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校长答辩材料

发布时间:2020-03-03 14:31: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办学思想(办学理念)

1、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学校一切工作落角点应放在“一切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归宿点上。作为一名校长就应科学、合理、有效的利用所有的教育资源,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和学生快乐生活的温馨家园、成长乐园。

全面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教师的责任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锤炼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

2、以人为本

科学管理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现代学校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管理水平的较量。学校管理必须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在管理中从教师到学生,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发挥。同时每个人感到活得更有价值,更有尊严就是最科学的管理。作为校长要宏观出理念,主观出思路,微观能指导,对待工作校长要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结果。要实现由管理到理管的转变。

校长的管理要素是人、财、物。就业务来说是教学常规、校本教研、教学科研、德、智、体、美、劳等。校长应善于驾驭上述各要素,并注入自己智慧和创造。将学校办成学习型组织,培养人才的摇篮。在管理中我遵循“精细化管理”“民主化管理”“文化管理”“情感管理”的原则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精细化管理”。细节决定成败。要求教师从备好每一个教案、走进教室的第一个动作、第一句话入手,抓好基本功细节训练,抓好教学常规的落实。同时尝试从学习、生活、待人、处事等各方面,制定详细的规范要求和评价办法,强化学生养成教育,规范学生言行。在教学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一是构建科学管理体系。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学校建立起年级组、教研组、班主任三支团队。教研组以教研组长为核心,学校副校长分工负责教研组工作,定期开会,研究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做好记录,教务处认真检查指导。班级管理以班主任为核心,科任教师参与,形成班级包干责任制,政教处领导分工负责。年级组以年级组长为核心,校长和主任分别负责年级工作,形成了上下结合的领导体系。二是开展创建优秀团队活动。为了更好的发挥三支团队作用,学校制定了优秀团队的评比条件,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形式,每学期都依据评比标准,由学校和教务处组织考核,并广泛征求全体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在期末进行表彰。三是强化考核奖惩。严格规范教学要求,制定教学工作考核细则和教学工作考核制度。本着推陈出新的原则,对课堂教学、备课、听课等常规要求,不断进行改进。学校按照这些要求和制度,严格检查管理,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同教师晋升职称、评选先进、表彰奖励挂钩,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四是强化教学科研。为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提出了向教科研要质量的口号,先后申报《信息化环境下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新课程标准下的网络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两项国家级课题,目前都顺利结题,并被评为省级一等奖。现在又申请了十一五课题《促进学生高质量学习的学习管理系统(LMS)与过程性评价的研究 》。此外,学校还启动“问题即课题”的微型课题研究,把解决课堂实际问题作为教育科研的突破口,提高了教科研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主化管理” 广泛开展有奖建言活动,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共青团、妇代会等群众团体的作用,在各自范围内组织教职工接触与交流,代表学校与教职工交流。学校党支部也通过各种各样的商讨会、座谈会、民主生活会、洽谈会、意见征求会等形式,直接与教职工进行情感交流。使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都要集中和反映全体教职工的意志和利益,合理满足他们的需求,让教职工充分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这样学校的制度齐备且能严格按制办事;上下关系融洽;校务公开公平公正;学校办学思路明晰,发展前景良好,让人有盼头;有良好的校园氛围,有正确的舆论导向,真正把学校建设成为师生的温家园。

“文化管理”学校要走特色创新之路,必须依靠文化管理,校长必须将素质教育和教学质量有机结合,来设计学校的发展目标,培育学校的组织文化,创新学校的教育及管理,必须依靠教职员工的共同追求,依靠文化管理,依靠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去引领学校的发展。我们依托“书香校园”“温馨家园”“成长乐园”“绿色校园”建设来打造我们的校园文化。

一是绿色校园。2005以来,学校筹资800多万元,建起了学生公寓、餐厅、教学实验楼等6500多平方米的工程,合班并校优化资源配置;引导师生从细节环节入手,下大力气搞好校园“四化”建设(绿化、美化、硬化、净化)。购置花卉苗木,添置景点石,发动师生上山采奇石,挖根雕,制标本,展示学生劳动成果;加强宿舍餐厅文化建设, 为学生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现如今太河的校园绿草茵茵、花团锦绣,到处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绘画、书法、根雕、奇石,处处展示着师生的艺术才华;知识长廊,文化标牌、名言警句、奇石花草更是匠心独运,彰显人文关怀,既美化校园环境,又陶冶学生情操。

二是成长乐园。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把团队工作作为学生德育工作和实施素质教育主阵地,定期召开团代会和少代会,充分发挥学生会、团支部和红领巾理事会的作用,开展“学会感恩”、“雏鹰争章”等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成长。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少先队工作红旗单位,《山东少先队》杂志专题报道了少先队工作经验。为建立素质教育长效机制,学校还成立了合唱队、舞蹈队、田径队、篮球队及绘画、书法等兴趣小组,定期举办读书节、体育节、儿童节、艺术节,为学生搭建了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的舞台。这样我们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和校园文化共同成长,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成为学校的主人,让他们享受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我们还引导学校,从学生的文化素质、创新实践能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改革教育评价机制,科学制定《中学生的考核评价办法》,把学生成长记录册的使用作为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快乐成长的主渠道,此举得到了市区教科研部门的高度评价,推进了素质教育深入开展。

三是利用地方资源,使学校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校本课程开发)。各地域的文化氛围不同,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极好资源。地方资源各具特色、丰富多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的特色建设自己学校的个性文化。近年来我们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展了“走进太河”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体验生活。把师生的劳动成果编印成册,形成了近20万字《走进太河》校本课程,丰富了学校文化建设。

四是建设书香校园,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从2004年起,我们启动了“建设书香校园”活动,利用召开家长会、《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动员家长帮助和指导子女读书、买书、藏书,发动家长购买图书,充实到学校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通过校园广播站,定期推介新书美文,播报读书心得;组织师生广泛搜集名人读书方法,名人读书故事,举行名人读书故事会,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意读书活动,组织师生开展读书活动创意评比、诗文诵读擂台赛、诵读大王、背诵小明星、故事大王评选;手抄报、读书笔记、学生成长日记展评等活动。每年都举行优秀书香校园评选活动和优秀书香校园成果展示活动,对在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书香校园建设使师生触手而得是书籍,开口交谈是书籍,让读书学习成就学校的文化氛围,改变师生的生活方式,沉淀学校的文化底蕴。

“情感管理”在教师队伍管理中,要更加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管理水平,让老师们保持良好而稳定的情绪状态,放下过多的心理负担,轻装上阵。要引导教师掌握完善心理素质的方法,将健康心理的培养与调适贯穿于职业生涯之中,让学校真正成为广大教职工的“心安”之所、创业之所、骄傲之所。要想方设法使制度管理更为理性,建立一套保障学校工作秩序正常的行为规范,建立能引导全体教师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努力提高工作绩效的激励措施。把每个人的日常工作行为与绩效与聘用、职评、评优、奖励联系起来。给教师提供当家作主的机会,弥补领导在管理中的漏洞。对待教师我们将努力做到思想上理解,生活上关心,发展上帮助,工作上信任。对每一位干部和教职工,尽量做到根据各自的特长和能力,按照学校工作岗位的需要,委以重任;通过不同的方式肯定大家的成绩,在荣誉上给予,在物质上激励,用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教师,使每个教师都有自由发展的空间,都享受到做人的尊严,体验成功的快乐,让肯干的有舞台,干好的有地位,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教师发展(校本教研、教育科研、业务竞赛活动、师德行风建设、模范带头作用、网络教研“教育在线论坛”、情感管理、民主化管理、)

一、为教师提供健康、向上的工作环境。如建设学习型组织、规范学校健康的人际关系、舆论氛围,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为教师搭设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充分挖掘教师自身发展需要的潜能和可能,支持教师根据各自的特点去寻求发展的路径。

三、为教师提供一切提高专业能力的条件。如争取机会让更多的老师多参加各级的展示课、研究课、开放课,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鼓励更多的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论文和案例的评选活动。帮助他们品尝成功的甜美,激发自发提高的动力。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五、还要大幅度加大财力投入,提高专业化优质教师的待遇。

具体做法:研究制定了以发展性评价和奖惩性评价相结合的教职工考核评价办法,大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相继组织开展了“规范学校管理年”、“教育质量效益年”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教材分析、案例交流、听评课等系列教研活动,请各级专家到校做“构建理想课堂的报告”,在落实教学规范的基础上,努力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另一方面,注重抓好教师情感管理。学校教职工及其亲属每遇婚丧嫁娶、长病生灾,我总是第一个送去慰问与祝福;我想方设法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鼓励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发展提高;我重视开展师德行风建设,重奖教育教学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大力宣传优秀师德典型,千方百计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使山区教师实现了安教、乐教,确保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了教师培训上,先后组织教师到洋思、杜郎口、衡水等许多学校参观学习,请教育专家到校作报告,鼓励教师建立教育博客,进行网络教研,加强校本教研,全镇先后有20多名教师被表彰为省市区优秀教师、教学能手,100多人次在省市区教学比赛、论文评比中获奖。

4、学生成长(读书实践,快乐成长,全面发展,书香校园、成长乐园、校本课程、减负增效、评价改革“成长册、雏鹰争章”)

一是努力用“增效”来替代“减负”,努力在教师善教乐教,学生善学、乐学方面下工夫,重点考虑如何采取更好的方式,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逐步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要不断研究和探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尊重、保护并培育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减负”就是将学生“要我学”的心理压力转化为“我要学”的积极兴趣,只要学生自己感兴趣喜欢学的东西,即使再多再累也不会变成负担。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得到心理、体力和时间的真正减负。

二是成长乐园

三是开展雏鹰争章活动。制定了《雏鹰争章活动实施方案》和《雏鹰争章活动具体获章标准及活动建议》,奖章的设立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式,强调以人为本,因人而异。每一枚奖章都有明确的达标要求,根据各年级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关注的问题而定,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的队员特征,体现分层教育的原理,打破传统的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优劣的的模式,营造“人人有向上的追求,天天有努力的方向,时时有成功的喜悦”的学习生活氛围。同时结合学校开展的建设书香校园、学会感恩、走进太河等系列活动,极大丰富了选修章和学校特色章的内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四突出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五是找准整合点,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作用。

4、校长

作为校长一要有底气,这底气来自对教育基础的理解,要走自己的路,有独到的见解;二要有才气,懂教学,要能给老师几个备选答案,说自己的话;三要有大气,懂得对所有生命的尊重,懂得对机遇的感恩和感激。四要全心全意为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发展服好务。五加强人格修养,保持高尚情操。清正廉洁,洁身自好,身先士卒,敬业乐业, 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不脱离群众。敢于承担责任,让教职工有安全感。六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能用崇高的理想激励教师,用学校的发展凝聚教师,用合理待遇奖励教师,用深厚的情感留住教师。

1、如何理解周济部长所讲的“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科学管理)

2.结合实际谈谈学校教育应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科学管理)

3.浅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成长)

4.以德育工作为例谈谈学校教育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在组织中锻炼,在组织中成长,雏鹰争章,成长册,校本课程)

5.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文化管理)

6.结合实际谈谈你是如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以人为本、科学管理)

7.如何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发展)

8.谈谈如何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环境(温馨家园、成长乐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

9.如何运用发展性评价原则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成长册、雏鹰争章)

10.在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前提下,校长对教师的管理如何体现人文关怀(民主化管理、情感管理)

11.谈谈办学特色的创建途径和方法(因地制宜、书香校园、校本课程)

12.学校应怎样开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和升学之间有什么关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科学管理)

13.谈谈对“减负”的理解(减负增效)

19.有人说“既然素质教育还要考试,那还批什么应试教育呢”,谈谈你的看法

目前我国学校存在严重的应试化倾向。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是考试的非科学性,而不是考试本身。那些抹杀考试积极作用、脱离实际为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学校和地方,不但素质教育没有抓好,还造成了教育质量的滑坡。自上世纪90年代,素质教育在全国进行了实验和推广。十几年来,由于在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上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有些人把素质教育与考试完全对立起来,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否定考试。我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首先,推进素质教育不能否定和取消考试。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包括以下几项内容:有扎实、宽厚、系统的基础知识,辩证的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一定的知识网络结构,个性的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和创新,具有创造能力,一定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及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主要依靠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离不开教育评价,否则,由于对教育对象缺乏足够的分析,就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无法保持连续性和有效性。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基本手段之一,在学习结束时可以检查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优点和不足,帮助教师诊断自己教学的成败得失,以利改进。考试虽然不是最完美的评价方法,但到目前为止依然是较好和公平的方法。人们之所以将考试置于素质教育的对立面,是因为现行的考试制度确实存在一些明显不足,同素质教育的要求、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目前,我国学校的考试制度,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均具有明显的选拔性,对学校教育产生着重要影响,具有导向功能,导致整个基础教育存在严重的应试化倾向。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是考试的非科学性,而不是考试本身。因此,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考试,素质教育的出路不是废除考试而是改革考试制度。而现阶段,我国教育资源还远未达到“各取所需”的程度,素质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要考试和升学。面对素质教育,我们不能放弃考试,就必须改革考试,就要对考试的内容、方法及考试结果的评价等进行改革,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和促进课程、教材、教学不断改革的科学考试制度。我认为,这才是我们需要加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59.浅谈如何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1.坚持两条原则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两条原则。

第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人,他们有着巨大的主观能动性。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明确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只是外因,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引起极大的驱动作用,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点。

第二,坚持以育人为主题的原则。教育是育人的科学,它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培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站在“教育三个面向”的高度,努力突出育人这一主题,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及功能,认真确定每节课的教育目的,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在道德、情操、良好的心理品质、劳动技能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真正实现一育多得、多育渗透。

2.打好三个基础

为使课堂教学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必须加强三方面的基础建设。

第一,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很多实验统计结果表明人类个体智商水平的差异不大,但教育活动的结果却显示出学生的个体差异非常明显,其原因是个人努力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智力要靠非智力因素来开发。所以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

第二,加强学法指导。学习是学生的根本任务,也是他们生存的必要内容。学会生存首先学会学习,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说“授之以法”亦是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

