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影像医学基本知识要点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2 20:18: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影像医学基本知识要点总结

1 X线成像基本原理

密度高、厚度厚者吸收X线多,被透过的X线少,被感光的银盐少,X线片上呈现白色 反之,则呈现黑色。二者之间呈灰色

2 CT检查技术 1).平扫 2)增强(动态) 二期增强:动脉期+ 延迟期

三期增强:动脉期 + 静脉期 + 延迟期

四期增强:动脉早期 + 动脉晚期 + 静脉期 + 延迟期 3 MRI信号含义

信号强度 T1WI T2WI 无/低信号

空气、骨皮质、钙化 高信号

脂肪

中等信号

与相比较组织信号相仿 6 MR优点

1、对水、软组织分辨率高

2、安全性大:无射线损伤, 无碘过敏危险,

3、功能多、信息量大:直接多轴面成像、水成像、弥散成像、功能成像、MRS等

头颅五官

重点:

1、头颅X线检查的作用和限制

2、正常头颅X线表现

3、异常头颅X线表现

4、副鼻窦炎及乳突炎的X线表 难点:

1、颅内生理性钙化的区别

2、蝶鞍改变的X线鉴别诊断

3、急、慢性副鼻窦炎和粘膜下囊肿的X线鉴别 头颅X线检查的作用和限制:

作用:1)最为简便,安全,经济。 2)是诊断头颅病变的基本方法。 3)是检查头颅病变的重要步序。

限制:缺乏自然对比,对颅内病变难以发现 第一节 正常头颅

一.常规检查 1.侧位片 2.后前位 二.正常X线解剖

1.软组织 正常情况下看不见颅骨周围软组织

2.颅骨的大小、形态:类长椭圆,对称。(观察颅骨的要点;大小、对称性、有无畸形) 1)颅骨分为:①面颅 新生儿相对较小,有脑积水更为明显 ②脑颅 正常两者比例 面:脑=1:2(成人),1:8(新生儿) 2)头颅大小和形态改变

⑴头颅增大:①颅壁变薄:婴儿脑积水(比例扩大,颅缝未闭,可张开) ②颅壁变厚:畸形性骨炎(比例缩小,属于脑发育不良) ⑵头颅变小:见于脑小畸形或脑发育障碍

⑶头颅畸形:多见于狭颅症(为单一或多颅缝提早闭合,引起脑颅畸形)

3.颅穹隆-脑颅 (正常成人颅壁分成三层:内板、板障、外板) 其厚度、密度、结构因人而异。 6岁前(也可8岁),60岁后,颅骨X线上可为单层影。 颅骨各部位厚薄不均:①最厚-枕骨粗隆 ②最薄-颞鳞部

4.颅缝-23块颅骨,各颅骨相交形成的间隙 颅缝很多,记其中的三条:

① 前方 冠状缝-额顶缝,额骨和顶骨相交处; ② 后方 人字缝-顶枕缝,枕骨和顶骨相交处; ③ 正中前后面 矢状缝-两顶骨相交处。

其它各种颅缝的命名也都是根据相交颅骨的名称而命名的。如颞顶缝等。 X线表现:(成人)锯齿状密度减低的阴影/直线;(儿童)直线状。 与骨折区别:部位,走向,形态,外伤史。

各颅缝常在30岁以后闭合,但也可终身保留。口诀:后向前:3-6-18 前-冠状、矢状缝相交处(1.5~2年);后-人字、矢状缝相交处(2~3月); 矢状缝-常6~9月闭合。

5.颅壁压迹(三种)

⑴血管压迹-各种血管在颅壁上形成的低密度影。主要见于脑膜中动脉、板障静脉、静脉窦。 X线表现:密度减低的线条状阴影,有一定位置和形态。

脑膜中动脉压迹:最常见。位于冠状缝之后,由下向上,由粗到细,两侧对称,有分叉。 板障静脉压迹:多见于顶部,走向不规则,可相互呈星网状,也可汇成池或静脉湖。 静脉窦压迹:主要是乙状窦和横窦,位于枕内粗隆的两侧,较粗大。 ⑵蛛网膜粒压迹-蛛网膜粒在颅骨内板造成的骨缺损或稀疏。 位置特殊:多见于额顶部,矢状窦两侧4cm以内.X线表现:5~10mm大小的圆形低密度区。本质上也是血管压迹的一种。 ⑶脑回压迹(亦称指压迹)脑回生长压迫颅骨内板形成,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 X线表现:多见于额颞部,为圆形或类圆形的密度减低区。

6、蝶鞍 位于颅底中央。骨质薄,而突出,是平片判断颅内病变(高压和肿瘤)重要依据。也是肿瘤好发部位。

蝶鞍正常形态有三种:圆形-多见于儿童;扁平形-较少见;椭圆形-多见于成人。 结构上分为:前床突、鞍结节、鞍底、鞍背和后床突。

蝶鞍前后位平均为11.7mm(7~16mm);深径平均为9.5mm(7~14mm)。

7、生理性钙化

⑴松果体钙化 10岁前少见。成人50%发生钙化,仅45平片可见,CT>40%。

X线表现:类斑点状不规则,大小约5~10mm的高密度影。侧位片上位于鞍背后上方各3cm的区域内,正位片位于中线。

⑵脉络丛钙化 发生于侧脑室之白区脉络膜丛。发生率不足1%(

X线表现:正位-居中线,呈带状或三角形致密影;侧位-看不见。 ⑷鞍隔钙化-少见 (也称―鞍桥‖或―封闭型蝶鞍‖)

X线表现:侧位片上位于鞍顶的硬脑膜和床突韧带的线条状高密度影。

第二节 颅内病变的平片X线表现

一.颅内压增高 急性颅内压增高少有平片表现,以下均为慢性。 (一).原因-陆内容物超过颅骨体积

1.脑内占位(Tumor , Haematome , Absce) 2.脑积水(Traftic , Obstructive) (二).X线表现

1.颅缝增宽 病程:3~4月以上,与年龄有关。

儿童主要为冠状、矢状缝。成人主要为人字缝。4岁以后,

3.颅板变薄 长期的颅内高压,可使颅骨吸收、变薄。显示为密度减低,轮廓模糊,年龄愈小愈明显,成人变化不大。

以上三点,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成人少见。 4.蝶鞍变化 为成人慢性颅内压增高常见的征象。

表现为:蝶鞍呈球形扩大,固执吸收、破坏,主要是从后床突向下、鞍背方向发展。即后床突变小,继之消失,鞍背变薄、变短,一致消失。

二.颅内占位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生理性钙化移位和增大

颅内占位性病变可推挤生理性钙化灶(如松果体、脉络膜丛钙化),向病灶对侧移位。 如正位片松果体钙化移位>2mm,有意义。当松果体钙化增大>10mm,提示松果体肿瘤。 (二).肿瘤钙化

各种脑肿瘤中,颅咽管瘤钙化率最高,其次是少枝胶质瘤和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其次之。 原因:1〕缺血 2〕出血,坏死

钙化部位一般就是肿瘤所在部位。钙化部位和形态不同可提示肿瘤的性质。 如:大脑半球区(尤其额叶)的条状钙化-胶质瘤(gliomas) 鞍区蛋壳状钙化-颅咽管瘤(craniopharyagioma) 矢状窦旁细小点状钙化-脑膜瘤(meningioma) 其它钙化,炎症、寄生虫、等。 (三).局限性骨质改变

邻近颅骨的肿瘤,可引起局限性颅骨的变薄、破坏和增生。主要见于脑膜瘤,其次胶质瘤。 颅内病变首先影响内板,也可向板障和外板侵犯。 X线表现:

1.膨胀性生长肿瘤 - 如良性脑膜瘤

内板变薄,密度减低骨质破坏,但边界清,也可引起周边或局限骨质增生。

2.浸润性生长肿瘤 - 恶性脑膜瘤,恶性胶质瘤 骨质破坏,边界模糊,无骨质增生。

(四)血管压迹改变

常见的是脑膜瘤,血供丰富。侧位片见:脑膜中动脉扩张、迂曲,压迹明显增多、增粗。 如果颅底位,还可见同侧棘孔(MA通过)扩大。

(五)蝶鞍改变

鞍区是颅内肿瘤好发部位。根据蝶鞍形态改变,可大致判断病变发生的部位。一般将蝶鞍改变分为四型: 1〕鞍内型 2〕鞍上型 3〕鞍旁型 4〕鞍下型 X线表现:

1.鞍内型 肿瘤位于鞍区,蝶鞍骨壁吸收变薄,鞍底加深,呈球形扩大;

2.鞍上型 鞍上肿瘤易破坏后床突,使之较早吸收、破坏,随后破坏鞍背,使之变短,蝶鞍前后径扩大,呈扁平型。

3.鞍旁型 鞍旁肿瘤压迫一侧骨质,出现双鞍底。

4.鞍下型 少见。源于鞍下〔如蝶窦,后组筛窦,鼻咽癌〕,引起蝶鞍下部骨吸收、破坏。

第三节 副鼻窦和乳窦 一.副鼻窦(sinus)

副鼻窦为鼻腔周围面骨中含气空腔,它包括:上颌窦、筛窦(前后两组)、额窦、蝶窦。各副鼻窦均与鼻腔相同。

上颌窦、额窦、前组筛窦 - 开口于中鼻道。 蝶窦、后组筛窦 - 开口于上鼻道。

(一) X线检查方法

鼻颌位(Caldwell位,柯氏位)-用于检查额窦及前组筛窦。

顶额位(Waters位,华氏位)-用于检查上额窦、额窦及筛窦。张口投照,可显示蝶窦。

(二) 正常副鼻窦

1.上颌窦 - X线表现:华氏位位于鼻腔两侧,为倒置的三角形。双侧可不对称。骨壁清楚、锐利。中间气化密度与眼眶相仿或稍低。

2岁以下看不见,12~20岁逐渐成熟。

2、额窦 - X线表现:柯氏位。

位于眼眶内上方,略呈花瓣形,发育差异大,不对称。其它与上颌窦相似。中间可见骨隔。 发育迟于上颌窦,6~7岁才可见,20岁左右成熟。

3、筛窦 - X线表现:(前组-柯氏位,后组-华氏位) 婴儿仅见

2、3个气房,20岁左右成熟。

位于鼻腔外侧,眼眶内侧,呈蜂窝状,两侧对称,似―八字形‖。正常时窦壁光整,气腔密度似眼眶。

4、蝶窦 - X线表现:侧位,张口华氏位

位于蝶鞍前下方,气化程度不一。一般为不规则的半圆形。

(三) 副鼻窦炎 - 急性,慢性

1、病因:化脓性 - 细菌; 变态反应 - 全身性过敏; 气源性 - 鼻炎阻塞开口; 特源性 - 寄生虫,结核,霉菌。

2、病理改变主要在粘膜

急性期 - 粘膜肿胀、水肿,大量分泌液;

慢性期 - 粘膜肥厚、息肉和粘膜下囊肿形成,有时可伴骨炎、骨髓炎,引起骨质增生。常累及一侧,多个,单发少见(可见于上颌窦)。

3、临床表现 急性期体温升高,畏寒,头痛密切。局部压痛(急性)

4、X线表现

1) 急性期 a.窦腔均匀透亮度减低; b.窦壁可见环形致密影-粘膜肿胀所致; c.立体水平投影可见气液面;d.骨壁清楚。

2)慢性期 a.窦腔缩小-粘膜明显肥厚,骨壁模糊;

b.息肉-窦壁上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影。常较小,多发,位于鼻窦下部。上颌窦多见,其它少; c.窦腔透亮度低; d.骨质增生,密度增高-少见。

(四) 其它副鼻窦病变 1.鼻窦粘膜下囊肿

发病机理:粘膜的粘液腺管开口阻塞,致粘液滞留,腺体扩大而成。 病理:与炎症有关。 临床:同侧胀痛,无压痛。

X线表现:①只见于上额窦,单窦单发多见; ②多位于基底部,呈半圆形; ③局部密度增高,边界密度均匀、光滑,大可占整个窦腔。 2.鼻窦粘液囊肿: 一般为单侧,系粘液渗出窦腔开口阻塞而形成。 病因:炎症阻塞开口。

临床:额、筛窦 → 眼球移位、复视。多见;上颌窦 → 面部畸形; 蝶窦囊肿 → 眶

X线表现:1)透亮度减低;2)窦腔扩大;3)骨壁吸收、变薄。

二.乳 突

乳突是颞骨的一部分,是由多数大小不等的蜂窝状气房组成,通过鼓窦与中耳相通。

(一) 正常乳突: 乳突及中耳结构复杂,需采用多种位置投照,如常用的: 侧位(Law’s)- 许氏位;轴位(Mayer’s)- 梅氏位;后前斜位(Stenver’s)-施氏位等 乳突X线分型:4型

1.气化型:气房大而多,透亮度高,呈蜂窝状,儿童、成人的正常乳突; 2 板障型:气房小及密,如颅骨板障。由松质骨组成。婴儿正常型;

3.坚实型(硬化型):致密骨组成,系婴幼儿期中耳慢性感染后乳突病理改变。 4.混合型:二种以上混合表现。

(二) 乳突炎

1.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acute purulent otitis media mastoiditis) 常见于儿童。继发于化脓性中耳炎。(儿童期咽鼓管较粗、短、直,易侵入)。 病理:早期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多,后期形成脓肿(多发)。

X线表现:1)病侧乳突气房区密度减低,呈状改变;2)早期尚可见气房骨性分隔; 3)脓肿形成,密度继续增高; 4)乙状窦前缘锐利、明显。

2 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chronic purulent otitis media mastoiditis) 病理:鼓室、鼓窦、气房内慢性充血,炎性细胞侵润,纤维组织增生,以致肉芽肿形成,骨质破坏,甚至胆脂形成。

分型:单纯型、肉芽型、胆脂瘤型

X线表现:1)单纯型:密度继续增高,以鼓窦为中心,气房透亮度减低; 2)肉芽肿型:上鼓室、鼓窦入口及周围骨质破坏、吸收,边界不清;

3)胆脂瘤型:胆脂瘤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于硬化型乳突。

形成机理:认为由外耳道的复层鳞状上皮细胞经穿孔的鼓膜长入鼓室,发生,脱落,混合胆固醇和坏死组织堆积,引流障碍,而逐渐形成。

临床表现:中耳炎反复发作,病理长,耳流脓带醒恶味,并有豆渣状脓性分泌物。 X线表现:①早期仅为乳突窦扩大; 骨关节 重点

1骨关节正常X线解剖 2 骨基本病变X线表现 3 骨折基本X线表现,新旧骨折X线表现鉴别,骨折预后X线表现 4 骨肿瘤良恶性的X线鉴别 5 急慢性骨髓炎的x线表现 6 脊柱结核的X线表现 7 骨质软化和骨质疏松的区别 8 关节X线解剖 9 关节基本X线改变 10 化脓性关节炎 11 结核性关节炎

