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爱弥尔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7-13 07:37:43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爱弥尔》读后感

【篇1:爱弥尔读后感】

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爱弥儿》是他的重要著作,也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我读了此书后,在此说一说我读这本书后的感受,以及一些评价。

教育学论著《爱弥儿》,简述了卢梭那独特而自由的教育思想,这是一部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虽然卢梭在世时,曾因此书而遭受攻击,但其独到的教育思想,不但对后来的教育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其民主自由的思想也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动力。全文体现了卢梭的顺应自然的教育思想,在他的每个教育阶段无时不刻的向读者传达了尊重儿童,顺应自然的教育理念。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提出的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这句话我很赞同。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儿童。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关于《爱弥儿》中有关性的教育:性的教育由于性欲发动是青春期的特征,卢梭比教育史上的其他任何教育家都注重对青少年进行性的教育。他主张对青少年性成熟时期以适当的性道德和性知识的教育,使青少年对“性”的自然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能够“行为端正”。卢梭既反对禁欲主义,又反对纵欲主义,主张顺应自然发展,既不盲目抑制,也不妄加激动。为了防止性欲早熟,卢梭认为,应使青少年远离不正当的诱惑。教师要用适宜的工作和活动来吸引青少年的注意,使他们的精力有发舒的出路。谈到儿童对性的好奇心,卢梭强调应不给它以唤起的机会,更不可刺激他的好奇心,要尽可能避免涉及性生活的问题。但如果这类问题提出来了,教师“宁可对儿童闭口不言,而不要告他以谎言。”这样不会使儿童感到奇怪,因为教师从来就不答复他认为不适合儿童理解的问题。如果认为有必要回答,那么“你的答复永远必须是严正、简当而确定的;不要露出迟疑的神情。回答的内容应当真实,那更不必说了。”(《爱弥尔》英文版第177页)卢梭由此批评过去的教育在性的问题上一味欺瞒儿童的作法,认为这样反而会促使儿童去学习不正当的性知识。对于男女间的爱情,卢梭认为不应使之成为理性教育的障碍,而应成为理性教育的手段。他认为人类始终要从天性本身去寻找控制天性的适当工具,只能利用欲念的威力去抵抗欲念的暴虐。他说:“我不怕促使爱弥儿心中产生他所渴望的爱情,我要把爱情描写成生活中的最大快乐,并使他对荒淫的行为感到可鄙,我要使他成为情人的同时,成为一个好人。”这些观点,对后世各国实施正确的性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因此,像现在单方面地增大孩子的学习压力是不行的,就像钢硬易折一样,什么东西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往往会产生负面效果,我们的教育体制该努力地向卢梭《爱弥儿》当中的以天性为师进行改革,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合理。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篇2:爱弥尔读后感】

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被书中作者独创的观点、精辟的论述、精美的描绘、细腻的文笔所折服。全书贯穿无数教育经典名言,处处蕴涵着真知灼见,闪烁着独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让人不时掩卷回味。最让人称奇的是,卢梭的儿童教育观,至今仍散发着绚丽的光芒,让人不得不惊叹卢梭惊人的超前意识和恒久内涵。

卢梭的《爱弥尔》虽然是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对现在的幼儿教育还是有借鉴作用。

首先,作为幼儿园管理者的我要转变观念,用知识充实自己,要善于学习,博览群书,把自然教育当做一种态度,一种拓展视野的思维模式来看待,做一名乐学好思的智者,要把幼儿教育看作是亲近自然的教育,把幼儿园创设成孩子快乐成长的乐园。让大自然与教育自然地融为一体,孩子如一株株嫩绿的小树苗,生机盎然,茁壮成长;教师团队如浓浓春意,充满活力,充满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分体现出人本教育及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理念。坚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其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应尊重儿童,积极创设条件引导鼓励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体验美。充分利用吉利幼儿园优美的自然环境及丰厚的社区环境,以幼儿为本,创设人文化的环境,为幼儿营造安全、温馨的氛围,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真正起到人生起步的第一个站点成为孩子们向往的育人摇篮,这里,永远留下孩子们美好幸福的回忆,让“素质教育”这朵奇葩,在吉利幼儿园开得更鲜,开得更艳!

最后,通过吉利园报、班报,BBS、家长学校、吉利QQ群等多条途径动员家长朋友们充分认识幼儿教育应该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进行,需要深刻地理解儿童、尊重儿童,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实施不同阶段的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正如卢梭所说:“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那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踏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让我们家园携手起来共同聆听大师的呼唤,了解孩子们的世界,让我们的孩子拥有自由舒展的童年。

重读《爱弥儿》,让我豁然开朗。

【篇3:爱弥尔卢梭读后感】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爱弥儿》出版后轰动了整个欧洲,影响巨大。

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

卢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严格的,他是这样说的:“人们也许希望他的教师曾经是教过一次学生的,这个希望是太大了;同一个人只能够教一次学生,如果说需要教两次才能教得好的话,那么他凭什么权利去教第一次呢?一个人有了更多的经验,当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这样做下去的。不论是谁,如果他相当成功地把这种事业完成一次之后,他就会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无心再从事这样的工作了;至于说他头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预断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坏的。”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们来说,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负责任的教师会继续探索解决之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对于这些来说,教师或许只是我们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来说,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在他们的教育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

【篇4:读《爱弥尔》有感】

人们常常比喻“老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但是作为新世纪的一名教师,我更觉得自己应该是一支蓄电池不断放电不断的充电。使自己成为一支永远都耗不尽的蓄电池。所以我们就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胜在所获得的是具体的、真切的感受和体验,“读”则在认知的理性、系统性方面给我们更多的收获,而且它们又有相互印证的作用。在有心、用心去“行千里路”的同时,与“读万卷书”相结合起来,则会有更好的收获。这样才能-检举洞开眼界,才陶冶情操。才能是自己成为一支质量过硬的蓄电池。

这使我情不自禁的拿起卢梭的《爱弥儿》来。最早听说《爱弥尔》这本书是在师范的时候,我想对于师范专业来说《爱弥尔》会是一本很耳熟的书。《爱弥儿》一书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细细体味与卢梭大师交流的那种感觉,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在我的印象中“爱弥尔”是一个人的名字,而这本书以它作为全书的题目,我想它会是一本通过描述“爱弥尔”的成长历程而写成的一本书。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样,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

一、崇尚自然教育

卢梭早书中说的最多使我就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我们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我经常可以看到:一个

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回想到自己身边的孩子,每周末也都在参加围棋,英语,国画等兴趣班,好象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可是我们是不是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

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二、崇尚自由教育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我们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他们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三、崇尚自我保护的教育

在卢梭的《爱弥尔》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就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现代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认识思考,工作劳动、体育运动、生活起居等都讲究方法。我们时时要想起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孩子学习的好坏是每个家长都都比较关注的。都想方设法去辅导他们,参加一些绘画舞蹈钢琴培训班,但对他们在成长中是如何保护他们自己却教育得不多。

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幼儿大胆提出新颖、富有创见的观点,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干中学,让幼儿学会自主学习。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儿童的高品质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孩子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让孩子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肯定,能看到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要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孩子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总之,读了《爱弥尔》后使我更深入的理解\"教育是一门艺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要用快乐的心情来工作和生活,自觉热爱教育,对孩子有责任感、有爱心,这也是幼儿园教师的一种满足和快乐。这样的教师就能让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能够健康、快乐、文明、有使命感、有责任感、有爱心地生存着。就能让孩子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赞美生命、保卫生命。就能够培养孩子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热爱生活的人。

【篇5:爱弥尔读后感】

书架上早就有《爱弥尔》这本书,只是太不好读,所以一直搁置在高处。进入二年级开始担任班主任工作,也陆陆续续读了一些有关班主任管理方面的书籍,还想对孩子有更多地了解,所以硬着头皮翻开了有大量繁体字而且是上下两册的《爱弥尔》。虽然读的有些艰难,但对书有了大概的了解,从中也多多少少知道了卢梭的教育思想。下面我想简单说说自己的一些体会。

《爱弥尔》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通过对它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尔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的“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取他所需要的知识。这一点,我觉得可以借鉴到我们的教学中,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强调写出真情实感。其实,也只有通过孩子的亲身感受,才能对事物有更多、更真切地了解,写出来的东西也才显得真实。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不过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不过的行为,在这点上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应该通过游戏保持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且看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有个小品里的一句话对此就有讽刺的意味——“我要我的孩子戴着博士帽就出世了”。确实,我们不能否认家长们的用心良苦,但是却没有认识到这是怎样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让一个孩子做他极不情愿或不需要做的事情,根本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不仅所投入的会白费,而且还会让孩子从此讨厌接受教育,逆反心理会越来越严重;或许,孩子们是乐意接受的,那我们只能投以怜悯的眼光了,因为那将是一群没能享受人生最快乐、最无虑生活的可怜人。

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知道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达到需要和供给的平衡,才是自然地发展。

让孩子多多参与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获得感性的认识,让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人,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也是他提倡的重要目标。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培养独立的人格,培养创新的意识。大胆实践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大胆地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现在很多孩子所缺乏的,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引领孩子追求的目标。这样做可以陶冶少年儿童的思想情操,并增长一些实际知识。锻炼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了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建立了人际间的交往,而且培育了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能够自觉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这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大有益处。

卢梭的“自然教育”之为“自然”,还强调个人的自主性。他认为应该让孩子早点认识到自我,什么东西是属于自己的而什么东西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要据理力争,不是自己的东西就要理所当然地放弃。这样就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的,先避开社会层面不说,最起码孩子对自己的身体、行为、意识等是有绝对自主权的。

但是,我们可以很轻易地看到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况,很大一部分事情都是家长帮孩子决定的,当然这在孩子尚没有能力决定之前是无可厚非的,但一旦孩子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并且自主地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喜好及厌恶时,家长更应该做的是给与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剥夺他们的这一权力。孩子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选择权利,他跟大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假如孩子不得不服从大人们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束缚,他们的不情愿有朝一日是要爆发出来的,到时候孩子就会变得越发乖张任性,根本不能管束了。假如一个孩子因为习惯性的服从,最终成为一个只会照吩咐工作的工具,那会是多么可悲的事情。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就有这样的情况,家长强制性地安排孩子参加这样那样的补习班,说什么为了竞争,说都是为孩子着想,孩子面对这些来自家长的压力也就只能服从了,这服从让孩子几乎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了。

【篇6:《爱弥尔》读后感】

《爱弥尔》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卢梭的《爱弥尔》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

《爱弥尔》认为我们生来软弱,生来愚昧,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这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育不同而互相冲突的话,那么对他的教育就不好;如果三种教育都趋向于同一个目的的话,那么他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爱弥尔》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

作为一位教师,读完《爱弥尔》后,我深受这本书的影响。卢梭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种自然教育,渴求的“个性解放”,这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呵护学生个性的花蕾,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为他自己。这要在现实中做起来也许很难,但我会时时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罗盘,朝这个方向努力!

【篇7:《爱弥尔》读后感】

《爱弥尔》对于师范专业生来说是一本耳熟能详的书。但本人一直没有看过,这次买了本《爱弥尔》,拿到手后并没有急着看,而是先查阅了这本书的相关背景资料。

卢梭1712年6月29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父亲是钟表匠,技术精湛;母亲是牧师的女儿,颇为聪明,端庄贤淑。母亲因生他难产去世。他一出生就失去了母爱,他是由父亲和姑妈抚养大的。比他大7岁的哥哥离家出走,一去不返,始终没有音训。这样,家里只剩下他一个孩子。7岁的卢梭就将家里的书籍遍览无余。知道这些相关背景后,在闲暇时就把这本书给看了。读完之后,发现这本书其实和之前所想象的不一样。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是一本叙事性的教育专著,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而并非教育事实。当然,我这样的感觉都不能遮盖住《爱弥尔》是一本划时代的巨作。多数人读完《爱弥尔》之后,都会有这种感觉:原来所有的教育思想早在17世纪的这本书里都有过阐述了。我不敢保证是不是所有的教育思想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但是我敢肯定地说是它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的。我们可以试想的是,17世纪的卢梭能提出这样的教育思想,就可见这本书是一个超前的、影响时代的一本好书。

书中提到最多的是自然教育,可说是其独到之处。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知道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达到需要和供给的平衡,才是自然地发展。让孩子多多参与社会调查、参观、获得感性的认识,让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人,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也是他提倡的重要目标。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培养独立的人格,培养创新的意识。大胆实践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大胆地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现在很多孩子所缺乏的,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引领孩子追求的目标。这样做可以陶冶少年儿童的思想情操,并增长一些实际知识。锻炼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了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建立了人际间的交往,而且培育了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能够自觉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这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大有益处。

卢梭的自然教育,还强调每个人都有其自主性。他认为应该让孩子早点认识到自我,哪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而哪些不是。这样就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的,先避开社会层面不说,最起码孩子对自己的身体、行为、意识等是有绝对自主权的。孩子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选择权利,跟大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假如孩子不得不服从大人们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束缚,他们的不情愿有朝一日是要爆发出来的,到时候孩子就会变得越发任性,根本不能管束了。假如一个孩子因为习惯性的服从,最终成为一个只会照吩咐工作的工具,那会是多么可悲的事情。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就有这样的情况,家长强制性地安排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说都是为孩子着想,孩子面对这些来自家长的压力也就只能服从了,这服从让孩子几乎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了。

以上只是本人对这本书简单浏览的一些粗略体会,对卢梭“自然教育”的简单理解,其实“自然教育”的重要意义不止于此,我们应该在进行教育的同时吸取有用的教育经验,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完善。

【篇8:《爱弥尔》读后感】

《爱弥尔》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通过对它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尔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的“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取他所需要的知识。这一点,我觉得可以借鉴到我们的教学中,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强调写出真情实感。其实,也只有通过孩子的亲身感受,才能对事物有更多、更真切地了解,写出来的东西也才显得真实。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不过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不过的行为,在这点上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应该通过游戏保持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且看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有个小品里的一句话对此就有讽刺的意味——“我要我的孩子戴着博士帽就出世”。确实,我们不能否认家长们的用心良苦,但是却没有认识到这是怎样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让一个孩子做他极不情愿或不需要做的事情,根本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不仅所投入的会白费,而且还会让孩子从此讨厌接受教育,逆反心理会越来越严重;或许,孩子们是乐意接受的,那我们只能投以怜悯的眼光了,因为那将是一群没能享受人生最快乐、最无虑生活的可怜人。2008年高考就有一名考生用白卷彰显了\"逆反\"。

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知道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达到需要和供给的平衡,才是自然地发展。据了解某校假期计划组织部分学生补习,征求家长的意见表上,就有三分之一的家长就写具了“假期让孩子好好放松一下,不参加补习”的明智之举。

让孩子多多参与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获得感性的认识,让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人,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也是他提倡的重要目标。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培养独立的人格,培养创新的意识。大胆实践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大胆地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现在很多孩子所缺乏的,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引领孩子追求的目标。这样做可以陶冶少年儿童的思想情操,并增长一些实际知识。锻炼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了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建立了人际间的交往,而且培育了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能够自觉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这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大有益处。

卢梭的“自然教育”之为“自然”,还强调个人的自主性。他认为应该让孩子早点认识到自我,什么东西是属于自己的而什么东西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要据理力争,不是自己的东西就要理所当然地放弃。这样就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的,先避开社会层面不说,最起码孩子对自己的身体、行为、意识等是有绝对自主权的。

但是,我们可以很轻易地看到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况,很大一部分事情都是家长帮孩子决定的,当然这在孩子尚没有能力决定之前是无可厚非的,但一旦孩子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并且自主地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喜好及厌恶时,家长更应该做的是给与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剥夺他们的这一权力。孩子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选择权利,他跟大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假如孩子不得不服从大人们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束缚,他们的不情愿有朝一日是要爆发出来的,到时候孩子就会变得越发乖张任性,根本不能管束了。假如一个孩子因为习惯性的服从,最终成为一个只会照吩咐工作的工具,那会是多么可悲的事情。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就有这样的情况,家长强制性地安排孩子参加这样那样的补习班,说什么为了竞争,说都是为孩子着想,孩子面对这些来自家长的压力也就只能服从了,这服从让孩子几乎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了。

西方国家比我们更加注重的学生的实践能力的体现,因为较强的独立自主能力让孩子直接在自然中参加实践而得到知识。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的自主意识得到自然的发展,在他们还未能或者怯于自主决定时,教育者应该给与引导,让他们明白迟早有一天要独立;当他们的自主意识渐渐形成并越发强烈时,教育者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决定,当然在一旁保持清醒的观看态度还是需要的,在孩子挫败或迷茫时给与帮助。

以上只是我对这本书简单浏览的一些小的体会,对卢梭“自然教育”的简单理解,其实“自然教育”的重要意义不止于此,卢梭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适合中国国情、常德市情,尤其是200年前的教育观点也不一定适合今天信息时代的教育,我们应该在进行教育的同时“取其精去其粗”,并且吸取有用的教育经验,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完善。

【篇9:《爱弥尔》读后感】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裴斯泰洛齐一再强调:‘生活会造就人’,福禄贝尔呼唤‘让自然做你的教师吧’,杜威则直截了当地说:‘学校课程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让学生走进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获得感性的认识,让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人,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培养独立的人格,培养创新的意识。大胆实践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大胆地实践,再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

1、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可以陶冶少年儿童的思想情操,并增长一些实际知识。欧洲十八世纪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一本教育专著《爱弥儿》中就有这方面的论述,提倡儿童到在自然中去。当然这只是一种教育思想,那时的社会与现今的社会大不相同。

2、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建立人际间的交往。

3、培育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中国对青少年有个\"五爱\"的要求,去年我曾经建议增加一爱,即爱护人类生存环境,未得到领导的什么反映。不过现在对保护环境非常强调,有号召、有具体行动。

4、活动虽然时间不长,但能让中小学生从繁重的学习和考试升学的激烈竞争中得到一段时间精神上的放松,缓解压力,消除抑郁,这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大有益处。

这个经验现在能否照搬到中国来?

