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化学评课语言及评课样本

发布时间:2020-03-02 02:54: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化 学 评 课 语 言 及 样 板

(一)

一、课的亮点

本次会课有以下主要优点:

1.问题解决教学理念得到体现

主要表现为:(1)以“驱动性问题”引领课堂,引导学生基于问题学习,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展思维能力,体验化学知识的价值;(2)问题开放合理,结构完整,如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问题设计等。

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得到落实

主要表现为问题设计弹性化,适度预设,适度生成,预设中潜生成,生成中显预设,放而不乱,有效地实现两者的对立统一。

3.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得到重视

主要表现为大多数课突出对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实验基本操作与基本原理等重点的强化教学,如重视基础知识网络的构建等。

4.解题策略反思教学得到强化

大多数课重视策略性知识的教学,不仅较好地体现了复习课的特点与功能,而且突出了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能“举一反三”,又能“反三归一”。

5.化学与STS的关系得到关注

几乎每一节课都注意化学与STS的渗透,有效地促进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让学生感悟化学学科的价值。

6.各种教学媒体功能得到发挥

每位老师都注意各种教学媒体的合理使用,发挥各种媒体的教学功能,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几乎每位老师都精心板书,重视学生板演,师生共同用好黑板这一最基本的教学媒体,值得发扬光大。

7.新型师生互动关系得到建立

每一位老师都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互动关系,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教师的亲和力较强。

二、课的不足

1.少数课的课型特征不够明显

表现为课型特征介于复习课与新授课(或习题课)之间。

2.少数课的教学理念走入误区

表现为将化学课简单还原为常识,淡化了学科核心知识与知识结构的教学,脱离学科基础搞所谓“探究”,出现了化学课堂科普化、低幼化(弱智化)的倾向,甚至出现科学性错误,降低了化学这门自然科学课程教学的品质。

3.少数课的问题设计质量不高

主要表现在:(1)以大量选择题或琐碎的填空题等中考试题(含有过多提示性内容,开放度不够)代替师生共同探究的课堂教学问题,导致问题探究的思维容量大大降低,思维品质的培养大打折扣;(2)将完整的问题“肢解”,使课堂变成“问题碎片”的空间,对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4.少数课的教学语言不太精炼

主要表现在:(1)教学语言的学科性弱化,非学科教学语言增多;(2)教师讲得过多。

三、几点建议

1.重视化学课程理念的学习

新时代的化学课程有两条主线:一是学科知识线,它遵循学科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二是STS线,主要为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提供必要的问题情境,体现化学学科的价值。两者不是独立的,也不是并行的,而是一种密不可分的融合的关系。应从整合的角度处理这两条主线,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和学科能力的培养。

2.重视化学常见课型的研究

中学化学的常见课型有新授课、复习课(单元、专题等)、习题课、讲评课和实验课等。教师要熟悉每种课型的特征,掌握其基本结构和功能(如复习课最重要的任务应是处理好知识结构的完备性和问题解决的针对性。)。这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基本前提,是促进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克服教学随意性的妙方。

3.重视化学教学问题的设计

适用于化学课堂的教学的问题是围绕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而生成的,它是能够驱动和组织师生开展讨论、探究等课堂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发展的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这种问题的设计特别要注意:

(1)问题的情境要有效。好的问题情境能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原动力和内在需求。好的问题情境首先必须是真实的,而后才是有趣的和有思考价值的。思维活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核心活动。而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如果只是以教师的思路来引导学生的思路,这实质上是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思维的框架之中,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造。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情境本身要有利于教学核心问题的生成。

(2)问题的本体要充实。一是要突出核心知识,二是要强化思维力度。问题是思维活动有一个载体,离开了问题解决的过程,知识就失去了活力和光彩。而思维能力又是智能的核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始终应当成为知识教育和学生能力发展的中心任务。教学问题的设计,必须通过知识与相关素材的有效整合和问题结构的合理构建来充分体现科学思维的作用,使教学问题成为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平台,进而使化学课堂成为“思维爬坡”的基地,成为“思维舞蹈”的中心。

