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闻写作经验之在新闻标题(推荐)

发布时间:2020-03-02 14:35: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在新闻标题上多花些气力

新闻标题犹如人的外在形象。当一个眉清目秀的人站在人们面前时,会使人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同样,当拿起一份报纸,首先进入视线、能提起人们兴趣和精神的一定是一则好的文章标题。人们常说的“看书看皮,看报看题”,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这好的标题就是指排版醒目、制作精美、富有特色、文字精当的标题,排版制作当然是编辑的事,我只说后一层的意思。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一条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决定着新闻的成败,体现出的是作者和编者的水平,进而决定报刊的质量。一般来讲,编者是从新闻标题中对新闻的价值、意义、内容等以及作者的写作功底做出基本的初步的判断,然后做出是认真阅改还是先放一边的决定。标题抓不住编者,就等于你的稿件没有闯过第一关。所以拟出一条好的标题,值得下功夫,必须下功夫,绝对能奏“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实效。新闻标题的总体要求是要准确,鲜明,生动,凝练,朴素。这些常识性的东西,我不缀述,况且,对于怎样拟制标题,各人有各人的习惯,不可能也不应该千篇1律,就我琢磨到的有这么6种情况:

1、概括新闻事实使标题言简意赅 在标题制作中,要把握好消息标题与通讯标题的区别。消息(也就是狭义的新闻)强调以事实为根据来命题,直接表现事物的发展过程、事情正在进行的状态。消息的标题包含着必要的新闻要素,告诉读者一个明确的含义,不可能做其它的解释,具有确定性的特点。通讯因为常常是在事件发生以后向读者提供更详细的事实和背景材料,以细致的描写、生动的形象和曲折的情节来感染读者,所以它的标题比较灵活,既可以是直叙新闻事实的实题,又可以是抽象的概括,含蓄的提示。消息体裁的特点决定了消息标题的特点。就消息来说,有的新闻事实比较单一,简单到用标题新闻就差不多可以概括新闻事实,传递给读者完整的信息,使读者一看标题就一目了然,这类新闻,如果再去苦思冥想着去修饰、拔高、加工,那是没有多大必要的。当然,就是实话直说也得斟酌字句,下苦功夫,这是谁也不能反对的。我拟制消息标题的体会是,要紧扣内容,精心提炼,力求高度概括新闻事实,做到言简意赅就好,不一定凡新闻都为加上一个不同凡响的题目而煞费苦心,想不出硬想,加不进硬加,结果适得其反,辛苦拟制出来的标题让人看了反倒矫揉造作,面目可憎。因为标题的成功与否,是不能离开它所领袖的内容而独立评判的。只有文题相符才算成功。在我的稿件中,新闻标题有的非常平易,明白如话,不用编者和读者再去想就能明白文章说的是什么事,尤其是消息标题。如《酒泉军分区举办军事高科技函授》(原载《解放军报》1992.12.13),《甘肃矿区民兵突击队会战钛白》(原载《解放军报》1993.4.24),《玉门民兵护矿护油》(1993年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陈司令慷慨助残风格高》(原载《党的建设》杂志2001年第五期),《酒泉帮工队帮助军烈属春耕》(原载《中国社会报》1993.4.16),《酒泉军分区组织干部参加党校培训》(原载《甘肃日报》1993.5.14)等等。这些标题,编者都没有做什么“加工”,所以刊登出来的也全是我的原标题。

2、精心锤炼字句使标题妥帖自然 写诗文得有唐代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中所说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神,这种精神对新闻标题的组织也同样至为重要,须精心锤炼,一字不苟。在古今吟诗作文中,常有“一字师”的佳话,做新闻标题也应该字斟句酌,在写得妥帖自然的前提下,追求精当、达意、优美。古人说“发挥意旨在句,而点缀精神在字”(明?费经虞),足可见得这单个的字在标题或是短文、诗句中的极端重要性。“诗家好作奇句警语,必千锤百炼而后能成”(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一)。只有精心提炼,才能使标题上的每一个字都用得非常妥当,达到那种加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一个字都没办法替换的境界。我虽然对标题一向都很乐于和勤于下功夫推敲,但有的算是成功的,可有不少写得就不是很完美,尤其是刚开始写新闻的时候。一直向报刊社投稿,每每就有编辑要高人一筹的感慨,试举几例。

