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爱弥儿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12 21:02:4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读书笔记 《爱弥儿》

读《爱弥儿》有感

黄增喜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所做的一篇不朽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在本书中通过对他所假想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卢梭根据爱弥儿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依次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爱情教育。虽然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但是,在当时,这样的教育思想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种自然教育,渴求的“个性解放”,这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这在现实中做起来也许很难,但我会时时提醒自己做好教育的舵手,朝这个方向努力!

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

1 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虽然时过代在不断发展,卢梭的自然教育与我们如今的教育在客观角度上存在差异: 比如孩子的数量比,教育对象的选择性,教育环境等。但在教育方法上还是有很大共性的,我们可以取其精华为现如今的教育教学所用。书中,作者这样写道:年轻的老师们,我教给你们的方法虽然难以实施,却是唯一能够培养孩子的方法,如果你不善于教导儿童活泼起来,那么你就很难把他培养得聪明起来。不要对孩子的看法表示反对,你应该知道,你越是严厉地管教孩子,他们越是调皮,他们在你面前越是拘束,那么背着你的时候,他们会闹得更凶。是啊,想想自己的小时候就知道卢梭的这句话说得是多么中肯。

这本书不仅给人们传递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新观念。很多家长认为,童年是对痛苦感觉最轻的时候,因此让他多受些苦,以免将来受苦,卢梭却反问:谁能肯定现在的痛苦一定能消减将来的痛苦?既然无法证明、没有把握,那么这种所谓的远虑是多么荒谬,当然,

2 更不要将放纵余自由混淆起来,它们之间的区别岂止是一点?卢梭认为孩子在成年之前就必须是个孩子,如果我们在他童年时期就试图把他培养成一个大人,就会阻碍他体力的发展,致使他未来先衰,就像那些早熟的果子,虽然早熟却并不成熟,而且极容易腐烂。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到十岁的时候长得身高五尺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断的能力。事实上,在这种年龄,理性对他有什么用处?它阻碍着体力的发展,儿童是不需要这种阻碍的。”这是整本《爱弥儿》中最精髓,最叫绝的一段。

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在少年宫,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个

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

卢梭主张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

3 序分阶段进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国大哲学家洛克曾主张,儿童就像一块白板,教育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意愿采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儿童。在这种儿童观下,教育就是重复训练,儿童被当作一个容器,由成人随意填充。这种儿童教育观对教育的影响十分巨大。在当今学前教育实际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其实上述儿童教育误区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观的流毒。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取性格的成长,为以后的生活做好铺垫。

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作为即将成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我想以书中的一段话拿出来和和我一样奋斗在教育一线的同仁们共勉“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4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吗?一本好的教育书籍,是不会被时代淘汰的,这就是经典的缘起。

推荐第2篇:爱弥儿读书笔记

《爱弥儿》读书笔记

后楼童心园----- 朱清华

一个人一生的教育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的教育,第一是自然的教育,第二是人的教育,第三是事物的教育:自然的教育就是我们的器官和才能的发展受制于自然,别人教育我们如何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于我们影响十五的过程中收到经验的启示是事物的教育。我们人都是有这三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如果在受教育当中这三种教育是冲突的,他的教育就不是完美的教育,如果是一致的,他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在这三个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不能有人们控制的,对于事物的教育我们只能部分的控制,而所能有人控制的教育只能是来自于人的教育,但只是理论上的解释,实际上一个人不可能控制受教育者的所有人对这个人的影响。

我们所努力做到的就是要是人所能控制的教育来适合自然的教育,已达到三种教育完美的配合。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

人们只知道保护自己的孩子是不够的,要让孩子自己能保护自己,要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能够生存,要让他们经受命运的打击,要让他们不把眼前和豪华和贫困放在眼里。 对孩子的养育和教育从孩子一生下来就是一种不自然的状态,孩子一生下来就被大人严严实实的捆在襁褓中,父母的意思是要让孩子正常的发育,是孩子有一个好的躯体,但往往事与愿违,实际上父母这样做是促使孩子畸形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孩子被捆在襁褓中,使孩子不能再有自在的是身体舒展,不利于正常的血液循环,孩子不能正常的进行运动,不但不能顺利的成长,还使得孩子进行正常的体能训练,孩子在大人这样的“关怀下”怎么能健康的成长呢

有些母亲为了自己的身体和时间,不给自己孩子哺乳,把哺乳的工作交给雇来的保姆去做,这样,孩子对生母的情感就不如对保姆亲近,而这时为了让孩子亲近自己,生母就会说一些保姆的坏话,或者把保姆辞掉,已达到使孩子远离保姆的目的。这样做也总有一天会使孩子对自己的父母产生情感远离。

养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自然的锤炼,比如孩子在各个时期都会生病,着同样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试想没有胜过任何疾病的孩子会强壮吗?

有许多父母为了使孩子有一个好的身体,远离疾病,他们把造成孩子伤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让孩子从事有危险,但对孩子的将来有利的事情和活动,孩子被禁锢在安全无恙的环境中,孩子不能经受应有的锻炼和适应,这样孩子没有暂时的灾难和危险,但是孩子却缺乏了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因为孩子成人以后必将走向社会,必将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险和困难,因此,如果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草,就等于害了孩子,违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则。虽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却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后果。

如果母亲是孩子的保姆的话,父亲则应承担起教师的职责,父亲不应该因为种种借口而不履行这个职责,因为血缘的关系,父子之间原本是亲近的关系,如果父亲是一个称职的父亲的化,他对自己的孩子的一切是比其他外来得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教育起来就跟能得心应手。但很多父亲都把这种责任,借口工作忙而不愿履行,而把这一应该履行的工作让其他人代行其责,这样就疏远了父子关系,使孩子对自己的父亲的亲情慢慢淡化了,一个对自己的父亲不亲密的人,怎样才能做一个社会上好的好的合作者和合格的公民呢?

