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发展趋势与实施途径

发布时间:2020-03-03 16:03: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发展趋势与实施途径

沈玲娣

http://www.daodoc.com/Article/ShowInfo.asp?InfoID=309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当前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特点。就小学英语学科价值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北京市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对推进小学英语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提出了具有实用性的建议。本文还对小学生学习外语的特点、学习方式的变化对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以及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等方面也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主题词:小学英语

发展趋势

思考与启示

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发展趋势与实施途径

一、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发展趋势

(一)小学外语教学发展的背景

在小学阶段设立外语必修课已经成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个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所关注和积极发展的一个热点,没有设置小学外语课程的国家纷纷开始着手设置课程,已开设小学外语课程的国家则在进一步降低开设课程年龄的同时,进行第二外语和第三外语开设时间和语种设置方面的研究。例如在欧洲,欧盟各国政府认为外语水平是促进成员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与发展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要求其公民至少掌握一门至两门其他成员国的语言。目前很多欧洲国家的外语教育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少国家已经开始尝试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其开设第一门外语,从中学起开设第二门外语,以保证学生学习外语的时间、机会和两种外语能力的形成。在亚洲,新加坡政府在60年代至90年代的改革中提出要成为一个全民双语国家。总之,进入二十一世纪,开展小学外语教育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为国家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培养新世纪跨文化人才的战略目标之一。与此同时,人们重新审视外语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对外语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也有了新的认识。各个国家都充分认识到外语教育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使学生能说几句外国语,而是为了今后地球村的公民在多元政治和多元文化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做准备;是使新一代的公民能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和知识进一步创造财富,为促进国际理解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作贡献的必要条件。 在我国,外语教学,特别是小学外语教学从未像进入21世纪后的今天这样引人瞩目,这样受到教育领导部门、广大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如此深切的关注。因为对于个人来说,外语已成为个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的重要手段,学习和使用外语已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国家来说,已经成为国际交往与国内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2001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该意见要求全国乡镇以上小学从三年级逐步开设英语课程。

在这一大背景下,外语教育,特别是小学外语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发挥外语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我们有必要对小学英语课程价值、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其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二)小学外语学科价值与学生发展

从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在对对低龄外语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的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国内外外语教学界对小学外语课程价值方面取得了以下基本共识: 首先,在儿童阶段学习外语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对世界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价值。学生学习了一门外语,就等于打开了一扇通往新的世界与文化的大门,他们可以了解到异国的文化与社会,通过学习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可以使学生学会处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形成开放和包容的性格,使他们视野开阔,心胸豁达宽容。

第二,外语学习可以将孩子领入一个新的声音世界,带来积极的情感和新的发现,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外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模拟交际、真实交际、双人学习、小组学习诸项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经历。

第三,外语学习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有意识地生成和输出新的语言。学生在通过体验、比较、分析和理解等方式学习外语的同时,可以促进其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地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大量研究表明,会两门或两门以上语言的人比只会一种语言的人在智力发展上更具优势。 第四,小学外语课程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在语言能力上,也在学生的态度发展和对自我的认识上。学习外语也是磨砺意志的过程,学生需要克服遗忘、需要学会表达和表现自己,同时还要学会如何与他人交流和合作,这些有助于学生自我心理的调节,发展积极学习和大胆实践的主动精神。

(三)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随着小学英语课程的逐渐普及,国内外小学英语教学和研究越来越受到外语界的关注,近年来的研究和探索主要呈以下发展趋势: 1.在课程目标上呈现多元化

新的外语课程观从单一的学科教育为目标向以全人教育为目标转变。英语教育追求的结果不仅仅是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而且要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在情感、素养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小学英语教学是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的启蒙阶段,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是他们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兴趣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效果,取决于他们能否获得成就感。所以小学英语教育在教学

目标上倡导把语言与情感、语言与态度、语言与文化、语言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2.在教学观念上强调语言的运用

在教学观念上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转变。小学英语教学特别强调语言环境的创设,提倡充分利用和开发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创设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强调学生能用所学的语言做事情,提倡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学以致用的语言教学观。同时注重将语言学习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文化意识和合作精神。

3.在教学方法上倡导活动式任务型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从单一的机械模仿训练和语法讲解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向活动式任务型教学模式转变。强调学生必须通过积极的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的尝试和创造来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小学英语教学要从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形式,通过听、做、说、唱、玩、演、读、写和视听等语言学习方式,达到激发兴趣、形成语感和培养初步的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4.在课程评价上倡导评价的多元性和评价功能的激励作用

在课程评价上从单一的针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知识性测试向关注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多样化评价方式转变。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向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转变,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参与的积极性、努力的程度、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的精神等。 5.在课程资源上倡导多样性和多渠道

