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教育研究方法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16 09:01:0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育研究方法

谈谈你对教育研究方法的认识。

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了解教育研究方法不同类型。

(一)实证方法

实证方法作为自然科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其基本规范就是“用经验材料证明或证伪理论假说”。这些经验材料既可来自研究者的现实观察或实验活动(直接经验),也可来自记录了前人观察或实验结果的历史文献(间接经验);这些经验材料在形式上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但都必须是可检验的。

实证方法包括教育测量法、定量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教育实验法、内容分析法。

(二)质性方法

陈向明先生给质的研究方法下了一个定义:“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性研究包括访谈调查法、定性观察法、叙事研究法。

(三)系统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运用体现在研究主体身上,主要表现为系统思维。它的关键特点体现在运用系统科学原理考察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性质,并据此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性方法——既包括实证方法,也包括质性方法,以达到研究目的。

(四)复杂思维方法

复杂思维直面世界或事物本来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变化的生动丰富性。它考察事物及其运动变化的思维方式,是以非线性思维、关系思维、过程思维、情境思维为特征的。

(五)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依靠教育专家、学者的帮助,在教育实践中展开科学研究,并以研究的成果指导自身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六)文献法

文献检索是科学研究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它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推荐第2篇:教育研究方法

非正式评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选题

现行的物理教育采用的多是终结性评价, 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在一段学习过程结束以后给予评定, 不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而非正式评价正好能弥补这个缺点。非正式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 将非正式评价融合在物理教学中, 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并根据学生的需要,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并把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态度、建议等反馈给学生, 及时帮助学生调节、改进自己的学习。可见,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非正式评价, 可以优化物理课堂的教与学。

第二部分:研究框架及研究问题

近年来,受到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学术界对教育、语言、学习和认知等概念所采取的观点跟以前有所不同。大家不再视教学为传输,而以其为互动,也不再视学习为被动地接受,而以其为主动地建构。传统的正式评价的非人性化、脱离教学情境化等缺陷,日渐受到各界的注意。纵观世界各国近年来在学生评价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不仅强调评价在教学中的甄别、选拔功能,而且更强调它对教学过程的诊断和反馈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新的评价理念。

一、建构主义科学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教学不是传递科学知识的过程,而是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习者知道什么,更可贵的是要让学习者感受到什么;知识的意义不能直接传递,对知识的感情就更不能传递了。教师不只是关注如何呈现、讲解、演示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促进学生自己主动建构在知识的意义,时刻关注、了解、探知学生头脑中对知识意义的真实建构过程,并适时提供适当的鼓励、辅导、提示、点拨、帮助、支持,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建构活动。

二、建构主义评价观对非正式评价的启示

1.评价应重视过程性。建构主义强调先前知识经验对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强调在评价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实施,随时掌握学生的先前知识经验,从

而更有利于新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同时,建构主义强调评价应该侧重学生在一段学习过程中思想的转变与发展,知识水平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程度。因此,建构主义重视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

2.评价应建立在真实的情境中。建构主义强调,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通过简单“去情境”的对抽象概念的考试是无法真正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要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就应该将评价置于真实的场景之中,让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体现出对知识的理解水平与应用能力。 论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

1.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的要求

2.当前中学物理学生评价中的问题

3.非正式评价的兴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目的

2.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文献综述

一、国外有关非正式评价的研究

二、国内有关非正式评价的研究

第三章非正式评价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

一、建构主义科学教学观

二、建构主义评价观对非正式评价的启示

第四章 中学物理教学中非正式评价的现状调查

一、调研工具的编制

1.问卷的编制

2.访谈提纲、观察提纲的编制

二、调查实施

1.调查对象的确定

2.调查的实施过程

三、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第五章非正式评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非正式评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非正式评价的方法

2.中学物理教学中非正式评价的特点

3.学生对非正式评价的看法

二、非正式评价研究对物理教育的启示

第六章研究总结

1.研究的主要成果

2.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问题:

1.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非正式评价的方法有哪些?效果如何?

2.中学物理教学中非正式评价的特点有哪些?

3.非正式评价研究对中学物理教育有什么启示?

第三部分:收集数据方式

一、访谈法

选取嘉峪关市某普通中学中男、女物理教师各五名,选取时另外考虑了他们的年龄、教龄以及所教年级。

访谈提纲:

1.您认为什么是非正式评价?

2.在日常物理教学中,您常用的非正式评价的方法有哪些?能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法方法简单地说一下吗?

3.您觉得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非正式评价有哪些特点呢?

4.这些特点对您有什么启示吗?

5.您觉得非正式评价研究对中学物理教育的作用在哪?

6.基于非正式评价对物理教育的作用,您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注意些什

么?

二、观察法

观察法一是应用于访谈的过程中,二是应用于真实的课堂观察;均做为对访谈的补充。随意从每个年级各选取一节物理课进行观察。

观察提纲一:

1.该学校中教师、学生的精神状态;

2.受访老师的性格、脾气及行为举止。

观察提纲二:

1.所选班级的教室环境及布局;

2.所选班级中学生的整体情况,如学习氛围、总人数、男女生人数;

3.课堂进行中老师采用的非正式评价的方法有哪些?具体在什么时候用、如何使用?学生的反应如何?评价效果如何?

三、问卷调查法

1.调查对象选取

随机选取该学校中任意两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

2.问卷的编制

问卷的编制主要涉及评价的方法、评价的效果及学生对评价的看法。其中,有关调查评价方法的问题有:

1.日常教学中,物理老师经常和我们有交流和互动;

2.物理老师经常以提问的方式了解我们的学习情况;

3.讨论问题时,我经常进行自我评价并对他人进行点评。

有关调查评价效果的问题有:

1.物理老师对我的看法启发我审视自己;

2.有时候,物理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或一个动作能够对我产生影响;

3.当老师对我的表现进行评价之后,我更加积极的学习。

有关调查学生对评价看法的问题有:

1.我重视物理老师对我的看法;

2.我觉得非正式评价能让我更轻松的学习物理;

3.我希望物理老师给我更多的关注和反馈。

第四部分:反思

看到这个问题,我才意识到这门课程已经即将结束,回想这一学期里自己的表现,确实值得反思,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一开始,这门课程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主要原因是:我一直以为专业硕士是为培养高级的一线教师,我们只需要学习、锻炼如何讲好一节课而已。所以忽视了有关研究方法的学习。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渐渐发现,实践还是需要理论的指导,只有掌握了更深更新的理论,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

我研究的题目是《非正式评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最初的研究设计相比,我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有所进步。现主要介绍一下完善、修改、改进的地方。首先,根据研究题目我查找了更多的文献和书籍,对相关的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并进行了分析、整理。其次,通过认真思考,对自己的研究问题也做了比较大的修改,使自己研究的目的更加明确。接着,我阅读了有关研究方法的书籍,对质性研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对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数据收集方法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最初研究设计的数据收集方法等做了修改。最后,我大概整理、分析,列出了论文大体的研究框架。由于能力和时间有限,论文做的还不是很好,存在很多问题,希望老师能够谅解。

推荐第3篇:教育研究方法

一.填空题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按研究目的分为基础研究、____、发展性研究、_______、预测研究五种。答案:应用研究 比较与评价研究

2.教育科学研究存在经验和理论二个层次,表现为四种水平,即_______,探究原因水平、_______、理论研究水平。答案:直觉观察水平迁移推广水平

3.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的基本特点是历史性、_______和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主。答案 具体性

4.教育观察的记录方式主要有_______、取样记录法和_______。答案:描述记录法 行为核对表

5.教育实验按控制程度可分为_______、准实验和_______三种。答案:前实验 真实验

6.定义在形式上一般包括被定义项、_______和定义联项三种。答案:定义项

二.是非题

1.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与科学方法论是息息相关的。( )答案:√

2.科学研究中的选题宜大不宜小。( )答案:×

3.研究假设一般表现为疑问句。( )答案:×

4.一个数量小但代表性高的样本,一般比数量大但代表性较差的样本好。( )答案:√

5.一个测量如果信度高则效度也一定高。( )答案:×

6.从严格意义上讲,行动研究还只是一种非正式研究。( )答案:√

7.事件取样法可以得到关于事件、行为的背景材料,而时间取样则不能。( )答案:√

8.多因子实验是指自变量只能有一个,但可有多个因变量。( ) 答案:×

9.研究者可根据自己的意愿给变量下操作定义,但在下操作定义时,要使操

作定义吻合于概念定义,并能揭示相应的概念定义。( )答案:√

10.实验法离不开观察和调查,它必须建立在观察或调查的基础上。( )答案:√

三.单项选择题

1.在科学史上,首次研究了科学认识的“归纳—演绎”程序及所遵循的方法,

并在形式逻辑之上建立了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家、思想家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毕达哥拉斯

2.题录、索引、题要、文摘属于文献等级中? )

A.一次文献 B.二次文献 C.三次文献 D.四次文献

3.历史研究法中属于第二层次的研究是 ( )

A.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研究B.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C.搜集、整理和分析处理史料D.历史事件与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

4.对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鉴别是否善本、“精本”或作者本人的稿本,需要

A.辨伪考证法 B.校勘法 C.年代考证法 D.作者考证法

5.根据观察的方式,教育观察研究可以分为 ( )

A.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B.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C.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D.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6.在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是 ( )

A.访谈调查 B.问卷调查 C.测量调查 D.调查表法

7.根据访谈过程是否有严格设计的访谈提纲,可以把访谈调查分为 ( )

A.一次性访谈调查和重复性访谈调查B.个别访谈调查和集体访谈调查

C.结构性访谈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调查 D.电话访谈调查和网络访谈调查

8.按实验控制程度,教育实验可以分为 ( )

A.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B.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C.因素型实验、反应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D.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轮组实验

答案:CBDBA BCA

四.名词解释

1.测量答案: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事件或物体所具有的某种属性数量化的过程。

2.集中量数答案:是用来描述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在量尺上表现为一个点。

3.特性等级评定法答案:观察者可以带着某种目的,对观察对象进行多次的观察,然后用某种等级评定量表对所要研究的特性加以评定。

4.文献法答案:通过查阅已有的文献和资料去了解研究对象。

5.自然实验法答案:在实际自然情景中进行,只能尽量地,不能完全地控制无关变量能 较长时期地持续进行。

六.论述题

试述科学观察的要求。

(1)安排观察预备期。(2)不干预活动。(3)讲究记录方法。

(4)如有多个观察者同时观察同一情景,需要预先训练,以求得满意的观察者信度。

(5)对同一行为应观察足够的次数或时间,以保证观察结论的可靠性。

(6)了解各种可能的误差来源,有意识地避免或减小误差:

①观察者的期望效应;②观察者放任现象;③被观察者的反应性行为可能因观

察过程中的某些因素而有所改变;④观察仪器设备的干扰。

七.分析与运用题

从浙江、四川两省幼儿中分别随机抽取各 1000 名幼儿进行计算能力测试,浙

江幼儿平均得分为 89.50 ,四川幼儿平均得分为 87.90,若要知两省幼儿计算

成绩有无显著性差异,应该选择何种检验方法,并说明理由。

应该选择乙检验 (或:独立大样本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

理由如下:

(1)两个样本的平均数 (或:均数)是由全然无关的组别随机抽取的样本计算得来的。

(2)N>30(或:样本容量大于 30)

模拟试卷

(二)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连续变量的是 ( )

A.性别 B.感觉刺激C.分数 D.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

2.某特定研究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的程度称为 ( )

A.内容效度 B.结构效度 C.内部效度 D.外部效度

3.区别科学方法与非科学方法最主要的特性是 ( )

A.预见性 B.灵活性 C.准确性 D.客观性

4.如果采用观察法研究幼儿的同情行为,最理想的方法是 ( )

A.时间取样法 B.频率计数图示法C.日记描述法 D.事件取样法

5.下列观察法中,需要记录行为出现的频率的是 ( )

A.清单法 B.时间取样法 C.实况详录法 D.事件取样法

6.“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调查”属于 ( )

A.关系调查 B.现状调查 C.原因调查 D.发展变化调查

7.根据自变量的性质,探讨空间密度与幼儿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实验研

究称为 ( )

A.验证性实验 B.多因子实验C.S-R 法则实验 D.P-R 法则实验

8.在教学方法实验中,下列无关因素中,可不必加以控制的是 ( )

A.教师的业务水平B.儿童的基础水平C.儿童课外受到辅导的机会 D.师生的心情

9.使用取样记录法,要求观察者在开始之前就确定 ( )

A.观察范围 B.观察目的 C.观察时间 D.观察类型

10.理论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为 ( )

A.调查报告 B.实验报告 C.经验总结 D.学术论文

11.在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中,考察教育现象的起源、形成、变化发展过程及

其本质,常用的方法是 ( )

A.教育观察法 B.发生学方法 C.教育调查法 D.教育实验法

12.判定定性研究内在信度的主要指标是 ( )

A.研究的差异性 B.研究的一致性 C.研究的多样性 D.研

究的特殊性

13.在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将调查法用于教育研究的是 ( )

A.DeweyB.BoiseC.KendallD.Thorndike

14.以教育事实为主的科学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 )

A.教育观察报告、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报告等B.学术论文、教育观察报告、教育调查报告等C.学术论文、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报告等D.学术论文、学术专著、教育观察报告等

答案:CCDDB BCDBD BBCS

二.名词解释

15.教育研究方法答案:教育研究方法就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 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

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16.调查研究答案:调查研究是一种描述研究,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材料从而形成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17.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答案: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是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基础上,运用 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的方式进行加工整理, 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教育的 客观规律。

18.系统方法答案:系统方法是一种将对象作为系统进行定量化、模型化和择优化的研究方 法,包括对系统的分析和综合,建立系统的模型以及系统的择优,从而揭示系统普遍性质和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系统的合理控制。

19.内在效度答案:内在效度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的真实程度,决定实验结果释。

三.简答题

20.教育研究中历史研究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

1、分析研究课题的性质、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关的资料条件

2、史料的搜集与鉴别3、对史料的分析研究

21.调查表的基本格式。

(1)总标题(2)横行与横标题,纵栏与纵标目(3)数字资料(4)表尾(5)附录

22.定性分析的适用范围。

1、注重对过程的探讨,而不是十分注重结果

2、个体的发展,随时间推移发生的行为上的演变以及个案研究

3、比较研究中的差异描述4、定性的评价分析5、有关观念意识方面材料的分析

23.元分析的基本步骤

1、确定要进行系统总结和评价的问题;2、尽可能全面搜集有关的研究报告和文献

3、对搜集的文献按记录特征进行分类4、测量效果的大小,并探讨效果大小与情境变的相关情形,从而获得总的 结论

24.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的基本要求

(1)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创新(2)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4)语言文字精练简洁,表达要完整准确

载于:考

模拟试卷

(三)

一.选择题

1.应用归纳法来得出研究结论,这一方法可追溯到 ( )。

A.亚里士多德 B.培根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2.根据加工程度的不同,文献可分为 ( )。

A.一次文献 B.二次文献 C.三次文献 D.四次文献

3.随堂听课是属于 ( )。

A.自然情境中的观察 B.实验室中的观察C.直接观察 D.间接观察

4.教育观察研究的设计包括 ( )。

A.确定观察的内容 B.选择观察的类型C.制定观察记录表 D.训练观察人员

5.首次提出“实验科学”概念的人是 ( )。

A.培根 B.梅伊曼 C.拉伊 D.冯特

6.一个好的教育实验的基本特征有 ( )。

A.有较为明确具体的理论假说B.有合理的控制C.实验的设计、程序较为规范

D.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可望生成一定的模式

7.教育定义的规则要符合 ( )关于定义的基本规则。

A.逻辑学 B.教育学 C.心理学 D.美学

8.在研究中,研究方法及其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指的是 (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9.假设检验分为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属于参数检验的有 ( )。

A.Z 检验 B.t 检验 C.F 检验 D.X 2 检验

10.定量分析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有 ( )。

A.数据描述 B.数据推断 C.数据的综合分析 D.定性研究

BABCACABCDAABCDAAABCABC

二.填空题

1.倒数平均数常用于计算 _________ ,求入园儿童的增加率则可用

_________ 计算。答案:平均速度 几何平均数

2. 选题、查阅文献、提出假设、_________、收集资料、分析资料、_________

和撰写研究报告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答案:制定研究计划或方案 作出结论

3.教育性、可行性、实用性、_________ 和 _________ 是学前儿童发展与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答案:恰当性 准确性

4.由来自同一总体的无数组样本数据而获得的该总体的某种特征,称为

_________ 。答案:参数

5.测量的基本类型按照测量的参照体系,可分为 _________ 和 _________ 。

答案:常模参照测量 标准参照测量

6.统计分析的任务,一般由 _________ 和 _________ 两类统计方法来完成。

答案:描述统计 推断统计 或者:推断统计 描述统计

7.时间取样法中将行为进行分类的方式主要有 _________ 和 _________ 两种。

答案:类别系统 特选系统 或者:特选系统 类别系统

8.置信区间,一般选择 _________ 和 _________ 两个置信水平(显著性水平)。

答案:0.01 0.05 或者: 0.05 0.01

9.科学观察是一种 _________ 的观察,具有客观性、_________、系统性

等特点。答案:有控制 可靠性

10.学前教育实验常在现存班级进行,不能随机分配被试,无法完全控制无关

因素,只能尽量减少误差,这种实验称为 _________ 。答案:准实验

11.观察记录方法中经常运用的是连续记录法、_________、等级记录法、

_________、现代观察技术与记录手段。 答案:频率记录法 符号记录法

三.名词解释

1.科学观察答案:一般指科学研究中的正式观察方法,是有明确目的,有计划安排,有一 定控制,有严格记录的观察。它具有客观性、可靠性、系统性等特点。

2.清单法答案:是一种非正式观察研究方法。所谓清单,是指一系列项目的排列,并标

明关于这些项目是否出现的两种选择,供记录者判断后选择其中之一并作出记号。

清单法就是使用预先制定的清单表格进行观察并作出选择记录的研究方法。 幼儿园

使用的成绩报告单中所提供的信息,也常可用清单法获得。

3.内容分析法答案:是对各种传播内容,包括文字与非文字形态 (声音、图像等)的内容,

进行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

4.报表 (调查)答案:是调查者按一定的组织关系,印发专门的调查统计表格,由被调查单位 或对象根据各种原始记录和资料提供有关调查统计资料 (从而)用来收集调查资料

