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人物画剖析

发布时间:2020-03-01 20:45: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探究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历程

——《名画百篇赏析》第一章第一节

一、教学设计思路

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名画百篇赏析》教材的着眼点是提高人的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从地位作用看,本课是课本的第一章,是整本书是否吸引学生的关键。因此教学上要重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审美经验,为培养创意思维的素养打下基础。从教学内容看,本课教材共分2节,分别介绍了人物画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和特点。从学情分析看,职业学校学生总体对反传统作品在审美上难认同。因此要创设有趣的情景,通过问题、讨论、赏析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人物画的发展及其特征。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人物画与表达内心的体验。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美习惯,拓展视觉感受的范围,增强探索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人物画不同时期的特点,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

2.难点:对于不同时期人物画发展阶段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的掌握。如果不能理解,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这幅画的用意与情感,导致无法正确欣赏作品。便会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情景教学法(2)引导探究法 2.学法

(1)自主体验法(2)合作讨论法

五、课时分配和教具准备

1.课时分配:2课时。

1 2.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比较式导入

屏幕出示《龙凤人物画》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问题一:这两作品绘画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中国人物画。

问题二:两件作品的服务对象上看两者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龙凤人物图》的目的是祭奠亡灵,它不是给人看的,是为灵魂服务的。而《洛神赋图》的作者顾恺之是东晋的画家。从魏晋时期起人物画不再是给亡灵服务了,而是为现实生活的活人服务了。

图1:《龙凤人物图》VS《洛神赋图》

设计意图: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人物画前有了清晰的引导图,揭示人物画的开端。

(二) 探究人物画的发展历程,沿着人物画发展的“七大阶段”中的前“三阶段”发展脉络,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1.“第一大阶段”巫术人物画阶段

(1)观赏:《人面鱼纹彩陶盆》作品与《山东嘉祥出土的画像石》作品比较。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都是我们中国人物画的第一阶段作品。《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史前社会作品。其中鱼纹有着深刻的寓意。《山东嘉祥出土的画像石》是画像石的优秀作品。如果把这些画像

2 石、画像砖系统的收集起来,那就会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 第一阶段人物画主要是给灵魂服务的。

图2:《人面鱼纹彩陶盆》V S《山东嘉祥出土的画像石》 2.“第二大阶段”道释人物画阶段

(1)比较: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作品与敦煌壁画《萨埵太子以身饲虎》作品比较。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都是我们中国人物画的第二阶段作品。它是为宗教服务的。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的绘画中把释迦牟尼、净饭王以及大自在天神都画的不像印度人而像中国人。这是佛教绘画艺术的进步。敦煌壁画《萨埵太子以身饲虎》。这幅画和以往看到的国画很不相同。佛教画与我们现在看到的国画最根本的区别是它们的目的不同、作用不同、评价标准不同。作用:主要是为宗教服务的。

图3:《八十七神仙图》VS《萨埵太子以身饲虎》

3.“第三大阶段”宫廷人物画阶段

(1)比较:周昉《簪花仕女图》作品与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作品比较。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都是我们中国人物画的第三阶段

3 作品。他是宫廷的颂歌。周昉《簪花仕女图》的人物特征是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所绘制的。当时唐代推崇以胖为美,因此画出的人物也是带有当时的时代气息。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作者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在这幅巨作中,画有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个个性格突出,神情描绘自然。

图4:《簪花仕女图》VS《韩熙载夜宴图》

4.对重点作品吴道子《天王送子图》的深入欣赏

说明:《天王送子图》作品

作者: 吴道子(680—759),玄宗赐名道,河南阳翟(今禹州市)人,唐代第一大画家。童年的吴道子极为不幸,双亲早故,生活孤苦,迫于生计,自幼便学书习画。清苦的生活,辛勤的学习,使他过早地成才,20岁左右时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了。 唐宣宗时吴道子被推崇为“画圣”,民间画塑匠人称他为“祖师”,道教中人更呼之为“吴道真君”、“吴真人”。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之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一代宗师,千古流传。

背景: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也揭开了新的一页,很多卓有成就的画师创作了大量世俗化了的宗教壁画,即所谓“菩萨如宫娃”,或用贵族家姬妾形象画释梵天女等。吴道子就是此时宗教人物画坛最具代表性的画家。

