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面诊学习心得

发布时间:2020-03-02 08:24: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一些中医理论以及手诊、面诊有了初步了解,收获颇多。下面对着学期的学习做如下总结:

一、面诊的概念

面诊,即面部诊断,就是医生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来对面部整体以及面部五官进行观察,透过面部反射区了解内在脏腑疾病与健康状况的诊法。主要是了解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从而判断全身与局部的病变情况。在面诊过程中,医生不用任何仪器,而是运用医生的五官来收集病人的信息,并根据中医理论的指导,进行分析和综合,对病情做出判断,简便易行,受到临床医师的欢迎。

面诊方法是一种局部诊断方法,但它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诊断方法。面诊方法的使用,仍然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诊断面部的一些异常特征来诊断全身的疾病,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面部或五官的疾病。我们在临床上使用面诊方法,可以与其他传统诊法相结合,来提高诊断疾病的准确。

二、面诊的理论依据

面诊是以观察面部变化来诊断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它主要通过望面部各部位的色泽、斑点等来判断整体及各相应内脏的健康状况,从面诊断或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给我们提供治疗和预防的根据。面部的变化与内脏的疾病息息相关,当内脏发生病变,即在面部有所反映。所谓“相由心生”,内在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或是心理变化,终会表现在脸上的相关区域,所以脸部的望诊最能洞察病机、掌握病情。因面部为脏腑气血的外荣,又为经脉所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面部络脉丰富,气血充盛,加之面部皮肤薄嫩,故色泽变化易于显露于外。 《望诊遵经•五色相应提纲》说,“尝考《内经》望法,以为五色形于外,五脏应于内,犹根本之与枝叶也。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有病必有色,内外相袭,如影随形,如鼓应桴。故脏腑气血的盛衰,邪气对气血之扰乱,都会在面部有所反映。从面部的望诊,不仅能诊察出面部本身病变,而且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及邪气的深浅,推测病情的进退顺逆,确定其预后。因此,面诊在诊断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面部分区与健康

面部反映整体各部位生理信息,使面部成为整体完整的缩影。面部的各部分属不同的脏腑,是面部望诊的基础。古今面部分属则有所不同。传统的面部脏腑是在《内经》有关脏象、气血、经络分布的理论基础上而形成的。现代面部各部分属,是在生物全息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它在面部呈现一个倒置内脏图形,亦就是整体内脏在面部的缩影。

(一)面部分区与部位:

1、额头上三分之一处为心理压力区和心脑循环不良区。

2、眉毛二分之一处中间向印堂画直线以此为半径画圆为肺区。

3、眉毛二分之一向太阳穴画直线以此为直径画圆为肝区。

4、两眉中间为脑区(血脂区)

5、两眼中间是心区

6、左右两边眼窝为胸区。

7、整个鼻子的二分之一处中间为肝区。

8、左右两翼为胆区。

9、鼻头是脾区。

10、左右两翼是胃区。

11、鼻根两侧是胸乳区。

12、人中是膀胱区。

13、整个嘴巴及周围是生殖区。

14、下巴是肾和全身有酸痛的地方;

也叫疲劳酸痛区。

15、整个下巴到耳朵包括耳朵为肾区。

16、颧骨下侧到外眼角为大肠区

17、到内眼角为小肠区。

现代面诊的脏腑对应分布,与古代面部脏腑对应分布全然不同,它如同一个倒置的人体内脏器官在面部的缩影。

如额头正中近发际处为子宫、膀胱;额中线两侧为输尿管;输尿管近子宫,膀胱处两侧为左右卵巢;额中部为小肠;额中两侧右为升结肠,左为降结肠;前额眉骨上为横结肠;两眼上下胞为左右肾;两眼之间(即山根处)为胰腺;鼻端为十二指肠;鼻端两侧为左右肾上腺;鼻头为胃;左颧处为脾;右颧处为肝;人中处为食道;鼻唇沟处为膈膜;口唇处为心脏;下唇下为甲状腺;下颏处为咽喉;两颊为左右肺;支气管位于唇角两侧至下颏。

(二)表现形式

不同年龄表现在不同 部位的 现象不同,一般年轻人是以痘的方式,中年人以皱纹,老年人以斑的方式表现出来。具体表现有:

1. 心脑循环不良和压力区:痘,皱纹,斑 2. 肝区:长鱼尾纹和斑 3. 胆区:发青

4. 肺区:发暗,下凹是肺功能 不好

5. 脑区:川字纹心脑血管不好,如果发红,血脂粘稠度高,多为高血压。 6. 心区:长横纹心脏 不好。鼻纹供血不足。 7. 脾胃区:多为红鼻头,颜色 异样,脾胃不和。 8. 生殖区:发青,内分泌失调。

9. 肾区:发暗肾虚,耳朵小肾虚,侧脸夹下凹肾虚,如果有红疙瘩是有酸疼的地方 。

10.肠区:有斑或者成色红点肝功能不好。 11.胸乳区:颜色对称发暗。

12.膀胱区:颜色发暗,发青,有痘膀胱有问题。

四、面相与健康

婴儿的脸是洁净的,当他(她)们断奶吃食物后才显示出心、肝、脾、胃、肾、五脏的能力;随着年龄越大,在脸上表现出来的状态越多。不外乎有痘、痔、色斑、痕、纹路;一般青少年以痘表现,一般中年人以皱纹表现,老年人以斑表现。随着生活压力、环境的改变,面部所呈现的问题也不同。