有一位青年农民遇到几个毒贩子后拖住他们,向公安告发,公安干警安排这位青年将计就计,在他和毒贩子们再度接头时牵住他们将他们一网打尽。就这一新闻事实,我写了一篇小故事(属通讯体裁)。

好青年计赚黑心人 智公安伏获毒贩子

1月初的一天中午,安西县西湖乡青年农民王生军被3个外地人拦在村口。“要不要大烟?”一人附耳问。王生军一惊,随即说要。他看了货,问清价格,约定时间、地点后各自散去。当夜冷风飕飕,王生军与3贩在县城烈士陵园西墙角相会。王生军掏出一捆钞票交给一烟贩,那烟贩借着星光一数。3贩咧嘴一笑,也把带来的大烟交给了王生军。就在这时,数名公安干警迅速从三面包抄过来,3名烟贩当场被擒。

原来,王生军谈妥“交易”后马上赶到县城,将情况报告了县公安局。 (原载《甘肃日报》1991.1.22)

我给这篇短文拟制的标题是“好青年计牵黑心人,智公安伏获毒贩子”。这个“牵”字,意即拉住、拖住,不使逃脱和失控,是为了表达这位青年用计谋将毒贩子牵制住,争取时间有待公安人员将其伏获的意思。标题拟出来后,总觉得不太满意,像是有些字不太自然,比如这个“牵”字,就有些浮浅的感觉,没有深度,不够厚重。但一时又想不出一个更好的字来替代,就抢时间把稿件投了出去,过了几天,《甘肃日报》登出来的题目却是把我的那个“牵”字改成了“赚”字,我读报后心里不禁叫绝,非常有感慨。一个动词的替换,使标题一下子变得形象了许多,同时又把这位青年的机智、在行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和这次配合行动所取得的战果更加凸现出来,从而使标题更加准确生动。

一字之易的再说一条新闻。

敦煌丝路宾馆客房部主任关心日本游客,事迹感人。日本人返回后给其寄来书信和礼物以示谢意。原文:

扶桑寄书 情传万里

今年春节前夕,曾被评为全国饮食服务业优秀服务员的敦煌市丝路宾馆客房部主任王振玲收到了从日本发来的一封信函和一个包裹。日本游客村上行一郎夫妇向收信人致以节日的慰问;那两条长筒袜、两条丝巾的寓意正如他们在信中引用的一句中国老话“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去年8月,村上行一郎夫妇住进了丝路宾馆。一天,王振玲见他们没去吃早餐,敲门进去一看,只见村上行一郎嘴皮干裂,面色铁青,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他的夫人神情焦急,坐卧不安。原来,村上行一郎因初来乍到,水土不服拉肚子,又患了感冒,头痛发烧,无心进食。王振玲问清症状后急忙跑到附近的药店买来三包药,介绍了服法,端来一杯温开水让他服下。二人连声称谢,掏出钱来支付药费,王振玲坚决不收。吃中午饭时,村上行一郎又没出门,说他没有食欲。王振玲马上通知餐饮部给他下了一碗清淡的鸡蛋面条,亲自送到他的房间。他看了一眼还是不想吃。王振玲想了一阵,又跑回家熬了小米粥,用饭盒盛来给他吃,他吃了一口,连说“好吃”,一会儿工夫就吃完了。两天时间,王振玲顿顿从家里带来可口的饭菜,提醒病人按时服药。病人康复后,怀着十分感激的心情对总经理于振安说,他们在丝路宾馆生活了几天,深切感受到了敦煌人的古道热肠。他们离馆时,王振玲正巧在家休息,他们专程去她家辞行,拿出500元钱表示谢意,被王振玲婉言谢绝了。