的一种主要调查手段。

5.图示统计答案:是根据研究所获数据材料,用点、线、面、体、色彩等绘制成形象的

统计图,借此把事物或现象的特征表示出来的一种描述统计方法。

四.简答题

1.简述教育观察研究的特点与功能。

答案:教育观察研究属于科学观察。其基本特点是: (1)教育观察是一种有目

的、有意识的搜集资料的活动; (2)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不加任何干预和控制

的状态下进行的; (3)具有直接性; (4)是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其结果的解释是以有关理论为依据的; (5)教育观察要借助一定的工具。

教育观察的功能有三:一是有利于获得客观充实的事实材料,有利于教育科学

理论的提出;二是检验教育科学理论观点是否正确的依据;三是有助于研究课题的

选择和形成。

2.建立教育实验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答案:(1)要对教育实验目标进行科学分析(2)要了解编制教育实验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程序(3)在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要用质和量的方法对每项指标及其指标体系的构 成结构进行检验。在综合分析时,既要

考虑指标系统的因素构成,又要考虑指标系统各因素的关系程度。 (4)要使评价指标有个性特点。

3.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表述的基本要求。

(1)在科学求实的基础上创新。(2)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4)书写格式符合规范,文字精练、简洁,表达准确完整。

模拟试卷

(四)

一.填空题

1.广义的科学方法包括 _______ 与 _______ 两个方面。 答案:科学方法论具体的科学方法

2.根据研究的功能和目的,可把研究分为基本 (理论)研究、_______、评

价研究、_______ 等研究类型。答案:应用研究 行动研究

3.自然数具有区分性、等级序列性、_______、_______ 等特点。答案:等距性 可加性

4.根据课题性质和研究目的的不同,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领域的调查研究,

一般可分为现状调查、_______、发展变化调查和 _______四种基本类型。

答案:关系调查 原因调查

5.行动研究是将改革行动与 _______ 相结合,它与 _______ 的具体行动息

息相关。答案:研究工作 教育实践

6.统计分析要求原始数据 (资料)具有客观性、_______、_______ 。 答案:可比性 完整性

7.推断统计一般包括 _______、_______ 和统计预测等方面的内容。

答案:参数估计 统计假设检验

8._______ 和 _______ 均为检验两个平均数 (或比例、相关系数)的差异显

著性的常用方法。答案:Z 检验 t 检验

9.从原则上讲,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一般应具有正确性、_______、公正性

和 _______ 。答案:客观性 可读性

10. 在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时, 直接引用他人著述文字的, 应当采用 _______、

段落后注 (或篇后注)、_______等方式给予注释说明。答案:页末注 文内注 C

二.是非题

1.科学方法是具体的工作方法或研究方法,是科学思维方式的实践和应用。( )答案:×

2. 观察 (研究)法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来认识研究对象特征的一种研究方法。( ) 答案√

3.因变量是指实验的条件、原因变量。 ( )答案:×

4.随檠幕驹蚴侨米芴逯械拿扛龅ノ桓鎏宥加型鹊谋怀榈蕉晌?nbsp;

样本的机会或概率。 ( )答案:√

5.无关变量是指与实验对象和实验结果没有关系的因素,因而实验过程中无

须考虑对它加以控制。 ( ) 答案:×

6.“ 2 , 4 , 5 , 8 ” ,这一组数的中 (位)数是 4.75 。 ( )答案:×

7.研究假设应当是有根据的推测,也就是说假设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论或事实

的基础上,并需经逻辑推断提出。 ( )答案:√

8.试探性实验无须假设即可施行。 ( )答案:×

9. 幼儿 A 智商 126 , 幼儿 B 智商 84 , 则幼儿 A 的聪明程度是幼儿 B 的

一倍半。 ( )答案:×

10.标准差是最重要、最完善的差异量数,它能较好地表示一组数据的差异情

况或离散程度。答案:√

三.单项选择题

1.区别科学方法与非科学方法最主要的特性是 ( )。

A.预见性 B.精确性 C.客观性 D.系统性

2.由来自同一总体的无数组样本数据而获得的该总体的某种特征,叫 ( )。

A.常数 B.常模 C.参数 D.系数

3.选用某个测验或自编测验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测验的 ( )。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4.下列观察方法中属于正式观察法的是 ( )。

A.轶事记录法 B.日记描述法C.频率计数图示法 D.特性等级评定法

5.研究情景和条件与所研究的对象 (或行为)生活 (或发生)于其中的自然情景

相符合的程度,即为 ( )。

A.生态效率 B.标准关联效度C.外部效度 D.表面效度

6.下列方法中,主观性较强的调查方法是 ( )。

A.重点法、内容分析法 B.重点法、典型法

C.内容分析法、典型法 D.文献法、内容分析法

7.根据自变量的性质,幼儿情绪状态与课堂秩序的实验研究属于 ( )。

A.S —— R 法则实验 B.多因子实验C.验证性实验 D.P—— R 法则实验

8.利用有关数据报告研究成果时,为了形象地表示出事物或现象发展变化的

过程,绘制统计图宜选用的图型是 ( )。

A.长条图 B.次数直方图 C.曲线图 D.散点图

9.统计图、表的标题应写在图、表的 ( )方。

A.上、下 B.下、上 C.上、上 D.下、下

10.下列陈述中不符合报告研究结果的要求的是 ( )。

A.事实与数据相结合 B.定性与定量相结合C.客观与主观相结合 D.一般与典型相结合

CCADABDCBC来源:考试大_教师资格证考试

五.简答题

1.简述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1)选题; (2)查阅文献;(3)提出假设;(4)制定研究计划或方案;(5)收集资料;(6)分析资料;(7)作出结论;(8)撰写研究报告。

2.简述调查访问的注意要点。

(1)事先约定时间、地点,切忌不期而至。(2)衣着适合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使对方感到可近、舒适。 (3)事先准备工作力求完备。如用具、问题先备妥。(4)尊重对方,录音、录相事先征得受访人同意。(5)预先拟好日程计划,再开始实行访问。

3.行动研究法及其主要特点。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教育改革的小范围探索性的研究方法。

其主要特点有:

(1)实践性与参与性相结合;(2)合作性与渗透性相结合;(3)持续评价性与即时反馈性相结合;(4)可变性与适应性相结合。

4.简述检验的用途。

检验用途较广,即可用于参数分析,也可用于非参数分析。具体而言,

它常用于以下情况:

(1)非连续变量的正态性检验;(2)连续变量的正态性检验;

(3)独立性检验。(4)无差异假设的检验。

六.论述题

1.结合课题,阐述建立和检验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构思的基本过程。

答案:回答要点:从选题、文献检索、形成研究假设、研究设计等几方面进行

阐述

推荐第4篇:教育研究方法(简答题)

一、文献检索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1) 全面正确的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

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

文献资料提供科研选题的依据。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搜集现有的与这一特定研究领域的有关信息,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作系统的评判性的分析。内容包括:该课题前人或他人的主要研究成果,达到的研究水平,研究的重点,研究的方法、经验和问题。要了解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修正和补充,在此问题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从而进一步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自己的问题。只有了解了有关研究的动态,才能选定最有价值又最值得研究的前沿课题,才能发现前人研究问题所涉及的范围。

2) 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是跟踪和吸收国内外研究学术思想和最新成就,了解科研前沿动向并获得新情报信息的有效途径。进行教育研究,必须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手段和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不仅可以找到获得课题科学回答的线索,使研究范围内的概念、理论具体化,而且为更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提供有说服力的、丰富的事实和数据资料,使研究结论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础之上。 3) 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文献资料提供科学研究的有关信息,使研究者充分占有资料,从而避免做前人已解决的问题,重复前人已经提出的正确观点,甚至重犯前人已经犯过的错误。

二、教育研究中的比较研究法 1) 明确比较的目的,选定比较主题。这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根据研究课题确定比较的内容,限定比较的范围,从而使比较目标明确而集中;第二,按比较主题统一比较标准。比较标准既有可比性又有稳定性。这是比较的依据和基础。 2) 广泛搜集、整理资料通过查阅文献、调查、实验等多种方法,尽可能客观地搜集所要研究的教育现象的有关资料。 3) 对材料的比较分析这是比较研究的重要环节。从初步分析到深入分析,要对搜集的资料进行解释、分析和评价。分析时要注意事物间的因果性和全面性。 4) 作出比较结论最后要通过理论和实践论证所得的结论。

三、实验设计的具体步骤 1) 陈述研究的问题并提出研究假设;要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研究的问题及研究假设。 2) 确定实验处理处理即所要操纵的自变量的变化,一个实验最少有两种以上的不同处理:实验组和控制组 3) 列举群体、样本、实验单位、抽样方法及样本大小;群体指样本的总体。要研究小学生能力发展,那么目标总体就是在校学习的小学生。接近总体则是指实验进行的具体单位,场所的样本。实验单位,可以使个人、班级、也可以是一个学校、团体,必须独立接受实验处理并作出反应。关于取样相关问题,已在第七章做过阐述,在此不再重复。

4) 选择因变量及适当的测量手段;

对因变量的测定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确定所选择的反应变量时是能够提供有关研究问题的信息的;第二是决定怎样进行测定,如何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度量单位及必要的技术手段;第三要考虑测量数值的可能准确度。

5) 判定该实验需要控制的无关因素,选择控制方

法,设计控制过程和预测控制的程度;

所谓无关因素是指在实验研究中除所规定的自变量外的一切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包括外部的、介入的,或主试者变量等。由于不可能做到控制所有干扰,因此要集中考虑会影响实验因变量的主要因素,而对影响不大的因素可不予考虑。

6) 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并提出伴随这个设计的

统计假设。

四、问卷法的一般步骤 1) 明确研究目的,根据研究目的和假设范围收集所需资料,并确定调查对象。 2) 列出调查问卷所需研究问题的纲要,确定所要搜集的信息和问卷类型。 3) 围绕主题草拟问题,列出标题和各部分具体项目。 4) 征求有关人员、专家的意见,修订项目。

5) 试测。从总体样本中出去30-50人为试测样本,以检查问卷表述的方式、项目,内容是否被受试者所理解,并求出信度、效度。

五、运用访谈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1) 谈话要遵循共同的标准程序,避免只凭主观印象,或谈话者和调查对象之间毫无目的、漫无

边际的交谈。关键是要准备好谈话计划,包括关键问题的准确措辞以及对谈话对象所做回答的分类方法,也就是说事先做好如下准备:谈话进行的方式,提问的措辞及其说明,必要时的必要方案,规定对调查对象所做问题的记录和分类方法。

目前往往出现的问题是,访谈时总想跳过指定谈话计划这一步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事先准备不充分,因而不能收到预期效果。一个不愿思

考的问题,不善于提出问题的人,在研究工作中是很难有成功的希望的。 2) 访谈前尽可能收集有关被访者的材料,对其经历、个性、地位、职业、专长、兴趣等有所了

解;要分析被访者能否提供有价值的材料;要考虑如何取得被访者的信任和合作,另外,在访谈时要掌握好发问的技术,善于洞察被访者

的心理变化,善于随机应变,巧妙使用直接法——开门见山、间接法、迂回法等。 3) 关于访谈所提问题,要简洁明白、易于回答;

提问的方式、用词的选择、问题的范围要适合被访者的知识水平和习惯;谈话内容要及时记录。

4) 研究者要做好访谈过程中的心理调控。如,为

了使被访者留下良好的印象,要善于沟通,消

除误会隔阂,形成互相信任融洽的合作关系。研究者还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其中关键是以诚相待,热情、谦虚、有礼貌,有时访问的失败正是沟通不够所致。

推荐第5篇: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研究的效度:指结论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内在效度)和结论的普遍性(外在效度)。(p8) 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能被有把握地准确解释的程度(即研究本身的真实性)。 外在效度:指研究的结果能被推广到更大人群的程度(即研究的推广性)。

教育研究的信度:指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即研究的可靠性。

内在信度: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搜集、分析和解释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即研究的一致性)

外在信度: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背景下重复研究并得到相同或相近的结论。(即研究的重复性)

2、操作性定义:(p26)

操作性定义是一种规定,它是被确定的需要定义的变量和条件的操作或特征具体化。

3、常量:一个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特征或条件。(P22)

变量: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价值或条件的特征。

4、准实验研究:指一个实验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的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P84)

5、调查研究:一种使用范围很广的研究,它包括对现状的研究,以及确定和解释社会的或心理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P106)

6、比较研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教育之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P161)

7、参与观察:也称为自然观察,它是指就研究对象在自然的状态下研究者参与某一情境中去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在实地研究中,参与观察是主要方法之一。(P172)

(从某种程度上说来,实地研究就是一种个案研究,因为研究最佳答案可以从个案分析中获得。)

8、访谈:通常是两个人(有时包括更多人)之间有目的的谈话,由其中一个人(研究者)引导,搜集对方(研究对象)的语言资料,以此了解研究对象如何解释他们的世界。是实地研究中一种获得资料的重要方法,在实地研究中,访谈的方式基本上也分为非正式的和较正式的两种取向,而访谈的结果加大地依赖研究者的技能。(P176)

9、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P206)

二、简答题

(一)教育研究的分类(p9—10)?

根据不同的标准,教育研究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

1、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目的来区分的。

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扩展知识;应用研究的基本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

2、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而不是用数字和量度;定量研究是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对象,而不是用语言文字。两者各有自己的特征,但在教育研究的运用中,它们的连续性多于他们的两分性。

3、描述性研究与干预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是对客观事物予以考察,努力反映其客观状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干预性研究着力于对客观事物施加可能引起改变的影响。

(二)、自变量、因变量的关系(P23)?

自变量和因变量是教育研究中广泛采用的变量描述术语,源于数学。因变量是我们可以测量的变量,自变量仅仅是一个分类变量,它对研究的个体进行分类。自变量可影响因变量,在某种意义上,因变量取决于自变量。

(三)、“好设计”实验的标准(P62)

1、充分的实验控制——指对实验条件有足够的控制,以便研究者能解释结果

2、不加人为修饰——实验结果能否推广到非实验设定的情景,这一标准在教育研究中尤为重要。

3、比较的基础——需要通过某种方式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有实验效果。

4、通过数据获得充足的信息——数据必须足以检验实验假设,应有对假设作出判断的足够的精确度。

5、非污染的数据——数据应充分反映实验效应。不应被实验中出现的蹩脚的测量或误差所影响。

6、无相关变量间的干扰——这一准则与充分的实验控制密切相关。可能存在其他正在操作的对因变量有影响的变量,这些影响不应该被错误地解释为实验效应。

7、代表性——研究者常常希望将实验的结果推广到一些个体、条件、方法等中去。

8、省力原则——指如果所有其他特征相同,我们更倾向于采用较简单的设计而非较复杂的。

实验易受技术上和方法上误差的影响,进行并完成一项合理的实验设计,需缜密、仔细的计划,同时需要注意一些细节,计划应先于实验。

(四)、跟踪发送信函的方法(p121)?

跟踪发送信函对于问卷调查,被认为是必要的,而且应事先做好计划,主要有两种方法:

1、紧接着给那些没有回答的人寄一封信或者明信片。这种方法更受欢迎,因为它比较便宜,而且排除了从同一个人那儿收到两张已经做好的问卷的可能。

2、给每个人都发一个空白问卷的信封。只有当不能鉴别出不答卷人时才使用,使用的时候应该告诉答卷人,如果他们回答了第一次问卷,就不要做第二次了。

另外,电话、电报或特殊的邮件也可以用作跟踪发送信函。但,由于它们在时间和花费上都比较贵,因此,使用不是很广泛。

(五)伯格登对定性研究中的伦理问题给予的简单伦理建议(P146—147)

1、非常小心地收放现场记录,确定不要将现场记录留在任何人可能拿到的地方。

2、不要和其他人讨论或谈到研究内容或研究中的任何人。

3、在现场记录和最后的研究报告中,使用研究对象或场所的假名。

4、不要将所发现的任何资料,告诉可能用这些资料使研究对象困窘或受伤害的人们。

5、和研究对象有个清楚的协议,让研究对象知道他们能期望从研究中获得什么,和需要什么义务。

因为在教育研究的情境中,对象受到的伤害通常不会是身体上的,而是属于心理上或社会性的伤害,在这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下,研究者进行研究之初,就需要设想周密,与有关当局或人员有个正式的协议。当然,保护研究对象的最重要的伦理责任应是尽力地搜集资料和仔细地分析资料,避免误解或扭曲研究对象的观点。

(六)文献研究的优缺点(P156)

优点:

1、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孔子进行研究,我们无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亲身考察,这样,通过《论语》这个文献,我们就可以对孔子进行研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简便易行,费用较低。与实地调查法等方法相比,文献研究法相对具有方便、自由、费用低等优点。

3、真实性较强,可靠性较大。文献研究法,一般人们总是从日记、自传、信件、遗书等个人文献中流露出真实的心理和行为动机,因此,文献研究相对比较真实、可靠。

缺点:

1、文献本身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有些文献出于特殊的目的和意图,有意夸大或掩盖某些事实;文献的保存具有很大的选择性,知名人士的文献保存完好等等。

2、收集文献难度较大。在许多情况下,一些事件根本没有文献记录,有些文献档案机关不予公开机密,在进行文献研究时,很难把所需文献找齐找全,容易造成文献不足的遗憾。

3、文献抽样缺乏代表性。因文献资料大多以文字记载的形式保存的,所以能否留下文献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程度的高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写文献的可能性相对较大,故若仅仅依据现存文献来了解和分析人们所处生活状况、生活情形及思想观念,可能只能了解社会中某一阶层的情况,其文献抽样未必具有代表性。

(七)比较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P160)

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比较研究具有重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比较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教育的普遍规律。

第二,比较研究法能使人们更好地认识本国、本地的教育状况。

第四,比较研究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第三,比较研究能帮助人们获得新的发现。

三、论述题

(一)论述教育研究的意义和过程

教育研究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以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活动。

教育研究有它本身的特点,它既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如客观性、系统性和创造性),但同时,教育研究又具有特殊的个性:

第一,伦理性。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因此,所设计的研究必须具有教育意义,每一个环节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研究必须充分考虑伦理性的特点。

第二,复杂性。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而人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周期长,把握的难度也大。因此,教育研究比自然科学研究还要复杂。

第三,全员性。教育研究主要是服务教育教学活动,而育人活动是需要全员参与的活动,因此,要求所有教师参与到教育的行列中来。

教育研究的意义有:

1. 新时期教师角色转化的需要(从技术工人向知识分子)

2.使自己的生命不断丰润增色

3、改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

4.提升职级的需要

5.打破对研究的迷信,恢复教师的主体性

教育研究的过程分为六步:

1、确定问题:这是研究过程的初始活动,也是最难确定的。

2、查阅文献:文献查阅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它一般在研究过程的前期就开始着手进行

3、制定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计划是实现研究目的的前提,一般研究计划大致包括:课题依据(理论和现实依据)、研究目标、课题研究内容、课题研究步骤、主要研究方法、预期成果、课题研究保证措施等。

4、搜集整理材料:收集资料的过程一定要经过适当的组织和控制

5、分析研究资料:要针对问题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不能甩边了。

6、撰写研究报告,得出结论:这个结论的得出,必须是在分析资料的前提下得出的,不能分析归分析,下结论时你自说一套。

(二)、论述行动研究

严格地说,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

行动研究额特征有:

1、为行动而研究(research for action)。研究不是为了理论上的产出,而是为了实践本身的改进。

2、对行动的研究(research of action)。表明行动研究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形式。

3、在行动中研究(research in action)。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教师工作于其中的实际环境,从事研究的人员就是将要应用研究结果的人,研究结果的应用者也是研究结果的产出者。这种双重身份整合在同一主体上。

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

行动研究没有整齐划一的研究模式,但总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计划。

计划阶段主要完成的是: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

明确问题和分析问题: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这个问题的存在会产生什么影响?