第三,要注重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是实施“授之以法”、开发智力的根本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以目标引路,靠兴趣搭桥,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3.采取三条措施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是素质教育基本观点的核心。为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要采取以下三条措施。

第一,创造愉快的课堂氛围。把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在心理需求调动起来,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思维活跃地得以充分发展,使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互促进,共同发展。使学生在课堂上愉快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三点:其一是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其二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后果感兴趣。其三要打破死板僵化、枯燥乏味、千篇1律的教学方法和沉闷压抑的课堂气氛,创造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运行机制。

第二,构设争创的课堂情境。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而未来的竞争是创新思维的竞争,未来的人才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要尽力为学生创造竞争的条件,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激发学生创造动机。帮助学生选准新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利用旧知推导新知,促进知识的真正迁移,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活泼、进取的心理优势。

第三,制定可达的教学目标。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所谓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让所有的学生在其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因此教师要掌握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原则。根据他们的智力差别,针对他们的不同基础,为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不同的层次学生,在“可达”的目标激励下共同进步。

4.构建“三段式”程序

课堂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或作为一个信息系统,都有其最基本的格局和自身的规律。所谓“三段式”就是把一堂课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目标导向。目的是为学生实施活动作准备,主要有4项任务:①归纳迁移;②明确目标;③举一示范;④教给方法。

第二,知识实践。目的是坚实旧知获得新知,发展智力形成能力。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要在因材施教,分类推进上下功夫,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或操作的题目,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第三,整理反馈。可分两步完成,第一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复习巩固,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新的零散的感性知识系统化、概括化,使之成理性认识。第二步是教学检验,由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设计有一定深度的检测题,对学生进行检测,其目的一是向学生反馈成功或不足,二是以备教师作下堂课教学计划的参考,这一步是培养学生独立地将所学新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过程。8.如何理解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育思想的转变 对一名教育工作者而言,正确的教育思想是其行动之根,其余都是枝干和叶子。根正才能枝壮,根深才能叶茂。观念一变天地宽。在山区学校不仅仅缺人(主要指骨干教师)、缺钱(指教育经费)、缺物(指教学设备),更重要的是缺乏正确、适度超前的教育理念。落后的教育观念不消除,正确的教育观念就不可能确立,即使经费相对比较宽裕、队伍比较优秀、设备比较精良,也不大可能办好真正的教育。可以说,倘若没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来引领,我们的教育只能按部就班,也难以激发出生机与活力,学校也只能在低层次、低水平发展。

20.浅谈校长应具备的素质及其特征

作为校长一要有底气,这底气来自对教育基础的理解,要走自己的路,有独到的见解;二要有才气,懂教学,要能给老师几个备选答案,说自己的话;三要有大气,懂得对所有生命的尊重,懂得对机遇的感恩和感激。四要全心全意为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发展服好务。五加强人格修养,保持高尚情操。清正廉洁,洁身自好,身先士卒,敬业乐业, 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不脱离群众。敢于承担责任,让教职工有安全感。六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能用崇高的理想激励教师,用学校的发展凝聚教师,用合理待遇奖励教师,用深厚的情感留住教师。

24.校长如何提高自身非权力影响力

1.以“品”为本,育好根基优秀的品格是赢得非权力影响力的前提,校长首先要完善好自身的品行修养,努力做到“德、廉、公、信、诚”,在市场经济社会,窨通“苟富贵,毋相忘”之道的教师最欣赏的自然是校长的诚信与廉洁。

2.以才为泉,开拓源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才能是校长的能源库,是获得非权力影响的重要源泉,一个有才华的校长,既能外借助力,又能内挖潜力,激发活力,形成合力,无须刻意调动,在其才华便驱动教职工拼搏进取,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3.以“勤”助力,把握根本勤是人责任性的外在表现,校长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取决于校长能否吃苦、勤快,称职的校长应体现出“四勤”,脑勤——长于思考;腿勤——深入实际;口勤——适时沟通;笔勤——善于总结。对现代校长而言,勤于自勉,以身示范,工作自能一呼百应、游刃有余。

4.以“绩”增势,强基固本出成绩、创实绩、留业绩是校长工作的落脚点,然而,只会管钱花钱、不能完善学校目标定位、结果评估等管理流程的校长并非好校长,只有通过管理育人为学校留下办学精神和特色的校长才能持久地享有崇高声望。

5.以“情”润色、锦上添花“情”似催化剂,能加速人与人、心与心之间的融合反应;情好比调色板,能使各种颜色和谐搭配,亮丽纷呈。以人为本的校长自然会明心情、通人情、重感情,面对形形色色的员工、盘根错节的关系,均能变“官”为民,平心为人;变“硬”为软,潜心观理;以“仁”为善,宽心容物;知仁善任,定心做事。 总而言之,校长的人格魅力是由品格、智慧和才能凝结而成的,校长要理智地以全新的理念诱导人、以昂扬的精神振奋人,以务实的作风感召人,以健全的机制激励人,以真诚的爱心凝聚人,以宽广的胸怀容纳人,校长只有充分发挥好自身的非权力影响力,才能把人管好、把事做好,从而获取学校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现代教育呼唤现代校长,但愿校长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7.校长如何发挥教育者、领导者、管理者的作用

管理科学有条法则,“小智善于治事,大智善于治人,睿智善于立法”,管理者善于治事,领导者善于治人。相对管理而言,领导是一种较高的境界,一个追求卓越的校长当然不仅是个管理者,更希望成为领导者。要想成为领导者,必须具有大智慧,具备领导能力,懂得领导艺术,懂得作为领导者的职责。具体来说,应具有以下八个方面的素质:正直;远见力;自信心;感召力;进取心;意志力;魄力;权变力。为了吸引下属,需要实施以下活动:造型,即塑造自我形象;教化,即影响下属的价值观和态度;鼓动,即改变下属的认知;鼓励,即临机给予下属利益;授权,即临时授予下属权力。只有经过不断学习,善于发现和创新,加强自身修养,以及时间的磨砺;才能获得以上品质,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21.“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结合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校长“对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因为校长的办学思想代表着一个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办学层次。历史上蔡元培、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对于他们各自所办的学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要实现对学校教育思想上的领导,作为校长,就要有自己的战略定位能力,有设计未来和安排未来的能力,有将多年办学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1、面向未来,树立超前的发展观

学校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硬件的建设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校长的办学追求上。一所学校的环境、硬件设备可以不如人,但人的素质不能甘于落后。作为校长,要身在学校,放眼全国,身处现在,放眼未来,要善于学习、捕捉和吸纳代表时代发展和前进方向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观念,要善于用批判的眼光、理性的思维去分析教育问题,进而准确地预见教育的末来,创造性地设计学校的发展蓝图,并能够以自己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去影响教师、改造教师,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转变,使学校得到创造性地发展,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2、勇于实践,积极思考,构建自己的办学思想和理念

校长的办学思想是对教育实践长期深刻思考的结果。作为校长,若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缺乏理性的思考,就上升不到思想的高度。所以,身为校长必须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善于总结,同时也要克服急攻近利和狭隘个人主义思想,以战略家的胸怀来研究借鉴各校先进的办学经验,知已知彼。校长要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价值选择,不能附炎趋势,走形势,赶时髦。总跟着别人后面跑,总给别人当实验田,整天忙忙碌碌,最后一无所获。自己的办学思想一旦形成,就不能朝令夕改,无论遇到多大风浪,多大阻力,都要挺住。同时又要注意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

28.结合实际谈谈校长应当如何识人、选人、用人

一要广泛听取意见。选配班子,靠组织了解,当然很重要,今后也还需要,但这种单靠组织的方法也不全面,有的时候可能看不准人。而大范围的民主推荐或对干部进行大范围的评议,不但可以转变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同时,这种方法形成制度,坚持下去,就会增强干部的民主意识和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二要找正派的人。“要配好班子就得找好人”,这里所讲的好人指的是道德品质好和思想觉悟高的人。他们尽心竭力、兢兢业业地工作,不怕苦、不偷懒;他们光明磊落,有话讲在当面,有错不怕批评,不搞小动作,不搞拉拉扯扯,不搞团团伙伙;他们坚持原则,坚持真理,不怕得罪人,不当老好人,敢于仗义执言;他们为人诚恳,待人宽厚,对任何人哪怕是犯了错误的人,反对过自己的人,也是满腔热情地去帮助、去对待。这样的人才是我们需要的人,只有选这样的人进班子,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

三要注重办事能力。一个好的班子不只要有德,而且要有才,要能办事。办事,包括肯办事、敢办事、会办事。能办事是个综合指标,没有理论不行,光有理论没有实践经验也不行。比如有的人话说得挺顺溜,甚至能夸夸其谈,讨好领导,但缺乏实际工作能力,遇到突发事件和复杂局面就手足无措,不但不能办事,还容易误事,要配好班子也不能用这种人。

四要讲究结构配比。一所学校涉及的方面很广,要把事情办好,必须有各方面的知识能力。具体到人上,就必须有熟悉和擅长各方面的人才。一个好的班子必须是你擅长这方面,他精通那方面,各有长短,组合在一起就成了面面都行的好班子。当然也要有比较全面一点的、知识多一点的人负责全面工作,如同乐队的指挥。但这种人也不能多,多了也可能误事。有的班子之所以单个数不软,加在一起不强,毛病就在这里。因此,配班子选人,首先是从各方面的工作需要出发,因事选人,其次才是按人派事。

五是看人主要看实绩。一个人怎么样,主要看他的工作过程及结果。实绩是一个人各方面的综合反映,工作不肯干,实绩出不来;没有真本事,实绩出不来;群众不拥护,实绩出不来。人们一方面都反对说空话的人,另一方面干事多的人又可能得不到支持,甚至干事越多,人们意见越多。而办事不多的人,你说不出他有多少具体的毛病,常常容易通过。但如果以这种人为主体组成一个班子,那就是一个无所作为的班子。因此,坚持用人看实绩,即不要只听他怎么说,主要的是看他干了哪些事,这样才公道、科学,人们服气。而看实绩的做法坚持做下去,并不断地宣传、提倡,就会形成风气,使干事的人光荣、受尊重,不干事的人耻辱、吃不开,人们就会去努力干事,而不是把精力用在搞关系、吃喝送礼上。

六要正确看待优点和缺点、特点和弱点。人是没有完美的,都有优点和缺点,一个人七分或八分是优点,那就是好的,就是我们需要的。相反,如果这个人七分是缺点,那就不行。我们用人要先看长处后看短处,发挥长处避其短处,或在发挥长处过程中补其短处;要先看优点后看缺点,在发挥优点过程中克服缺点。有的同志常常以个人好恶作为标准,把别人的特点、个性当成了缺点。如这个人活泼一点,就说他咋咋呼呼;这个人稳当一点,就说他暮气沉沉。我们有些同志当了领导以后都成了一个模样,与传统的习惯认识、不允许个性存在有很大关系,其实这没必要。不要以为当了校长以后就成了官,就整天端着个官架子,距人于千里之外,自己也累,别人看着也不舒服。而个人的一些特点还应该保持,不要丢了自我。对于自身的弱点,就要在工作中磨练和改变,使自己不断完善。

七要努力区分主见和主观,自信和自满。主观和自满对一个领导者来说是一个大忌。领导的高明之处并不只是个人的才智高超,最主要的是他善于把群众中好的东西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而领导者有没有主见与自信也是个重大原则问题。作为领导者自己没信心,怎么叫人对你有信心?自己没主见,遇事拿不出办法,或有办法而不敢决断,人云亦云,东倒西歪,今天这样,明天那样,怎么能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多谋善断,当机立断,是做领导的基本要素。这个要素也表现为能够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意见,这个坚持在没有结果、是非未分时,也可能被人们认为主观,但是正确的还是要坚持。因此,领导干部主观、自满不行,没有主见和自信也不行。没有主见和自信的人干不成大事。因此,既要有主见,有自信,也不能主观武断和骄傲自满,听不进别人意见。

八要警惕嫉贤妒能。笑人之无,气人之有,这是中国流传久远、影响较深的一大毛病,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如果不警惕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有能力的人就提不上来。我们要坚持群众路线,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特别是基层广大群众的意见,但有时对有的意见也要加以分析。古人讲“忠直之忤于主,独立之负于俗”。忠直的人为了坚持真理常常跟领导有些争议,有独立见解的人常常跟多数人看法不一样。马克思主义讲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不是“公认”或“多数人的意见”。因此,正确地识别人才,克服嫉贤妒能,警惕、抵制那些搞宗派、搞小动作,不琢磨事、光琢磨人的人,才能使真正的人才提拔到干部队伍中来,这才是对我们事业的真正负责。

30.结合实际谈谈校长在开发校本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校长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要成为校本课程与教学的领导者和引领者,要具有现代教育理论和课程与教学理论,充分掌握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特点及现实需要基础上进行校本课程改革,进而使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过程中,师、生、校三方形成合力,开发出对学生文化、教师文化、课程文化、学校环境文化等建设有利的校本课程,使学校的办学层次得到提升,促进学校的成长与发展,突显学校的特色。

31.校长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学校校长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在校本教研中的角色应该是思想者、研究者和引领者,更要身体力行,切实履行职责。必须了解教研、参与教研、指导教研、保证教研。要进一步落实校长是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建立学习、反思、合作、引领的制度。

32.校长如何保证课程计划在学校的全面落实

校长要抓教学,要全面、系统和创造性地执行课程计划,带头并组织教师完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教学任务。 ①应该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弄清课程目标、编写意图、内容结构、教学要求、训练重点、教学方法和难点,特别是要掌握实践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新课程内容的教学要领,尽快掌握新课程教学要求。

②应该开齐课程,排足课时,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和教学内容特点,科学安排课目,以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确保全面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③必须坚持“以标为标,以本为本,减轻负担,保证质量”,切忌降低或提高教学内容难度,增加或减少教学内容份量,增减教学时间,以资料代替教本,以学生的练习作业代替教师的教学。

④应该建立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用素质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取代应试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

⑤要抓教学过程管理,重视教学管理和教学常规的落实,抓好教学和管理的每一环节的质量,把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在狠抓教学管理过程和教学工作过程的质量上。

