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古代书院的教学管理特色及其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0-03-03 05:02: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潍坊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古代书院的教学管理特色及其现代意义

引言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中国书院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中国流传千年的教育研究结构,是我国封建教育的重要辅助和有益补充。面对新时代的文化要求,重新审视书院,目的是把书院教育中的闪光点攫取下来,使其能够结合现代教育的现状,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积极的运用,以此推动现代教育的不断前进。

新课改的前提下,国家和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在积极的倡导新教育观念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的一些弊端。因此,作者认为,探寻书院教学中处处体现出的多层次、多方式的教学和管理特色对现代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尽早实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开放性的学术交流都有很大益处。这也是论文选题的背景所在。

一、古代书院的产生和发展概况

(一)古代书院的产生

书院是指以私人创建或主持为主,收藏一定数量的图书,聚徒讲学,重视读书自学,师生共同研讨,高于一般蒙学的特殊教育组织形式。[1]广收图书、聚徒讲学为书院教育的本质特征。“刚开始时,书院只是一种藏书楼或者学者们聚集一起讨论学术问题的场所,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机构。”[2]

袁枚的《随园随笔》记载,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主要职责是为朝廷修书。而作为真正教育机构的书院,始于私人著书讲学。科举的刺激、学者的留意、地主家族政治的需要、官学的颓废,都促使了中唐时期私学性质的书院产生[3]。书院的职能全面进入讲学和读书阶段,是在唐末五代时期。社会的动荡、文化的衰落,使士儒们寄居草野,潜身讲学。书院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作为古代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在其千年的办学历程中,积累并形成了许多具有科学内涵的教学和管理特色。

(二)古代书院的发展概况

北宋时期,书院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组织形式,以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在宋朝出现了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等著名书院,对当时教育文化起到很大作用。而南宋朱熹亲自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4]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系统的书院学规,进一步促进了书院的发展,书院也成为理学教育研究的中心。从宋朝开始,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此后,书院数量在南宋和元朝时期大增,逐渐向北方地区推广,不仅在数量方面得到增加,教学内容、制度等也都得到改进,实现了书院的推广。

元朝时期,国家对书院的提倡、保护和加强政策,使书院制度兴盛起来。太宗八年,在燕京(现北京)创立了元朝第一所书院—太极书院。但元政府在积极提倡办理书院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使书院的官学化倾向明显。虽然书院的“置官师”与“官

[5]总其费”的官学化趋势给书院的发展带来很多消极影响。但元朝书院对于当时理学传播,文化普及,人才培养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3

潍坊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明代书院的发展情况承前启后。前期,由于推行程朱理学导致近百年的沉寂。中期,讲会相连,书院再度繁荣,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局。而书院重兴,面向平民是这一阶段发展的重要特征。“六经注我”的学术热情,批判意识的激荡,市

[6]民阶层政治的自觉性都影响引导了书院的发展方向。形成了明朝书院平民化、政治化、集体化的倾向。书院讲学主讲“百姓日用之道”,使得山林布衣之辈都理解儒学理论。经过长期艰难地恢复,明朝书院在学术和对外发展方面都创造了辉煌。

清朝书院的两大特点就是普及和流变。清朝书院有4365所,反映了书院当时的兴盛状态。雍正年间,官学强力进入书院的建设,官学书院成为当地的学术教育中心,民间书院则主要承担普及文化知识的基础教育任务。清朝战争连连,书院文化努力应对着时代变革,内容和形式都经过改造后,西学、新学都引入其中,终于形成了新式书院。这是积极的变革。同时,科举诱惑不减,书院官学和民办难以分辨,使其消极流变,最终断送了书院的改革。期间出现了许多新型书院,如教会书院、华侨书院等都是书院的流变形式。直至光绪二十七年诏令各省书院改名为大学堂;府、厅州内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自此,所有书院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

二、古代书院的教学和管理特色

(一)古代书院的教学特色

1.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

一大批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加盟书院教学,把先进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引入书院,加之书院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使得书院形成以讲会为主,完整独特的教学方法体系。