原载《中国旅游报》1994.4.11)

对这一新闻,我拟定的题目为《扶桑寄书 情长万里》,突出了路程之长,来比喻服务人员和外宾的情义之深长,更远点儿想,就是两国人民的情义之深长。我原以为这则标题已经不错的了,可稿件刊出后,编辑把我的标题中的“长”字改成了“传”字,突出了以事传情和报纸突出宣传、弘扬这种精神的深义,使内涵更为丰富。

以上是标题上用字的两例。其实,不光作者,就是编者,在推敲作者的标题上,也是煞费苦心,对作者的题目的改写,也会投入很大精力,其精神和学识都是很能感染作者的,当然编辑出来的新闻标题也就争奇斗艳,颇能给人以启示。也举几例。

3、运用修辞手法使标题形象生动 人们说,从标题的制作可以看出作者和编者的水平,而追根溯源,好标题却源于拟制标题者深厚的文字功力和各类知识的综合运用。博学多采,才能运用自如,知识浅陋,往往陷入困境。言归正传具体点说,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能使文章标题鲜活而富有生气,更加强化标题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为整篇文章增添色彩。我在写新闻的时候,总想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文章活跃一下,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有些修辞格运用的较多,自己还算是比较满意的。试举几例。

仿拟。《久病床前有贤夫》(原载《党的建设》1993年第10期“婚恋?家庭?生活”专栏),一看就明白这则标题仿自中国农村的“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谚语,就是这则标题,在“西部地方党的建设刊物(1995年度)好标题评选”中获好标题奖,由“中国西部地方党刊研究会”颁发了获奖证书。它获奖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修辞格的自然运用。这似曾相识的一句话,和那句谚语一“有”一“无”,形成强烈对比,两种精神反差强烈,产生一种感人的力量。二是倡导和推崇一种积极的社会风尚,具有针贬时弊的战斗性和时代进步精神(当年我看过一份资料,当时的离婚率也是颇高的)。三是它高度概括和突出反映了主人公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也揭示了新闻主题,与内容形成自然贴切、水到渠成的“默契”,产生了无可替代的效果。

久病床前有贤夫

安西县供销社餐厅职工李秀英是不幸的——因病施开颅手术导致半身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李秀英又是幸运的,她有一个好丈夫——县人武部政委马树林。在丈夫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乐观情绪的感染下,她很快从轻生的念头中解脱出来,满怀信心地为履行做母亲做妻子的义务而不懈地努力。马树林也被省、地有关部门评为“关心妻子的好丈夫”、“精神文明建设标兵”。

历时7个半小时手术后,李秀英静静地躺在床上。朦胧中,她感到头部、颈部甚至全身都有一种不曾有过的感觉。想摸一摸,却抬不起手臂。她迷惑地望着已在她身边守候了3天3夜的丈夫,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马树林眼里闪着泪花,无言以答。当他顺从妻子央求把一面镜子拿到她面前时,她惊呆了:一头秀发被剃得精光,口歪了,眼斜了,原来俊俏的面庞已变得古模怪样,她顿时呼天喊地,痛不欲生……