⑥要强化教学工作制度管理,用制度去保证教学质量。特别是要落实教学岗位责任和教学常规要求。

⑦要强化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制度和监督,养成良好的师德和教风,培养团队精神,加强教师间和科组间的协作,靠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的心血和集体奋斗去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优教优质。

33.如何让学校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班子的建设涉及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理论建设和业务建设。

(1)组织建设:

首先是配齐领导班子成员,确定领导体制,明确分工,团结合作,相互支持,使之形成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2)思想建设:

思想建设的内容,应当包括政治立场、观点、原则等政治素质的提高;坚持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崇高理想等思想素质的提高;坚持“为人师表”修养师德等道德素质的提高。根据上述内容,应当有计划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重要文件;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哲学著作。 学习应当遵循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讨论会与生活会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原则制定可行的学习制度,并加以坚持。绝不能因其它工作的紧迫而耽误学习。

(3)作风建设:

分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三个方面。

思想作风主要是以提高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为基础加强。身居领导地位,先要树立人格平等的思想。有了这种思想,才不会简单、粗暴,才会尊重他人,才能铲除等级观念的影响,才能避免家长作风和官僚主义。凡事要同教职工商量,多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虚心向教职工请教,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只有这样,你的思想作风才是修炼到了胜任职务的程度。

工作作风是形成领导风格,增强领导威信的重要凭借。一般说群众都喜欢领导人办事爽快、不拖沓、言必信、行必果;正确的说干就干,雷厉风行,错误的说改就改,绝不留尾巴;同时办事认真、细致、周到、公平,取信于群众。

生活作风主要是指做人正派,不做任何违纪违法之事,公私分明,克己奉公;同时不做任何违反社会公德、伦理道德、职业道德之事,为“师”师表。这主要是以加强道德修养为基础,树立高尚的道德风范,德高望重。

加强作风建设应根据上述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制定领导班子作风标准,并公之于众,以求接受教职工群众的监督。

(4)理论建设:

理论学习可以纳入总的学习制度,而更重要的是挤时间自学。凡是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测量学及教学理论的班子成员,都应自行“补课”;同时还要学习国家颁布的各项教育法规和教育文件,特别是有关素质教育的文件与理论;要经常阅读《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教育研究》、《素质教育大参考》等重要教育刊物,以不断充实和提高理论修养。

在不断充实理论的基础上,要结合工作实际,探索素质教育的规律,并及时总结上升为新的理论。

(5)业务建设:

同时领导班子成员,但各司其职,各有个的业务范畴。加强业务建设,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俗话说“卖啥吆喝啥”,个中含义其实就是“干啥研究啥”。加强业务建设就是研究业务工作的规律性,以使自身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

业务建设应当以理论建设为基础,业务建设的过程,就是理论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丰富理论的过程。因此,其形式应是班子成员的自身学习锻炼为主,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和校内组织的业务学习为辅。

35.谈谈如何理解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管理的重中之重

师德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立师之本。做合格的“教师”,仅是最基本的一种职业境界;做“能师”则是一种较高的专业境界;而做“人师”才是最高的事业境界。教师的成长应按“教师--能师--人师”的模式,不断促进全体教师的转化与超越,这才是学校名师工程和师德建设最终追求。坚持把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置于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证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刺激的作用相对削弱,精神动力的作用明显越来越重要。21世纪在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动力结构中,精神动力占据支配地位。教师精神动力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我实现的需要与本职工作联系起来,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缺乏这种献身精神,就难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是: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把弘扬无私奉献精神作为重点;把热爱学生作为核心;把教师优美的举止行为作为基本内容之一。其途径是强化理论修养、强化政治修养、强化品德修养。教育部门和学校都要把师德工作列入教育内容,无论是学校达标活动、素质教育的检查验收,还是职称评定、评优晋级、选拔拔尖人才等都要与教师的师德挂钩,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36.谈谈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

教师专业发展既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可以指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它又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可以泛指对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包括教师专业发展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结构,而且更应包括这一专业素质结构在实践中的行动体现。尤其要关注在行动体现过程中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从实践的角度看,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一个顺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个体提高和群体发展互动的过程,而这个发展过程要受到主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

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自身评职称,也不是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更高一些教学分数,而是实现教学实践活动的创新,实现教育的整体创新,使之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教育为日益发展的国家和社会培养和提供更多有用人才的要求——这应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高层次目标。

因此,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长期的重要的而且是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教育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一项重要课题。

37.谈谈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笔者认为在新课程中最大的变化是角色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未来教师角色做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鼓舞。而我认为新课程对教师来说最根本的是对角色的挑战,正确认识自己在新课程下的角色,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师职能的发挥,进而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师要尽快适应新课程,就必须首先转换自己的角色。

一、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教师角色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可以用“传道、授业、解惑”来形容,即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强调知识的灌输,相对而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需要,这既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是必须进行改变的。

1、知识传授者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新课程变成了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授中的教师的角色应发生如下变化:①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要知道,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由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以掌握知识,又可以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②由重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学”的转变。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体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的“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要相信学生的学,尽可能的给学生思维、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探索的态度,引导学生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大胆让学生独立实践、独立思考、自我总结,对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具有积极意义。在信息社会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浩如烟海且会过时的知识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努力学习的方法才是做教师的聪明的选择。③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移。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同时,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认为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提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④由统一性的教育者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砾;绿叶如云,寻不到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人海茫茫,我们也找不到完全相似的两个学生。同样道理,我们也不会找到能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所以说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出因材施教的依据。

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是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显而易见,一刀切的统一规格的教育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有害于人才的培养。在信息社会个性化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类型、学习风格和学习进度等对症下药,以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特点类型和风格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发展。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特点为:A、积极的旁观者。B、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C、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发展。D、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2、教师即促进者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研究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由传授知识者向教育促进者转变。“教师即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变化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在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从学校外部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识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种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二、从课程运作的角度看教师角色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实现教学生活角色的转变。

1、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

新课程不只是传统的“文本课程”,而是能够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体验课程”。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师即课程;教师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是课程的主体;学生同样是课程的有机构成,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及主体。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构建者,还要做如下几方面工作:A、开发教育资源B、调整课程进程和课程结构C、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D、教师是课程的评价者,教师应承担起课程评价的角色。

三、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转变。

1、教师学会终身学习。作为一个教师,从踏上工作岗位那天起,就面临着满足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的挑战。一方面,随着知识更新的步伐不断加快,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用科学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途径日益多样化,学生的知识也更广泛。如果教师不注意随时充实自己,就无法给学生恰当的指导,也不能在教学中贯彻教学相长的思想。未来社会是终身学习化社会,学习已成为最重要的人生权力。这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A、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走进新课程。B、实施新课程教师不仅要“洗脑”,还要充电。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中的问题。比如语文中《田忌赛马》一课,所涉及的知识除了语文以外,还有历史知识、体育一般比赛规则、美术绘画、电视直播知识等。如果教师知识储备不足的话,如何应对呢?C、新课程对教师阅读提出更多的要求,不仅仅是量的增加。

2、教师工作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条件下,要求教师学会三种合作。(A)与其他教师合作。教师素质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B)与家长合作。教师要勇于诠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设计思想,需要新的评价标准的支持。(C)与教育管理者合作。

3、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意义在于:(A)教师进行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B)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和价值感、尊严感。

四、新课程中教师对学生关注的变化。

教师对学生关注的不同,所引发的后继活动和教育后果也不同,它的影响过程是这样的:教师关注不同→对学生观察点不同→对学生的评价项目和结论不同→学生发展目标的期望不同→对学生的认可和态度不同→表态和处理方式不同→对学生激发的方向和动力不同→学生在成长中的反应和表现不同→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和效果不同。很多事实证明,许多教育效果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关注。

新课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A)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以往虽然比较关注学生智力的高低,往往是按照一种智力类型要求一群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用一把尺子去“量”所有的学生,“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些关注,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B)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缺少生活经验的课程,将是不完整的课程;缺少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将是不完整的关注。(C)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使学生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得以尽情发挥。(D)关注学生的处境与感受。新课程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学校生活的质量,因而也将学生的处境和感受纳入课程评价的范围,这其中包含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良好的学习心境,要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反应,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局面下走出来,在学习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总之,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我们的每一位教师要不断进行角色变换、角色适应、角色调整,从而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38.谈谈如何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

中国教师:专业素质的修炼》中指出:“搞教育科研“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关键是做一个有心人,同时也需要有一个入门过程,经过一个训练和适应过程,每一个普通教师都可以掌握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由此可见,一个教师要想从单纯的教育教学的视野中解放出来,做一个教育科研型的教师,最要紧的是摆脱畏难心理,克服内在的心理阻力,有了这样的勇气,做好教育科研是完全可能的。”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小学教师要想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可以通过下列途径:

1、要挤时间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和文章。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读了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我感觉到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些建议,更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明灯,书中关于如何备课,如何讲授课程,如何检查作业,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等问题都给了笔者很多指导。同时我们每个人至少要订几份教育教学杂志,每期重点读几篇文章。通过阅读,不断吸取新的教改信息,尽快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水平,跟上时代步伐。

2、养成积累教学经验的习惯。把从书刊、报纸上看到的教学小技巧和自己教学实践中想出的好点子做成卡片的形式,按教材内容顺序分类存档,以供教学设计时查用。

3、主动与外界联系,想办法多参加一些学习培训、教研教改等活动。从别人的研究、讲座和讨论中学习新方法、策略。通过这么多年的学习总结,我的教学教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4、把写作教学案例、教育故事、经验论文、读书体会等看成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作。通过这几类文章的撰写,促使自己学习和思考问题,能使“教”与“研”更深入一步,写的过程正是总结和提高的过程。在教学的同时要养成把点滴经验、体会记载下来,把看书得到的收获记载下来的习惯。拿起笔时就会认真思考、仔细回顾,广泛联想。当自己的思想得到整理、提炼后将会产生新的见解和认识,便会发现问题。

5、积极主动地参加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教师形成长期研究方向。进行课题研究,就需要学习、需要钻研教育理论,搜集与分析有关的教育研究情报资料;需要对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进行回顾;对面临的各种教育现象细心观察、思索,对大大小小的教育实际问题进行整理、辩析;还要对主客观条件中不利因素、有利因素作出正确的分析、估价。同时进行课题研究时,教师要使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所成就,需要确立一个主攻方向,锲而不舍,长期坚持积累知识、形成有用的知识体系。

6、以高水平、有影响的教师为导师,跟随听课,虚心求教,并把自己在教学、学习、研究中的成功与困惑及时向导师汇报,以得到导师的指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不是短期几月就能大见成效的,只有锲而不舍,才能日益长进。 41.简述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以人为本,科学管理)

42.谈谈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

教师首先要热爱事业,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关心学生,像陶行知先生所说:“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作为教师,最大的过错莫过于对学生没有爱,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学生对自己的爱。教师惟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以及人格魅力可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并对学生高尚道德修养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

21世纪是高科技信息时代,教师必须掌握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并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得到不断完善、更新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居高临下,透彻地理解教材,在教学上运用自如,左右逢源,进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师应具有教学能力素质

教师的教学能力素质指解决教育教学课题的新颖性和求异性。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心,逐步发展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自学能力,培养不断进取的意志和品质。教师必须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研究和使用,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效率最大化。教学能力素质还表现在科研能力上,一名合格教师应该努力学习,由职业教育者变成研究者,从为获取从教资格而学习转变为自身成果的创造者,同时,一名合格教师决不仅仅是个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教学实践者,他应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把教学科研作为主课题,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索并解决问题,从而使教学活动沿着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前进,以达到教与学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

未来世界充满竞争和压力,没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因此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广泛的爱好、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具有宽广的胸襟、自我控制力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做到自信、乐观向上、宽仁博爱。教师除了具备了以上基本素质外,还要积极进行角色转换,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对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21世纪,教师应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43.谈谈校长应当怎样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作为校长,随着教改的深入,新的用人机制的形成,岗位竞争加剧,使在职教师有了“下课”的危机感,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竞争的社会每个人都会有心理压力,这是好事。但心理压力过大,承载过多.也会对教育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校长要学会把脉会诊,了解和化解教师心理素质问题.成为教师的心理按摩师

1一、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

教师首先要热爱事业,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关心学生,像陶行知先生所说:“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作为教师,最大的过错莫过于对学生没有爱,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学生对自己的爱。教师惟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以及人格魅力可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并对学生高尚道德修养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

21世纪是高科技信息时代,教师必须掌握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并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得到不断完善、更新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居高临下,透彻地理解教材,在教学上运用自如,左右逢源,进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师应具有教学能力素质

教师的教学能力素质指解决教育教学课题的新颖性和求异性。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心,逐步发展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自学能力,培养不断进取的意志和品质。教师必须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研究和使用,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效率最大化。教学能力素质还表现在科研能力上,一名合格教师应该努力学习,由职业教育者变成研究者,从为获取从教资格而学习转变为自身成果的创造者,同时,一名合格教师决不仅仅是个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教学实践者,他应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把教学科研作为主课题,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索并解决问题,从而使教学活动沿着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前进,以达到教与学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

未来世界充满竞争和压力,没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因此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广泛的爱好、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具有宽广的胸襟、自我控制力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做到自信、乐观向上、宽仁博爱。教师除了具备了以上基本素质外,还要积极进行角色转换,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对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21世纪,教师应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44.结合实际谈谈校长应如何落实“以教学为中心”(精细化管理,教师发展)

46.结合实际谈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是在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既可以选择和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去探究,也需要和同伴一起共同搜集信息,共同进行调查、走访、座谈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彼此学会合作。另外,实践活动注重的是过程而非结果,是一个专题活动的平台。例如:

首先,提出课题。如:“走进太河”这个课题。

第二步,研究课题,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在网上、图书馆、报刊搜集资料,有条件的还可以参观戒毒所,请有关专家讲演等。

第三步解决课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共同研究、互相补充、概括总结结论,并用语言叙述或课件形式表示或者宣传小报,或者演讲会,或者到社区进行“走进太河”的夏令营活动,优秀校导游评选活动。

