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十七 记承天寺夜游

发布时间:2020-03-02 13:25: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十七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朗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

具:小黑板。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导入新课:人生在世,不可能鲜花总相伴、掌声总相随,总会遇到挫折和坎坷,我们如何面对困难和厄运呢?苏东坡而为我们做出了解答,他被贬黄州,交友断绝,门庭冷落,却能自我解脱,怡然处之。让我们一起随着苏东坡去承天寺夜游,领略月夜美景,感悟作者情怀。(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2.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走近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代表人物。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看准字形,注意停顿。 解衣

念/无欲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3.走进课文,疏通文意:

自己对照页下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A、翻译下列词语。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翻译下列句子。 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树和柏树的影子。哪夜没有月色?哪里没有竹树和柏树,只不过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学生自学,教师检测

三、堂清检测 练习册第一课时 堂清结果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目标导学

1.导入新课:提问本文的重点词语

二、自主学习出示自学提纲

1、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

第二段: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第三段:惋惜无人赏月。

2、文中并未明确写出张怀民是苏轼的知己好友,但我们仍能感觉出他俩的亲密关系,文中哪两个语句最能体现出他们的这种关系?并说出理由。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找赏月者不假思索,赏月者只有一人,两人关系密切。寻字写出了急切的心情。

怀民亦未寝:心灵相通,志同道合。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志同道合。

3、月色入户用了怎样的手法?分析作用。

拟人写出了月光主动来作伴。

4、念无与乐者该如何理解?

一是被贬,即使是多年的老朋友,也不敢与他来往:二是这样美丽的月光,应该是志同道合的人才能一起赏月的。

5、第一段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6、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运用比喻,把月下之景写成水中之景。以积水比喻月色,表现月光的清澈透明。以藻荇比喻竹柏的影子的交横。整句诗为我们营造了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境界。

7、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情谊。

学生自学,教师检测

三、合作探究。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

欣喜——有点遗憾——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心有灵犀的喜悦——从容闲适

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3、为什么称自己为闲人?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

作者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职。

(写作背景链接: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

“月色入户”透露出门庭冷落;“念无与乐者”透露出交友之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透露之闲。

四、堂清检测。 练习册第二课时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比喻)

绘景:月色 ————————— 积水空明

(排遣)

抒情:郁闷 ————————— 达观处世

堂清结果:

课后反思(优点、不足、改进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十七  记承天寺夜游
《十七 记承天寺夜游.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