作为父母对孩子应尽到三个反面的责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合群的人,第三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上合格的公民。

推荐第3篇:(《爱弥儿》读书笔记)

《爱弥尔》读书笔记

背景:《爱弥尔》——卢梭(1712——1778)

写于1757年

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专权、等级制度、阶级压迫到处充斥。作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卢梭顺应时代的要求,以《爱弥尔》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核心观点:自然教育、儿童中心论、自由、平等、博爱

本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前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

第二卷,他认为2—12岁的儿童缺乏思维能力,主张进行感官教育; 第三卷,主张对12—15岁儿童进行智育教育;

第四卷,认为15—20岁青年开始进入社会,论述德育教育; 第五卷,论述对子女的教育及男女爱情教育。

局限性: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分期教育及把体育、智育、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摘录及心得笔记:

“我们的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当大人来看待,而不想一想他还没有成人哩。”(原序,P2)

心得:我们自认为是地看待儿童,认为儿童理所当然地应该是这个样子,其实我们都错了,对儿童的研究才是我们应该加以重视的。

“我们教育人,使他具有一定的才能。如果一个人生来就高大又强壮,他的身材和气力,在他没有学会如何使用它们以前,对他是没有用处的。„„”(第一卷,P6)

心得:点出了教育的必要性,教育能让一个人学会使用自己与生俱来的本领,从一个废人逐渐变为一个有用的的、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有价值的人。要不然,摒弃教育,人来到这个世上就毫无意义,直至死去,没有丝毫曾经生存的痕迹。

“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些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P7)

心得:卢梭提出的观点,总的概括了教育的形式与方式。指出每一个人都要受的三重教育。

“要有所成就,要成为独立、自恃、始终如一的人,就必须言行一致,就必须坚持他应该采取的主张,毅然决然地坚持这个主张,并且一贯地实行这个主张。”(P11)

心得:对要想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的要求。体现了要提升自身素质,自律、自省,要有恒心。这种要求拿到今天来也同样适用。

“我们要真正研究的是人的地位。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与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P13) 心得:教育使人拥有素养,有了心理变化、内心想法。而教育是在我们生活过程中悄然进行的。

“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尔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所以,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p15)

心得:妙极了!正适于那句俗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别人金子,不如教他点石成金的方法。如何生活,是教育的重点任务,教育使人认识到,活着只是一种状态,要想活得有意义,就要自己用心去感悟。若一个人无聊地活着,即使活了一千岁,一万岁,想必那人也不会觉得有意义想要再活几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人一出生,上天就已经注定每个人平均拥有大概几年的寿命,为什么有人一鸣惊人,逝世后仍被后人念念不忘?为什么有人消极低迷,最后悄无声息地去了,都感觉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就好似他没有来过这世界?人生要活得怎样,丰富还是无趣,就要看自己选择怎样的生活了。

“凡是用襁褓包裹着孩子的地方,到处可以看到„„以及各种各样畸形的人。由于害怕自由活动会使身体成为畸形,结果却逼着他长成畸形。为了防止孩子们成为残废,人们就甘愿使他们的关节僵硬。”(p16)

心得:人们这些过度的行为一开始是想要保护婴儿,但事实证明人们这么做非但没有对婴儿成长有任何促进作用,反而还导致孩子长成畸形,起了反作用。面对这种情况,卢梭指出:应顺其自然,任孩子自由发展,除去一切束缚,孩子需要的是片自由的天空。 “一个孩子可以忍受一个大人不能忍受的变化,因为最初的性情是柔和易导的,不用花太大的力气就可以养成我们给他确定的类型。”(p24) 心得:所以说新生儿、幼儿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是最关键的,而我们现今的教育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将重点放在成人教育上了。其实,人的性格、气质的培养形成都在儿童期,我们应将重点放在儿童的教育上,使幼儿形成了健全人格,长大后自然也会成为一个我们期望的人。

“由明理有识而心眼偏窄的父亲培养,也许比世界上最能干的教师培养还好些,因为,用热心去弥补才能,是胜过用才能去弥补热心的。”(p26)

心得:一语中地,仔细想想,请那些能干的教师真的能代替父母的说教吗?一个没有爱的孩子即使学了很多出众的才华那又能怎样呢?他么能快乐吗?我倒觉得还不如一个虽然什么知识都没有但心中有爱的人强得多。热心与才能,两者放在天平的两端,必是向着“热心”那端倾斜。

“一个好老师应该具有哪些品质?„„我们要求的头一个品质是:他绝不做一个可以出卖的人。”(p27) “教师必须受过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学生„„必须受了一层又一层教育,一直受到谁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为止。把孩子教给一个连他本身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的人的培养,又怎样能培养得好呢?”(p28) 心得:这大概就是卢梭的教育观、教师观了吧。他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将这个职业看作也个很神圣的职业。 “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此外,我宁愿把有这种知识的老师称为导师而不称为教师,因为问题不在于他要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的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p31) 心得:这种观点我很赞同。不要让孩子被动地去学习,而要让他们主动地区寻找知识。被动地接受总有一天会疲累,而主动地寻找将永远是一个新奇快乐的过程,将孩子的“要我学”的意识转换为“我要学”的意识,孩子们自己发现,自己学到的才真正是他们自己的知识。

“多给孩子们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别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p59) 心得:卢梭对待儿童的活动、破坏能力的问题上提出了三个准则,这段话是对三种准则概括的思想。卢梭反对认为儿童的摔物品、破坏东西的表现是因为孩子自身的骄傲与邪恶造成的观点,并举了幼小的孩子与年迈的老人都同样是拥有很小的气力,但动机思想均不同的离例子来加以说明。卢梭认为,问题不在儿童自身上,而是出在大人们对待儿童教育的问题上。大人们应该给儿童以足够的充分的自由空间,应多让儿童在应该享有的空间里自由活动,多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长大后才能做个独立的人。这一观点很有意义,在今天亦是如此。现今中国家庭大都娇惯着孩子,那些小公主小皇帝们衣来伸手饭开张口,家长完全变车工内了他们的奴隶,其实大人们应该完全放开手来,让孩子们多动,多锻炼,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走向社会也是要接受磨练的。何不让他们从小适应这样的考验,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自理能力,以便让他们以后在走入社会时也能够得心应手、把握时局?

