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爱弥儿》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05:49: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爱弥儿》——一本拯救中国教育的著作

对《爱弥儿》的第一次认识是在大一时候第一门专业课《教育学概论》的时候,代课的是陈平水老师,是陈老师把我们带入了教育学的神圣殿堂,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拯救中国教育的沉重使命感。

“《爱弥儿》出版后立即被译成各种文字,引起极大的震动,其影响深远,以致教育史学家评论说:‘卢梭教育学说对于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堪称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哥白尼是突破种种阻碍,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卢梭是把儿童放到了教育的中心。这是一部有重要价值的教育著作,它在法国启蒙时代是震撼人心的,不仅在教育界,而且在社会各界都引起了人们对儿童和青年问题的兴趣,引起人们对教育的深切关注。”是课本上对于本书高度评价和老师提起的高频率让我对它产生强烈的好奇,究竟是怎样一本书,会在浩如烟海的教育史料中有如此高的地位和评价?

在如饥似渴的通读之后,真的感受到了歌德说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感受教育大家内心的想法,就像和他在交谈一样,就像每天接触卢梭和爱弥儿,感受他的思想,孩子的成长。可是也由于自己本身的知识积累专业素质都非常有限,所以也只是对卢梭的教育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当时只写了百余字的感受,现在看来也是如此的幼稚和浅薄。在学习了诸多专业课和阅读了部分教育著作之后的今天,虽然知识积累和专业素质仍然有限,但是无论再读《爱弥儿》还是当时感慨教育状况的感想,都引发了我许多更深刻更广泛的思考。

总得说来,《爱弥儿》吸引我的可以分为三方面。一是卢梭在其中提出了一个划时代的教育课题——解放人性,解放儿童。首先对束缚人性的封建教育制度进行了激烈批判,阐述了其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和教育理念。是他发现了“儿童”,把儿童就当做儿童来对待。纠正了之前的“小大人”和“未成人”的错误倾向,“小大人”是完全把孩子按照大人的模式和要求对待,大人的世界总还是有不适合孩子的地方,就像应该有专门设计的童装而不是只是把大人衣服做成缩小版,因为会有诸如豹纹和高开叉旗袍这种并不合适的服装。而“未成人”则似乎进入了另一个极端,不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认为一切的事情都可以由大人来决定。这两种错误倾向是存在内在的冲突的,而“儿童”即是“儿童”就完美的解决了这一矛盾。

对于“教育”他又有了新的定义:有人说“自然不过就是习惯罢了”,这是什么意思呢?不是有一些强制形成的习惯永远不会消失吗?人只要处在一种境地,就能保持习惯产生的习性,虽然这些习性对于我们来说是最不自然的,但是只要情况一有所改变,习惯就消失了,天性又恢复过来。教育只不过是一种喜欢而已。我们要真正研究的是人的地位,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真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这样的真知灼见在书中比比皆是。让我一次次的丰富和刷新对教育的认识。

更难能可贵的是,卢梭把对教育深奥哲理写的十分深入浅出,让我惊讶的学到原来对教育的理解也可以这样的简明生动!“至于我,我不害怕爱弥儿说话粗鲁,我只怕他说话傲慢,我宁可让他在请别人的时候说‘你去做’而不是用命令的语气说‘我请求你’。我所重视的不是他使用的措辞,而是给他那些词的含义。”在对爱弥儿的教育中就轻松的把深奥的教育哲理阐述出来了。尤其是它涉及面非常广,包括了像爱弥儿一样成长的所有孩子的发展过程,牙牙学语到表达自我,睁开双眼到认识世界,结交伙伴到感受爱情……书的后半部分加入的女主人公苏菲与爱弥儿的爱恨情愫更成了卢梭表达爱情观的有利平台。“爱弥儿,当你离开苏菲,我并不是让你抛弃她。如果你现在能离开她,不同她结婚,那对她来说,真的是太好了你现在如果要离开她,以便在回来的时候更适合做她的丈夫。你不要以为你已经配得上娶她了,你还有许多必须要做的事情还没做。你要去完成那高尚的使命,学会忍受离别的痛苦,你要去获得忠贞的报偿,以便在回来的时候,使你能有体面的同她在一起的权利,能够不需要她的恩惠而直截了当的答应你的求婚。”一个父亲对儿子多么真挚的教诲!教给儿子做男人的责任和爱情婚姻的不同。这种爱情观难道不值得被当代缺乏责任感的年轻人感受和实践吗。

最后从表达来说,它是一本小说体裁的教育学著作,而非一本枯燥无味的大部头概念理论,所以它在文学上价值也是非常高的。里面的描写精彩生动栩栩如生,阐释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比如:“爱弥儿摇摇晃晃的走过来,一下子扑在我身上抱住我,仰着头,睁着大眼睛迷惑的问……”“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教他们成人后如何保护自己,教他经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富有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必要的时候 即使在冰岛的冰天雪地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岩石上依然可以生活。”这种鲜活可感的表达怎么可能不让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继续读下去呢?