中国当前受教育制度(涉及到就业压力)和经济发展的限制,多年来,利用暑假,由共青团也有少数学校组织短期的夏令营活动,带帐篷及炊具到农村适宜的地方过一段接触大自然的生活。有老师带队,学生们自己架锅生火做饭炒菜,即使味道欠佳、甚至米饭蒸糊了也吃得津津有味,因为是自己干的。经费由共青团和主办的学校出。地方共青团组织的夏令营参加者是由多所学校中挑选的。所以说能参加夏令营活动的面很窄,有些家长(当然是大城市的)想要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受到锻炼,但是无法满足。更多的是有些农村有亲属的家长(或有意或无意)寒暑假把孩子送到农村亲属家去住一段时间,孩子回来后也有程度不同的收获。

【篇10:《爱弥尔》读后感】

拿起卢梭的书《爱弥尔》便爱不释手了,其实,我对卢梭知道的不是很多,于是着手查了他的资料。

卢梭,一个瑞士日内瓦钟表匠的儿子,家境贫寒,当过学徒、仆役,一辈子颠沛流离,辗转流浪。他崇尚自然,行为不拘,率性而为;他情感丰富,才华横溢,性情浪漫。他一生只受过两年正规教育,最终却成为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一天教师也没有当过,却写出了千古绝唱的教育经典著作《爱弥尔》。这部他构思20年,撰写3年的巨作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在教育上掀起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

卢梭塑造的爱弥尔,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又有劳动者的身手,而且有改革家的品德;具有不为社会和环境所歪曲、不受习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拥有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纯朴、良知和善。书中卢梭号召教育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并不是培养不顾社会关系而孤立存在的人,实际上,他认为“要兼济天下,对同胞要尽公民的义务”“善良的人应该为别人树立榜样”等等。

卢梭的《爱弥尔》,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我从《爱弥尔》中得到的一些启示:

首先,要把“人”做好。对于“人”字总要一笔一划,用心的去书写,用敬畏的心,约束自己的行为。未必人人都是定国安邦之才,但都曾有最最干净美丽的心灵。做善良、诚实、正直、宽容、谦慎、乐观、智慧、有志向的人。要是诤诤铁骨,站着是一竖,倒下是一横。社会浑浊,谎言欺骗充斥我们的身边,但只要做到自己不说谎,不违心,问心无愧的活着才是最安心的。靠谎言和花言巧语活着,悲哀啊。社会中充满了竞争,有自己的志向,坚毅、执著、乐观、智慧,才没有遗憾,走得踏实。安心踏实的生活才拥有生活的幸福。

其次,心存感激。当我们的头脑空下来的时候,多去想想别人对我们的恩惠,记住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坏。感激别人对我们的付出,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周围的人都在呵护自己,想不幸福都难。真正最幸福快乐的人是看不到世间其他人的恶的。如果只是生活在怀疑中,总觉得别人时时处处在做什么不轨的事情,那么玷污的首先就是自己的心灵,只有脏的心灵才总是看见脏的东西。当我们的头脑空下来的时候,多去想想我们的工作,工作是劳累的,但工作是幸福的。社会中有很多没有找到工作,也有许多人失去工作,能有一份工作是幸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份工作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工作是幸福之源。工作的本身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工作的报酬能给我们带来温馨,富足的生活;工作的业绩能给我们带来荣誉和鲜花。谁真心对工作付出,谁就能收获幸福。作文

【篇10一:《爱弥尔》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法国作家卢梭的《爱弥尔》。《爱弥尔》一书用轻松严谨的语言,通俗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在我的印象中“爱弥尔”是一个人的名字,而这本书以它作为全书的题目,我想它会是一本通过描述“爱弥尔”的成长历程而写成的一本书。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样,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

卢梭在书中说的最多的就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

我们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在家长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可是,我们是不是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呢?

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在卢梭的《爱弥尔》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就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现代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认识思考、工作劳动、体育运动、生活起居等都讲究方法。我们时时要想起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孩子学习的好坏是每个家长都比较关注的,都想方设法去辅导他们,参加一些绘画舞蹈钢琴培训班,但对他们在成长中是如何保护他们自己却教育得不多。

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孩子大胆提出新颖、富有创见的观点,为孩子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干中学,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儿童的高品质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孩子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让孩子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肯定,能看到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要促进孩子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孩子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这些是我读了这本书后比较肤浅的一点体会,对卢梭“自然教育”的简单理解,其实“自然教育”的重要意义不止于此,我们应该在进行教育的同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吸取有用的教育经验,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完善。

【篇10二:《爱弥尔》读后感】

对于理论性太强的书,我总是避而远之,因为他们费解枯燥,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可操作性。然而当我读完卢梭的教育哲学专著——《爱弥尔》后,觉得这本书深入浅出,用最简单的话阐述着他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真知灼见,着实让人倍感受用。

卢梭在《爱弥尔》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以儿童为本位。他在《爱弥尔》中开宗明义地说,“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

这些儿童教育观,尽管历经三个世纪的恶的岁月交替,时代变更,而在知识日趋进步,思想不断更新的当今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威力。经得起时代检验的才是真理,可见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有着惊人的超前意识和恒久内涵。

有哪段教育话语比这段更经典?“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到十岁的时候长得身高五尺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断的能力。事实上,在这种年龄,理性对他有什么用处?它阻碍着体力的发展,儿童是不需要这种阻碍的。”这是整本《爱弥儿》中最精髓,最叫绝的一段。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

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在少年宫,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个

7、8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在此,我们不能不痛心,我们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不堪重负,甚至怀疑这个世界的阳光是不是金色的,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怀疑头顶的天空是不是蔚蓝的,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因为在这些可怜的孩子耳旁总是聒噪着一些貌似苦口婆心的烦人的教导,头顶上总是压着数座沉重的大山,他们的世界已经失去了童年的光彩,他们成了满足大人培养欲望的行尸走肉。

孩子是有思想的,这点我们要时刻切记。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卢梭认为,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张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分阶段进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轻负高质的追求,争取让儿童回归儿童,让儿童做回儿童。

推荐第2篇:《爱弥尔》读后感

《爱弥尔》读后感

双塘中心学校 王洁洁

对于卢梭的书,我向来是敬而远之,他的《忏悔录》、《社会契约论》在我看来是高深异常的专著。当我怀着一颗崇敬忐忑的心,读完他的教育哲学专著——《爱弥尔》后,觉得这本著作深入浅出,蕴涵着他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真知灼见,闪烁着他独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

卢梭在《爱弥尔》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以儿童为本位。他在《爱弥尔》中开宗明义地说,“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

这些儿童教育观,尽管历经三个世纪的恶的岁月交替,时代变更,而在知识日趋进步,思想不断更新的当今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威力。经得起时代检验的才是真理,可见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有着惊人的超前意识和恒久内涵。他的教育思想与其的行为、性格,尤其与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生性爱好自然,行为不拘,一生只受过两年正规教育,但他善于学习,与一些社会名流交往,深受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人本主义,要减轻人类的不平等,只有回归自然,服从自然的法则,脱离社会的约束。他教育遵循自然的著名思想,就是其社会政治和哲学观点的具体体现。

有哪段教育话语比这段更经典?“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到十岁的时候长得身高五尺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断的能力。事实上,在这种年龄,理性对他有什么用处?它阻碍着体力的发展,儿童是不需要这种阻碍的。”这是整本《爱弥儿》中最精髓,最叫绝的一段。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在少年宫,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个

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 家长和 老

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我有一个小妹妹,在她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周末就要参加围棋,电子琴,作文,巴蕾等等兴趣班,她的日程表就象一个职业女性一样,毫无喘息的机会。当我问其“放五一长假,你最想干什么”的时候,她回答;“我就想到乡下外婆家看看田野。在此,我们不能不痛心,我们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在 家长和 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不堪重负,甚至怀疑这个世界的阳光是不是金色的,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怀疑头顶的天空是不是蔚蓝的,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因为在这些可怜的孩子耳旁总是聒噪着一些貌似苦口婆心的烦人的教导,头顶上总是压着数座沉重的大山,他们的世界已经失去了童年的光彩,他们成了满足大人培养欲望的行尸走肉。

孩子是有思想的,这点我们要时刻切记。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卢梭认为,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张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分阶段进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国大哲学家洛克曾主张,儿童就像一块白板,教育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意愿采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儿童。在这种儿童观下,教育就是重复训练,儿童被当作一个容器,由成人随意填充。这种儿童教育观对教育的影响十分巨大。在当今学前教育实际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其实上述儿童教育误区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观的流毒。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推荐第3篇:《爱弥尔》读后感

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爱弥尔》读后感

语文教育(2)班20111204207陈华萍

我其实一直对学术理论敬而远之,总觉得它们过于高深,当我带着些许惧怕的心情读完《爱弥尔》,我发现它并不是那么晦涩难懂,其中许多观点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并且穿越时代的局限,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爱弥儿》写于1757年,卢梭通过对虚构的主人公爱弥尔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教育历程的描述,提出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不同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自然教育”,他在本书的第一卷中就开宗明义的说道:“出自造物者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但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自然教育要求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必须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儿童实际情况出发。要尊重和研究儿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要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中世纪的人们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思想僵化,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显然冲击了这一束缚。其实直到今天,这一观点仍有极大的积极性。现在中国已经开始进行素质教育,但是由于整个教育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并伴随着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中国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许多教师不了解孩子,只知道把知识一股脑的塞给孩子,孩子对这些知识一知半解,也不能灵活运用。教师不去亲近孩子,不去了解孩子的心理,用书本束缚孩子的头脑,不但无益,反而使孩子本来自然聪慧的本心消失殆尽,可谓百害而无一利。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要求教师了解学生,顺应孩子的自然本性,使他们快乐,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教学最主要的不是使学生掌握所有知识,而是发展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卢梭说:“我们想取得的不是知识,而是判断的能力。交给学生的要是真正有用的东西,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起探求知识,学以致用。”

如果说教师还有专业的教育理论做基础,那么许多家长的教育方式更是毫无章法可言,现在家长大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小就给该孩子报各种班。许多孩子小小年纪就背上了重重的书包,有的甚至还带上了眼镜。我那么大的时候,还在玩泥巴呢。其实我觉得这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卢梭指出:每一个年龄阶段,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适当的完善的程度,都有其特有的成熟时期。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必须按照不同的阶段进行调整,超越了学生本身的成长阶段,或许可能使孩子厌恶学习,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孩子的童年时光稍纵即逝,我们要让孩子去充分享受,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正如卢梭所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

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我不禁想到现在的孩子都是出生在数码时代,从小就接触电脑,手机等数码设备,缺少与大自然的接触,孩子没有了他们该有的天真烂漫,我们或许该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正如卢梭所提倡的那样,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这个世界,去做孩子真正应该做的活动,还他们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时光。

但是,我认为自然教育理论也有其局限性。他的自然教育理论是基于性善论的基础上的,卢梭过分信任孩子的天性善良,过分夸大了社会环境对人的消极影响。而且他还主张消极教育,主张对孩子从出生到12岁之间不进行人为的干涉,让他自己发展。我人为这种想法太极端,孩子的天性是应该保持,但是,儿童时期是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天性或许是善良的,但在发展过程中,你不能一直保证它的正确性,我认为必须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正确适当的教育并不会束缚孩子的天性,反而可以去引导孩子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认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更好的发展的自己的本性。而且这个时期也是孩子学习力最旺盛的时期,如果采取寓教于乐,顺应孩子性情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孩子很快的掌握很多有用的知识,也可以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爱弥尔》让我了解了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学生,教育方式要适应不同的阶段,顺应孩子的天性。伟人的思想在纸上发着光芒,我们要做的是把那些闪光的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推荐第4篇:《爱弥尔》读后感

《爱弥尔》读后感----自然主义教育的启示

摘要:卢梭的《爱弥尔》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卢梭关于儿童不同生长阶段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法,阐述了卢梭自然主义思想的内容及影响,并探讨了现代教育的弊端及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爱弥尔自然教育教育阶段启示

卢梭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爱弥尔》中,自然主义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旨。

《爱弥尔》构思奇巧,不像别的教育名著论述枯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而是通过叙述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的阐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通俗易懂,他的教育主张对现代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一) 自然主义教育的基本内涵

卢梭在《爱弥尔》开篇第一句就说:“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变回了。”他因而主张自然教育,是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与压力下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天性。在早期教育上,提倡去乡村,去那种安静、祥和的地方。在他看来,自然地秩序没有不和谐美妙,他们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东西,从无非分之念。他们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静的。

(二) 培养目标 -----自然人

卢梭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他不被欲念、偏见、权利所指引, 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断、不为其他因素所控制。自然人首先是自由的人,他不依赖于他所在的社会,但他又不是脱离社会的野蛮人,他是社会中的自然人,自然人是能够自食其力的人。爱弥尔便是卢梭虚构出来的自然人的典范, “他在人类社会中是独立生活的,他所依靠的只是他自己。他比任何人都应该依靠他自身, 因为他完全达到了他那样年龄的人所能达到的圆满境地。他没有犯过什么过失, 或者说, 他所犯的过失都是我们无法避免的; 他没有染上什么恶习, 或者说, 他所有的恶习都是任何人不能保证自己没有的。他的身体强壮, 四肢灵活, 思想健全而全无偏见, 心地自由而无欲念。⋯⋯他不扰乱别人的安宁,因而可按大自然所能允许的范围生活得尽量的满意、快乐和自由”。

(三) 各年龄段的教育

卢梭重视遵从儿童的天性进行教育,也就是要给每个儿童以他那个年龄阶段的教育。对于教育内容的设计,也遵循了年龄阶段及其特征。“每一个年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他适当的完善的程度,都有他特有的成熟时期。”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将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

1.幼儿期(0-2岁)

这一时期的重点是身体养护和锻炼

《爱弥尔》中卢梭指出,很多人认为:如果让婴儿自由自在的活动,会养成一些不良的姿势,长大后四肢会变形。因此,不少孩子一出生,人们便用襁褓把他束缚起来,两腿伸得笔直,两臂放在身体两旁,用布带绕了一圈又一圈,只把头露在外面,跟粽子似的,俗称“三角包”。卢梭认为这样是毫无根据的,他建议不要把婴儿包在襁褓里,不要给他戴帽子,不要给他系带子,不给他围围巾,一定要给他穿宽大舒适的衣服,让他小小的四肢能够自由地活动。卢梭从幼儿期就主张对孩子实行自然主义教育,可是现如今的家长们,视孩子如珍宝,捧在手里怕坏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生怕孩子冷了热了饿了渴了,可在这样的溺爱之下,孩子的体质反而更差。

2.儿童期(2-12岁)

儿童时期的重要性:幼儿时期是人生的重要发育阶段,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最重要的可塑时期。卢梭在《爱弥尔》中指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 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 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现如今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辅导班,完全不顾儿童的精力,本来应是快乐轻松的童年,却成了一群少年老成的小博士,也许儿童的学习成绩都很不错,可儿童时期最宝贵的东西-想象力却已经被消磨掉了。这样的教育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呢?儿童期是人生最幸福愉快、天真浪漫的时期, 应该让他尽情地去享受他愉快的本能, 如他的游戏、他的嬉笑。在儿童的自然状态中得到一种锻炼, 儿童自身感到其乐无穷。儿童的真正的幸福就在于此, 决不是为成人而牺牲儿童, 为将来而牺牲现在。也许现代的家长们真应该反思一下了,这种为儿童若干年之后的幸福所做的准备孩子们真的需要吗?