剧烈的手术反应还在继续。李秀英口干舌燥,手术导致舌咽神经受损,难以进食进水。马树林勾对流质一勺勺地灌,把水果刮成碎沫一点一点地喂。虽然出门办事难,但是马树林还是想方设法满足了妻子的一切要求。妻子每天要输四瓶液体,小便频繁,身子不能动弹,他一次一次地接。妻子浑身时而酸疼难忍,时而发热发痒,马树林就不停地给她擦洗、按摩,怕妻子生出褥疮,他每隔两小时就给翻一次身。妻子大便不利,他用手掏。条件的限制,院规的约束,马树林只能趁妻子安静的间隙在小方凳上坐一会儿,实在支持不住就和衣躺倒在水泥地板上。熬了40多个昼夜,马树林体重下降了20多斤。“树林,我要把你拖累到啥时候?我不想活了……”妻子心疼丈夫啊,她眼巴巴地看着丈夫终日劳累,望着丈夫越来越憔悴的脸庞,心里真不好受!“秀英,我们夫妻恩爱十几年,我愿意伺候你一辈子。得病不由人,你可千万不要想不开啊!”一段对话后,夫妻俩泪如泉涌。妻子出院回家调养期间,马树林对妻子的关怀更加体贴入微。他每天早早起床,为妻子穿衣、梳洗、蒸鸡蛋、煎中药,晚上为她洗脚、修剪指甲……他每天坚持3次架上妻子在院子里走动。起初,妻子不会换步,他就边扶边拉,有时还俏皮地唱起“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往前走……”逗得妻子开心地笑,继而又感动地哭。一个多月后,妻子终于能扶墙走路了,为了让妻子在自己不在家的时候也能坚持锻炼,马树林在院子里栽了四根木桩,上面架了一根九米长的铁管。从院门口直通卧室。

马树林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处理好家庭关系对社会有直接影响。照顾好病残妻子是丈夫义不容辞的责任。马树林既做丈夫又做父母,为维持这个家庭花费了大量心血,可他表现给妻子和女儿的又始终是和蔼的微笑。马树林走过的是一段艰辛的人生里程,人们正是从他不寻常的经历中看到了他美好的心灵,高尚的品德,从而尊敬他,奉他为男子汉的楷模。“三八”妇女节,马树林应城关镇妇联的邀请为全镇2000多名职工家属做专场报告,很多人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从那时起,马树林关心妻子的动人事迹就在安西县城乡广泛传开了。

(原载《党的建设》杂志1995年第三期)

《为“羊”消得人憔悴》,是一则短消息的标题,是仿拟了宋代柳咏《凤栖梧》词的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主题,它和副题互为补充,就使这则消息写得比较透彻,加之这是参加征文的作品,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都比较强的特点,因而单从消息写作上其实也属于一般化的稿件,但综合上述情况,便有可取之处,由是其才获得“纪念我国环保事业开创二十周年?环境与发展有奖征文”好新闻奖(三等奖)。

为“羊”消得人憔悴 纪应汗精心照料受伤岩羊

阿克塞县民主乡民兵纪应汗在自己家里精心饲养4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岩羊的事,被牧民群众传为佳话。

今年3月的一天,民兵纪应汗在距县城30多公里的深山里放马时,在一条山沟里发现了4只被积雪困阻、已因饥饿、疲乏瘫倒在雪地上的岩羊,立即用马一只一只地驮回自己家中,腾出一间房子把岩羊饲养起来,准备养足精神后放归大自然。过了一个星期,他惊喜地发现,四只岩羊中的两只母羊都已经怀了胎。于是一直悉心守护着,盼望母羊下羔。经过两个多月的日夜操劳,纪应汗明显地消瘦了,可是岩羊,尤其是那两只母羊却一天比一天精神、肥胖起来。

(原载《生活环境报》1993.6.9)

引用。从《宝剑锋从磨砺出》(《人民军队》报2004.10.2)不难看出,这是直引了格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上句。直引,不是无病呻吟的做作,更不是大而无当的套用,也不是心血来潮的卖弄。这类标题的产生,那是在采访过程中、抑或是构思运笔有时也是正文写完后通过深思产生灵感而自然得来,那是名言警句中“找”不出来的。没有对事件的深入挖掘

