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发布时间:2020-03-03 11:57: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内容提要】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的理念,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势在必行。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等的重要途径。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经历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英语摘要】

Inquiry learning is a kind of learning concept, is also a way of learning.Primary language teaching building independently, cooperation, and explore ways of learning is imperative.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mplement inquiry-based learning,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active explore innovation, solidarity and cooperation, such as the important way.Through inquiry learning, lets the student experience its proce, obtain deep emotion experience, finally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e ability.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探究学习

【导言】

阅读是一种探究性、创造性行为,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想象、理解、评析、鉴定文本的过程,也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探究学习的心理基础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儿童在相当程度上受本能驱动,环境中诸多因素都在向他们挑战,他们对此感到好奇,并渴望发现、渴望认识、渴望解决问题。探究学习提倡儿童发现问题、通过探究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探究学习”一词最初由英文“inquiry learning”①翻译而来。探究学习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J.JSchwab)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首先倡导的。在观念上注重平等、民主、开放;在过程中强调自主、体验、个性;在形式上表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各式各样;在目标上追求实事求是、多元化、与时俱进。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探究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课程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不仅将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而且将探究作为课程的内容标准。新语文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施建议部分的教材编写建议中也指出:“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全面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生存、生活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与方法,具有优秀品德情操和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语文现代性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与时俱进、适时教育、适人教育而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具有现代思想与思维、时代个性、健全人格、优秀素养人才而迫切需要的一种相对于传统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其有益于学生学习、发展,有助于素质教育实施,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造就。

(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我国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强调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纲要》在课程的实施上特别倡导建构的学习,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基础,“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④

(二)语文教育的渴求

语文教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特点有三: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包含政治、思想、道德、价值观、文化、美学诸方面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应通过暗示和熏陶使学生感悟和体验;每个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建构主义理论),故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多元反应与独特体验,倡导自主探究学习。二是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学习母语有一定的基础,有语境,有资源。所以就语文实践而言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要着眼于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三是汉语言文字具有特殊性,汉字组词率高、情感色彩丰富,汉语语言简洁、语法灵活、富有韵律,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条件、学习情境,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时代的呼吁

现代学生观——学习的主体、各有个性的人、处在发展中的人,现代人才观——行行出状元、人人能成才、终身学习,现代教师角色——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⑤(陶行知)师生在目标一致的学习过程中和谐共振,共同发展。因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则为现代性教育之需。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的理论依据和内涵所在。

(一)、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1、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从认知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看,教学必须探明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和情境,从而引发学习者主动的加工活动。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是以人的自主学习潜能的发挥为基础,以自我主动学习为特征的,这种学习过程是认知、情意和学习者个性协同发展的过程。学习者对学习方向和目标的自主确定,学习内容和方法的自我选择,才会获得最好的效果。

4、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每个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优势。通过良好的教育与训练,敏感性撒都能成才、成功。教育的艺术在于,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语文教学必须改变学习方式的单一性,以适应儿童群体智能的多元倾向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开发儿童的各种潜能,并使这种潜能外化为实践的能力。

5、尝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能在尝试中成功。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变先教后学、先讲后练为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在现代教学条件下,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一定的教学条件,可使学生的尝试活动能够取得成功。

我国已有不少人进行关于探究学习的研究,对其定义的界定也各有侧重点。课标中的“探究”并不是指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种方式,它遵循一定基本程序,采用一系列方法,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表达和交流等活动来解释大自然的奥秘、推动科学发展。”⑥对于学习中的探究,也是众说纷纭?有人把探究学习看成学习过程: “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也有人把探究学习看作是学习活动,即所谓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获得科学素养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所开展的学习活动。施瓦布③所下的定义:探究学习是指这样的一种学习活动:“儿童通过自主的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⑦基于以上对探究学习的解释,我认为:阅读教学中探究学习即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参与阅读教学活动,并运用探究的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获得知识、情感、能力的学习活动。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注重儿童在阅读中所经历的探究过程,探究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所感受的情感体验,以及所获得探究的技能,学习的方法。学生要想更好的进行探究学习离不开和谐、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教师的大力支持。哲学上讲,内因是第一位起根本作用。所以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不仅要让学生喜爱整个学习过程,更要让学生具有探究的理念,学会探究的方法;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教他们获得知识的方法。“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其含义应该如此。