3.青年期(12-15岁)

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劳动教育和知识学习,卢梭在第三卷中论述了少年时期的教育,他认为少年时期的孩子,身体强壮起来,理性开始发达,对事物有了初步辨别的能力,并通过感官的感受获得了一些经验,因此可以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使儿童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各种知识。他写道:这个时期是孩子的相对体力达到最大的时期,除了满足欲望的需要以外还有剩余,所以现在是到了工作、教育和学习的时期了。卢梭让爱弥尔从小就懂得干农活,让他学会使用各种农具。他认为,一个人、一个公民,如果不去劳动,就同强盗没有什么区别。劳动是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由于家长的娇生惯养,一些孩子连力所能及的小事都不会,原先被家长看做“小事一桩”的家庭劳动教育问题越来越凸显,家长们认为这是对孩子好,什么都替孩子包办,导致一些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试问,这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能担当起振兴祖国的重任吗?现代社会所提倡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智”也仅仅占了其中的五分之一,前几年开展的素质教育正是对这一教育目的所做的努力,我们应该积极转变观念,分数不在再是教育的全部,新时代的学生不再是只会学习的书呆子。

4.青春期(16-20岁)

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道德教育

卢梭认为“我们可以说是诞生过两次:一次是为了存在,另一次是为了生活;一次是为了另一次是为了做一个男子”,15 岁以后就是男孩的第二次诞生。卢梭认为青年到了15 岁以后已具备了判断力,并开始对社会关系有所意识。因此,这一时期应该以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为主,并辅以人文学科的学习。

卢梭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认为人的欲念是保持生存的主要工具,一切欲念的本源是自爱。 基于这种思想,卢梭认为:

(1)道德教育的作用是促使人的心中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及所有一切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悦的温柔动人的情感,防止产生妒忌、贪婪、仇恨以及所有一切有毒害的欲念。

(2)道德教育的途径是通过人去研究社会,通过社会去研究人。因此,卢梭要求爱弥儿从

乡村回到城市。此时他已经受到了足够的锻炼,能够抵抗城市虚伪文明的侵蚀,同时他是社会的一员,应尽他的义务。

(3)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学习历史知识、实用哲学和寓言故事,而不是纯理论的东西。

(4)道德教育的方法是重在道德实践,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只有通过道德实践,把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才可以培养善良的感情,正确的判断和良好的意志。 反思一下我们现在的道德教育,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只用一本本课本去空洞的说教,收效甚微,对一个孩子讲多少大道理都不如让他亲身去体会更有效果。而且现在的学校家长也很不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他们认为只有分数才是最主要的,殊不知,这样能培养多少高分低能的孩子,不仅对社会没有贡献,严重时更能危害社会。从这方面来看,道德教育甚至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二、自然主义教育的意义与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对我国教育改革

《爱弥尔》中所体现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崇尚自由、平等和自然,主张顺应人的自然天性,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这不仅对当时的教育有批判作用,对后世的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价值的取向是保守的。教育目标上,只重传授知识,而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陈旧,创新少;教学方法上,采用注入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形式单一化。这些传统教育的弊端都长期影响我国的教育,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推动我国应试教育的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审视儿童,研究儿童,欣赏儿童,对儿童的认识值我们参考,在教学中我们应更加关注儿童的天性,尊重他们,让他们更加快乐的成长。

2.对家庭教育

众所周知,卢梭笔下的爱弥尔是“一个身体强壮,感情丰富,而且能适应各种客观条件变化的完人”,虽然完美,但毕竟还只是卢梭塑造的一个幻影而已,他为我们们培养子女提供了宝贵的意见,是我们教育孩子的一剂良方,家庭是儿童重要的活动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在儿童的最初阶段,父母有责任为儿童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儿童进行适合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程立英爱弥尔-论教育【J】

2.张文华李秀梅培养现世之“爱弥尔”【J】2002年

3.朱庆环祝惠 何娟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J】 2007年第14期

4.顾燕读《爱弥尔》想到的【J】2010年9月

5.陆春燕沈维凤《爱弥尔》中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以及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

2012年1月第14卷第1期

6.李惠君从《爱弥尔》 看卢梭的教育思想【J】2002年8月底14卷第8期

7.钟艳兰视儿童为“儿童”【J】2008年第3期

8.张传萍卢梭《爱弥尔》中的的与思想及启示【J】 2008年11月

推荐第5篇:爱弥尔读后感

爱弥尔读后感

《理想国》、《爱弥尔》、《民主主义与教学》是教育界划时代的巨作,有人说,如果关于教育类的书全部都焚毁了,但是也能通过这三本书把教育学的框架给建起来,可见这三本书的价值。我这次读的就是《爱弥尔》这本书,我是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读的,尽管书读起来晦涩难懂,不过比《理想国》容易理解多了,我还是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把它读完,下面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对书中有些观点很赞成,有些则持怀疑态度,有些则压根没看懂什么意思。

爱弥尔是卢梭笔下的一个虚构的人物,卢梭将自己的教育方法全部

推荐第6篇:《爱弥尔》读后感

《爱弥尔》读后感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今天,我认真的阅读这本书,懂得了其中的内在含义,这对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现将读后的感想总结一下:

一、通过学习卢梭的《爱弥儿》后,对其提出的自然教育法在当今教学工作有极大的帮助。儿童在刚出生时,本就是一张白纸。家庭环境和父母是第一个被描绘在这张白纸上的人和事。家庭环境的变化,父母的一举一行都将成为其模仿、学习的榜样,因此每个儿童因其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的差异,对每个儿童所造成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也各不相同。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信息不断地涌入,儿童不具备明辩社会道德等抽象事物的思维分辨能力,无法辨别事物的对与错。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了解儿童的个性及心理活动,利用儿童所特有的心理特征,运用自然教育法,发挥儿童的天性,合理地引导,有的放矢地进行发挥扩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利用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运用简洁明快的图案,通俗易懂的语言,顺乎儿童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使教学目的获得最大化的成效。

二、在文章中我发现卢梭采取在实际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和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对我感触颇深。例如:观察蒙莫朗西北方森林位置,当爱弥儿问:“做这种事有什么用呢?”我说:“这事是空闲时做的,如你认为不好,我们就可以不做,因为其他有益的事还多着呢。”那一天,我们就不再研究地理位置。第二天早晨,我们一起散步至森林,却找不到回家路,我就设法让爱弥儿通过昨天说的森林在蒙莫朗西之北,找出蒙莫朗西必定位于森林的南方,通过以前学习的根据太阳找出北方的位置,找到判断南方位置的方法,走出森林。使爱弥儿认识到天文地理还真有点用处。这样一来,那天的事情,爱弥儿将终生不忘。如在家里用这件事教育爱弥儿,他第二天必定就忘记了。所以我们应当尽量用行动去教育学生,只有教所不承做到的才用言教。从上述例文中可以看出,卢梭用了极其简单的方法,却起着不简单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充分重视儿童对社会及周围

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是一本叙事性的教育专著,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而并非教育事实。

于卢梭在书中使用的自然的教育,是我很感兴趣的。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种自然教育,渴求的“个性解放”,这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冰心曾经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蔡志忠也曾经说过: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他还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过,我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能、力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为主的。比如,决不违反自然的规律对爱弥儿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龄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此外,他关注爱弥儿生活中的一切,象饮食内容、生活习惯、接触的人等等。他认为凡事从人的小时候就打好基础,对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对学生的挑选,卢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严格的。我觉得身为教师的我们对于卢梭的观点是要引起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负责任的教师会继续探索解决之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教师或许只是我们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来说,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在他们的教育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听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就拿孩子的学电脑来说吧,如果孩子不喜欢应用计算机,就是教给他再多的操作方法,我想也是枉然。那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和操作能力就更不太可能了。那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对事物的或学问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孩子在学习起步时,教师应该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要给予孩子肯定,让孩子对计算机的认、摸、用不断加深其对计算机的了解。当孩子觉得计算机很有意思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学习认识计算机的操作,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自我不断学习操作的过程就是养成习惯的过程,我想这样的计算机教育不可能让孩子学不会计算机的运用。

推荐第7篇:爱弥尔读后感

《爱弥尔》读后感

刚了解卢梭时,被他的自然人和儿童中心论所吸引、所触动,就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一个人提出了这样的教育原则,我如饥似渴地读了他的《忏悔录》、《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在对他的经历、个性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开始品读他的教育著作《爱弥尔》。可以说我读的卢梭的所有著作中,《爱弥尔》带给我的触动或许不是最大的,可是却是我从中收获最多的一本。他的很多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原则都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并借鉴的。

在本书中,卢梭通过其虚构的小说主人公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开篇他便讲到,“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卢梭又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样的裁剪,人类的处境可能会更糟一些。 ”我们可以把他说的裁剪看作是教育,即使人生下来便是善的,但并不代表他天生就是一个有用的社会人,一个幸福的人。因此,教育是必要的。那么在卢梭眼中这种保持天性的教育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卢梭在《爱弥尔》中体现的教育思想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我这里只谈论我特别感兴趣的三方面。

一、培养自由人

人的自由问题是卢梭关注和追求的核心,同时也是他的教育的最高目的。他把自由拔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甚至发出了“不自由,毋宁死”的呐喊。这绝非空头口号,终其一生他都在实践这样一原则,这在他的很多著作中都表现得很明显。下面一段话来自《忏悔录》,是在卢梭要去晋见国王,并被赐予年金的前一天决定离开时的心理。

\"是的,我失去了可以说是送上门来的年金,但我也摆脱了这年金本会让我戴上的枷锁。负责,我将与真理、自由、勇气永诀了。那日后还怎么去侈谈独立和淡泊呢?拿了这份年金那就只好专门逢迎,或缄口不言了。

理解了卢梭对人的自由的关注,也就很容易理解他为什么将“培养自由人”看成教育的最高目的了。

二、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的理论基础卢梭自然状态的假设,在他看来只有从人类的初始状态来考察人类的整个演变过程,才能发现人类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天赋人权,才能意识到这种权利有事如何在社会状态中丧失掉的。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

按照卢梭的理解,从自然状态到社会状态的进步并没有给人带来实际的自由,反而把自己奴化,处处给自己添加枷锁。这种状态在现在的生活中仍很常见,人们不停地创造,却越来越多地被自己所创造的事物约束。基于这种状态的弊端,卢梭自然就提出了不同于社会教育的自然教育。

卢梭要培养的自然人是怎样的呢?卢梭指出:“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官,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是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上。”这种人就是自然人而不是社会人;这种教育是自然教育,而不是社会教育。

不难发现,自然教育最突出、最独特的方法就是消极教育。所谓消极教育

就是设法避免环境的不良影响,让自然说话、让儿童自然成长的教育。消极教育不是给儿童养成品德,而是防止儿童趋于恶习;不教儿童以知识,而是防止他们产生对于事物的误解。人总是强迫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他扰乱一切,毁坏一切东西的本来面目;他喜爱丑陋和奇形怪状的东西;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把人像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把人像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欢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因此自然人的培养和教育,不是积极的教育,而是要阻止去做某些事情,让自然说话。这是所有教育中最重要的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显然,这个法则是损益而不是获得,是减法而不是加法。在“积极教育”随处可见的今天,卢梭提倡的“消极教育”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并加以实践。消极教育实际上是与“保护学生的本性,张扬学生的个性”原则相一致的。很容易发现,卢梭的消极教育,暗含着“性本善”的假设。

三、社会教育

尽管卢梭赞美自然,但人毕竟要走向社会的,爱弥尔也是。在卢梭看来,人必须要走向社会。而社会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道德教育。

在青年之年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卢梭结合儿童的特点,注重道德实践,反对单纯的理性教育,“冷冰冰的理性,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动;它可以使我们相信它,但不能使我们按照它去行动,它所揭示的是我们应该怎样想而不是我们应该怎样做。”这句话让我想到了以前最爱对弟弟说理而他有总是挺不进去的情景,我完全以我自己的理解来教育我的弟弟,可是忽略了他的年龄,使得单纯的说教当然以失败告终。读到这里实践教学被我永久地刻在心中,在我以后的家教中我一直反复地思考这样一教学原则并加以应用。和实践性教学很相似而又同样教会了我很多的是在卢梭的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出的“情景式教学”。

这本出的价值不仅在于卢梭对教育方法的探究,还在于他对人性的理解,对人生的思考。

当我读到“正是由于我们力图增加我们的幸福,才使我们的幸福变成了痛苦。一个人只要能够生活就感到满意的话,他就会生活得很愉快,从而也生活得很善良,因为做坏事对他没有什么好处”,我简直觉得有个人在帮我说出我自己的生活感悟。在生活中,当我的欲求太多,当我把幸福当成目标,想每天都能快快乐乐的话,我的日子往往过得很凄惨,很多以前没发现的小问题都突然变成了阻碍我幸福的大问题。

不论是作为师范生还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想要拥抱自由时发现受到许多束缚的人,这本书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同时教会了我很多很多。多希望自己很早就读了这本书,多希望有更多的教师、更多的各行各业的人都能早些读这本书。只要怀着一颗学习的心慢慢去品读,就会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超乎你的想象。

推荐第8篇:《爱弥尔》读后感

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爱弥尔》读后感

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爱弥尔》读后感

首先我要感谢咱们青年教师读书班,是这个读书班活动“逼”着我去拜读这一部部教育专著。对于《爱弥尔》,虽然我并不是对书中的内容都报以肯定的态度,但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它却让我一次次去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

卢梭说:“我们这个时代的错误之一,就是过多地使用了冷静的理智,好象人除了理智以外,就没有什么可利用的了。由于我们忽视了影响想象力的表象的语言,我们便失去了语言之中最有力的语言。说话的印象总是很淡然的,我们通过眼睛比通过耳朵更能说动一个人的心。由于我们只讲一番道理,结果遂使我们的教训流为空谈,不能实践。单单凭理性,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它有时候可以约束一个人,但很少能够鼓励人,它不能培养任何伟大的心灵。……有气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种语言的;他通过这种语言,能说服人心,作出行动。”(《爱弥尔》第221页) 读到这里,我不得不暂时停下来,他让我想到了日常教学中学科知识暂困生的转化。我所处的高中学段的学生在年龄上都已是成年人或接近成年人,他们已经很有自己的行动力,而且经过多年的“历练”,学科知识暂困生对教师的“你得学”,“这道题你必须会”等等类似的发号施令已经锻炼出了很强韧的“不执行力”,他们已经吃够了某一学科的苦果,甚至对这一学科有厌烦和躲避的想法。对于他们有时只进行一次空洞的说教是没有多大作用的,甚至他们觉得这样从教师那里丝毫得不到对他们的帮助。

下面是我的一则亲身经历,在日常教学中它时时提醒我:这样做是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这样做是不是真的对学生有帮助?

