穷主编的《中华民族教育发展战略抉择》,哈经雄、腾星主编的《民族教育学通论》、王鉴著的《民族教育学》等。这些研究使双语教育在民族教育理论中的地位得以正式确立,双语教育成为民族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我国的双语教育研究已开始从经验性的调查、观察描述转向较为科学的实验性研究。自八・五规划以来,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纳入《全国教育科学课题规划》之中,双语教育研究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一批

有影响的论文和著作,如戴庆厦、腾星等著的《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等,为构建双语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往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方面:语言对比研究、双语教育功能与政策研究、双语教育与教学的概念界定、双语教育和教学类型的研究、双语教育发展历史的研究、双语教学法研究、双语态度、双语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教材编写理论研究等。少数民族双语研究从单纯的语言文字的研究角度逐渐转向从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民族教育等多方面综合研究的角度,拓宽了双语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的范围。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也得到迅速发展。一些国际组织和多民族国家相继成立了双语教育研究机构并开展研究工作,在双语教育教学论、双语教育课程论、双语教育模式、双语教学方法论、双语教育研究法、语言学习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加拿大著名学者M.F.麦凯教授和西班牙的M.西格恩教授接受国际教育局“双语现象与教育”的研究项目,作为研究成果著有《双语教育概论》,搜集并研究了一些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和地区双语教育及其研究情况,其主要内容为双语个体、双语社会、双语教育、双语教育的社会心理基础、双语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双语教育研究和结果的评价。这标志着双语教育研究初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国外对我国民族双语教育、教学的研究较为少见。

应该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形成了双语教育研究的理论体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从信息时代的双语教育功能和意义方面,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如何应对新时代的发展需要而进行变革,这一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致使在具体教育实施中,人们对双语教育的认识分歧,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领域中“语言融合主义”与狭隘的“语言民族主义”思想的潜在影响仍然存在,有人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功能将逐渐降低,主张双语教育应以汉语为主,以精通汉语文为目的,双语教育就是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也有人持相反意见,认为不管时代发生什么变迁,民族语言仍是民族交流的主要工具,双语

教育应以民族语为主等。

2、从我国双语教育历史及其未来发展、民族文化动态性与多元性着眼,在全球教育发展总体趋势的视野中,审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并进行多维度研究,寻求发展对策和理论创新,这方面的研究也较为少见。当然,现有的研究成果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而存在的问题也应该成为我们着手研究和解决的目标。正基于此,笔者打算以“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及发展研究”作为毕业论文选题,进行这方面的探讨。

三、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的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所谓统一性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遵循着共同的规律,而多样性则是指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呈现为千姿百态、纷纭复杂的情况。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除具有普通教育和民族教育发展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性,遵循着其自身的规律而发展,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因民族、语言、文化、地域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在教育目标、内容、课程、模式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在多样性中又蕴涵着共同性,其发展也 体现为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笔者拟通过对现行双语教育基本概念和术语的阐释和辨析,对少数民族双语现象、双语教学和双语教育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从民族分布、民族语言文化的多样性等教育生态环境的角度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进行探讨,论述实施少数民族民、汉双语教育的必然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进而通过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历史及其发展过程的研究和反思,对其实践要素、观念要素等进行分析,总结和概括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基本特征和基本经验,面向未来,在与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相融、接轨的我国“一体多元教育”的框架下,从历史,文化和教育的多维视角进一步进行探讨,发现和分析现存问题,试图提出自己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未来发展的对策思考。

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时代,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的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空前加大加快,不断地打破族群界、地域界,各民族间的交流频度广泛提高,双语现象随处可见,语言作为调节族际

关系的功能日益增强,双语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和潮流。双语问题以及对双语教育的研究,随着全球多元化教育的实践与发展,也成为世界教育普遍关注的热点。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要实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腾飞,进而缩短国内边远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达到共同富裕,培养人才是关键,而要提高西部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就要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既是各民族面临的迫切社会发展问题,也是发展民族教育的必由之路。因此,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作为重点研究内容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之中。在这种背景中,本选题的研究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进一步重视,并试图提出个人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特征、模式和发展规律方面的认识及对其未来发展的策略性思考,为解决双语教育现存问题、促进未来发展提供一些认识和决策方面的参考借鉴。本选题研究的一孔之见若能给人以认识和实践上的些许思路和启示的话,那将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和研究方法

双语教育研究属于跨学科的边缘性研究范畴,涉及语言学、民族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综合知识,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具有较大难度。本选题的难点和重点在于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总体把握各民族的双语教育情况,发现与分析差异性和共同性,总结和概括其特征,探索发展的规律性,提出未来发展的策略性思考。这须占有和驾驭大量的资料,而且理论难度也较大。因此,本研究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主要采用历史研究法、归纳法、理论分析法和系统研究法进行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考试题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单选题

教育科学研究与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读后感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业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