4.重视教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科学教学语言能力对于一名化学教师和化学课堂都十分重要。每一节课的教学语言应尽力做到精炼、准确、亲切、适时,课前要精心预设,课上如“出水芙蓉”。要尽可能防止过多的非学科教学语言对课堂的有效性的干扰,但同时又不机械刻板,追求严谨与浪漫的有机统一。

评课语言

(二)

1、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2、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6、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7、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8、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9、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10、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11、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12、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13、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14、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

15、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16,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

17、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18、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19、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20、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21、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评课语言

(三)

一、评教学目的—体现目标意识

1、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课标和学生实际。

2、重点与难点提出、处理掐单、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所教知识准确。

3、教学目标达成意识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二、评教学过程----体现主体意识

1、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教学密度合理

2、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因材施教,全面提升素质。

3、传授知识量和训练的力度适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4、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其参与其中,主动发展。

5、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领悟与发现。

三、评教学方法-----体现训练意识

1、精讲精练,体现思维训练为重点,落实双基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符合教师和学生实际

3、从实际出发,灵活把握教材,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四、评情感教育

1、教学民主、师生平等,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培养创造力

2、注重学习动机、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

五、评教学基本功----体现技能意识

1、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表达规范,生动形象。

2、教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

3、板书工整、美观、言简意赅、层次清楚。

4、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5、变通调控课堂能力强

六、评教学效果-----体现效率意识

1、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好

2、学生会学,学习生动,课堂气氛活跃。

3、信息量适度,学生负担合理,时短高效

七、评教学特色----体现特色意识

1、教学有个性,特点。

2、教师形成教学风格。

评课语言

(四)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改进实验教学 转变教学方式

1.课前实验给了学生充分的体验、探究、思考空间,学生实验报告的纪录和反思中充分反映了这一点。教学形式新颖,将学生所做实验以图片形式展示讨论,能吸引学生回味实验情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实验引导到课堂讨论,充分体现了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互动。营造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2.在实验的基础上,课堂上通过对实验的反思,引导学生对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总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在总结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探究,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悟了如何控制变量、如何抓住主要矛盾等科学思想方法。在宏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本质原因,使知识点由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内容充实、层次分明。教学结构安排流畅、自然。

3.教学中不回避学生提出的难点、疑点,分析深刻,拓展得当,表现了较强的课驾驭能力和严谨求实的教风。教态自然,语言生动,构思新颖,努力体现新课标精神。

4.不足之处:课堂最后时间有点紧,老师有点灌的感觉,学生接受情况不是很好。如果把有效碰撞理论分析的再仔细一点,让学生能够自己填写出那张表会好一点。

化学评课稿:《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评课稿

今天听了***老师《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这节课,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主要特点我认为是:自主 探究合作 互动

一、精心设计,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老师在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猜想以下用什么方法证明?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在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溶液酸碱

度的表示方法——PH老师没有泛泛地讲,而是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相关的题目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呆板受教的状况,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的距离,学生带着渴求知识的状态自主学习

二、别具一格的引导过程,突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喜欢逐条讲深讲透,把自己所知道的内容一字不漏地传给学生,使学生学得被动、枯燥,这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当前所进行的化学课改必须摒弃的。***老师的这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在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由学生说出实验方案后,由学生实验,出现的现象由学生分析解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盐和中和反应定义的得出都大胆放给学生,这样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让他们在“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知识。,

三、师生、生生互动,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这节课问题的设计较好地体现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如:在学完中和反应后,让学生讨论:做完化学实验后形成的酸性或碱性的废液,是否直接倒入下水道中,应怎样处理?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自然地将中和反应知识迁移为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再如在学生自学完溶液PH的测定方法后,由学生测定了十几种溶液PH.以及,在学完本节课内容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这样同学们兴趣高涨,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组内相互合作,同学们从团结合作中学会了知识,学会了交流。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适时,适当的点拨和评价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现出重过程和方法教育。