“从你的这次作业中可以看得出你至少对数字也是可以说是数学是很有感觉的,甚至很有发展潜力。如果你现在就放弃了,你放弃的将是你能否升入大学这架天平上的一块大砝码,放弃的将是人生进步的机会;但是,老师真的希望自己能看到三年以后你站在大学的校园里,成为一个响当当的男子汉,正在为自己当初没有放弃数学而感到庆幸,……”

“真为你高兴,你最近取得了这么大的进步,老师就知道在数学这门学科上你一定有更大的收获和快乐。”

以上文字是我的学生给我的来信开头的两段话,刚读到这儿时弄得我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我对这些话已经毫无印象了;但等到读完他的全篇来信,我很是欣慰更是震惊,欣慰的是他告诉我他考上了理想的大学,震惊的是他告诉我来信开头的两段文字是我在他两次作业中的批语,他一直保存在铅笔盒里,激励他自己考上了大学,并且还要一直保存,作为自己人生前进的动力。

放下他的来信,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又重新走进了与这位学生有关的教学生活里――他叫张**,性格有点儿内向,是我刚当老师时教的第一批学生,我只教了他一年。当时,他的数学成绩很差,是数学学习上的暂困生,经过几次课堂提问,他的表现都不是很好。后来我发现他对数学有些失去信心了,而且有些回避数学。于是我就努力找机会与他交流,重拾他的自信心。后来终于在一次作业中,我发现他的解题方法有些细节很好,很有创新,于是我赶紧在他的作业批语中真诚地表达了我的想法,并在后续阶段又给了他一些鼓励,……,仅此而已。

据说后来这个学生在大学里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的排球比赛法语志愿者翻译,现在在外交部工作。

我很庆幸,庆幸自己当时没有放弃他;我也很震撼,震撼于做为一名普通教师自己对学生的影响之深远,我身上所担负的教育责任之重大;同时,我更震惊,震惊于――当你真心去爱你的学生时,你的爱就象火种,即使还没有燎原,但已经照亮了学生的心灵。

加里宁说,“世上没有任何人能象教师一样对孩子有如此深远的影响”。我想:我的教学活动只是学生人生中的一段,可是我的教育影响将奠基学生的一生。

虽然,卢梭在《爱弥尔》中提出的教育观念并不是所有的都适合今天的教育,但它不断的告诉我:“教育,是要用心经营的事业.\"

推荐第9篇:爱弥尔读后感

让孩子“自然”地存在

——读《爱弥尔》有感

写于1757年的《爱弥尔》是一部经典的教育学说名著,在本书中作者卢梭通过一个设想的爱弥尔来阐述了自己关于自然教育的思考和设计。

通过本学期儿心的学习,对于这本书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我认为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极具先进性的,考虑到当时的特殊历史时段,中世纪教会用片面错误的信仰来捆绑教育,使得当时的教育陷入了一种恐怖的单一,所有接受教育的人都是类似被事先设计的零件,以一定的政治或者宗教目的制造出来的。卢梭的所提出的遵循自然法则的教育理念,无疑是当时“追求人性解放”的最强音。在教育领域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也起了极大的作用,改变了后世对于教育的看法,人们追随卢梭的思路,研究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以此作为教育的理论依据,使教育学逐渐走上科学化的轨道。

作为一部对后世影响颇深的教育著作,无疑《爱弥尔》中所蕴涵的能量是巨大的,书中一再强调的“自然”发展,改变了后世的教育观念。

卢梭所提倡的“自然教育”是基于造物主所造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信任每个孩童的天性善良,尽可能顺从孩子的天性,让他们按着自然规律发展,并且强调了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自然成长,认为教育应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主。

我认为这样的观点的确有其先进性,考虑到了孩子生长的自然规律,对于当下很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仍是很有冲击力的,超过孩子本身成长阶段的补习,填塞教育,是百害无一利的,可也许是由于教育体制,也许是由于社会上的舆论向导,越来越多的家长由于对孩子的爱,不愿孩子落后于人的心情,将孩子送去学习很多很多的课外内容,很多时候是大大超过孩子接受范围,或者对孩子未来发展造成局限的,颇有拔苗助长的架势。

当今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教育多以啃书本为主,缺乏一定的直接经验作为基础,往往不求甚解,毕竟学习的目的只是会算会做,而非真正的理解,教育的目标决定了教育的形式,那么这样的的理念和模式能不能让孩子科学的完善的发展呢?我认为基于一定的直接经验是很必要的,不仅增强理解也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当年的“自然教育”是带来解放人性的光亮的话,“自然教育”放在当下的

作用就是给家长老师社会一个新的思考,为什么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孩子的发展愈发了解的当今,还是存在着很多教育模式,理念上的问题,本应愉快的用接触用动作去理解世界的年纪,却要坐在书桌前去用那些半懂不懂得文字文法去感受这个世界,对于孩子真的好么?

诚然,爱弥尔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卢梭在教育中对于“天性”的信任是有些过火的。每个孩子的天性的确不应该受到摧残,可是过分的依赖所谓的天性,也是极不负责的,我认为,天性无论是善是恶,都是教育的“底料”,适当的教育是能够引导孩子,良好的教育不是消极地去束缚本性,也不是一味地顺从本性,而是要积极地去利导本性,让孩子能够成长为合格的自然人,社会人。此外卢梭关于孩子学习时过多的强调了直接经验而忽视课本教学,是偏激且不科学的。

在阅读了爱弥尔之后,我对于自己以前形成的教育观念有所修正,适度适量的概念在教育中的的实际操作时非常的难,把握好平衡是关键。

陆欣蕾

20110610233学专(2)班

推荐第10篇:爱弥尔

《爱弥尔》读后感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

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爱弥尔》是一部卢梭先生编写的经典教育著作,仔细拜读之后,我有了以下关于教育理念的思考。 我认为卢梭先生对于教育的理念还是主要以契合“自然”为主。在书中他明确的提出过关于是把孩子教育成“自然人”还是“社会人”的思求。很明显作为主张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的卢梭更追求契合自然地教育方式。“出自造物主手的东西,都是好东西,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是卢梭对于人类文明破坏了自然原貌的投诉。而在教育领域里,这样的破坏就体现在摧残了孩子的天性。为了改变当时现状,卢梭所提出的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诚然,卢梭先生所设想的对爱弥尔的教育方式完全忽视社会性是有缺陷的。可是,他的思想不仅是中世纪教育的亮光,并且延续至今,仍对当下的一些教育观念有着指导意义。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知道了每个孩子的成长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比如行动直觉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是不可跳跃的单向发展,这也就是卢梭先生所认为的“自然法则”中所“规定”的必须遵守的规律。

当今关于儿童成长的研究成果一定比当时更加丰富更加科学准确,对于教育的改进也一直在进行,我们却发现仍旧有一堆的问题让我们的孩子们成长的举步维艰。跨越300多年的智慧仍然应该引起家长们,老师们,乃至全社会的思考。 看顾现在的孩子们,因为父母的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在并不适合的时机受到了“超前”的教育,结果往往就是教出一批批只会生搬硬套不求甚解,能够很好的应对考试默写的好学生,当然这样的言论有言过其实的夸张成分,可是这样的情况在当今是十分常见的。我们不可忽视的是现在孩子们对于学习的热情和投入度有着每况愈下的趋势,虽然较之以前有了更多的诱惑影响,可是这样

的问题,我认为主要还是早期对于孩子们过多的不适宜的压迫学习所导致的。

幼儿园的神算班,天才班,类似的天才托幼机构,其实只是一批利用家长望子成龙心愿的“赚钱”机器,破坏了孩子们的发展规律,也损害了孩子们的发展潜力。正如卢梭所说的:“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过早地压榨了孩子的潜力就会对孩子们造成永久的伤害!

不给孩子以自由的天空,怎么能期待他会飞翔?我认为,在学前教育中应该尤为重视“自然”,给孩子发展的空间和弹性,顺应着他们的生长规律给予适宜适度的教育,以期他们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自然人和社会人。在孩子需要用“行动”来看世界的时候给他空间,而不是用襁褓锁住他眼里对于世界的期待。我是很支持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的,当然,关于其中的一些教育方式,是仍有待斟酌的,可是他的教育理念是具有科学性的,并对当下有着指导作用的。

20110610248

邱毅君

第11篇:爱弥尔

读《爱弥儿》有感

寒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法国启蒙运动者卢梭的代表作《爱弥儿》。有的教育学者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虽然这些说法难免夸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爱弥儿》的确值得我们阅读和研究,从而批判的继承教育文化遗产。

卢梭的《爱弥儿》虽然产生于18世纪,然而他的教育思想在很多地方不谋而合。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而卢梭也是以儿童的身心发展为出发点。《爱弥儿》全书共五卷,贯穿于其中的鲜明线索就是“归于自然”和发展天性。他认为人类的教育来自三个来源,即天性、人事和事物。天性指的是善良禀赋;人事指教导者的启发和培养.事物指教育环境。卢梭断言,要永远以本能做教育的指引。他以对待天性的态度作为衡量好坏教育的分水岭,的确旗帜鲜明而声势浩大。卢梭竭力推崇儿童的天性和尊重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他说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有儿童的地位,必须把人当人看,把儿童当儿童看。这个近代教育范畴中的强音,是别人很少如此认识深刻而大胆道出的。正是卢梭的卓见把教育引入新的轨道。卢梭从自然主义教育观点出发,要求教育适应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育。他说儿童时未成熟者,不是学问家,教师施教要设身处地为幼小儿童着想,不能脱离儿童,不能揠苗助长。卢梭将受教育者的发育分为四个时期。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青春期。各个时期的教育也应以不同的教育内容为主。卢梭虽然不曾明确提出建立教育科学,却在实践中实现了这桩要求,给教育科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尤其为儿童心理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书中的24页,卢梭对教师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也做出了阐释。他说:“我所要求的第一个品质是,它决不能做一个可以出卖的人。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至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他是不配这些职业的。教师就是这样的职业。”这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当然这其中夹杂着一些志向并不在此的教师。很多青年教师选择教育是因为父母之言,考分限制以及找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使然.一位年轻的校长建议老师,如果你的志向是搞物质经济,那么千万别继续窝在校园里。这对你对学生,对周边的同事,对学校的领导,都是一种不经意的伤害。其次,卢梭还认为教师还应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书中,卢梭把教师抬到难以企及的地位,责任重大。与别

人意见不同,卢梭认为,教师还应该是年轻的,而且,一个聪慧的人能够多么年轻就多么年轻。这样,他能够成为孩子的伙伴,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卢梭还说:“人们也许希望他的教师曾经是教过一次学生的,这个希望是太大了;同一个人只能够教一次学生,如果说需要教两次才能教得好的话,那么他凭什么权利去教第一次呢?一个人有了更多的经验,当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这样做下去的。不论是谁,如果他相当成功地把这种事业完成一次之后,他就会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无心再从事这样的工作了;至于说他头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预断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坏的。”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们来说,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负责任的教师会继续探索解决之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对于这些来说,教师或许只是我们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来说,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在他们的教育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

第12篇:爱弥尔读后感(推荐)

《爱弥尔》读后感

读了《爱弥儿》这本书,使我感触很深。让我开拓了在教育方面的视野。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刻意地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孩子在学习起步时,教师应该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要给予孩子肯定。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而且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因此,我想,我们应在教育过程中贯彻这一理念,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责任,像我一样的千千万万的教师,当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满意的人才。我只是希望社会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推给教师,我们的教师确实是很伟大的人,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别人,我们虽然愿意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承担起全部的责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请支持我们,一起来当园丁,共同携手创造更美好的园地!

第13篇:爱弥尔读后感1

《爱弥尔》读后感

杨旭

读完《爱弥尔》后,觉得这本著作深入浅出,蕴涵着他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真

知灼见,闪烁着他独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

卢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以儿童为本位,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

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

有这样一段话“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到十岁的时候长得身高五尺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断的能力。事实上,在这种年龄,理性对他有什么用处?它阻碍着体力的发展,儿童是不需要这种阻碍的。”这是整本《爱弥儿》中最精髓,最叫绝的一段。阐述了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在少年宫,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个

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在此,我们不能不痛心,我们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因为在这些可怜的孩子耳旁总是聒噪着一些貌似苦口婆心的烦人的教导,头顶上总是压着数座沉重的大山,他们的世界已经失去了童年的光彩,他们成了满足大人培养欲望的行尸走肉。

孩子是有思想的,这点我们要时刻切记。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尊

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

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

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健康教育》读后感

黄志森

洛克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教育思想家,读了他的《教育漫话》,对《健康教育》一节我深有感触。书中,他阐述了要得到幸福,必须生有健康的身体。此外,在书中,他详细的说明和指导了衣着、睡眠等各个方面。例如:多吃清淡食物,多运动,多睡眠。总的来说,他都是为了培养儿生活简朴,磨练身心健康的。

洛克书中说的在现实生活中是切实可行的。他认为“儿童的身体都是娇生惯养弄坏的,”我认为一点也不过分。就拿我邻居家的小孩子来说吧,一出世就受到百般宠爱,天天吃好的,穿好的,整天小心翼翼,生怕孩子出现一丁点闪失。由于孩子平时好动出汗了,见点风感冒了,就又挂水又吃药,接着在后来就不断的往医院跑,你说这不是平时娇生惯养引出身体不健康的吗?

其实,家长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但要注重爱的方式。在国外,对待新生婴儿,都是用冷水洗浴,孩子并没有受到伤害,反而非常健康。让孩子接受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真的爱孩子。看来,爱孩子,就该让孩子经受锻炼,而不能把他们都培养成温室里的花朵呀!

《爱弥儿》读后感

蒋思贤

利用周末,我把这本众人称之为不朽之作——《爱弥儿》读了一遍,这本书的内容浅显简洁,使我轻松地阅读、快乐地品尝。在看的同时,我把书中的一些个人认为有价值的内容简要地摘下来了,以便与大家一起分享。

我认为书中有几句比较好的,就把它摘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1)良心始终是不顾一切人为的法则而顺从自然的秩序的。

(2)每一个人在走过这想象的世界的时候,都要开辟一条他自认为是平坦的道路,然而没有一个人知道他那条道路是不是能达到目标。

(3)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孩子没有顾虑,不害怕受到你的教训和斥责,他是一定会把他的思想全盘告诉你的,谁也不敢叫他向你隐瞒,因为大家都知道他是不会向你隐瞒任何事情的。

(4)我在他那激动和盛怒的样子中仍然看到他还保持着他原来的天真。 (5)只要他还继续向我这样坦率地以心相见,乐于把他心中的想法告诉我,我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眼前就没有什么危险;但是,如果他变得比往常腼腆,比往常拘谨,如果我在他的谈话中第一次见到羞羞涩涩的慌乱神情,可见他的本能就已经是发展出来了,其中已经是含有邪恶的观念了,我已经是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这时候,如果我不赶快告诉他,他就要不顾我的管束,自己去弄个明白的。

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了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全书共分五大章,卢梭根据爱弥儿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爱情教育。虽然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但是,在当时,这样的教育思想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种自然教育,渴求的“个性解放”,这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冰心曾经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蔡志忠也曾经说过: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呵护学生个性的花蕾,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为他自己。这要在现实中做起来也许很难,但我会时时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罗盘,朝这个方向努力!

这本书不仅给人们传递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新观念。很多家长认为,童年是对痛苦感觉最轻的时候,因此让他多受些苦,以免将来受苦,卢梭却反问:谁能肯定现在的痛苦一定能消减将来的痛苦?既然无法证明、没有把握,那么这种所谓的远虑是多么荒谬,当然,更不要将放纵余自由混淆起来,它们之间的区别岂止是一点?卢梭认为孩子在成年之前就必须是个孩子,如果我们在他童年时期就试图把他培养成一个大人,就会阻碍他体力的发展,致使他未来先衰,就像那些早熟的果子,虽然早熟却并不成熟,而且极容易腐烂。

呵护孩子个性的花蕾,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为他自己。这要在现实中做起来也许很难,但我会时时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罗盘,朝这个方向努力!