- 8文都对她们做好事的事迹做了较好的描述和概括。

一对好姐妹 两个有心人

9月6日下午,酒泉地区广播电视局录像发行站职工李金华、李金雪姐妹俩上街办事,当走到酒泉市政府门口时,忽见从前面不远处一名解放军同志的自行车上掉下了一个小皮包。姐姐李金华紧赶几步把小包拾起来,一边追赶一边呼喊:“哎——解放军同志,你的皮包掉了……”由于自行车速度太快,李金华追赶了约有20米没能追上,失望地停下了脚步。她刚站定,妹妹李金雪就气喘吁吁地随后跟来。人已经走远了,怎样才能找到这位丢了小包的解放军同志呢?二人一商量,不如打开小包看看,说不定里面装有证件一类的东西,打开一看,小包里装的全是人民币,没有其它东西。姐妹俩犯难了。妹妹李金雪灵机一动,对姐姐说,那位解放军同志丢了这么多钱,心里一定着急,发现后一定会沿途来寻找,我们不如在原地等他。姐姐一听,是个好主意,于是,她俩就站在路边上注意观察路过的行人,等了约20分钟,果然见一名解放军骑着自行车飞快地朝这边走来。她们赶忙把小包举过头顶,缓缓地绕着圆圈,有意让他看见。这位解放军看见后径直来到她们跟前,认出了自己的黑色小包。原来,这位解放军是甘肃省军区某边防营的财务助理员许远仓,他刚从银行提取了2500元现金,在回旅社的途中把小包挂在车把上,不料小包的带子断了,皮包掉了下去。

比喻。用比喻的修辞方式拟制标题,会使标题更加形象生动。甘肃酒泉市银达乡农民群众兴起学文识字热潮,毛泽东主席看到该乡经验后在《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肯定、赞扬,使该乡赢得全国“文化乡”的美誉。农民文化艺术团的蓬勃兴起,不能不使人联想到40多年前该乡这段影响全国的历史,不能不探寻文化艺术团一直红火、现在再掀高潮的历史根源。我在该乡采访时,乡上的领导把附近村组的20多名新老演员组织起来,在我的引导下集体座谈,为我介绍情况,我边采访边思考,对如何写这篇文章已有了较好的把握,回来后就连夜写成了稿件。当时有按照大致的思路急于写完正文的冲动,对拟定题目没有下很大功夫,正文写完后我开始琢磨标题,脑子里一个个淘汰了“农民艺术团的风采”、“唱红陇原大地”等一般化的题目,紧扣“该乡的农民艺术团为什么能红火起来”进行了深入思考。我想,她的产生、成长、壮大,完全植根于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有文化发展的历史根源和背景,是农村这片肥沃土地、文化发展的肥沃土地造就了这支农民艺术队伍,两者是土地和鲜花的关系,是互为因果的。为此,巧用比喻,写出了《沃野奇葩》这个题目。稿件发出后,文化部主办的《文化月刊》杂志(“文化广角”专栏)等全国和全省的6家报刊(如《党的建设》杂志的“文化生活”专栏,《甘肃日报?社会周刊》,《甘肃经济日报》的“文化园林”专栏等)刊登或转载出来,无一例外地采用了我精心拟制的这个标题。当然,这一通讯在写作方法上,也打破常规,在选取新闻素材和谋篇布局上也别出心裁,出人意料,所以产生了较大的影

- 11曾应一家学校邀请,给学生们讲写好文章的体会,说就是写好文章的话题,讲什么具体内容都行。一开始讲什么我也心里没底,心想,还是按照以前举办学习班时的老规矩,让学员们提问,问到哪儿谈到哪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多少说多少,掌握多深谈多深,我就说它是“答其所问”的教学方法吧。进教室讲课前,我到后墙的“学习园地”一看,墙壁上挂着同学们的作文,我浏览了一下文章的题目,于是临时选定的就是讲怎样给包括新闻稿件在内的各类文章拟个大小得当的好题目。我之所以选定要讲题目问题,是因为我看到这些即将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同学们写的文章的标题有的是《人生》,有的是《生活感悟》,有的是《雷锋精神的传人》……我想,同学们写出这样大而无当、根本就说不透的文章标题,是应该讲一讲的了。讲课当然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还是通过自己的几篇小稿件来阐释一下这个问题吧。

