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日汉互译

发布时间:2020-03-01 23:18: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XXXXXXX学院(论文)

原创性声明

本人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毕业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 XXXX

I

2014/6/12

日期:XXXXXXX学院(论文)

摘 要

翻译要实现的目标是忠实的传达原文,实现“顺、迭、雅”。但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往往难以做到。其原因是在翻译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障碍。文化障碍是最常见也是最忌简单处理的因素。由于自然社会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文化障碍。这也对双语之间的完全转换产生了制限。日汉各有其自身文化烙印与文化色彩,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语言学习者要想正确理解并成功地进行日汉的互译,就必须首先对日汉两种文化有深刻的了解。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日汉两种语言有着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同时这两种语言还受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绝不可只考虑语言的转换,还应增强文化意识,要从跨文化交际的立场出发,采用适当的翻译方式,尽力消除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交际障碍,达到准确介绍异国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日汉互译

文化差异

II

XXXXXXX学院(论文)

1.引言 ......................................................................................................................1 2 文化差异和翻译原则 ...........................................................................................2 2.1 生活环境的差异 ..............................................................................................................2 2.2 生活方式的不同 ..............................................................................................................3 2.3 审美意识的差异 ..............................................................................................................4

3.日汉翻译中文化障碍的主要表现.....................................................................5 4.结语 .....................................................................................................................7 致 谢 .......................................................................................................................8 参考文献 ...................................................................................................................9

III

XXXXXXX学院(论文)

1.引言

中日两国文化关系密切。自汉朝起,两国便开始了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最初日本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后来从中国引进了文字,并逐步用汉字的结构制造了日本的假名, 于是形成了既有假名又有汉字的日语。因此, 一般人都认为中日语言同宗同源, 在翻译上不会有什么障碍。但在实际生活中并非如此。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 不同民族的文化反映在不同民族的语言之中。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两个人在进行语言交流时,往往习惯于用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去理解他民族的语言现象。这就难免出现彼此不大理解甚至误解或曲解而影响或破坏交际效果。在此,我们应总结出日汉互译中出现的一些不同,以此折射出一些中日文化差异。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可以说,翻译是一门集创作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语言艺术,涉及到诸如语言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多门类学科。翻译的目的在于利用两种语言相互转换进行思想和文化交流。由于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活动不仅仅表达了行为主体的思维内容,同时还反映了主体的价值取向、审美意识等等深层次的文化特征,因而,翻译便不再只是一种语言层面上的转换工作,而更是一种源语言与目的语言所生存的文化之间的传递行为了。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不顾及两种语言特征和两种文化差异,轻者很难再现所译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和文化内涵,重者有时甚至会产生由于翻译的失误而导致的文化冲突。本文从分析中、日文化几个方面的差异着手,探析中文和日文翻译之间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方法。

XXXXXXX学院(论文)

2 文化差异和翻译原则

中国和日本隔海相望,是一衣带水的邻邦,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往来,促进了两国之间的交流。日本人称:「中国は日本の文化の母国である」(中国是日本的文化母国),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至深,日本人的思想、情爱、伦理、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无不带有中国古文化的痕迹。但由于日本民族一方面善于追求新事物、新观念,喜好模仿,并能巧妙地将他种文化有机地调和吸收,变为己有、为己所用;另一方面又顽固地坚持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民族意识等,小心翼翼地提防着被外来文化所同化,排斥性地选择与本民族文化不相冲突的、并可完善自己的东西,执著地维护民族的自我意识的这样一种双重性格所致,中日文化又存在许多相异的方面。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待和处理两国间的文化差异,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鉴于中日两国历史上和地理上的文化交流特点,翻译工作也应该求同存异,相互尊重,采取符合中、日民族语言习惯、文化特征的表达形式灵活处理。在涉及到文化方面的翻译时不能采取入乡随俗的办法,这种翻译无助于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在很多情况下往往达不到翻译的目的,反而起到了阻碍的副作用。