我想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书本知识,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他们的心理年龄,用恰当的方式来教育他们。《爱弥儿》时时提醒我要注意的是,我从事的是一份高尚的职业,要以更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

《爱弥儿》读后感

朱新生

今天,我们重新阅读和理解这本书的内在含义,对实际教学工作有着莫大的帮助。我个人认为:对于卢梭在书中使用的自然的教育,我却是很感兴趣的。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爱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过,我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能能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为主的。比如,决不违反自然的规律对爱弥儿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龄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此外,他观注爱弥儿生活中的一切,象饮食内容、生活习惯、接触的人等等。他认为凡事从人的小时候就打好基础,对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学习卢梭的《爱弥儿》后,对其提出的自然教育法在当今教学工作有极大的帮助。儿童在刚出生时,本就是一张白纸。家庭环境和父母是第一个被描绘在这张白纸上的人和事。家庭环境的变化,父母的一举一行都将成为其模仿、学习的榜样,因此每个儿童因其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的差异,对每个儿童所造成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也各不相同。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信息不断地涌入,儿童不具备明辩社会道德等抽象事物的思维分辨能力,无法辨别事物的对与错。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了解儿童的个性及心理活动,利用儿童所特有的心理特征,运用自然教育法,发挥儿童的天性,合理地引导,有的放矢地进行发挥扩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利用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运用简洁明快的图案,通俗易懂的语言,顺乎儿童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使教学目的获得最大化的成效。

除了对学生的挑选,卢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严格的,他是这样说的:“人们也许希望他的教师曾经是教过一次学生的,这个希望是太大了;同一个人只能够教一次学生,如果说需要教两次才能教得好的话,那么他凭什么权利去教第一次呢?一个人有了更多的经验,当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这样做下去的。不论是谁,如果他相当成功地把这种事业完成一次之后,他就会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无心再从事这样的工作了;至于说他头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预断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坏的。”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们来说,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负责任的教师会继续探索解决之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对于这们来说,教师或许只是我们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来说,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在他们的教育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

因此我觉得卢梭的一个想法“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对于我们来说是要时时提醒我们注意的,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

爱弥儿读后感

黄志森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爱弥儿》出版后轰动了整个欧洲,影响巨大。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

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在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种无权状况了。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卢梭和其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要求摆脱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摧残和束缚,要求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合理要求。因此,尽管其中有一些偏激与片面的地方,但在抨击传统封建教育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革命作用。

第14篇:爱弥尔心得体会

读卢梭的《爱弥儿》有感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从《外国教育史》这本书中了解到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这本著作,这是一本被誉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上,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所受的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它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在书中,还有这样两句话让我感慨颇深,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的思想”;“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但是且看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年轻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有多少孩子每个星期六星期日早上,都是极不情愿地被我们从睡梦中拉起,懵懵懂懂地洗脸刷牙,嘟嘟囔囔地背起书包,看得出他还想睡,也感觉得到他不情愿,可是大家都在为儿女的教育增加“营养”,我们如果不补行吗?可怜天下父母心,让我想起某小品里的一句话——“我要我的孩子戴着博士帽出世”。当然家长们的心情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他们急切地想要打造自己心里所设想的完美孩子,于是从小就开始精心地安排着孩子们的发展路线。 然而社会及家庭环境对孩子这样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当然,正是家长这样的“催熟”造成了畸形的果实,卢梭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看来有时候我们不知不觉中真的在做最愚蠢的事情。

其实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当今的教育,虽然一直都在强调改革,提倡给孩子留下自由发展的空间,但是高考选拔制度的存在以及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孩子学习的负担更重了。同卢梭所提倡的这种教育思想相比,我感觉我国的教育始终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我国现有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课改任重而道远!

读卢梭《爱弥儿》有感

学了比较多,读了比较少,认真读的则更少。现在就卢梭的《爱弥儿》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吧。卢梭这本著作中贯穿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教育,他强调根据人的自然状态来进行人本教育,以达到最有效的人的自身发展。

关于减负

《爱弥儿》一书中贯穿的思想不禁使我联想到现在社会的家长、儿童、学校以及交织在一起的教育体系。一方面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急的家长们;另一方面,却是越来越被课本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连玩耍的时间都几乎没有的深度近视的儿童们。

中国的优良传统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反映在教育上就是给学生加压理所当然,“加压”的理由是为学生“成才”,然而事与愿违。也许卢梭的影响力还是不够大,尽管他的名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的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到现在依然徘徊在我们耳中,但是却有谁去真正理解贯彻了呢?

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们吧:书包压弯了双肩,深度近视眼镜蒙上了原本明亮清澈的眼睛。快乐的假期被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充斥着,甚至清一色的校服也限制了孩子们的审美自由。本来应该是人一生当中最最美好的回忆阶段却成了成为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

目前,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仍然是中国教育一个棘手的问题,直到今天都有人怀疑有没有必要把减负与教育改革相提并论。姑且不去说这个问题,就上述的教育压力问题就不得不让人们深思:现行的教育体系并不能最大程度上挖掘儿童的创造力。尽管减负的呼声已经深入人心,但是这种形式的负少了,另一种形式的负却自然的补了缺。总之,形式的负是能少的,但少的却不是孩子们的负。减负的口号在喊着,但是孩子们照样还是为各种作业、课后技能学习忙碌着。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厌倦学习,一旦有可能摆脱书本控制时,连课外书籍也懒得碰一下,厌恶的情绪使其思维的活跃与严密不复存在。而这则与教育的重要原则和使命是应当使学生(受教育者)热爱学习,并由此热爱生活、热爱人生完全相反。可是,过重的学习压力,则使孩子们由厌倦学习,到厌倦生活,进而厌倦人生。这正是这种重压学习教育的真正悲剧,它给人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诚然,我们理解家长的心情,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也理解教师的辛勤,毕竟,教师的桃李满天下的声誉是和学生的成绩有着很大的关系的。但是超越了孩子的学习承受能力的时候,孩子们的兴趣则会事与愿违的降低。对于大部分的的学生而言,学习就蜕变成只是往脑海中塞知识的机械重复动作而已,丝毫没有学习的乐趣可言。所以,中小学生的学习和课外知识、技能的补充是必要的,但是也应有度。一旦超过了某个度,就必然会造成物极必反的消极的影响。

二、超负荷的物质消费

卢梭还说要“尽早的养成儿童的习惯,把他们的欲望限制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就不会尝他们力不从心的事情的苦头了”,也很自然地勾起了我对现在孩子们优裕生活的担心。有些孩子太注重了物质的享受,而这些我们说都不是他们所创造的,当然在孩子的未成年时期,父母是有责任对其进行抚养教育的。但是那天听说一个高二的孩子一个月要花家里五百块钱还是除了住宿和衣服以外,而且是在一个消费不高的地方。这个数字也许就够了贫困地区孩子半年的生活费了。把自己的生活限制在自己的能力之内,这样不容易使人养成依赖的性格。现在的父母也有一部分人以为满足了孩子对物质的追求就是满足了孩子的一切,所以尽量满足。殊不知,这样的满足是弊大于利的做法,只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三、关于自由、创新的教育

卢梭在《爱弥儿》中还有一个教育准则,那就是“给儿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让他尽可能充分地活动,他反对捆绑儿童的四肢,要求为儿童穿上肥大宽松的衣服。”对于外在的衣服,卢梭尚且如此重视,要求是必须宽松,所以卢梭推崇的是自由式的创新教育体系。

而我们现在对于学生的教学则是死的,没有生气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则听讲、记忆,成了知识灌输的容器。现在国家的教学体制决定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些教育内容,而不是有选择性的。也就是固定的教学内容加上固定的教学模式,再加上没有生气的课堂,使得整堂课就是一个填鸭式。不难看出,学校教育的工作重心仍在知识教育上,培养学生优良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开发创造潜能的工作还远未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现行学校教育统一的教学内容、标准的答案、“满堂灌”的教育方法、机械单一的考评方式、过重的课业负担、追求升学的教育目标等,均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被动接受,亦步亦趋。 虽然这是学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不得已采用的招数。在这里,我无意去指责作为教育重要一环的学校。毕竟,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承认,更多是缘于学校有高的升学率、有好的口碑。但长此以往,学生的所谓的创新啊、研究性学习什么的也其实还是一句空话,当然不排除有的地方真的采用研究性学习并且很成功的,但那只是极其个别的现象。也就是在那时的卢梭连学生的身都注重了,而我们现在却依然在忽略学生的心。

这不禁又使我想起一个所谓的笑话。大家都知道,地狱是一共有十八层的。只有最十恶不赦的人死后才能到达。但是奇怪的是在十八层地狱的人却听到从底下传来的声音,于是好奇,经过打听,才知道原来是教师,那么教师为什么会有这种荣幸呢?居然能比杀人犯还更高级?原因是杀人犯杀的是人的身体生命,而教师杀的则是另一种生命,扼杀了学生的心理生命,他们的创造性,他们的思维能力等等。这虽然仅仅是一个笑话,但是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些问题。也算是在以另一种方式给我们的教育研究者,给我们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们敲响一个警钟吧。

而实际上,知识和能力是互补的。能力以知识为基础,空谈能力是幻想,而只讲知识也是不合理的,相反应该把两者很好的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知识时代,知识也在以几何级数倍增,甚至形成了一种知识的爆炸。那么面对这么多的文本的、网络的文献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对待呢?就象卢梭指出的:知识有几种,一种是假知识,一种是无用的知识,一种是助长人的骄傲的知识,一种是有益于幸福的知识。毫无疑问,我们只要把知识合理的归类,就可以做到正确的知识选择。因为知识的学习问题不在于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所学的知识。

从《爱弥儿》一文中,我们不难看到,卢梭的培养目标是自然的学生,从小锻炼依靠自己,没有经常求助于人的习惯,更没有炫耀自己的学问,应该根据所有同他有直接关系的事物进行判断,考虑后果,分析道理。

卢梭的主张是,不按成规来管教学生,要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正因为如此,卢梭的爱弥儿是需要在很长时期的刻苦学习中才能学会的艺术,是保持无知的状态,即能够用来获得学问的工具而不是工具本身。这种无谓的思想有点类似道家老子的无为,决不是放纵自为。卢梭的放任却不是放纵,颇有点“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卢梭主张在任何事情上都应当是行动多于口训,因为孩子们容易忘记他们自己所说的和别人对他们所说的话,但是对他们所做的和别人替他们所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记了。而让笔者很感慨的却是,现行的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则主要是言传的教育而没有身教,每天在学校所讲的是诚实,爱国,公正等等,但是只要一出了课堂,一出了专门的教育时刻和圈子,不仅家长、还有教师,还有社会上的很多事情都在给学生进行一个反面的教育,难怪有人有这样的说法:5+2=0,意思是在学校接受五天的教育结果在两天的休息日就零和了所有的教育影响。

作为祖国未来的儿童们,需要的是一种自由的教育,更期望他们在以往的知识基础中汲取最有用的部分,这样才能促进人们更好的向前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我们呼吁更多的儿童们有“爱弥儿式”的自由教育,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不得不佩服卢梭,因为他在《爱弥儿》里主要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我们应该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而我觉得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我决心做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也从《爱弥儿》中得到很多启发。爱弥儿的知识虽然不多,但他所知的东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学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例子: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将更加用心学习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养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自然的锤炼,比如孩子在各个时期都会生病,着同样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试想没有胜过任何疾病的孩子会强壮吗? 有许多父母为了使孩子有一个好的身体,远离疾病,他们把造成孩子伤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让孩子从事有危险,但对孩子的将来有利的事情和活动,孩子被禁锢在安全无恙的环境中,孩子不能经受应有的锻炼和适应,这样孩子没有暂时的灾难和危险,但是孩子却缺乏了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因为孩子成人以后必将走向社会,必将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险和困难,因此,如果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草,就等于害了孩子,违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则。虽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却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后果。

如果母亲是孩子的保姆的话,父亲则应承担起教师的职责,父亲不应该因为种种借口而不履行这个职责,因为血缘的关系,父子之间原本是亲近的关系,如果父亲是一个称职的父亲的化,他对自己的孩子的一切是比其他外来得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教育起来就跟能得心应手。但很多父亲都把这种责任,借口工作忙而不愿履行,而把这一应该履行的工作让其他人代行其责,这样就疏远了父子关系,使孩子对自己的父亲的亲情慢慢淡化了,一个对自己的父亲不亲密的人,怎样才能做一个社会上好的好的合作者和合格的公民呢? 作为父母对孩子应尽到三个反面的责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合群的人,第三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上合格的公民。

第15篇:《爱弥尔》读书报告

《爱弥尔》读书报告

焦学滔

一、心得体会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以人的自由教育为目的,把人的教育视为一个走向自由的过程。 《爱弥尔》的教育思想是不寻常的,他的开篇的第一句就蕴含着巨大的哲学意义。“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的说出了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我认为从《爱弥尔》一书中可以汲取的精华教育方法有三,即遵循自然、循序渐进、兴趣与学习统一。

(一)遵循自然

拔苗助长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懂,农夫急功近利,操之过急,一心想让禾苗长的快一些,所以人为地把苗往上拔一拔,这样看起来禾苗是“长高”了一些,但这只是表象,其后果却是相当严重,是适得其反的。原因就在于农夫违背了自然规律,违背了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自然落得个失败的下场。而对于孩子的教育,其实和禾苗生长一样,也要遵循这个道理。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倡导的是教师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自然规律,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不能急于求成和盲目施教。

(二)循序渐进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目前家长们的普遍认识.为此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实施早期教育,孩子一上学就要求孩子参加多种特长班学习班,购买名目繁多的学习资料.似乎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神童,样样都可以学好.严重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严重过度挖掘孩子的潜力.而卢梭在本书中就分五个阶段对爱弥儿进行教育,就说明孩子的教育要循序渐进。

婴幼儿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要有不同的学习内容,过度的刺激和挖掘,反而会起阻碍作用,影响小孩生长和发育,使小孩对学习产生厌倦和害怕的情绪.