讲会制度始于南宋,明朝时期得到较大发展,王阳明时期最盛。讲会制度讲求平等论学,是一种不同学派之间以相互学习和促进为目的的学术交流活动。讲会活动中,容许持有不同甚至相反见解主张的学者互相切磋、研讨,主张求同存异,以文会友,风气民主。著名的“鹅湖讲会”就是朱熹理学和陆氏兄弟就“为学之方”而展开的学术争论。讲会制度一方面使得争论双方能够各有所得,取长补短,活跃了学术空气,体现了“争鸣”精神。另一方面使得听讲生徒兼收各家学派观点,扩大了学术交流。

讲会制度是作为一种交流和传播学术观点的独特讲学方式存在的。与书院的教育、学术活动相联系。它强调师生争辩和启发诱导的积极意义,讲求师生关系平等互助。讲会制度盛行于书院之间,也使书院教育走向社会,走出小小书斋,促使了学术上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同时,讲会制度也在书院大师的道德教育和修身正己的思想传播方面起到了较强的教化作用。

2.以学生自学为主,注重启发诱导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让学生自主,才能真正发展个性,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古代书院也十分重视学生自学,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诱导。

首先,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7]到这里方是长进。”意思是,学生只有具备了积极学习的能动性,掌握了自学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即“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至于群疑并兴,

潍坊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寝食俱废,乃能骤进。”[8]因此,书院自身对学生自学的要求很高。书院大师讲学时,大抵是提纲挈领,由学生随其深浅自行体会,大师所讲,每次只选其一点着重发挥,决不逐意串,而是着重让学生自学,独立思考。朱熹在书院教学中尤其注重向学生传授读书的经验,他认为“圣贤所以数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而问辨之。”[9]朱熹的后世弟子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10]而这些观点都体现了要求自学的观点。

其次,注重启发诱导。书院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围绕学术观点和学术著作展开教学,教师只充当指导者和领路者的角色。他们在讲授各种学术研究成果,给学生提供纲领性的指导和答疑的同时,教学上多采用辩论的方式,着重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启发学生思维。书院教育提倡质疑问难,主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启发式教学法是书院教学的常用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达到“识精而思锐,不惑于常解”。这也符合朱熹提出的“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的个引路的人,做的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11]

3.注重知行结合,重视践履躬行

将教学与道德的完善、品性的修养结合起来是书院教学目的的最大特点。《白鹿洞书院学规》中曾明确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2]更提出过“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13]”等道德修养的基本信条。这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上将伦理道德教育融化在教学形式中的传统一脉相承。古代教育家朱熹熟读圣贤书,以求达到自身道德的完善,他将做学问和做人有机的结合,是古现代教育者的典范。朱熹提出要躬行践履,主要是在学者的修养方面,要“立志、主敬、存养、省察”。他在读书的同时,认识到“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需要

[14]“实下功夫,日日为之,如此之久,日化而不自知,如常事做。”书院在教学上始终把知识和道德的教育作为教学目的,注重知识和做人两者的同等地位,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将知识和行为、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

4.实行“开放式”教学,自由讲学,自由听讲

在书院中,名师巨儒们都能在坚守自家言论的同时,取他家之长,为己所用。即使在学术思想上是明显不同的,也不会阻碍各家的交流与沟通,这充分的体现了书院“开放式”的教学态度。

吕祖谦在治学的思想上有“驳杂”的特点,既崇“天理”,又尚“本心”。这反应在教学上就是“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15]他主张做学问时应该谨慎对待不同的学术观点,开阔眼界,以同志的精神态度相互对待。吕祖谦不仅在丽泽书院教授圣徒,著书立说,还邀请朱熹、陆九渊、陈亮等著名学者前来讲学,以探讨学术。在书院教学中他要求学生对各派学术持有兼容并蓄的态度,主张“大抵为学须当推广大心,凡执卷皆是同志。”[16]书院中由有名的学者授讲,其他书院的师生及远方慕名前来的学生都可求教听讲,并受到欢迎。学者自由讲学,生徒自由听讲,突破了时间和地域限制,对于当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有极大影响,促进了百家争鸣现象的产生。