我认为:本节课在开始时,实验氢氧化铜、氢氧化铁跟酸的反应,有点不妥。因为学生对氢氧化铜、氢氧化铁这两种碱不是很熟悉。若将该实验在探究完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后完成,用它明显的实验现象,来巩固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得出盐和中和反应的定义,就更加完美了。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不成熟的几点看法,不对之处,敬请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初中化学评课稿

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着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结合科学发展的现实向学生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物质的了解也会更加细致,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亮点一:教师能够从故事“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深山峡谷中的著名屠狗洞”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出示“科学与迷信”。

亮点二:教师能够对3个演示实验(

1、向长短不同的两支点燃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

2、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3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

干燥的纸花)成功进行,采取对比的实验,使实验现象明显,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这说明了教师的在讲课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给学生一个感性的教材。

亮点三:在做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实验中,教师将每次的实验品(小花)展示在黑板上,效果清醒,从而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亮点四:板书清晰,结合多媒体教学,与学生的互动较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不足之处:

1、

有点紧张,语言不够清晰、简洁。

2、

在做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实验中,教师用的瓶子是白色不透明,学生不清楚里面装的液体是什么颜色,很容易产生误解。

3、

本节课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难点也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对于关于二氧化碳的每条化学性质,都应该由实验得出结论。所以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应做一下实验。

本次化学教学活动对我的启发:教师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后都要善于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

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接收学生在学习化学上存在的疑问等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也能增加师生的感情,令课堂气氛愉快,促进师生互动,增大教学效果。

提高化学用语的表述能力,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多留意教学上的细节方面,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

多媒体的使用要恰当:注意课件,板书,视频,实验之间的平衡。不要过渡依赖多媒体,忽视实验的重要性;也不要太过注重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多媒体的作用

化学方程式计算评课稿

本次化学教研活动听了经验丰富的候明辉老师的一堂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一堂新课。候老师是按照这样的教学顺序进行教学的

1.知识回顾: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为后面的计算教学奠定基础。 2.新知识传授:计算类别;例题讲解;学生练习;强调解题注意事项步骤进行的。 3.课堂小结:重点强调基础的步骤。

本堂课的优点如下:

1.学生随意书写化学方程式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

2.回顾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时为后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3.学生在没有教师讲解的情况下自主学习解题的基本步骤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4.多次强调书写步骤,把本课的重点体现出来。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建议:本堂课虽然体现了基础性,但教学过程中没有设计拔高题,这样优秀生没有“吃饱”。建分层教学。

教学点评

(五)

本节课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二专题三《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化学中,已经简单地介绍了乙酸的用途,但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同时乙酸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同时为选修《有机化学基础》专题四中《羧酸的性质与应用》学习做好铺垫。

1、从教学目标和设计上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节课教学目标全面、适宜、明确,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本节课教学设计,教师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了烃的衍生物的结构特点,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从生活中熟悉的醋引入新课,贴近生活实际,引起学生兴趣。以直观的比例、球棍模型,结合元素的化合价分析乙酸的结构,从结构出发,让学生推断官能团羧基可能具有的性质,紧紧地抓住学生的视线。观察、归纳和总结乙酸的物理性质→完成探究实验:乙酸的酸性、乙酸与碳酸酸性的强弱→ 总结实验现象→分析、认识乙酸酸性→实验乙酸的酯化反应→分析乙酸的结构和酯化反应发生时断键的位置→讨论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讨论乙酸在生活中的妙用。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和反馈练习。

2、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本节课, 金 老师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情况。课堂设计知识顺序合理,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合理,衔接比较恰当。教学过程以探究性教学为主,例如,乙酸酸性与碳酸酸性强弱比较,酯化反应的反应原理,针对学生认知的表面性,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突出官能团与性质关系。授课过程细腻,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