对问题进行了界定和分析以后,就要制定一个计划,这个计划主要包括的内容是:

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对解决问题试图改变的因素、具体行动的步骤与时间安排、本研究涉及到的哪些人。

第二:实施

把计划付诸行动是行动研究的核心步骤。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改善实践。因此,把计划付诸行动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

1、教师按计划付诸行动时,要充分考虑到现实的因素,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2、对行动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收集有关资料。经常用到的方法有:观察、访谈和问卷、个人资料收集与记录、教师自己的个人资料

第三: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后,对计划、实施进行反思,大致有七个方面:

1、问题界定是否明确

2、行动的操作定义是否清楚?必须清楚地赋予操作性的定义,把概念的含义用可操作的行为表现出来,减少主观臆断。

3、研究计划是否周详?

4、研究者是否按计划执行?如有变化或修订,要进行说明

5、资料收集与记录是否详尽无误?

6、研究的信度与效度如何?

7、资料的分析与解释是否慎重恰当?

行动研究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意义

1、存在着问题:

教育目的存在为研究而研究

研究形式上存在脱离实践,成为游离于实践之外的、教师们教书之余的另一项活动内容。

2、意义:

(1)关于合作问题。因为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重,很少有时间阅读教育书籍、报刊,这不但大大地限制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视野,而且在正确对待教育理论、运用理论语言等方面,也有一些欠缺,如果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这个欠缺不至于对研究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

(2)关于研究的“成果”问题。关注行动的改善、强调研究过程中的交流与研讨,不但大大提高教师对研究的兴趣,而且它对教师素质的提高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3)关于资料的收集。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少有教师能够把自己的实践记录下来,作为分析、总结、反思的资料。因此,如果重视对资料的收集,这对事件案例,对以后的研究都会提供很大的方便。

推荐第6篇:教育研究方法考试题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研究方法2基础性课题3文献综述4常量5日记描述法

二、填空(每空一分,共20分)

1研究三要素:一是目的,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二

是____,是按步骤、分阶段进行的;三是____,研究是运用各种

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为保证研究的质量,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具备:____、价值性、

____、新颖性。

3确认文献的____即对文献进行鉴别,一般由两种方法____

和内审两种方法。

4教育观察研究包括三个要素_____、_____和观察对象状态。

5时间取样法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它是以____为取样标准来

观察记录预先确定的行为是否出现以及____的一种观察方法。

6根据访谈结构可将访谈分为_____访谈、非结构式访谈、___访

谈。

7实验法是通过对某些影响实验结果的___加以控制,有系统的

操纵某些实验条件,然后观测与这些实验条件相伴随现象的变

化,从而确定___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8坎贝尔和斯坦利认为影响外部效度的四个要素有:___、抽样

偏差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_____、多重处理干扰。

9确定问题的原则有:实践性、____、______。

10个案追踪法主要适用于三种研究情境:一是探索发展的___二是探索发展的稳定性、三是探索____对以后其他教育现象的响。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研究方法有哪些基本特征?

2选定教育研究课题要遵循哪些基本原理?

3教育文献在教育研究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4简述教育研究的实施程序和实施要求。

5教育调查研究的步骤一般是哪些?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无结构式问卷与结构式问卷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2试述观察法的主要用途和主要特点。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认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2旨在揭示教育现象的基本规律与本质联系,试图解决教育的根本问题,强调研究的深刻性和系统性。

3研究者对某个时期或某个专题的若干文献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综合概括和评论。

4一个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相同的特征或条件。

5对观察对象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以日记形式描述性地记录观察对象行为表现方法。

二填空。1过程方法2定向性现实性

3真实性外审4观察手段观察对象5一定时间间隔出现次数6结构式半结构式

7无关因素条件与现象8测验的交互作用实验安排的负效应9可行性科学性10连续性早期教育 三简答题。 1教育研究方法具有的基本特征:1>一般特征:a问题性b继承性c有效性d可靠性

2>独特特性:a伦理性b异质性 c实践性 d难控性 e迟效性 2基本原理:1>价值原则:a选题不违背事物发展规律 b 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 c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

2>需要性原则:a体现教育实践改进需要b体现教育理论完善需要

3>创新性原则:a体现时代感 b突出内容新 c凸显角度新 4>确当性原则:a具体明确 b冷热相济 c难以兼顾

5>可行性原则:a考虑研究客观条件 b考虑自身主观条件 c考虑研究时机问题

3作用:1>提供已有信息,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2>提供研究思路,提升课题研究思路。

3>提供背景资料,深化研究结果的理解。

4>避免无效劳动,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益。

4实施程序:a进入研究情景 b实时观察活动 c收集记录资料 实施要求:a观察的目的性 b观察的客观性 c观察的全面性 d观察的主动性

5 1>明确问题,形成调查设计:a阐述研究问题b选择调查对象c确定方法手段d编制选用工具e制定调查计划

2>实施调查,搜集调查资料:a回收问卷,访谈记录b搜集有关被调查者这背景资料

3>深入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四论述题1.无结构型问卷属于开放式,没有固定的回答格式与要求,对填答问卷者来讲,可以自由回答,故又称作开放型。这种类型的问卷,多用在研究者对某些问题尚不清楚的探索性研

究中。因为答卷人回答自由,答案多种多样,所以整理资料比较费时费力.可使对问题的了解更深入,即时发现一些新的问题,使对问题的探讨在更深度的情况下进行。如果采用集体访问,可以将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来,供集体讨论.填答者可不受任何约束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说明填答者的动机、态度、意见等,利于作深度研究使用。缺点是资料分散,难以统计,而且需要花费填答者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构型问卷可根据是否使用文字,划分为图画式与文字式。图画式比较适合文字能力较差的儿童与文盲被试,在跨文化研究中应用较方便,可少受文化影响。结构型问卷根据答案的不同形式还可划分为:选择式、排列式和尺度式。适合于使用统计方法和进行量化处理。

2.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观察对象的自然性、观察的客观性和观察的直接性.观察法对教师的功用是了解学生。具体的应用场合有;(1)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观察(2)对学生课外活动的观察,包括课间的活动、午间的活动、课外活动时间里的活动等;

(3)对学生家庭的观察。具体的应用对象有:(1)全班学生;(2)小团体或者小组;(3)个别学生,特别是需要重点了解的学生。具体的应用内容有;(1)学习与思维活动;(2)人际交往活动与互动行为;(3)思想品德方面的表现等。

推荐第7篇:数学教育研究方法

小学生数学学习态度如何培养

新课改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数学教学时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应关注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关注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心理学家对学习者的内在认知加工过程的认识逐渐深入,学习态度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一、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重要性

我们平常总是说一个学生聪明,就是不往正地方使,学习成绩较差。这就是说,这个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相反,说一个学生不是特别聪明,但学习踏实,成绩优秀,则说明他的“学习态度端正”。事实也证明,学生学习态度的好坏与其学习效果密切相关。在学校里,如果其他条件基本相等。学习态度好的学生其学习效果,总是远远胜于学习态度差的学生。

那么何为学习态度呢?学习态度一般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表现在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况,情绪状况和意志状态等方面。学习态度由认识、情感和行为意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其中认识是基础,情感是核心,行为意向是行为过程的准备。《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的四大数学目标之一,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即是数学学习态度的培养。情感是指伴随学习过程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如对待学习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主动自觉的,还是被动的,是喜欢的还是厌恶的等等,情感本身就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人生观。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态度属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因,对学生学习活动具有动力和调节功能。它是学习过程的前提条件,直接影响行为的顺利进行,以及发展方向及结果。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讲,态度决定行为,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为学习态度潜在地决定学生用什么方法对学习采取怎样的行动,所以在学习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同,表现行为不同,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不一样。

一个人的气质、性格、智商、特长等,我们很难改动,但一个人对事情的态度从消极变为积极,由被动变为主动,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改变的。更重要的是当班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时,往往导致这些学生价值观、人生观扭曲,造成班级混乱,打架斗殴,违纪违法时常发生,走出校外成为社会上的问题少年。是青少年犯罪人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的负担。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大量工作,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积极、主动、自觉的心态为目的。

二、培养积极数学学习态度的策略

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学习态度的培养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但是数学学习态度是一种思想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下面我仅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态度的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教育,提高认识

学习态度属思想认识范畴,必须通过提高思想认识才能解决,作为教育工作中,必须提高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明确“学习是学生的权利也是义务”,“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生对自己对父母、教师、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养成不偏科,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学会竞争与合作,培养他们强烈的自信心,持之以恒的意志力、自制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习数学从表面上看是为了学会解数学题,其实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我们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事实证明,通过对数学的钻研,可以不断改善我们的思维品质,而良好的思维品质不仅可以带给我们数学上的收获,同时也可以在其他科目上得到收获。理解了这个道理,做数学题时,我们就不能只满足于“会做”,而要力求思维严密、逻辑性强,条理清楚的将答案完美的写出来。一旦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和解题习惯,孩子不仅能把数学学好,而且还能在不知不觉中改掉做事粗心马虎的坏习惯,性格也会随之得到完善。良好的学习态度也就产生了。

(二)提高学习兴趣

有些学生虽然能在认识上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但还是不爱学习,不愿学习,一提学习就头痛。这就必须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最大能力创设有利于教学的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挖掘课程资源,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学会质疑、探究。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在宽松愉快的环境里,往往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容易突发奇想,有利于个性的发挥,数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每一位教师必须创设一个鼓励学生探索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去。学生面对授课的教师往往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被动感,如果教师对理解太慢的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对胆小、性格内向的学生缺乏适当的鼓励以及正确引导,对爱发言又常离题的学生缺乏正确地评价,过多批评指责就会造成学生抵触情绪,从而限制和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影响了学生数学积极学习态度的养成。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本着一切为学生、关爱学生,加强与学生心灵的沟通,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并注重悬念设计,为学生选取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即使一些内容本身不具有深厚的趣味性和探究性,教师也要尽可能地精心设计“包装”以增强趣味性、探究性。通过一层一层的悬念设计使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好奇,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时教学的效果就达到最佳状态。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愿意学,乐意学,积极主动地学,也有助于数学积极学习态度的养成。

3、优化课程资源

如今,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发利用录像带、光盘等音像资料,同时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自制课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课程资源,能对学生产生求知诱惑和刺激。

4、注重教学评价的作用

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应注重发展性评价,更应注重激励性评价。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在他的“效果律”中强调奖赏的作用,认为奖赏可以强化反应。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更不要吝啬表扬,要善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激励性评价,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鼓励,恰当的给予适度表扬,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进取心理,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多年的事实证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评价与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强化主动学习的意识,从而保持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

总之,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作为教育者应该格外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成分,结合各科任教师、学校及家长,共同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

推荐第8篇:教育研究方法(综述)

阅读综述

题目:《极重度聋及其听力康复技术》

王树峰博士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总第20期67 方向:

1、研究了极重度聋的特点“极重度聋的个体差异较大,其听觉能力主要由三个基本因素决定:听觉损失、听觉动态范围和听觉识辩能力”。

2、本文分别从“听觉损失、听觉动态范围和听觉识辩能力”三个方面分析了“极重度聋”的听力学特点,并着重分析了“听觉识辨能力”的4部分相关内容“频率择取,频率分辨,时间整合和时间分辨”。

观点:作者总结出“当前‘极重度聋’的听力康复技术主要有:

1、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技术

2、触振觉辅助装置

3、移频技术

4、模式言语助听

作者认为:基于言语的特征,可相应设计出具有不同功能特点

的模式言语助听装置,应用于极重度聋人的听力语言康复工作。

评论:本篇学术论文首先剖析“极重度聋”的特点“个体差异大”解析了听觉能力的三个决定性因素“听觉损失、听觉动态范围和听觉识辩能力”并从“极重度聋听力康复技术”方面分析了对三个决定性因素采取的不同措施:针对“听觉损失”采取“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技术、触振觉辅助装置”;针对“听觉动态范围”采取“移频技术”;针对“听觉动态范围和听觉识辩能力”采取了“模式言语助听技术”。为“极重度聋人”的听力语言康复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措施。

题目:《聋儿听力康复设备的研究》

章苇

江西红声器材厂

声学技术期刊

方向:

1、本文通过分析“全国采集人抽样调查”结果,了解到我国现有2000多万听力障碍患者,其中14岁以下的儿童有171万,7岁以下的约有74万人。同时每年平均有2~4万新生聋儿,这些聋儿中绝大多数均存在可利用的残余听力,尽早对他们进行听力-语言培建训练,就完全有可能使这部分聋儿走出无声世界。

2、本文对聋儿听力损失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概括了小儿听力损失特点:其听力损害的严重程度各异,但双耳多对称,通常以高频听力损失为主,小儿一旦致聋,基本上无法治疗,并由此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3、由此作者认为:小儿如不及时进行听力康复培建,将使聋儿终身丧失语言交往的能力,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负担。

4、作者通过“现状调查”发现:自8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创办了不少聋儿听力康复中心,目前,大部分中、小城市和1/ 3左右的县都设有聋儿听力康复点(班),但其使用的听力康复设备却千差万别。

观点:

1、作者首先对现有的听力康复设备进行了分析,指出问题。

2、为此作者设计了这个“听力康复设备”方案,选定了聋儿听力康复设备有两部分构成“聋儿听力检测和助听器选配工作用助听器选配仪来完成,助听设备则借鉴德国森海泽尔公司最新开发出的红外助听器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3、该设备的拥有关键技术:提高系统的信噪比,降低红外幅射声传输过程中的失真率改善感应拾音线圈的频率响应、提高其拾音灵敏度等。

评论: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残疾人中听力障碍的人数,各年龄阶段聋人的分布现状作出了分析;重点对幼儿听力康复设备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设计出“合理的听力康复设备”。为幼儿听力康复提供了设备、技术支持。

题目:《应做好早期听力康复的干预工作》

黄志物

常伟

吴展元

陶泽璋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中华医学杂志2003年2月25日第8卷第4期 方向:

1、早期听力康复的干预

2、听力普遍筛查工作逐步张开后,听力损失评估及随后的干预存在着严重的干预程度不够和质量堪忧的问题提醒我们早期听力干预应该倡导系统性和制定规范化的原则和方法,以确保和提高干预的程度和质量。婴幼儿和小龄儿童助听器验配是早期听力干预的重要环节,但因其无语言基础和交流能力,验配师对其助听效果在短期内难以作出准确评沽,因此,为获得最佳验配效果需要耳科医生、听力学家、聋儿家长等通力合作,更需要遵循助听器验配原则和规范化方法。

观点:

1、助听器验配 ①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②遵守助听器验配原

③效果评估及追踪助听器功效的确认,尤其是 对言语感受的益处,应该在婴幼儿特定的听觉环境中加以检验。

④个体化训练的指导及交往能力的评估早期 干预计划最基本的重点是支持听损伤患儿或聋儿家庭发展其交往能力,为此,应遵循以家庭为中心的训练原则。

2、更好开展“早期听力干预”工作的几点建议

①建立诊疗和干预基地

②我国听力学起步较晚,缺乏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应尽快确定和完善听力诊断评估的系列检查模式、方法和规范化操作并加快加大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力度。 ③确定早期干预模式、原则和方法

④有必要组织专家编撰出版一套“早期听力检测和干预”科普及指导丛书,并利用各种方

式加强科普宣传。积极开展更广泛跨学科研究和经验交流。

⑤做好以家庭为中心的语言康复训练。 ⑥建立“新生儿早期听力检测和干预”网站,成立全国性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及学术团体。

评论:本篇论文对我国听障残疾的早期干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早期干预的缺点所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助听器验配”到“开展早期干预工作”的建议,为听力障碍的早期干预提供了有力依据。