(三)兴趣与学习相结合

“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对学习的引领、加强作用 ,根据我们的经验,学习感兴趣的材料时,会忘记时间的流逝;而学习枯燥乏味的材料,感觉时间的漫长。只有将兴趣与学习想结合才能让学习者更愿意去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而不现在很多孩子,学习是被迫的只是为了应付差事,为了学习而学习。

二、卢梭的生平和主要著作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eau 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以1749年为转折点,卢梭开始了他的“著述时期”。他以第戎(Dijon)学院的征文的一等奖《科学和艺术的发达对于道德的影响》打响了反封建文化的第一炮。1753年又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问世。1754年卢梭相继出版了《新哀路易斯》(1761年)《社会契约论》《爱弥儿》(1762年)等惊世骇俗之作。另外,卢梭还撰写了《忏悔录》、《论政治经济学》、《孤客漫步遐思录》、《论戏剧:致达朗贝尔信》、《让·雅克审判卢梭》、《关于波兰政治的筹议》等主要著作。此外卢梭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写了两部歌剧:《爱情之歌》和《村里的预言家》。

三、写作背景

在18世纪的欧洲国家里,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正占据着统治地位,尤其是在法国,天主教会统治着学校教育,儿童个性的发展受到压抑,古典主义和神学占统治地位,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在传统的古典主义学校里,教师对儿童“教给他一切的知识,却就是不教他认识他自己,不教他利用自己的长处,不教他如何生活和谋求自己的幸福。最后,当这个既是奴隶又是暴君的儿童,这个充满学问但缺乏理性、身心都脆弱的儿童投入社会,暴露其愚昧、骄傲和种种恶习的时候,大家就对人类的苦痛和邪恶感到悲哀。”当时法国的社会状态和古典主义教育残害人的心智发展的状况,引起了许多启蒙思想家的痛恶。他们尖锐地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社会的黑暗,提倡“理性”和宣扬唯物主义,启发民智。同时,他们重视教育,要求通过教育来培养资产阶级的“新人”,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因此,封建专制制度发生了深刻危机,整个法国社会处于由封建制度转向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大革命时代。 法国资产阶级为了对即将到来的政治大革命进行思想准备,他们首先发动了一场反封建和反教会的思想启蒙运动,这是一场基于自然理念的革命,它的实质在于新的自然理念使社会生活的变迁方向正当化了。在这场思想启蒙运动中,教育的现代性表现的也很强烈,但与教育思想之间构成密切关系的是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理性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一时期,对教育问题进行最深刻论述的是作为18世纪小资产者民主思想代言人的卢梭,他在批判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教育的思想,描绘了培养“新人”的理想教育。但需要指出的是,《爱弥儿》中虽然提出了“自然人”的概念,但“自然人”并不是脱离社会的人,只是因为民主制度尚未建立,专制的国家已经混乱腐朽以致不成其为“国家”,所以卢梭不赞成培养那个国家的效忠的公民,相反,应全力排除那个“国家”对人的压制、毒害。愈是忠于那个“国家”,就愈是丧失个人的独立性和价值。一旦民主制度建立,就要由国家管理教育,设立学校,把年轻一代培养成忠诚的爱国者、公民和具有博爱之心的爱人类的人。在《爱弥儿》原序中,卢梭就明确指出:“我绝不喜欢拿那些人人皆知的事情填塞我这本书。我只想说明:很早以来就有人在大声反对这种旧有的教育方法了,可是从来没有人准备提出一套更好的来。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和科学,倾向于破坏的成分多,倾向于建设的成分少。人们可以用师长的口吻提出非难;至于说到建议,那就需要采用另外一种口气了,然而这种口气,高傲的哲学家是不太喜欢的。尽管有许多的人著书立说,其目的,据说,完全是为了有益人群,然而在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即教育人的事业,却被人忽视了。我阐述的这个问题,在洛克的著作问世之后,一直没有人谈论过……”爱好自然,归于自然以及自然教育正是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特征。在这方面,卢梭是卓越的倡导者。因此,《爱弥儿》实际上是一部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它的问世标志着自然教育思想的产生。

四、《爱弥尔》内容介绍

《爱弥儿》1762年首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这部卢梭自称“构思20年,撰写3年”的著作用夹叙夹议的小说题材写成。其中《爱弥儿》中提出了一个合乎自然法则的教育计划。爱弥儿是该书的主人公,也就是他假设的教育对象。卢梭通过对爱弥儿的教育,批判封建教育,阐述了他的新教育思想。 全书由原序和五卷构成,按爱弥儿的婴儿期(0—2岁)、儿童期(2—12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期(15—20岁)和婚姻(主要是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及女子教育)来描述其在各个阶段所接受的教育。我在这里从关于“自然主义的教育”“关于儿童教育”来描述其在各个阶段所接受的教育。

关于“自然主义的教育”

卢梭从其激进的社会政治观出发,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平等、独立,且能适应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自然人”。但这种自然人不是自然状态中的野蛮人,而是社会状态中的自然人,他们知道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可以为实现自由、平等的社会而奋斗。另外,他指出:教育在塑造人的品性方面,在改变人的恶劣环境对人的影响方面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通过自然教育发展和保持人的自然本性,如善良、博爱、怜悯、仁慈等本性,防止产生一切有害的欲念,如妒忌、贪婪、仇恨等,这样就可以达到增进人类幸福的目的。在卢梭看来,这种教育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的教育;二是人的教育;三是事物的教育。但教育只有依照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规律,根据儿童的能力和自然倾向进行,才能使儿童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这种独到的见解使得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成为《爱弥儿》乃至卢梭本人思想的核心.关于“儿童的教育”

卢梭指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所以,卢梭的儿童观显然是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延伸和应用。

而且,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和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因此,作为世界名著的《爱弥儿》,其内所涉及到的儿童观及其儿童教育思想便成为广大教师学者所关注的焦点.《爱弥儿》中的儿童教育观集中体现了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更能为现实的儿童教育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因此,研究卢梭的儿童教育观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以寻求其对现实的启示。

五、对现实的教育意义

卢梭通过自然主义哲学观建立起来的这一套教学阶段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课程编制法则的,对当前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地导向作用。但是,卢梭将各阶段教育人为的断开,又是违反教育法则的行径。因此,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研究其思想内涵 。

六、原文赏析

1、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2、一切欲望都意味着缺乏,而所有被感觉到的缺乏就是痛苦。

3、既然你不能阻止一个孩子学习别人的样子,那么,就必须小心地把那些样子按照最适合于孩子的形象烙印在他心中。

4、只有理性才能教导我们认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使我们喜善恨恶的良心,尽管它独立于理性,良心就不能得到发展。

5、不能因为孩子的请求,而是要根据因为他们真的需要,而给予儿童他们应该得到的。

6、一个人在那里坐吃不是他本人挣来的东西,就等于盗窃。

第16篇:爱弥尔实习总结

经历一个月的实习,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有太多的感受,太多的收获,爱弥尔实习总结。很多东西经历了,感受了,就会成为永远的记忆!实习对我们走入社会做了很好的铺垫,也是对我们个人的一种检验,对待实习,我没有丝毫的怠慢。

实习过程

为期四周的实习生活弹指一挥间已经划上句号,在这期间我体会到了身为一名上班族的酸甜苦辣,也让我体会到当一名教师的不容易与肩负的重任。尤其是对这种特殊群体的教育。回想起6月7日当天,年轻的我们捧着一颗颗热情、兴奋而充满期盼的心来到湖南爱弥尔机构,激动不安之情油然而升。一个个沉甸甸的问号,在我脑中盘旋。看着机构的自闭症孩子们,我不断自问:作为一个实习生,我能做好吗,我能给孩子们带来一点进步吗?如今,4个星期的实习工作已结束,我们实习生的收获,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为我们的实习画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在这一个月中,我感觉我经历了许多,这些从未有过的经历让我不断进步、不断成长。在爱弥尔的那些点点滴滴,都清晰地印在脑海,那是发人深思的感动,是博大精深的爱,现将这四个周来的收获与感受和大家分享如下:

教学实习篇

时间如涓涓流水缓缓地流过,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让我们细细品味。在爱弥尔一个月的实习生活过得很充实,很快乐,也让我充分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不尽的关怀。尽管开始和里面的老师们不熟悉,但在四个星期的实习期间,我们几乎每天在一起,在此期间,感觉我们各自的了解逐渐加深。每个老师各有特点,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跟她们一起学习,学习老师怎么样讲课,学习如何传授知识,如何控制课堂气氛,如何把握授课时间,好好驾驭整个班级教学等。学习她们的教学方式,学习他们对自闭症孩子们的照顾与关怀,她们的精神,她们的激情深深感动着我,我们的付出见证孩子们成长与进步,自闭症的世界不再是那么深不可测,我们有能力也有义务带他们走出自闭症的世界,给他们一个全新的人生。

一、实习主要内容

前三周,在教学组,跟班,辅课,负责课前准备,课堂上负责记录孩子们的表现,能力的提升,做简单评估,协同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各种项目培训。

1、在精细课上,负责根据每个孩子的能力给他们做不同的项目,拼版,串珠子,插线板,积木,拧螺丝等项目,一般是从拧螺丝开始,然后串珠子,拼版,能力好的能独立完成,一般孩子都要家长或者老师辅助,我要负责观察他们,对他们每次课做评估,记下他们的表现,进步,总结他们再哪些方面不足,需要更加强。精细课主要是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还有注意力的集中,做事耐心等。

2、在语言课上,主要是教小孩子发音,动口,说简单的话语,通过呼吸训练、口型和发音训练,进入单词训练、说句子、复述及对答能力训练、语言理解训练、文字训练等,逐步发展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能力。能力很差的孩子就会拿一些简单物品,让他们能够识别,能力好的孩子就可以直接教他们的发音,说话,让他们主动开口说话。

3、在感统课上,首先是带他们做简单的体操,排队行走,然后给每一个人分配任务,脚踏车,跳床,荡秋千,滑板,走独木桥,投球。一般一节课一个孩子需要完成三个项目,具体过程由家长辅助监督,老师会作指导。感统课也是孩子们很喜欢的课,但是由于自闭症孩子很没有耐心,因此对于一个项目他们总是很难坚持做,实习总结《爱弥尔实习总结》。 在感统课上孩子们可以锻炼身体,同时也是锻炼他们的协调能力,运动能力等。

4、在音乐课上,通过放音乐,教小孩子们跳舞,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教他们手拿响鼓,根据节奏挥动,让他们感受音乐,培养他们的协调能力,还有视听觉能力。

5、在游戏课上,通过一些简单易懂的游戏,在家长的辅助下,让小孩子们参与。培养孩子们参与能力,协调能力,团队意识等,使之逐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与交流,逐渐适应生活,改善人际关系。

6、在写字课上,主要是教小孩子们正确握笔,写一些简单的数字,汉字等,根据孩子们的不同能力安排不同内容。在写字课上帮助孩子们接触文字,学习文化,为掌握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培养孩子们的思考能力。

7、在剪贴课上,辅导孩子们剪纸,贴画,学会运用剪刀,帮助孩子们培养动手能力,协调能力,观察能力和做事耐心等。

8、示范课,这个主要是由家长带领,我们把每个孩子的要求写在黑板上,家长负责教孩子完成。老师作指导。

总之,所有课程都是旨在各方面提升孩子们的能力,让他们有所进步,改变他们的现状,尽早走出自闭症的世界。

最后一周,设计和计划7月份主题《认识夏天》,布置机构的整个环境。这个过程花了几天时间,大家在一起齐心协力,制作各种卡片,图画,各种关于夏天的水果模型。完全围绕认识夏天的主题把太阳班和星星班教室都布置得很有活力,很漂亮,很符合自闭症孩子们的培训环境。每天的工作都很多,因为所有的课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因此又制作了上课用的很多做示范的卡片,这些都是看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很麻烦的事情,我们很有耐心,每一将事情都很认真地做,追求最好。

在四个周的实习时间里,对自闭症这个弱势群体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对如何对自闭症孩子训练也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

二、教学工作中,我个人觉得要注意如下几点:

1、认真备课:在备课中,认真研究上课内容,力求准确把握上课的知识点,并注重参阅各种资料,制定符合自闭症孩子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围绕主题,根据小孩子的不同能力安排不同内容,这些都是要提前准备好的,只有提前准备好上课内容才能在一趟课上做到胸有成竹,保证上课质量。

2、不带情绪上课:在上课过程中不应该插入个人情绪,要把最好的一面留给孩子们,因为他们会受很大影响。

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上课时注重与学生为主,重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协调能力、耐心,动手能力,思考能力,逻辑性和相互协作的能力。

4、认真及时评估孩子:对孩子的评估做到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情况要及时的反馈,

5、做好课后与家长交流的工作:课余时间与家长交流并帮助答疑,有助于他们对孩子更了解,用更好的方法去教导孩子。

实习的期间,我意识到,作为一名特殊孩子的教师,最主要的是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要为自闭症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内心情感世界,这些并不容易做到。对学生要给予浓浓的爱心。\"爱\"是做好教师工作的一大秘诀,真正要用自身去感化别人,只要用心去做,没有做不好的。在实习期间,搞过几次活动,端午节的活动,还有请到香港人来做培训等,每次活动准备很多准备,已不是作为一个参与者,而是负责人的身份。每次完了后都要总结分享,这样每一次都有很多的收获。

由于机构离学校很远,每天要很早就从学校坐车前往机构,下班后回到学校也黑了,虽然很累,但是很值得,一起实习的还有同专业的朱晴,每天一起出发一起回学校,他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人,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我们一起度过四个周的时光。这一切永远都会尘封在我记忆的深处!

我们的指导老师是杨红辉老师,杨老师对人很热心,在实习期间会不时去看望我们,了解我们实习情况,每周定时组织我们一起开会,让我们分享实习工作的内容,感受,有没有需要解决的问题等,还会给我们讲关于实习的注意事项。始终对我们很认真的指导,我们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老师们的帮助,在此特别要感谢老师们,祝愿老师能够工作顺利,事事如意。

三、结语

临近结束时,很舍不得和自闭症孩子们以及机构老师们分开,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每天与他们谈话聊天,他们给了我很多欢笑,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这里给我留下了一段一段美好的回忆。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经常帮自闭症孩子们克服困难,辅导他们,很自然地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他们是我接触的第一批自闭症孩子,无论以后自己是不是会在这个领域发展,我都会记得在自己大学的时候曾经有过这样一批孩子,给我带来那么大的心灵触动,让我经历一次又一次心灵的冲刷。我真心地希望他们可以尽快康复,快乐成长,然后学业有成,真心希望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希望他们可以走得顺利一些,我只能陪他们走一程,以后的路,希望他们走进另一个世界。

四周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实习中的点点滴滴,快乐欢笑,每时每刻在我的心头萦绕,回味!搭上回校的路程,我感觉我是那么的不舍!

一声道别、一声珍重、红红的眼眶、默默的祝福!

别了!可爱的学生!愿你们早日走出自闭症的世界!

别了!机构的老师们!愿你们工作顺利,事业有成!

别了!爱弥尔!愿你取得更大的发展,更多的为社会心之障碍的人群提供服务!

第17篇:读《爱弥尔》体会

读《爱弥尔》体会

读完《爱弥尔》后,觉得这本著作深入浅出,蕴涵着他在幼儿教

育方面的真知灼见,闪烁着他独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

卢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其自然,以儿童为本位,应该让孩子自

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

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

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有这样一段话“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

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

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

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

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到十岁的时候长得身高五尺

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断的能力。事实上,在这种年龄,理性对他有什么

用处?它阻碍着体力的发展,儿童是不需要这种阻碍的。”这是整本

《爱弥儿》中最精髓,最叫绝的一段。阐述了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

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

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在少年宫,你经常可以

看到:一个

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

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

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

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在此,我们不能不痛心,我们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因为在这些可怜的孩子耳旁总是聒噪着一些貌似苦口婆心的烦人的教导,头顶上总是压着数座沉重的大山,他们的世界已经失去了童年的光彩,他们成了满足大人培养欲望的行尸走肉。

孩子是有思想的,这点我们要时刻切记。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

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

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教育漫话》读后感

郑楼镇新宅小学 李秀全

最近,我读了洛克的《教育漫话》,不禁为其精辟的理论、深

入浅出的文字所折服。书中所讲的东西非常深刻,极有启发意义。以下几点是我在阅读时感受最深刻的:

一、要重视孩子的兴趣。孩子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

三倍。所以在某些时候对于书、字、画孩子会偶尔感到无味,如果那时我们做家长或老师的再勉强他们去弄,结果只能把孩子弄的疲惫,甚至对原本感兴趣的东西失去原有的兴趣。

二、德行形成的关键在于以理性导引生活,以理智克制欲望。

因此,为了达到使欲望服从理智的教育理想,就必须在孩子身上培

植那种不“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不违反公道、乐于赠予别人和不曲解事实、说话绝对要真实等美德。我们要告诉孩子:那些违反礼仪要求,言行粗野,对别人无端轻蔑视、揶揄、非难甚或故意刁难等等,都是没有礼貌的。

三、小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小心地加以鼓励。因为好奇心只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所以作为教师及家长的我们应该加以鼓励,无论孩子发出什么问题,我们不可制止他,羞辱他,更不可使他受到讥笑。我们可以耐心答复他的一切问题,解释它孩子所想要明白的事物,按照他们的年龄与知识的能量,从而使其尽量懂得。

《教育漫话》给了我重要的启示:教育过程中要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我相信孩子们终会因尊重而成人,会因为我们教师或家长的宽容有度和耐心呵护,在感知后感动,在感动后明理,从而培植起不断进取的动力。《教育漫话》的教育思想主流是进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们继续学习的。如这一段话,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这样的话不能不让人去审视自己。所以我们要真正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要有自己的个性,让自己在实践中去摸索、研究、从而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思路,从而达到理想的要求。

第18篇:卢梭《爱弥尔》读书笔记

卢梭《爱弥尔》读书笔记

卢梭的《爱弥尔》读起来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让人心情澎湃,他的文笔确实非常出色,故事也很有浪漫色彩,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也正是这种“浪漫”在法国大革命中引起了血雨腥风。作为文学家可以浪漫,作为政治学家,浪漫会生祸害。