12 退行性骨关节病X表现与鉴别

1 X线在骨关节诊断中的作用 1.骨伤病的部位、范围、性质 2.随访 3.异物定位 4.研究骨生长发育

5.了解某些代谢性或内分泌疾病

X线在骨关节诊断中的限制 l 某些表现迟于临床。 l 不同病变可有相似表现。 l 常不能反映全身性疾病的全貌。 l 分辨率限制,缺乏天然对比者不能显示。

2 骨关节病变基本X线表现 软组织改变

l 软组织肿胀

l 软组织萎缩

l 软组织钙化 l 软组织气体 l 软组织内肿块

骨骼基本X线改变 大小、形态、轮廓改变 密度增高的病变

u 骨膜增生X线表现 钙化后在骨皮质表面形状不同的致密影 .

u 骨质增殖和硬化 X线 骨质密度增高、骨骼 体积增大、皮质增厚、髓腔缩小

死骨:凡骨质血液供应断绝后,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在X线上表现为密度较高的阴影,周围常有密度较低的空腔。

密度减低的骨病变: 骨质疏松 (osteoporosis)

(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 ,有机无机成分比例正常 )

X线表现 骨质密度减低 ,骨小梁稀疏而清晰,骨皮质变薄

骨质软化 (osteomalcia) 单位体积内骨有机质正常,钙盐不足,有机和无机成分比例失调。 X线表现 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模糊, 长骨骨干易弯曲

骨质破坏X线 局限性骨质密度减低,骨结构消失,骨皮质缺如 骨内钙化X线表现:大小不等的高密度点状或片块状致密影 3 骨折的基本X线表现

l 密度减低的骨折线 l 密度增高的骨折线 l 骨小梁扭曲或紊乱 l 碎骨片 l 骨变形

4新旧骨折X线鉴别 新鲜骨折 陈旧骨折 软组织肿胀 有 无 骨折线 清晰 模糊

附近骨质 密度正常 骨质疏松 骨痂生 无 有 5 椎间盘突出

n 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纤维环破裂处突出,压迫神经根和周围组织 n平片:不能看到直接征象 间接征象:椎间隙变窄 n CT:椎间盘后缘局限性软组织突起

间接征象:硬膜外脂肪带消失、硬膜囊神经根受压

n MRI:矢状面和横断面均可见半球形、舌形髓核后突。并见最外层纤维环是否破裂 间接征象:硬膜外脂肪带消失、硬膜囊神经根受压,脊髓马尾受压 6 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X线表现

l 急性期(发病二周内)仅有软组织肿胀骨骼无明显改变

l 亚急性期(发病二周左右)骨质破坏:早期干骺端( 小梁不清、虫蚀状)骨膜增生:平行,葱皮 病理骨折: 7 慢性骨髓炎

n 死骨 骨膜下脓肿血供断绝 +营养血管细菌血栓

n 包壳 脓肿扩散刺激骨膜增殖骨化,形成轮廓不整的骨膜新骨 n 骨漏管 包壳穿破形成不规则漏孔

n 骨质增殖骨硬化 骨膜增殖+骨皮质增厚+松质骨骨小梁浓密 髓腔闭塞、骨干增粗变形 骨髓炎X线特点 n 急性——以破坏为主。

n 慢性——以增生硬化为主,伴大块死骨形成· 死腔 ·窦道 8骨结核X线特点

n 多发生在干骺端 n 早期就有局限性骨质破坏 n 边缘较清楚无明显硬化 n 少有骨膜反应 n 可见砂粒样死骨 n 可见骨质疏松 n 多向关节腔内侵犯,形成关节结核

9 长骨结核和长骨骨髓炎的鉴别诊断表

骨结核 骨髓炎

好发部位 骨骺和干骺端 骨干

进行速度 慢性破坏 急性破坏

病变性质 破坏明显,骨质增生少或无 破坏和增生均明显

骨膜反应 较少或无 广泛而显著

死 骨 块小而多,呈砂粒状 块大,呈长条状

附近关节 常被侵犯 很少侵犯

10 脊柱结核X线表现

n 椎体终板骨质破坏 n 椎间隙变窄

n 脊柱畸形

n 椎旁脓肿

11 佝偻病 VD缺乏——钙磷代谢障碍——矿化障碍——骨质软化 12 良性瘤 恶性瘤 骨形态 大致不变 常有改变 骨结构 一般结构保留 改变很大 肿瘤的边缘 清楚 不清楚 骨膜增殖 无 有

肿瘤附近骨 无侵犯可压迫 浸润破坏 附近软组织 不受侵犯 广泛侵入 生长速度 进展缓慢 生长迅速 转移 无 有

13 关节基本病变表现

l 关节软组织肿胀

(大量关节积液 滑膜增厚 ) n 关节软组织萎缩

n 关节间隙改变 (关节间隙增宽 关节间隙狭窄 关节间隙消失) n 关节强直 n 关节面破坏 n 关节脱位

n 关节感染

14 化脓性关节炎X线表现 n 软组织肿胀和关节积液 n 关节间隙狭窄 n 关节面破坏

n 骨质增生和骨性强直 15 结核性关节炎

1.滑膜型(关节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略增宽,关节蘘肿大)

2.骨型 (骨质破坏 病变边缘比较清楚,病程中出现不规则的蘘状破坏,常可以见到沙粒样死骨,关节与周围组织肿胀,关节间隙不对称狭窄)

3.混合型(关节面严重破坏,关节间隙狭窄甚至消失) 16退行性骨关节病X线表现

n 早期:关节边缘变尖增生,关节间隙关 节面正常。

n 中晚期: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硬化、关节面不光整、关节面下囊变、关节囊内游离体形成。

胸部影像学

(一)检查技术

1.X线——平片:透视、摄片(摄片方法:PA位/AP位;侧位;前弓位;侧位水平投照;呼吸气相对比;分层;支气管造影……)体层,CR,DR,CT,DSA 2.其它影像检查手段 MRI、PET、SPECT等 3 胸部X线检查的作用和限制 作用: 天然对比好;功能观察:透视

限制:分辨率不足:指对比分辨率和重叠现象;敏感性不足:有些病变如大叶性肺炎的充血期,尽管临床症状表现明显,但X线并不能显示异常;特异性不足:不同疾病相似表现;相同疾病不同表现(同病异影、异病同影)。

(二)正常胸廓影像解剖:构成:软组织+骨骼

(三)正常肺纵隔影像学解剖lung and mediastinum

一、肺、支气管分叶分段 (Lobe Segment) 肺野分区 Lung field 横向 第2,4肋骨前端下缘划水平线 上中下野 纵向 3等分 内中外带

间隙 第1肋以上为第1肋骨圈

1、2肋间为第1肋间隙,依此类推

二 肺部结构

1肺门: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及淋巴管进入肺组织的门户,范围包括第二至五前肋间的肺内带,为以上结构的综合投影。 2 肺纹理:

由肺门向肺野分出的树枝状阴影,由肺血管、支气管、淋巴管以及结缔组织支架构成。 3 肺实质与肺间质:

肺实质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和肺泡壁毛细血管网,具有换气功能。 肺间质包括支气管、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肺泡间隔、小叶间隔、胸膜下结缔组织支架。 4 纵隔 mediastinum:

胸廓入口以下、横膈以上、胸骨之后、脊柱之前、两肺之间的组织构成,平片为致密阴影。 主要包括:心脏大血管、气管主支气管、食管、胸腺、淋巴组织、神经等器官。平片的作用有限。目前主要用CT和MRI诊断 纵隔分区