推荐第9篇:教育研究方法作业

《初中小班化化学教学有效性》研究设计方案

一、研究背景 1.国外的相关研究

国外对小班化教学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初期,近二十年来更是发展迅猛,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将小班化教学列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柯亨及其同事于1983展开了一项名为“班级规模与教学”的研究,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小班化教学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认为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目前,美国各州的小学每个班有20-30人组成。法国1990年每班平均不超过25人,加拿大小学班额平均20人,日本小学班额平均30人,新墨西哥州小学每班平均在24人左右

第三次国际化学与科学研究中,Stigler(1999)认为:日本学生的高成就是因为日本教师在教学上的成功,而这与日本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研究活动——授业研究(Leon Study,也就是课例研究)相关。 2.国内的相关研究

我国对小班化教学研究的历史很短,最早是上海于1996年开始小班化教学的,并在理论上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取得初步成果。北京市从1992年开始进行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其它省市如南京、大连、台州等城市紧跟其后,目前,我国小班化教学各试验点,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生源状况来控制班额的大小,一般控制在20~35人之间。通过文献资料的分析与总结,我国的小班化教学研究有如下特点::

(1)借鉴、模仿国外小班化教学的经验。

(2)从理论上对小班化教学进行可行性研究。如对国外的小班教学理论进行研究,然后把它介绍给国人,另一些则是立足于我国小班化教学的实验,从局部进行研究论证,对它进行总结和提升。

(3)将小班化教学与当前教育的主流思想相衔接。如小班化教学与研究性学习、小班化教学与素质教育、小班化教学与个性教育、小班化教学与人本主义、活动教学理论及主体性教育思想等的关系,等等。

(4)对小班化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报告。如北京市西城区、武汉市武昌区;走进阳光地带 (天津南开区龙城小学);太原市黑龙潭小学推进“小班化教育”试验;大连市甘井子区“小班化教育研究”之点滴,苏州市钟楼小学主编的《小班化教育研究与实验》,等等。

总之,从国外看,关于小班化教学的研究多集中于缩小班级规模与学生成就之间的关系上,其观点大都有实践研究加以支撑,研究过程中尽管有触及到课堂互动问题,如教学环境、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等,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的研究大都基于教学论,而从化学学科的角度来分析数学小班化教学过程的研究尚有欠缺。

小班化教育使更多学生有了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更提升了市民的教育幸福感。小班化教育研究,在‘关注每一个’的核心理念下,将把重点放在提高学习的效率上,也就是谋求更富成效的小班化教育。即南京小班化教育已经从‘广泛播种’走向‘精耕细作’阶段。提高小班化化学课堂教育的实效性是我们每一个化学教师的追求。

二、理论思考

(一)、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则是小班化教育的永恒的主题。新课程理念与小班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谋而合,相得益彰。小班化化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润泽生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情感教育理论也告诉我们:在小班化教育过程中,加大情感投入可以有效地优化教学效果。 1.有效教育理论。

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2.人本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步为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教育的本质在于“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健康地、积极地、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化学教师必须做到眼中有人、脑中有人、心中有人。 3.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说”明确了学生智能的多元化的倾向,每个孩子有着多项不同的智能,且不同的智能强弱各有不同,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潜力,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每个学生的兴趣或潜能应当充分发扬,但并不是一味追求“专长”“特长”,而要利用他的长处和优势尽可能去弥补他的短处和不足。 4.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能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这个定义包含着几条重要的内容,其关键方面是:比较各种可能的教学方案,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方案,在规定的范围内,获得学生教育和发展等方面的最优效果。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教师教学设计的启示:就是指教师有目的地选定一种建立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

(二)、核心理念

小班化教学——小班是指25~35人规模的班级。小班化教育,是在小班中以提高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为目标指向的教育。是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充分照顾其个性特长为目的,通过对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实施过程、教育策略和教育方式、教与学的互动交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等改革而形成的一种优质化的班级教育教学活动形式。

小班教学绝不仅仅指规模小,其核心理念是个性化教育或称适性教育,教学策略以自主、合作学习和个别化指导为主,评价策略应体现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主体性的统一。教学,不管大班还是小班,都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只不过在小班教学条件下更易实现新课程理念,使更好的享受教育资源,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核心思想】化学教学有效性——化学教学中,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教学理念】

(1)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实验教师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发展教学思想。

(2)关注化学教学效益。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实验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参与本课题研究对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影响。

(4)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实验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手段,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正确选择最有效的方法。

(5)关注量化和可测性。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的检测,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工作成果。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三、研究内容

研究总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小班化化学课堂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益。 研究目标内容要点:

探寻初中小班化学校大面积提高学生化学成绩的策略与方法,即提高均分和合格率,降低差分率;进行初中小班化学生化学学习有效性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探索具有小班化化学教学特色的民主、平等、合作的交往空间,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环境;以此课题研究为契机,推进学校的发展;构建适应小班化化学教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同时建设适应小班化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化学学习的幸福感与教师的职业成就感。需要成立几个子课题组,以方便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以教师的备课、上课为主,通过对课堂模式、教学策略、合作探究、有效作业、课堂提问,评价标准、教师成长等七个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关键要素进行研究,探索出提高学生学习效益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式,努力使他们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关注每一个,让每一节化学课堂成为高效课堂,让每一次化学活动都有价值,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实验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新课程理论和小班化教育实验的成功经验。 2.调查法

通过调查表与学生座谈,了解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化学的状况等,分析整理并建立学生化学学习档案,为研究工作提供基本信息。 3.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以实验操作为主,行动研究是最主要的方法,各个子课题都采用该方法,按照子课题研究方案,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总结、边反馈边修正。 4.个案研究法

通过个案研究,积累研究经验和研究资料,提炼出有价值的结论。各课题组成员结合自己的课题,积累经验和案例。 (二)研究对象

各小班化实验学校的学生。

五、保障措施 时间:2014—2017 地点:大山中学

人员:成立的子课题组的学生和老师

六、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4.5—2014.8)

1.成立课题组,确定子课题组组长和人员(2014.5—2014.6)

2.各子课题组结合总课题实验方案研制该子课题的研究计(2014.5—2014.9) 3.撰写课题研究设计方案,申报课题(2014.9—2014.10)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4.9—2016.07)

1.进一步加强小班化教育的理念学习和实践探索,按子课题研究方案开展实验研究工作。

2.组织各种教学研究、研讨活动(每学期不少于3次),探讨小班化教育的教学方式、管理模式、评价办法等,及时交流小班化教育实验的经验、体会和感想;利用例会或专门时间组织课堂教学交流,开展多项丰富多彩的活动探索小班化化学课堂高效教学的模式、思路、策略。 3.参与各子课题的实验教师积累资料。 4.及时研究和调整在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三阶段:总结和评估阶段(2016.09—2017.07)

1.整理和搜集实验阶段的有关素材(教学案例、教育个案、优秀论文、视频录像等)。

2.总结各子课题实验研究情况,撰写实验报告,申请结题。 3.通过专家评估验收,结题。

4.召开小班化教育推介会,推广课题实验成果。

七、预期研究成果

1.全面改善小班化化学学习状况,学生化学成绩明显提高,及提高均分和合格率,降低差分率。三项指标好于市平均水平。 2.小班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原则、方法及途径。 3.基于各个子课题的实验结果。

4.编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论文、教学案例集,三年内课题组有10篇论文获奖或发表。

5.教师专业成长较快,研究能力和教学技能跃上新台阶。 6.各子课题和总课题完成结题报告。

我们期望能经过三年的实践与探索,建立起适应小班化数学教育和课程改革要求的课程体系与数学教育管理体系。实验教师的教育理念新、专业成长快,初步建成一支师风正、业务精、口啤好,适应小班化教育的教师队伍,培养和涌现一批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建立民主平等、师生互动、主体参与、协同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开放式教育模式,构建适应小班化教育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及管理体系。初步构建科学性强、便于操作、适应小班化数学教育特点的教学评估体系。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较大的提高,中考数学成绩推进率逐步上升。力争本课题的成果推广到其他学科,使每所小班化学校都发展成为管理规范、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信赖、社会信誉较高,学校特色明显,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的小班化精品初中。

推荐第10篇:教育研究方法基础

自闭症在中国

1982年儿童精神病学家陶国泰教授首次正式在国内专业文献上报道4例自闭症.80年代中期以后,病例报道不断增多.1989年我国精神疾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CCMD-2)正式将儿童孤独症列入疾病分类系统中.并且陆续有临床、病因、诊断、治疗和随访等方面的 研究报告.2001年,孤独症首次被列入全国残疾儿童调查中;2006年,中国残联将孤独症正式划入精神残疾的类别;2009年全国首家公立自闭症学校正式招生.据媒体报道,我国的儿童自闭症人数超100万.但是因为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体系尚未建立,我国2/3的孤独症患儿往往要在两家或三家以上机构就诊,绝大部分需要跑到北京、广州等大城市才能得到确诊.因此不难推测实际患病人数远不止100万.然而根据第19届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协会大会数据表示,目前我国专业的儿童精神科医生队伍不足200人.正是因为儿童精神科医生的队伍严重不足,客观上导致了孤独症儿童确诊率小,漏诊率高.与此同时,还伴随着一个极大的社会认识问题——群众不认识孤独症,医生不了解孤独症.自20世纪80年代自闭症康复引入我国以来,国内许多城市开始陆续建立了一系列以自闭症康复为主的训练机构,这些机构有的是政府出资兴办的,也有很多是民营机构,它们在推动自闭症儿童康复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和积极的作。

自闭症在国外

从时间上来说,美国从20世纪40年代肯纳医生命名自闭症以来,教育和心理学专家、学者对这一病症的研究从未停止,并且积极探索其病因、治疗手段、干预方法等,累计了大量的个案研究资料和丰富的研究成果。而中国引入自闭症这一概念是从20世纪80年代,比美国起步就晚了40年,目前国内大众群体对于自闭症的认识存在很多误解甚至完全不知道的状态,但欣喜地是,随着有关电影、电视剧以及电视节目的播出,社会各界开始了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关心。

从对自闭症的研究来说,国外有系统的师资培训体系,也有严格的专业资格认证,大学开设相关课程,从理论到实践,先教育后特教,边学习、边工作、边研究,每年的国际会议上有关自闭症的研究论文层出不穷,促进了对自闭症研究的飞速发展,而我国目前更多的是学习和参考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加以应用。

对自闭症及其家庭的救助——以美国为例,无论是公立、民办公助还是民办干预机构或学校,患儿的教育、训练费用都是由政府支付的,为患儿家庭减轻沉重经济负担。另外,从患儿被诊断、接受早期干预、融入主流小学、中学,进入职业教育或者大学,一路的成长过程中都有相应的专业团队在关注孩子的发展,解决家庭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第11篇:《教育研究方法》作业

2010级小学教育专业3班 朱清 学号E1005133321

课题名称:小学生阅读训练的研究

申请人:朱清

一、项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

人的一生要读很多东西,大到名著,小到商品说明、句段。一个人的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决定了他如何去运用这些他接触的知识。一句话,没有好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就是一纸空文。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以教材为主、课外阅读为辅、有效地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学会怎样去读书,掌握自已能阅读的本领。

阅读“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品格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里,不下百次谈到了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现代人如果没有经常与书籍交往,如果没有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尊严的自豪愿望,那么他的生活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在提倡和鼓励学生把书作为自己生活中一部分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学生读书的效率。只有阅读有效性提高了,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那么我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经过研究与调查,我发现小学生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总量偏少。

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高度重视强调学生阅读量的积累,在低年级学段就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并明确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上海《语文课程标准》提出,1—9年级的课外阅读量为800—1200万字,如果仅靠课内阅读的训练,是远远达不到教学大纲要求的。

(二)兴趣偏淡。

北京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1%的学生经常到图书馆借阅图书,其中个人办理借阅证的仅占0.09%。我对本校1~3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平均约为30分钟,坚持每天阅读的学生仅有34人,小学生中谈“书”色变的大有人在。

(三)目的偏功利。

在升学压力下,许多教师、家长布置给孩子们的课外阅读就是背优秀作文选和做大量习题,视与升学无关的课外阅读为浪费时间。

(四)内容偏杂。

调查发现,小学生阅读的图书包括动漫卡通类、故事类、科普类、武侠小说类、色情暴力类,文学名著和人物传记仅占一小部分。

(五)技巧偏少。

朗读时声音过高或过低,音色单调,经常出现读错句、破句、丢句、重句等毛病;默读时出声,嘴唇不停在动,速度太慢;不会使用阅读符号;阅读习惯不良,或眼睛离书太近,或歪着、躺着阅读,或摇头晃脑,或用手指着书本读,或在书上乱写乱画等。

附主要参考文献

[1] 作者:刘清涌,《中学语文教学探讨》,文章标题:《培养学生阅读的“嗜好”》,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1983年6月第1版。

[2] 作者:周旭伟,《小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发表于 2009-08-08,网址是:http://gsyx.cersp.com/article/browse/3008237.jspx。

[3] 作者:金哲民,《阅读教学中的弊病及其诊治》,此文章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一书中,主编:上海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编辑,出版社:上海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出版,出版时间:1996年9月。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阅读还可以使学生陶冶情操、储备知识、学用结合。如果我们能通过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浓厚的阅读兴趣,独立的阅读能力,良好的阅读习惯,那将是帮助学生找到了一个源远流长的寻求知识的泉眼。学生一但对阅读有了兴

趣,他们就会广泛觅食,学而不已,从而能获得比教师直接传授给他们的还要多得多的知识。通过研究还拓宽了学生视野,提高语文能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阅读能力,对问题的观察及处理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研究内容

1)对学生阅读的现状分析

在研究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在阅读这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总量偏少。

(二)兴趣偏淡。

(三)目的偏功利。

(四)内容偏杂。

(五)技巧偏少。

2)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

(一)是阅读障碍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由于小学生识字不多,理解能力相对较弱,阅读时经常会遇到“拦路虎”,多次碰壁后,自然就失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挤走了学生的阅读时间。

升学率的指挥棒导致广大师生为追求分数而耗尽精力,学生几乎没有时间课外阅读。

(三)是家庭示范作用的弱化降低了学生的阅读渴求。

为了生计,大多数家长奔波忙碌不停,很少能静下心来进行知识“充电”,这严重影响了孩子对课外阅读的渴求。

(四)是阅读的环境阻碍了学生阅读的深入。

有不少家庭认为读书无用,读课外书就更无用了。同时,影响小学生的社会诱惑太多。如,电视剧、武打片、各种游戏唱歌比赛、体育赛等等,很难让小学生静下心仔细阅读。另外,阅读的条件太差。许多农村小学根本没有图书室,有的学校即使有,也因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里面的图书早已过时或破烂不堪。

3)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培养兴趣,使小学生乐读

(1)故事激趣。针对小学生爱听爱讲故事的特点,教师可通过举办“童话故事大赛”、“动物故事演讲”、“探险神话故事会”,设立“故事大王擂台”等形式,让学生

去读故事、背故事。甚至去编故事,这样就养成了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2)悬念引趣。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只讲部分内容情节,吊起学生的胃口,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在解决悬念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电视导趣。小学生爱看电视剧。教师应有意识地布置学生看同名文学作品,促使学生阅读。如电视台播放连续剧《水浒传》,我要求学生阅读原著,并将一百零八条好汉的“诨号”和主要特长摘抄下来,让学生比较收看电视剧和阅读文学原著的区别。通过对比,学生发现电视虽然形象直观,但只能了解原著的主要情节,看后易忘,耗时多,而阅读原著可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学生们对好汉的“诨号”十分感兴趣,调动起阅读原著的兴趣。

(二)提高技巧,使小学生善读

(1)学会精读课本内容。要教会小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全身心投入,读准每一个字、词、句,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精读的好习惯。

(2)学会速读课外读物。速读时要坐姿正确,视野开阔,便于“一目十行”;要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精力高度集中,快速地观其概貌,准确地把握原意。

(3)正确使用标注符号。要指导学生对重点的字、词、句进行标注,以加深对阅读的理解。

(4)引导孩子做读书笔记。按照“不动笔墨不动书”的要求,教会学生做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等读书笔记的方法。

(三)创造条件,使小学生能读

(1)建立图书角,让学生有书本阅读。在班级建立图书角,每个学生带3~5本书进行交换阅读,实现图书资源的最大共享。

(2)设立相关课,让学生有阅读的时间。如设立阅读课,可采取同题阅读、自由阅读、比较阅读等方法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设立读物推荐课,做到书刊推荐、篇目推荐和内容推荐相结合,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设立读后叙述课,组织学生复述阅读过的书籍,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记忆能力。设立体会交流课,让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和体会。

(3)全社会重视,让学生有阅读的环境。提倡家庭亲子共读,做到家长与孩子奇文共欣赏,佳作共分享;父(母)子(女)同进步。学校、班级更要通过“读书节”、

“红领巾读书读报”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四)享受成功,使小学生终身阅读

(1)“读书成果展”,让学生感受成功。读书成果展可结合学生的不同特长进行分类,通过朗诵看准确、默读看速度、卡片看分类、读书笔记看深度、阅读效果看作文等“五看”比赛,让学生的特长充分得到展示,阅读成果得到肯定。

(2)“三授式”激励,让学生感受成功。激励主要有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种。授头衔,就是结合“五看”结果,授予学生各种荣誉称号,如“朗诵大王”、“故事大王”、“阅读之星”、“小高尔基”、“盖鲁迅”、“小作家”、“阅读能手”等称号。此外,还可以用成功小学生的名字命名阅读课,如“吴迪阅读日”、“张丽阅读周”等。授特权,给成功的小学生一些“人无我有”的特别优越感,如可以无限制到图书室借书等。授物质,给一本有趣的图书、一块新颖的橡皮等,保持小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如何有目地的观察、了解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如何有目的地使阅读实践活动真正落实到实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调查研究来了解当前学校课堂阅读教学的现状,找出存在问题以及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2)观察法: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情况进行观察、分析、总结。

3)案例研究法。针对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或者不同年级的学生,为何有的学生阅读能力进步明显进行个案研究。