5.教学与学术研究结合

书院是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地发展起来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场所,其创建人或主持人大都为当时的宿学鸿儒。一方面,他们致力于自己的学派研究,其讲学没有统一的安排, 也没有统一的计划,完全由各书院领袖自己作主,自行安排。他们通常把自己的研

潍坊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究与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讲授的内容就是他们的研究结果。另一方面他们广收生徒,教者可以自由择徒,随处讲学;学者可以自由择师,随处求学。书院是一个十分集中的游学场所,其讲学活动十分活跃,各家各派皆形成有独特教学内容的独立团体。这样,使学术研究与教学活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教学的普及、拓展可以推动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化。反之,学术研究的深化又可以促进教学的纵深发展,推进书院的发展进程。书院的教学不但传递知识,而且创造知识。从史料记载中可以证明书院是从学术研究机关发展为教育教学机关的。如“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子弟弱冠,皆令就学”[17]的义门书院,先是私人在书院读书治学,直至学有所得,闻名遐迩,就有人前来问难求教,逐步发展为聚徒讲学。后来的书院大多都沿着学术研究与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发展的。在历史上较有名的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等既是当时一方教育活动的中心,又是有名的探讨学术胜地。书院一方面积极从事教学工作和学术传播,一方面积极开展学术研究,组织生徒收集资料、编纂图书,促使了教学和学术研究之间形成有机的良好互动机制。

6.注重实践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古代书院教育教学十分重视“践履躬行”,强调既要“穷理”,又要“笃行”。朱熹认为光是“读书穷理”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与“躬行践履”相结合。他强调读书不能仅仅只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他说: “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义理,须反过来就自家身上推究。”他竭力反对只向书本求义理,而不“体之于身”的读书方法,认为这样即使是“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也无益于学,只有“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18]他还从反面来论证“躬行践履”的重要性,“若不用躬行,只是说的便了,则七十子之从孔子,只用两日说便尽,何用许多年随着孔子不去。不然,则孔门诸子皆是呆无能底人矣。”[19]在这种教育的思想引导下,书院要求学生常作读书笔记,有的把读书日记整理刊印成书,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性。

与此同时,书院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大家积极思考,质疑问难,主动学习。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或疑点进行讲解,将书分年、等、类进行阅读,指导学生学会略读、精读,有些甚至背诵下来,有些只需浏览、涉猎一般,有的书给学生讲透。这样使学生有独立创造的能力,各辟门径,超越了习俗的见解而有新的创造精神。这种在当时社会比较先进的教育方式和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力都有很大作用。

(二)古代书院的管理特色

1.利用学规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

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书院的教学宗旨、方法、培养目标等。学规,也叫学约、学则、学篇、规约、训练等等,名目繁多。学规制度的形成,使得书院制度日趋完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内容有: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20]

学规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为书院自身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上的多维性和时间上的连续

潍坊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性。书院在健全的制度保障下日益繁盛,主教的名师们也无需再为书院的各项事务管理费尽心思,无需为书院的兴建等事情东奔西走。他们比以往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于教育教学和研究学问中,这也为书院教学趋于完整和成熟提供了必要条件。

2.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度,管理体系完善

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山长负责制是一种确立山长为书院领导核心地位的管理模式。山长位高权重,既是主要的教学者,也是最高的管理者。山长主持教务,是书院的核心,每月定时到书院,堂长为其副手,住院掌握日常院务。书院以山长负责制为主的完整的管理体系对于学生的规范管理和书院的发展是一个强有力的保障,从组织上保证书院的管理有序有效的进行。

书院的管理体系很完善,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书院管理学生的制度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并且刚柔并施,奖惩兼备;书院规定一定时期的教学内容、讲课时间和考试科目等;书院的教学管理内容丰富,分为招生、考勤、考试、行为规范测评等几个方面;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是书院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书院的师资构成,虽然名目繁多,但大部分都以山长、堂长、掌教等一职为核心。书院师资力量虽然没有现代学校中数量之大,但都是时代精英,对于文化交流和学生思想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