“一个孩子,在最初差不多是同时全面发展的。他差不多是在同一个时候学说话、学吃东西和学走路的。这正是他生命的第一个时期。在此之前,他同他在母亲怀中的样子没有什么差别:他没有任何心情,没有任何思想,几乎连感觉也是没有的;他甚至觉察不到他的存在:他活着,但意识不到他自己的生命。”

心得:这段话是在第一卷最末尾的一段话,作为第一章的总结,我觉得很有记录下来的必要,也值得认真去思考。

刚出生到发育一段时间的婴儿真的是他啊本身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的,而这时的教育也更为关键。怎样对待他们,怎样为他们提供一个舒适、自由的生活环境,怎样去和他们交流,怎样教他们说话、吃饭、走路„„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都不简单,卢梭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每项工作都是门学问,都是门艺术,我将努力求索,以期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其次,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我们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p70) 心得:孩子们还不懂得自己所受的伤严不严重,他们无法判断伤痛的程度,但他们可以从大人的表情与行为中感受到事物严重性。小孩子受了点小伤,大人就慌忙跑过来问这问那,无形中就给孩子一种压力,原本并没有觉得多痛的孩子看到大人强烈的反映也会表现出痛苦的表情,将痛苦升级,其结果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p91)

心得:卢梭反对过早地对儿童继续拧并不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理性教育。认为儿童就应该是儿童的样子。顺应自然,不应该过早地对他们进行一些不适合他们年龄的说教。联想到今天,在中国,幼儿园的孩子们现在都一个个背着大大的书包去上学。虽然前几年国家教育部针对“书越读越重”这种现象提出“减负”的口号,但收效甚微,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中国的高考制度犹如一座大山立在那儿,老师、家长将所有的希望压在孩子身上,孩子的负担日益沉重。周末去上补习班,去上艺术班,„„孩子现在活得比大人还累。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不禁反思:过早四让儿童学到过多的知识是好还是不好?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利还是没有利?,面对现今层出不穷的“小神童”“小天才”,是该高兴还是该难过?他们个个才能非凡,却舍弃了快乐的童年生活,但愿他们今后不会像早熟的果实那样。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但愿他们不会重蹈仲永的覆辙,成年后毫无用处,碌碌无为。 “他打坏他所用的家具,你别忙着给他另外的家具,让他感觉到没有家具的不方便。他打破他房间的窗子,你就让他昼夜受冷风吹,别怕他受风寒,因为宁可让他着凉,不可让他发疯。绝不要埋怨他给你造成的种种麻烦,不过,你要让他头一个感觉到这些麻烦。”(p107)

心得:小孩子天性是好动的。尤其是男孩子,见到什么就想破坏什么。一般家庭都是孩子破坏了一样东西,马上又给他买新的,导致的结果是小孩子越来越放肆,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对的,没有错。又或者大人采取另一种态度,对小孩子进行惩罚,告诉他以后不要这样做。但这样难免会让孩子们委屈,他们还不懂得这么多,无法预料自己行为的后果。我担心的是大人们越制止这种行为越会引发孩子的好奇心,以后这样的破坏行为还会再次上演。卢梭的方法有一定的道理,让孩子么尝到自己行为的后果,自己难受了下次就不会有这样的行为了。但我有一点疑问:若孩子破坏的东西是无关紧要的,无多大用处、可有可无的东西呢?这样少了这样东西也丝毫不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影响,那孩子就尝不到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从而就无法改正孩子错误的行为了。

“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 (p109)

“一个受了不良教育的孩子,远不如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孩子聪明。”(p119) 心得:还是提倡教育要顺其自然,自然的才是最好的。

“„„因此他们只能学会一种语言,有人说他们的确学会了几种语言,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我曾经看见过几个据说是能讲

五、六种语言的儿童。我听见他们讲了德语,接着又用拉丁语、法语和意大利语„的辞来讲;他们确实能用五六种词汇,但他们始终讲的是德语。总之,不管你愿意教孩子多少同义语,然而你变换的是辞而不是语言,所以他们还是只能学会其中的一种语言。”

心得:我并不能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卢梭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学会那么多种语言,人只能学会一种。但现在也确实有人会好几种语言,并且也说得很好。卢梭,你指的是语言的思维就一种吗?可是我就见过有人用好几种不同的语言来思维的。那这样你又怎么解释呢? 还是很想当年见到卢梭,听听他的观点。

“„„一个人的无知并没有什么坏处,而惟有谬误才是极其有害的;要记住;人之所以走如迷途,并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知。”(p215)