(二)、内涵概述

探究式学习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本次课程改革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在高中阶段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类型,研究性学习在全国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由于探究式学习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所以,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有些小学把探究式学习仅仅局限于小学数学和科学课程,有些小学干脆模仿中学的做法,在小学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等。什么是尝试探究性学习呢?在此,我们需要对有关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

1、探究⑧ 在汉语中,“探究”就是“探索、研究”,而“探索”的解释是“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研究”的解释是“探求事物的性质、发展规律等;考虑或商讨”。一般讲的“探究”自有它的解释,即使是“科学探究”,在科学家那里和在中小学的学校课程中也指代不同的事物。那么,在学校课程中,“探究”究竟应该如何界定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决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与“探究”一起使用的还有“科学探究”一词。现在使用的“科学探究”具有双重含义。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科学探究是这样表述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事实证据作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2、探究式学习⑨

探究式学习是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美国在“教育现代化运动”,尤其是理科教学的现代化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探究学习的倡导者施瓦布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注重培养创造力。所谓的探究学习是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这里,我们把“学校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界定为: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信息或理解的活动或过程。

小学阶段的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料,确定学习目标,选择适宜的学习模式,通过个体和群体的学习活动,理解并掌握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形成探究品格的活动。其中提到的探究能力,包括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思维和推理能力、操作能力、传达与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探究品格指的是:强烈的求知欲望、克服困难的毅力,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竞争与团结合作的精神。

3、问题探究式学习⑩

基于问题的探究学习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医学教育。现在越来越多地被教育和培训领域所采用和重视。这种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问题探究学习包含5个关键要素,各个要素相互关联,缺一不可。(1)问题或项目。问题是整个教学环节的焦点,教师对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问题探究学习的效果。(2)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3)学习小组。问题探究学习的学习小组一般以4人到6人为宜。(4)问题解决的程序。学生在教学问题探究学习前应精心策划好解决问题的程序,并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共同推进方案的实现。(5)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4、尝试探究性学习○

12其教学基本程序为:尝试尝试教学理论的精神实质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 ○准备——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归纳小结)。我们通过类比而提出探究性学习的要点为“学生能探究,探究能成功”。并把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基本程序设定为: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尝试探究问题——提出假设——收集信息——探究验证(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得出结论。因此,尝试探究性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把尝试教学理论运用于探究性学习的综合学习方式。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的研究。

(一)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

从我们出生那天起,我们就用眼睛观察着这个世界,用心感受着这个世界,用头脑思考着这个世界。起初我们不会说话,我们用各种表情和手势,表达着我们的需要与想法,与父母交流着。渐渐地,我们学会了说话,学会了写字,于是我们开始用语言、用文字表达我们的观察,表达我们的感受,表达我们的思考,表达我们的心声。同时,倾听和阅读别人的表达。这种语言的交流与对话在我们上学以前一直自然地进行着。

儿童带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初步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来到一个叫学校的地方,倾听成人对这个世界的科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数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艺术的观察、感受与思考,文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哲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儿童带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朴素的解读,在学校里与成人对这个世界的科学的解读、数学的解读、艺术的解读、文学的解读、哲学的解读开展交流与对话。在此基础上,丰富、充实、深化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感受与思考。

在语文课上,当学生面对一篇篇课文、一部部作品时,他们实际上是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初步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朴素的解读,与另一个人(作者)进行交流,倾听与理解他所表达的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观察、感受与思考。这样,阅读首先是学生通过文本(作者的作品)与作者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学生阅读作品,本质上是通过解读文本,解读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最终理解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观察、独特感受与独特思考。这就是阅读的本质。

(二)阅读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在阅读之前,学生与这个世界有一个对话的过程(即观察、感受与思考的过程),学生与世界对话的结果是学生获得了对这个世界的解读。在作者写作之前,作者与这个世界也首先有一个对话的过程,其结果是作者获得了对这个世界的解读,并以文学的手法表达出来成为作品。作品是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解读的意义的载体,即“文本”。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首先与文本开展对话(即解读作品字面意思的过程),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和交流,达到与作者就这个世界的某个方面(即作品的主题)开展对话与交流的目的。