莫拉斯认为,浪漫主义的要义是依据一己的价值观来看世界,看出世界大有缺憾,而希求依照自己内心的自我形象来重造世界。卢梭的精神是骚动不安的精神,他的价值观极为个人,绝异于古典文明之宁静安详。《爱弥尔》应该与他的其他几部著作一起读,《论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这是他的政治思想;《忏悔录》这是他的生平。大家大多只看重《爱弥儿》在教育学中的作用,而没有看到卢梭对爱弥尔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一个他心中的自然、摆脱世俗枷锁的人,这是一个卢梭心中理想的一个公民。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说“人是生而自由而今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大半篇幅在对爱弥尔的培养就是卢梭向让他摆脱这些枷锁,成为一个自然的,“高贵的野蛮人”。 爱弥尔是卢梭一手创造的,他也称其为“作品”,他为这作品投入心血,也希望能影响其一生,并希望爱弥尔对他的下一代也沿袭他的“老师”给他的教育。他确实想要从精神上彻底控制爱弥尔,要爱弥尔向他的老师诚服,听从他的安排,老师对他的权威是“人生阅历”,是爱弥尔未掌握的,这就类似于卢梭政治思想中把公民的权力让渡出来交给主权者,因为他们自己理性还不健全,必须听命于主权者,我们知道卢梭的这一思想是遭到后人批判的。

爱弥尔在创造的初期是可爱的,如在同年时候,一直到成为一个青年,他都是一直被读者赋予厚望的。到了青年时候,爱弥尔遇上了苏菲,这次相遇让人期待以久,并且如期待中那样让人惊喜,可是他们的交往卢梭并不让他们那样顺利,他要故意制造困难,仿佛必须在困难中年轻的恋人才能找到真正的爱情,才能摒弃世俗情欲的诱惑,甚至当两个恋人以心信相映的时候他却要痛苦的拆散这对恋人,要带爱弥尔出去游离,一方面是帮助年轻人成长,另一方面是让爱情经历

考验。做这样一切的理由也只是一个——我比你更有人生阅历,即我的理性更加健全。

在游历的经历里卢梭向我们谈到政治了,带爱弥尔游离便是告诉他世俗的险恶与上流社会的浮华,这时的爱弥尔以不再是读者当年认识的那个存自然的人了,他必须接触社会了,而他的接触也必须在“我”的指导下。卢梭创造了一个令人欢喜的纯净自然的“作品”而今却还是把他带入了社会,他只给了他孤独的心,还有不曾有过的痛苦,因为爱弥尔被告知必须憎恶。我们认为这一切绝非自然,绝非爱弥尔自己去走的路,是别人的,是卢梭的,在他的《忏悔录》中卢梭的确是描塑了一个本来心底善良的人如何在可憎的世界中被残害堕落。一个爱弥尔是卢梭无法走出的自我世界。这个世界一次次的跪倒在他的创造者脚下,诉说他自己的无知,述说他经过亲生的经历终于相信“老师”给的教导是多么的明智。

爱弥尔与苏菲的爱情又一次暴露了卢梭,我们知道卢梭对韦塞利夫人的感情一直影响着他,而他坚持相信这是真诚的母子情,而不是世人给他们认定的卢梭是贵妇人的情夫。而后他放弃自己的感情,与一个他一生都瞧不起的女佣生活在一起,虽有五个孩子但全送进育婴院。不知道这是自毁的心理还是给后人明鉴:自己的孩子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是无法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与其把他们交给一个无知的女佣不如让他们自生自灭。卢梭的爱情是失败的,而他对爱弥尔与苏菲的爱情也设下了层层阻碍,他不断地要求必须测试这爱情是否经得起考验。最后当他们结婚后卢梭又安排了苏菲有了婚外情而爱弥尔逃离最后甘心去做一个奴隶,因为他相信做奴隶也比在文明世界好:“既然我生来就受到人类欲念的束缚,就得由别人或我自己给我带上这种锁链,因为反正不是要带上这种锁链的吗?谁知道带哪一个人的锁链更轻松呢?带别人的锁链时,我至少可以用我的理智来缓和我的欲念;她不是有许多次让我受我的欲念的约束吗?谁能够使我带两条锁链呢?我以前不是已经带过一条锁链了吗?只有自然的奴役才是真正的奴役,人只不过是执行它的奴役的工具罢了。被一个主人所宰割,或者被一块岩石所压死,在我看来是一回事;在奴隶生活中,从最坏

的方面来说,我屈服于暴君的程度也不会比屈服于岩石的程度大。最后,如果我有了自由,我又怎么使用它呢?在我现在的境地中,我有什么可想望的?啊!为了不至于陷入沮丧和潦倒,在我自己缺乏意志的时候,就需要得到另外一个人的意志的激励。”

也许卢梭晚年想改变这个结局但他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是无法去除的,爱弥尔又称孤独的人,在精神上卢梭走不出这个孤独的精神世界,而在政治上由于他植根于心中的痛苦不安使他的思想中阴暗的东西太多,被后人划为启蒙运动的局限仅是一个能让人理解的招牌,更深的还有很多人性中深邃的东西隐藏在其下,也许这正是卢梭的魅力所在,可这不是我们现在的政治学研究程度所愿及的。

第19篇:读《爱弥尔》有感

读《爱弥尔》有感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号:101200032姓名:龙琴

在我的认知观念里面,我认为卢梭是一个没有资格谈教育的人。卢梭作为一个“唯性论者”,为了一心一意地过着自己纵情声色的肉欲生活,将其与旅馆女仆德莱斯·勒华色的五个孩子全部送达了孤儿院或者寄养在别人的家里。作为父亲他却没有尽到教育子女的义务,在教育儿女的经验为零,却写出为世人所推崇的教育巨作——《爱弥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所以带着偏见很努力地看完了《爱弥尔》,虽然不满卢梭在对待自己子女问题上的态度,可是《爱弥尔》书中的一些观念和思想确实值得思考。

卢梭在书中首先提出人性虽善,可是还要经过修剪,这样人的处境才会好些。显然这个所谓的裁剪就是教育。在历史的发展中,需要文明的推动,而推动文明发展的根本手段就是通过教育。不论是在历史发展方面还是在个人发展方面,教育时时刻刻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其在教育重视程度有目共睹,而教育给日本社会发展带来的效益也是有目共睹。在二战失势,在此后的经济复苏中,日本也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为其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人力和隐形资本,如今日本已列入世界发达国家之列,教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爱弥尔》第一卷中,卢梭提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要使其自然发展,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卢梭说: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人,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但是这只是教育对于社会的意义,教育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应该使其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撇开对卢梭的偏见,其实我很很赞同这句话,作为一个学习者是要在学习中体验幸福的。而我们现行的教育中,孩子体验得最多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在一考定终身的大教育环境下,为了升学,很多人都在这种压抑中体验到的不是快乐,而是无尽的痛苦,在以通过考试为终极目标的现在课堂下,老师满灌式教学,学生更是苦不堪言。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急需的就是从学习中得到快乐。

卢梭也提到,热情可以弥补才能的不足。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其实我更愿意把这句话改为,动力能弥补才能的不足,一个人做事要动力才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才能更好地做好一件事。为什么在现行的教育背景下,我们学习得不快乐去还是要去学习,很大的原因在于我们有动力,有动机,通过高考考上大学有个好前程,这大概是很多学生普遍的动力,为着自己的前途拼命地努力着,期待着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能平安的度过。

“一个好老师最为根本的品质就是,他绝对不是一个可以被雇佣的人,有些职业是如何的高尚,以至于一个人如果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那么表明他们不配从事这些职业。教师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职业不同,选择了教师这一行,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付出。记得曾看过一篇调查,很多教师只是将教师这个职业当做养家糊口的职业,而不是作为终身的事业。我觉得作为一个教师就是要有觉悟将教师作为终身的事业,要有有甘于奉献的精神。现在国家实行的特岗教师计划,我觉得从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很多人将参加特岗教师作为自己职业选择的一个跳板,而不是纯粹的出于贡献。社会的价值导向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就有功利性质,这是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不尊重对教育的不尊重。

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之十二岁的儿童处于理性的睡眠期,不应当对他们的心灵有所教化,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孩童进行感官教育。孩子就是孩子,大人就是大人。孩子的世界应该就是简单快乐的。不应该背负太多的包袱也不该有太多的压力,孩子的天性不应该被压抑,在这个时期应该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快乐的成长。而反观我们现在的孩子。身上背负的太多的东西,其中背负地最重的就是父母的期望,这种期望建立在跟别的孩子的比较之中,孩子很多时候成为中国人炫耀的资本。父母盲目地攀比,你家的孩子会跳舞,我家的孩子就不仅要回跳舞还要回弹琴,我家的孩子一定要成绩好。于是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小小年纪便背着重重的书包穿梭在什么英语班,奥数班,特长班中。这样孩子学得多了,父母开心了高兴了,可是孩子不快乐了。这其实跟中国人爱面子有关,孩子出息了,做父母的脸上就有光了。很多人说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害苦了很多中国人的孩子,其实我想说,父母的期望,父母的好面子害苦了孩子。记得我父母跟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其他的事你别操心,别担心。”大多数的家长都是这样跟他们的孩子说的,有时候真的很郁闷,难道对我们来说,生活中除了学习就没有别的事情吗?难道我们只能是学习得奴隶,成绩的奴仆?这对于我们来说真的很残忍,而在这种畸形的社会潜意识中,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按着那些所谓的正确的道路活着,无法挣脱。不得不说是我们的而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第三卷论述了十二岁到十五岁的少年的智育教育。他谈到了三点:

首先是“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于你的告知而是由于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学知识,要让他自己发现。”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中国人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直接教给他知识,不如教给他学习得能了,探索的精神。在当今社会评价一个人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他是否学会了如何学习。而在我国现行教育下,为了应付考试,很多学生学会的是死记硬背学科知识,而在如何学习的认知上基本为零,他们只知道如何将知识记住了,知道做题目就行了。大学里的教育虽然高喊发现式开放式教学,可是就我的亲身体验来说,那些口号喊着好听,基本上都是在挂羊头卖狗肉,课该怎么上还是怎么上,老师在上面照本宣科一个人唱着独角戏,下面的学生昏昏欲睡,一到考试重点发下,学生背背重点考试六十分万岁,根本跟满灌式教学没差别。所以要在中国的课堂上真正的学到东西基本上很难,学会真的很重要。就我的亲身体验来说,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什么都是浮云,除了些考试重点和一些偶尔的德教要听听外,自己看书学到的才是印象最深的,老师在其中只是个引导的作用,知识课本上有,老师的作用只是偶尔的点拨让你学得更快更好而已,所以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在这个知识更新速度迅速的时代,学会学习尤为重要。

接着他谈到在工作,教育和学习时期,问题不在于他学得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用用处。很多的毕业生进入社会都有这样的疑问,我发现大学里面学得东西一点用都没有,那些东西跟我们的社会根本就是脱轨的。其实未必,有些知识对现在有用,有些东西又是对其长远有用,特别是那些抽象的知识,思维活动,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开拓或改造学生的视野和知识观。大学教育不在于让你学到在社会上真正有用的具体知识,而是帮你构造一个自己的知识图式,开发大脑思维,能让你在运用具体知识上能更加灵活。

最后他指出“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本身。即我们所说的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对于爱弥尔这种社会高层享受私人教学来说不是问题,可是对于我们中国的绝大多数的孩子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事件。中国人口庞大,现

行的班级教育制度学生和老师是一对多的关系,每个孩子各有其特点,要实现个性化教育是不可能的。不过也可以通过一定措施在一定水平上保证这种个性发展。例如应该控制班级的规模,实行小班制,老师经常跟家长保持联系,可是毕竟老师的精力有限。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实现个性化教学难度实在是太大,而且每个孩子在各方面的能力不同,却还是要通过同一座独木桥,与人竞争,一考定终身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真的太残忍,将每个孩子的天赋打压再打压。记得有个朋友跟我说过,他真的学不会英语,看着英语他就注意分散,可是他却能盯着摄像机连续两个小时。他想考的学校特别看重英语,可是他就是学不会英语。这种天份只能窒息在中国毫无个性的教育制度下,我们的教育使我们失去很多的天才,换回来的是一群平庸的人。

第四卷侧重十五岁至二十岁的德育。十八岁时博爱的年纪,二十岁是爱的年纪,指导和搅匀成人,所采取单独的方法和教育儿童的方法完全相反,你应该毫不犹豫地把你精心隐瞒了如此之久的危险的神秘事情告诉他。卢梭所说的危险而神秘的事应该是性教育可是现代的教育是性教育应该更早,这根现代教育理念是相悖的。

第五卷则是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爱情教育。我觉得对于孩子的爱情教育是学校必要的一个课程。现在的孩子早熟,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其爱情,恋爱的观念,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或禁止。孩子是人,具有反叛精神和好奇心。所以要适当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包括现在的大学生,虽然恋爱自由,但是很多人并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更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爱对方,也无法处理爱情中的小摩擦。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的失职。

看完整本书,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联系下自己学的专业才发现,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要学会知识学会学习,还要做到完整的人格塑造,一个人的人格是扭曲的,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学校还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家庭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不能只是一味的强加。

虽然不喜欢卢梭,但是不得不承认《爱弥尔》中的一些观点和思想确实对我们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启发。

第20篇:读《爱弥尔》有感(优秀)

最早听说《爱弥尔》这本书是在师范的时候,我想对于师范专业来说《爱弥尔》会是一本很耳熟的书。《爱弥儿》一书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细细体味与卢梭大师交流的那种感觉,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在我的印象中“爱弥尔”是一个人的名字,而这本书以它作为全书的题目,我想它会是一本通过描述“爱弥尔”的成长历程而写成的一本书。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样,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

一、崇尚自然教育

卢梭早书中说的最多使我就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我们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我经常可以看到:一个

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回想到自己身边的孩子,每周末也都在参加围棋,英语,国画等兴趣班,好象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可是我们是不是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

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二、崇尚自由教育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我们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他们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三、崇尚自我保护的教育

在卢梭的《爱弥尔》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就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现代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认识思考,工作劳动、体育运动、生活起居等都讲究方法。我们时时要想起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孩子学习的好坏是每个家长都都比较关注的。都想方设法去辅导他们,参加一些绘画舞蹈钢琴培训班,但对他们在成长中是如何保护他们自己却教育得不多。

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 鼓励幼儿大胆提出新颖、富有创见的观点,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干中学,让幼儿学会自主学习。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幼儿的高品质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孩子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让孩子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肯定,能看到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要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孩子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总之,读了《爱弥尔》后使我更深入的理解\"教育是一门艺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要用快乐的心情来工作和生活,自觉热爱教育,对孩子有责任感、有爱心,这也是幼儿园教师的一种满足和快乐。这样的教师就能让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能够健康、快乐、文明、有使命感、有责任感、有爱心地生存着。就能让孩子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赞美生命、保卫生命。就能够培养孩子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热爱生活的人。

教育是一种信仰

聆听《爱弥儿》

教育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纵观古今中外,许多大师就教育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在这些璀璨夺目的星星中,被誉为“现代民主政体之父,一个新时代的开启者”的卢梭无疑是最独特而又灿烂的那一颗。

假期中,我静下心来细细的翻阅着这本带着淡淡墨香的《爱弥儿》,聆听着来自遥远的十八世纪的声音,心底不由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样一本有着超前的教育理念的书究竟是几百年前的著作吗?书中温暖而又带有生命色彩的文字虽然不是字字珠玑,但是在阅读的时候却能够时时刻刻感受到作者博大的情怀,深邃的思想,睿智的理念以及成熟的思考。 在《爱弥儿》这一书中,卢梭用虚构的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提出了在不同阶段对孩子进行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和爱情教育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系统的表达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主线是“回归自然,发展天性”。读完此书,我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深刻的感受。

感受之一:自然成长与自然教育是教育的真谛

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所有的教育方式和行为都必须顺应儿童发展的自然历程,都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否则将一切都无从谈起。世界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但是归根究底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有着不同阶段的年龄特点。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等人生的重要阶段中都要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使人的本性得到自然的发展。

儿童是人生中重要的一个阶段,如何使儿童的本性得到自然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反复深思的问题,我们要让孩子保持自然的习惯,只要是他想做的合理的事情,就让他随意去做,给他一定的自由,不要过分去限制自然天性的发展,培养后天养成的错误习惯。人的不同时期时时刻刻伴随着外界所带来的问题,比如说疾病和意外等问题。这就需要教育者帮助孩子顺利的通过这些考验,孩子才能够获得新的力量并且在困难和挫折中得到成长。