第四步,活动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评价,也可以给自我进行评价,让学生从中,正确地认识自我和客观的评价其他同学,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说,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

47.谈谈如何落实新课程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将新课程付诸实施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深信由于全体战斗在教育线的课程实施者的努力和他们创造性的工作,原有的课程会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落实,并进一步得到发展和丰富。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由于课程实施过程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平衡性,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对新课程改革产生影响,课程也可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递减或“漏水”,甚至还有可能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状况。因此,可以说,课程实施过程是一个课程增值和衰减,创过与递减并存的过程。那么,如何尽可能地促进新课程在各个环节和层面的有效落实,就成了一个我们值得去深究的问题。在此,敝人仅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首先,要在课程实施前和实施过程中开展的质量师资培训。教师是新课程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工作才能贯彻落实,时而促进学生发展。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无一不证明,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素质,再好的课程设计改革方案,再新的课程教材都无法显露其优点,发挥其优势,课程改革也难以深入下去。因而,要对参与课程的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坚持培训先行,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教师的观念、行为等方面能为新课程的落实做好准备。

其次,要改变以往普遍存在的或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或以具体方法,技能传授为主的培养目标,要打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定律,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此时,教师再也不是无所不知的饱学之士,而只是学生学习的行路人,是他们“教练”、“指导员”。教师要定期不定期地对自己的和他人的实际教育行为,教育观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讨,然后再实践再研讨,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提高。

再次,要建立科学的实验方案和评估体系,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开展。各校要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全员参与,通过科学研究,制定适宜的课程方案,并确定随时凋挖和不断完整的评价、反馈机制,确保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有效落实。

最后,要提供必要的配套措施,包括经费支持,政策支持,社会宣传和导向支持及实验研究与指导支持等,为组织新课程实施的学校、教师、学生进行激励,避免外部分因素的消极影响。

当然,仅此以上几方面所谈还远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有效落实,因为参与课程改革的人,包括教师和学生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课程实施环节,要在教师与学生的真实互动中,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创设良好的环境,形成良好的氛围,以保证课程的有效落实。我们只有通过各方面的通盘考虑和通力合作,发挥投身新课程改革的管理者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在《纲要》精神的指导下,课程的有效落实才能成为现实。

48.开发校本课程应注意处理好哪些关系

1、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应以校为本。校本课程,顾名思义,应以学校为本,那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就应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和本地区现有的优势资源。并考虑学生的真实需要,考虑学校的办学特色,不然,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教师也无法真正起到主体作用。

2、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应兼顾国家和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归根结底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可能单单依靠校本课程。所以,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还应该统筹兼顾国家和地方课程,形成良好互补关系。我们应该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也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

3、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应注意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如教师与校长,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教师与课程专家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应该清楚,所要开发的课程学校是不是支持,学生是不是喜欢,社会是不是认可。和其他教师的沟通合作能力如何,能不能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这些关系,都需要教师好好协调。

4、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应考虑自身的特长。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专长,做到人尽其才,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具有自己的个性。其主体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开发的课程才能最大可能地获得成功。

49.浅谈新课改形势下的多元评价

关于教师评价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由上所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师评价是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认为,教师评价的目的不再是给教师排队,而是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和薄弱之处,分析产生问题和不足的根源,探讨克服缺陷、发扬优势的措施与途径,从而不断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发展性评价从理论上确实能起到促进教师发展的作用,可以避免教师只注重教学结果,不注重教学过程的弊端,但是多年来的奖惩性评价使教师的物质意识加重,为了体现以上评价思想,我们对教师采用了捆绑式的评价办法(以各中小学为单位进行集体评价)。一是每隔一年中心校举行一次优化组合、双向选择,中心校党支部根据民主评议的情况,经支部研究推选出各中小学校校长,然后由校长进行双向选择,组织起各中小学人员。至此,各中小学就成为一个评价的集体。此评价集体,可根据本集体的教师与学生实际,自主地进行教学管理,组织教研活动,开发校本课程,进行校本教研,开展丰富多彩的创造性的活动等。二是在充分发扬民主的情况下,制定了以鼓励教师集体合作,整体上线为原则的考核办法。本办法要求中心校每学期都要定期不定期的对各中小学的教学科研、常规管理(听课、评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辅导课外活动、学生管理、团队工作、校园文化环境、档案建设、实验教学、仪器使用等等)进行督导检查,各中小学每学期都要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创新实践能力、养成教育等方面的工作进行综合性的创造性地展示。中心校根据督导检查及综合展示情况对各中小学进行评价,确定出等次。三是各中小学也要制定相应的教师考核评价办法,每学期都要组成考评小组,对每位教师进行评价。

其步骤是:

1、教师自评。在评价开始时,应与被评价教师沟通协商,选择恰当的渠道和方式,让教师自主提交评价资料,给教师提供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创造宽松的氛围,鼓励教师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疑惑,并与教师一起分析探索,最后达成评价结论。(一般而言,自我评价可包含如下内容:你在工作中,你最满意的哪几个方面?你最不满意哪几个方面?你在工作中受到哪些条件限制?怎样消除这些条件限制?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困难?为了改进工作是否需要校长和教研组长的帮助?等等)

2、广泛征求第三方的意见。

A、领导小组评价(考评小组评价)

一是评价教师的常规工作和日常行为表现。如教师的工作计划与总结、教案、学生的笔记、考试成绩、作业、作品等。评价者应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择典型材料,客观地记录、整理和分析所查教师资料。二是课堂听课。听课过程中,评价者应准确地做好听课记录。听课结束后,评价者应向被评教师递交一份听课记录复印件。课后,双方共同商定时间和地点就该课堂教学进行讨论。评价者应首先给被评教师充分的时间,让其进行自我评价和解释。此后,作为评价者可以从自己的角度进一步阐述该教师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合理化可行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B、同事互评

由于中心校采取的是捆绑式的评价,提倡的是集体合作,整体上线,评价不再直接与教师的利益挂钩,这样消除了教师之间的矛盾,从而使老师们彻底敞开了心扉,而且为了集体能得到一个好的评价,老师们都能各尽所能,畅所欲言,如有个别教师不负责任,他就会受到集体内成员的舆论谴责,而且会影响到下一次教师的优化组合双向选择。

C、学生和家长的评价

对学生和家长的评价要重在引导,要让学生和家长明确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要分清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评价,哪些内容适合家长评价,哪些内容可作为教师改进的依据,哪些内容仅供参考。由于学生和家长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可能与教师有所不同,所作出的评价可能不合理。因此,一方面,要引导教师以积极的心态,正确对待学生家长的评价,另一方面还要坚持正确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不能简单的屈就学生和家长的不合理要求。

教师自评、学生和家长评议、领导评议结束后,考评小组要给每位教师撰写评价报告,评价报告中要体现出被评教师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出其优点和成就,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寻找出解决问题和克服不足的办法。通过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方法很快收到了评价教师的认同和欢迎,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参与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项有价值的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士气,培养合作精神,改善人际关系,促进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

二、实施学生评价改革,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学生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而且学生评价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的结果。因此,改革对学生的评价办法是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近年来,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作了一些探索,现介绍如下:首先中心校在充分调查研究的情况下,制定了《太河乡中心校对中小学生的评价办法》。此评价办法从学生的文化素质、创新实践能力、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等方面,建立了既关注结果,又重视过程的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是充分重视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在学生素质评价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对成长袋的设计意图,评价内容和方法,学生评价资料的搜集与分析,进行了多次专项探讨,力求使成长袋多角度、全方位的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使成长袋确实起到记录成长、激励导向、反思调节的功能。二是充分发挥团队的组织优势,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评价自己。中学以学生会为主,小学以大队委为主,成立执勤小队,老师首先对执勤队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明确督促检查的方式方法。值勤队员对学生在校的一日常规进行全面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并做好详细地记录,作为学生评价的第一手资料。并与雏鹰争章活动结合起来,学校设计制定了礼仪、学习、活动、品质等多枚奖章,并将争章活动融入各项活动中,促使队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充分发展特长。三是为了及时对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进行评价,我们督促各年级在教室的墙壁上都设置了日常行为规范宣传栏,随时记录分析学生各方面的行为表现,宣传栏内是全班所有学生的姓名及评价内容(如:纪律、劳动、文明礼貌、作业、听课等等)。宣传栏都用有象征意义的图章作为评价形式,如: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积极有创意,教师就随时在此栏内给学生贴上一朵小红花,某位同学作业特别认真,也在作业栏上给他贴上一朵小红花。此次评价一周一小节,一月一汇总。汇总时如果宣传栏内的小红花特别多,十个小红花可以换成一面小红旗,十面小红旗可以换成一颗小星星,学期末大汇总时,某一栏内的星星的多少,就很清楚地说明了学生这一方面的表现情况。这种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评价方式,学生喜欢,教师也易于操作。四是在语文、数学、英语、艺术教学中加强了学生基本技能的过程考查评价,对全校学生的评价实行考级制。首先,学校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各个等级的识字、写字、阅读、计算、实践操作、应用题、体育、艺术的标准和验收方法,学生可以定期不定期的向学校申请考级。学校向在识字考级中达到三级的学生及家长颁发喜报。期末向在四次考级中均达到三级的学生颁发“识字小能手”荣誉证书。凡在班级中的写字考级中达到四级以上的学生,学校将组织集中考核验收,上交平日练字本,并举办小小书法家优秀学生书法作品现场展览会,予以表彰。阅读考级的书目分为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两类,当学生完成学校规定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之后,上交中小学生阅读记录表。此表合格,方可具备考级资格。学生可自愿申报某一等级的阅读考级,考级内容有各年级组成的考评委共同商定,对考级成功的学生,学校颁发阅读考级证书。在数学考级中,每一级别都须连闯口算关、计算关、实践操作关、应用题关,学校根据闯关情况颁发相应的等级证书。

51.谈谈对研究性学习的看法 现今社会,强调自主创新,对中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日渐增高,于是,“探究性学习”这个新名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

所谓“探究”,就是说一边探索,一边研究,在这样的过程中来得出学习的价值与成果。很多人以为探究性学仅限于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科学思维较强的学科,其实不然,探究性学习之所以存在并为我们所推崇正是由于它能给予学习广阔的空间与范围,它适用于任何学科甚至是社会实践活动。不久前,在我们语文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有幸揭开探究性学习的神秘面纱,并用此种方法深入领略了我国古诗文的独特内涵。

这次的经历使我深切体会到了探究性学习的运用在知识掌握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在对古诗文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老师的辅助指导下,找了大量的资料,运用软件制作了古诗研究图解,做了较为全面的准备工作,最终在全区的成果展示课上获得了成功。也许我们的结果并不是非常确切,但是,在探究性学习中,它本身的过程已经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可应用平常学习生活中的好方法——分析、讨论、筛选、归纳、总结等等,并且还锻炼了口头与书面的双重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探究性学习是指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一种学习理念和策略,无论什么课程,只要在教学中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精神,都可以称作是探究性学习。相反,如果在探究性学习这门课上,仍然采用传统的学习方式,则很难称作是探究性学习。我们要注重实质上的探究性学习,因为只有在教学中彻底贯彻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推行素质教育。

而我认为,探究性学习中,“探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强调的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让学生了解知识不限于教科书,要求学生能从各种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能熟练使用信息工具和各种相关软件,能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与他人交往与合作,尊重和欣赏别人的劳动,培养工作责任心和计划性。与外在显现的探究结果相比,探究性学习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学生在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提高是更重要的东西。这才是我们所需的最宝贵的素质。

因此可以说,探究性课程中,我们学生的探究,大多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探究的严谨和规范性。所以,老师要求我们的探究结果有科学性,但不强求准确唯一,前人的探究也并非不可重复,因为探究性过程本身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所以我们的探究性学习,应当更好地将注意力转移到探究过程中去。

“探究性学习”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新兴的学习方法,但我相信由于其本身提高学生素质、巩固学习成果等优点,今后一定会被运用到更加广泛的领域中去。

52.谈谈如何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精神是意识及观念。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望及追求;不因陈守旧,有锐意改革的意识;自我价值的取向即自我认识;灵活有序的思维;及个人的意志毅力等等方面。这些因素构成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抓住各要素,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牢固的意识及观念,达到邓颖超同志所说的:“人小志气高,立志去创造。今天准备好,明天立功劳。”

1、教育学生确立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创造的基础思想

知识是创造的基础,基础知识越扎实,知识面越宽,创造能力就越强。

如何教育学生使自己知识丰富呢?首先要积累知识,要发挥大脑记忆功能及青少年记忆力强的特点,尽量多读多积累知识;其次要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社会不断发展,科技在进步,知识不断更新,要跟上时代步伐就应不断学习,永远当学生;再次要培养自己的兴趣,在接受人类基本文化遗产之后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充分发挥。历史上有不少的科学家由于种种原因,在校学习期间并不是科科都学得很好,但他有兴趣的这一科却学得特别好,后来就在这方面有成就。

在教育活动中还应创造让学生运用知识的机会,体会到知识的作用。

2、鼓励学生站在名人的肩膀上

人对待自己的工作,不管做了多久,多熟悉都应把它作陌生的来看待,永远把它当作一种研究的对象,不要安于现状,因陈守旧,不满足前人的结论和成果,而应站在前人和名人的肩膀上,继续开拓。

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由过去的教师只做教学的“裁判员”改变为“导演”。

3、引导学生形成天生我必有才,有才必有用的意识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人有千分之三为弱智的,而绝大多数的人的智力都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天生我必有才,问题在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的努力不同,其发展的方向就不同而矣。不管做哪一行都有其创造的机会,也就是说行行出状元。唐代书法家王羲之一日在长安大街步行,见到一个姑娘,搓面拉面,双手灵巧,叹息这样的巧手不去学书法真可惜。旁边一个老太婆听了说:“人人都去写字,全城人不都饿死了吗?”这个故事说明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而且每做一行都有自己创造的对象,都可象这姑娘一样巧手拉金丝。荷兰生物学家列文克,出身贫贱,当过学徒,摆过杂摊,后来当了市政厅的门房。他的业余爱好就是磨镜片,人们笑他没出息,他把人们的取笑付诸脑后。有一次他透过两片镜观看东西,奇怪地发现它变大了,由此而发明了显微镜。