心得: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以为知。一个人要怀着谦虚的态度去待人接物,要有一个谦逊的心能向周围的人们学习,这样就算是一个傻子,也会博得别人的称赞与尊敬。 “你要始终记住,我所施行的教育,其精神并不是要教孩子以很多的东西,而是要让他头脑中获得完全正确和和谐的观点。即使他一无所知,那也没有关系,只要他未受到欺骗就行了:我之所以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满谬误。”(p222) 心得:并不一定要教给孩子很多的东西,但一定要保证让孩子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大概、清晰、正确的脉络。这样便于孩子以后的学习,预防孩子以后错误思想的产生。 “在人类社会中,人所适应的最大工具就是人。最聪明的人也就是最善于利用这个工具的人,”“难道说,懂得人们的愚昧,就是要把人们的愚昧当作自己的立志吗?要成为一个明智的人,就需要辨别哪些人是不明智的。”(p248) “当老师喜欢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难免不错误地认为孩子也同样喜欢做那种事情,所以在你津津有味四工作时,必须注意看孩子是不是感到厌烦而不敢向你表示出来。孩子应该把全神贯注到他所做的事情上,而你则应该把全神贯注到他身上。不断地细心观察他,但有不让他发现你在暗中观察他。”(p252)

心得:教师应该有颗敏感的心,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同时也要避免将自己的爱好强加给学生。自己喜欢的不一定学生也喜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也要时刻观察学生神态,洞察学生心理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个人在那里吃本不是他本人挣来的东西,就等与是在盗窃;在我看来,一个人如果一事不做而靠政府的年金生活的话,就同抢劫行人的强盗没有分别。„„所以,劳动是社会的人不可或免的责任。”“任何一个公民,无论他是贫是富,是强或是弱,只要他不干活,就是一个流氓。”(p262)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p280)

心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给人金子,不如教其点金之术。

“正如蒙台涅所说的,他虽然不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但至少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只要他能够明白他所做的一切有什么用处,能够明白他为什么相信他所知道的种种事物,我就觉得满意了。„„我的目的不是教给他各种各样的知识,而是教他怎样在需要的时候获得知识,是教他准确地估计知识的价值,是教他爱真理胜于一切。”(p283) 心得:卢梭在《爱弥儿》里一再推崇的自然教育的方法是开明的,一改传统死板的教学方法,将关注点转移到了儿童身心发展上来,主张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来进行不同教育。充分开发了儿童自身的潜质,减轻了儿童学习的压力。

“一到人觉得他需要一个伴侣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心就不再是孤独的心 “„„首先,我们不给他们以机会,他们就不会产生好奇心。其次,当你遇到一些并不是非解答不可的问题时,你不可随便欺骗提问题的人,你宁可不许他问,而不可向他说一番谎话。”(p295) “文雅的人同孩子讲起话来咬文嚼字,反而使孩子们以为其中有些事情是他们不应该知道的。”(p297) “按年龄进行培养的孩子是孤独的„„”(p299) 心得:这些语言主要是针对大人如何向孩子解释“性”知识而谈的。现在的人们面对孩子都谈“性”色变,仿佛觉得这是一个不好的东西,说了对孩子无益,因此大都避而不谈。岂知,正是大人这样躲闪的态度加深了孩子的好奇心,你不告诉孩子们一个确切的答案,他们就会暗地里去寻找。至于途径、方法,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我敢保证,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的结果远比大人直接告诉他的危害来得大得多。现在许多学校也都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开设了性知识课。可以说这是教育改革的一大进步。但是在封建思想仍为浓重的中国,仍不像西方那样对待“性”有着开明的态度,现今青少年犯罪率明显上升,涉及性犯罪的比例很大,这一现象令我们担忧。试想,若是我们对待性都持自然开朗的态度,孩子们也能够从大人们那里得到满意的答复,那么,“性”也将不会成为家长老师心头的一块心病,也不会成为教育中隐晦的话题。孩子们都将在一个健康、透明的环境下,愉快成长。

“各位老师,你们一定要少说多做,要善于选择地点、时间和人物,以实例教育你的学生,就一定能够受到实际的成效。”(p321) 心得:这是卢梭对教师提出来的要求。要注重实践,即课堂以外的教学,有时课外教学反而能让学生学到比课堂上更多的知识。

“青年时期的这一股火,不仅不是进行教育的障碍,反而正是靠了这一股火,才能使他所受的教育紧张地进行和圆满地完成。正是这一股火,使你在一个青年长得同你一般强壮的时候,仍然能够控制他的心。”(p323) 心得:卢梭指出了对待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并不是无药可救的,反而我们正应该抓住其特点对症下药,利用老师的威信对学生进行巧妙的教育。只要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便能取得教育的成功。

“你要知道,你(老师)的体面不在你自己身上,而在你的学生身上;要纠正他们的过失,就必须分担他们的过失;要洗雪他们的耻辱,就必须承受他们的耻辱。”(p346) 心得:作为教师的我们任何时候都应当与学生同等,不应端着架子,高高在上。老师的职责是教育学生,若是让学生觉得虚情假意,老师的课纵使讲得再好,对学生来说也是毫无吸引力的。

“做老师的应当掌握的一门最大的艺术就是:针对情况进行劝勉,能预知这个年轻人在什么情况下可能听他的话,在什么情况下可能还是那样的执拗,以便处处让经验去教训他,同时又不使他遭遇太大的危险。”(p347) “在他未犯错误以前,就应当向他指出他的错误;而在他既犯后,就不决不要去责备他,因为这样做只有使他生气,使他出于自尊而反抗你的。”

“你对他的安慰,其本身就是对他的一种教训,如果他对你的安慰不起任何疑心,则这种教育便是愈能够收到效果。”(p348) 心得:论述怎样对一个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教育。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也是一门学问,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话,孩子心里会怎样想等等,都应该是老师熟练把握的。要有够控制学生的内心与行为的能力,让学生的发展符合老师的预想,一步步将学生引到正确道路上来,这样的教育便是成功的,这样的教师也是成功的。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为了使他对你所教的东西发生兴趣,那就不应该使他的脑筋对你所说的话是那样的默从,就不应该使他除了听你说话以外,便无事可做。”(p349) 心得:不应完全地将知识教给学生,要给他们留出自由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学会自己思考,将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如果一个人竟可怜到没有做过一件使他回忆起来对自己感到满意,而且觉得没有白活一生的事情,那么,这个人可以说是缺乏认识自己的能力;而且由他认识不到什么德行最适合于他的学生,因此他只好一直做一个坏人 ,感到无穷的痛苦。”(第二卷,p418) 心得: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的人是最可怜的。