4)案例积累法:将每次的个案研究进行整理,归纳、总结。

5)经验总结法。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得失经验。

最后写出研究报告。

2、可行性分析

1)申请人为朱清在职教师,已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具有独立研究能力,能胜任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2)本课题研究得到学校领导及课题组教师的支持,以确保课题研究的实施。

第12篇:教育研究方法学习心得

教育研究方法学习心得

关于教育研究方法基础的学习快要结束了,虽然时间并不是很长,但还是有或多或少的收获。教育研究方法是作为一个现代师范生所必须学习的学科,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对教师进行从教活动有很大的帮助。刚开始上这门课的时候,觉得这课上不上都一样,只要因材施教就能当好好老师,后来上了这门课之后,我才明白,我完全误解了这门课。不管后面有多少人来上课,但是我每次都去上课,学习到不少有关教育研究方面的知识。

教育研究方法通过一系列规划好的活动步骤的实施及方法、技术的运用,来认识教育现象,为教育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可信赖的知识。它有助于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简单地说,教育研究是采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的活动。教育研究方法的真正意义是:要老师发现在教育中的问题,并研究出问题的所在,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应该对应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把教育落到实处,必须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发展为主题,注重学生学的方式,形成一种让学生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教学方式。学校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这需要迫切的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先导则是教育研究,需要教育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准备。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对于教育研究有了比较直观的感受,思维也得到了转变。

下面我来谈谈,这次的教育研究方法学习的收获。 收获之一:我开始感到教育研究并不是十分神秘的事。这种意识对我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将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收获之二:是了解了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教育研究领域积累了种种研究方法,诸如调查法、观察研究、访谈法、实验研究、历史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叙事研究法。

收获之三:是感到学无止境。平时各科的学习一般是先学知识再学知识如何用,有的知识学了以后一时还不知道有什么用,所以我们往往只感到知识太多而感受不到知识的不足。而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正好是反过来:先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再回过来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在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中,我不仅感到知识不够用,在提到研究的能力方面也马上感到力不从心。这种学无止境的感受将激励我今后更加努力地学习。

收获之四:是深切地体会到教育研究方法时团结很重要,合作就是力量。教育的研究过程就是团结合作的过程,大家要共同努力自不待言,还要填写问卷的同学的积极配合,有时还要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学校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等等,都对教育研究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收获之五:是培养了老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且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要难。只有发现了问题的所在才能认识到自己不足,进尔进一步提升自己。 收获之六:培养了我们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初步理解到教育研究方法在教育方面的应用。

教师这个职业,几乎全部的时间都是和学生打交道,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进行各种“研究”,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术问题等等。学校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这需要迫切的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先导则是教育研究,需要教育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准备。传统式的教学方式现在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发展。“一支粉笔,一个讲台,一块黑板”老教师的三件宝,有经验的老教师只需要这三样东西就能讲一堂很精彩的课,教学目标完成的很好,师生互动也有,课堂纪律保持的很好,这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精彩的课堂。

因此,教育研究方法学习是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基本目标。教育研究的结果是获得新认识,形成科学的结论,即形成科学的理论或观点,教育研究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已经在教育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科学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搞教育研究就要按照这些方法的要求进行。其实,教育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规律的反映,按教育研究方法的要求搞研究,其实质是遵循教育研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凡是遵循教育研究规律,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教育研究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遵循教育研究规律,盲目搞研究带来的则是事倍功半,甚至是一无所获。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时代要求教师从经验型转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广大教师不仅应该掌握教育规律、教育教学技巧,还应通过教育研究实践,不断取得新知识,探索新领域,在教育研究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作为老师的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去确定学生学习的重点。再通过我们自主探究,使之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即由了解教育研究学习到初步学会教育研究学习,到学会教育研究学习,再到具备一定的教育研究学习的能力。

教育研究方法能让老师更好地了解教育的规律,懂得在教学当中该如何处理有关学生的事情。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一个教室的水平,也使得教育在方法上更能体现出其有章可循,让我对以后的教育事业充满了信心;相信教育将会变得更加的科学与民主。

第13篇:教育研究方法整理

1、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是什么?基本特点各是什么?

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有“实证主义范式”和“自然主义范式”。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一些学者也将这两种范式称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一)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基本特点

1、实证主义范式的出发点:教育研究中实证主义范式的兴起,得益于教育研究向自然科学学习,以实现“科学化”的不懈努力。这种范式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典范,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运用数学工具、推究因果关系,对研究对象加以说明或解释 2.实证主义范式关注的主要方面 研究结果的客观真实性; 研究过程和结论的可检验性; 所获认识的确定性; 研究结论的普遍有效性

3.实证主义范式评价研究质量的主要指标 有代表性的抽样技术;

确立研究变量的规范;(每一个变量是否有清晰的操作性定义,否则在实施研究过程中难以准确地控制和考察这些变量;还要看变量之间及变量内部是否具有逻辑关系:同一变量的不同指标之间是否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不同变量之间是否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标准化的研究工具; 控制干扰变量的手段; 符合线性因果观的论证过程; 检验假设时精确的统计处理

(二)自然主义研究范式的基本特点 1.自然主义范式的出发点

自然主义范式是在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研究中形成的

本体论,它认为教育活动是由人在意识和情感支配下完成的,必然带有参与者的主观价值因素,因而不存在纯粹客观的现实,而只有被人赋予意义的现实

认识论,它认为研究主体和客体不可能分离,也不可能存在精致地等待被人发现的纯粹客观的规律,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际上是主体通过与客体的接触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有意义的、可沟通的见解。认识的结果不是对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确证,而是理解人的特征、活动和教育情境

方法论,它特别强调研究者深入现场,在尽可能自然的情境中与被研究者一起生活,了解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倾听他们的心声,同时,对自己所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刻的反省,注意自己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对研究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移情理解被研究者的行为和思想,获得对研究对象的真切认识。

这种范式更多地采用归纳法的研究思路,研究者不是从一定的假设出发,只关注由此演绎出的变量特征,而是首先尽量完整而详细地搜集具体的资料,然后对此进行归纳,找出不同的特征维度,分析其相互关系,从中形成概念、理论、得出研究结论 2.自然主义范式关注的主要方面: 研究资料和结论的真实可靠性;

资料和结论是否与需要研究的问题与内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境、研究对象的看法一致,是否真实地反应了特定条件下研究对象及其所处情境的特征,其中研究者本人的主观因素不是被绝对地排除在外,而是被合理地利用来理解研究对象和自然情境,研究者本人主观因素的合理利用仍要遵循一定的规范 研究过程的一致性;

自然主义范式强调通过研究者个人的理解来搜集资料,而研究者所具有的种种主观因素使得这种理解有可能在不同阶段、不同人那里产生变异。因此,不仅要考察研究全程所获资料内容和性质前后一致的程度,还要考察不同研究者、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就相关资料是否达成共识;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内容领域之间的一致性 研究结果的可理解性

3.自然主义范式评价研究质量的主要指标 深入自然情境的程度;

选取研究对象和场景时采用的目的抽样技术; 获取资料的方法;

研究者个人作为研究工具所发挥的作用; 研究资料的性质——以定性资料为主; 归纳分析的研究思路

2、社会批判范式的基本特点?

(1)对教育的研究,除了要把握教育过程自身的整体性外,同时更注意它与社会关系的整体性;

(2)教育研究的主题,不是表面的教育事实,而是这些事实背后的意义。同时也要承认教育活动中冲突、矛盾和对立的事实,要以社会冲突为基本线索来考察教育现象; (3)教育研究的任务不只是描述和阐释动态的教育过程,而且要促进教育者与学习者的解放意识。就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而言,它倡导的是一种批判理性观,在这种理性观下,实践不是一种技术性行动,而是批判的思想加上自觉的行动;

(4)在研究方法方面,它以辩证法统合“解释”与“理解”、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行动研究)

3、教育研究应遵循哪些伦理规范? (1).尊重被研究者和参与研究者的权利 (2).审慎解释研究成果 (3).避免给研究对象造成伤害

4、教育研究的操作规范应遵循哪些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操作性原则 (3)公共性原则 (4)检验性原则 (5)系统性原则 (6)解释性原则 思考与练习

1.试比较实证主义与自然主义两种范式的特点、优势和局限性。2.从西方教育研究方法范式的演变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5、什么是访谈法?访谈法的方式和手段是什么?

访谈(interview)是一种研究性谈话,指通过与被访谈者的口头交流来收集所需资料的研究方法。又称访问法或谈话法。

访谈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进行交谈,以口头问答的形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态度和教育现象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 。

访谈调查法最基本的方式或手段是运用口头语言来收集资料,他的一般程序是由研究者访问或约谈被调查者,向被调查者逐一提问,由被调查者根据要求一一作答; 同时,访谈者把被访谈者的观点、意见及时记录下来,最后对访谈记录进行整理,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6、访谈法的原则?

(1)访谈的目的是了解而不是表达; (2)访谈员不能诱导受访者; 容易诱导受访者的行为主要有:

①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然后询问受访者的看法;

②先陈述一些进行判断的“大前提”,然后让受访者说出“结论”;

③先说出某些著名人物,如正面的人物或反面的人物的观点,然后让受访者说出看法。(3)访谈员不能在访谈时对受访者进行价值判断。

7、访谈法的特点及优缺点?

特点:调查过程灵活深入;获取信息完整真实;适用范围更为广泛。

优点:具有灵活性;成功率高;可观察非言语行为;控制性较强;适用面较广;可得到自发性回答;可获得深层次的信息。

缺点:代价较高;时间长;受访谈员影响较大;缺乏隐秘性;会给被访者带来不便;访谈范围受限;访谈记录困难。

8、访谈法有哪些类型?

(一)按访谈内容的标准化程度分类:

1.结构式访谈;结构式访谈是将访谈的题目设计成一份调查表或访谈问卷没然后严格按拟定的调查表或访谈问卷的内容进行的访谈。这种访谈也称为“标准化访谈”。结构型访谈是一种对访谈过程进行高度控制的访谈形式。 2.半结构式访谈;

半结构型访谈是访谈员对访谈程序、访谈方法和测量工具有一定的控制,但同时给受访者留有较大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空间的一种方式。 3.无结构式访谈;

无结构式访谈也称为自由式访谈,是一种随意的、自由的、开放式的谈话方式。它与结构式访谈相反,无须事先制定统一的调查表或访谈问卷,而是按照一个粗线条的访谈提纲或某一个主题和问题方向,与被访者交谈。这种访谈又被称为“非标准化访谈”。

(二)按受访者人数分类: 1.个别访谈;

个别访谈是指访谈者与被访者一对一的面谈,整个访谈过程不受第三者的直接影响。访谈者与被访谈者有更多的交流机会,被访者更易受到重视,安全感更强,访谈内容更深入。 2.团体访谈;

团体访谈指研究者邀请若干个被调查者,通过集体座谈的方式收集有关资料的方法,就是通常讲的开调查会,开座谈会。

(三)按访谈员接触受访者的方式分类: 1.直接访谈;

直接访谈指访谈双方进行面对面的直接沟通来获取信息资料的访谈方式。 2.间接访谈;

间接访谈,它不是访谈双方面对面地进行直接的交流,而是访谈者借助某种工具或媒介向被访者收集有关资料的访谈方式。电话访谈就是一种间接访谈。 案例:电话访谈法,QQ访谈法等。

(四)按访谈次数分类: 1.横向访谈;

横向访谈又称为一次性访谈,指在同一时段对某一研究问题进行的一次性收集资料的访谈调查。一般来说,横向访谈的内容比较单一,主要以收集事实性材料为主,更多地用于描述性的研究。 2.纵向访谈;

纵向访谈又称多次性访谈或重复性访谈,指随时间的推移多次的收集固定研究对象有关资料的跟踪调查。即对同一样本进行两次以上的访谈以获取资料的调查方式。

9、访谈法的程序是什么? (1)确定内容方式; (2)访谈前的准备; (3)控制访谈过程; (4)整理访谈资料。

10、定量观察法的特点?优缺点?

定量观察是按照事先设计的一套明晰而严密的计量系统实施的观察。它也被称为系统化的、结构性的、标准化的观察。 包括:(1)明确的观察对象 (2)有严密逻辑性的观察项目系统、确定的观察程序和记录单位,还有物化的观察记录工具

(3)对于有的定量观察来说,还要对某些影响被观察者的因素加以控制,或者在需要观察的事件、时间等方面有严格的抽样技术上的要求 长处:(1)能系统地、高效地获得大量真实的、确定的资料

(2)容易进行观察记录,而且观察结果便于进行系统的定量处理和对比分析 短处:(1)对观察设计人员和观察者的理论和技术要求较高  (2)观察过程比较呆板,缺乏灵活性

11、定量观察的步骤? (1)确定观察内容

合格的观察内容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准确地反映、体现或说明观察目的。二是能够被操作,即观察人员能据此观察到应该观察的行为或事件 (2).选择观察方式、观察对象和记录方法

选择观察方式:自然观察或实验观察;直接观察或间接观察;参与观察或非参与观察; 时间取样观察或事件取样观察。

选择观察对象:以进入课堂开展观察为例,选择观察的学生,大致有两种方式(1)将出现的特定行为的人选为观察对象(2)将具有某些特定属性的人选为观察对象 选择记录方式:时间取样记录法;行为核对法;等级评定法。 (3).制订观察记录表和记录代码系统 (4).训练观察人员 (5).实施观察并整理资料

12、实证方法概述

(一)在考察研究对象时,强调教育现象的独立性、客观性

(二)在表述研究结论时,要求以量化资料反映客观属性

(三)在形成研究思路时,要求事先设计和严格控制实施过程

(四)选择与处理资料时,强调观测预定变量并检验假设

(五)在选择研究工具时,重视采用标准的量化检测手段 质性方法概述

(一)在考察研究对象时,强调教育现象的自然性整体性

(二)在表述研究结论时,要求通过描述性资料理解对象

(三)在形成研究思路是,强调保持自然状态和灵活调整

(四)选择与处理资料时,强调全面了解信息和归纳整理

(五)在选在研究工具时,重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 13定性观察法的特点及局限? (1)可以了解到更为真实的信息 (2)可以获得更为完整的资料 (3)可以进行多次观察

局限:(1)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影响(2)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够高    一方面,由于是在自然环境中,干扰因素难控制 选择的观察范围和内容代表性有限

在反映客观事实方面,表面性、片面性和偶然性

14、定性观察法的步骤? (1).确定观察范围 (2)制订观察计划

在确定观察范围之后,为了保证观察研究取得更高质量,需要制订观察计划 主要涉及观察的具体对象、范围、内容、时间、次数等。一个重要方面是选择观察方式

(3)设计观察提纲

观察提纲应遵循可观察原则和相关性原则 涉及六方面的内容:谁。什么。何时。何地。如何。为什么。 (4)实施现场观察 (5).整理观察材料       观察笔记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对现场情况的描述

原先忘记而现在又记起的情况 分析意见 个人印象和感觉

关于进一步研究所需的信息的笔记

思考与练习

质的研究方法与实证的研究方法相比,有哪些差异和特点?教育研究中应怎样对待这两类方法?

15、当代教育实验研究方法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 (1)日益重视哲学方法论对教育实验的理论指导 (2)重视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3)教育实验类型的多样性、丰富性 (4)教育实验技术手段的变革

16、教育实验研究法的性质和基本特点?

(一)什么是教育实验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首先,教育实验必须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第二,要主动变革研究对象,即要使研究对象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这就对自变量的操作

第三,实验研究必须控制条件

(二)教育实验法的基本特点

(1).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 (2).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 

17、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基本类型? 1.按实验假设命题“若A则B”的构成,分为:(1)因素型实验。(2)反应型实验。(3)函数型实验。

2.按实验研究对象的质或量,分为:

(1)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定量实验是以定性实验为基础的,只有确定了某些因素的性质以及各个因素是否具有相互联系的特点,才能进一步安排定量实验

(2)对照实验。是通过对比、对照比较来揭示研究对象的某种特性或某种原因的实验 (3)模拟实验。是根据研究对象(原型)的本质特征,创造条件以模拟现实条件下某教育现象发展演变过程。类比推理及相似理论则是模拟实验的逻辑基础

3.按实验研究目的,分为试探性(或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

4.按实验研究范围,分为:单科单项教改实验、多科性教材或教法改革实验、综合实验、整体改革实验、常态与超常实验

5.按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分为单因素实验(也称单一变量实验)和多因素实验(也称组合变量实验,同时操作自变量中的几个因素);按实验的组织形式,分为单组、等组和轮组实验

6.按实验进行的场所,分自然实验(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进行)和实验室实验(在专门的实验室中进行)

7.按实验控制程度,分为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

18、实验研究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主要功能及局限?

教育实验是发展教育科学理论的源泉和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重要手段 (1)检验现有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并改进教育教学过程与方法 (2)为发现和揭示新的教育特点和规律提供必要基础 (3)对引进教育理论的检验、变通、改造与发展 (4)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实践寻求操作程序

限制(1)实验研究适合于研究自变量数目较少且清晰、可以分解并加以操作的问题  (2)教育研究对象是人,不仅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容易产生交互影响,而且研究者本身的价值观、态度、动机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观察和资料收集的方向

 (3)每个实验的设计不能离开现有分析手段所达到的水平,现有的测量工具还不能十分正确恰当地测量教育情境下的复杂行为,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必然受条件限制

19、教育实验研究法的一般步骤? 1.实验的准备阶段

(1)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说。(2)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框架(3)确定实验的自变量。选择被试和形成被试组,决定每组进行什么样的实验处理,并确定操作定义(4)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并决定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从而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5)选择实验设计类型,确定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2.实验的实施阶段

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教育实验,采取一定变革措施(实验处理),观测由此产生的效应,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等 3.实验结果的总结评价阶段

要对实验中取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确定误差的范围,从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科学结论。分析实验结果时要区分什么是实验应该消除的误差,什么是实验应有的结果。只有同时给出实验误差范围的估计,才能获得具有科学价值的结果。 在实验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写出实验报告 20、什么是教育叙事?特点?