3.书院的经费来源多样化

一般意义上,书院经费主要指为保障书院正常开展活动而消费和投入的财、物、人的总和。财物的保障是第一位的,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广泛,主要有分为以下两种。

一种途径是富人出资或创办人筹措。书院初建之时,费用多是富人捐赠、读书人自费或向世人募捐而来。富人出资兴建书院和政府资助在资助方式各有不同,富人出资一般是出于道义或是“乐于教育”事业,常需要大批个人资金,更有甚者可能还要赠送田地和钱粮来维持书院的初期开支,这些赠送的田地和钱粮与政府划拨的学田和学款自是不可相提并论,对于初建的书院却具有奠基意义。例如应天府书院在创始人戚同文死后,学院的经费一度非常紧张,当地富绅曹诚慷慨出资300 万,在戚同文的旧址上建房舍 150 间,聚书 1500 卷,恢复了应天书院[21]。

另一种途径是政府资助。宋朝初建,无力兴学建校,但这也并不表示政府不支持学校建设和培养人才,并非不重视学院发展。相反,宋朝初期,政府无心大量培育官办学校的情况,使得赠田、拨款、赐书等形式对私立书院的保护和鼓励有所成效,成为政府关心书院建设、发展的主要手段。由上述可见,政府关心和支持书院的举措包含人、财、物各项,力度之大,能与部分政府官办学校相媲美,也正因为这种投入,加速了宋朝书院官学化的步伐。

4.学生参与书院管理,具有初步的民主管理色彩

书院的许多工作,都是由学生和干部来管理。如白鹿洞书院就定出一套比较完备的规制。书院设管干一人,副管干二人,管理总务后勤、经费支出、膳食、修缮等事务。由院中公举“有才而诚实者”为之。如不称职立刻撤换。同时,书院设斋长。每斋一人或两斋一长。主要负责管理生徒的学习生活,协助管理书院财物。书院还设典揭二人,专门负责接待礼宾及四方来学者并按季节轮流担任。这种由学生参与的书院管理工作,体现了自主性和规范性的统一。

作为书院的相关利益者,通过参与书院管理的过程,将情感、才智等投入到书院发展的活动之中,与书院的高层管理者分享管理权力、分担管理责任,是学生作为书院主

潍坊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体的重要体现。这一具有民主性的管理措施既有利于书院管理的民主化和管理效能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在参与管理中了解书院、了解社会,提高学生的聪明才智。

三、古代书院的教学管理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一)提倡学术辩论,尊重学术自由

始于南宋的讲会制度在明代得到很大发展,一直延续到清代,逐渐组织化、制度化。讲会制度鼓励不同学派之间平等讲学论学,提倡学术自由,形成宽松的学术氛围,在学术上促进了百家争鸣景象的产生。不同学派之间求同存异,自由切磋,师生互为学友,相互鼓励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和见解。学生也可以不受学派地域限制自由听讲,中途易师。学术自由不仅加强了当时文化的交流发展,完善了各学派的思想体系,而且对于当时学术思想的传播发展,学术上树立优良风气都有重大作用,促进了书院的繁荣。

书院的讲会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精神自由和兼容并蓄。书院自由民主、百家争鸣式的讲会制度对当代教育及大学生的培养都有很大启示。第一,开展学术活动时要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师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辩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看法观点,不应以权威自居,心胸宽大。学生也要敢于质疑问难,不盲目跟风或自卑,做到虚怀若谷,实事求是。第二,教师和学生都要了解科研信息,不排斥其他学术观点,及时掌握学术动态。学校也要积极尝试开展书院讲学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合适和广阔的平台发表看法见解。使教学摆脱课堂上单一教学的束缚,从而使学生们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和思想。

(二)鼓励学生自学,重视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书院教育倡导学生自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引路人和证明人,重在启发诱导。南宋朱熹作为自学的典范,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并提出很多见解。著名的“朱子读书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静持志[22]”这六条都强调自学和善学。在执掌白鹿洞书院时,要求学生刻苦钻研,认真研读各类书籍,自学自悟,培养各种能力。明朝陆世仪在东林书院时,主张分类读书,指导学生学会精读和略读。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提出“君子小人喻义利章”也提出要启发诱导。这种提倡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问题,独立性也得到提高。