要使学生认识自己,关键是教师承认学生。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让每一位学生看到自己的才干,尝到成功乐趣。有个老师组织学生学习“串”字,懂得读音及其义后,让学生分析字形,怎样记牢它。很多学生都讲了,其中有一位平时很差的学生说:“‘串’字象街上卖马蹄一样,两个马蹄子中间用一条竹丝穿起来就是‘串’字。”老师马上表扬了他有创造精神。从此,这个学生上课肯动脑筋,常发表一些与众不同的意见,得到表扬,成绩也慢慢好起来。

4、启发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

思维是人的智力核心,平时说开拓学生智力很大程度是指发展学生的思维。思维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人能善于观察,大胆想象,认真分析与归纳,才会产生创新的意念。

5、培养学生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

不到长城非好汉是一种大无畏精神,是人的意志及毅力的表现,是为工作、事业、科学献身的精神。缺乏这种精神的人就会象人们所说的眼高手低,心想干一番大事,但做起事遇到困难就气馁了,最终一事无成。

要培养学生这种精神,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及进步,另一面也应让学生去面对一定的困难,在困难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及毅力。现在学校推广的“分层教学法”,对不同的学生要求不同,训练的内容不同,份量不同,使各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完成学习任务,看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但新的挑战就在面前,有一定的难度任务,要经过艰辛的努力才能完成,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具体动口、动手,从事实际的工作能力。能力的形成及成长不是讲出来的,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逐步成长的。美国一对富有的高龄夫妇得子,万分高兴,什么事都不让他干,都是父母代劳,由父母喂食,他连食饭的能力都没有,到了25岁时被称为“25岁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实践,就象毛泽东主席讲的在游泳中学游泳。很多学校的经验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做到一改、二学、三实践、四立制。

1、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

江总书记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号召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那么现在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是什么?是一种死记硬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我们一定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就是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努力去开拓智力,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力。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是更多地指导学生把握学习方法,学会求知的本领,使学生懂得自己如何去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活。

素质教育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要有一个较大的转变。教学上要求人人达到同一标准,转变为教学促进人人得到发展;对学生要求科科学好转变为各科达到基本的要求同时发挥各人的特长;教学手段从单一的粉笔加嘴巴转变为多媒体教学;教学的形式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多种形式教学,实行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考核的方法从考死记硬背改为考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评估的内容从单一分数评定转变为从思想、身体、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等全面评价学生。使学生全面地、健康地成长。

2、学习创造工程学的知识

创造工程学从创立到现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并没有象其他学科那样被普及,为人人知晓,过去也许大多数人认为创造、创新这都是专家们的事,一个普通劳动者,能按领导分配的任务,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一个好公民;还有一个社会环境就是中国过去一直都是计划经济,不存在什么竞争,所以企业不创新,由于没有竞争意识,没有创新的才能,所以一进入到市场经济就有不少企业“死火”了;再有就是我国人民也有一个传统观念,就是听话,按吩咐去做。有人进行过这样的对比,中国人送子女入学时反复叮嘱:“要守规矩听老师的话。”犹太人送子女入学则对孩子说:“多想问题,向老师多提几个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长期很少人过问创造方面的知识。

江总书记在1999年的教育工作会议上讲:“我们的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我们应该大力普及创造工程学的知识,让在校学生都了解和掌握一些创造的知识,并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为了达到一目的,学校应开一些专题,介绍一些科学创造工程学的知识及指导学生进行运用。

3、开展“六小”实践活动

实践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好的形式是开展小考察、小改革、小发明、小制作、小种养、小创作(论文)的“六小”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去做,从做中增长才干,组织得好也会出成果。长沙市九中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中创造发明的项目不少,且有相当多的数量申请了国家专利,也有不少的发明应用于生产中去,投放了市场。

小考察是组织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到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去进行调查研究的实践活动。这活动对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很有益处;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组织小考察时应先明确目的,了解考察范围,拟定考察题纲及具体做法。今年1月有一所中学利用放寒假的时间,组织全校同学以镇分组,开展“知我家乡”的考察。主要考察本镇范围内的工农业生产及自然环境等,使全校同学受到一次爱家乡教育,也学到小考察的一些基本办法。

小改革是组织学生对一些制度、管理措施及方法提建议、出措施。这种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随着形势的需要不断改进,不要做刻舟求剑的人,同时也培养学生当家作主的精神。学校是社会的一角,应充分利用这一阵地来培养学生的小改革的意识及实践。有一所学校植了一块草坪,怎样管理呢?向学生征集管理意见,在三天内收到四百多份建议,参予率达到学生人数的64.2%。学校把这些建设整理后再交学生讨论,形成了一份制度,实施后证明,这是一份很好的制度。不管学生提出的建议多幼嫩,只要他们能参与讨论,进行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都是一种锻炼。

小发明就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简单的科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大胆设想,进行创新。组织学生对某一件物品进行观察,分析它的优缺点及其用途。然后怎样去发展其优点,克服缺点,并提建议和方案,这个建议及方案就是发明创造的方案。开展这些活动可以先简单后复杂,找一些易于发现易于制作的入手,让学生看到自己创造力,以逐步激发创造发明的热情及积极性。

小制作是组织学生利用科技活动及业余时间进行一些模型制作,或开展一些编织活动。如制作航模,飞机模型,小收音机及一些电器,农村可根据实际进行一些木器制作及竹器编织。通过这些活动可培养学生细致及坚强的毅力,也可在实践中丰富所学的知识,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组织这些活动要注意为学生力所能及的,不要半途而废,挫伤积极性。

小种养最最适合农村中小学的活动,也是缩短教育为当地服务的距离的最好形式。利用学校的农场,或在校园内不影响校园整体规划的情况下划出一些土地,让学生开展小种养活动。如每班种一棵香蕉,从种植、管理直到收获都由学生自己亲手做。这种种养不同于农户,应增强科技含量,有一个学生种一棵番薯,用它跟月光花嫁接,结果一棵番薯收五十多斤。前年报道信宜镇一农户种一棵深薯收60斤。那么谁能超过他呢?谁能种出一米长的豆角吗?通过这些活动增长才干。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种养技术也会应用到家里的农业生产上。

小创作是组织学生开展文学方面的创作。如写小论文、小说明文、小小说、诗歌、书法、照相、画画等,与学科紧密结合。很多学校都有文学社,他们自己写稿,自己编辑出书出报纸,都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活动。信宜市综合成人中专学校有一个学生叫李婉裕,自己出了一本书《永远的山杜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杨干华、茂名市政府秘书长卢忠仁对此十分支持,杨干华亲自为该书题写书名,卢忠仁为该书作序。该书填补了信宜市在校学生出书的空白,终究是一次成功。

上面六种活动是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中的主要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基本形式。

4、建章立制,持之以恒

任何事物的发展,只有健全的制度作保障,才得以良性的发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一种经过长期培养逐步成长的,不是一两次活动就能立竿见影的。而这种能力又是在活动中发展,它是以乘方的形式增长,创新实践活动越多,能力增长就越快,用进废退。所以学校应建章立制,有制度来保证创新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有措施来激发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为了保证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关键要有一支辅导队伍。因此,学校应充分挖掘学校的人力资源,发挥教师队伍中的各人优势组成一支辅导队伍。其次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些项目,组成兴趣小组,自觉参与。对各种活动学校要统筹安排阵地及活动时间,做到辅导教师落实,参加学生落实,活动内容落实,活动时间落实,活动地点落实。

要保证学生实践活动的落实及持续开展,还要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对学生活动的成果进行评比奖励。也可以拟定一个科技节,或每年每期进行一次成果展览评奖。对成绩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对指导开展活动有成绩的老师也应给予表彰。

53.谈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看法

⒈课程改革正在改变着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新的理念、新的课程、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正在为校长和老师们所接受。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师生关系等已成为大家共同的追求。所以,课改已超越了课改,实质上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次全面创新。

⒉课程改革正在体现一种创新。课改是有难度的,尤其在农村。但是,校长和老师们表现出的是一种艰苦奋斗、积极创新的精神。课改,首先是一种方向,是一种精神。

⒊课改在农村实施是有难度的,但不是不可行的。农村的教育经费紧张、教师素质还不理想,条件尚有许多不具备,但是课改在农村不是一块“空白地带”。改革思路是: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先易后难,逐步深入;边实验边改善。所以,在农村,课改也呈现生动的景象。

⒋课改要与考试评价改革相配套。(雏鹰争章)

⒌课改与教育均衡发展联系在一起,课改推动着教育均衡发展。所以,我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坚信不疑、坚定不移,按预期目标、有计划地稳步推进。

55.学校应如何开展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

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

而学校校本教研的重点又应放在教研组,要把校本教研落实到教研组,也就是要抓好组本教研。

一、以提升教师自我为目的,开展校本教学研究。

二、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促进校本教学研究。

三、以落实教育科研为载体,推进校本教学研究。

[关键词]:校本教研 组本教研 教师教学 教育科研

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那么,以校为本的教研与现行教研有什么不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而学校校本教研的重点又应放在教研组,要把校本教研落实到教研组,也就是要抓好组本教研。所谓组本教研,就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结合本学科教育教学特点,组织本教研组同学科教师直接围绕自身所遇到的真实教学问题而开展极具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活动。在目前新课改的大好形势下,组本教研大有文章可做,而且结合实际,容易发挥学科主动性和发挥全体老师的积极性。下面就结合我校近几年所开展的教研工作,谈谈在新课改下如何开展校本教研及组本科研工作。

一、以提升教师自我为目的,开展校本教学研究。

不管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还是从现代教育新形势的角度上来看,未来的教育都需要政治思想过硬、业务素质优良、年龄结构合理、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师。然而近几年由于工作的需要,学校原来许多的教学骨干纷纷调离,之后又新增了一些教学新手,再加上新课改伊始,学校和教师们都只是“摸着石头过河”。为此,我校立足于学校实际和教师实际,把“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和业务素质”作为 “校本教研”和教师个人努力的方向。

1、组织学习,向教师注入新的教育理念。

为适应教育形式的变化,我们注意搜集和整理优秀的教育理论、教育研究专家的研究成果和各地教改新观念、新动向、新方法;定期组织教师“充电”,如观看桂林市各学科优秀课例的VCD光碟;每年统一组织每位教师订购《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创新思维》、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标准解读等继续教育教材及其它教育教学业务书刊,并组织开展业务学习、讨论交流及自学活动;鼓励教师到网上查阅资料,选择下载进行传播,用现代的先进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胆运用与实践;大力支持和积极鼓励青年和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进修学习,如提高学历层次的业务进修班、各级骨干教师和新课改的培训班等;同时,我们还请教研室领导、桂林市和龙胜县的园丁工程优秀教师和教科研骨干定期来校做专题演讲„„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活动,使得语文组每位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为教师自身今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2、创造条件,提供充分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创造学习的机会,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金钥匙。在这方面,我们一直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途径。对桂林市、龙胜县以及兄弟校组织的各类教育教学展示活动,都把它视为是一次极好的走出去学习的机会,积极组织各组教师亲临观摩听课学习,如语文组连续两年赴桂林观摩桂林市“语文青年教师教学优质课比赛”;对承担县级教研课和比武课任务的教师,都把他看成是对个人和集体的一种荣誉和鞭策,都给予高度重视,全组成员给予通力协作;并先后接待了龙胜民族中学、三门中学、乐江中学等兄弟学校来校传经送宝,互相交流切磋教育教学体会„„通过走出校门见世面,使教师转变了观念,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坚定了信心,找准了自身的位置和努力方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更新、充实了自己的资源库,为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开展基本功训练和比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教育需要。

近几年,我们先后分期分批进行了5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备课教案、三笔字、板书设计、说课、课堂教学技能、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等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及比赛活动。其中各教研组还针对任教学科的特点,在教研组内举行各种教学基本功训练和比赛活动,如英语组开展的教师英语书法、简笔画比赛;数学组的教师基本作图比赛;理化生组的教师实验操作技能比赛。

4、突出骨干引领,培养后备力量。

为使教育事业后继有人,骨干教师要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名师主角,青年教师要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这是学校教育事业的希望之所在、发展之根本。为此,学校一方面想方设法让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尽快成为教师群体进步的领头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带头人和名师主角;另一方面又注重发挥骨干教师精益求精的业务专长、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青年教师搞好示范和“传、帮、带”工作,与他们共同备课研讨,相互听课切磋,向他们传授育德之道、授业之道、带班之道,指导他们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尽快使他们适应“角色的转换和到位”,帮助他们在业务上顺利地通过“熟悉、掌握、胜任”的三个台阶,使之成为一名合格称职的教师。

二、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促进校本教学研究。

“教而不研,路越走越窄,必将误人子弟;研而不教,路越走越险,纵然攀上了高峰,发现了无限风光,也很可能因曲高和寡而不胜寒。”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而教研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推进器,以教研促进教学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那如何把学校教学工作与教研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呢?我校提出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走教研围绕教学、教学围绕学生的道路”,从教师的各种教学环节入手,深化教学改革和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1、以改革备课环节为重点,推行“集体备课”模式。

集体备课是一种最直接、最便捷、最经济、最有效的教学研究和校本教研的方式。鉴于校内许多教师的备课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把改革备课工作作为我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重点工作,在各教研组推行“集体备课”模式,并提出了“轻教案、重备课”、“轻形式、重实效”、“重教法、更重学法”、“重后记、更重反思”等新型备课理念和方法。

2、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改进教研模式和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环节中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进行学校教学研究工作中,必须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和课堂这块主陈地的全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体现课堂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几年,我校各教研组在进行教研活动时,推行“说课——上课——评课”教研模式,要求做到:说课时,1人主说,集体补充,全体完善;上课时,1人主教,集体听取,整体提高;评课时,1人主评,集体评议,共同进步。另外我们还推行 “一课精讲”、“一课多讲”的精品课教研模式。我校的教师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细化目标、指导学法;点化主体,启发思维;优化过程,精讲精练;强化反馈,讲究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