感受之二:平等尊重与因材施教同等重要

卢梭在书中第二卷和第三卷中用了大量的文字一再强调教育者一定要尊重儿童,爱护儿童。是的,儿童幼小的心灵一旦被伤害了,影响将是巨大的。作为真正的教育者,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淳朴和热情,做到谨严慎行。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扬,哪怕是一个欣赏的眼神,一句简单赞美的好话语,一个轻轻抚摸的动作„„请教育者慷慨地送给孩子们吧!不要因为你的教育对象是个孩子而掉以轻心,不要因为孩子幼稚的话语而嘲笑讥讽,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几岁的孩子,就人格而言彼此都是平等的。教育者想获得儿童的尊重,必须用尊重赢得尊重,此外毫无办法。

每一个儿童都来自不同的家庭,由于每个家庭的智力背景不同,生活状况不同以及各自接受信息的能力不同,所以不要指望孩子都在一个水平,这就是卢梭再三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针对每个儿童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即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文中的爱弥儿在不同时期遇到的问题不同,教育者都经过深思熟虑采取多样的方法,力求教育效果最优化,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感受之三:寓教于乐与培养能力相辅相成

卢梭称“寓教于乐”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其实这一观点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孩子们会在玩耍的时候不知不觉的学到一些知识,一定不要给孩子们灌输科学知识和书本上的道理,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得到快乐和玩耍,精神生活得到丰富。书中的爱弥儿是作者虚构的人物,卢梭用自己所理解的教育理念来对其进行教育,其中追重要的一点就是“寓教于乐”,卢梭在爱弥儿最重要的时期——儿童期把他带到了乡下,让其自然成长,在这样一种毫无外界影响的理想的状态下,爱弥儿成长的很顺利。卢梭强调爱弥儿很多的想法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都是在这一时期得以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综合考虑,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是非常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

培养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是教育中一件很重要的工作。教育者引导儿童学到知识是很好的,但是只是表面的现象,更为重要的是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需要教育者必须持之以恒的对受教育者进行点播和训练,让儿童在学习中逐渐发现学习的规律,学习的乐趣,自己独立掌握知识的乐趣,从而为以后的学习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直至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

阅读完这本书籍,我觉得受益匪浅。思想家卢梭用毕生的心血完成了此书,据说这本书曾经震惊了整个法国,在整个社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对于我个人来说,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心灵上的震撼,更多的是思想上的改变。我深思,一名教育者首先要做一个有思想,会思考,会学习的人,其次就是将其付诸实践,做一名真正的思考者,最后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原创]读《爱弥儿》有感

对于卢梭的书,我向来是敬而远之,他的《忏悔录》、《社会契约论》在我看来是高深异常的专著。当我怀着一颗崇敬忐忑的心,读完他的教育哲学专著——《爱弥尔》后,觉得这本著作深入浅出,蕴涵着他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真知灼见,闪烁着他独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

与其他一些哲学著作相比,这本书相对来说比较通俗易懂。因为它以小说的形式,设定了一个教育对象——爱弥儿,在夹叙夹议中表明了一整套教育哲学思想。因此,书中不乏富有情趣又流畅的段落,不乏形象而贴切的比喻,也不乏生动真实的场景。除此之外,我也自然而然地被很多严谨的或很有趣的逻辑推理而折服。卢梭根据自己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教育者要按照学生年龄去进行教育的观点,设想了儿童教育的四个阶段,很佩服他的创造力。书的字里行间,明显地体现着一种理性和浪漫之间的张力,十分吸引人。我想,这比直接讲一堆抽象的大道理要好接受一些,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教育的特点。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如果不注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过程,这项活动根本无法开展。

卢梭塑造的爱弥尔,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又有劳动者的身手,而且有改革家的品德;具有不为社会和环境所歪曲、不受习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拥有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纯朴、良知和善。书中卢梭号召教育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并不是培养不顾社会关系而孤立存在的人,实际上,他认为“要兼济天下,对同胞要尽公民的义务”“善良的人应该为别人树立榜样”等等。

卢梭认为,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张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分阶段进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国大哲学家洛克曾主张,儿童就像一块白板,教育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意愿采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儿童。在这种儿童观下,教育就是重复训练,儿童被当作一个容器,由成人随意填充。这种儿童教育观对教育的影响十分巨大。在当今学前教育实际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其实上述儿童教育误区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观的流毒。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卢梭的《爱弥尔》伴随我整整度过了一个月,边读边思,我感受到与智者跨越时空的对话,实在其乐无穷。其中许多的共鸣,许多的交流,许多的学习,许多的疑惑,林林总总,一时无法与人细说,一下也说不清楚,就让它慢慢地变久变香,成为与我美丽地相遇中的一朵浪花,留存在我记忆的沙滩上吧!

教育的真谛——读卢梭的《爱弥儿》有感

曾有人说,只要有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存在,那么,即使是其他所有的教育文献都消失了,教育学的理论和现实也不会受到影响。如此高度的评价,对于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我来说,至今尚未拜读,实在是件憾事。如今,捧着卢梭的《爱弥儿》细细地看,静静地赏,虽然经过了两百多年的风雨考验,但直到如今,依然焕发出它迷人的光彩,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与两百年后的许多著名教育家不谋而合,他引发欧洲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新教育运动与当今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观念是如此的一致。对于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需要从教育的原点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在且思且行的过程中,回到教育的原点思索,是十分有益的。

一、让教育回到自然的状态

卢梭在《爱弥尔》中提出了著名的“消极教育”。这消极教育一词,类似于我们通常提到的无为教育。消极教育不是不要教育,不是淡化教育的作用,恰恰相反,它注重教育,只是不提倡过多干预,让孩子的成长顺其自然。他让人们爱护儿童,帮他们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要按照自然而生活,要有耐心。他认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这些质朴的话语,这些朴实的道理,至今依然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这使我想起了一位教育者提出的“教育是慢的艺术”的重要理念。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我们要学会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教育者应给予其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耐心、宽容、克制、清醒才是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在唯分数第一的今天,面对层层压力,师生关系已日趋紧张,这些品质在教育者身上已所剩无几了。

二、让教育关注生命的成长

卢梭在《爱弥尔》中反对为了所谓的将来的幸福,而牺牲当下的快乐。对于当时强调“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风气,卢梭愤然指出,“远虑!这个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不能及的事情并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的远虑,恰恰就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根源。”活在当下,自由在当下,这不是及时行乐主义,而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卢梭非常重视锻炼孩子的身体、器官、感觉和体力,但是尽可能让孩子的心闲着不用,能闲多久就闲多久。他认为所有这些延缓的做法都是有利的,使孩子大大地接近了最终目的而又不受什么损失。“你急于达到目标,结果反而不如慎重前进的快。„„在童年时期牺牲一些时间,到长大的时候会加倍地收回来的。”卢梭希望培养的是有见识、有性格、身体和头脑都健康的人,这样的人,小时候虽没有谁称赞,到长大后是一定会受到人人尊敬的。

当下,我们在高度关注教育进度、教学成绩的同时,已经渐渐的淡忘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那就是关于生命的成长。足够大的课堂信息传授容量,课后大量的时间去补充、进行的强化练习,很多情况下是以牺牲学生的视力、体力、心理健康为前提的。近年来,有识之士开始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并在努力呼吁与探索。江苏省教育厅提出的“五严”(严禁下达升学指标,不得炒作“高考状元”,严控学生在校时间与家庭作业总量,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加强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实施,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严格制止义务教育学校违法办学行为)与苏州市教育局提出的三项规定(丰富校园生活,规范办学行为,不搞有偿家教),正是回归教育的生机和生气。只有孩子们的身体健康了,我们的教育才会焕发弈弈神采。

三、让教育显示智慧的灵光

卢梭提倡孩子学习一门手艺,一种真正的手艺,纯粹的机械的技术。爱弥尔学会使铲子和铁锹,会使车床、锤子、刨子和锉刀,各种手艺的工具他都很熟悉。卢梭让爱弥尔养成锻炼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还培养了他爱反复思考的性情,让他必须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才不至于像愚昧人那样无所事事地过日子。他认为教育的最大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相互调剂。他的这些充满哲学意味的语言,闪现出智慧的灵光,值得我们好好揣摩、研究、学习。

由于工作的原因,现在听老师的课多了,和老师们探讨教育的时间多了,常常思考一个问题,目前的教育是在启迪学生的智慧还是扼杀他们的思维?为了应对各种考试,记忆、默写、重复操练成为提高平均分最有效的手段,为了完成日益膨胀的知识教学任务,有价值的讨论、思索、停顿和动手被取消了,但所获得的那些知识与智慧没太大关系。每年诺贝尔奖花落他人时,会引发对当前基础教育和高校教育现状的讨论和反省。多少事实证明,只有孩子思维的火花迸发了,教育才会显现它的灵光。

四、让教育透出平等与和谐

卢梭在《爱弥尔》中体现着他的平等观念,他希望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不能偏心,一样的关心,一样的爱护。无论是健康的,还是残废的;不管他们的身体是弱是强。

近年来,国家在促进教育公平、推免费义务教育方面的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但从我们国家的现实情况来看,实现教育公平道路还依然漫长,区域、城乡、同区域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育发展还不平衡,不同群体里面,弱势群体还享受不到同等的教育。师生平等、生生平等观念还停留在意识形态领域,离现实的平等还有一定的距离。

卢梭在《爱弥尔》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教育思想, 如“师生互利互助”、“在活动中学习”、“在大自然中学习”、“循序渐进”、“教育无痕” 等等,依然是现代教育者们苦苦探索和努力追求的目标。此书给了我与智者跨时空对话的机会,其中有共鸣,有学习,有疑惑,让我在日后的工作中去慢慢地品味。

读《爱弥儿》有感

培养一个健康、充满理性、博爱处处散发着美感、高尚的人.

____卢梭的教育理念。

无意间翻到大学中外国文学的笔记,又看到了外国文学老师介绍卢梭的重要著作《爱弥儿》.我就这本书,这里和大家分享的是初读《爱弥尔》的感受,所以文中有所不当之处请大家多多包涵.

培养一个健康、充满理性、博爱处处散发着美感、高尚的人要培养具有这样素质的一个人,其实也是对培养者要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具备同样的品质。书中卢梭对教师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也做出了阐释。他说:“我所要求的第一个品质是,它决不能做一个可以出卖的人。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至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他是不配这些职业的。教师就是这样的职业。”我们也常说:选择了教师就是等于选择了奉献。懂得奉献的人在利益上是不会计较个人得失的。如果总是在金钱利益上纠缠不清,那么这个人已经不具备教师应有的崇高品质-----无私。如果一个教师总讲经济利益挂在嘴边,总是不断比较与他人的收入等问题,那么他怎么会轻易无私的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知识呢?有何谈奉献呢?只有时刻将自己和学生联系在一起,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利益,学生的一切,无私的为了学生的生命教育而付出。文中,卢梭还认为,教师应该是年轻的,而且,一个聪慧的人能够多么年轻就多么年轻。这样,他能够成为孩子的伙伴,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我赞同。我们常说老师要有尊严有威严,在学生面前要树立威信,但是并不能忽视成为学生能够信任的伙伴。一味的讲求师道尊严,高高在上,难以接近,学生怎么才能走进你,你又怎样走进学生呢?一个不能和学生有共同语言,不能想学生之所想,理解学生心理和靠近学生思想的老师,怎么做到真正的以学生为本呢?虽说有年龄上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心灵上,思想上,完全可以保持年轻,这样和时代齐步走,和学生并肩走,了解学生之所困惑,才能帮助之解决。如今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掌上明珠,时时处处想着要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而如今学校里的教育受着学生家长的牵绊也有意无意的开始用各种方式庇护着学生。比如,严禁体罚学生,高考警车为考生开道,从各种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优质的环境,高质量的服务。让这些在温室中的祖国的花朵经受不得半点委屈和挫折。卢梭并不认同这样的做法。他说:“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想想如今的父母,当自己的孩子丫丫学步的时候,当摔倒了,当头上碰肿了,当鼻子出血了,当手指戳伤了,肯定惊惶失措地急忙跑到孩子身边,怜惜的又亲又哄。殊不知,你急急忙忙的样子,反而使孩子更加害怕,更加觉得疼痛。我们应该做的是:安详地站在那里,至少也要捱些时候才走过去。伤痛已经发生了,他就必须忍受。受伤的时候,能让人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作为父母你的任何表现直接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孩子首先是看父母怎样判断他所受的伤,如果他看见父母慌慌张张地跑去安慰他,替他难过,他就以为这伤肯定很糟糕;如果他看见父母很镇静,他也马上会镇静起来。就像这次汶川大地震无形中孩子已经学会了忍受,勇敢的忍受。在毫不畏惧地忍受轻微痛苦的过程中,就会渐渐学到如何忍受更大的痛苦了。忍受痛苦,是他应该学习的头一件事情,也是他最需要知道的事情。谁知道有多少孩子由于父亲或教师过分地小心照料终于成牺牲品?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许多孩子遭受了灾难.以生,他的心态,他面对更大挫折时的心境,将会是平和的,坦然的。

卢梭还赞成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即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学习的方法或者技能,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过程、途径;教会他们对获取来的知识进行分析、内化、再造;教会他们对再造的知识进行反馈、检验、延伸。这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的“教会学生学习”。可如今人们理直气壮地把它窄化为知识的学习,把知识的学习窄化为教材内容的学习,把教材内容的学习窄化为考试要点的学习。学生“会学习”,成了能够有效地记住、理解特定的教材内容,举一反三,灵活应对各种“变式练习”,能够在“题海”中奋力博击,到达成功的彼岸。

我要再细读一遍,将卢梭好的教育理念介绍给大家。

读《爱弥儿》有感

安丰中心小学 杨传海

早就听说《爱弥儿》这本书,外文学和教育学对其做了详尽介绍,而今终于捧起这本书啃起来,阅读之余,浮想翩翩。

有教育工作者认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上,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肯定了这部书的可读性,但其教育观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首先,开篇的第一句“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表达了作者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而我认为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当然,如果我们现代的教育不顾天性的发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儿童灌输,是错误的;但像卢梭所说那样放纵天性而忘掉社会需要,同样也是行不通的乌托邦。每一个国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规律需要的人才来塑造人,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创造了我们,但是并没有教我们怎么样的去做,我们也不是有意的去让人性善的东西变坏,也不愿意去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出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更不愿意让自然的生物变得歪歪扭扭。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并没有教我们如何走捷径,我们只好在曲折中摸索!

对于卢梭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我举双手赞同,现代的社会给我们这些在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太大的压力,把培养人的功与过全都归因到老师的身上,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教育工作者不单只是我们这些在校的教师,还包括家庭里的父母亲长辈等。纵使我们学校的老师要负起全部的教育责任,我们也只是卢梭所说的三种教师当中的一种教师,而不可能做到是三合一的全能教师。社会应当重视家庭教育像重视学校教育一样来对待,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从心理上放弃,有些家长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希望老师帮他们把子女培养成龙成凤。其实当一个孩子从父母的手上交到老师的手里的时候,这个孩子基本已经成型。打个比方说,当我们见到一个还没有接触学校教育的孩子时,从他的行为举止就可以基本判断出这个孩子是什么性格的人;当老师的工作只是对他进行改造,好的保留鼓励发展,不好的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剔除,我觉得教师的工作就是一个补救的再生产的工作,原材料已经定了,教师唯有呕心沥血地通过一些艺术工作让这个材料变得更加的完美。

本书才读几页,就让我用其中几句话做个结尾。

“人生是很短促的,我们之所以这样说,不是由于它经历的时间少,而是由于在这很少的时间当中,我们几乎没有功夫去领略它。死亡的时刻固然同出生的时刻相距得很远,如果当中的时间不是很好地度过的话,也可以说人生是积极短促的”。

“处理儿童应因其年龄之不同而不同。”“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

爱弥尔读后感
《爱弥尔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