4分法:胸骨柄下缘至T4下缘划一水平线分上、下; 下纵隔以心血管气道为中分前、中、后。 9分法:3×3=9区 ® 胸骨柄下缘至T4下缘、T8下缘各划一水平线分上、中、下; ® 以心血管气道前缘、食管前缘为界分前、中、后; 5 小儿胸腺

在上纵隔的一侧或两侧见三角形或帆形阴影(Sail Sign)。勿误认为纵隔肿瘤或肺内病变。 6 横膈(diaphragma) = 为胸腹间薄的肌腱性间隔,呈圆顶状,轮廓光整,亦可呈波浪状。

= 肋膈角:横膈与胸壁形成锐角,前高后低。 心膈角:横膈与心包之间形成,为锐角。

= 位 置:膈顶在第十后肋水平;右侧较左侧高1~2cm;两侧对称,运动范围为1~3cm,深呼吸时可达3-6cm。

= 透视下可观察运动状况。

7 胸膜(pleura) :是极薄的浆膜,分为脏层和壁层;

(四)基本病变影像

1.肺门 2.肺纹理 3.肺实质 4.肺间质 5.气管支气管 6胸膜腔 7.横膈 1 肺门异常

§ 增大:肿瘤、淋巴结、血管等病变,表现为阴影增大增浓,原有结构移位或模糊不清。 § 缩小:发育异常、术后、肺血流减少(先心) § 变位:肺不张

2 肺纹理异常:局限性或弥漫性 § 增多增粗 炎症、纤维化、水肿 § 集聚 肺不张、萎陷 § 稀少 肺气肿 3 肺实质异常 病理 X线表现

渗出性病变exudative 炎性分泌物(液体和细胞)替代了肺泡内气体,并可向邻近肺泡蔓延。 密度淡、均匀,边界不清(累及整个肺叶时边界清楚);呈小片状或大片状,可累及一个肺段或肺叶。

增殖性病变 proliferative 炎性细胞、上皮样细胞、肉芽组织、纤维组织堆积; 密度较高、不均匀, 边界较清,形态多形:结节状、斑片状、不规则等。

干酪性病变 caseous 结核病变坏死的特征性表现;渗出性或增殖性结核病变发展,结核灶内部发生凝固性坏死,呈黄色奶酪状。 密度高,边界不清的片状阴影,可伴有钙化,周围有纤维索条或播散病灶。 纤维性病变 fibrous 慢性炎症或结核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包围并代替病灶,属修复过程。 边缘清楚,密度较高,呈索条状或不规则形。对周围组织有牵拉作用--纵隔肺门移位,横膈抬高等。

钙化 calcification 钙盐沉着,常见于肺结核愈合;也见于许多其它肺病变愈合;但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也有,如错构瘤、转移瘤等。 高密度的散在斑点状阴影,也可融合成块。

空洞、空腔• cavity 病理 肺内病变组织发生液化坏死并经支气管排出后形成 肺内腔隙的病理性扩大。无液化坏死过程,内壁有上皮结构

X线表现 低密度透光区;壁厚薄不等,内缘规则或不规则;外缘可清楚或不清楚;可有液平壁较薄、光滑

疾病 结核、脓疡、肿瘤等 肺大泡、肺囊肿、囊状支扩等 肿块与结节 ma/nodule 具有一定形状、边界清楚的局限性密度增高影。£3cm 结节,〉3cm肿块 § 良性:生长较慢,边缘光滑,少有分叶或毛刺,有时可见钙化;

§ 恶性:生长较快,常可见分叶和毛刺,边界清楚而不光整;可伴肺门淋巴结肿大。 4 肺间质病变interstitial changes § 实质性病变常合并间质性改变,间质性病变也可以出现实质性改变; §平片不易显示特征,但CT有许多不同的征像。 5 支气管病变:支气管内外因素导致支气管阻塞

§ 肺不张(atelectasis):完全阻塞,肺内气体在18-24小时内吸收,肺萎陷(肺不张影像表现与部位、阻塞时间和肺内是否存在病变有关)

§ 肺气肿(emphysema):不完全阻塞 6 胸膜腔病变

§ 积液 pleural effusion · 积气 pneumothorax ·液气胸 hydropneumothorax § 胸膜增厚、粘连、钙化pleural thickening , adhesion and calcification § 胸膜疾病:炎症、损伤、肿瘤

游离性胸腔积液

少量 未达第4前肋前缘。

中量 达第2-4前肋前缘之间。立位:外高内低凹面向上的弧形阴影(毛细管吸附,表面张力);下部均匀高密度影,横膈被掩盖。卧位:大片均匀模糊影。

大量 第2前肋前缘以上。全胸部或仅肺尖以外的大部胸部大片均匀浓密阴影;间接征象:纵隔移位或肋间隙增宽等。

u 包裹性积液(encapsulated effusion ):胸膜粘连使积液局限,切线位呈梭形。

u 叶间积液(interlobar effusion ):呈梭形,需与肿瘤区分。 u 肺下积液(subpulmonary effusion) :可致横膈抬高假象。 ®

气胸:自发性、外伤性、人工性;开放性、闭合性或○张力性。 【X线表现】

【X线表现】

下部均匀致密影,液平面;上部外为低密度的气体,内为致密压缩肺组织。

(五)肺 炎 pneumonia l 分类:病因: 感染性、过敏性、物理或化学性(毒气或放射性);

解剖: 大叶、小叶或间质性炎症 病程: 急性、亚急性、慢性

l 常见急性炎症:大、小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1.大叶性肺炎 Lobar pneumonia 病理过程 X线表现

①充血期:12-24hr。毛细血管充血,少量浆液渗出,肺泡部分仍含气; 可无异常或肺纹理增粗 ②实变期:2-5d,分红色和灰色肝硬变期,肺泡内充满炎性渗出物。 均匀实变影,与肺叶、段一致的高密度影,随各肺叶形态不同而不同。

③消散期:1w后开始,2-3w消散。 不均匀斑片状,逐渐吸收,胸膜侧最晚,可有胸膜增厚、纤维条索 2.小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 Lobular pneumonia/bronchopneumonia l 病原菌: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

l 病理改变:支气管为中心的、肺小叶为单位的、灶性分布的肺化脓性炎症; 【X线表现】:肺纹增粗及沿支气管分布的斑片状阴影,可融合;中下肺野内带多见。 3.间质性肺炎( interstitial pneumonia ) l 病原体:肺炎支原体

l 病 理:主要位于间质、肺段性分布的炎症:间质充血水肿、多核细胞浸润,肺泡间隔增厚,肺泡少量渗出。

1)一侧肺中下野近肺门区;

2)肺纹增粗,网状阴影,自肺门向周围扇形浸润的片状模糊影; 3)多在2-3W内吸收。

(六)肺结核 pulmonary tuberculosis 1.原发性肺结核 primary pulmonary tuberculosis 原发综合征:结核杆菌侵入体内后95%在肺内形成原发病灶,机体抵抗力差,结核性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炎。

® 原发灶、淋巴管炎、肺门淋巴结核三者构成原发综合征,98%可自愈。 【X线表现】 原发灶:上肺下部或下肺上部,单个或多个。1-2cm或整个肺叶。 淋巴结:表现为肺门影增大,同时出现淋巴管炎则为哑铃形--双极期。 淋巴结结核: 为原发综合征的延续,分肿瘤型和炎症型; 【X线表现】:单侧多见,小儿好发;肺门增大。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hemo-dieminated pulmonary tuberculosis ® 原因:肺内原发灶破坏血管;气管支气管或肺门淋巴结干酪样坏死破坏肺静脉壁-结核杆菌进入血循环;其他部位结核破坏静脉进入血液。