书院的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都有很大启迪。具体启示可分为:一是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的知识有限,大量的知识还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获得。教师的讲授要少而精,指导和启发为主,作为引路人,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研究的能力。教师把学生引到学科发展的前沿,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开拓,经常与学生交流意见,不时地启发学生,使学生接受严格的科研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他们具备了独立的科研能力创造力[23]。三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纵观古今中外的学术大家,他们成就的获得,往往取决于方法的优势。科学发展的历史也表明,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也都是在科学方法上获得一定突破的结果[24]。马克思的《资本论》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成功,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巧妙地应用了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科学、严谨、抽象。因此,在科学领域方面,为避免学生走弯路,以求事半功倍,教师必须在方法上给予及时指导[25]。

这种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而教师

潍坊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探讨还很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力。师生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相互辩论,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够把学生带到学科发展的前沿。学生大胆开拓创新,使他们具备了独立的科研能力和创造性,才能不断货的科学知识,壮大自己。这也是是书院教育带给我们现代教育的又一大启示。

(三)传承教学与研究的结合

古代书院既是教育教学中心,又是学术研究中心。古代书院将教育活动和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书院教育组织的独立、教学方式的独特和研究的新颖。书院的山长既是主讲人又是主持人。他们都承担着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双重职责,不仅热衷于从事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且积极地从事学术理论的传播和研究。宋明两代之所以出现很多著名的书院也与这方面有关。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在当时既是教育活动的中心,也是当时有名的学术探讨圣地。书院的名师宿儒利用书院宣传发展学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学所悟用自己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使得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关系更加紧密,使学术流派之间得到更多的交流和沟通。

研究离不开教学,教学能够促进研究。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两者结合的重要性,明确两者的辩证关系。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治学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给予学生正确的建议,在课程中适当加入有关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课程,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帮助。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 要把教学与科研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活动, 一方面要将科学研究的宗旨、方法、手段及其成果体现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实现教学过程的科研化;另一方面, 要将教学目标、内容、环节等结合到科研过程之中, 实现科研过程的教学化。[26]学校在教学理念上也要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态度、方法提高到掌握基本能力和知识同等重要的位置。把科研作为另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确切落实,把两者结合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完善学校管理体系,提倡学生参与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学校秉承管理育人的价值趋向,实施以学校为主体、学生为对象的教育管理。这种管理形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需要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日益显现。完善学校管理体系,尤其是要提倡学生参与管理可以发挥在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对于做好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需要制度保障。目前,许多学校都已意识到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性,但制度缺失是最大障碍。因此,在现代校园制度建设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参与管理的制度构建,通过畅通参与渠道来保障学生参与管理作用的发挥。使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活动组织化和制度化,进而实现学生全方位、全过程参与校园管理的目标。

首先,从日常管理内容来看,学生应有机会参与学校一些与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务,如对学校餐厅的菜品质量、作息时间的安排、作业布置等事务发表意见。其次,从管理过程来看,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应强调实际性和程序性,而不是一种形式上的点缀。再次,从管理的结果来看,参与管理的学生组织或个人,应通过合法的手段对学校内部管理要素施加影响,并能影响学校在学生自身利益方面政策上的最终决策。学生参与管理并不是事事追求学生全员的决策参与,而是一种有限参与管理的方式。

完善了学校的管理体系,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也将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必在灵魂深处影响学生的心灵。在具体的参与管理过程,学校民主管理的氛围就会产生一

潍坊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种力量,激励着师生员工去共同追求真理、发展知识,培养更多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

古代书院如何教书育人

现代书院策划

教学管理特色报告

教学管理特色经验总结

岳麓书院批判性思维培养途径及其现代意义

常规教学管理的意义

古代书院是如何运作的

巴蜀书院课程特色简介

学校特色教学管理总结

狠抓特色教学管理过程

古代书院的教学管理特色及其现代意义
《古代书院的教学管理特色及其现代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