4 吴道子喜欢与文人名流交往,游历各地,在绘画上远师张僧繇,近法张孝师。据传在长安、洛阳两地的寺院道观中他画的宗教壁画就有300多幅。由于他性格豪爽,好酒使气,想象力丰富,所以所绘壁画人物,“奇踪异状”,有吞云吐雾之气势,有崩石摧山之峻美。

据说吴道子画丈余的人像,无论是从手臂或脚部开始,都能画出完整生动的艺术形象,画佛头部的圆光,转臂运笔,一笔而就。而且他所刻画的都是一些充满着生命活力的形象,这些结合形象的创造,大大提高了绘画的表现力。吴道子的绘画无真迹传世,这幅《天王送子图》可能是宋代摹本,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的《维摩经变图》也被认为是他的画风。

吴道子有几幅佳作都是根据裴旻舞剑得来的,东都洛阳画壁有7处,其中天宫寺的壁画就是吴道子看裴旻舞剑之后所画的。张彦远记:“天宫寺三门吴画《除灾患变》”壁画的名字就是《除灾患变》。其中的故事还被引为佳话。

赏析:《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为悉达王子后,其父净饭王和其母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时,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卷末有宋代李公麟的题跋。此画本是一部外来的宗教题材,但画中的人、鬼、神、兽等却完全中国化、道教化了:净饭王与王后、侍者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子威仪和君臣之道;画中诸神、鬼皆着唐装。这也充分表明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不仅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而且深受中国传统宗教和哲学的影响。作者想象奇特,以释迦降生为中心,使天地诸界情状历历在目,令人神驰目眩。画中一个情节是这样的:端坐的天王,双手按膝,怒视着奔来的神兽,一个卫士拼命牵住神兽的缰索,另一卫士则拔剑相向,意欲将其制服。

设计意图:人物画众多,理清每个阶段的发展脉络,利于学生在发展中寻找规律,然后在下一环节中拓展,认识人物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四)拓展人物画的多样性

有了以上的欣赏方法,学生理解人物画的前阶段的风格,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自己有个性的观点,在人物画发展的历程中自由地鉴赏作品。

阎立本

阎立本(约601—673), 中国唐代画家兼工程学家。汉族,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临潼县)人,出身贵族。其父阎毗北周时为驸马,因为阎擅长工艺,多 5 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隋文帝和隋炀帝均爱其才艺。入隋后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兄阎立德亦长书画、工艺及建筑工程。父子三人并以工艺、绘画驰名隋唐之际。

作品欣赏:《步辇图》

《步辇图》为唐代人物画,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从构图的角度来讲,这幅画很明显将所有人物分成两组:以画卷中轴线为界,左边三个男士依次排开,井然有序,没有任何装饰,在规矩中略显拘谨;右边以唐太宗为中心的人物群,左右簇拥的仕女形象,以及装饰物“两把屏风扇”、“一展旌旗”、“步辇”等等,把人物的布局按照其功能自然分工成不同的角色,而且仕女衣带飘飘和晁盖的迎风招展都有意刻画一种充满了柔情、安详、和善的情调。左右这种对比,尤其是译官谨小慎微、诚惶诚恐和仕女们神情自若、仪态万方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张一弛、一柔一刚,让人的视觉得到了充分地享受。就像我们弹琴时的左手伴奏,稳健而低沉;右手高音区炫音技巧的展示,华丽而不俗脱;一唱一和,和谐有序。

从色彩上讲,这幅图的场景是一个喜庆的场面。根据我国的传统习俗,喜庆的场面通常由红色装点基调。这幅图作者为了突出这一特点,特地将典礼官——位于画面正中间的轴心人物画成红色。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以一上来夺人眼目地突出红色,又不会太突兀得难以接受。因为按照习俗,禄东赞来自西域,服饰多以网状彩绘织成,很少有一整块同样颜色的衣服。再者,由于红色代表正气,代表恢宏的气势,理应当由中原大唐朝独享,而非喧宾夺主地给吐蕃穿戴上。其次,唐太宗也不合适着红装,一者皇上为至尊天子,然而能够与尊贵相配的颜色只有黄色;二者红色由皇上穿戴,不免显得皇帝过于轻浮,不够稳健睿智。如果我们在考虑仅由于年代久远,风蚀和破坏,原本皇帝身着的镀金装束成了现在的土黄色,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在颜色安排上的独到之处。