1、心脑血管压力区多数长痘、斑和皱纹。

2、肝区:长鱼尾纹和斑。

3、胆区:发青。

4、肺区:发暗,下凹肺功能不好。

5、脑区:长竖纹(左右眉毛的内侧川字文,或三道,或两道)心脑血管不好;印堂发红为血脂粘稠多为高血压。

6、心区:长横纹(或一道,或两道,或若干道)多为心脏不好。鼻纹多为供血不足。

7、脾胃区:颜色异样(或红鼻头)多为脾胃不和。

8、生殖区:颜色异常发青,多为内分泌失调。

9、肾区:发暗肾虚。有红疙瘩是腰酸和全身有酸痛的地方,侧脸颊有下凹的地方为肾虚,耳朵小,肾虚。

10、大肠、小肠区:有斑和\"沉色\"的红点位肝功能不好。

11、胸乳区:颜色发暗一边对应一边。

12、膀胱区:发暗、发乌,长痘;膀胱有问题。

五、面部色诊

面部色诊,主要是通过望诊来观察面部各部位的色泽变化,了解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面色是脏腑气血的外观,也是疾病变化的反映。正常人的面色微黄而带红润,略有光泽,称为“常色”。有病时,皮肤的光泽发生变化,称为\"病色\"。

一、白色

白色主虚、寒证、虫症。常见的面白色有如下几种: (一)面色发白,虚浮

多属阴虚,可见于慢性肾炎、哮喘、甲状腺功能减退。 (二)面色淡白无华

多属血虚,见于贫血病人。 (三)面色苍白

多见于急性病的阳气暴脱。如大出血、休克引起的血容量急剧下降,以及剧烈的疼痛。 (四)面色灰白

多见于铅中毒、肠内寄生虫病(面部灰白兼见白点或白斑)。

此外,若白色见于两眉之间,是肺脏有病;肝病见白色为难治之病。

二、面赤

面赤主虚热、实热、血瘀。

高血压面部红亮;结核病两颧部呈现绯红色;红斑狼疮面颊出现蝶型红斑;心脏有病两颐(两颊及腮)呈赤色;煤气中毒时,面部也泛出樱桃红色;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热,常见面部通红并伴有口渴,甚至出现抽搐。

三、面青色

面青色主寒、痛、瘀血、惊风。临床常见面部青色变化,有如下几种: (一)面色青白

多见于阴寒内盛,气血凝滞。常见风寒头痛或里寒腹痛。 (二)面色发青

以鼻柱、眉间、口唇为甚,在小儿高热时为惊风之兆。 (三)面色青紫

多见于周围循环衰竭、心力衰竭、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缺氧及某些内脏剧痛疾病,如心绞痛和胆绞痛等。

四、黄色

面黄色主湿、主脾虚。临床常见面部黄色变化,有如下几种: (一)黄色鲜明

色如金色属湿热,为阳黄。多见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及中毒性肝炎。 (二)黄色晦暗

色黄如土少光泽,属寒湿,为阴黄。多见于肝硬变、肝癌、胰头癌等。 (三)面色淡黄

干枯或虚肿同时见口唇苍白,但巩膜不黄,称为\"萎黄\",是脾胃气虚之象,也是黄肿病的见证。多由于失血或大病之后气血亏耗或寄生虫病等原因所致。

五、面黑色

面黑色主寒、痛、瘀血、水饮,肾虚。临床常见面部黑色变化,有如下几种: (一)面色黧黑

多为长期慢性疾病,肾精亏损。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二)面色青黑

多见于寒凝瘀阻、剧烈疼痛。 (三)紫点、灰黑

常见于症瘕积聚、心肺瘀滞,如肝硬变、肝癌、慢性心肺功能不全等。

综上所述,根据面部色泽望诊,可以很快了解疾病的性质及部位。如面色现隐黑的多为神色外现,隐黄的系脾色外露,色青主肝病,色白为肺虚,色赤为心火等。尤为可贵的是,通过分部位望诊可进一步确定病位,如颐黑多为肾病,眦青为肝病,颧赤为心病,鼻黄为脾病,印堂发白为肺病。因此,色诊在疾病定性、定位方面有很大意义。医者可根据面诊图,再通过色泽变化来确定内脏疾病。

六、面诊与疾病

现代面诊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结合生物全息论发展起来的。因此在面部相应脏器分布、诊察方法上与传统中医面诊有所不同。身体的异常变化,可能发生在面部变化出现之前或之后,检查面部,可发现有骨的形状、肌肉紧张度、弹性、收缩力的变化,还可有肿胀、皱纹、结痂、缺陷、面部皮肤颜色改变及充血、疼痛等。如欲知那一脏器有病,只要看一下面部(见图2-3)所表示的部位,有无上述异常变化,如有,即表明其对应脏器有疾病。一般判断如下: 1.如果在面部出现皱纹、斑点和皮色改变,表明所在部位的相应脏器功能失调。

2.如面部出现小疙瘩、充血、肿胀,表明所在部位的相应脏器遭受病菌感染,侵入血液。

3.黑眼圈,表明肾脏、卵巢或膀胱有病。 4.巩膜黄染表明肝脏有病。

七、诊断

(诊断一)

自我诊断200708060108 杨慧雯

面相:额头长有青春痘,为心区,心火过旺;

下巴长青春痘,为内分泌失调 面色:面色淡黄,是脾胃气虚之象

(诊断二)

学面诊

中医面诊综述

脉诊学习心得

设备故障诊学习心得

美容院的面诊知识详情图解

烈面中学高三三诊文科综合地理试题

转诊

我的学医之路——暑期跟诊老师学习心得

A面B面

面诊学习心得
《面诊学习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