阿妈牵驼送水

一场大雪覆盖了肃北马鬃山的沙漠戈壁,阻断了甘肃边防某部一连与前哨的通路。连日来,哨所的官兵一直靠化雪饮水。元月9日下午,指导员赵殿军带领战士们正在铲雪,看见山谷中有人牵着两峰骆驼朝哨所方向走来。“是草海阿妈!”“阿妈——”大家叫着,一起迎上去,有的搀住阿妈的胳膊,有的接过驼缰,好不亲热。阿妈笑着指指驼背上的两个水袋,说:“水车上不来,我估摸着你们又没水吃了……”大家簇拥着阿妈走进宿舍,小战士唐玉生赶忙搬过一把椅子放在火炉旁,说:“阿妈,你先暖和暖和,我给你做揪面片去。”赵指导员说:“你总惦记着我们,我们就是再喝几天雪水,也不忍心叫你跑这几十里山路啊。”草海把眼一瞪,说:“嗨!这像一家人说的话?”阿妈吃罢羊肉面片,碗一放就要回去。大家依依不舍地把她送了一程,一直望着她的身影融入茫茫雾霭中。

(原载《甘肃日报》1991.1.18)

像这样一件具体的事件(小故事、属通讯体裁),如果加给一个类似于“她是我们的亲人啊!”这样空泛的感叹、“雷锋精神的传人”这样的高大的定位,显然是大而无当的。只有从具体事件本身想开去,把这一简单的新闻事实概括出来用做标题,才能起到以小见大,平中见奇,平凡之中见精神的效果。《阿妈牵驼送水》这个题目,就简单明了,小事小题,和谐自然。

残疾人心底的歌

今年5月4日,在安西县南岔乡十工村的“青年之家”,一位残疾青年坐在轮椅上,流着热泪,面对着一百多名青年团员深情地唱着《社会主义好》……

10年前,不到而立之年的张青和因公负伤,被截去了下肢,失去了劳动能力。当时,他的儿女还小,妻子又高度近视,家里缺少劳力。面对重重困难,一家人失去了往日的欢笑。乡团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把张青和一家人列入团委助残帮困的重点对象,发动全乡团员青年予以帮扶。从那时起,除了鼓励张青和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外,他们还义务担负起张青和一家的承包地的耕种经营。相识的、不相识的团员青年们相继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送来化肥、农药、地膜,有的送来几块钱、几件衣服,有的拎着食品从数10公里外专程来看望,给全家人带来了希望。10年来,全乡团员青年为张青和一家捐款捐物累计达5000余元。在团员青年们的全力帮助下,张青和一家种植的粮食年年都有好收成。为了照顾张青和一家,乡政府规定,他家可以不负担粮油定购任务。组织的关怀、团员青年们的照顾深深地打动了这个残疾人的心。每到秋收后,他都要摇着轮椅随着帮忙交粮的团员青

- 1415制作得好,使读者一看题就能受到情绪的感染,获取相应的信息。也就是说,以新闻事件为依据、为基础,归纳出的新闻标题的特点,总是与这些新闻本身的特点相关的。各种新闻有什么特色,与之相适应的标题,也就会有什么样的特色,这好比人之于衣服,如果穿得整齐、合体、色彩协调,就能给人以美感,反之就会感到别扭。这样分析下来,我们可以说,新闻是有大小、色彩、情绪等诸多因素的,这些因素能在标题上体现出来,那是可以见得作者和编者的功力,也是有利于读者感受作者、编者的倾向和情绪的。

《酒泉军分区“甘草大战”反击战战果喜人》,这个标题中又是“大战”,又是“反击”,用了军事术语,就有了一种“战争”、“打仗”的感觉。我的原题目就是这一行题,这种感觉本就很明显了,可编辑又给它加上了一个引题:挽救野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么一加,就又是“挽救”,又是“保护”的,这种感觉就愈加明显了。当然编辑加这么一个引题的目的主要是揭示新闻事件本身的意义,进一步深化主题,可它与主题的特色相吻合,客观上也产生了同样效果,使人们读了整个标题后,有一种得胜归来的快感。因为新闻事件本身就是正邪的较量,就是破坏与保护、进攻与反击的斗争,有一点火药味,给读者传递一种值得庆贺和欣慰的信息,这就是标题营造出来的符合新闻事件基本特色的特殊效果,是富有感染力的。这则消息被《环境保护报》采用,还被《生活环境报》刊登在了头版头条位臵(原载1993.12.15)。