另外,只有典礼官一个人是红袍在身,未免显得孤零零的,仍然显不出喜庆的气氛。于是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晁盖顶和宫女服饰的配色,映衬出一团祥和、喜庆的气氛。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以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使大家对 6 此有了大致的了解。人物画风格各异,各有千秋,给我们开创了广阔的追寻空间。社会的发展需要历史的积累与沉淀。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及其重要的。中国古代绘画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有兴趣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上继续研究。

图6: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 比较式导入

屏幕出示李唐《采薇图》与郎世宁的《乾隆后妃图》。 问题一:这两作品绘画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中国人物画。

问题二:两件作品的风格上看两者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采薇图》的风格是中国传统的水墨风格。而《乾隆后妃图》的绘画技法是“中西合璧”的绘画技法。

图1:《采薇图》vs《乾隆后妃图》

7 设计意图: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人物画前有了清晰的引导图,揭示人物画的开端。

(二) 探究人物画的发展历程,沿着人物画发展的“七大阶段”中的前“四阶段”发展脉络,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1.“第四阶段”风俗人物画阶段、“第五阶段”简笔画阶段

(1)比较:王居正《纺车图》作品与梁楷《泼墨仙人图》作品比较。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

图2:《纺车图》vs《泼墨仙人图》

2.“第六阶段、第七阶段”文人人物画和中西合璧的人物画阶段

(1)比较:徐渭《驴背吟诗图》郎世宁《乾隆后妃图》。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徐渭《驴背吟诗图》,文人人物画的代表人物图中人、驴、树、藤的画法隐有真、行、草、隶之笔意,令人感觉其间有一股勃勃不息的活力,这正是徐渭之画能脱俗免尘、卓尔不群之处。《乾隆后妃图》郎世宁的最大影响是创造了“中西合璧”的绘画风格。所谓“中西合璧”就是西方艺术的形式与中国传统绘画内容的结合。表现在:第一,光线明暗的影响;第二,焦点透视法的影响。

图3:《驴背吟诗图》vs《乾隆后妃图》

3.对重点作品张泽瑞《清明上河图》的深入欣赏

说明:《清明上河图》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

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仪态而莫可数记,全副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整幅画作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背景: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

9 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清明上河图(局部)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图4:《清明上河图》

设计意图:人物画众多,理清每个阶段的发展脉络,利于学生在发展中寻找规律,然后在下一环节中拓展,认识人物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拓展人物画的多样性

有了以上的欣赏方法,学生理解了人物画的前阶段的风格,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自己有个性的观点,在人物画发展的历程中自由地鉴赏作品。

梁楷

梁楷,活动于十三世纪初期,生卒年不详,南宋人,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塘( 今杭州) 。 他是名满中日的大书法家,曾于南宋宁宗担任画院待诏,这是最高级的宫廷画师,皇帝曾特别赐给金带,这是种画院最高的荣誉,但梁楷却不接受,把金带挂在院中,飘然而去 ,完全不想受制于他人。

10 他是一个行径相当特异的画家,善画山水、佛道、鬼神,师法贾师古,而且青出于蓝。 他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人称是“梁风(疯)子”。 梁楷传世的作品包含了《六祖伐竹图》、《李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等,但以《泼墨仙人图》最为有名。

作品欣赏:《布袋和尚》

此画绘布袋和尚半身像,构图简明而有力,用笔简练粗放,尤其以布袋和尚的衣袍最为突出,寥寥数笔,神态活现,犹如画山石一样雄浑有力,又不失衣袍的柔和随意,笔意十足,重墨渲染。如除去布袋和尚的上半身不看,其构图仿佛是一座雄健的远山,稳健而广阔,而绘布袋和尚的圆颅硕躯时,转而用工细流畅的笔法,以工笔绘眉眼唇齿,笑容可掬,其淡泊而又嘻笑于世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虽有一股玩世的态度,却又显示出其宽厚、仁慈、悲天悯人的另一面,这也正是梁楷处世态度的一种写照。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以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分四个阶段进行分析,使大家对此有了大致的了解。人物画风格各异,各有千秋,给我们开创了广阔的追寻空间。社会的发展需要历史的积累与沉淀。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是极其重要的。中国古代绘画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有兴趣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上继续研究。

图5:板书设计

——中国人物画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人物画教学教案

中国现代人物画的说课稿

中国古代人物画

人物画教案

西南大学0617中国人物画(推荐)

说课中国现代人物画01

中国传世人物画:明代卷(四)

第1课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浅谈中国人物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人物画剖析
《中国人物画剖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