在阅读以后,《爱弥儿》引发我对中国教育的思考是我从没到达过的程度,我甚至认为这是一本可以拯救中国教育的著作,对中国式教育的挑战不言而喻。中国的教育现状是由国情决定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和国考,教育地域不平等,教育机制不完善,都是我们目前无能为力的,但是作为不久的将来的人父人母,我们的家庭教育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经过卢梭的教育和中国家庭教育问题的的思考和分类,我认为基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严苛教育的对比。曾经一位耶鲁大学华裔教授写的育儿经《虎妈战歌》,引爆了全世界对东西方教育方式的大讨论。她秉持着传统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理念,对孩子轻则打骂,重则罚跪。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有令人难以否认的成功,大女儿17岁被耶鲁和哈佛发下录取通知书,小女儿12岁成为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那么这种完全的要求孩子按照家长要求方向发展的中国式的教育和卢梭倡导的使孩子的天性得到自然的发展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为什么却仍然可以获得如此的成功呢?可是虎妈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成功”是真的成功吗?孩子的成长只是成绩就可以代表的吗?孩子本该美好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被妈妈的威逼利诱非打即骂填满那么考上哈佛当上首席小提琴手又是真的快乐吗?答案不言而喻。

最尖锐的冲突应该就是在孩子的兴趣方面了,虎妈制定的严苛的“十大戒律”中最刺眼的莫过于“不能在学校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课余活动”这一条了,窥一斑而见全豹也可以了解到虎妈对于孩子的兴趣是怎样一种压制的态度。而卢梭倡导的是造就“自然人”,即充分发现的完整独立个人。要做的就是顺着孩子发展的自然方向来,加以一些正确的引导。在我看来,虎妈的方式就好比修剪路边的冬青,无论本来是什么样子多余的枝叶都被无情的剪掉为了达到我们想要的整齐划一也好造型各异也好的样子;而卢梭就好比雕刻一块天然的璞玉,无论原来的图案是多么不规则都可以根据它的形状和花纹设计出适合它的惟妙惟肖的形象。所以前者再好看也只是马路边的装饰,而后者就是价值连城的珍宝。是要冬青还是玉石我想我无需多言了。

二是与严苛相反的另一个极端,溺爱。现在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基本上九零后和零零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了,这样的“四—二—一”家庭,八个大人围绕着一个小孙孙的情况势必造就一个一个的“小皇帝”。在商场里孩子因为要玩具家里不给买就满地撒泼打滚哭闹不止的情况相信大家都遇到过不止一次了,最终的结果往往都是以家长的妥协“那就再买最后一个吧”,其实家长自己也知道下次孩子遇到喜欢的仍然会故技重施。他们不知道这样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强化,从出生开始,他们就会哭,然后大人就会哄他抱他,给他造成错误的反射,只有哭闹才会有自己想要的。曾经在网上看过一篇被上万次转载的中国妈妈移民美国后写的美国婆婆带孩子的育儿经,比如孩子哭的时候不要理,不哭了再抱,不要孩子要什么就拿给他,孩子摔倒了不要慌慌张张等。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感叹美国的家庭教育是如此的先进科学。可是读完《爱弥儿》后才发现,原来早在十八世纪的时候卢梭就已经对这种教育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生动的阐释,可是为什么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却还没有被广泛的接受和实行呢。在《爱弥儿》中有这样的叙述:“必须趁早让他知道这个道理:不命令人,他不是谁的主人;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命令的。所以,当孩子希望得到一个东西时,要把他抱到东西前让他用手拿,而不是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样他就明白其中的含义了。”这么多年来我们是不是一看到孩子的小手指向哪里我们就诚惶诚恐的赶紧把东西捧到他面前,殊不知这样潜移默化造就了他们自我为中心命令一切人事物的性格。我们总觉得孩子还小,等他懂事了再教给他道理,可是等他长大了时候我们早就已经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机,不能挽回溺爱造成的后果了。可能有人会问:“溺爱不就是给了过多的爱吗?不就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往哪里发展就往哪里发现吗?这不就是遵循自然?”这样是完全错误的。这样的“爱”并不是家长应该给的理智的爱,溺爱是娇纵是放任自流,遵循自然是适当引导。 第三是遵循自然培养孩子的同时也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是裴斯泰洛齐对于卢梭教育观点的完善,虽然说这是一个从属目的,但是超越了卢梭的个人主义,引出了儿童依赖社会的概念,认为教育需要协调儿童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儿童达到成人的水平。学校教育制度还是阶级意识的产物,目的是为建设国家培养需要的人才。所以我们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都是要在引导孩子正确树立理想,不求多么伟大宏伟为中华复兴而奋斗,但是也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但是这部著作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毕竟卢梭也受时代的局限,还有个人思想的局限,他的自然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又是消极的,完全按照孩子的生长,但是也只是按着而已,并没有一些有利的促进和引导,有时候适当的“拔苗助长”,更利于还孩子的发展。这应该就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间”理论,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的差距,即现有水平和潜能之间的差距,通俗的说是“跳一跳够得着”,你给孩子定一个在可以在大人的指导下完成的目标,孩子可以给你一个惊喜。

关于《爱弥儿》的阅读暂时告一段落,但是这一本书的教育哲理值得我们倾尽一生去研究,去摸索中国教育的新方向。卢梭的探索精神也引导我在教育学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读后感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