- 17有清风扑面的感觉。要达到这个效果,就得结合整篇文章的特色、所叙事实或是故事情节反复斟酌,一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下面的这篇通讯我开始想到的是《塞北鱼水情》、《红哨送老兵》等,可就要定稿时,又觉得落入了动不动就是人名、地名后面紧跟着就是什么“情”的老套,不新鲜不说,也不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整个文章那种感人的氛围,就又琢磨,才想到了这个标题。这个标题当然不深奥 ,可乍看标题,就会使人联想到成语依依不舍,想到杨柳依依,想到小鸟依人等,比较适合用她来营造并传递一种情愫,与文中主人公骑着马儿,顶风冒雪,赶20公里夜路送别亲人的感人场面相吻合,也能更好地表达由这件小事透视出来的军民鱼水情深这一主题。将原文抄录下来,好使大家对照具体事情,想想这标题用得对不对、好不好,进行比较和思考。

别情依依

牧民红哨骑着马儿,顶风冒雪从20公里外专程赶来为退伍老兵送行,与准备登车返乡的41名战士挥泪话别。这是去年12月1日凌晨发生在甘肃省军区某边防营营院里的一幕。

红哨是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牧民,前几年与母亲搬迁到距离该营20公里处,搭起帐蓬安下了家。从那时起,这个营的官兵就义务照顾她们,为她们排忧解难,和她们结下了鱼水深情。

红哨的母亲身患重病,需由红哨陪伴去城里治疗,在这牧区的大忙季节,她又怎能走得开呢?就在她两头为难,心急火燎的时候,营长马留喜带着两名战士来到她家,劝她放心地带母亲去治病。母女二人走后,两名战士一边放羊,一边抓绒剪毛,接羔育羔,悉心照料着一切。他们对剪毛虽不陌生,但毕竟不很熟练,在剪毛过程中,手上磨出了一串串血泡,但他们全然不顾,依然忍着疼痛剪呀剪,赶剪完700多只羊,手上都磨出了厚厚的僵疤。一个多月后,当红哨带着病愈出院的母亲回到家里,看到小羊羔个个活蹦乱跳,羊绒羊毛分门别类码成垛,其它一切井然有序时,母女俩心头一热,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一次,红哨的母亲出去放羊,天黑尽了还没有回来,教导员郭福兴听说后,与红哨一起带着3台车、8名官兵连夜寻找,一直到次日凌晨4点多钟,才在离牧点约10公里处的一个山坳里找到了她和羊群。只见老人裹着一件皮大衣蜷缩在那里,浑身瑟瑟发抖,上下牙齿磕得当当响,说不出话来。郭教导员把人分成两组,一组留下往回赶羊群,自己带着另一组,将老人抬上车,拉回牧点。他们熬稀饭给老人吃,烧开水给老人烫脚,等羊群回来,老人恢复正常,官兵们才放心地返回,这时,部队已吃过了早饭。

去年大年三十的下午,和往年一样,营里派车去牧点接她们来和官兵们一块儿过年,司机小梁走进帐篷,见红哨在地毯上躺着,脸上挂着汗珠,发出痛苦的呻吟;她的母亲跪在面前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小梁料定她是患了什么急病,赶忙把她抱到车上,拉回营卫生所。经诊断,红哨患的是急性阑尾炎,急需送酒泉治疗。当医生把情况向营里汇报后,营领导马上派车,并派军医李萌负责护理,连夜送到地区医院,及时做了手术,才保住了她年轻的生命。