3、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本节课上 金 老师恰当地运用了多种教学策略设计。例如,问题创设:生活图片认识醋;内容呈现:观察样本、探究实验、乙酸结构模型和多媒体动画等。方法手段:讲授、实验、类比、归纳、假说、模型、讨论、科学抽象等。评价反馈:板演、练习等。

4、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 金 老师的课堂语言清楚,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实验操作成功、熟练。

5、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不错。例如,在乙醇与乙酸反应的断键方式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的讲解及实际科学研究方法介绍—O同位素的示踪反应,以及最好的课堂反馈练习使学生很好地理解酯化反应的本质,水到渠成的突破乙酸的教学难点。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还有待商榷。例如,由酸性过渡到酯化反应的漫画引入原因,最后未及时解决;讲授酯化反应药品添加顺序原因不清,演示实验中,让学生不规范夹持试管;在课堂反馈练习中,可以把乙二醇与乙酸反应的可能情况作为一个问题留到课后思考,又可以为下一课时学习做好铺垫;还可以适当地加强一些板书。

总之,瑕不掩瑜,这是一节相当不错的新授课。

18化学评课稿

(六)《化学平衡》

对化学平衡这节课,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看,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网络资源的辅助性和必要性在这节课上得到了体现。但是要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处理较好的一些突发事件。在用Excel做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的时候,出现了很多情况,比如,有的组只取了一个点来做图;有的组没有从零点开始找点,有的组只找了起始点和变化点,从这点可以看出来,有些学生对如何选取点来做图还不清楚,也就是说他们对数学中的函数图像还根本没有理解。有的组只做了正反应随时间变化的图像,那说明有的学生还没有理解可逆反应中存在着两个速率。有的组把速率和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做到了一起,那说明有的学生还没有理解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含义,事实上,还是在数学上的一些基本概念上不够理解。对于这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上王老师采取先找到一张做的比较准确的图像,带大家一起来分析如何找点做图像和图像的含义。在大家对准确的图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后,再找出一些有问题的图像让大家一起来分析问题所在。一方面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概念,;另一方面,加深了同学们对做图的理解和记忆。

接下来谈谈这节课上出现的问题。课件上出现的问题。蔗糖溶解实验课件中,应该是不断向水中加入蔗糖,直到从宏观上看到加入的蔗糖不再溶解为止。由于时间关系,这点做的不够完整、准确。在蔗糖溶解的微观过程,开始溶解时和溶解一段时间后的课件中,小球逐渐减少的过程是不断重复的,这样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印象,应该到最后画面停止,然后放个重来一次的按扭,让学生理解开始溶解时和溶解一段时间后,蔗糖的溶解速率都是大于结晶速率,所以加入的蔗糖最后都溶解了。

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堂的应变能力不够。整节课有点前松后紧。在上课前应该预计到学生做图用的时间应该较多,而当时没有采取一定的变通措施。比如可以由原来的每个人做一个图像变为两个人做一张图像;或者课前做一定的准备,在做第二张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的时候,可以由老师提供一个做好的c-t图来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因为在做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的时候,学生已经了解到了怎样用excel做图了,已经实践过了。

还有一点,大家在课后分析和讨论时产生了争议,就是在讨论和分析蓄水池进水和出水平衡的时间分配问题上。有的老师觉得课开头的引入加上这个内容相当于这节课有两个引入,而这个内容用时过多,所以致使这节课后边的内容较为紧张;我认为,开场白是这节课的引入,那么化学平衡本身就是比较抽象的内容,所以让学生上来对化学平衡感兴趣是非常必要的。那对于蓄水池进水-出水问题,那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动态平衡,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多花点时间让他们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动态平衡。而使课的后面出现较为紧张的原因我自己觉得主要应该是在做图的过程中。

10

11

评课语

化学评课要素

英 语 评 课 稿

评课

评课

评课

评课

评课

评课

评课

化学评课语言及评课样本
《化学评课语言及评课样本.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