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论课堂教学几种误区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0-03-01 21:34:5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论课堂教学几种误区及对策

内容提要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较大的转变,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然而,由于部分教师缺乏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意识,加之基层学校课改培训针对性不是很强,培训的力度不够等原因,致使个别教师不能准确领会课改精神,片面理解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本文以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将在深入基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客观总结我县课堂教学的常见误区,并针对误区提出自己的教学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误区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在我县实施已近四年,综观实施情况,喜忧参半。喜的是多数学校和教师积极响应课改,教育教学中注重了“两个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四个改变”(教学方式、教研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的改变),为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忧的是仍有一些教师甚至基层学校部分管理人员缺乏理性思考,对课改精神领会不深,对课改理念理解片面,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陷入了新的教学的误区。这些误区影响了教学效果,使部分教师和有些学校管理人员对新课程改革产生怀疑,甚至完全抛弃课改,重新回到传统教学模式。为了尽早消除误区,使全体教育工作者对新课改充满信心,使我县新课程步入良性运转轨道,我和几个同仁做大量的调研和探讨,试图找准这些误区产生根源,消除这些误区给教学带来的消极影响。本文以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二、研究方法

我县新课程改革试点第二年,一些课改新问题就开始引起少数有识之士注意,与此同时,我县也开始组织力量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探索。根据教育局统一部署,笔者与其他四位同志组成专门小组主要负责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在历时一年多的研究中,只要采取如下方法:一是深入基层调研(采用听课、评课、讨论、交流、总结等形式)获取尽量获取一手真实资料;二是小组成员分别结对子联系一所学校,参加学校教学研究活动,参加各级课改成果展示活动,参与指导教学对比实验,积累资料和经验;三是小组成员定期集中,对资料分析归纳;四是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借鉴先进经验;五是坚持业务自修,钻研新的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理论修养,提高研究的科技含量。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目前我县课堂教学(主要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误区原因及危害,并尽可能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

三、六大误区及其解决对策

误区一:用“名著导读”取代阅读实践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强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吸取中外文化精髓,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正因如此,新教材针对性地设置了“名著导读”这一模块,目的在于教师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喜爱名著,走进名著,养成爱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好习惯。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很多教师(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师)由于对新课标认识不足,将“名著导读”的作用夸大、歪曲。教学中很少给学生提供自由阅读时间,临考前“临阵磨枪”,让学生通读“名著导读”,搜遍资料,“对症下药”地设计各类题型,并附参考答案,让学生理解识记。这种做法有时的确很奏效,但从学生长期发展来看,实则百害而无一利。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仅靠啃教材中的课文,断章取义地读“名著导读”中的片断,死记一些常见考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只能是天方夜谭。

“课外的海明威”比“课内的海明威”更精彩,这是学生普遍的阅读心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心理,以“名著导读”为突破口,指导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由阅读“课标”推荐的必读名著。为确保阅读时间和阅读质量,教师须有一个长远计划,做好周密安排。首先,每学期一开学,就应该引导学生通读“名著导读”,明确本期阅读任务。为保证阅读时间,教师可将原先晚自习做题讲题时间,变更为两节阅读课(我们山区中学均有晚自习),指导学生充分利用阅读课和节假日时间,涉猎中外名著。其次,动员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不同渠道,找到必读书目,自由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这一步是农村学校语文教学的难点。由于条件不足,阅读资源相对匮乏,很多教师便望而却步,知难而退。孰不知挖掘阅读资源的方法多样,形式不一,其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如:同一时间学生所读名著可不尽相同,可分组分批到学校图书室借阅,可向教师、亲朋、同学借读,可办读书卡光顾校外图书馆,也可在班级办“读书角”„„最后是成果展示。为检查学生的读书质量和阅读效果,可利用两三节课的时间,举办“读书沙龙”、“读书笔记展”、“心得交流会”、“读书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读书的乐趣,在交流中互补提高。