“你对一个年轻人所施的一切教育之所以没有成效,那是由于你所施的这些教育”还缺乏他那个年龄的人所能懂得的道理,而且重要的是,对任何年龄的人所讲的道理都要以一定的形式表述,才能得到他们的喜欢。”(p475) 心得:这段话也就是说教育应该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说教,不能笼统地采用一种形式。要用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进行教育,这样得到的效果也最好。 “把一个年轻人日益增长的欲望完全看成理性教育的障碍,这是多么狭隘的眼光啊!我则认为这种欲望恰恰是使他乖乖地服从理性教育的手段。我们只能够以欲念来控制欲念,我们必须利用他们的成功去抵抗他们的暴虐,我们始终要从天性的本身去寻找控制它的适当的工具。”(p478)

心得:卢梭在面对年轻人日益增长的欲望时,不仅持乐观态度,并且强烈地抵制那种硬硬压迫的方法。根据自然教育法则,卢梭认为,我们应利用它本身的优点去克制住它的缺点,进行合理的引导。

在现今,大多数人在面对青少年欲望日盛的现状时大都不择手段,进行严厉的压制,妄图以这样强暴的方式压制住一切念头。虽然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了,但实际上青年人内心的欲望之火愈燃愈旺,因为他们得不到理解,找不到一个合理宣泄的方式。其实这种情形是最危险的。我们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一定要像卢梭那样,以自然、坦然的态度面对,试图用其本身最简单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对一个进入社会的青年来说,应该提防的不是色欲而是虚荣,因为,他将听从别人的倾向的支配而不听从自己的倾向的支配,他字画所以这样放荡,是由于狂妄的心理而不是由于爱情。”(p485) 心得:我们很多时候都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应该这样或者应该那样,而没有真正实际地从他们自身考虑。卢梭分析得很对,对于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一时被迷惑住的,是他那颗爱慕虚荣的心,无关爱情。

“如果你想纠正你的学生的弱点,你就应当把你自己的弱点暴露给他看,就应当让他在你身上也发现他所体验的斗争,使他照你的榜样学会克制自己,使他不至于跟着其他的人说‘这个老头子,因为自己不能过年轻人的生活,就打算把青年人看作老年人。„„’”(p491) 心得:老师的形象并不一定要是高高在上的,触不可及的。老师有时若能够放下架子,走近学生,跟学生讲下自己的奋斗经历,成长历程,让学生感觉老师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心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够听从老师的建议,学生和老师的地位差距、年龄差距也不再是个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只要养成了习惯就行了,因为习惯可以变成第二天性。”(p548)

心得:对待孩子不良行为,要及时加以约束,暂时可能看不到成效,但不要着急,慢慢地会成为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一定要重视孩子好习惯的形成。

“如果你想使一种良好的教育的效果对一个人的一生都发生作用的话,你就要使那个人在青年时期保持他在童年时期养成的良好的习惯;当你的学生已经变成了你所想象的人,你就要使他在任何时候都始终是那个样子的。”(p656) 良好的教育应当贯穿于人的一生。好的习惯应当从小积累,千万不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慢慢丢掉。只有一点一滴的累积,才能保证在成年时能够拥有许多好的习惯,长成我们理想的状态,,才能够变为一个好人,并继续不断地改造自己,完善自己。

推荐第4篇:《爱弥儿》读书笔记

《爱弥儿》读书笔记

阅读版本:【法】卢梭 著彭正梅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学号10092310138姓名 陈琴

在该书的出版说明有这样一句话,不禁让我停下阅读,反思自己。“正确的教育是我们的幸福,而错误的教育是我们的痛苦和泪水,也是我们对社会和民族犯下的罪过!”“罪过”,很沉重的一个词,久久浮现在我的脑海。三年之后,我将踏上讲台成为教育事业当中重要的角色——人民教师,将会背负太多的责任。不禁自问,凭着当初报考时的一腔热血,我真的能胜任这样一份神圣的职业吗!真的能为社会和民族的幸福作出贡献,而不至于成为民族的罪人!我不得不承认,不能。至少对于现在的我。但是,我并不后悔签上那一份免费师范生协议,教书育人就是我的人生理想,我不怕从教十年,哪怕是一辈子!我不能因为害怕成为罪人而放弃理!幸而离真正教书的那天还有时间,我能做的就是不断充实自己,改变自己,使自己有一个质的提升!以至于不要成为千古罪人!

于是,怀着沉重的心情,我开始阅读正文。在本书中,卢梭通过其虚构的小说主人公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他的教育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的。开篇他便讲到,“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人们破坏自然之态,随意改变、扭曲其天性,颠倒一切,但是,卢梭又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样的

裁剪,人类的处境可能会更糟一些。 ”我们可以把他说的裁剪看作是教育,即使人生下来便是善的,但并不代表他天生就是一个有用的社会人,一个幸福的人。因此,教育是必要的,一直到现在,教育仍然是人类社会不可忽视的。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分了五卷来描述爱弥儿不同时期的教育。

在第一卷中,他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给孩子多些真正的自由。在本卷中,卢梭提出了教育的意义,“生活,这就是我要教给他的技能。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做到做人的本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人,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但这只是教育对于社会的意义,教育的另一个意义应该使其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是的,教育是需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但假如生活在社会的人都不会感到幸福,那这样的社会又有什么意义呢!