® 分类:急性:大量结核杆菌一次或短期内进入;亚急性或慢性:少量分次分批 【X线表现】: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三均匀:大小(1-3mm)、分布、密度 慢性或亚急性:三不均匀:分布,大小,密度(表明病灶新旧不一)。 3.继发性肺结核(再染) secondary pulmonary tuberculosis 结核杆菌再次感染人体引起的肺结核,多见于成人 途径:①原结核灶复发或重新活动, ②重新感染。

特点:病灶较局限,病程反复,易发生干酪样坏死,很少有淋巴管和淋巴结的变化。 4 浸润性肺结核 infiltra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最常见类型 )

①渗出性病灶:上肺野锁骨上下区,小片状云絮阴影,密度较淡。

②结核性空洞:洞壁薄,内光,外清;无液平;周围多有播散。 ③结核球:2-5cm球形病灶,边缘光整,密度高,多有钙化。 ④混合病灶:数量不等,大小不等,密度不同,形态多形性。 5 纤维增殖性肺结核 fibro-prolifra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 结核灶吸收好转,主要形成纤维增殖灶

§ 【X线表现】:密度较高,边缘较清晰的结节或斑片状影或索条影。 § 局灶性肺结核--位于肺尖锁骨上下区 6 干酪性肺炎 caseous pneumonia § 原因:机体抵抗力降低、对结核杆菌敏感性很高时,大量结核杆菌引起肺组织急性干酪坏死。 § 【X线表现】:干酪性大叶性肺炎、干酪性小叶性肺炎--沿支气管播散所致;密 度较高,内有透光区,簿壁空洞。

7 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 chronic fibro-cavitary pulmonary tuberculosis § 由其他类型肺结核发展而来;反复发作,时好时坏的结果; § 病理改变:纤维增生和纤维空洞;

§ 【X线表现】:两上肺为重,大量纤维病灶相互融合;空洞,大小不一,新旧不一;增值渗出并存;间接征象:纤维牵拉。

8 结核性胸膜炎 tuberculous pleuritis

(七)支气管扩张bronchiectasis :支气管内径异常增宽 ® 发病机理:

1、管壁破坏

2、管内压增高

3、壁外牵引

(八)胸部外伤

®平时:挤压伤,挫伤; 战时:火器伤、刺刀伤、爆震伤。 X线对明确伤情,指导抢救有重要意义

①胸廓变化:多发肋骨骨折、气胸、皮下气肿。 ②胸腔: 气胸、张力性气胸;血胸或血气胸;脓胸

③肺部变化:肺挫伤--肺泡内充盈血,呈片状模糊影,类似肺炎,可有肺气囊或肺血肿。 ④纵隔气肿:肺、气管、食管破裂所致;可与颈部相连;纵隔障炎:纵隔影增宽,双侧。

⑤横膈破裂-膈疝: 横膈阴影部分或完全消失,胸腔内见肠管液平,或为实性,如大网膜、脾脏等;钡剂造影可确认;左侧多见。

(九)纵隔病变

1.技术:CT/MRI逐渐成为常规;X线平片在初级医疗单位作为筛检手段 2.诊断:定性常依赖于定位,因此定位是关键;密度、信号特点; 钙化、脂肪、水等有特点 前纵隔 上:甲状腺瘤、胸腺瘤

中:胸腺瘤、生殖细胞瘤、淋巴瘤

下:心包囊肿

后纵隔: 神经源性肿瘤

中纵隔 上:甲状腺、淋巴瘤、前肠囊肿

中:淋巴瘤、前肠囊肿 下:前肠囊肿、心包囊肿

(十)支气管肺肿瘤

1 原发性肿瘤 : 恶性--支气管肺癌、肺肉瘤等 良性--错构瘤等 ; 2 转移性肿瘤:血路、淋巴路、气道等转移。 3支气管肺癌 bronchogenic carcinoma 组织发生

® 支气管上皮:正常有6种细胞:基底细胞、粘液细胞、纤毛细胞、纤毛粘液细胞、神经分泌细胞(Kultschitzky)

® 肺泡上皮: Ⅱ型肺泡上皮、Clara细胞 ® 病理类型 1.鳞状细胞癌 2.腺癌:腺泡性腺癌、乳头状腺癌、粘液性腺癌、实性粘液细胞癌,及细支气管肺泡癌。 3.大细胞癌 4.小细胞癌

5.低度恶性肿瘤:类癌、粘表癌(占早期中央型的第二位)、腺囊癌、混合瘤、圆柱瘤。 ® 分型:按起源部位 Ⅰ 中央型肺癌:段以上 直接征象:①支气管狭窄或阻塞

②肺门肿块:突破支气管壁向腔外生长时,在肺门形成肿块,可伴肺门淋巴结肿大;

间接征象: ①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部分阻塞;

②阻塞性肺炎--分泌物引流不畅; ③肺不张--支气管完全阻塞 Ⅱ 周围型肺癌:段及段以下 ® 直接征象

® 形态:圆形肿块;分叶征:棘状突起;结节征;空泡征、空洞征 ® 密度:基本密度;钙化;强化:动态增强 ® 支气管征:充气征

® 邻近改变: 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卫星灶

® 界面:边缘清楚;毛刺征;尖角、桃尖征,索条;模糊征;充血征 Ⅲ 弥漫型肺癌:主要指细支气管肺泡癌,一些腺癌也可以呈弥漫性 ® 结节或斑片影弥漫分布于两肺; 多个叶段的炎症样实变 4 肺转移瘤

® 途径:直接蔓延 ;血路转移 ;淋巴转移; 支气管播散 ® 影像表现

® 典型表现:多发大小不等、边界光整、密度均匀的圆形结节影 ® 不典型表现:

附:

肺内空洞的鉴别 肺TB 肺脓肿

基本病变 干酪性组织坏死,液化

位置 常在上肺野 中下肺野较多

洞壁 一般较薄,四周常有密度不均的病灶 多较厚,四周有较浓的炎性变化 内缘 多较规则 多不规则 液面 少见,量亦少 常见液面

邻近组织 其余肺野常有TB病灶 常无结核病灶

心脏大血管影像诊断

(一)影像检查方法 1 常规X线摄片:

后前位和左侧位;吞钡左侧位;双斜位;左前斜位:60°;右前斜位:45° l X检查的作用、限制 作用

= 摄片:心血管位置、大小和轮廓; = 透视:搏动和功能情况;

= 其它:结合肺血管改变判断血液动力学变 化或功能的变化。

= 解剖结构重叠;

= 心包、心壁、心腔缺乏对比; = 正常范围变化幅度大; = 病变早期不产生形态学变化; = 不同病变表现重叠。 2 血管造影:常规造影、DSA 3 CT血管造影:CTA 4 MRI血管造影:MRA