因此,阅读从其自然固有的本来面目来说,它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文本),探索、研究、理解、发现作者对这个世界某个方面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学生之所以能够去主动探究,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朴素的认识。当然,在学生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地提供帮助与指导

1、阅读教学中的探索

13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课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所占课时最多,所用精力最大,被誉为“智慧之源”。简言之,阅读教学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表达力,发展认识力,发展智力、培养创造能力,陶冶情操,修养品性,增强搜集信息的能力。

阅读教学过程具有多变性,其教学程序无固定模式,每篇课文的教学程序各有不同,而积极建构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则必须提倡。

(1)内容浅显、文字朴实、贴近学生实际的课文,教师应放心、放手地让学生先学后教,先练后讲,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自主尝试探究中,体验成功,实现发展。如,《雨中》一课的教学,可采用从解题入手,尝试整体感知;尝试分段,落实重点训练项目;尝试研读,感悟人物品质;点明中心,升华情感的教学程序,精心设计每个环节,通过设问激疑、填空初知、巧导自学、合作交流、小组汇报、探究释疑的方法,优化动作,理想地完成学习目标。

(2)内容较深、不易理解的,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必学习中获得发展,如,《猫》一课力现所蕴含人文精神,教学时可以引入选择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入研读机制,培养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在第二个教学环节“初读课文,感知文意”中;A、学生带着要求自学课文(识字、析词、通文、思意);B、交流自学情况,引出主线,板书示意,为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提供依据。在第四个环节“专题段意、归纳中心提供依据。在第四个环节“专题研究,理解课文中”,共同合作形成“研读专题”,好怎样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请你任选你自己觉得最生动的一处讲给大家听。具体做法是:A、教师先指导一处以作示范;B、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C、小组或同桌合作,最后组织课堂交流,教师随机点拔、深化、评价。

如此,通过“划”自己最喜欢、感受最深或最体现作者爱猫之情的句子,“圈”出这一句中最能体现猫之可爱、作者爱猫的关键词,“研读”领悟其特别含义,“赏读”体会作者对猫之喜爱之情。再将自读过程进行交流。不但保证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研读课文,有效地锻炼了学生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把反复诵读课文与研究性学习方法有机结合,推陈出新,开辟了阅读的新天地,发挥了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阅读课文中的操作

阅读课文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占有相当的篇幅,是对讲读课文的巩固、补充、延伸,旨在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其根本任务。教学时主要是读,即泛读和精读,随机而用。教学时,教师要自觉帮助小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默读、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进行重认识性、理解性阅读(低年级),重评判性、创造性阅读(中高年级)。教师应注重发展小学生的主体性,应当在小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激发、主动求知的方法和能力习得、主动求知的探索精神的培养等方面做好文章。具体的做法可以是:(1)营造民主氛围。让小学生进入主体角色,培养其主体意识,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伙伴型合作关系,以树立小学生学习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主的意识,便于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例如,教学《花钟》一课时,让小学生充分自学探索,运用积累知识,通过看图、读书、提问、小组讨论进入理解、消化、吸收状态,小学生不但读懂了课文,还学到了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2)创设活动情境。A、还小学生活动的时空。教学时,充分给予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个体学习为主进行自主学习,让小学生亲身参与到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动机,激起求索热情,切切实实地去阅读,自学未知的知识,直接感受与吸收课文语言,实现真情体验、真情交流。B、还小学生选择的权利。遵循天性,遵从差异,从培养兴趣的角度着重,让小学生自选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或简画、或剪贴、或随笔、或眉批,自搜、自解、自思,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施自主性学习。C、还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教师要利用阅读课文以活动促发展。如,游戏活动、课堂即兴表演、实验操作、朗读竞赛、小博士答辩、课后沙龙、答记者问等形式可让小学生兴趣盎然,乐学、爱学、会学,事倍功半地完成了阅读课文教学。(3)发展创新思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阅读课文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要关注小学生的异象,诊视小学生的反常,异象即标新,反常即创新。采用引导质疑、合作探究使小学生在学文中收获料想不到的成功和体验。