卢梭这样的一句话更坚定了我的信念“热情可以弥补才能的不足”,我很愿意相信这句话,才能多不多没关系,重要的是有热情,有能力使其获得更多的才能,帮助其成为幸福的人。

在此,他也为老师提出了一些要求,“一个好老师最为根本的品质就是,他绝不是一个可以被雇佣的人,有些职业是如何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那么表明他们不配从

事这些职业。教师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不同,选择了教师这一行,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付出!

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处于理性的睡眠期,不应当对他们的心灵有所教化,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应该把成人当作成人,孩子看作孩子,按人的天性处理人的欲念。反对为了不确定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遭受各种各样的束缚。但是,随着社会的竞争越来越大,一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害了多少的中国孩子?一些家长甚至在孩子还未落地时便考虑其教育问题,这是没错的。但是许多家长是盲目的,你家孩子会跳舞,我家孩子不但要学舞蹈,还要学弹琴。我家孩子的成绩一定要好,于是,小小的年纪便背上重重的书包,穿梭在什么英语班,奥数班,特长班中。这其实跟中国人特别爱面子有关,你家孩子这样好,我家孩子必须比你还好。就这样一种畸形的心态,布置磨灭了多少孩子的天性。我还发现现在的家长似乎把学习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应该得到的是什么?卢梭对此提出,在他们的心灵还不具备各种能力以前,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性的,不要教学生道德和知识。个人认为,这样太过于极端,而且要想这样也不太现实。所以,这阶段可以教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

第三卷论述对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的智育教育。这里卢梭主要讲了三点,

(一)“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于你的告知而是由于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学知识,要让他自己发现。”这也就是中

国常说的“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与其教给他知识,不如教给他学习的能力,探索的精神。但是,个人还是觉得“授人渔不如受人欲”,一个人只要有了学习的欲望,便会贪婪的吮吸着知识,遇到困难,也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我们要相信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他想!

(二)“他到了工作、教育和学习的时期,问题不在于他学的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我相信,这也是教育一直最求的理想,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那何谓对其有用的知识,这其实是不好评价的。有的知识对其现在有用,有些又是对其长远发展有用。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思维的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我们却无法评价。

(三)“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本身”,对于爱弥儿来讲,这很容易实现,因为老师就只教他一个人,但这对于现在的教育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现在的班级制教育,一个老师往往要面对多个学生,在一些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一个老师所带学生的数量更为庞大。那么,我们如何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使教育适应每个人的发展呢?我觉得这需要学校,家长与社会多方面的配合。应该控制班级的规模,人数最好不超过40,毕竟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老师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其实这对教师的要求是特别高的,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尝试。

第四卷侧重十五至二十岁青年的德育教育。18岁是博爱的年龄,20岁是爱的年龄,指导和教育成年人,所采取单独的方法和教育儿童的方法完全相反,你应该毫不犹豫的把你精心隐瞒了如此之久的危险的神秘事情告诉他。

第五卷则是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其实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卢梭的性别歧视特别严重,很重男轻女,什么“一个女人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温顺,因为她生来就要服从不太完美甚至有许多缺点和恶习的男人。因此,她们从小就要学会忍受不公正对待,毫无怨言地忍耐她们丈夫的错误行为。”虽然男女有别,教育也应该有别。但也应该是教育方式而不是地位不平等。但是,阅读到后面越觉得有趣,觉得卢梭如果作为女人,一定会是很有智慧的女人,将会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他指出“女人要机敏,她才能保持她的平等地位,才能对男人表面服从而实际上是管理它”。再者,觉得卢梭的爱情教育是很好的。特别是对于现在的社会,我觉得我们的学校缺少爱情教育这一方面,或是是对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好。特别现在的孩子又很早熟,教师应积极引导其对爱情,对恋爱的观念,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或禁止。包括对现在的大学生,虽然恋爱是自由的。但是,许多人并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更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方法去爱对方,也无法处理恋爱中的小摩擦。这其实很大一部分有我们教育的责任。所以,希望学校老师及家长能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读完本书,我对教育对教师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尽管有些地方会比较片面,但还是很享受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像卢梭,杜威等教育家的思想一直到现在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理论转化为现实总是不那么一番风顺的,但是我会努力学习那些大家的教育思想,希望有一天怀揣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走上讲台,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推荐第5篇:《爱弥儿》读书笔记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20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它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权的掘墓人。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帮助儿童审慎地选择,避开无知和荒谬的东西,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而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点。

卢梭这位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驱,不曾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也未曾长久地从事教师工作。但通过顽强的自学和吸收前人先进的思想,通过对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深刻观察与思考,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培养自然人,找出教育的出发点——儿童的身心特征,强调教育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依次实施,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儿童的兴趣,反对教师、成人的干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极不平凡的见解,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一定的科学性。

推荐第6篇:爱弥儿 读书笔记 电子版

课程名称:外国教育名家思想

《爱弥尔》读书笔记

书籍简介:

《爱弥尔》(Émile: ou De l\'éducation),副标题为《论教育》,是西方第一个完整的教育哲学、第一部教育小说。此书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作者卢梭,他自认为此部作品是“我的所有作品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部”。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篇关于人类天性的哲学论文,致力于探讨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政治和哲学问题;特别是个人如何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保持天性中的善良。在《爱弥尔》中,卢梭试图描绘一个教育体系。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尔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在翻开这本书籍之前,我本以为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撰写的巨著应该需要意志来啃,甚至还需要翻阅一些文献来辅助才能读得懂;不想,从第一页起,从字里行间之中,我从始至终都好象是与一位睿智的、崇尚自然的,一位极其随和而对待儿童生命的成长又极其严谨的一位老者交谈。卢梭就是那位睿智的老者。在书中,卢梭通过其虚构的小说主人公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他的教育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的。开篇他便讲到,“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人们破坏自然之态,随意改变、扭曲其天性,颠倒一切。但是,卢梭又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样的裁剪,人类的处境可能会更糟一些。 ”我们可以把他说的裁剪看作是教育,即使人生下来便是善的,但并不代表他天生就是一个有用的社会人,一个幸福的人。因此,教育是必要的,一直到现在,教育仍然是人类社会不可忽视的。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分了五卷来描述爱弥尔不同时期的教育。概括来说,前4卷以富家孤儿爱弥尔为主人公,论述男子教育的改革,揭穿法国封建教育的腐朽荒谬,并提出新教育的原则和理想。末卷借爱弥尔未来的妻子苏菲的教育,论证女子教育的革新。