教育叙事是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叙述,并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与分析,揭示出隐含在这些事件与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与观念,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教育叙事的特点 1.“用事实来说话” 2.注重记述事件发生的过程 3.教育叙事需要有细节性的报述

4.作为一种教育研究的形式,教育叙事运用的是归纳的方法

21、教育叙事的内容?

教育叙事的内容主要指教师所记叙的教育事件的内容,即教育叙事反映的是哪些方面的教育事件。

教育叙事所记载的事件必须是有意义的事件

从有意义的教育事件的角度看,教育叙事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方面: 

一、展示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

二、记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三、记录难忘的教育教学经历

四、揭示教育中出现的某些问题

22、教育叙事的基本方法?

一、观

二、访谈

三、记

四、收集、整理资料

五、归纳分析

23、叙事题材的发掘与选择?

一、课堂题材的发掘 1.发掘教学“亮点” 2.教学中的突发事件 3.教师的“教学机智” 4.教学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

二、学生题材的发掘 1.学生的“思维火花” 2.学生的心理情感 3.学生的家庭故事 4.学生成长中的故事 

三、教师题材的发掘 1.记录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 2.记录心理困惑 3.教学探索活动 4.难以忘怀的事 5.教学中的“遗憾”

四、发掘叙事题材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作为叙事者来说,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要不断增强自己的理论功底,这样才能在发掘叙事题材时独具慧眼,发现出有价值的叙事题材来 2.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位去发掘与选择题材

3.叙事题材的发掘与选择往往不是一步就可以完成的,而需要有一个过程

24、教育叙事的基本要求?

一、客观真实

二、有细节

三、描述中带有分析、解释

四、突出重点,有详有略

五、语言形象生动,带有修饰色彩

25、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

一、确定研究问题

二、选择研究对象,进入研究现场

三、搜集叙事材料,形成现场文本

四、撰写研究报告——从现场文本到研究文本

26、教师如何做叙事研究?

一、教师叙何事 教学叙事 生活叙事 自传叙事 

二、教师如何叙事

1.“教学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

2.每个“教学叙事”必须蕴涵一个或几个教学事件,即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发生了某种意外的“教学冲突”

3.每个“教学叙事”所叙述的教学事件必须具有典型性 4.“教学叙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

5.在叙述“教学事件”时,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

6.一份完整的教学叙事必须有一个照亮整个文章的“主题

27、教育测量法的特点?

教育测量的基本特点就是根据一定法则,以测验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从而获得数量化的结果,并通过进一步分析获得相关结论。

它可以把抽象、概括的理论研究成果,如群体发展的平均指标、一般特征、理论学说等,转化为反映个体发展水平、教育发展状况的方便工具,并提供可靠的数据

28、编制测验的步骤? 1.确定测验目的 2.确定测验的内容 3.确定测验形式:

纸笔测验、口头测验或操作测验 团体测验或个别测验 速度测验或难度测验 选择题或问答题

4、筛选题目

5、标准化过程

6、鉴定测验

7、编写测验指导书

29、内容分析法的特点、用途、步骤?

特点:明显的内容;客观的事实;系统的记录;量化的结果

内容分析法的主要用途有:;现状分析;趋势分析;比较分析;意向分析 内容分析法的步骤 1.抽取内容分析的样本 来源抽样;日期抽样;单元抽样 2.确定类目与分析单元 3.具体分析和评判记录

4.对两人以上的研究进行信度分析 5.对内容分析结果进行统计描述 30、教育调研究法的主要功能?

揭露教育发展中现实存在的问题,暴露矛盾,通过不断解决教育内外部的各种矛盾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帮助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发现和总结推广先进教育思想和先进经验,更好地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为实现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教育管理和教育预测服务

31、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1)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目的任务,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地点,选择相应的调查类型和调查方式

(2)拟定调查计划。在确定调查提纲和安排调查工作程序时要考虑三方面的问题:1.调查项目能否有效地反映所要研究的问题,项目的构成是否合理简单;2.对项目如何进行比较科学的分类,大项目如何分成若干具体的小项目并形成较完善的可操作的调查大纲;3.如何制定与分类标准相适应的评价标准,以便对获得的资料能进行统计处理

(3)做好各种技术、事务和组织准备,包括培训调查组成员,资料及有关调查器材的准备

(4)进行试探性调查,得到被调查对象的一般认识,修改调查提纲及工作方案 (5)制定调查表格、问卷访谈提纲等

(6)实施调查。运用各种调查方式了解情况,占有材料 (7)整理调查材料,分析调查结果,并得出调查结论 (8)写出调查报告。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解释,提出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32、问卷调查法的特点、优点及局限? 特点:调查工具标准化    调查过程标准化 调查结果标准化 研究效率高

优点:方便实用,省时,花钱少;可以不署名,在某种情况下结论比较客观;能搜集大样本信息资料,收效大;便于整理归类,能做量的统计处理,是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局限:如果问卷中的问题不明确或题量过大,或被调查者不合作都会影响结论的代表性;应用范围较广,搜集的资料往往是表面的,还不能深入了解深层次的内心世界真是情况;若部分调查对象不作回答,难以知道不回答的原因,也会影响问卷的效度。 问卷法的运用,关键在于编制问卷,选择被试和结果分析 思考与练习

结合你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试用一下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然后反思你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研究的过程、效果和经验。

33、问卷的一般结构?

一、标题

二、前言

三、指导语

四、问卷的主体

五、结束语

34、调查问卷中问题编写的准则(基本要求)? (1)问题的设计和研究目的要一致

有人把它称之为“适宜原则”,它强调问卷中所有问题应和研究的主题相符,要切合主题、要针对主题。

除了少数几个要求提供背景或统计信息的题目外,其余题目要与研究的问题、假设直接相关。

(2)语句简洁、通俗易懂。

(3)问题的内容具体、清晰、含义单一

(4)问题设计者应立场中立,避免“暗示效应”

在问题的表述中,设计者不应把个人的认识、观点和评价包含在问题中,问题的表述应客观谨慎、态度中立,以免对被调查者的答案产生暗示作用。 

(5)题目必须在回答者所能记忆的范围之内

(6)妥善处理与社会规范一致或冲突的问题,避免“社会认可效应”。

所谓社会认可效应是指被调查者按照社会规范、社会期望的反应进行反映,而不反应自己的真实观点、态度和行为。

(7)当备选项目属于类别项目时,必须列举完整。

(8)当备选项目是属于类别项目(如性别、职业等)时,备选项目彼此之间必须相互排斥,没有重叠现象。

(9)避免用不适当的假设

(10)有特别重要或需要强调的概念,应在这些词下面加重点符号 (11)避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填写的题目

35、问卷中的问题答案的设计一般有两种情况:

(1)、一种是设计者只提出问题,不提供被选择的答案,而由被调查者自己任意回答,即开放式问题。

(2)、另一种是提出问题后,提供被选择的答案,即封闭式问题。

36、问卷调查实施步骤? 调查前的探索 设计问卷理论构架 设计问卷初稿 试用和修改问卷 发放和回收问卷

分析调查结果 撰写教育调查报告

第14篇:教育研究方法参考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参考资料(分常识、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四个部分)

一、有关常识: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从古希腊到16世纪(直觉观察时期);17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20世纪以来(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四个层次:直觉观察水平(资料收集水平);探索原因水平(内在效度);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理论研究水平。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及其对教育研究的作用: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为什么);应用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是什么);发展研究的目的在于发展用于学校的有效的策略(如何改进);评价研究是通过搜集和分析资料数据,对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怎么样);预测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将会怎样)。

3、我国最早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著作是罗廷光的《教育科学研究大纲》。

4、科学观察的基本特点: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能动性。

5、测验的基本类型:按行为目标,测验内容可以分为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个性测验四大类。

6、教育实验分组设计的基本类型: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实验设计。前实验设计通常是一种自然描述,用来识别自然存在的临界变量及其关系,其表现形式有:单组后测设计、单组前后测设计、固定组比较设计。准实验设计是指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地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其主要类型有:不等控制组设计、时间序列设计、平衡设计。真实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都能得到比较严格的控制,能较好地控制内外部无效因素,并有效地操纵研究变量。真实实验设计,都有一个控制组,被试随机选择并随机分派到组。

7、教育人种学是对特定情景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完整和科学的描述。人种学研究具有现象学和自然主义的特征。人种学研究必须以整体的、全局的观念看问题。

8、定量分析的概念和特点:定量分析是赋予对象一种纯形式化的符号以反映事物的特征的方法。定量分析的对象是具有数量关系的资料,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数学分析的方法。

9、好的实验的特征有:充分的实验控制;不加人为修饰;比较的基础;通过数据获得充足的信息;非污染数据;无相关变量间的干扰;代表性;省力原则。

10、列联相关对变量测量标准的最低要求是两变量都用名称量表测量。

11、参数检验的类型有:t检验(t正态分布)、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等;非参数检验的类型有:X2检验(列联表分析)、惠特尼U检验等;相关检验的类型有:t检验、费舍Z转换检验等。

12、建立教育科学研究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要求:客观性、可测性、简易性、可行性。

13、撰写教育科学研究报告和论文的基本要求: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创新;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语言文字精炼简洁,表达要准确完整。

二、名词解释:

1、分层随机抽样:分层抽样也叫类型抽样、配额抽样。将总体按单位属性特征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别,然后再根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或各类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提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单位。即按总体中具有各类特征的对象所占的比例,在总体中随机抽取同样比例的样组成分的取样方法。

(在有些情况下,被抽样的总体是不同质的,而是由几个子总体组成的,这时,可以把一个母总体分为两个或更多的子总体或“层”,然后再从每层中随机抽样。这种抽样方法叫做分层随机抽样。)

2、教育调查研究法: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法,搜集研究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3、访谈:即研究性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

4、教育研究的元分析:教育研究定量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元分析是用统计分析程序对某一教育问题的大量单独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的方法。通过元分析,避免分析中的主观因素所带来的不一致性,以获得普遍性、概括性的结论。

5、总体和样本:总体,即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统计研究对象时,就叫总体。总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部总和。

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称为样组。它是能够代表总体的一定数量的基本观测单位。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数量称为样本容量。

6、协方差分析:就是对变化进行统计调整或统计控制的方法。本质上,它是一种对调整过的因变量分数进行的方差分析,这种调整是以因变量与其他相关变量的关系为基础的。

三、简答题:

1、简述影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要素及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影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要素有:哲学认识论;科学技术发展;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社会文化传统。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趋势:

(1)、提高理论的构造性、清晰性、预见性;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统一性和多元性:对教育的生物学理解---社会生物学方法,对教育的行为主义理解---斯金纳的工具制约论方法,符号学理解---信息论方法,文化学理解---解释学方法、社会地理学方法,社会学理解---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学理解---人本主义研究方法等;

(3)、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的移植(研究方法多样性);

(4)、关注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标准:必须考虑时代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等环境条件,要考虑特定时代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

(5)、教育科学研究的可操作性(提高教育实验的科学水平;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促进教育研究数学化、形式化)。

2、简述专题研究计划、教育实验研究计划的格式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专题研究计划的格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科研手段等;课题组分工情况;经费预算。

教育实验研究计划的格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绪言,包括研究问题及研究假设,已有研究状况的陈述,有关文献的检索;研究的具体方法;总体和样本;研究设计;实验过程;数据分析的统计技术;时间安排;预算,包括人力、物力、设备及各种间接费用。

3、简述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的概念、特点、适用范围、结构体系及在教育科研中的作用。

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地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种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的基本特点:历史性,具体性,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主。 历史研究法的作用:

(1)、通过历史研究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特点,帮助认识现代教育实质;

(2)、通过历史研究,帮助我们借鉴历史经验,预测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促进教育发展并提高科学化水平;

(3)、通过历史研究,开拓新的教育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评判分析能力。 历史研究法的适用范围:

(1)、对各个历史时期教育发展情况的研究。

(2)、对历史上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的研究。

(3)、对一个时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以及对不同教育流派理论的比较研究。

(4)、对一定时期教育制度如法令、计划、政策的评判分析。

(5)、对外国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

(6)、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历史研究法的结构体系:

(1)、搜集、鉴别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2)、揭示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发展规律是历史研究的核心;

(3)、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论。

4、简述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法的概念、基本步骤与基本要求及在教育科研中的作用。

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比较研究的实质是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差异的比较中,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从而探索规律。

教育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骤:

(1)、明确比较目的,选定比较主题;

(2)、广泛搜集、整理资料;

(3)、对材料的比较分析;

(4)、通过理论与实践论证得出比较结论,并论证所得的结论。

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要求:

(1)、保证可比性;

(2)、资料要具有准确性、真实可靠性和典型性;

(3)、坚持全面本质的比较,克服主观片面性。

比较研究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1)、比较研究法与历史研究法结合,帮助我们从显示问题入手,追溯事物发展的历史渊源并研究事物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2)、运用比较方法,分析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有利于深化教育科学理论的研究。

(3)、通过对教育现象问题的比较研究,为制定正确的教育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5、教育调查研究法的一般步骤。

(1)、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目的、任务,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地点,选择相应的调查类型和调查方式;

(2)、拟订调查计划;

(3)、做好各种技术、事务和组织准备;

(4)、进行试探性调查,得到被调查对象的一般认识,修改调查提纲及工作方案;

(5)、制定调查表格、观察问卷、访谈提纲及编制测验题目;

(6)、实施调查;

(7)、整理调查资料;

(8)、写出调查报告。

6、教育实验研究法的概念及其特点。

教育实验研究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一种特殊的科学实验活动。其基本特点如下:

(1)、教育实验研究首先具有科学实验的基本特征:因果关系的推论;自变量的操作;控制无关变量。

(2)、教育实验研究作为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由于教育现象和对象的独特性,教育实验又具有与自然科学实验相区别的特征:从总体上分析,教育实验基本上属于社会科学实验范畴;在研究对象上,教育实验以人和人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物质手段上,教育实验主要在教育和教学的自然环境状态中进行;在研究方法上,教育实验更强调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影响实验内在效度(变量间因果关系的真实程度)的主要因素:偶然事件、成熟程度、测验、测量手段、统计回归、被试的选择差异、实验的偶然减员、取样。

影响实验外在效度(实验可推广程度)的主要因素:测验的交互作用、抽样偏差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实验安排的副效应(霍桑效应,指被试知道他们要参加实验并对其具有新鲜感)、多重处理干扰。

7、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概念、特点、主要功能及基本方法。

教育科学理论研究即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教育科学理论研究具有以下特点:抽象概括性与间接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层次性;超前性和继承性。

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功能:构建理论体系;对各种教育理论观点的评价分析、整合和转换;发展和完善原有教育理论体系;对研究成果的逻辑证明。

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

(1)、利用发生学方法考察教育现象的起源、形成、变化发展过程及本质。

(2)、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一,归纳与演绎的辩证统一。

(3)、理性认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4)、历史---逻辑方法。

(5)、系统科学方法:系统方法与教育研究,信息方法与教育研究,结构功能方法与教育研究。

8、教育科学研究结果定性分析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1)、优缺点:定性分析注重整体的发展的分析;定性分析的对象是质的描述性资料;定性分析的研究程序具有一定的弹性;是对搜集资料进行归纳的逻辑分析;定性分析易受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并具有对背景的敏感性。

(2)、适用范围:适于对过程的探讨,而不十分注重结构;个体的发展,随时间推移发生的行为上的演变以及个案研究;比较研究中的差异性描述;定性的评价分析;有关观念意识方面材料的分析。

(3)、定性研究的可靠性检验:

a、定性研究的可靠性表现为信度、效度与客观性。三者中首先是客观性,没有一定的客观性也就不会有好的信度和效度。

b、定性分析的信度表现在所发现的事实材料不受意外情况的干扰。

c、定性分析的效度集中表现在对发现的事实的正确解释,适用的概念能否正确反映研究对象的客观实际。

9、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结构。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1)、用事实说明问题的研究成果:教育观察报告、教育测量报告、教育调查研究报告、教育经验总结报告、教育实验研究报告。

(2)、用深刻的哲理和严密的逻辑论证来说明问题的研究成果: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学位论文。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构:

(1)、教育调查报告的主要结构:一般由题目、前言、正文、总结及附录五部分组成。

(2)、教育实验研究报告的组成:题目、前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

(3)、学术论文:科学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述。具有学术性的特点,表现为创新性、科学性、实践性。基本类型有:理论探讨性、论证性论文;综合论述性论文;预测性论文。框架结构包括:标题、内容提要、序言、正文、结论与讨论、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

10、教育科学研究群体的类型与优化组合原则。

(1)、科研群体的类型

以专业为基础的学科科研课题组结构模式:多以高等院校、独立教育研究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为核心组织力量,既有同单位内相同专业或不同专业的协作研究,也有校际、国际间跨学科的研究力量的组合。 以教育实际问题为中心,在基层教育组织建立的三级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组结构模式。三级,指市、区教育机构和中小学校教研室。

以教育实验研究为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相结合的科研课题组结构模式:一般由三部分人组成,即高校或独立研究机构的专家、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一线教师。

(2)、科研群体优化组合的基本原则

a、增强科研群体的凝聚力。群体内每个成员都应自觉服从于共同的目标,形成浓厚的团结协作气氛,树立

集体主义精神。

b、科研群体要有合理的层次结构。包括专业结构、智能结构、年龄结构。

c、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要制定科研工作条例,作为科研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活动依据;加强对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建立科学研究情报网络和信息库,加强教育信息的收集、整理与交流。

11、教育科学研究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

(1)教育科学研究的目标评价。教育研究的目标评价实质上是对教育研究理论思路和理论体系的评价。

(2)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评价。研究过程评价涉及研究的准备、研究的实施、研究的总结等阶段,是对从研究问题的确定、研究设计到搜集整理分析资料数据、形成科学事实和得出科学理论的每个环节的评价。

