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现代人物画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18:26: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导入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海、广州等辟为通商口岸,商贾云集,经济繁兴,许多画家都聚集于此,卖画为生,形成了商业气较重、雅俗共赏的“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

1919年“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革命口号,蔡元培在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学府--国力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从此画家兼美术教育家(即“学院派”或“教授派”)成为画坛的主流。

面对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一些有革新精神的画家,坚持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增加学养,不断推进绘画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人称“齐黄潘傅”。另一些留洋归国的画家,主张中西兼溶,吸收西画优秀成分,推进中国绘画的改革。代表人物有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世称“林徐刘吴”。

抗日战争结束后,有的画家向海外发展,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并借鉴海外艺术的长处,不断探索水墨画的创新。他们孜孜以求,使世界进一步认识了中国绘画的魅力,张大千就是其中的典型。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好评,有人称他为“东方的毕加索”。

活跃与大陆的学院派画家,也经过不懈的努力,推陈出新,逐渐形成南北互相呼应的局面。历经极左路线与“*”的摧残,画家们坚持发展传统艺术的赤诚之心更坚,心胸更为广博,学养也愈为丰厚。“笔墨当随时代”,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崇尚艺德、不断创新的李可染、陆俨少是其中的佼佼者,经过他们艰辛的努力,中国绘画艺术由古典向现代转换,进入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更新的境界。 二.新课

欣赏表现中国人民抗日决心的中国画《愚公移山》,此画抒发了画家深沉的爱国之情。

徐悲鸿,江苏宜兴人。早年赴日本和法国游学,1927年归国。历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擅长人物、动物、花卉 等。主张学习素描,讲究造型的严谨、结构的精确、整体感的强烈,并认为应吸收西画优秀技法,丰富中国绘画的创作。他所画的人物、动物,笔墨放纵,形神兼备,往往还寓以热爱祖国、嫉恶如仇的情感。

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作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作者试图借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在横长的构图中,挖山者左右横向排列,顶天立地,赤裸着身躯,高举铁耙,突出了力量和气势,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画家将西方绘画强调准确造型的素描与中国绘画的线描笔墨、色彩和构图结合起来,表现人物的体积和力量。创造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新形势。表现出画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徐悲鸿在创作每一个人物时,都一丝不苟的画出素描稿,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性格,不同经历,塑造形象。人物、情节具体、生动,但一点也不繁琐,全画浑然一体,形成有机的联系,使细节与整体达到高度的矛盾统一。此画开创了中国历史画的新风。

与徐悲鸿同期,深受其影响的蒋兆和于1943年完成了高2米,宽26米,画中人物与真人一般大的巨幅中国画长卷《流民图》。

1937年日寇侵华,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爱国主义画家蒋兆和目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心痛万分,所以创作《流民图》以表达他对沦陷区人民流离失所生活的深深同情。《流民图》从1941年开始构思,至1943年完成,高2米,长约26米,表现逃难群众悲惨的生活。画家塑造了一百多个无家可归的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形象,与真人等大,构图多为半身特写,重个性刻画,使形象有呼之欲出的感觉。笔墨则侧重悲怆氛围烘染与愤慨情绪的渲泄,缩短了艺术形象与观众间的距离,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为民写真”的现实主义杰作。

该图在北平(今北京)太庙展出还不满一天,就被日本军宪勒令停展。1944年移至上海租界展出,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蒋兆和先后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艺专等,1950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以上两幅中国画,前幅采用寓意手法,后幅运用逼真的纪实手段。虽然手法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号召、鼓舞、激励人民抗战到底。抒发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些带着战火硝烟的美术作品,真实的反映了民族的苦难、觉悟和斗争,有的尽管在艺术上尚不完善,但其鲜明的思想内涵永留在民族的记忆中。

王式廓的《血衣》是一张油画素描稿,描写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斗地主的场面。 王式廓,山东人,193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西画系,1936年考入日本国立东京美术学校。回国后,将他学到的绘画技巧运用于创作实践。解放后,他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继续他的艺术追求,创作了一批反映中国革命和根据地面貌为题材的作品。他是一位热爱农民,热爱农村题材的画家,被任誉为“农民画家”,于是在的创作中出现了大量农村题材的作品。他始终用他锐利而又充满热情的眼光捕捉最纯朴、最自然、最生动的描绘对象,用他极深的绘画功底去追求朴实无华的自然之美,将他的全部心血献给了他热爱的农民。

1954年,王式廓开始《血衣》的创作,《血衣》是公认的王式廓的代表作,是反映中国农民觉醒的纪念性的作品。此画的创作长达20年之久,作者为此耗尽了心血。为了这幅画,作者做了大量前期准备,绘制了一系列的人物素描,这些单幅的素描作品本身已经表现出了王式廓素描的功力和成就。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严肃的探讨,作者终于在1973年创作完成了这幅现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纵1.92米,横3.45米的巨幅素描《血衣》,以它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此画思想内容深刻,构图完备,情节高潮把握准确,形象刻画精微传神,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史诗性杰作。

油画从19世纪传入中国后,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改革,到新中国成立后,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油画家和作品。这幅歌颂领袖丰功伟业的油画《开国大典》是董希文的代表作。

作者亲身参加过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他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倾注于作品中。《开国大典》一画不仅真实地再现了这一震撼世界的历史事件,而且以气势宏伟、庄严的构图,灿烂辉煌的色彩,生动地记录了这令人难忘的时刻。

蓝天白云,十月金秋的北京阳光灿烂,广场上一望无际的人群列着整齐的方阵。画面中心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在他身后有刘少奇、朱德、周恩来、林伯渠、宋庆龄、郭沫若、张澜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曾为创建新中国共同努力奋斗的民主人士,他们在全神贯注的倾听毛主席讲话。油画不同于新闻照片。画家根据艺术需要对真实的场面进行了必要的删减和再组织,将革命领袖们集中在画面的左侧,背景衬出一排顶天立地的大红圆柱,右侧集中表现声势浩大的游行队伍和辽阔的天空。画面中心有汉白玉栏杆、传声设备、地毯和鲜花,正中央是正在讲话的毛主席。 作者力求把西洋绘画的各种表现技法和民族绘画的长处结合起来,使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此画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一幅油画的气势,首先决定于构图和设色。既要表现党和国家领导人物,又要表现开国大典的场面。画家巧妙自然、别具匠心地把主要人物安排在不到一半画面的左侧,面前画面右方,使之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

《开国大典》的设色是由整体艺术构思所决定的。此画的大块色彩,看来似乎简单,但这大红、碧蓝和金黄时有意安排的。画家把汉白玉栏杆画的比较暖,显得特别结实厚重,又有古老稳固的感觉。这就和碧蓝的天空、崭新的大红地毯、廊柱等既相融合又成对比。这幅画只画阴影不画投影,基本采取平敷笔法,画面不施光油,尽量使它产生浑厚的感觉。这一切都是为了服从艺术完整的需要。 三.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20世纪上半叶一些优秀美术作品,并了解了作品的艺术特色。每幅画都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境界,激发起这样或那样的思想感情的波澜。另一方面,我们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或解释作品中的形象,以自己的经验与认识去丰富和补充作品里艺术形象的内涵。

以上这些作品之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和称颂,是与画家们关心社会、为艺术献身、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中国现代人物画教学教案

人物画教案

高中美术《现代人物画》

中国现代人物画的说课稿

水墨人物画教案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说课中国现代人物画01

中国古代人物画欣赏 教案

现代人物画教案
《现代人物画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