“名著导读”只能对学生阅读名著起导向作用,它决不能同等于名著阅读,我们只有正确引导,鼓励学生接触“正版”,读整本书,将课外阅读付诸行动,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方能提高,优秀文化才能得以更好地传承发扬。

误区二:将“语文实践活动”简化为“作文训练”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将语文学习渗透于生活之中,新教材创造性地设计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意在培养学生自主组织、合作探究、勇于创新精神。此类活动的开展,须有教师的精心计划、周密部署、正确引导和学生的广泛参与、主动合作方可取得成效。然而,在农村学校的许多教师却忽略了“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他们怕麻烦,图省事,走形式,“语文综合性学习”走马观花,形同虚设,更有甚者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仅仅定位在作文练习上,这无疑是对新教材编写理念的一种歪曲和误解。

如何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主动性地学习?我认为应做到一下几点:

1、树立“大语文”理念,让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之上,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也绝非是以文章写的好坏而论,而是融听、说、读、写为一体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发现,在实践中学习提高。

2、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统筹安排,周密计划,确保活动开展有序,富有成效。新教材到手后,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编排体系,领会编写意图,把握各单元主题,结合“综合实践学习”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程。各单元“综合实践学习”要写成计划,重点活动,做到安排提前,准备充分,指导到位。

3、广泛参与,自主活动,让学生做真正的实践者。实践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大舞台,自始至终,学生都是活动的主角,因此,教师那种全权包办,化繁为简的做法实不足取。活动前,教师要积极动员学生广泛参与活动,鼓励学生尽力彰显个性。教师可根据学生语文水平高低均衡分组,确定组长,做好分工。活动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问题,自己搜集材料,自己安排活动程序,自选主持人,自我评价自我总结。整个活动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指导者,而学生则在一次次“综合性学习”中,经历着一次次精神探险,体验着语文学习的收获和喜悦。

误区三:重教学形式,轻教学实效

新教材使用以来,多数教师都在着力改变单纯注重讲授的课堂教学方式,努力尝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如:竞赛式、合作探究式、赏析式、感悟式等等,加之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资源的渗入,语文课堂可谓是“锦上添花”,但是,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实效性并不理想。据调查,在农村学校不少语文课堂经常会出现如此情景:语文课上“唱念做打”,五花八门;小组讨论时间不足,乱而无效;多媒体一统天下,黑板上一字没有;廉价表扬泛滥,激励方式单一„„.我虽不敢全然否定此种做法的不足,但是,单从语文教学而言,那种一节课下来,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只会打电脑,只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只能使汉字教学在无形中被弱化。而那些“你真棒”、“很好”、\"你真了不起\"等单一的赏识,无原则的表扬,也会成为学生成长中的“温柔杀手”①。

创建和谐课堂,引领学生成长,需要处理好形式和实效的关系。好的教学形式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实效确有帮助,科学适宜的评价是学生健康和谐成长的催化剂。但在语文教学中,若一味地追求形式,必将冲淡实效。我们提倡讨论,但反对一分钟的无组织讨论;我们提倡实践,但反对在摄像机镜头下“表演”;我们提倡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但反对语文课堂的思路被鼠标所牵制;我们提倡激励赞赏,但反对虚假表扬、廉价赏识。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学科特点,熟练掌握教材体系,因文制宜,合理施教,方能真正收到实效。

误区四:一味强调“技能”而忽略“基础”,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点在近几年各类命题中已得到了渗透。于是,许多教师就沉溺“题海”,在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上煞费苦心。每次考试,总觉自己各个知识点都讲到讲透了,各类题型也练到位了,可学生的成绩总是事与愿违。究其原因,学生基础没打牢。翻看学生答卷,我们不难发现:诗词句默写了,可不是错字就是漏字;听说题答了,可用语不当,言不由衷;阅读做了,可意不及题,语不中的;作文写了,可标点滥用,字迹潦草,病句连篇,空洞无物。 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认识到:中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无论课程教材怎么改,打好基础是关键②。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巧用“读一读,写一写”,让学生了解一定的语法修辞;引导学生品评佳篇美文,通读中外名著,做好读书笔记。最终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积累沉淀,逐步提高,达到写好一手字,讲好普通话,理解准确深刻全面,习作文从字顺,情文并茂之目的。若学生最基础的知识都没弄懂,最基本的目标尚未完成,那么一切“锦上添花”只能是“空中楼阁”,“更上一层楼”的理想也只能化为不切实际的“泡沫改革”③。