新的英语课程观强调多样性的课程资源对英语学习的意义,强调通过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在校学英语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外,还要积极地利用和开发其他课程资源,如广播电视节目、录影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网络资源、报刊杂志以及其他英语实践活动。

二、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实施创新教育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英语学习方式的特点

1、小学生感觉愉快和安全时学习的效率最高。因此,鼓励创建一种开放、和谐、积极互动的语言活动氛围,加大语言输入量,努力使教学活动产生浸润性的效果,即让学生愉快地在英语的环境之中自然地、不知不觉地吸收和操练,增强语感,不断提高英语听、说、读、写和用的能力。

2、语言的学习过程是理解意义和建构意义的过程。孩子需要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他们在自己的理解水平上参与学习过程,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应充分发挥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多采用pair work(双人活动),group work(小组活动)等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模仿、会话、表演、唱英语歌曲、说英语小韵文和诗歌,进行听写、对话、描述等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思维的发展。

3.小学生天生具有想象力,乐于参与,勇于创造。在利用活动式教学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要注意遵循语言能力形成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过程,采用全身活动反应tpr等体态语和玩、唱、做手工、角色表演等多种外显形式促进儿童语言技能的发展;同时通过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4、小学生在体力和智力都参与的状态下学习效果最佳。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训练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活动中,培养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多种智能;同时发展学生在活动中的兴趣、态度等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主动参与的自主学习精神和学会与人合作的学习方式。 5.小学生学习语言更趋向于整体体验和识记,而不是通过分析语言成分进行学习。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而在初学阶段,语言规则通常不能概括他们所接触到的语言,最常用的简单词汇往往在词形变化上,在发音上并不简单,也不一定符合读音规则。常用的语句在结构上或意义上,往往也复杂。为此,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上,要放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的习惯上。

6.小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鼓励和帮助。我们要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及时得到鼓励和肯定,从而及时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我能行”“我会做得更好”的信心和动机愿望、调动积极的情感态度投入到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淡化结果,强调和更多的关注儿童参与学习的过程。

(二)尝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外语教学方式面临新的挑战。既要合理地继承传统的教学方式,又要重新认识外语教学的基本目标,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采用活动途径,创造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近年来,北京市小学英语教研人员和许多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遵循以上外语教学基本理念,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构建了多种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

1.体验学习

英语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种实践和体验活动。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实践是体验学习的基本方式。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验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亲身经历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

儿童英语学习需要有情景体验,行动体验,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游戏体验,思维体验等。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小学英语教学要采用活动途径正是基于儿童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和语言学习的规律提出的。体验学习改变了传统的以机械模仿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三年级“天气”一课时,利用录音模拟自然界天气的声音,让学生通过听声音猜天气,引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利用形体动作和实物,请学生表演天气,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创造思维能力;利用看局部图画猜天气,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局部事物的特征,判断是哪一种天气等。教师通过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将语言学习和观察、思维、想象以及创新等多种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学生眼睛在看,嘴巴在说,脑子在想,耳朵在听,在大量的肢体活动、动手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还形成了真实的交际,学生在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中,在合作学习的体验中,轻松愉快地进行着语言的学习与运用。 2.探究学习

布鲁纳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有共同之处,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学习就是依*发现”,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学生要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这种探究-发现式教学虽然最初是为自然科学学科设计的,但后来逐渐推广到社会科学学科,同样适用于外语教学。在英语学习中,探究学习的本质就是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的体验,主动获取知识或信息,应用知识或信息去解决问题,完成交际任务。目前很多教师正在积极尝试这种学习方式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四年级“职业”的话题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中的几位,有冰心、钟南山、成龙、杨利伟等。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画面中的人物是谁?他们分别是做什么工作的?学生说出这些杰出人物后,教师请他们说出这些人物的职业。当学生说不出时,小组同伴可以相互帮助,要想了解说出这些人物的工作或职业,学生可以到不同人物画像旁边的录音机里去找答案。听听录音中是如何介绍这位杰出人物的,并请学生找出相应的职业词,跟录音学习,之后请会说的学生教给大家认读这个词。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是带着问题通过各种渠道或途径去寻找答案和结果,是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