(3)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评价。即对取得的总体效益的评价。鉴定是否教育研究成果,看是否具有理论性、学术性、创造性、实践性以及目标实现后的效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般表现为理论性研究成果和应用性研究成果两种基本类型,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评价侧重点是不同的。

(4)教育科学研究的条件评价。条件评价的实质是效益评价。条件包括人力、物力状况,如教师水平、学生来源、学校设备等。

12、简述观察研究的取样记录方法。

于20世纪20年代后兴起,是以行为为样本的记录方法,可分为时间取样法、活动取样法和事件取样法。

(1)时间取样法:以时间作为选择标准,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行为,包括行为是否出现、频率、持续时间。

(2)活动取样法:以活动作为选择标准。

(3)事件取样法:选取特定样本对象进行观察。

四、论述题:

1、试述从选题到形成研究计划的基本过程。

(一)选题

(1)、研究选题的意义: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选题决定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水平;正确选题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功。

(2)、如何选题:

a、问题必须有价值。选定的问题对本学科领域有好的内部价值,同时还对其他相关领域有高的外部价值; b、问题必须有现实性、科学性;

c、问题必须具体明确;

d、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

e、问题要有可行性。

(3)、选题方法:

a、要有明确、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b、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

c、要善于转换问题的提法,并使问题形成系列;

d、要对选定的课题进行论证。

(二)文献检索与利用

(1)、文献检索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a、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实质和背景,帮助研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 b、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c、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2)、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

三步走:分析和准备;搜索阶段;加工阶段。

(3)、检索文献要遵循的基本要求:

全面性;准确性;勤于积累;善于思索。

(4)、文献资料的概括整理:

a、教育信息的集中和总结:书目登记、摘要或总结、组织信息;

b、解释和利用信息:批判性阅读、写综述、列参考文献。

(三)理论构思与形成假设

(1)、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结论。假设的功能主要在于它是理论的先导。好的研究假设具有科学性、推测性、表述的明确性、可检验性等基本特点。

(2)、科学假设形成的条件:

a、科学假设形成的基础是科学观察和经验归纳;

b、科学假设的形成需要科学的思想方法论,要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c、研究者必须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

(四)研究方案的设计

(1)、确立研究类型与方法;

(2)、选择研究对象:选择样本要遵循四个基本要求:明确规定总体,取样的随机性,取样的代表性,合理的样本容量;

(3)、研究抽样设计:抽样设计要遵循目标定向、可测性、可行性、经济性等原则;

(4)、分析研究变量:初步判断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状态,选择自变量,确定因变量,辨别无关变量;

(5)、形成研究计划。

完整的研究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题目;对研究课题及意义的简要说明;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预计突破哪些难题;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研究课题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关条件;研究成果的预计价值及使用范围;经费概算以及需要购置的仪器设备

第15篇:教育研究方法学习心得

教育研究方法学习心得

1.了解到教育研究的方法,调查法,观察法等。2.研究文章的写作格式,有一种“标准意识”,如参考文献。

3.接触到教育方面的核心期刊,以前关注不够。还需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看一些重要的教育专著,以及学术文章,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4.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自己的学术写作能力,学会了一定的写作技巧或者说是写作时值得注意的地方(少说大话、空话),知道该如何去写一篇比较标准的开题报告或者学术文章。 5.培养问题意识,用研究的态度来对待教育教学工作。 6.做学问最不重要的素质就是智商,而是态度。

7.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个性。有的严谨,有的温和,有的开放。胡老师严厉中也有民主。

第16篇:教育研究方法 学习心得

尊敬的胡老师、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管理专业的 。在此能代表教管专业学生发言我感到十分荣幸,同时感到诚惶诚恐。在这里,我遇上了江苏师大的老师,也遇上了来自省内外教育一线的同行,诚惶诚恐的是我工作阅历不深、资质还不长,对教育教学理论深度还不够,总感觉有点班门弄斧。在这里,我简单地说一下我们专业的学习心得。

胡老师的教育研究方法专题讲座犹如雪中送炭,及时地给我们指点了迷津。教而不研则愚,研而不教则虚。如何进行教科研正是我最近一段时间苦苦思索而不得其果的一个问题,听了胡老师的讲座,我茅塞顿开。我从原来对教育研究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略知一二,这是11节《教育研究方法》学习的成果,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阅读文献的重要性,而且胡老师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需要查阅的文献,这对我们有很好的方向性指引作用;懂得了问题意识对于教师职业和研究的重要性,相信各位同学回到自己的学校后会比以前有更多的反思;胡老师所做的指导细致入微,他对任何一个细小的问题都没有一带而过。他列举的一个个数字、一种种现象、一张张图片,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他地心讲解正是对“科研严谨”的最好诠释。论文写作应抓住一个选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在这个选题上写深写透,这样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论文。

胡老师治学严谨,要求严格,知识广博,他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循循善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开课初,他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们情况。本以为这样就草草完成了,谁知道胡老师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份“精神大餐”—如何分析调查问卷。

胡老师批改我们的作业也非常认真、及时,他能准确的发现同学们存在的问题并认真讲解,解决问题。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因为我们的作业疲于应付多,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我们要展开自我批评与反思,就是要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才能治好病,能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尽快加以改正。

让我们非常感动的是,胡老师从不坐着给我们上课,一站就是半天。由于暑期高温天气,有时他的衣服都湿了。从多方面能看出他做学问的态度,课堂上,

一道坚定的目光; 下课后,在走廊里看到了老师,一抹淡淡的微笑。在此,我觉得胡老师是一位十分称职、值得尊重的好老师! 在胡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做人和为人师表的榜样,胡老师的敬业精神让我们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作为一名老师,我真的还有许多需要努力的方向,比如对待教学的态度,知识理论的深度、专业的素养还有刻苦钻研的精神。

通过此次学习,让我们再次感悟到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必须做到: 首先,要勤于学习。平时要注意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了解教育、心理研究的发展动态,以便把握先进的教育思想。

其次,要勇于实践和探索。理论知识只有运用于实践才具有价值。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往往是善于把学习到的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从而丰富和发展理论。

另外,要敏于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说:“吾日三省吾身。”都表明思考对于学习、对于实践的重要性。学习不思考,不能把握理论的实质;实践不思考,不会有新的发现。只有经常对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进行反思,才会不断有所收益和创新。

让我们做一个教育的智者,去除那些浮躁与不安,赶走那些虚华与不平,在胡老师的感染下,爱教育,爱工作,爱家庭,爱生活,爱学生,淡定地享受育人的快乐!为了无愧于教师这一职业,也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定会更加努力,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完善自己,向一名科研型教师奋进,书写灿烂美好的未来! 最后,祝愿胡老师及各位同仁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谢谢大家!

第17篇:教育研究方法之访谈法

访谈法

一、概念

访谈法是由访谈者根据调查研究所确定的要求与目的,按照访谈提纲或问卷,通过个别访问或集体交谈的方式,系统而有计划地收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 访谈与日常谈话的区别?

二、优缺点(适用范围)

优点1.灵活

(1)访谈调查是访谈员以口头形式,向被访者提出有关问题,通过被访者的答复来收集客观事实材料,可以按照研究的需要向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

(2)访谈调查是访谈员与被访者双方交流、,双向沟通的过程。这种方式具有较大的弹性,访谈员在事先设计调查问题时,是根据一般情况和主观想法制定的,有些情况不一定考虑十分周全,在访谈中,可以根据被访者的反映,对调查问题作调整或展开。如果被访者不理解问题,可以提出询问,要求解释;如果访谈员发现被访者误解问题也可以适时地解说或引导。

2.准确

(1)访谈调查是访谈员与被访者直接进行交流,可以通过访谈员的努力,使被访者消除顾虑,放松心情,作周密思考后再回答问题,这样就提高了调查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访谈调查事先确定访谈现场,访谈员可以适当地控制访谈环境,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灵活安排访谈时间和内容,控制提问的次序和谈话节奏,把握访谈过程的主动权,这有利于被访者能更客观地回答访谈问题。

(3)由于访谈流程速度较快,被访者在回答问题时常常无法进行长时间的思考,因此所获得的回答往往是被访者自发性的反应,这种回答较真实、可靠,很少掩饰或作假。

(4)由于访谈常常是面对面的交谈,因此拒绝回答者较少,回答率较高。即使被访者拒绝回答某些问题,也可大致了解他对这个问题的态度。

3.深入

(1)访谈员与被访者直接交往或通过电话、上网间接交往,具有适当解说、引导和追问的机会,因此可探讨较为复杂的问题,可获取新的、深层次的信息。

(2)在面对面的谈话过程中,访谈员不但要收集被访者的回答信息,还可以观察被访者的动作、表情等非言语行为,以此鉴别回答内容的真伪,被访者的心理状态。局限1.成本较高

访谈调查常采用面对面的个别访问,面对面的交流必须寻找被访者,路上往返的时间往往超过访谈时间,调查中还会发生数访不遇或拒访,因此耗费时间和精力较多;另外较大规模的访谈常常需要训练一批访谈人员,这就使费用支出大大地增加。与问卷相比,访谈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人力和物力。由于访谈调查费用大、耗时多,故难以大规模进行,所以一般访谈调查样本较小。

2.缺乏隐秘性

由于访谈调查要求被访者当面作答,这会使被访者感觉到缺乏隐秘性而产生顾虑,尤其对一些敏感的问题,往往会使被访者回避或不作真实的回答。

3.受访谈员影响大

由于访谈调查是研究者单独的调查方式,不同的访谈员的个人特征,可能引起被访者的心理反应,从而影响回答内容;而且访谈双方往往是陌生人,也容易使被访者产生不信任感,以致影响访谈结果;另外,访谈员的价值观、态度、谈话的水平都会影响被访者,造成访谈结果的偏差。

4.记录困难

访谈调查是访谈双方进行的语言交流,如果被访者不同意用现场录音,对访谈员的笔录速度的要求就很高,而一般没有进行专门速记训练的访谈员,往往无法很完整地将谈话内容记录下来,追记和补记往往会遗漏很多信息。

5.处理结果难

访谈调查有灵活的一面,但同时也增加了这种调查过程的随意性。不同的被访者回答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的答案,这样,对访谈结果的处理和分析就比较复杂,由于标准化程度低,就难以作定量分析。

三、分类

1、按控制程度分类:

(1)结构型:在这种访谈中,研究者对访谈的走向和步骤起主导作用,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了的、具有固定结构的统一问卷进行访谈。选择访谈对象的标准和方法、所提的问题、提问的顺序以及记录方式都已经标准化了,研究者对所有的受访者都按照同样的程序问同样的问题。

(2)半结构型:在这种访谈中,研究者对访谈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同时也允许受访者积极参与。通常,研究者事先备有一个粗线条的访谈提纲,根据自己的研究设计对受访者提出问题。但是,访谈提纲主要作为一种提示,访谈者在提问的同时鼓励受访者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根据访谈的具体情况对访谈的程序和内容进行灵活的调整。

(3)非结构型:这种访谈没有固定的访谈问题,研究者鼓励受访者用自己的语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目的是了解受访者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对意义的解释,以及他们使用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访谈者只是起一个辅助的作用,尽量让受访者根据自己的思路自由联想。

2、根据访谈者与受访者双方接触的方式:

(1)直接访谈: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一起坐下来,进行面对面的交谈。

(2)间接访谈: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事先约好时间,通过电话等交通工具对对方进行访谈。

3、根据受访者的人数:

(1)个别访谈:通常只有一名访谈者和一名受访者,两个人就研究的问题进行交谈

(2)集体访谈:可以由一到三名访谈者和六到十名参与者组成,访谈者主要协调谈话的方向和节奏,参与者自己相互之间就有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4、以调查次数划分

(1)横向访谈

横向访谈又称一次性访谈,它是指在同一时段对某一研究问题进行的一次性收集资料的访谈。这种研究需要抽取一定的样本,被访者有一定的数量,访谈内容是以收集事实性材料为主,研究一次性完成。

横向访谈收集内容比较单一,访谈时间短,需要被访者花费的时间较少。横向访谈常用于量的研究。

(2)纵向访谈

纵向访谈又称多次性访谈或重复性访谈,它是指多次收集固定研究对象有关资料的跟踪访谈,。也就是对同一样本进行两次以上的访谈以收集资料的方式。纵向访谈是一种深度访谈,它可以对问题展开由浅入深的调查,以探讨深层次的问题。纵向访谈常用于个案研究或验证性研究,这种访谈常用于质的研究。

四、过程

1.做好访谈前的准备活动。访谈前的准备活动包括确立访谈的提纲、准备好访谈的工具、访谈的抽样和与被访谈者确立研究关系等。首先,访谈前应该有访谈提纲,无提纲的访谈使访谈变得漫无目的,从而影响了研究的意义。有提纲的访谈有助于节省双方的时间和提高访谈的效率。其次,要有访谈的工具。纸笔和便携式录音机和采访机是访谈前应该有的准备工具,在现场的笔录和录音可以真实地再现被访谈者的言语活动和双方的对话互动过程,对以后的资料登录和进一步分析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使用笔录和录音时必须经过被研究者的同意。最后要与被访谈者确立“研究”关系。在双方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在征求被访谈者同意访谈之后,提前确定进行访谈的时间和地点,以便使访谈顺利进行,并避免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

2.恰当进行提问。提问技巧 :第一,从简单问题入手 第二,提问有序 第三,适时追问 第四,题目转换自然 第五,注意引导 第六,保持客观中立 第七 ,敏感性问题不要直接提问 第八,语言表达方式要恰当 。比如想了解农村母亲对课堂教学的看法时,有位母亲这样说:“娃娃的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说闲话呢!”这对于研究者是一个很重要的暗示信息。如果在此时转入另一话题,这个信息就会被中断,以后在整理资料时可能会感觉很遗憾,但如果继续追问下去,“老师在课堂上说什么闲话呢?他在哪一堂课上说闲话?他是哪个科目的老师?”这一连串的信息链由此而产生,对于研究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和教师的情况有很重要的作用,这就是访谈中的追问。有时候在访谈过程中由于被访谈者的个性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常常有比较长的沉默时间,此时研究者不要急于求成,打断被访谈者的思维,而应该认真倾听,使对方把自己想说而暂时没有倾诉的话语表达出来。所以,应该允许访谈过程中存在“冷场”。如果被访者确实不愿意说,研究者应该及时转移话题。

3.准确扑捉信息,及时收集有关资料。访谈法收集资料的主要形式是\"倾听\"。\"倾听\"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在态度上,访谈者应该是\"积极关注的听\",而不应该是\"表面的或消极的听\";在情感层面上,访谈者要\"有感情的听\"和\"共情的听\",避免\"无感情的听\";在认知层面,要随时将受访者所说的话或信息迅速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加以理解和同化,必要时还要与对方进行对话,与对方进行平等的交流,共同建构新的认识和意义。另外\"倾听\"还需要特别遵循两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打断对方和容忍沉默;

4.适当地作出回应。访谈者不只是提问和倾听,还需要将自己的态度、意向和想法及时地传递给对方。回应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诸如\"对\"、\"是吗\"很好\"等言语行为,也可以是点头、微笑等非言语行为,还可以是重复、重组和总结;

5.及时作好访谈记录,一般还要录音或录像。

在访谈

注意

第一,礼貌、谦虚、诚恳、耐心是访谈者自始至终都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表现; 第二,一般的访谈时间不宜过长,以1~2小时为宜;

第三,访谈者对结束访谈和告别一定要重视,

第18篇: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名解:

真实:真实就是指客观存在的、精确的现象与关系。

教育技术研究:是科学研究中一种科学应用,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按照一定的研究程序,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教育技术学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探究教育技术学的本质和规律解决教育技术问题。

文献:是指记录知识或信息的物质载体,主要指用文字、图形、代码、符号、音频、视频的手段记载在一定载体上,具有一定的教授是的文字资料、图书资料、音像资料与电子资料

研究课题,是指研究者通过研究想要说明和解决的问题,是研究者依据现存在的各种事实理论和自身的主客观条件进行认真分析而确立的研究问题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通过分析阅读,整理、提炼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

假设就是对课题提出的问题做尝试性解答,并对有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做推测性的判断和设想,是关于某个研究的结果的一种预想

研究方案:就是一种研究计划书,是研究者为了完成研究任务对研究活动的实施过程进行总体的规划,它初步规划了研究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是整个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和有条不紊进行的关键。

概念化:是对抽象术语或人造语的界定和详述,是将模糊的,不精确的观念或术语明确化,精确化的思维过程,概念化为研究中的术语赋予了明确而、共识的意义。

操作化:也称具体化、分解化、是将抽象的术语和命题逐步分解为可测量的指标的过程。

抽样:是指从全体被研究的对象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一部分对象作为代表进行研究,以此推断全体被研究对象的状况。

调查研究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借以发现问题,探索教育技术规律的一种方法

问卷调查:是研究者通过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来获取有关信息和资料的一种方法。研究者以书面的形式给出一系列与所要研究的目的有关的问题,让被试者做出回答,通过对问题答案的回收整理分析获取有关信息

访谈法:又称会晤法,是通过访谈人员和受访人员面对面的健谈来了解受访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的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的改变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内部效度:是指实验的精确度和研究效果的可靠性,即实验处理是否正确反映实验本身,是否确实造成有意义的差异。

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即实验结果是否适用于现实世界。 单组前测后测设计是指,对一组被试施加某种实验处理,在这之前和之后分别测量它们的反应,然后检验二者 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随机化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是指随机抽样产生实验组和控制组,对实验组施加实验处理,对控制组不施加处理,在这之前和之后分别测量两组被试的反应,然后检验二者的变化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拉丁方设计又称抗平衡设计,其关键技术是:

(1) 组内设计:通过被试依次接受自变量各个水平的处理,消除被差异对实验

效果造成的影响,

(2) 轮换设计:考虑前一个实验处理影响后一个实验处理效果,因而对实验处

理顺序进行循环控制,从而抵消实验处理先后顺序的影响而产生顺序误差。

单组时间序列分析:只安排一个被试组,在一个时间段中,按照固定的周期对被试进行一系列的某种测试,然后让被试接受实验处理,之后又按照原来的周期安排同样的一系列测试,观察实验处理前后因变量的变化趋势。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研究内容做客观,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内容分析的过程层层推理的过程

