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爱弥儿》有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22:24: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爱弥儿》给我的点滴启示

一、简介:

《爱弥儿》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二、简要内容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前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

第二卷,他认为2—12岁的儿童缺乏思维能力,主张进行感官教育; 第三卷,主张对12—15岁儿童进行智育教育;

第四卷,认为15—20岁青年开始进入社会,论述德育教育; 第五卷,论述对子女的教育及男女爱情教育。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三、几点启示 整本书,不难看出,卢梭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的思想是殊途同归的。但这并不表明我书中所有内容都报以肯定的态度。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根本就没有进行过实际操作和实践,但中间的很多观点却是可以借鉴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和教学中。

1.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挺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

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也不会对此有很高的关注。因此,兴趣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培养孩子对事物或者是对学问的兴趣呢?我个人认为我们首先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孩子在一些地方和以前相比较有了一定的进步时,我们应该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这时我们应该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肯定,让他觉得原来自己是挺好的,我在老师的眼中,老师关注我。那么孩子就会对你赋予更多的关注,也会认真、仔细的来学习。

2.书中还说到:“有了愚笨的孩子就会有平庸的大人,我想,这条法则是最普遍和准确不过的了。最困难的是要在一个孩子的童年时

期看出他是真正的笨不是表面上显得笨,这种表面上的笨实际上往往是坚强性格的表征。”

当看到这里时,我就在想,卢梭在这里他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愚笨的孩子”将来就成为了“平庸的大人”吗?可是,一个人只有走向社会后,他的聪明与愚笨才能真正的显现出来。无数的事实可以证明,有许多在学生时代非常“愚笨”的人,走向社会后,他却变得十分的“聪明”了,他可能成为一个企业的老板,带领着许多人奔向致富的道路;而有些在学生时代很“聪明”的人,在走向社会后,却变得十分的“愚笨”了,他可能在一个单位的平凡岗位上都不太能够胜任。从卢梭这段话的后半部分,我看到,卢梭所说的“愚笨”有“真正的笨”和“表面上显得笨”之分。那么如何判断学生是真正的笨还是表面上的笨呢?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去认真研究的。作为教师,我们一定不能轻易的对一个学生宣判“死刑”,卢梭说:“轻率地对孩子们下断语的人,是往往会判断错误的!”这句话,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就值得深思的!

3.“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人的幸福只能消极地看待。衡量的标准是:痛苦少的人就应当算是幸福的人了。”

这句话可以算得上人生哲理了。我摘录这句完全与教育无关。我是从人生观、世界观的角度来看它的。人生在世,何为幸福?记得有人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人能感觉到最大程度上的满足与不满足?这个问题与幸福相似,都是对一个未知答案进行的猜测。可能永远都无法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

幸福与满足感应该是相对而言的。非常赞同卢梭的观点。幸福是一种感觉,你感觉到了,就是拥有。最痛苦的人稍微获得一些快乐也觉得非常的幸福,最幸福的人稍微遭遇一点挫折也觉得是痛苦。所谓的幸福,也就是那些痛苦少一点的人才能感受得到的吧?

4.第二卷第一节是关于是否应该溺爱孩子一节;卢梭说:“当小孩子开始说话后,他们哭的时候就要少一些。这种进步是很自然的:一种语言代替了另外一种语言。一到他们能够用语言说出他们所受的痛苦,只要不是痛得不能用言语形容的时候,他们为什么要用哭来表示呢?所以,如果他们哭个不停的话,那就要怪他们周围的人。”如果他看见我慌慌张张地跑去安慰他,替他难过,他就以为他这一下可糟了;如果他看见我很镇静,他也马上会镇静起来,以为创痛已经好了,不再痛了。他正该在这样的年龄开始学习勇敢的精神,在毫不畏惧地忍受轻微痛苦的过程中,他就会渐渐学到如何忍受更大的痛苦了。

相比较现如今社会,中国的很多成人教育自己的孩子,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凳子把他碰到了,孩子一哭,家长马上说:“不哭不哭,都怪凳子了,我打凳子,让它碰着我宝宝。”是凳子碰孩子了吗?凳子又不会动,错误在孩子。长久下去让孩子形成了让别人替自己承担责任的习惯,于是不会冷静处理,没有安全意识,学不会自己保护自己,更不可能会早早自立。

教师是个高尚的职业,对于从事这个伟大职业的我们来说是要时时提醒我们注意的——用热诚和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读了《爱弥儿》这本书后使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以后有机会我还是经常把它拿出来再仔细阅读,希望会有新的收获。

读《爱弥儿》有感

读《爱弥儿》有感

读《爱弥儿》有感

读《爱弥儿》有感

读《爱弥儿》有感

读《爱弥儿》有感

读后感:读爱弥儿有感

读后感:读爱弥儿有感

读爱弥儿有感儿童教育

读《爱弥儿》有感一

读《爱弥儿》有感
《读《爱弥儿》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