再比如,在“asking for help.”的故事学习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思考问题:画面中女孩是不是用脚在雪地上写了sos?妈妈躺在地上,女孩流着泪在给妈妈包扎,旁边是着火的飞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接下来教师请学生阅读故事,学生可以借助字典等工具自学,也可以展开小组讨论,提出问题,相互解答,共同寻找答案。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情景,让学生讨论求救的方法,达到读懂故事并拓展学习内容。学生在使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和经验,了解到更多的求救方法,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开阔了眼界。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主动利用获取的信息去解决问题,完成交际任务同时还获得了提高生存能力的体验。 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为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提供了主体参与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创造出合作学习的有利条件,使学生在与同伴共同讨论、研究、分析、归纳、交际的实践活动中获得语言能力的提高。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型”的教学方式。jacobs认为外语教学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全班授课,二是分组活动(group work, pair work),三是个体学习。目前我国小学外语课堂教学中,全班授课是主导形式,个体学习难以实现。因此,分组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条件。合作学习以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更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以集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教学目标。

小学外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重点从两方面进行实践。 l 情景教学(角色扮演)

情景教学在多年教学实践中证明,效果显著。情景教学的优势在于将学生置身于特定情景之中,创设自然的学习环境,有利于使学生体会语言的真实运用,调动学习兴趣,将抽象、枯燥的语言知识学习形象化、具体化。情景教学强调教学的“社会性”,即以社会情景为基础。教师创设的情景要贴近学生生活,话题、功能和语言知识一致,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尽可能真实,角色扮演活动有利于语言的实践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情景教学尽管已被大多数教师认同并采用,但在实际运用当中,仍有设计不合理、情景欠真实、活动流于表面、语言技能训练不落实等不足。因此,情景教学在未来教学方式改革中仍有待新的突破。 l 任务型项目学习(task-based project)

任务型项目学习是任务型教学途径中的一种教学方式,他遵循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基本原理,只是在设计任务时,突出四个特点:(1)课上和课下相结合,不局限在课内;(2)以项目形式呈现,任务完成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二周至三个月均可);(3)以群体活动为主,个人学习为辅,共同完成任务。(4)强调具体分工、探究讨论、交流评价的学习过程。

任务型项目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在小学刚刚起步,例如一些学校在小学六年级的一项task-based project就是用英文编辑出版一期墙报或报刊,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或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主题,明确分工,从收集资料、撰写文稿到打印、排版,最后完成墙报或报刊。

学生在完成这些项目学习时,全身心投入工作,他们要选材、编辑、制作电子文本、录像、展示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互相协作、评价,把注意力集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的同时,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正如著名研究task-based learning专家david nunan 所说:具有交互功能的任务学习可以激发学生把全部语言资源调动起来,把他们的语言知识发挥到顶点。 由此我们看到,学生在完成各自的任务时发挥了他们最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了个性发展和合作学习,也体现了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和价值。完成每

一、项任务无不需要他们动手实践,语言的应用也自然地体现在其中。可以说,这种学习过程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天地,

三、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变化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新课程引发的课堂教学的变化,给教师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课堂教学情境的变化,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需要我们来重新认识对教师的角色的定位和重新思考对教师的评价。

(一)课堂教学情境的变化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情境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诸多因素的整合、互动和发展。新课程要求实现以下学习方式的转变:从学生各孤立的学习方式转向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从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转向以体验探究式为主的学习,从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精讲多练式学习转向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的任务驱动型学习,从运用单一的教学媒体转向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进行的整合学习。课堂教学情境的变化还体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涉及语言知识本身,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要涉及文化、情感态度和跨学科知识;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和考试的结果,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评价的激励作用。这些变化使得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者变成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完成教学方案的设计,比如对教材的开发,相关资料的查询,教学情景的创设,课堂活动的组织等等。这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是极大的挑战。

(二)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素质

传统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主要来源于教师和课本。教师把课本提供的语言 知识准备好单方面传授给学生,然后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控制性练习,一切主动权操纵在教师手中。而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求采用互动的教学模式,提倡开放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通过预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自学、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网查资料,通过讨论思考来参与课堂教学,学生获得了相当大的学习主动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当中有人会把不为教师所知的知识带到课堂上来,这对教师无疑是一种挑战,它打破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式的课堂教学规则,使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处于一种时时受到碰撞、挑战和激励的状态。这种状态要求教师不仅拥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知识储备,同时还应具备开放、敏感、豁达、幽默的品质和心态。

(三)学生评价的多元化与对教师的评价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评价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因此课堂上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和教学技巧运用的灵活性,忽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实际获得,注重的是结果,而忽视过程。新课程倡导多元性和发展性的学生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包括知识、能力,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试卷的卷面成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对教师的评价要从审视教师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达到上述学习目标,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最优化的环境和服务为主要内容,即对教师的评价要从单一的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转向教师如何对待自己的教学对象、如何完善教学行为、如何开发课程教学资源等进行综合性评价。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的评价观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对推进小学英语课程的思考

(一)需要关注的问题

1.理念与行为的关系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新教材实验的推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变