在第一卷中,他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给孩子多些真正的自由。在本卷中,卢梭提出了教育的意义,“生活,这就是我要教给他的技能。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做到做人的本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人,让学生学会做人。另外,卢梭这样的一句话更坚定了我的信念“热情可以弥补才能的不足”,我很愿意相信这句话,才能多不多没关系,重要的是有热情,有能力使其获得更多的才能,帮助其成为幸福的人。在此,他也为老师提出了一些要求,“一个好老师最为根本的品质就是,他绝不是一个可以被雇佣的人,有些职业是如何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那么表明他们不配从事这些职业。教师就是这样的职业。”

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处于理性的睡眠期,不应当对他们的心灵有所教化,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应该把成人当作成人,孩子看作孩子,按人的天性处理人的欲念。反对为了不确定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遭受各种各样的束缚。“辨别善恶,明了一个人之所以有种种天职,这不是一个孩子的事情。”卢梭提出,在他们的心灵还不具备各种能力以前,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性的,不要教学生道德和知识。确实,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天性不能遏制,更不能将孩子都培养成小老头一般。不过,我觉得,这样太过于极端,而且要想这样也不太现实。所以,这阶段可以教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就像中国古代的小故事,孔融让梨等,有些事情从小教育起,从点滴做起,也是必要的。

第三卷论述对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的智育教育。这里卢梭主要讲了三点,

(一)“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东西,不是由于你的告诉而是由于他自己的理解。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由他自己去发现那些学问。”这也就是中国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教给他知识,不如教给他学习的能力,探索的精神。在第二卷中,卢梭稍稍提到过一点“授人以欲”的方式,促使孩子们有学习的欲望。因此,我觉得“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一个人只要有了学习的欲望,便会贪婪的吮吸着知识,遇到困难,也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他到了工作、教育和学习的时期,问题不在于他学的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我相信,这也是教育一直追求的理想,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那何谓对其有用的知识,这其实是不好评价的。有的知识对其现在有用,有些又是对其长远发展有用。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思维的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我们却无法评价。

(三)“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本身”,对于爱弥尔来讲,这很容易实现,因为老师就只教他一个人,但这对于班级授课制度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现在的班级制教育,一个老师往往要面对多个学生,那么,我们如何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使教育适应每个人的发展呢?这个是需要学校与家长,乃至社会各方面综合细致考虑的。

第四卷侧重十五至二十岁青年的德育教育。18岁是博爱的年龄,20岁是爱的年龄,指导和教育成年人,所采取单独的方法和教育儿童的方法完全相反,应该毫不犹豫的把精心隐瞒了如此之久的危险的神秘所有事情都告诉他。 第五卷则是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指出“女人要机敏,她才能保持她的平等地位,才能对男人表面服从而实际上是管理它”。再者,觉得卢梭的爱情教育是很好的,“我承认爱情是空幻的,只有情感才是真实的,是情感在促使我们去追求使我们产生爱情的真正的美。”我觉得我们的学校缺少爱情教育这一方面,特别现在的孩子又很早熟,教师应积极引导其对爱情,对恋爱的观念,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或禁止。

读完《爱弥尔》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卢梭的叙事说理方式。卢梭把自己描写成一个理想的教师,又假设出了一个理想的学生爱弥儿,叙述其从出生到20岁成长和受教育的全过程,从中阐述了“自然教育”思想,揭示实质:教育应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考虑其年龄特征,适应其本性施教。每每读下去,会觉得是与卢梭本人在交流,他在对我款款而谈他对教育的种种看法;我能感受到他与其他名人在畅谈、辩论。这些思想火花的碰撞,让我思考了很多很多。当然,卢梭的教育理论在历史上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理性去判断出本书中的一些不适用的地方。首先,卢梭对于儿童的天性过于理想化,如若对他们一味的顺从,容易促成他们的自私自利、放纵跋扈。良好的教育不应消极的束缚本性,也不应一味顺从本性,而是应该积极去利导本性。其次,对儿童的年龄分期、分阶段教育,具有片面性和主观臆测性。最后,卢梭过高的估计了儿童的直接经验,而忽视系统学习书本知识,有些走极端。另外,我觉得我们现如今对儿童的教育应多向此书取经。学习与兴趣,其实不应与玩乐那么冲突的。

确实,看教育经典名著,能让我们头脑清晰,心性清纯;能让我们回归教育自然,贴近教育本真。

推荐第7篇:《爱弥儿》读书笔记[优秀]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而且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纵使人性本善的理论是高尚的,但是从时代的立场来看,从进化的发展史来讲,也是不科学的。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当然,如果我们现代的教育不顾天性的发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儿童灌输,是错误的;但像卢梭所说那样放纵天性而忘掉社会需要,同样也是行不通的乌托邦。每一个国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规律需要的人才来塑造人,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创造了我们,但是并没有教我们怎么样的去做,我们也不是有意的去让人性善的东西变坏,也不愿意去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出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更不愿意让自然的生物变得歪歪扭扭。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并没有教我们如何走捷径,我们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们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这种发疯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今天节约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东西。因此,我们现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我们个体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推荐第8篇:爱弥儿读书笔记(推荐)