2.1 生活环境的差异

中日文化上的差异,是由于各自的生活环境所形成的,不同的地域文化之间绝不能互相替代。水稻是日本人赖以生存的作物,自古以来日本人就对水稻及其相关的事物( 如「米、飯、餅、畔、田、畑」等)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日语语言中有许多和水稻有关的表现方法。如:表现自私行为、一切为自己利益着想,称「我が田に水を引く」;形容事情棘手不好处理,称「餅を搗く」;形容各有所长,称「餅は餅屋」;形容吃不上饭、揭不开锅,称「飯の食い上げになる」;由于喜欢对方以致把任何东西都不假思索地送给对方,称「田もやろう畔もやろう」;表示殊途同归,称「田を行くも、畔も行くも」;形容有地位而无实权, 称「餅の形」; 福从天降, 称「開いた口へ餅」;锦上添花,称「餅に砂糖」;穷奢极侈,称「餅の皮むく」等等,都是稻米文化在生活中的巧妙应用。因此,在汉译这些词语时,应译出这种“稻”的异味。水稻在中国尤其南方广为栽培,但中国农作物品种繁多,因此水稻并没有形成单一的文化。反之,树木给人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条件,它不但为中国人提供了诸多方便,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语言词汇,形成了树木文化的语言特色。因此在日译时也不可不顾及中国文化的这种“树”味。如:用“樱唇、樱桃小嘴、杏眼、桃腮、柳眉、杨柳细腰”等来形容婀娜倩女。用“桑梓”或“梓里”比作故乡;以

XXXXXXX学院(论文)

“桃李”比作门生、弟子,以“枇杷门巷”暗示妓女居所⋯⋯。可以说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单纯的语言翻译是无法完成传递文化信息这一任务的。雨水对于水稻栽培至关重要,但中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黄河流域的降水量却并不很多,因此黄河流域主要以旱作植物为主。然而,在日本,由于是岛国,充足的雨量不仅带来丰富的植被,而且使得日本人对于雨有一种特殊的敏感。降雨已非单纯意义上的自然现象,它与日本那种独特的阴湿文化不无关系。日语中有许多描述雨的词汇。如「春雨」「小雨」「大雨」「凍り雨」「氷雨」「地雨」「俄雨」「夕立」「時雨」「五月雨」「豪雨」「白雨」「麦雨」「微雨」「梅雨」「土砂降り」「朝雨」「丑雨」「気違い雨」「霧雨」「小糠雨」「桜雨」「村雨」「漫ろ雨」「袖笠雨」「照り雨」「通り雨」「長雨」「涙雨」「横雨」等等不下一二百个,不同的季节,同一季节的不同时间,一天里的不同时辰,说法各有不同。对于雨的精细描写,是日本人阴翳礼赞的重要表现,也是我们翻译中很难准确完成的棘手之处。

2.2 生活方式的不同

人们的生活方式主要通过衣、食、住、行等方面来体现,生活方式的不同在各自的文化上均会得到充分的显现。中日文化的差异最明显的还是体现在饮食文化之中,这是不同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不同的民族意识,进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意象。中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史,在这悠悠的历史长河之中,封建主义起着主导作用,封建士大夫阶级有权有势,在生活上为所欲为,穷奢极侈,变换着吃法,随之也就产生了众多吃的学问。平民百姓生活艰辛,鱼肉荤腥是很难享用的了,不过在士大夫阶级吃的学问的影响下,一旦弄到点儿鱼肉什么的,也不甘粗制滥造,总是想方设法精心烹饪一番,当一饱口福之后,在精神上也能获取某种安慰。反观日本,有文字记载的只有两千多年的文化史,其封建阶级的势力,远不及中国的雄厚,且日本地域狭窄、物产不丰、尤其是明治维新以来,接受欧美文化较快,统治者的目光重点放在对外扩张、经济发展上,因此也就很少顾及吃的了。在日语语言当中,有关烹饪手段的词汇,寥寥无几,只不过是「煮る」(熬、煮、烹、炖)、「焼く」(烧、烤、焙)、「炒める」(炒、煎)「茹でる」(煮、熬)、「煎る」(煎)、「揚げる」(炸)等有限的几个。而中国的烹饪手段,可以说是丰之又丰、繁之又繁。仅从一个字的动词来数就有“炸、爆、溜、馏、扒、烧、焙、炒、炖、烹、熬、煮、焖、烩、烙、蒸、烤、炝、熏”等不下几十种。日译这些专业术语时,很难找到恰当的词语与之对应,作到等值翻译,也只能是作些相应的解释。如:焖/ふたをしっかりしてとろ火で煮る;炖/食品をとろ火でゆっくり煮る;炸/油で揚げる;炒/油でいためる;烹/油でいためてから液体の調味料をかける;馏/暖めなおす;溜/油で揚げ上にあんをかける⋯⋯。有些菜肴名称日

XXXXXXX学院(论文)