3、以反思实践为主要方法,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我们鼓励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为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而进行自我反思,要时时反思、事事反思,做到课前、课时、课后都反思,把教学反思变成教师的一种教学习惯。课前反思教学设计、教学创新;课时反思教学细节、教学机智;课后反思教学成效、教学得失、教学积累;平时进行教育反思。最重要的是要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渗透到自己的反思当中,让教育教学理论为我们的反思服务,然后再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成效的同时,又提高和丰富了自我。

三、以落实教育科研为载体,推进校本教学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青年校长的一封信》中指出:“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都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发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要解决这一矛盾,教育科研是有效的载体。结合我校在教育科研工作上“经验少、经费少、骨干少”的实际,发挥教师群体优势,引导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

1、积极开展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发动教师把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以课题研究来推进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

2、要求每个教师都要围绕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提出学期研究目标以及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3、在每周的教研组会议上都要组织与课题有关的业务学习。

4、各教研组集体教案与个人教案都要体现课题的研究和落实。

5、在说课、上课、评课及教学反思等教学教研环节都要围绕课题进行;期末人人围绕课题研究情况撰写课题总结和论文。

总之,校本化和组本化使教研活动焕发了新的生机,不再是“一言堂”的指令,不再是无针对性地研究,老师们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通过不断创新的教研形式和内容,更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被正视,更多教学智慧被启迪,作为学校的主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主体性逐渐凸显。我们将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继续探究,努力奋进,合力奏响校本教研的新旋律。

56.谈谈对学校教科研工作的认识

学校教育科研是学校用来培养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益、打造学校品牌的重要手段。要搞好学校教育科研,首先要提高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其次,应使教师明确教育科研的作用和性质;第三,应在教学实践中力求把教育科研与教研工作具体结合起来,最后,为了保障教育科研的正常开展,还应有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只有这样,学校的教育科研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推动教育改革、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一种创造性认识活动。教育科研工作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四有”新人,提升学校品牌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有利用于教师掌握应用最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科研成果,能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具先进性、独特性、新颖性、前瞻性和实用性。

对于学校的教育科研来说,以学校的发展为目的,以教师的业务为基础,以学生的素质为根本所开展的教育科研才是最实在和最有效的。因为,教育科研只有与学校工作密切结合,发现并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贴近教师的工作实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的教育科研才会有生命力。

我校在开展教育科研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浓郁的“科研氛围”。是因为很多教师都认识到教育科研能很大程度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和成长。通过教育科研,能使自己从“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化,因此,大多数教师参与的热情很高,都能积极主动参与,都能自觉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参与教改科研工作。

我校在开展教育科研的过程中,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科研与教研的结合上。我们认为:教研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学校的教学工作大部分还是要靠教研工作来完成,常规教研担负着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科研和教研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教研工作是科研工作的载体,是科研工作的基础;科研工作是教研工作的延伸,是教研工作的深化。教研质量的提高要靠科研来完成,科研的成果要靠教研来体现,教研的过程要靠科研来指导,科研的目的要靠教研来实现。科研与教研二者之间它们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反思我校近十年来的教育科研工作,我们认为我校的教育科研真正做到五个“实”:教育科研工作落到了实处,科研工作确有实效,课题研究能切合学校实际,科研与教研结合实在,学校得到了实惠。但是,学校教育科研由于有一个长期的厚积薄发的过程,它不像教学工作那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就能短期见效,必须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其工作成效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另外,现在的农村中学由于资金缺乏,而教育科研离开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也很难开展,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也在做进一步思考。但是,不管怎样,教育科研能够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坚持和加强教育科研工作,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能够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57.如何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2003年以来,共筹集资金近千万元用于教育现代化建设,先后建起了高标准的视频会议室、千兆校园网、信息中心、多功能实验楼、学生公寓餐厅等,所有教师达到人手一机,学校实现了班班通,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网络共享。学校顺利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学校被评为市教育信息化先进乡镇、市教育技术装备先进集体。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学校加快了信息化的进程,制定了信息技术教育四步走的发展规划:

第一步:实现较为先进的计算机运用普及化;提出了“骨干教师要示范,青年教师要过硬,中年教师要过关,老年教师要适应。”的信息化教学要求,会同学校教务处、科研处一起多次研究探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新思路,经过不懈努力,终结丰硕果实:学校申报的《信息化环境下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新课程标准下的网络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两项国家级课题,都顺利结题,并被评为省级一等奖。

第二步:实现CAI计算机辅助教学普及化及教育教学课件制作普及化;

第三步:实现运用计算机教育教学的网络化;

目前学校已经完成了“每个教师一台计算机,每个班级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每个级部一个网络教室”的“三个一”工程,形成了全校上下人人会使用计算机操作、教师个个能制作课件的局面,使学校办学条件育教学、教学和管理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极促进了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了教育促进了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58.为实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应如何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每位教师都必须把握新的质量标准,深刻领会新课程、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和精髓,关注课改的重点、热点、和难点,掌握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要紧密结合课程改革实验的需要,开展教育科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校确立了“新理念下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的研究”。三个年级结合学校专题确立各年级的小专题,在教研组中贯彻“骨干带动,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反复实践,总结提高”的工作思路。各年级要依据教研组的工作计划,确定具有学科特色的小研究专题,并根据专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在活动时做好组织、记录、收集资料工作,学期末上交教研组专题论文。同时在教研组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大胆创新。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及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校根据课改要求,以初一为基点,带动初二初三年级进行课堂教学优化与创新活动,为教学研究提供依据,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我们从教学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学生能自己说的教师不引,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要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主线完成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掌握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进一步探究,应用知识,发展能力,平等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最大限度发展人的潜能,课堂教学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才可以消除学生胆怯与依赖的心理。学生不怕失败,就能无拘无束的表现自己,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积极的探索与思考。

研讨合作,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我校加大了合作学习的研讨,使师生、生生合作进行讨论交流,较普遍地在教学活动中应用。课堂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六人一组或八人一组,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为使这种学习方法不流于形式,教师从细微处着眼,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不仅如此,教师要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通过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营造一个平等、民主、愉快的集体学习氛围。在这个氛围中教师充分信任学生,使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给他们充分的创造自由与空间,让课堂成为涌动着生命的活力空间。

61.谈谈学校应该怎样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是偏重于从学生的学法角度提出的。

1.“自主”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方式,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提倡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尽力做到:让学生明确目标;让学生发现知识;让学生参与过程;让学生选择内容;让学生掌握方法;让学生探究疑难;让学生自我检查;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描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自己创作的教师不示范。

2.“合作”学习方法。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因此,“合作”学习既有小组活动,也有个人活动;合作学习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可以选用,也并非所有的学习活动都适合于合作情境;而且合作过程中也不排斥竞争。

3.“探究”学习方法。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文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实践性、体验性、问题性和开放性等主要特征都是以自主为前提的。在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效的合作必然会加速探究的进程。可以这样说,探究学习是以自主学习为前提、以合作学习为动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几种常见的“导学”方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从学生“学法”的角度提出来的;常见的“导学”方法是从教者“教法”的角度提出来的。过去的“学法”是根据“教法”制定的,“学法”必须适应“教法”的需要。而新课标扬弃了旧的教学模式,提出“教法”必须适应“学法”,“教法”必须为“学法”服务,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我们在这个基础上,重视“学法”与“教法”的整合实施,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怎样进行“学法”与“教法”的整合实施呢?

1.“自主”性学法与“引导”、“辅导”性教法的整合。

学生“自主”性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自己独立思考为主,充分实现个体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价值。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特征是:课前学生自己读熟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并能简要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课后独立完成作业,温习和归纳整理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在这个时候,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导向事物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方面,防止在一些细微枝节问题上纠缠,让现象掩盖了本质。在“引导”时特别要注意,“引”不是“拉”,“导”不是“套”,不能让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转。教师可采用谈话法、提问法、比较法、讨论法、新旧知识过渡法来“引导”。在“辅导”方面,教师应该注意针对性,要讲求实效,根据各类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采用集中辅导法、学生相互矫正法、一帮一促进法、分类指导法和个别小灶法等辅导方法。总之,这些方法必须为学生的“自主”性学法服务,教法必须因学法的需要而制定。

2.“合作”性学法与“督导”、“疏导”性教法的整合。 “合作”性学习主要在课内进行,是以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问题的解决,“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学生在这样平等的氛围中对话,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

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可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1)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2)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3)协作,用不同形式(如读、画、唱、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4)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在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相机采用“督导”、“疏导”性教法达到收放自如。中学生年龄小、好玩耍、自控力差,常常不能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时教师的“督导”就非常重要。教师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督促学生积极地参与,又要尊重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教师在督促学生时要做到:严格要求,耐心教育;关心亲近,但不姑息迁就;热忱帮助,而不是冷淡歧视。学生在“合作”学习遇到困难时,常常会产生“愤”、“悱”情绪,这时教师还要注意采用“疏导”教学法,通过点拨、启发、类比、联想、提示、示范、变换角度、回忆旧知识、指明方向、逆向思维等方法进行“疏导”,使学生的“合作”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3.“探究”性学法与“启导”、“诱导”性教法的整合。

对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应多采用“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难问题,应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如课文中涉及的自然科学,耐人寻味的课文结尾等,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结构还不完善,低年级和高年级也存在差异性,因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不宜复杂,应定位在学生“喜欢”的层次上。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通过与他人交流、查找相关的资料、开展某种实验等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应在教学中予以关注和重视。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启导”法,使学生在良好的状态下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如造成悬念,引起学生注意;联系旧知识,引出新内容;用格言、警句、诗词和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设置一定情景氛围,引起学生共鸣;设疑问难,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在“启导”学生时,应尽力做到启导在关键处、疑难处、含蓄处、精妙处。在这基础上,教师再恰当地采用“诱导”法,将问题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易到难,从局部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地铺展开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广阔天地。

“自主、合作、探究”与“导学”的整合实施,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交流和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愉悦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角色的改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教学氛围。

62.结合新课程改革,谈谈对“多元智能理论”的认识(雏鹰争章,学生成长册)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新课改相互依存

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人的智能大体可分成九个领域既言语——语言、逻辑——数理、视觉——空间关系、音乐——节奏、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反省、自然观察和存在智能。这些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每个人的各具特点的个性心理结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教育的目的是发现智能强项,发展智能弱项。它与新的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是密切相通的:新课改要求学生能够在多方面得以发展,培养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多元智能理论”已成为新课改的理论支持之一。

三、新型学业评价体系的主要特征

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我们必须体现“多元”特征,多元不仅仅指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更应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层次化。笔者认为新型学业评价体系的主要特征有三:

(一)注重过程管理,体现评价方法的多元,以往的评价忽视学生素质提高的过程只重视结果。那么,什么样的方法才是多元的呢?我们不仅要有符合实际的评价更应该让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参与评价过程,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我们在强调结果的同时更应该注意过程给学生带来的发展,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我们用发现的目光,拿起表扬的武器,鼓励学生全面深入挖掘自己的潜能;我们应该给学生画像,并指导学生给自己画像,全面分析自我,来丰富教师教学的针对性,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针对性,使师生都能明确努力的方向;我们强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视学生在掌握过程中能力的培养, 知识能力综合评定也是一种较好的评价方法,同样可以体现多元化的性质。总之,我们必须从过程中去深刻体会评价的功能,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很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

(二)实现优劣互补功效,体现学习方式的多元。每个个体的九种智能并不是同步发展的,一般情况下,在个体上表现突出只有一到两种,其余智能相对发展滞后。我们以多元智能理论去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他们智能强项上下大功夫使其信心转移到弱项智能上实现互补。我们应该在引导学生发展弱项智能上多做文章,评价学生的成长关键也就在于弱项智能的开发深度,只有弱项智能得以开发才能有效保证个体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整合学科内容以体现评价内容的多元。人的九种智能是以不同程度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开发某一项智能的同时也在挖掘着另一种或几种智能,为实现这个目标,只有运用现代整合教育理念整合学科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整合的训练。整合学科内容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文化课相互整合。旧的课程体系中文化课之间的联系不太密切,新课改后的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非常紧密,我们在学习某一门课程时必须注意渗透其他学科的教育。例如“为学校设计建筑布局,并用优美语句作介绍”一题至少训练了学生的三项智能:视觉——空间关系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言语——语言智能。如果能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逻辑——数理智能也会得以提升,自然也就达到了综合发展的目的。其次是技能课的相互整合。技能技术课是渗透于所有课程的内在课程,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会有更多的帮助,新课改后也增设了诸如科学、体育、健康、艺术等新科目,它们否定了旧课程中各类技能训练的脱节,说明了技能培养并无明显的区别只有手段的差异而已。我们必须整合各门技能课的内容开展综合培养的技能训练。另外还要实现文化课与技能课的系统整合,因为技能的实现必须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文化知识的理解在技能训练中显得更容易。由于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我们应该使两者系统整合发挥更大的作用。

63.学校内外有哪些重要课程资源,如何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走进太河校本课程开发,校园文化建设) 64.在教学实践中,怎样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只有引导学生深人理解并掌握该学科的知能结构、思维方法和伦理精神,才能切实地实现三维目标。

第一,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三维”,有自己的“三维”的特质、特点。各科“三维”虽有联系,但互不雷同更不等同,这不仅在知识与能力上各有自己的领域与问题焦点,也表现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各有自己的表征与内涵。把学科学“活”了,学会学科思维,通透学科本质,会悟学科灵魂,养成学科信念,将学科中的知识、智慧与德性融为一体,三维教学目标自然孕育其中。

第二,三维目标不仅具有横向上的相互关联性,而且具有纵向上的层次性,这种层次性也逻辑地蕴涵于学科结构层次之中。像“爱”的教育、“责任”教育,等等,可以贯穿基础教育全过程,但是在不同阶段其内涵和深度是不同的,然而,目前学科教学中渗人这一主题教育却有低年级虚高化、高年级幼稚化倾向。如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不能源发于学科内部蕴意与命题之中,而靠“外挂”勾连,必定是隔靴搔痒。

第三,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相对来说具有显明性和确定性,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潜隐性、不确定性和随机生成性。在学科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要以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依托和中介,脱离了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都将失去根基而游离不定,也就是说,在学科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根”扎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建构之中。因此,对三维目标的落实,决不意味着对学科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弱化,而是体现了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深度理解、多维体认和融会贯通。