3、课外阅读中的应用

《标准》十分重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分学段分期规定了相应的课外阅读量,重视语文积累。这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拓展。因而,教师要定位于学前指导,学中帮助,学后促进的角色,给小学生充分的自由和自主,从培养其浓厚的阅读兴趣出发,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丰富语文知识,积累语文技能,美化语文素养。我认为不妨尝试以下方法:(1)提一个目录供您选;(2)提一个时间表供您读(背);(3)供一个机会让您说;(4)供一个平台让您演。而且,学生课外阅读不要局限于配套教材《自读课本》,可以扩展到中外古今诸方面的有益读物;不要局限于书本,可以扩展到网上;不要拘泥于家校,可以扩展到图书馆、文化超市。学习方法应以自主性学习为主,进行合作交流,也可以设定专题,鼓励小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如是,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少做勤读,以读好书行动,树读书好意识,成好读书习惯。让全体学生身心愉悦地走进课外阅读,在激情中学语文、用语文。

(三)、探究式学习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尝试

《标准》首创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这是拓宽语文学习途径的现代性方法。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在此仅论述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教学时,要强化过程,淡化结果;要着重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之形成及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开阔语文学习视野、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开辟语文学习途径,让生活成为课本,让语文融于生活。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兴趣出发选题、定题,放手让家长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搜集、整合、处理信息,在合作中交流,达到“有心载花花自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理想境界,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和本领。

语文探究性学习对综合实践活动而言,其设计思路是:1学生地位:从被动到主动;2教师职能:从传授到指导;3活动目标:从单一到综合;4活动空间:从封闭带开放;5活动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具体而言,学习地点是不固定的,或家庭、或社区、或科技馆、或工厂;学习范围是广博的,或社会、或自然;学习场所是多样的,或图书馆、或网络;学习形式是丰富的,或专题讨论、主题演讲、策划方案,或制作小报、撰写调查报告等。语文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其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良好途径,应积极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2的确,阅读首先是学生于作品之间的对话,然后是学生之间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参与后,则是学生、教师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开展交流、冲突、介入于融合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学生、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认为,探究式进行既不是放羊式,也不是保姆式。实际上,在探究式教学中,最能显示出教师的文学水平。另外,在探究式教学中,备课与传统教学会有很大不同。同一位教师教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平行班上课,情形可能有很大不同。

2、探究式阅读的境界

探究式阅读具有四个境界:阅读出兴趣与感情(初步感知)——阅读出意义与启示(深入理解)——阅读出品格(获得感悟)——阅读出人生(体验升华)。

四、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

现代性的教育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学校、教师及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遵循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准则,关注素质全面提高,立足于发展。为此,我们务须对教育和教学作以下经常性的反思,才能创造出适应学生的教育,适应学生的教学。

(一)转变教师观念、教法,改变学生学法

作为教师,一是要加强学习,加深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二是改变过于慢调学生的客体性,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进行“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实现教法的转变。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应变“讲授”为“引探”。即怎样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发展深化他们的思维,使学生逐步形成新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方法。

作为学生,也要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就观念上讲,要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成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主人;就学习过程来讲,把过去那种“吸收——储存——再现”转变为“探索—— 转化——创新”;就学习方式来讲,改过去“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学法的转变,进行自主探索,就完成了新的认知结构的构建。这一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其思想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给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环境

学习环境制约和影响着学生学习、探究的水平,为保证学生学习、探究水平的正常发挥,通过前一段时间课题的实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环境。

1.创设探究学习情境。教师以各类探究活动为主线,精心进行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为学生创造探究问题的情境。例如我校一位课题实验教师在讲授《蜜蜂引路》一文时,为给学生创设一个较好的探究情境,她准备的课前导人是这样的:板书“蜜蜂”二字后,立即问学生,你们认识它吗?(学生齐声回答“认识”)接着在“蜜蜂”后面板书“引路”二字,又立即问学生,“蜜蜂真的会引路吗?”,同学们马上就讨论开了,有的学生回答说“不会引路”,有的学生回答说“会引路”,同学问争执不休,并阐述各自的理由,这时教师马上告诉学生“蜜蜂会不会引路”,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后就知道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期待着学习课文,弄清这一问题。这就为学生探究蜜蜂是否会引路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2.营造探究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营造轻松、愉快、民主和和谐的探究氛围,不管学生探究的结果是对还是错,或是与探究的问题毫无关联,都不要紧,只要学生人人参与探究,教师重视探索研究过程就行了,以之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3.提供探究学习的空间。为确保学生探究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拓展探究的空间。这就是说,在时间上有时可以不受一节课40分钟的限制;在空间上,有时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一定在教室里完成。比如在小学语文第八册《雪猴》一文的阅滨提示中,要求学生探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秘密时,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一些描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书或图片读一读,看一看”。这就打破了时问和空间上的限制。

