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哥德巴赫猜想”讲义(第1讲)

发布时间:2020-03-02 08:28: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哥德巴赫猜想”讲义

(

数学名家。哥德巴赫首先去莱比锡,拜访了大数学家莱布尼茨。莱布

尼茨(G.W.Leibniz,1646-1716)对于数学的最大贡献是发明了微

积分。哥德巴赫的到来,使莱布尼茨感到很高兴,对于这位朝气蓬勃

的晚辈,莱布尼茨少不了给予指点和教诲。莱布尼茨广博的学识和高

屋建瓴的观点,也使哥德巴赫终身受益。接着哥德巴赫又到伦敦访问

棣莫弗。棣莫弗(De Moivre,1667-1754)是法国人,因躲避宗教迫

害移居英国。棣莫弗最擅长的研究领域是概率论,并对此做出了很大

的贡献。概率论是研究偶然性(或者随机现象)的数学分支,它的起

源与掷骰子赌博的输赢问题有关。哥德巴赫对于理论研究和实际问题

都很有兴趣。后来哥德巴赫去了欧洲其它一些城市,分别见到伯努利

家族的几位成员,其中丹尼尔 • 伯努利和哥德巴赫关系密切。16世

纪末,伯努利家族的祖辈为躲避宗教迫害,从比利时的安特卫普辗转

来到瑞士的巴塞尔,在那里繁衍生息。这个家族以经商为传统,也有

个别人行医,似乎都和数学沾不上边。但在一个世纪之后,却在三代

人中出现了八位数学家,其中几位有相当大的成就。欧洲的旅行,使

哥德巴赫不断开阔眼界,增长了学识,还在学术圈里交了不少朋友,

收获颇丰。

1724年哥德巴赫回到了故乡哥尼斯堡,此时的哥德巴赫已经 34

岁。俄罗斯彼得大帝听取莱布尼茨的建议, 1724年1月颁布谕旨,决定成立圣彼得堡科学院,彼得大帝拟定了科学院章程,其中强调,

科学院的理论研究应对与国家实际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做出贡献,章

程中的重要一条是,邀请国外的一些知名学者到科学院工作,以带动



俄罗斯科学的发展。据说莱布尼茨还写信给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建

议成立北京科学院,可惜未被采纳。1725年哥德巴赫又到俄罗斯。

丹尼尔 • 伯努利也于1725年来到了圣彼得堡科学院,哥德巴赫就有

了共同研究的伙伴,他们时常徜徉在涅瓦河畔,切磋讨论数学问题。

1728年欧拉也到了圣彼得堡。此时的欧拉是一位20岁的青年,他是

约翰 • 伯努利的学生,也是约翰的儿子丹尼尔的好朋友。在数学的

历史上,人们常常将欧拉与阿基米德、牛顿、高斯并列为最伟大的数

学家。由于丹尼尔的关系,哥德巴赫和欧拉很快就熟悉起来了,涅瓦

河畔散步又多了一个伙伴。哥德巴赫比欧拉年长17岁,哥德巴赫欣

赏欧拉的聪明和勤奋,欧拉钦佩哥德巴赫见多识广,他们之间是一种

忘年之交。后来欧拉由于身体原因去了德国柏林,哥德巴赫与远在德

国柏林的欧拉一直保持通信,讨论各种数学问题。1742年6月7日

在莫斯科的哥德巴赫给柏林的欧拉一封信,同年 6月30日欧拉给哥

德巴赫回信。哥德巴赫在信中说:“对于那些虽未切实论证但很可能

是正确的命题,我不认为关注它们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即使以后

万一证明它们是错误的,也会对于发现新的真理有帮助。正如你已经

证明的那样,费尔马关于 Fm给出一列素数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但如

果能够证明 Fm可以用唯一的方式表成两个平方数之和的话,那也是

一个很了不起的结果”。当 m ≥ 1 时, Fm 是形如 4n+1 的正整数。

由上述费尔马的一个命题,如果 Fm 是素数的话,那么 Fm 自然就可

以用唯一的方式表成两个平方数之和。哥德巴赫的意思是,在无法保

证 Fm 是素数的情况下,看看能否证明弱一点的结果“ Fm 可以用唯一



的方式表成两个平方数之和”。欧拉在回信中否定了哥德巴赫的想法。

哥德巴赫在信中又说:“类似地,我也斗胆提出一个猜想:任何由两

个素数所组成的数都是任意多个数之和,这些数的多少随我们的意愿

而定,直到所有的数都是 1 为止。例如:4=1+3=1+1+2=1+1+1+1,

5=2+3=1+1+3=1+1+1+2=1+1+1+1+1,6=1+5=1+2+3=1+1+1+1+2=1+1+1+1+1+1,„。哥德巴赫又在页边的空白处补充道:“重新读过上面的

内容后,我发现,如果猜想对于n成立,而且n+1可以表成两个素数

之和的话,那么,可以严格地证明猜想对于n+1也成立。证明是容易

的。无论如何,看来每个大于2的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这里哥德

巴赫把1看成了素数。下面欧拉也采用这种看法,欧拉在回信中说:

关于每个可以分成两个素数之和的数又可分拆为任意多个素数之和

这一论断,可由你以前写信告诉我的一个观察(即每个偶数是两个素

数之和)来说明和证实。如果所考虑的数n是偶数的话,那么它是两

个素数之和。又因为n-2也是两个素数之和,所以n是三个素数之和,

同理它也是四个素数之和,如此等等。如果n是奇数的话,因为n-1

是两个素数之和,所以n是三个素数之和,因此它可以分拆为任意多

个素数之和。无论如何,我认为“每个偶数是两个素数之和”是一条

相当真实的定理,虽然我不能证明它。因为这是私人间的通信,所以

其中的说法相当随意,在数学上是不严格的。后人在数学上将它们严

格化,并称之为“哥德巴赫猜想”。

英国数学家华林(E.Waring,1736-1798),在1770年出版的《代

数沉思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如下形式的哥德巴赫猜想:



1.每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

2.每个奇数或者是一个素数,或者是三个素数之和。

标准的现代版本是这样的:

1.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

2.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素数之和。

也可以将它们写成下面的数学公式:

1.N=p1+p2 , 当N(N≥6)是偶数;

2.N=p1+p2+p3,当N(N≥9)是奇数;其中pi(i=1,1,3)均为奇素数。

哥德巴赫猜想的表达形式简洁明了,体现了数学的优美感觉。从乘法来看,素数是构成自然数的基本元素,在哥德巴赫猜想中,将素数放到加法的环境里,实际上是刻画了加法和乘法的某种关系,而这两种运算在数学中是最基本和最常见的。

据说早在哥德巴赫之前,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儿(R.Descartes,1596-1650)在他的手稿里就有“每个偶数是至多三个素数之和”这样的叙述。虽然欧拉无法预料素数理论的发展,但他深知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已经远远超出他的能力之外。

1900年,

从此哥德巴赫猜想不再是孤立的数学难题,而成了近代数学重要的一环。后来的发展证明,希尔伯特的眼光是非常正确的。

参考文献

[1]贾朝华,从哥德巴赫说开去

二〇一四年四月十日 

“哥德巴赫猜想”讲义(第19讲)

“哥德巴赫猜想”讲义(第10讲)

“哥德巴赫猜想”讲义(第12讲)

“哥德巴赫猜想”讲义(第13讲)

“哥德巴赫猜想”讲义(第14讲)

“哥德巴赫猜想”讲义(第3讲)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讲义(第1讲)
《“哥德巴赫猜想”讲义(第1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