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刑法学补修复习资料(新)

发布时间:2020-03-03 12:22: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刑法学补修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

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2.我国刑法的首要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作斗争。D.犯罪行为

3.按照()划分,犯罪客体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B.犯罪行为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单复

4.犯罪目的只存在于()犯罪中。B.直接故意

5.某甲在与某乙争吵中捅了某乙一刀后扬长而去,某乙因失血过多死亡。对 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D.间接故意犯罪

6.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处罚。

A.减轻或者免除

B.免除或者减轻 D.酌情免除或者减轻 B.免除处罚 D.减轻处罚

B.死刑

D.驱逐出境

B.死刑缓期执行判决确定之日

D.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

B.十年C.酌情减轻或者免除A.不予处罚7.某乙没有实行某甲教唆的犯罪,对某甲可以()。 C.从轻或者减轻处罚8.对于被判处()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A.无期徒刑C.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9.某甲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依法减为有期徒刑后,刑期从()起计算。A.死刑缓期执行判决之日C.裁定减为有期徒刑之日A.五年10.某甲被判处无期徒刑,依法假释时,其考验期限为()。

C.十五年D.二十年

11.根据解释的方法分类,刑法的解释分为()。

A.论理解释B.文理解释

C.司法解释D.立法解释

12.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

A.从旧兼从轻原则B.从旧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D.从新原则

13.犯罪的基本特征是()。

A.具有社会危害性B.具有相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C.具有刑事违法性D.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14.我国刑法规定的负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是()。

A.已满18周岁B.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

C.已满14周岁D.已满16周岁

15.防卫过当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处罚。

A.应当从轻或者减轻B.应当减轻或者免除

C.可以从轻或者减轻D.可以减轻或者免除1 6.犯罪的预备、未遂或者中止形态存在于()犯罪中。

A.故意B.直接故意

C.间接故意D.过失

17.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是()。

A.犯罪行为的个数B.犯罪结果的个数

C.行为人主观上的罪过个数D.犯罪构成的个数

18.对犯罪分子适用酌定减轻处罚必须经()。

A.最高人民法院核准B.最高人民法院判决

C.高级人民法院判决D.高级人民法院核准

19.缓刑只适用于被判处()的犯罪分子。

A.管制B.拘投

C.三年以下有期徒刑D.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20.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减刑的实质条件是()。

A.没有故意犯罪B.确有悔改表现

C.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D.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21、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构成()

A、偷盗婴儿罪B、绑架罪

C、绑架勒索罪D、拐卖儿童罪

22、某甲从某乙处购得贴有假茅台酒20箱,在3天内销售完,获利1万元。甲的行为构成()。

A、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B、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

C、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D、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23、王某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话线价值数额不大,但是造成了严重后果。王某的行为构成()

A、盗窃罪B、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

C盗窃罪和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D、盗窃罪从重处罚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是如何划分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

2.简述想象竟合犯的构成特征。

3.什么是一般缓刑?适用一般缓刑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4.正当防卫的成立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5.什么是假释?适用假释应当遵守哪些条件?

三、案例分析

(一)、

被告人:张某,女,21岁,某厂工人。

一天傍晚,张某路过吴某(男,26岁,无业)家门口时向吴某问路。吴某见张某单身一人,认为有机可乘,便以带路为名,将张某骗至防洪堤上,提出要与张某发生性关系。张某说:“不要这样,哪怕我叫你哥也行。”吴某说:“你叫我啥也不行,反正我要和你玩一下。”说着就去搂抱 张某,张某向前跑开。吴某追上张某将其推倒在地,并抽了张某两巴掌,然后左手用力掐住张某的双手,右手撕扯张某的裙子和内裤。张某见状,知道武力反抗没有用,便以哀求的语气说:“我答应你就是了,别把衣服扯乱了,我还要去上班呢,我自己脱。”吴某以为张某害怕了,便放开张某。张某站起来将内裤脱下后,便要吴某脱光衣服。当吴某将外裤连同内裤一并褪到小腿肚时,张某突然上前将吴某推了一把,吴某站立不稳,滚下防洪堤,跌入河中。张某随即抓起内裤,顾不得穿上,便跑到附近的治安联防队报案。当联防队员赶至河边,将吴某找到时,吴某已溺水身亡。

试分析:张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二)

被告人:李某,男,45岁,农民。

一天晚上9时许,被告人李某驾驶一辆农用车回家途中,不小心将王某撞成重伤。李某为了争取时间顺利逃脱,即将伤口流血不止已处于昏迷中的王某拖入路边小树林中。王某后因伤口出血过多而死亡。李某被抓获后交代说,他想到过这样做王某可能会出血过多死亡,但他想王某完全可能醒过来呼叫而获救,因而不一定死亡。

请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王某的死亡,李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其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成犯罪,属于何种表现形式的犯罪?

答案

一、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ABD2.D3。B4.B5.D

6.A7.C8.AB9.D10.B

11.AB12.A13.BCD14.C15.B

16.B17.D18.A19.BC20.D

21、B

22、B

23、B

二、简答题

1.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我国刑法典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三个年龄阶段: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不满14周岁。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6周岁。

2.构成想象竞合犯应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或必备条件:

(1)行为人必须基于一个犯罪意图所支配的数个不同的罪过而实施犯罪行为。这是想象竞合犯的主观特征。

(2)行为人只实施一个危害社会行为。这是想象竞合犯的客观特征之一。

(3)行为人所实施的一个危害社会行为,必须侵犯数个不同的直接客体。这是想象竞合犯的另一客观特征,也是此种犯罪形态触犯数个不同罪名的原因所在。

(4)行为人实施的一个危害社会行为,必须同时触犯数个罪名。这是想象竞合犯的法律特征。

3.一般缓刑,是指人民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规定一定的考验期,暂缓其刑罚的执行,若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没有发生法定撤销缓刑的情形,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制度。

适用一般缓刑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

(2)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这是适用缓刑的根本条件。

(3)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4.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起因条件。即不法侵害的产生与存在。

(2)时间条件。即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

(3)对象条件。即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的第三者实行。

(4)主观条件。即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

(5)限度条件。即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5.假释,就是指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以后,由于其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因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一项刑罚制度。对犯罪分子适用假释,必须遵守下列条件:

(1)假释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2)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已经执行了一定期限的刑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10年以上。

(3)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

(4)犯罪分子不是累犯或者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

三、案例分析

(一):

1.张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2.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3.本案中,吴某采取暴力手段实施强奸犯罪,张某在人身权利受到严重侵害的情况下,为求脱身,用计将吴某推下河堤,虽造成吴某溺水死亡,但其行为并无不当,完全符合刑法关于正当防卫过程中特别防卫权的规定,因此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二)

1.对于王某的死亡,李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李某并不希望王某死亡,因而其行为时的心理态度不属于直接故意。李某在已预见到将伤口流血不止已处于昏迷中的王某拖入路边小树林中可能会致其因出血过多死亡的情况下,认为王某可能醒来呼叫而获救的想法没有任何实际根据,完全是一种侥幸、碰运气的心理,实际上是有意听任王某死亡的发生,因而这种心理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而是间接故意。

2.李某的行为造成王某死亡,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的处罚,因此构成犯罪。

3.李某的行为属于不作为形式的犯罪。李某将王某撞伤后负有将王某送往医院救治的义务,但他却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致使王某出血过多死亡,因而其行为符合犯罪不作为的构成条件。

刑法学复习资料

补修心得体会

补修申请书

外国文学补修

刑法学

刑法学

刑法学

刑法学

初补修免修

新媒体广告复习资料

刑法学补修复习资料(新)
《刑法学补修复习资料(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