立体化、整体性的教学目标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之匹配。三维教学目标从人的全面发展、建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赋予了课堂教学的多重价值与功能,相应地,必须有新的教学方式与模式来担当使命。因此,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体验、感悟、反思、对话、问题解决等教学方式。只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才能形成多样化的学习结果,达成多维教学目标;只有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才能促成人的综合素质的整体性发展。由教学目标驱动的课堂教学改革才真正打破以往课堂教学改革那种技术化的修修补补,实现质的飞跃和文化再造。

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其内涵十分丰富,不同的学科、不同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不同,其切人点和达成的方法、途径也各不相同,有时可能通过对话、合作、互动等教学方式来展开,而有时则应让学生与文本世界潜心默对、涵泳沉浸来悠然心会,达成润物无声之效。三维目标内涵的丰富性需要我们设计并运用多样化、综合化的教学方法去达成,而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学科的内在特点是多样化、综合化的教学方法设计与运用的基点。

65.加拿大课程专家富兰说:“变革是一个旅程,而不是一个蓝图。”结合课程改革谈谈你的认识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全国深入推开的时候,我们也日渐感觉到,教育改革的历史是将一个新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加拿大课程专家富兰说,变革是一个旅程,而不是一个蓝图,“好比一次有计划的旅程,乘着一条由不合作的水手驾驶的漏水的破船,驶进一个没有航海图的水域。”的确,教师素质跟不上,配套措施跟不上,资金跟不上„„新课改在推进的过程中遇到了来自旧体制、旧观念的阻遏。新课改强调走向“校本”,主张通过校本教研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但实践中不少教师却把它视为额外的负担。难道是教师不愿意发展?校本教研推行的是新理念借助的却是旧体制,由于旧有体制和工作方式的惯性,在要求学校走向校本的同时,却有意无意地用着反校本的管理方式。还是专家的话经典:“这样一来,原有体制在新的改革场域中就得到了复制。”当然,课改刚开始时,用旧的管理体制来领导、推进新课改是必要的,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工作方式、学校的运行机制已经发生变化的时候,教育管理方式也必须发生变化。有一些校长和教师总在等待一个操作性很强的考试与评价制度,自己按条条操作就行了,其结果可能是教师盼学校改,学校盼基层教育行政部门改,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盼上层教育行政部分改,上层教育行政部门又指望下面创造出好的经验„„也有不少人总在期望有一个地方,有一个成功的课改范例,有可操作的模式,模仿着做就行了。这种把课改完全定位于技术操作层面的肤浅认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课程改革的本质是教育文化的重建:重建学校、重建校长、重建教学、重建学习、重建课程。新课改是中国教育发展不可动摇的方向,后退是没有出路的。哈默说:“通向未来的路,不是回家的路。过去为你赢得成功的方程式,将给你的明天带来失败。”新课改正在打破原有学校之间的平衡,换句话说,课改意味着原有学校排序的重新洗牌,谁能在观念上尽早地接受它并实践它,谁就能在新的排队过程中站在前列。

66.谈谈如何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形式,其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中学生时期是个发展中的动态变化时期,学生可塑性很大。因为他们毕竟还是稚嫩的,没有完全超脱童年时期的“自我中心”。加之学习负担较重,生活道路上难免有些挫折,许多烦恼,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给家长带来烦恼,给学校工作带来阻碍,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工作的一件大事,不容忽视。那么,如何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表现及原因

1.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表现

(1)厌学 部分中学生缺乏认真、刻苦、勤奋、钻研的精神,造成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出现厌学心理。

(2)享受

现代的中学生,绝大部分在家里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在家中享受“四星级”的服务。求享乐、图安逸、摆阔气、高消费的不良风气在学生中越来越严重。不少学生认为“享乐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认为“艰苦奋斗是上一辈的事情,与我们这一代人毫不相干”。他们在行为上的具体表现是:①不爱劳动,怕脏怕累,干一点体力劳动就叫苦连天;②好吃零食,零花钱多,消费高;③衣着讲究,互相攀比;④金钱至上,金钱万能,不读书照样挣钱,目光短浅;⑤花钱洒脱,偷盗,不请假外出游玩;⑥吸烟,酗酒,丧失学习主动性,养成不良习惯。

(3)逆反心强

有的学生片面强调个性主义,不愿受纪律的约束。要反其道而行之,对集体漠不关心,对他人麻木不仁。学校提倡的他们反感,学校禁止的却兴趣盎然。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却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的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消极抵抗。

(4)虚荣心、嫉妒心强

中学生成人化,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加之独生子女受到家庭的溺爱,虚荣心理较为普遍,都不希望别人超过他,否则就嫉妒。具体表现是:①破坏人家的团结,阻碍人家的进步。②平时照抄作业,考试舞弊,窃取人家的劳动成果。③因为虚荣、嫉妒、转移学习的注意力,把心思放在如何压倒他人的上面,变得心胸狭窄,对任何事情看不顺眼,对学习产生不了兴趣。④以“我”为中心,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如自己的愿望因客观因素一时不能达到,就抱怨老师偏心,在背后中伤老师或同学。

(5)讲哥们义气

有些学生受一些暴力书刊、不健康影视的影响。精力根本不用在学习上,拉帮结伙,搞不正当的团结。施行暴力,伙同一起偷、抢、报复、打群架、侮辱女同学。这就是所谓的“为了朋友两肋插刀”,造成了学校工作的一些混乱、不安定。

(6)迷恋上网。

2.抓好学校教育,达到育人的目的

学生是直接受教育者,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言行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要理解学生们的内心需求和感情上的渴望,了解他们的志趣、爱好、个性、特长。要循序渐进地诱导,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们的不健康心理因素产生冲突,在冲突中认识自我,成为良性循环,这就要切实地抓好学校工作。

(1)加强师德建设,树立自身形象。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高尚的职业,教师就要有正确的职业感,就要为人师表。作为教师自己应该尊重自己,爱岗敬业,提高素质,严谨治学,遵纪守法,身先士卒。通过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症下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来实现教育目标,建立起信心和责任感,排解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因素。①要热爱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要使学生在老师面前敢于说真话,暴露他们的思想。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敬,心理因素得到有力的调节。这对老师来说是要经过苦心耕耘,相信他们能够转化,辩证地看待一些问题。就学生本质来讲是好的,不要恨铁不成钢。②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学生出现不正确的言、行时,要正确的引导,冷静的分析。鼓励他们从正确的方面“出人头地”,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有力可使,有路可走,成功有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我们教育工作的责任就是去“点起许许多多的火堆”。我们只要把这些火堆点起来了,增添精神营养,才能使诸多因素得以正确的发挥,协调发展。③要经常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教育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价值观念。在实践的过程中,施展他们的智能才能,培养他们的情感,煅炼他们的意志,增强识别真、善、美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把青春期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结合起来,不断地矫正学生的不正当心理因素。从而树立起明确的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求得真正的知识。

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既是新时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特点和崇高职责的客观要求。只有树立起自身的形象,讲究科学的方法,反复的实践,才能肩负起育人的重任。

(2)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素质,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

学校领导要用素质教育的要求规范教师,为教师提供掌握心理素质教育专业技术的进修机会,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推进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的专业技术应成为从事中学教育的教师必备素养,应成为考核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条件和作为加强基础教育的手段之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广大中学教师十分有必要全面深入地学习教育心理学,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力争成为一名合格的健康教育的辅导员。在施教的过程中应从两个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其次,教师是表率,其自身的心理健康与否也是影响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本人的心理障碍会导致对学生的教育和心理辅导的失败。所以教师也有自觉地调适自身心理状态的任务。

(3)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二是开设心理咨询,设立咨询信箱、热线电话,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三是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打开心灵窗户说“悄悄话”活动。因为同龄人通过相互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极易达到心理贯通的目的。

3.建立起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网络

魏书生在他的《家教漫谈》一书的自序中写到:“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教育是人类的希望。家长是过去的孩子,孩子是未来的家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教意义重大,为人父母者,责无旁贷。”充分体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道德品质等的第一任学校,家长是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学校和终身教师。首先,家长对子女的溺爱或过高的要求养成骄、娇、卑的不良习惯,是造成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其次,父母离异、外出、赌博等严重的影响学生,造成冷漠,不关心他人,一切向钱看,过早成熟等现象。往往有这种不负责任的家长,其子女就成了他们的牺牲品。最后,家长要与学校联手教育。一是家长应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子女,从实际出发,期望适当,与学校配合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二是学校也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与家长配合,教育好学生。学校应利用家长会来宣传,让家长对心理辅导有所了解,并协助学校开展工作。家长与学校联手形成的合力,便会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并取得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优化学校教育,建立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是矫正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重要措施,能使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使学生真正做到把爱心献给社会,忠心献给国家。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给自己,成为一代新人。要使青少年成为一代新人,这是学校工作的目的和任务,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各界也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社会、学校、家庭大家都来关心、支持孩子。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68.谈谈学校如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学校作为学习的场所,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具体做法,从“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师德建设,为未成年人树立良好的榜样”、“ 加强班主任和班集体建设的工作”、“ 努力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作用”、“ 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利用好每周的升旗仪式,精心准备,有针对性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积极配合社会、家庭,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未成年的健康成长”等七个方面在学校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教育。

69.浅谈如何在学生中进行挫折教育与训练

当今,现代化社会的高度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负担的加重,以及交往的困惑和身心发展所带来的烦恼致使不少初中生应接不暇,难以适应,不可避免地遇到困难、挫折与失败。因而,使学生学会承受挫折,树立对待成败的正确态度,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在中小学逐渐重视心理与辅导教育的大潮中,挫折教育的呼吁日益高涨,并日益成为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掌握初中生容易产生挫折的原因

初中生由于心理脆弱,很容易产生挫折感,造成初中生心理挫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另一方面是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1.认识能力的局限。初中生认识能力尚处在发展过程之中,还不够成熟和完善,看待问题容易出现片面和偏激的错误。2.自我认识能力发展的局限。这个时期由于认识能力不够成熟,往往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一旦自己有了缺点,受到同学和教师的批评无法接受,产生挫折感。3.初中生交往能力不足,意志力不坚强,理想缺乏现实性等。

外部原因:主要来自学校和家庭。1.学习方面的挫折,学生的活动场所主要是学校;在学校主要是从事学习活动学习成绩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取得优异成

绩,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同学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心理产生了挫折感。2.交往活动中的挫折,学生在学校里的主要人际关系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这个时期是初中生的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目性错综复杂的充满矛盾的时期。当学生做出一些违反规章的行为,教师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时,其对此不理解,不接受,这样师生的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又不能做到相互沟通,产生了心理冲突,致使学生对教师不满,甚至顶撞老师,产生对立情绪。在同学中,经常为一些小事搞得面红耳赤;互相嘲讽挖苦、排斥、起绰号,甚至打得不可开交,这些会引起初中生的挫折感。3.家庭方面的挫折,中学生自以为长大成人了,可在父母的眼里他们还是个孩子,还需要父母的呵护、关怀和支持,有的中学生对家长所做的一切产生了厌恶的心理,很多学生认为与父母无话可说。还有的在家庭教育方面,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方面,家庭和环境方面都引起中学生的挫折感。

二、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1.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挫折教育作为培养新世纪人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国要在新世纪的竞争中取得主动,中华民族要腾飞,亿万人民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愿,最终决定于数以亿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的涌现。这些人才不仅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知识、强健的体魄,还应该具有敢拼敢闯的搏击力、坚韧的忍耐力。因此,在促进学生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学生的耐挫折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培养的学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角度出发,切实重视学校挫折教育。

2.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管理,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极其复杂、丰富的主观内心世界,其核心和支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它对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起着调节和制约作用。有了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就能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就能妥善地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就能正确地对待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坎坷与挫折,就能始终保持乐观主义精神,心胸开阔,积极进取。同时,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管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和身心健康的校园环境。

3.通过心理教育课提高学生心理的耐挫力。开设有关挫折教育的课程或讲座,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挫折的认识力使青少年学生系统地了解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挫折防御、疏导和挫折咨询等有关挫折的基本知识,提高挫折意识,自觉地增强应付挫折的心理和能力。针对同学的心理压力状况,教师从理论上讲清什么是挫折,挫折感灼产生及特点、根源。其次,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某些困难和挫折的初中生要在日常生活中磨练自己,增强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再次,让学生掌握怎样战胜挫折的方法,帮助学生在挫折与危机面前调整自己的心态。展开心理座谈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记得在第一个心理教育座谈会上,有的同学说:我以前对自己的学习要求特别高,总认为自己在小学是班级的尖子生,考试必须是前五名,结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很伤心,总觉得无脸见老师、家长和同学,从此一蹶不振,导致成绩逐渐下降。学习了“战胜挫折”一课后,我懂得了我和别人一样可以战胜挫折,然后自己找出失败的原因,重新调整了学习目标,制定短期计划,振奋了精神,消除了挫折带来的压力感,现在我的成绩不断提高。有的同学说,以前我的胆子很小,上课连回答的勇气都没有,一说话就紧张,就怕回答错了,同学们耻笑,现在我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不行再来一次,失败没关系,这样我渐渐地敢举手发言了,自己不断鼓励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逐渐战胜了紧张害怕的心理压力。通过心理教育课的学习,同学们的心理素质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能利用所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解决自己出现的心理问题。

4.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伟大人物大多,有过坎坷的经历,承受过无数次挫折和痛苦,通过阅读伟人的传记从中吸取巨大力量,用以对付任何困难和挫折,用身边的典型人物事例教育同学。

5.创设预演挫折情境,开展多种形式的挫折磨炼。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对于挫折耐受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协同作用,将会产生综合性创造效能,而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如盲目性、刻板性、焦虑感、不安全感等,则是产生挫折的人为诱因。因此,给学生预演一定的挫折情境,培养和锻炼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如强烈的好奇心,广泛的兴趣、刻苦勤奋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勇于献身的崇高理想等,这对于他们在成才和事业中战胜困难、克服挫折顺利前进有着重要意义。创设预演一定的挫折情境,是加强青少年挫折教育的有效途径。经历过挫折情境,配合日常的有意识的基础性意志训练,再加上有效的理论讲授,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就会有效地增强挫折承受力和适应能力。

6.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机构,帮助青少年处理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的困扰。

70.谈谈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思想对开展德育工作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对开展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的学生们一直过着优越的生活,然而很多人并没有感受到这种优越,并没有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优越,甚至仍在埋怨生活、埋怨学习、埋怨父母、埋怨老师„„针对这种情况,初中部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太河》综合实践活动。

当大家还在为很多独生子女人表现出自私、懒惰、以自我为中心、无合作意识、无感恩心态、无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而担忧的时候,进行军训,训练虽苦,收获却大。同学们的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纪律意识和吃苦精神都得到培养和强化,相信他们会有信心迎接更大的人生挑战。

充满爱的校园是温馨的世界,组织了 “感恩的心”主题班会。课上那一个个动人故事,那一次次心灵表白,声情并茂,催人泪下;甚至那一曲《爱的奉献》,那一根幸运带,也让人久久难忘,心存感动。因为社会需要爱,需要关怀和感动,而大家正在营造一个爱的家园。2005年8月,在得知学校一名同学患上恶性肿瘤后,学校团委组织了一次为她献爱心的活动。倡议全校同学献出自己的真情和爱心来帮助她,让她在患病之时,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人间的真情!倡议发出后,全校同学积极响应,踊跃捐款、捐物。有的同学捐出了自己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有的同学用爱心折了许多的幸运星、千纸鹤;有的同学写了一句祝福、鼓励的话;有的同学送上了自己珍藏的书籍„充分体现了我校同学之间一种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精神!

