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三历史复习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发布时间:2020-03-01 17:09: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三历史复习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

受高三年级组的邀请,要我就上届高三历史复习作点经验介绍。前面有许多老师就本学科复习谈了很多经验和具体做法。我想当时我们都是在同一年级组中,多数做法是年级组统一进行,具有共性,所以我在此就不重复。

我们今天在这里开会的目的就是交流新课程实施后高三如何备考。现在国家以高考试题来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意图十分明显,纵观今年的文综历史试题,虽然许多试题表面看来是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但背后真正隐含却新课程的一些理念。所以如何在高考复习中真正贯彻新课程要求,体现新课改精神,是关系到高三历史复习是否有效的大事。因此下面我就自己一年来在高三教学中的思考与观察,结合自己在历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提出几个方面的问题,如果大家觉得说的合理,就权且当做你们的借鉴。

一、思想观念陈旧,没有新课程意识。

这里说自己思想观念陈旧,没有新课程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以教师为中心思想根深蒂固

在复习备考中,无论是备课还是教学,自己往往不会去考虑学生的实际与感受,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传授知识依然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没有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课堂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多时候是老师替代了学生,一直抱着学生赛跑,一旦撒手让学生跑,学生就不知所措。这违背教学的本质要求。现代教学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所以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以学生为中心、自然教学也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如果这个观念不转变,我们很难做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第二是缺乏课程意识。具有课程意识,能使我们站在宏观角度去考虑自己的教学。但是我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历史课应该教学生哪些知识,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历史意识,历史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自己对这些问题模糊不清,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就是自己缺乏课程意识。什么是课程,其实老师自己就是课程,因为老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你要把哪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我们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只有具备了课程意识,才能真正解放思想,在高考复习中就明白该要把哪些知识给学生,而不是死抱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课程意识,思想难以真正解放,也就谈不上什么教学改革了,我想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第三是自己的专业知识陈旧、窄化。现在的新高考实际是考老师,对老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研究的深入,历史中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逐渐成为大家共识,写入教材,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成为考试的重点。如今年高考文综卷中的第41题欧洲的崛起,其背后隐含的是对中国崛起了一种思考,还有去年高考中的江苏卷的曹操墓考古问题、上海卷中的世博问题,都是与社会热点有关。这说明我们要时刻去关注史学研究成果和社会热点问题,不断去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关注史学研究的理论前沿,这对我们文科类的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功底,自己才能从更高层去驾驭教材、挖掘资源,从而很好地去贯彻新课改的理念。新课程改革是否成功,根本的问题是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水平。

二、教材处理低层次化,致使复习体现不出新课改精神。

我想我们在高三复习的备课中,对历史教材的处理大概有高低不同的三个层

次:第一层次是单纯依据教材内容来处理教材,完全抛开《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完全按教材的体系来设计讲课线索,完全依据教材的内容一字一句地讲授,并要求学生记住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满足于对教材的简单归纳。这种教材处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太深;第二个层次是依据课标来使用教材,老师能够正确把握课标精神,依据课标的要求来钻研教材,由此而能够理清教材的思想脉络,并正确区分教材的重难点;第三层次是依据课改精神来整合教材,老师在正确把握课改精神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理解来诠释课标,整合教材,这需要老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我认为自己依然还是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因为教材是我唯一的教学资源,教材就是《圣经》,教“教材”观念根深蒂固,缺乏用“教材”教的意识与勇气,所以很多时候一堂课下来,总觉得自己讲的没到位,这与自己在备课时处理教材有很大关系。所以,我认为高三历史复习要高效,老师就必须认真地去钻研《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努力使自己的备课贴近新课程要求,符合新课改理念。

三、教学重课堂预设,轻课堂生成,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现在高考试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学生是否具备学科能力,决定了学生成绩的高低。今年高考文综的第41大题,要学生结合史论,评论材料中所给出的两种观点,没有固定答案,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查的是学生思维能力、论证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立足于我们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生成过程。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我们高考复习课的重要内容,在坐的老师都是教过多轮高三,注重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在我的日常的教学中往往就会出现老师用自己的讲解替代学生思维,老师生硬给出结论等现象,不注重过程,不注重知识的生成,没有意识到知识生成过程就是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学生不善于去思考问题,不敢去对某些结论提出自己的质疑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没有掌握思考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例如,对于学生的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我们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史料教学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通过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史料,让学生从史料去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从而得出结论,这就是一个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生成的过程。但是,有时我们提供的信息不充分,而且给出史料后硬是要学生得出老师预设的结论,更有甚者是老师直接给出结论,没有体现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能力培养的过程,史料教学只是一种摆设而已。长此以往,学生能力怎能得到培养呢。这样的复习课是有生命力的课吗?这样的课是有效的课吗?

四、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虚化。

在今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选择题的第

26、

27、

28、30、33题和材料题的40、41题,真正要检测是我们在教学过程是否落实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也就是我们是否能真正贯彻新课程。但是,我们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在备课中,虽然设定了三维目标,但在课堂授课中往往忽视三维目标的落实,只重视知识传授过,轻学生情感体验,致使三维目标虚化,达不到复习的效果。

五、平时训练试题没有与高考试题“对路”

训练不能只追求月考、周考的数量,更要追求试题的质量,否则忙忙碌碌,劳而无功。现在高三老师有一句话,教高三是体力活,跟智力无关,一般都是拿别人的试卷,押着学生一套一套的做,一套一套的改,很少自己命题。所以有一种现象,平时考试成绩非常好,在班级、年级的名次很靠前,但一到高考就不行,

平时试题不对路可能是一个原因。有一句古老的诗:我们已经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模仿这句诗,可以说,我们已经考得太多,但忘记了为什么考。我认为好的做法是:一是多训练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二是自己命题。

六、模拟考试中智慧含金量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任何历史试题,一般都由三部分组成:立意、情景、设问,而其中立意是关键,立意决定了材料的选择和问题的呈现方式。就现阶段来讲,主要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学科素养立意也在探讨当中,在今年高考当中也可见它初露端倪。总之一点,单纯考历史知识的试题越来越少,学科思维能力和学科基本素养将是考试重点,引用专家的观点,也即试题的智慧含金量。

我们在平常的考试中,往往忽视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成绩的智慧含金量。你考80分,他考90分,可这个成绩是怎么获得的呢?是靠时间、记忆、死记硬背、机械操练、复制获得,还是靠自己的思考、创造性的思维获得?有些老师为了获得本学科分数,拼命挤占学生所有的学习时间,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存。学生怎能不痛苦呢?这种代价太大了。

第二:试题智慧含金量。试卷中的所有试题,是智慧性的试题,还是知识性试题;是学生只要凭知识技能就会解答的问题,还是必须经过创造性的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高考试题很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今年高考文综的第41题,是一道需要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才能解答的试题,在平常模拟考试中,建议你们多训练一点开放性试题,评分方法不妨采纳分类评价方法(即SoLo理论)。这对备考很有益处。

本人学识浅薄,教学历练有限,谈不出深奥观点,所讲的仅是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借鉴,如有不当,请勿采纳。

高三历史学习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高三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高三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中考复习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无锡市重点中学高三历史复习研讨会发言稿

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计划

初三历史教学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小学一年级复习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研究生复习备考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反思

高三历史复习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高三历史复习经验交流会发言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