(三)、教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

探究学习也称发现学习,它的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一方面会暴露他们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心理;另一方面会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精神。教师需要做的是 究学习方法的引导点拨。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其具体方法是:

1.教学生多读书。在进行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对教材进行形象感知,根据语文阅读学习课的特点,那就是要多读书,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要教学生边读边悟,教学生学会“圈、点、批、画”,教学生会理解词、句、段的意义的方法以及写读书笔记,心得的方法。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既充分调动了各种感官对教材的重视、理解,又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还把不理解的问题予以存疑。

2.教学生会质疑。学生通过读书对教材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之后,就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向有价值的问题的方面进行引导与深化,成为有价值的问题,使成功的喜悦成为他们探究学习的内在动力。

3.引导学生解疑。当学生提出问题后,也就确定了探究的目标,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通过亲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获得的不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完成了新的认知结构的构建。问题的解决不单是关系到完成探究学习的目标,即应努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 通过问题的解决而获得新知和新的学习途径。由此可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能只停留在问题的解决上,而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有效方法和成功的经验在实际学习中加以运用和推广。

4.引导学生交流。问题获得解决并不意味着探究学习活动的完成,教师要帮助学生对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进行清理、组织,于是就需要进入交流的环节。这种交流可以是同学之间,可以是师生之间,有条件的还可以是学生与家长之间。通过这种交流使学生学会怎样清楚地表述自己在语文阅读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及其思维活动过程,同时还吸收他人解决问题的思维与策略来扩展自己的思维及活动,达到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以及通过交流来让学生学会学习。

5.适时适度的评价。由于探究学习是由学生自主来完成,是以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为特点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法、行为、能力的形成,需要老师站在较高的层次,用科学客观的眼光,对学生的行为活动即“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评价和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在组织学生评价时,要作适度的调控。评价的方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根据《课标》要求,有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然而在小学语文阅读学习评价中,又应以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为辅。在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每个同学探究的结果,正确对待每个同学对探索研究过程的评价,找出探索研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总结、反思,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以提高自己的探究学习能力。在进行教师评价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及时点评。对学生基础较差智力发展滞后的学生,点评重在参与,及时发现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并及时点评,及时肯定,以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的进取心、调动他们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对优生的评价,既充分肯定其正确的一面,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对那些提出偏离主题,不符合逻辑事理的答案的同学,教师不要冷嘲热讽,一棍子打死,而应褒扬其积极参与探究的创新精神,实施点拨、引导性评价,让他们的思维活动、思维方式逐步进入轨道。

综上所述,探究学习虽然是一种学生与环境互为作用的构建过程和在人际互动中“内化”知识获取经验的复杂过程,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并不是无章可循,无法实施,在具体教学中,只要我们一方面借鉴上述方法,另一方面考虑到教材的因素,人的因素,因材而异,因人而异。以人的发展为理念,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主体,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大语文”教育,将语文学习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研透《标准》,理论联系实际,积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可行的,必要的,适时的,有效的。相信,中国语文教育的明天将新姿焕发,中国素质教育的春天必将生机盎然。

注释:

1、①何善亮,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5月

2、②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4、⑤陶行知《教学做合一》

5、⑥徐学福,探究学习的内涵辨析,教育科学, 2002年03期.

6、⑦《皮亚杰学说入门 思维、学习、教学》 [美]埃德•拉宾诺威克兹 著

11黄小莲 陈东发《对问题探究学习的研究 (上)》

7、⑧ ⑨ ⑩ ○《中小学管理》2004年08期

12邱学华.《尝试成功的学习》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

8、○13《语文课程标准》

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点的确立

谈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探究学习

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积累和感悟的探究

论小学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型阅读教学模式

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