特征分析:也称为意向分析,他是通过对某一对象,在不同问题或不同场合上所显示的内容资料进行内容分析,吧这些不同样本量化结果加以比较,找出其中稳定的突出的因素,从而可以判定这一对象的特征

发展分析法:也称趋势分析法,踏水通过对某一对象,在同一问题,在不同时期内所显示的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把这些不同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找出其中发生变化的因素,从而可以判定这一对象在某一问题上的发展倾向。

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对某一中心问题,但对象或来源不同的样本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把这些来自不同对象的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从而找出它们间的异同 行动研究法:是在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所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EDR是研究者,设计者和实践者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在真实情境中共同分析和鉴定具有普遍性的教育问题,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设计、和实施的迭代循环来完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发展理论。

1.1.2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辩证关系

归纳与演绎--4

定量与定性分析—4

2.1.3 -----24页

课题的选题策略:

敢于怀疑

变换角度

移植思考

课题的选题原则:

需要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一个课题题目的表述要做到——26页

1、明确研究对象,即应该准确无误的表述所要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明确研究的主要内容,即应该指明研究的焦点问题或研究方法

3、用词准确、科学,既避免试用歧义的词语,用词清晰准确严谨和科学

4、用词精炼,即尽量做到简洁明了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

文献综述撰写步骤:——

321、确定题目和关键词

2、查询文献

3、加工处理

4、拟定提纲,撰写成文

撰写文献综述的注意事项——36

1、查询的文献应该全面

2、避免大量的直接引用或转抄

3、避免资料的堆积,注意引文的代表性科学性

4、参考文献不能省略

3.1.1——68

调查研究的特点和作用

1、适用性广

2、效率高,范围广

3、形式灵活,手段多样

4、自然真实,简便易行

调查研究法的不足

1、调查研究旨在考察现状,是自然进程中搜集资料,二不是通过实验主动的

操纵和改变现象与变量,因而不能确定现象间的因果关系

2、调查的结果的可靠性往往依赖与被调查者的合作态度与实事求是精神,常

常可能出现主观的偏差,而研究者很难控制这一点,由于间接地了解情况,被试者反应的现象事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决定了调查所搜集到的资料的可靠性。出于种种原因有时被试者可能有意无意的加入自己的主观臆造或偏见,而调查者很难的了解这种主观加入程度,从而影响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访谈法的操作程序——93

1、制定访谈计划

2、确定适当的访谈对象

3、掌握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4、准备访谈工具

5、建立合作关系、

6、控制谈话的进行

7、记录谈话的内容

实验的效度

1、内部效度:关心的是研究结论是否准确的反应研究内容本身,只要研究内

部以外的因素影响了因变量,就会威胁研究的内部效度导致研究结果的混淆。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主要有

①成熟(被试者的在测试期间的生理或者心理的变化)

②测验

③测量工具

④统计回归

⑤被试缺损

⑥传播和模仿

⑦被试心理

⑧补偿

2、外部效度:如果一个研究他的外部效度如果太低意义就不大了 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主要是①实验情境过分人工化②被试缺乏代表性

3、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关系:内部效度越高研究越真实越可靠。外部效度

越高实验结果推广性越好研究越有价值。内部效度是实验质量的保证,是外部效度的先决条件没有内部效度便没有所谓的外部效度;外部效度是研究的基本途径,没有一定的外部效度,一个研究虽然内部效度高,也无法体现其应用价值,内部效度高的实验也不一定就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反之亦然。

如何提高研究效度

1、恒定法

2、纳入法

3、平衡法

4、循环法

拉丁方设计的优点——134

1、可以有效的控制实验顺序和被试差异这两个无关变量

2、需要的被试者数量少可以充分利用被试

3、被时分组无特殊要求

缺点:

1、当自变量水平较多时,被试组和实验组轮次较多,实验过程复杂

2、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时很难彻底排除

内容分分析法的优缺点——145

优点:客观的研究方法、

结构化研究

非接触研究、

定量与定性结合

揭示文献的隐形内容

缺点:局限大

受材料的限制较大

结果以描述为主

内容分析费时费力

分析维度固定

行为分析法的研究模式——173

凯米斯行为研究模式 以螺旋循环的结构形象的说明了行为研究是一个系统持续的探究的过程,是教育实践在研究中不断向前推进,主要步骤:

问题的提出

计划的拟定

行动的开展

实践中的观察

实践中的反思

EDR与其他研究方法的比较193

第19篇:教育研究方法整理资料

1、教育研究方法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2、教育科学研究的独特性:第

一、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第

二、研究的周期较长;第

三、针对性、实践性强;第

四、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3、教育研究效度是指所进行的研究是基于事实或证据的,是能够被证实的,是有效。教育研究效度包括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1)内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有把握地准确解释的程度;(2)外在效度是指研究的结果能被推广到更大人群和其他条件的程度。

4、教育研究的信度是指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以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即研究的的可靠性。(1)内在信度:是指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2)外在信度:是指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并得到相同或相似的结论,指的是重复性

5、教育科学研究的四种研究水平:(1)直觉观察水平:回答的问题是“发生了什么?”如小学一年级学生一节课能识多少字?男女学生识字方面有什么不同持点?直觉观察水平属于描述性研究。观察法、调查法。(2)探索性水平: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识字能力的增强是因为采用了新的识字方法,还是由于学生从小在日常生活中,从父母那里学习了部分词汇。属于解释性研究:实验研究。(3)迁移推广研究:回答的问题是“在不同环境下将发生同样现象吗?”如,新的识字教学方法在城市重点小学可行,在农村小学也可以来用吗? 在正常儿童中可行,在特殊儿童中也可行吗? 属于预测推广性研究。(4)理论研究水平: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基础理论原则?”新教学法之所以有效,是由于它符合汉字结构特点,符合儿童识字的认识特点以及强化的日程安排,并通过对集中识字与传统识字法的特点与不足的对比分析,找到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6:教育科学研究的分类及基本类型:1、按研究的目的、功能、作用分为:(1)基础研究(2)应用研究(3)发展研究

(4)评价研究 (5)预测研究 2、按研究方法,可分为:(1)实验研究(2)描述研究(3)相关与比较研究(4)历史研究(5)理论研究(6)质的研究

7、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搜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8、影响教育科学研究及其方法发展的基本要素:(1)哲学认识论与教育科学研究:任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都脱离不了一定的哲学认识论,问题在于是否自觉运用以及依据何种哲学认识论;不同的哲学认识论基础,决定不同的方法论特点;要是研究方法论科学化,必须以马克斯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2)科学技术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在一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上所建立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教育研究的直接渗透、移植,并为教育研究手段的变革提供了必要的可能条件;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思维方式的变革对其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3)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发展的历程也是科学探究的历程,前者正是后者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4)相关学科的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心理学、生理学、脑科学、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信息科学、创造学、数理逻辑及模糊数学等,作为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其发展极大地影响着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5)社会文化传统与教育科学研究:一定的社会文化传统对教育科学研究及其方法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9、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趋势与基本思路:1、提高理论的构造性、清晰性、预见性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统一性和多元性3、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的移植4、关注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标准5、教育科学研究的可操作性

10、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的方法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2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论的合理移植和借鉴3数学方法的合理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4从国情出发、批判、继承与创新

11、好的研究课题应有特点:1、问题必须有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2、问题必须有现实性、科学性3、问题必须具体明确4、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5、问题要有可行性

12、常量指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相同的特征或条件。变量指研究中不同的个体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和条件。

13、教育文献是记载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教育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是判断一国或一地教育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4、文献的三种等级(1)一次文献(原始文献):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2)二次文献(检索文献): 对原始文献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通常为检索文献。如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3)三次文献(参考性文献):动态综述、专题评述、进展报告、数据手册、专题研究报告 ☆

15、教育文献检索基本方法: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查找法。正确检索资料方法要达到四点要求:准、全、深、快。

16、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结论。

17、好的假设必须具备的基本特点:(1)科学性(2)推测性(3)表述的明确性(4)可检验性

18、研究假设的形成及其步骤(1)在收集一定数量的事实、资料的基础上,提炼出科学问题。(2)寻求理论支持,形成初步假设。(3)充分运用各种有关知识,灵活地展开各种思维活动,形成解答问题的基本观点,并以此构成假设的核心。

(4)推演出理论性陈述,形成假设。

19、研究假设形成的条件:(1)科学观察和经验归纳是形成研究假设的基础(经验基础)(2)科学假设的形成需要科学的思想方法论,要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3)研究者必须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

20、总体:即研究对象的全体。样本是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叫样组。取样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

21、选择样本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1)明确规定总体(2)取样的随机性(3)取样的代表性(4)合理的样本容量

22、简单随机取样的优点及局限:优点:可以保证全部标识的代表性;能够确定抽样误差的理论值;简单易行。适用于总体差异不大而且所抽取样本较少。局限:当样本规模小时,样本代表性差。

23、系统随机取样:先将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取样数相同,然后从每组中依照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

24、系统随机取样的优点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优点:相比简单随机取样,抽样误差小;与分层随机抽样相比,更简单、更易操作;适用范围广。注意的问题:要考虑总体的情况,如果总体存在周期性变化,可能会产生系统误差。

25、分层随机取样: 把一个母总体分为两个或多个子总体或“层”,然后再根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提取一定的数目的样本。

26、抽样设计的原则:(1)目标定向原则(2)可测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经济性原则

27、教育科学研究的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28、研究计划的主要内容(课程论证的内容) :研究题目;对研究课题及意义的简要说明;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预计突破那些课题;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研究课题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关条件;研究成果的预计价值及适用范围;经费概算以及需要购置的仪器设备。

29、历史研究法的基本特点:(1)历史性(2)具体性(3)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主

30、历史研究法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分析研究课题的性质、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关的资料条件,权衡使用历史研究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二步,史料的搜集与鉴别;第三步,对史料的分析研究。

31、运用历史研究法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历史研究中的资料来源及分析鉴别(2)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处理历史研究中古与今、史与论以及批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3)研究者应该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

32、教育比较研究的特点:(1)从比较的角度把握对象特有的规定性(2)研究对象必须具有可比较性,从而限定了研究的内容和范围(3)研究方法上以比较分析法为主(4)方法简单、生动、鲜明(5)客观性程度有待实践证明并加以检验修正。

33、教育比较研究方法的种类:根据事物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同一性,分为同类比较研究与异类比较研究;根据比较对象历史发展和相互联系,分为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根据所有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的观点,分为定性分析比较研究与定量分析比较研究

34、教育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骤:明确比较目标,选定比较主题;广泛收集、整理资料;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35、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基本要求:1、保证可比性2、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坚持全面本质的比较(比较的是主要方面,而非次要方面)

第20篇:教育研究方法导论题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冲刺题

一、名词解释

1.研究变量

1) 自变量: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量,是能够独立的变化并能够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

2) 因变量:由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被试行为或者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变化的量,他是研究者需要观测的指标。

3) 无关变量:又称控制变量,指与自变量同时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与研究目的无关的

2.总体、样本、取样的概念

总体:即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他成为研究对象时,就是总体。

样本:样本是指从总体中抽取出来进行研究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

取样:即遵循一定的要求,从一个整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研究的过程。

3.调查研究法:指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针对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运用观察、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在自然条件下搜集客观资料并分析处理研究资料的研究方法。

4.尝试性:指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为了研究某个特定的研究(假设),在人为模拟的环境中,采用控制的手段对研究变量施加特定的影响,从而验证假设以揭示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及相关关系的研究方法。

二、填空题

1.与,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的认识活动,是一种试图克服人类认识局限性,从而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2.和思考,这既是研究活动存在的必要性,也是研究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心态。

3.

4.研究计划主要是回答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的问题,即通过研究计划试图回答为什么研究和打算怎么研究。

5.题。

6.7.问卷问题设计时,问题的转化步骤:研究问题-研究假设-调查问题-具体指标-问卷问题。

8.

9.教育实验的类型为:

1)

2)

3) 根据实验的分组情况分为单组实验、等组实验、轮组实验

10.广泛性、研究方式的伦理性。

11.教育研究的伦理规范:1 2

12.教育研究的操作规范:1

13.发现问题的策略:1)教育实践2)教育理论(从科学建设的需要者提出问题,从理论观点的争议中寻找问题,从交叉学科的交接点寻找问题,从中外教育比较中发现问题)

14.活动。

15.—即探究人做事情的行事依据和有效性策略,即要回答涉及到价值的“为什么”,又要回答涉及事实的“怎么办”。

三 问答题

1.如何界定课题?

1)课题应该具体明确,以小见大

2)课题层能涵盖研究对象和内容

3)课题中最好只关注一个问题

4)题目最好用陈述句形式加以表述

5)题目最好用中性语言避免主观判断

2.课题研究步骤?

1)选择课题并进行充分论证

2)查找资料并撰写文献综述

3)准备开题并撰写研究计划(课题陈述论证)

4)选择研究方法并开展实施

5)撰写论文并主动寻求发表(结题陈述论证)

3.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什么?

对象—中小学一线教师

过程—开展教学反思与研究活动

目标—成为研究型教师

问题二:教师的研究指什么?

教师研究:实践反思—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专家研究:理论发现—解决宏大的理论问题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指教师在实践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和困惑所作的系统理性的思考并寻求改进策略的反思性活动。

4.教师成为研究者—为什么?

1) 教育外在变革的需要

家长、社会、学校

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今天的教师之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活动来提成自己,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

2) 教师内在发展的需要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

教师职业幸福的需要

5.教师成为研究者—怎么做?

1) 培养反思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思想意识

2) 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教师成为研究者,不仅仅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研究技能,更要教师从思想观念上解放自己,把教育科研反思活动看作是自己工作的基本方式。

6.教育研究的价值

1) 推进理论建设

2) 改善教育实践

3) 提高教师素质

4) 提升职业尊严

教育研究活动不可为研究而研究,而应该是为了实践的改进而研究。

7.教育研究效度的分类

1) 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可以精确解释研究对象的真实性程度,她反映的是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2) 外在效度:又称推广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在其他情景中加以运用的程度,她反映的是研究结论的价值性。

8.影响效度的主要因素

1)研究设计中影响效度的因素:研究问题的清晰性;研究取样的代表性

2)研究过程中影响效度的因素: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遵循研究规范的要求

3)资料处理中影响效度的因素:原始信息的可靠性;信息加工的合理性;成果表述的恰当性

9.行动研究的认识

行动研究意在帮助实践工作者省察他们的教育理论与他们教育实践之间的饿联系;它意图通过帮助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

10.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

研究的目的—为行动而研究(research for action)

研究的情境—在性动中研究(research in action)

研究的主体—行动者的研究(research by actor)

11.行动研究的开展形式

具体活动方式: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学观察活动、案例分析教研活动、建立学习共同体 具体开展形式:自我反思、同伴互动、专业引领

12.行动研究的评价:

优点:行动研究关注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行动研究凸显教师主体,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不足:行动研究缺少科学规范性,需要专家指导

行动研究结论的推广性低,需要寻求理解

13.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

明确问题、拟定计划、提出假设、实施方案、总结反思、撰写结论

14.观察法的类型

1)根据观察者与观察对象的互动关系

参与观察是观察者直接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作为其中一员进行观察,从而系统地收集资料的方法。

非参与观察是观察者不直接介于被观察者的活动,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观察对象进行的观察活动。

2)根据观察活动的开放性程度分

结构性观察是指观察者依据严格的步骤与程序,使用精准的观察表格记录观察对象的方法。 非结构性观察是指依据粗线条的观察提纲,使用开放式的语言记录方式收集观察资料的方法。

15.定量记录

1)定量记录是一种偏向于采用分析结构的方式把握观察对象,以记录观察对象所表现出来的数量关系。

2)定量记录的具体方法:编码体系、等计量表

16.观察报告

观察报告是运用观察研究的方法,在对某个教育对象进行观察研究后撰写的研究报告,它是观察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篇完整的观察报告应该回答如下问题:为什么要观察、怎么观察、观察结论、讨论和建议!

17.问卷的结构

1)前言—封面信、指导语

2)内容—调查问题

3)结语—其他相关信息

18.

1)问卷的设计

问卷的种类: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的背景问题,另一类是关于调查问题的研究问题。

问题的形式: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

问题的结构(重点)从研究问题到问卷问题之间需要进行分解和转换,即必须要把研究问题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逐步的分类细化,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问卷问题。

研究问题—研究假设—调查问题—具体指标—问卷问题

问题的语言:A问题尽量通俗;B问题尽量简短;C避免歧义问题;D问题不要有倾向性E不用否定形式提问

问题的顺序:A简单在先,复杂在后;B封闭在先,开放在后;C行为在先,态度在后

2)选项的设计

穷尽性—选项应该包括问题所有可能的回答形式

互斥性—选项之间不能相互重叠和包含

19.问卷的饿实施

1)问卷的实施过程

A实施前准备工作

B问卷的初步测试

C问卷的正式施测

D问卷的后续处理(撰写调查报告)

2)问卷的有效性评价

数量评价--(有效)回收率

质量评价—信度检测法

20.教育实验的效度

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能解释研究对象的真实性程度。

内在效度的影响因素:历史、成熟、测验工具、统计回归、被试选择、被试缺失、其他 外在效度:指实验结果的普遍性和可推广型

外在效度的影响因素:实验对象的选择、前测的影响、实验安排的效应、多重实验处理的干扰

21.教育实验的控制

1)控制的原则—最大最小化原则

A使实验自变量发生的作用最大化,以便于比较分析

B使实验无关变量干扰作用最小化,提高实验的效度

2)控制的方法:A控制自变量的方法 B控制无关变量的常用方法

22.教育实验的设计模式

1)符号说明:

X表示研究者所操纵的实验影响

O表示测量分数或观察结果

--表示不同组研究家对象间的分割

。。。。。。

教育研究方法范文
《教育研究方法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