译时还简单,如:“烤鸭”可以译作「アヒルの丸焼き」或干脆直译为「コーヤーズ」。然而,有些菜肴的名称翻译起来却不那么简单。如:“熬白菜”译作「白菜を汁をたっぷりにして煮る」;“溜肉片”译作「肉の揚げたものをあんかけした料理」。有些菜肴名称译来更为繁杂。如,“烙饼”译作「麦粉を水にといて鉄鍋やほうろくに油を引いて焼いた粉食品」;“爆肚儿”译作「羊の胃をごく短時間熱湯に入れて弾力性を有する程度に軟らかにした料理」⋯ ⋯ 。这种情况反观日本亦然。例如,中文的“卡拉O K ”一词源于日本,它的原身是「空オケ」或写作「カラオケ」,其“空”表示“没有、无人”等意思,“オケ”是__外来语“オーケストラ”的简略说法,意为“管弦乐团”,也就是“没有人的伴奏乐队”。后来这种自娱自乐的唱歌形式风靡世界, 中文勉为其难地翻译成“ 卡拉O K ”,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这种情况还有很多, 如,「スナック」、「パチンコ」等等。

2.3 审美意识的差异

审美意识是民族文化中最深层、最核心的部分,它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一点一点积淀而成。中日两国由于各自的发展历程、地理环境等的不同,两国的审美意识也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龙”和“凤”,这尽管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但在中国人的心中,“龙凤呈祥”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封建皇宫,碑坊梁柱多饰以“龙、凤”以求祥瑞、颐和,欢乐庆典,男婚女嫁也多以“龙、凤”谕示吉祥、和睦。至于语言中的“龙、凤”更是比比皆是。如:“龙飞凤舞、龙肝风髓、龙眉凤目、龙意凤姿、龙跃凤鸣、龙幡凤色、丹凤朝阳、有凤来仪、龙马精神、龙蛇飞动、龙腾虎跃、龙骧虎步”等均系褒义词。还有形容地势之险峻、精神之壮烈,诸如:“龙盘虎踞、龙潭虎穴、龙战虎争、龙争虎斗”等说法也屡见不鲜。由于崇尚“龙、凤”,中国人的姓名中不乏“ 龙、凤” 二字。尽管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尤深,但这种传统的“龙、凤”观念,日本人所知甚少,更谈不上崇尚“龙、凤”的文化意识了。反之,日本人对“狗(犬)、猪、龟”等中国人颇为贬斥的动物却抱有好感,以“犬、猪、龟”作为姓氏的也大有人在。如「犬川、犬丸、犬上、犬井、犬石、犬江、犬島、犬宮⋯」「猪川、猪山、猪口、猪井、猪内、猪本、猪坂」

XXXXXXX学院(论文)

3.日汉翻译中文化障碍的主要表现

由于历史、社会、地域、风俗习惯等的不同,中国人和日本人往往对同一事物的思维、理解、看法和说法都不尽相同,甚至有很大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就形成了各种形式的文化障碍。而这些文化障碍体现在不同的文化信息符号里,文化信息符号是一个庞大的象征系统。这些符号被称作“非规约性符号”,因为它的内涵随文化形态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可以说文化障碍是由“象征”的“非规约性”造成的。

1.1语言中的民族意识化符号障碍语言中的民族意识化符号指反映该民族一切观念形态的语言信息符号。它间接地反映该文化的观念形式。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龙”和“凤”,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凤呈祥”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尽管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很深,但这种“龙、风”的传统观念,日本人所知甚少,跟谈不L崇尚“龙、风”的文化意识了。相反,日本人对中国人大加贬斥的动物,如“狗、猪、龟”等却抱有好感。日本人认为“狗”忠诚,“猪”健壮,“龟”长寿。中国人则认为“狗”下贱、讨厌,“猪”污秽、懒惰,“龟”鄙俗、欠雅。

1.2语言中的民族声像化符号障碍 语言音位系统和文字系统属于民族声像化符号,包括比喻词、以听觉、视觉为感应媒介的声、像、色描写性词语、成语、谚语、俗语等。例如:汉语中有“绿帽子”之说,不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日本人很难理解它的深层含义,往往会把它当作一种时尚装束,不点明“夫 妻老寝E岛扎为”则无从知晓。此外,汉语中的“红运”、“一只碗不响.两只碗响叮当”.IFt语中的拟声词、拟态词都是具有很强象征性的民族声像化符号。