化,但教师教学理念与行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越来越明显,教师们常常困惑与以往惯性教学与新课程教学之间。在教学实践中,当遇到问题时,许多教师或寄希望于专家的指点、寄希望于现成的经验和操作的程序可以借鉴,或自觉不自觉地走回老路。从中我们可以感到教师还缺乏对新课程理念和学科教学的深入思考,新的教育理念还没有真正落实,还没有变成教师的自觉的教学行为。 2.时间与效率的关系

很多研究表明,直接接触外语的时间是取得外语学习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carrol(1975)认为,在众多的因素中,如智能、动机、态度、年龄、策略、时间等,时间是成功与否的重要的因素。vilke(1988)估计,要使一门外语达到一定的水平,1000小学的学习时间是必要的。因此,将外语提前到小学开设,尽管小学与中学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不同,但就有可能使学习的时间有所增加。小学开设外语课使中学能够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高层次的语言能力。这里的时间意义有两种概念,一种是指国家课程规定的周课时,另一种是指课堂开展学习的时间,即课堂时间是否得到高效利用的问题。这种时间概念受教师因素的影响,即教师的教学思想、方法、技巧、语言的能力、教学条件、教材设计等都会对时间的有效使用产生作用。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后者,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关键。

3.创新与基础的关系

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小学英语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和参与的教学

方式,旨在使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完成语言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但是,我们必须注意,语言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小学英语教学不仅应当体现开放、创新的特点,还应注意其学科的科学性。学生对英语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又感知到理解到熟练,再到运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体现在教学结构上则应该是一个由呈现操练到归纳巩固到交际运用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有序的过程,从时间和空间上来说应当是可以缩短但不能跨越的过程。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呈现新的语言知识后没有组织学生进行足够的操练就过渡到运用阶段,那么课堂上学生就不可能有积极正确地反应,教学目标就不可能得以实现。同样,如果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的机械技能训练过多,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很难形成。因此学习方式的创新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学习的规律为依据,课堂互动的质量,而不是形式对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教师素质与课程推进的关系

上面谈到,教师不仅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还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在课程

决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教学中教师决定着课程内容的呈现顺序,决定着省略什么,强化什么,采用怎样的方式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就是课程。教师的素质,教师的教育哲学思想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的效益水平。 另外,对于小学英语教师,具备了现代教育的课程观还不够,还必须具备一

定的英语语言能力。有研究表明具有较好语言能力的小学教师所教学生的语言表现要优于语言能力较弱的教师。而具有一定语言能力的小学教师其教学效果要优于中学教师。由此可见,仅仅有语言能力还不够,教师还需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使教学能够适应小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所以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推进课程实施的关键。

(二)几点启示

1.小学外语教学成败的关键还是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对孩子学习态度的形成具有最直接的作用,因此教师的因素就成为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的语言、教师的教育理念、课堂活动设计都对学生的兴趣、动机、和认识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 教学要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创造的机会,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同时不能否认学生的受动性、依附性和模仿性。

2.在开展小学外语教学科研和对课程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克服测试的弊病,应注重对态度和动机的发展性评价。小学外语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发展语言能力,更要发展学习外语的积极态度和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如果我们对于目标的实现只采用测试的方式进行测量,就会出现教学导向的片面性。由于态度和动机比较难以测量,使过去外语教学的评价往往不得不以语言成就作为其唯一的目标,很多情况下是以牺牲对态度和动机的关注为代价的。这是我们对小学外语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

3.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语言能力对于小学外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论是职前还是对在职教师的培训,教师的语言能力培养都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小学外语教师还必须懂得儿童心理学,了解儿童学习外语的特点和方法,有机地将外语的学习与其它的学科知识相结合,促进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

4.校本教研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提倡校本教研时,要关注学科教研,学校在建立有效机制推动校本学科教研时,应将开展校本教研与开发校本课程统筹考虑。开展学科特点鲜明的教学研究,鼓励教师直接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开展调查和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同时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5.在开展校本学科教研的同时,教学研究部门应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推动研究在更高的层面发展。开阔教师的视野,推动理论学习;搜集研究问题,深入学校,具体指导;公布研究方向,使校本和跨校交流的学科教研具有交流的基础;建立合作交流的机制,引导研究过程系统的、科学的发展。

6.要积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从社会、学校到家庭都应该充分意识到外语学习环境对于小学生外语学习兴趣、动机和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良好的环境不仅可以减轻课堂学习的负担,还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实用性,有利于学生 建立成就感和学习自信心。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2002年 2.《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3.俞唐、佟玉功:《探讨中学外语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北京教研》,(2003年)。

小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小学英语课程改革

实施全民健身尚存问题与改革的基本途径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听课心得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英语课程改革总结报告

英语课程改革感想

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发展趋势与实施途径
《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发展趋势与实施途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