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点体会

发布时间:2020-03-03 13:13: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点体会

为了加快推进素质教育,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去年5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6月,教育部下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8月,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接着,《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实验区开始使用。因此,准确把握《课标》精神,并以此为依据改革教学,便成为课程实施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就个人学习、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体会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以求教于同道们。

关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语文教育专家们在各种媒体上已经发表了多篇论文,论述深刻,阐释清晰。因而,本文主要是结合本地的小学语文教学教研实践,第一,谈谈对语文课程目标的认识,第二,就实现课程目标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我们知道,课程目标对于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改革语文教学,首先要对语文课程目标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而当我们把《课标》精神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结合起来思考时,就会对语文课程目标有一个准确的认识──那就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我们知道,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而整个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不同学科的具体目标来完成,所以,语文课程目标是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相一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要体现时代要求。并将课程功能的转变列为六个具体目标之首: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承倾向,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纲要》还强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由此,我们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即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再来看看语文课程目标。既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那么语文教育就应该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课标》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部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对语文素养进行了具体阐述。“课程目标”部分,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出了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实施建议”部分,又围绕如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出了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建议。可以这样说: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贯穿于《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也是我们领会、执行《课标》精神的核心。

第三,怎样理解“语文素养”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对其进行了具体阐述:“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另外,在课程总目标中,又对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出了十项具体要求。我们从中体会到,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个性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使学生有较强的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使学生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健康的个性等。

课程目标,既是教材编写的目标,也是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对语文课程目标有了清楚的认识之后,如何采取措施,改进教学,实现课程目标,便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在此结合我们学习、实践《课程标准》的实际感受,提出三条教学建议。

第一,整合教学过程,体现三个维度。

如前所述,语文课程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也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围绕这一总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又从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以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譬如,总目标中的“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而“学会汉语拼音,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等属于“知识、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像“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等则是侧重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全面理解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也应体现出目标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对此,《课标》的“教学建议”部分指出:教学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哪一个年段、哪一项内容的教学,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都必须综合考虑教学目标,努力体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具体地说,对于一堂课的教学,既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制定明确的语文知识、能力目标,又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应该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获得怎样的学习方法,形成什么样的学习习惯。这样,使语文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这三个方面的目标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实现。

比如,一位教师执教《爬山虎的脚》一课,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爬山虎的叶子与脚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2)在阅读过程中,能对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并主动探究解决;(3)继续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体会和再现课文所描绘的事物,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了解作者是运用哪些生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的,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又注意了对教学过程的整合,使这三个方面的目标在同一过程中实现。比如,检查预习时,当学生说出自己已经知道了什么,并提出不懂的问题时,老师就这样提示学生:下面我们来深入地学习课文,看一看对于预习中你已读懂的内容,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对于读不懂的问题能不能自己读书解决。这一方面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又是在引导学生学会经历学习过程:对于已经读懂的内容不要满足,对于没读懂的内容要力求通过自己读书探究解决。再如,在学生通过读书想象,了解到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与可爱后,老师就进一步总结鼓励:我们就应该这样一边读一边想,不但读懂了课文,而且还获得了美的体验。这既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读书,就应该边读边想;而情感的熏陶,需要潜移默化地体验和感悟,等等。

这样,学生在主动的阅读实践过程中,不仅认识到了爬山虎的叶子与脚的特点,而且喜欢上了爬山虎这种植物,同时也学到了一些阅读的方法,有利于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抱着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做教学的有心人,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第二,改变学习过程,加强语文实践。

以前的语文教学,教师关注的多半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对学生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往往有所忽略。课程改革之后,为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必须切实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因为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语文教育,应该使学生经历一个怎样的学习过程,才能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目标呢?回答是:加强语文实践,别无他途。这也是由语文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

我们知道,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而语文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又决定了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靠大量的语文实践来实现。正如《课标》所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语文素养,还包括良好的品德、健康的情趣、正确的价值观等人文素养,这一目标的实现,也必须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来完成。《课标》“教学建议”部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要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来实现。综上所述,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靠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同时,学生道德品质、健康个性、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又必须靠语文实践过程中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来实现。

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首先是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还是《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在认识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与可爱时,教师就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可以把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展开丰富的想象,试一试能看到怎样的画面?而认识爬山虎脚的特点时,学生仍旧像刚才那样一边读一边想象,并把想象到的爬山虎脚的样子画了出来,有的学生还边读书边对照实物来认识。这样,学生在大量的读书、想象、思考、感悟、观察、表达的语文学习实践中,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形成了阅读能力,还获得了审美的体验,学会了学习。正如《课标》“教学建议”部分所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可以这样说,加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到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尽力促使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感悟,自行探索,自求了解……这样,通过一项项内容的学习,学生所得到的不仅是一个个结论,而且通过自己能动地听说读写、思考、体验等实践活动,悟出了怎样去读,怎样去想,怎样去说,怎样去写,从而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表达方法等,真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其次是拓宽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领域,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育体系。《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然后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道理讲得非常明确,而且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有不少实证。如,昌邑市奎聚街办中心小学针对传统语文教学封闭、单一的弊端,主张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密切结合,构建了名曰“一体两翼”的大语文教育体系。他们以学科课程教学为突破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地位,不论是阅读教学的“六段主动式教学结构”,还是作文教学的“学导式教学模式”,都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活动课程教学中,他们重点抓“大阅读”课,设计了“五种课型”,让学生经历大量的读写实践;在课外、校外活动中,他们组织了学生自愿参与、自主进行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母语大环境里历练语文学习的本领。实践证明,“大语文”教育体系不仅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学生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更加广阔的时空领域里学语文用语文,不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而且在学习实践中真切地认识到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更加热爱祖国的语文,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加浓烈,使语文学习形成良性循环。这是对语文教育体系的整合,也是对语文教育体系的创新,应该是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第三,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程教材改革之后,实施的关键就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这是关系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要害问题,也是语文课程目标将其列为三个维度之一的原因所在。因此,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必须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实践中,形成语文能力,受到情感熏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合力攻关、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创新精神,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此,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建议”中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已成为今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心任务。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前提与基础就是自主学习,因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际是提倡创造性的学习,这是和过去的维持性学习、接受性学习相异的。而创造性学习的基础就是自主学习,所以高质量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

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认真阅读《课标》的这两部分内容,便可概括出以下几个要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专题性、探究性、综合性学习是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当然,对于不同内容的学习,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措施也会有所不同。下面我们来看一个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例子。

在《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中,首先,教师是以学生的学习需要来确定自己的教学着力点。先让学生自学:课前预习课文,查阅有关资料或进行实地观察。然后,让学生谈一谈已经知道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靠小组的力量来解决,最后把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选择,最后确定了这一课的学习重点。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教学目标的制订。在进一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思考、交流找到问题的答案,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而且特别重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允许学生探究中的失误;鼓励学生随时质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探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阅读。如,对于爬山虎脚的认识,喜欢画画的可以边读边想象,然后画一画;带来实物的也可以边读边对照实物来认识。这样,学生拥有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就更有利于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进而实现了创造性的学习。当然,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十分重要。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是实现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条件。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体会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年度工作报告

广州市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报告会

语文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改革总结报告

我对语文课程改革的认识与体会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计划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点体会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点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