71.结合实际谈谈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看法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写入报告中,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现阶段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在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形成,传统的思想观念面临着挑战,未成年人的思想领域同样呈现纷繁复杂、五光十色的状况,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我深深地感到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中央提出“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育人战略是非常及时的,也是非常英明正确的。为了进一步探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我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及所见所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进行了认真的思索、分析和反思,对如何贯彻育人战略,探究育人途径谈点粗浅看法:

一、目前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不良现象

1、不爱学习,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一有空就看电视、玩游戏、无休止的玩。有的学生甚至还说:“读书有什么用,我的爸爸没有读多少书,照样做生意挣大钱。”

2、拜金主义思想严重,一切为了钱,事事都要钱,帮助家长做些家务事要钱,帮同学辅导一下功课要钱;更有甚者,出钱雇人做作业,出钱雇人背书包,出钱雇人扫地、擦桌子„„从小就存在着金钱万能的思想。

3、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盛行,特别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唯我独尊,不尊敬老人,不尊重父母,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不善于与人合作,缺乏团结互助精神。

4、没有受过挫折,没有经历过困难,享乐主义思想作崇,好吃懒做,乱用零花钱,浪费之风盛行,没有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5、藐视生命,不爱惜自己,甚至盲目地选择轻生作为解脱的方式;对他人的生命视如草芥,我们不会忘记震惊全国的连伤4条生命的马家爵事件。

二、存在以上这些现象的原因分析

1、缺乏理想追求,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受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存在有情绪问题和情感障碍,对学习失去信心,认为读书无用。

2、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由于学生思想观念尚未形成,具有不稳定性,很容易偏听偏信,失去方向。一些腐败现象、产品的伪劣假冒,坑蒙拐骗的事件时时腐蚀着青少年一代,再加上一些宣传媒体中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阻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俗话说,学坏容易学好难,使部分学生形成了“一切向钱看”、“有钱才是好汉、有钱就有了一切”的不良思想。

3、家庭因素的影响。有些家庭不和睦不完整,造成了一些学生的变态心理;一些家长教子不得法,坚持“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形成 了孩子的逆反心理;而另一些家长则恰好相反,对子女过分宠爱,无休止的满足他们的要求;还有些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操之过急,结果适得其反,更有些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对社会怀有不满情绪,存有抵触心理等等,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4、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以成绩论英雄的考试制度造成了学生的紧张心理,加上一些教师的教育思想不端正,对学生的态度不恰当,恨铁不成钢,缺乏耐心和细心,造成学生因成绩不佳而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

5、由于缺乏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对生命的起源、成长过程和生命的尊严不甚了解,对他人缺乏尊重和理解,不知道平等与宽容,更不知如何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

三、目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的途径

有人指出,学生品德不好是危险品,学业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可见,学校思想工作具有使命感和紧迫感。就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说的,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么,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引导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爱国教育,树立远大理想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条主线,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更高更新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一是能面对市场自立奋斗,立志成才的精神;二是能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改革实践;三是要有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四是要重视信誉,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五是要在广泛的社交活动中能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具有合作能力;六是在与国外人士的交往中不亢不卑,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等。为此,我们必须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创造出适合新形势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使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永恒的主题,永远不朽的精神,牢牢扎根于新一代人的心中,使之成为祖国的光辉未来,为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担负起历史的重任。

(二)加强公德教育,规范日常行为

开展对学生的道德道德教育的工作中,应以社会公德、日常行为规范和家庭美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中华民族传统为源头,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主线,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帮助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二德一规”知识,并继承、吸收、创新、光大民族传统美德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教育还应坚持知与行统一的原则,即要明理又要参与,只有通过学习主导实践,才能将良好的道德品质转为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而内化为学生的伦理观念和人格力量,最终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可以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小市民、文明学生评选活动,举行“养成习惯,我能行”的主题演讲比赛等,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合格人才

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的重要角色地位,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仅要学法、懂法、守法、还要会用法,既要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利益,又要能依靠法律参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通过给学生以法律武器,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分析能力,让他们经得起市场经济中种种思潮的侵袭和考验,是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任务。

(四)加强环境创设,社会齐抓共管

环境是影响人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创设一个文明向上的环境,才能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此方面,学校必须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电视网络、广播室、知心朋友信箱、班级黑板报等宣传工具,为学生解决心理疑难,进行正面引导,学校还在显眼的地方张贴警示标语,并结合日评比活动督促,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净化学生的心灵,同时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角一景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此外,学校还要取得当地党政部门的支持和指导,创建社会、家庭、学校的三结合教育网络,让社会各界共同来关心学生的道德建设工作,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共同努力。

(五)加强生命教育,实施生存关怀

要结合不同年级实际需要,开展系列专题教育。一是开展生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懂得维护自己的身体,了解自己的身体变化,适应心理的发展变化;二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打好心理基础;三是开展和谐发展教育,使学生做到与他人、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四是开展生存教育,引领未成年人崇尚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御毒品,不参加危害身心健康的游戏活动,让青少年懂得生命是可贵的、生活是丰富的,不应该轻易放弃生命等等。

(六)加强学科渗透,注重引导熏陶

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体现在各门课程中,并与知识的传授有机融为一体。研究品德课如何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生活中讲清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引导学生学习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研究语文课如何以文字、文学的魅力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感受思想精神的崇高境界和高尚情操。研究地方课程如何通过当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看待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研究科学课如何揭示科学发展规律和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研究音体美如何通过对有关技能技巧的学习和掌握,让学生接受美的陶冶和健康的教育。这就要求所有的教师既具有学识魅力又具有人格魅力,深入把握本课程的知识体系,深刻认识本课程的内在规律,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讲课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党的十七大为学校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绘制好了宏伟的蓝图,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乘着这股强劲的东风,努力工作,团结奋斗,为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教育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72.接合实际谈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后进生对班集体有较大的不良影响,他们不但会影响一些中间状态的同学,打击先进的同学,还常常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有些后进生甚至成了家庭成员的主要负担,他们会纠合在一起,给社会风气带来消极的影响,带来的问题影响大,牵涉面广确实令老师费心,家长操心,社会担心。所以,能否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仅关系到一个学生的前途,还关系到一个班级的荣誉、一个家庭的幸福,甚至关系到社会的风气。可以说,教育好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光荣,同等重要。我对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体会是:

一、摸清底细,对症下药。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艰难的,难就难在他们“后进”的原因不相同,必须根据不同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做不同的工作。有些是精力过剩,调皮灵活,而集体生活又不能满足,他们便通过捣乱纪律,搞恶作剧来加于发泄。对于这些同学主要通过正面的引导,让他们负责主持课外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爱好等。有此是学习成绩差,受到同学的歧视,他们相应产生敌视态度而做出破坏学习纪律的事情来,对这些差生首先要开导、批评、指正。同时对歧视差生的同学也应当严厉批评,才能消去差生的怨气,消除他们的外在的精神压力。有的差生是青春萌动期缺乏及时而正确的指导而出现过失,对这些学生绝不可动不动就骂他们流氓烂仔,而应重在青春生理卫生教育,培养良好的情操。总之,班主任在做后进生工作前,一定要摸清情况,分析原因,区别对待,因人施教。

二、对后进生多一点关心、尊重和理解。

做老师的往往都有一个毛病,那就是喜欢优等生,对他们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爱护。对后进生却冷漠无情地对待。殊不知这样使后进生离先进就越来越远,变成了恶性循环。有些老师甚至动不动就“翻旧帐”、“揭老底”,严重地刺伤的他们的自尊心,这只有会使他们产生仇恨、报复的念头。于是,后进生就会针对“敌人”的授课进行捣乱。表面上看起来,课堂纪律混乱是差生造成的,其实好些是老师的因素,那就是对差生不关心、不尊重、不理解。其实有时后进生也想要进步,不愿意始终处于后进状态,但由于缺乏毅力和自制力,又往往经受不住外界的种种诱惑而摇摆不定,出现反复。这就需要我们做细致的工作,正如有“教育家”之称的丁有宽老师说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三、细心观察,善于挖掘闪光点。

做一名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独特之处、发光点。应该说,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兴奋点和特长。如果教师能站在高处及时发现、准确地捕捉住这个有发展的兴奋点和特长,予以必要的刺激,给予妥当的点拨,使之能够认识自己,增强信心,并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萌发追求的热情,将会具有深远的影响。教师往往忽视后地生的长处,而后进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往往是做好后进生工作的突破口,做好后进生工作时,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深入学生中去,创造机会发挥后进生的特长,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尝试成功的喜悦,进而有计划地生新点燃他们熄灭了的求知欲火,逐渐成为先进生。

四、正面教育,引导他们明辨是非。

有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会影响到学校,吹进教室这块“净土”,班主任应及时发现不良“苗头”,充分利用好班会课,及时耐心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

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坚持正面教育。一方面要把工作做在前头,防微杜渐。如虽然我班没有一个学生吸毒,但我时常告诫学生:远离毒品,决不吸毒。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有益的课外兴趣小组,有计划地使后进生的精力集中在有益的活动中,利用群体力量感化后进生,对后进生不挖苦,不讽刺,对他们耐心帮助,不使他们难堪,对他们细小的进步都 加于肯定,让他们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微笑中鼓起学习的勇气,重新树立信心,渐入佳境。

五、必须有耐心,反复进行教育。

后进生在情感上容易冲动,难于克制,存在着意志薄弱,毅力差的缺点。因此,后进生在进步过程中,常常出现反复,改正了错误往往还会重犯,不是班主任工作失败,乃是正常现象,不要泄气,与不要对出现反复的学生进行粗暴的、简单的教育方法,这更需要班主任具有高度的耐心和顽强的毅力,保持冷静的头脑,做过细的工作,用真心的关怀温暖他,用完全的信任感化他,使他彻底告别昨天,坚定地走向明天。

转化后进生的工作是艰巨的,但它的意义是深远的。转化后进生需要老师有敬业爱岗的精神,需要老师有恒心和耐心,并通过一定的工作艺术方法。我相信,后进生是完全可以转化过来的。转化好一个后进生实质上就是为祖国增添了一个合格的人才。

75.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落实德育目标(发挥团队实践教育的作用,自主管理,雏鹰争章,书香校园,走进太河,学会感恩)

1、加强学校德育教育。把学校德育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阵地。一是强化德育工作责任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全体教师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责任,注意积极挖掘各学科教材的德育内涵,把德育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分年级、分层次、有计划地融入各学科的教育内容之中,使德育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二是提高学校德育课教育质量。强化了德育课教育,注意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与祖国、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结合起来,使学生从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把握时代的主题,把握人生的意义。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相应的教育培养重点。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校内外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中学阶段,突出良好素质培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互相合作、团结进步的能力和品质。三是抓好学校各类教育阵地建设。各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学校教育阵地建设,建设了一批校园广播台、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宣传舆论阵地,一批青少年维权岗等民主法制教育阵地,一批校史室、荣誉室等传统教育阵地,一批训练馆、篮球场、田径场等体育活动阵地,一批班级网页、文明监督岗等自我教育阵地。

2、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二是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76.谈谈如何搞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

一通过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以及向家长反映学生在学校的情况,以便统一认识,制定统一的教育方法,共同教育学生。

二、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介绍家庭教育的正确方法。使家长能与学校协调一致的教育好子女。

最后,班主任要协调社会进行教育。

社会是一所大学校,既存在着真善美、又存在着假丑恶。学生的鉴别能力还不成熟,很容易被侵蚀而坠落,班级要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教育,协调各方面力量抵制和消除不良影响,抵御多种落后、腐朽的思想对学生的侵蚀。为此班主任更要着重做好 以下工作:

一、开展正面教育。针对班级学生的思想实际,拟定专题教育内容,通过英模报告、读书演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操。

二、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活动,通过学雷锋、做好事、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点。通过尊老爱幼的活动来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做好个别思想落后、行为不端的学生的工作,用青少年的犯罪造成危害的事例去教育、点拨、提高个别学生的思想。

总之,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切实搞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工作,全

校长答辩参考题

校长竞聘答辩题

校长竞聘面试答辩题

校长竞聘面试答辩题及参考答案

中小学校长竞聘面试答辩试题参考答案

校长竞聘面试答辩题及参考答案

衡水市教科研十佳校长答辩题(材料)

中小学校长竞聘面试答辩题及参考答案

中小学校长竞聘面试答辩试题及参考答案

答辩

校长答辩材料
《校长答辩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名校长答辩 校长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