误区五:语文课堂“重讲解轻朗读”

“好文自应琅琅读”,“教学千法读为本”。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培养文明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初中语文学习,朗读理应成为语文课堂上悦耳动听、美妙迷人的乐章。笔者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却发现了这乐章中的几个不和谐的音符。

初中的语文课堂较之小学,也许是随着教学任务的增加,也许是迫于中考的压力,教师们越来越重视\"讲解\",学生们神采飞扬、声情并茂的朗读越来越少。没有熟读就开始讲解,没有熟读就开始提问,没有熟读就开始讨论,这些情况时有发生。所以,课堂上常常会有听而不闻、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

古人云:“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把文章的层次、中心、写作方法这些结论,或者说这几条“鱼”送给学生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教学应重视提高他们的“捕鱼”能力。“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朱作仁教授语)与其多“讲”,不如让学生多朗读。我国历史上有无数名垂青史的大学者、大作家朗读感悟的事例,如扬雄“读千赋”,杜甫“破万卷”,白居易读到口舌生疮,蔡文姬靠诵读回忆父亲的文稿„„“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的古训,都证明了读者自身朗读、体味的重要。语文学习要注重过程,靠朗读能够解决的问题,就无须长篇累牍地讲解。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读出字里行间的情感起伏和深邃哲理,受到熏陶,获得启迪,享受乐趣,岂不更好?

误区六:过于强调“自主学习”,忽视教师正确引导

新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强调教师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却让有的老师一下走向另一个极端:

“自主”变成了“自由”:自主学习就是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一堂课教师都是按照自己的设想,让学生就若干问题去读读念念,说说讲讲,而自己只作为点名者、发问者、旁观者。老师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提的问题有没有价值,这堂课上得有没有价值。

“主导”变成“袖手旁观”:自主学习应该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师的职责只是维持纪律,或者根据教材重难点抛出几个问题或几个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学、自练、背诵、记忆,教师讲得越少越好,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主人翁地位。可是强调教师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就只能袖手旁观。

上述观点其实是对自主学习本质的误解。自主学习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而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忽视了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可能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一方面,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指导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的自觉性不是很高,自治能力较差,对自主学习的适应性不强。

所以,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责任非常重大,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资质、基础、接受能力等,并根据其特点和教学内容提出真正有启发性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进行发散性思维并能最终理解掌握教材重难点,既让学生百家争鸣,又能够殊途同归才行。

新课改,给了学生思维最活跃、最能展现自我独特个性的“阵地”,新课改,让课堂教学自由飞翔,而不再是戴着镣铐跳舞。但是,课程改革又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我们客观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有利于促进我县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当然,误区的消除了下文所述的六个方面之外,还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各校建立由学科教研员、学科骨干教师及学科教师共同构成的团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二是积极推广新课程教研成果,增强课改意识,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培养一批热心课改,业务精良的教研骨干力量;三是改革现有优质示范课评价标准,采取科学、客观、公平的评价方法,引导新课程改革步入良性轨道。 愿我们一道再研新课标,领会新理念,探究新教法,走出教学误区,在课改的浪潮中作一个勇于反思的实践者,并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找回迷失的课堂。

参考文献

①樊俊《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使用反思》,《中学语文教与学》2006年第8期,第16页。

②③《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三人行语文网》。

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误区及对策

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及对策

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整理)

浅析表扬的误区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误区及对策

课堂教学素材解读的常见误区及其对策论文

新课改数学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旅游策划项目的误区及对策

浅论课堂教学几种误区及对策
《浅论课堂教学几种误区及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