那个冬日,空中飘起了雪花,天气异常寒冷。营领导考虑到前两天帮红哨搬家,没有垒羊圈,在这风雪之夜,羊群连个避风的地方都没有,马上派出11名官兵到红哨家垒羊圈。他们跳下车就投入紧张的劳动,手持钢钎,撬下一块块山石,又手抬背驮,一块块运送,马不停蹄地干了6个多小时,用石头垒起了一米多高的羊圈。雪下个不停,越下越大,一直到19日,平均厚度已达30公分。营领导着急了,赶快派一辆大卡车,给她们送去了柴禾、粮食、饲料和一些药品,保证了人畜安全,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

(原载《甘肃日报》1997.2.27)

6、用心做好副题使标题锦上添花 新闻标题有主题(概括主要的事实和主题思想)、副题(上副题和下副题)之分。上副题又叫肩题、眉题、上辅题、引题,用于交待背景、烘托气氛、揭示意义。下副题即人们常说的狭义的副题,用于补充、交待事实,说明主题思想的依据,弥补主题的不足。一篇稿件是只要主题就行还是要用两行式、多行式的结构,取决于新闻需要、主题拟制、作者行文习惯和制作标题的功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并无必须有和不能有的严格要求,但根据需要给稿件尤其是消息稿件组织一个好的引题或副题,主副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会使新闻锦上添花,更趋完美。

下面的这个消息,主要是用肩题来概括了主要的经验,是对主题的注解和说明。如果只有主题(《酒泉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会使人觉得文章将做得很大,也是理不出头绪的,有了这个肩题(《改进任免办法 推行满负荷工作法》),人们一看就会明白,这个单位是通过改进任免办法和推行满负荷工作法两点主要作法来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的,也突出了可资有关单位借鉴的经验的特色,文章被《甘肃经济日报》(1996.1.23)等多家报刊采用。

改进任免办法 推行满负荷工作法

酒泉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

- 2122场面,在确立了主题后我盟生了加一个引题对场景进行烘托的想法。所加引题服务主题,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

惊飞玉龙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 二连强化冬季适应性训练

入冬以来,风雪严寒把肃北马鬃山冻成了一个冰冷的世界,但驻守在这里的甘肃省军区某边防营二连官兵,却不畏天寒地冻,把训练工作搞得热火朝天。

去年12月10日,笔者来到二连驻地,只见一尺多厚的积雪把连队驻地和绵延起伏的马鬃山封固得严严实实,凛冽的朔风卷着一条条银龙,咆哮着在戈壁山谷中横冲直撞,狂飞乱舞,走进连队,却不见官兵的影子。值班员告诉笔者,连队一大早就拉进马鬃山训练去了。

笔者赶到训练场。在一条狭长的山谷中,到处攒动着人影,杀声阵阵,电键嘀嘀,擒拿格斗,雪浪翻飞。指导员何良平带领卫生员穿梭在训练场上,一边察看战士们的身体状况,一边进行鼓动宣传;炊事员扒开积雪安锅埋灶,化雪为水,忙着为干部战士准备午饭。在一处制高点指挥训练的连长黄伍才告诉我们,深秋第一场大雪后,连队在保证边境执勤任务的前提下,有意识地选择气温低、气候比较恶劣的天气,先后6次将部队带到大漠戈壁和马鬃山区进行适应性训练,从吃、住、行、走、打、藏等方面锻炼干部战士的耐寒抗寒御寒能力。较之往年,连队冬训成绩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5公里越野,时间提前了3分钟。

(原载《人民军队》报1991.1.5)

有时,即使作者不加副题,编者也可能视情加上副题。比如我写了一篇题为《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消息,分别发到了军地两家报纸。刊登出来后,地方报纸将我的主题保留,加了一个对主题起注释作用的肩题,使题目变为:

- 2425262728 -

《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标题三十式

新闻标题的写作艺术

新闻的写作经验技巧

浅谈电视新闻标题的写作

拟写一句话新闻、新闻导语、新闻标题练习

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

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经验之在新闻标题(推荐)
《新闻写作经验之在新闻标题(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