1.3语言中的民族社会化符号障碍 民族社会化符号包括反映民族习俗风情以及人际关系的社会阶级及群落的惯用称呼、服饰、体语、行为特征、活动形式的词语。如中国人在饭桌上请客人吃饭时通常说:“请吃吧!”“请吃饭!”“请吃菜!”。这几种说法之问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不管客人的身份多么高贵或多么低微,与主人的地位悬殊差别如何明显,主人一般都这么说。偶尔还会说:“伸筷子!”,多用于关系亲密者之间,且比较随便的场合。但是把汉语的这类客套话译成日语,就有几种区别比较明显的说法。日本人请客人吃饭时根据客人身份=地位及场合的不同,有不同的说法。如:“ j 扫上

1.4语言中的民族地域化符号障碍 反映某一民族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气候条件与特征、山川I、市镇称号等文化内涵的词语都属于该语言中的民族地域化符号。例如由

XXXXXXX学院(论文)

于两国所处的自然地理的不同甲、亀次、亀沢、亀谷⋯」,据日本全国姓氏网统计,带“犬”字的姓氏有7 4 个,带“龟”“猪”的姓氏各有1 0 0 之多,可见日本人对它们的喜好。究其原因,除了日本民族对动物怀有一种亲切感之外,主要还是长期形成的文化习俗所造成的文化现象。日本人认为“ 狗” 忠诚,“ 猪” 健壮,“龟”长寿⋯⋯。对于人生,这些正是梦寐以求的品质。中国人则一般认为“狗”下贱、讨厌,“猪”污秽、懒惰,“龟”鄙俗、欠雅⋯⋯。尽管“狗、猪、龟”对人类贡献很大,但人们仍然对它们不怀好感。这也是中国的文化现象。由于中国人对它们的偏见,因此产生了许多的贬义词。仅以“狗”为了例,就有诸如“狗急跳墙、狗盗鸡鸣、狗盗鼠窃、狗颠屁股、狗肺狼心、狗苟蝇营、狗尾续貂、狗彘不若、狗马声色”以及“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说法。可以说每一个词都有深层的文化意义,翻译它们时,要在日语中寻求等值词汇谈何容易。在翻译成日语时不应该把“龙”的地方都改成日本人颇感愉悦的形象,以求得等值的功效。同样,在翻译成中文时也没有必要把出现“狗”的地方都转换成中国人听起来产生好感的别种动物。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人们借助于“存异”的原则,对他种文化所获得的理解,应是更加真实、更加深刻的理解,因而也更加自觉。

XXXXXXX学院(论文)

4.结语

中国和日本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又是语言和文化都不相同的两个实体,相同相异,相互融合在一起,中日文化不是等效的。正因为如此,把一种异质文化通过翻译进入到另一种文化领域,这中间不可能没有差距。在文化翻译中,“求同”不易,“存异”也难,往往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有时还要在两者之间作出某种合理的“折中”。译事之难,莫过如此。

日汉各有其自身文化烙印与文化色彩,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语言学习者要想正确理解日汉语言并成功地进行日汉语言的互译,就必须首先对日汉两种文化有深刻的了解。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虽然语言翻译特别是那些含有丰富文化信息的日汉互译译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到底该采用何种方法应根据上下文灵活选择。此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绝不可只考虑语言的转换,还应增强文化意识,要从跨文化交际的立场出发,采用适当的翻译方式,尽力消除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交际障碍,达到准确介绍异国文化的目的。

XXXXXXX学院(论文)

致 谢

本次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问题都得以解决。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这次做论文的经历也会使我终身受益,我感受到做论文是要真真正正用心去做的一件事情,是真正的自己学习的过程和研究的过程,没有学习就不可能有研究的能力,没有自己的研究,就不会有所突破,那也就不叫论文了。希望这次的经历能让我在以后学习中激励我继续进步。

XXXXXXX学院(论文)

参考文献

1.高烈夫.日汉翻译理论与技巧[M].商务印书馆,1993 2.尚会鹏.中国人与日本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刘宗和等编著.日语与日本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4.武心波.当代日本社会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中根千枝.日本社会[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6.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学林出版社,1987.7.熊礼伟,《翻译中的文化障碍》,皖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8.白政文,《日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赤峰学院学报,第26卷第6期 9.时田昌瑞,《岩波谚语辞典》,岩波书店,2001年.

10.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 11.徐一平,《日语语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日汉互译——0919

日汉 翻译 技巧

日汉翻译练习1

英汉互译

温总理讲话(4)日汉对照

自我介绍英汉互译

中英互译劳动合同

英汉词汇互译

中英谚语互译

英汉拟声词互译.

日汉互译
《日汉互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