(二)基本病变 1

类型 左心室增大 右心室增大 左心房增大 右心房增大

常见病因 高血压,主狭,主闭,二闭,PDA 二狭,肺心病,肺动脉狭窄,法四 二狭,二闭 右心衰,三尖瓣病变

正位 左心缘增大心尖向左下方移位 心尖上翘,心腰消失,右缘右突 双房影左心缘四弓现象 右心缘右突延长右前斜位右后缘下段后突

左前斜位 左心缘后凸、向后、向下、重叠、消失 右心前下缘前突,心前间隙下段缩小左心后缘后突,心后间隙保存 左主支气管上抬气管分叉角增大 前上缘前突延长

右前斜位 前下缘前突,心前间隙下段缩小 心前间隙缩小右室前缘前凸肺动脉段隆起 食道受压移位 后下缘后突

左侧位 左心房压迫食道

2 主动脉扩大

后前位:A结突出;增宽;迂曲;移位 3 肺动脉扩大:PA段突出;心腰消失 4 肺血变化 (1) 肺血增多 类型 肺淤血 肺充血

病因 风心二狭 等 导管未闭 间隔缺损 等

表现 血管纹理增多、血管纹理模糊、上肺静脉扩张、严重时可以合并肺水肿 血管纹理增多、肺纹理清晰、肺动脉扩张、严重时有―肺门舞蹈‖ (2) 肺血减少 : 肺动脉狭窄 法四 等

(三)常见心脏病

1 风湿性心瓣膜病——风心

类型 二尖瓣狭窄 主动脉瓣狭窄 二尖瓣狭窄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

血流动力学 血流入左室受阻®左房压力®左房扩大®肺静脉淤血®缺氧® 肺小动脉痉挛®右室增大®右心衰 左心室压力 ®左心室肥大 左心室收缩期和舒张期的双重压力 ®左心室肥大®左房压力®左房扩大®肺静脉淤血®缺氧® 肺小动脉痉挛®右室增大®右心衰

X线表现 梨形心左房扩大:双心影,四弓,食道压迹,左主支气管受压抬高。右室增大:肺静脉淤血和肺循环高压。 主动脉型心左心室扩大 二尖瓣狭窄+左心室增大

2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鉴别表 ASD VSD PDA 右房 增大↑↑ 正常 正常 右室 增大 增大 正常,晚期增大 左房 正常 正常, 晚期可增大 可稍增大 左室 正常,可能缩小 增大 增大较明显,早期出现 主动脉弓 缩小 正常 增大,搏动↑↑ 肺动脉段 增大↑↑ 增大 增大,有时↑↑ 肺门舞蹈 较常见 常见 有时不显

腹部

消化系统:消化管: 食管、胃肠道 消化腺: 肝、胆、脾、胰

泌尿生殖系统: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子宫、附件、前列腺、肾上腺

一、消化系统常用检查方法

1、X线平片 价值有限

2、消化道主要靠 硫酸钡造影

消化道造影的价值:

1、观察内腔形态和功能改变

2、可早期诊断器质性病变

3、根据消化道移位可进行腹部肿块定位

4、术前估计肿瘤切除的可能性

5、可作疗效的动态观察

3、肝、胆、胰、脾检查主要靠US、ERCP、CT、MRI、DSA

二、消化道X线检查方法

1、平片 1 低密度:气体——胃肠道积气;腹腔游离气体;胃肠道液气平2 高密度:不透光结石、钙化、异物….

3 软组织(中等) 密度:实质器官——位置、大小、形态及轮廓等;肿块

2、造影 口服法:硫酸钡(钡餐)气钡低张双重对比造影(服产气粉),碘水 灌注法: 硫酸钡(钡灌肠)钡低张双重对比造影(注入空气) 造影前准备

1 受检部位空虚,禁食12小时; 幽门梗阻:洗胃,抽尽胃内容物(胃检查) 清洁灌肠(结肠检查) 2 不加任何影响胃肠道功能的药物 3 不服重金属盐类药物 消化道造影方法:采用各种体位、方法,透视与照片显示

粘膜相 充盈相 双重对比相 压迫相 消化道CT、MRI检查:

1、对消化道整体观察能力不及钡剂造影,不作为消化道疾病首选技术

2、薄层扫描,应用合适的后处理技术可提高图像的质量

3、增强扫描可了解病变血供情况

4、对肿瘤分期有重要价值

三、正常消化道X线表现:

食管:上连咽部,下接贲门;C6 - T11成人长约 25~35cm;宽约 2~3cm 颈段

弓上段 分段 胸段

胸中段(T4 – T8)

腹段

胸下段

生理狭窄:食管入口处;膈食管裂孔

生理压迹(右前斜位):主动脉弓;左主支气管;左心房;(老年:降主动脉) 粘膜:纵行、纤细

蠕动 第一蠕动波(原发蠕动)第二蠕动(继发蠕动)第三收缩波 胃的分部:

1、胃底(胃泡)

2、胃体

3、胃窦

胃的形态:1 牛角型(高张型) 2 无力型(低张型) 3 鱼钩型(等张型) 4 瀑布型 胃粘膜皱襞:具有可塑性;有纵、横、斜三种走行;胃的各部粘膜皱襞有所不同 胃粘膜细微结构:1 胃小沟 :呈网格交错的细小沟纹,正常小于1mm 2 胃小区 :上述细小沟纹包绕形 成的微小粘膜凸起,直径不超过3mm 胃的轮廓、柔软度、移动度、蠕动、动力

1 胃的蠕动:蠕动波持续20~30sec,每波间隔20sec,可同时出现2~3个蠕动波 2 胃的动力:指排空的快慢1~5min开始排出,1h排出大部,2~4h全部排空 小肠分组:

1.十二指肠:球,降,横升

2.空肠上段:左上腹 3.空肠下段:左中腹

4.回肠上段:右中腹 5.回肠中段:右中下腹

6.回肠下段:盆腔内

小肠的蠕动及动力:蠕动是推进性的运动,有时可见分节运动。钡剂2~6h小时达盲肠,7~9h全部排空 十二指肠:全程呈C字形。分部:球部、降部、横部、升部 低张时降部内侧中部 ,有一岬部,其下方常 见十二指肠乳头 十二指肠球部:1 充盈时呈三角形或卵圆形 2 廓光滑整齐 3 粘膜皱襞为纵行 4 蠕动为整体性收缩 空 肠 回 肠

大部位于左上腹 位于右中下腹部 皱襞呈羽毛状 皱襞少而浅 环形或斜形

蠕动较活跃 蠕动不活跃 多为粘膜像 多为充盈相

阑尾:盲肠内下方;粗细较均匀;边缘光滑;易于推动;不显影或有充盈缺损不一定病变 大肠:

1、包括盲肠、升结肠、肝曲、横结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

2、横结肠和乙状结肠的位置及长度变化较大,盲肠有一定活动度

3、粘膜皱襞有纵、横、斜行三种,右半结肠较密,左半结肠较稀

4、6小时达肝曲,12小时达脾曲,24小时排空

结肠袋:因结肠带的长度比肠管短,及环肌收缩所致,右半结肠深而明显,左半结肠不明显,双重对比造影时可不明显(无名沟、无名小区) 粘膜:纵、横、斜

直肠:1、两个弯曲—骶骨曲和会阴曲 2、一个膨大—直肠壶腹

3、直肠后间隙——宽度在1cm以下

四、消化道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形态改变 功能改变

粘膜皱襞 分泌 管腔 张力 管壁 蠕动

位置、活动度 动力

1 粘膜皱襞改变(早期诊断的关键):

1 肥厚或萎缩:前者一般代表慢性炎症;后者多 见于萎缩性胃炎 2 粘膜纠集:常见于胃与十二指肠慢性溃疡

3 龛影(niche):溃疡形成的管壁凹陷称为壁龛。钡剂充于壁龛内形成的影象成为龛影。龛影是溃疡病的直接征象,是X线诊断溃疡病的主要依据。

切面观:龛影呈底宽口窄的乳头状或口宽底窄的圆锥状,边缘光滑,凸于胃腔轮廓之外。 正面观:龛影呈圆形或椭圆的致密影,边缘光滑整齐

2 管腔的改变:

1 充盈缺损(filling defect):多为腔内肿块所致,可根据其大小、形态、边缘轮廓来推测性质。消化道内食物团块、异物、胆石、粪块、蛔虫团等也可造成

2 管腔狭窄:向心、偏心,规则、不规则 3 管腔扩张:原发性,继发性

3 管壁的改变:主要是柔软度(僵硬) 和可扩张性的改变

功能性改变:

1分泌增加:钡剂涂布不良(雪花状) 2张力改变:张力增高和张力降低 3蠕动改变:蠕动增强和蠕动减弱 4动力改变:排空加快和排空延缓或停止 5器官的位置和移动度

五、消化道常见病的X线诊断

食管: 食管憩室 食管癌 食管静脉曲张 胃: 胃炎 胃癌 胃溃疡 小肠 : 十二指肠憩室 结肠 : 结肠癌 结肠炎 1 憩室Diverticulum:

1、由管腔向外突出的囊状腔隙

2、分先天性和后天性

3、分三型:内压性憩室;牵引性 ;牵引内压性憩室

4、圆形或乳头状(内压性)三角形(牵引) ,大小多为1~2cm,有粘膜皱襞通入 2 食管静脉曲张 Esophageal Varices:

门脉高压重要并发症,呕血的主要原因(破裂出血时不宜钡餐检查) 早期:食管下段粘膜稍增宽,略迂曲

中晚期: 蚯蚓状、串珠状充盈缺损,张力低,蠕动弱,上行性发展 程度:自下而上,分轻、中、重 CT、MRI对食管旁静脉曲张价值高

3癌 Carcinoma:特征:粘膜破坏,管腔狭窄,管壁僵硬,蠕动减弱,充盈缺损,龛影形成

1、增生型(蕈伞型、髓样型):不规则充盈缺损隆,隆起性病变

2、浸润型(硬性癌):局限型 管腔不规则狭窄;弥漫型 (革袋状胃)

3、溃疡型:恶性溃疡

4、混合型

1.食 管 癌:好发于中下段,进行性吞咽困难,鳞癌多见。晚期可纵隔脓肿,食管-气管瘘,肺部感染

恶性溃疡:半月征(腔内、环堤、半月);指压迹征;裂隙征;龛影周围粘膜中断

2.胃癌: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胃窦、贲门、小弯,起自粘膜上皮细胞,均为腺癌(半月征 指压迹征 裂隙征 龛影周围粘膜中断)

3.大 肠 癌: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 常继发于肠血吸虫病和息肉;绝大多数为腺癌 增生型:多于盲肠、直肠,菜花状充盈缺损 浸润型:多于乙状结肠,向心性环状狭窄,分界截然 溃疡型:腔内不规则龛影,半月征

与炎症鉴别:局限、截然、固定、破坏、肿块

3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Gastric and Duodenal Ulcer:

胃肠壁溃烂形成缺损;中青年好发,男性多见;好发于小弯(胃),后壁(球部) 直接征象:龛影 诊断溃疡的主要依据:

胃溃疡1cm左右,>2.5或4cm者称为巨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一般1~3cm 侧面观:腔外\乳头或圆锥状\光滑 正面观:圆或椭圆,边光整

壁龛附近的改变:1 粘膜水肿:月晕征、狭颈征和项圈征 2 粘膜纠集:放射状、达溃疡口部,愈近口愈细 间接征象 痉 挛:幽门附近溃疡 幽门痉挛 球部溃疡 ―激惹征‖

张力和蠕动改变:张力增高和张力减低 分泌功能改变:分泌功能亢进 动力改变:排空的快慢 压 痛:局限性压痛

器官变形 1 球部溃疡: 叶状、―山‖字(三叶草征)、花瓣状、不规则状

2 胃体部溃疡 : ―沙钟胃‖或―葫芦胃‖ 3 胃小弯溃疡 : ―蜗牛胃‖

4 胃窦部溃疡 : 幽门管偏位或梗阻 良性溃疡与恶性溃疡的X线鉴别要点: 龛影特征 良性胃溃疡 恶性胃溃疡 边缘 光滑整齐 不规则 指压迹征 无 有 裂隙征 无 有 狭颈征 有 无 项圈征 有 无

龛影位置 胃腔轮廓之外 腔内或部分腔内 环堤征 无 有 半月征 无 有

周围黏膜 均匀纠集达龛影口部,愈近口部愈细 突然中断,不达口部,愈近口部愈粗 附近管腔壁 柔软,有蠕动波 僵硬,蠕动波消失

六、急腹症:起病急、病情重、演变快、多系统、多器官

消化系统:胃肠穿孔 肠梗阻 肠套叠 技术要点:投照体位 立位、侧卧位水平投照;对比剂: 碘水 诊断技巧:1 临床特点:病史、症状、体征 2 腹腔气体:来源、分布、形态 胃肠穿孔:气腹征——X线表现:膈下弧形、新月形透光影

肠梗阻: 病 因:1 机械性肠梗阻 2 麻痹性肠梗阻 3 血运性肠梗阻 X线检查

1、一般用透视及腹部平片(立、卧位)

2、急性梗阻一般不做钡餐检查(碘水)

3、怀疑大肠梗阻可行钡灌肠检查 X线平片可提供下列问题的信息:

1、有无梗阻

2、确定梗阻的部位

3、判断梗阻的程度

4、区分机械性和动力性梗阻

5、机械性梗阻是的单纯性还是绞窄性

6、梗阻的原因

假阳性 假阴性

急性胃肠炎 肠梗阻早期 服用泻药 高位小肠梗阻 长期卧床 严重绞窄肠管充 清洁灌肠后 满液体

2.梗阻定位? 1 小肠高位 2小肠低位 3结肠低位 3.梗阻程度? 结肠内气体变化的诊断价值: 结肠内无气体,小肠梗阻逐渐加重——完全性 ·多次检查结肠内仍有少量气体——不全性 ¸结肠内气体不多,且时有时无——不全性 4.动力状态?机械性 OR 麻痹性 5.有否绞窄?

概 念 血供障碍 常见病 扭转、粘连、内疝 分 类 完全性、不完全性

特征性表现 空回肠换位征、假肿瘤征,咖啡豆征/黑白鸟征 非特征表现 腹水征、小肠多液征

肠套叠:一段肠管套入邻近肠腔内的一种机械性肠梗阻

典型X线表现:1 钡剂灌肠:杯口状充盈缺损,触及包块,―弹簧状‖、―螺旋状‖、―线团状‖影像 2 空气灌肠:圆柱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块影

灌肠的治疗适应症:病程短,

肝:

一、管道结构:肝动脉、门静脉、胆管、肝静脉;第一肝门;第二肝门;第三肝门

二、分段

Ⅰ.尾状叶 Ⅱ.左外上段

Ⅲ.左外下段 Ⅳ.左内侧段(a ,b) Ⅴ.右前下段 Ⅵ.右后下段 Ⅶ.右后上段 Ⅷ.右前上段

三、形态

T1WI信号 脂肪>肝脏>肌肉>脾脏>大血管 T2WI信号 脂肪>脾脏>肝脏>肌肉>大血管

四、肝脏血供

肝组织: 肝动脉 20~30% ; 门静脉 70~80% 1 肝癌HCC: 肝动脉90%以上

CT(HCC):

平扫: 较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出血、坏死、脂肪变)灶,边界较清(假包膜)或不清 增强: ―快进快出‖强化模式, 供血动脉增粗

MRI(HCC):T1WI: 不均匀较低、等、稍高或混杂信号 T2WI: 不均匀较高或混杂信号,边界较清(假包膜)或不清 门脉癌栓:门脉增宽,充填软组织影 AVF:静脉早显

2肝转移瘤:平扫:边缘模糊的略低密度灶; 增强:环形强化、靶征、牛眼征 3肝海绵状血管瘤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HCH: 典型CT、MRI表现:边缘较清,光整或浅分叶状 增强:从外到内结节样―充填式‖强化,―早出晚归‖

CT平扫:较低密度;T1WI:较稍低信号;T2WI:均匀高信号

4肝囊肿hepatic cyst 典型CT、MRI表现:边缘清清楚、光整,均匀,囊壁薄;增强扫描无强化 CT平扫: 0~20 HU;T1WI:低信号;T2WI:均匀高信号

5肝脓肿hepatic Absce 典型CT、MRI表现:边缘模糊或较清、可环晕状,壁厚

增强扫描囊壁呈(多)环状强化,病灶有缩小;CT平扫:较低密度灶,中央坏死区呈低密度 T1WI:不同程度低信号; T2WI:不同程度高信号 6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

典型CT、MRI表现: 体积 早期增大、晚期缩小

肝叶比例失调 左肝及尾状叶相对增大 肝裂增宽 胆囊向后外方移位 轮廓 肝表面小波浪状 质地 肝硬化结节形成

继发改变 脾大、门脉高压、腹水、肝癌

7 脂肪肝:

1、肝脏CT值

2、肝脏密度

3、局灶性脂肪肝、肝岛与肝占位有时鉴别难,脂肪肝内血管无移位 胆 道Biliary Tract: 1 检查方法 (一)平片

(二)X线造影: 口服胆囊造影;静脉胆道造影;术中胆道造影; ―T‖管造影 经皮肝穿胆道造影(PTC)/引流(PTCD);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三) MR MRCP (四) CT CTCP (五) US 2 胆囊CT表现:胆囊壁:菲薄呈细线状;胆 汁:多呈水样密度 3 胆道MR(MRCP)表现

胆囊壁:菲薄呈细线状。;胆汁:T1WI:胆汁多呈低信号;T2WI:多为高信号 胆石症(cholelithiasis)注意CT与MRI诊断 分类:阴性结石: 胆固醇;阳性结石: 含钙盐多 1.胆囊结石---X线检查

(1)阳性结石:蛋壳状,石榴子状 (2)阴性结石:需造影才能显示, 充盈缺损 2.肝外胆管结石---X线检查:多为阴性结石,可伴胆道梗阻 3.肝内胆管结石

慢性胆囊炎症(chronic cholecystitis):胆囊缩小,壁增厚常合并结石 胆囊癌:胆囊壁不均匀增厚,肿块,易肝脏受侵、转移 胰 腺Pancreace:

胰腺正常CT表现:平扫:软组织密度,与脾脏相仿;增强:―快进快出‖,与脾脏相仿 正常胰腺MRI表现:T1WI:中等信号,与肝脏相仿;T2WI:略低于脾脏信号 脂肪抑制序列信号高于肝脏、脾脏 1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单纯水肿型胰腺炎

1、胰腺体积增大

2、胰腺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均匀强化

3、轮廓清晰 / 或模糊,可有胰周渗出

4、可肾前筋膜增厚

坏死性胰腺炎:

1、胰腺坏死

2、轮廓模糊,可有胰周渗液 2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

1、胰腺萎缩:局灶性 / 或完全性

2、胰腺增大:炎症、水肿、合并囊肿

3、胰管扩张:管状/串珠状,局限/弥漫

4、密度改变:正常 /减低(胰腺脂肪替代)

5、胰腺内假囊肿形成(34%),囊壁可钙化

6、钙化:胰管结石、胰腺钙化

3 胰腺癌(pancreatic carcinoma)

1、胰腺肿块,局部增大,肿瘤远端胰腺常萎缩

2、平扫多呈等密度 / 或略低密度,

3、增强扫描多为轻中度不均匀强化 4、可侵犯邻近血管

5、T1WI较低信号,T2WI上信号表现多样 6、可有肝转移、腹内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

泌尿系统 (一)、尿路平片

准备 清洁肠道:饮食、灌肠 范围 胸11椎体-耻骨联合 作用 肾轮廓、结石/钙化、节育器 限制 等密度病变、功能 (二)、尿路造影

1、静脉(顺行)尿路造影 禁忌症 碘过敏、肾衰… 作 用 功能、解剖、阴性结石 限 制 阳性结石 2.逆行肾盂造影 禁忌症 感染、尿道狭窄 实 施 无菌、注气、给药 作 用 解剖、阴性结石 限 制 阳性结石、功能

3、膀胱、尿道造影

作 用 膀胱、尿道病变 限 制 感染、外伤

4、血管造影

作 用 血供特征 限 制 创伤、碘过敏

(三) 正常X线尿路造影表现 肾脊角;肾盂、肾盏;三个生理狭窄 对比剂逆流

(四)常见泌尿系统病变 1 肾盂积水 hydronephrosis 原因:结石、肿瘤、炎症、粘连、先天

2 尿路结石 urinary stone 分类 阳性结石 磷酸钙、草酸钙 阴性结石 尿酸盐

部位 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 后果 血尿、积水、肾功能减低

鉴别: 肾 结 石,胆结石,输尿管结石 淋巴结钙化,膀 胱 结 石,淋巴结钙化、静脉石 鉴 别 要 点 解剖+形态

重点注意肾盂积水与尿路结石的CT ,MR的典型表现 肾占位:(抱球征)

肾盏:拉长、分离、压扁、扩大或变窄 肾盂:受压变形、移位

1 肾肿瘤 renal tumor 临床 血尿、腰痛

病理 肾癌、肾盂泌尿上皮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影像 KUB 肾影?

造影 变形、破坏、充盈缺损、积水、功能减低 CT、MRI、DSA

一、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1、最常见的良性肾肿瘤,女性多见

2、瘤体多较小,无包膜

3、生长缓慢,可局部侵犯

4、瘤内发现脂肪成分是诊断关键

5、多发者常与结节性硬化有关,可伴有脑室旁钙化结节、面部皮脂腺瘤、智力减退

二、肾细胞癌

1、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

2、<4㎝者常有假包膜

3、瘤内出血、囊变、坏死、钙化

4、分十种亚型,其中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约占90% 以上, 恶性程度依次递减 透明细胞癌:富血供而不均匀;乳头状癌:少血供而不均匀;嫌色细胞癌:少血供而均匀

三、肾盂癌

1、肾盂及肾盏内

2、多为泌尿上皮癌

3、少血供

4、常伴肾盂积水

5、可向输尿管及膀胱种植转移,也可侵入邻近肾实质

四、膀胱癌(Cystocarcinoma)

1、泌尿系最常见恶性肿瘤,以泌尿上皮癌最常见,易复发

2、多见于老年人

3、常出现无痛性血尿及排尿困难

4、多位于膀胱三角区和膀胱侧壁

5、表现为边缘不规则的充盈缺损

五、肾脏创伤

1、平扫:有出血时密度增高。

2、根据血肿密度,可大致判断出血时间

3、增强扫描:

肾血管损害:肾灌注减低

肾组织存活:肾实质有强化 活动性出血:造影剂进入血肿、腹腔

医学超声影像技术发展综述

《医学统计学》考核实施方案(影像)

影像总结

21 医学检验基本知识考试题

医学检验影像互认制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首都医科大学

税收基本知识读本要点

影像学总结

影像诊断学总结

影像科总结

影像医学基本知识要点总结
《影像医学基本知识要点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