《爱弥儿》读书心得

《爱弥儿,或论教育》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是一部半小说体的教育专著,全书共分为五卷。第一卷主要论述了对两岁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自然发展;第二卷主要论述了二岁到十二岁儿童的感官教育;第三卷主要论述了十二岁到十五岁少年的智育教育;第四卷是十五岁到二十岁青年的德育教育;第五卷论述了女子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一、写作动机

卢梭所处的时代中,学校教育与世隔绝,法国的天主教会统治着学校教育,儿童的个性发展受到极大的压抑。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原罪说”认为教育目的就是通过对儿童的约束、限制和惩罚改变儿童的本性,根除儿童的恶源。这种教育遭到了卢梭的不满,他在《爱弥儿》中写到“尽管有许多人著书立说,其目的,据说,完全是为了有益人群,然而在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即教育人的事业,却被人忽视了。”并在序言中指出“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就愈走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从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们还没有成人哩。因此就从你们的学生开始好好地研究一番吧;因为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说,你对他们是完全不了解的。”

二、教育思想

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他用假想的学生——爱弥儿来阐述自己的教育思想。

(一) 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然人”,这种人不是在自然状态中的野蛮人,而是社会状态中的自然人, 他是一个自由、平等、独立、能适应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人,他们知道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卢梭在第一卷中写道:“生活,这是我要教他的技能。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错,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上。”

自然教育的作用就是保持和发展人的自然本性,防止一切有害的欲念,从而增进人类幸福。《爱弥儿》开篇第一句就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它添加什么东西。”第一卷中写道:“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我们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这些话都表明了卢梭想要通过自然教育该表环境对人的影响的思想。

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就是“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即“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育。”他在第二卷中写道:“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的法则。”他反对压抑儿童个性和束缚儿童自由的封建教育;反对严格的纪律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主张让儿童自由的活动,教育者要“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在教育时必须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女子教育

卢梭在第五卷中集中阐述了爱弥儿的未婚妻——苏菲,即女子教育的思想。

男女教育不同。男女在身体、性格、兴趣及工作内容上都是不同的,因此所接受的教育也不同。女子教育要考虑女性的倾向和义务,培养女性本来应具备的品质,使她们喜欢女性的工作,使女性尽到自己特殊的天职,而决不能在她们身上培养男人的品质。他写道:“如

果在妇女们身上去培养男人的品质,而不去培养她们本来应具备的品质,这显然是在害她们。”

女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贤妻良母。卢梭认为,服侍丈夫、生儿育女、操持家务是女性的天职,而温顺、谦逊、淑静和贞洁是女性终生必须具备的美德。故要从小教育女子做事细心、热爱劳动、勤于持家;同时还要使她们从小受到管束,学会克制自己。

无需发展女子智育。卢梭认为女子一般不爱读书,在她还懂得读书的用处之前,不要强迫她们读书,到了需要的时候,她们会主动地去读。女人的理性是一种实践的理性,妇女们适合去研究比较实际的事情,她们应把男人们发现的真理付诸于实践;妇女们一般缺少理解力,头脑不够精细,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她们不适宜研究严密的科学。因此,无需专门聘请老师知道其学习。

三、特点及缺陷

(一)特点

首先,卢梭从“回归自然”的理论出发,提出了与封建教育完全不同的培养目标——自然人,并要求恢复“自然道德”、“自然教育权利”及儿童的“自然发展”,对当时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和腐朽没落的“文明”造成了猛烈的抨击,使教育走上了资产阶级的轨道,推动了教育的进步。

其次,卢梭发展并完善了自然教育观,确立了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理论。“教育要遵循自然”这个原则最早是由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卢梭发展了其思想并系统的论述了儿童各个时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并提出 了许多具体的建议。为人们研究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提供方便,也使教育学逐渐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卢梭在这本书中展现的崭新的儿童观、教育观确立了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理论。

最后,卢梭依据其“自然教育”的思想,论述了女子教育问题。提出了按年龄对女子进行教育,而且论述了女子教育的内容:“健康教育”、“德行教育”、“知识教育”、“劳动教育”、“爱情教育”等方面,这在当时法国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缺陷

首先,卢梭过分强调儿童从生活经验中学习知识,从亲身体验中培养能力。由于儿童本身的经验较少,能亲自参加的活动有限,因此,儿童这样获得的知识只能是零散片面、支离破碎的。

其次,他主张“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东西,只想他喜欢做的事情”等,这些观点也是片面的。因为人的天性知识身心发展的潜能,教育不能片面地顺应人的本能,而应依据青少年的年龄和个性特征,诱导其向社会需要的方向成长。

第三,他把对儿童的体育、智育、道德教育等分阶段进行的思想也是不太科学的。我们当今教育界提倡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尽管在不同年龄阶段侧重点可以不同,但绝对不能截然分开。

最后,在对女子进行教育时存在一定的局限。卢梭认为女子是男人的附属品,女人就应该服从权威,且无需发展她们的智力,典型地反映了他在妇女作用及教育问题上的小资产阶级性及受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

四、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

因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对事物有他们独特的看法、想法,因此,教育者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要能做到充分了解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要充分尊重儿童,不能用成人的

眼光看待他们,要使儿童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二)学前儿童课程要以综合课程为主

在人的整个教育中,学前教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阶段。如果一个人在这个阶段打好了基础、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那么其在以后的教育生涯和生活中会受到更大的益处。因此,学前课程设置是一个需要谨慎考虑的问题,既要符合国家课程设置标准,又能体现地方特色,最重要的还是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儿童在这个时期会对身边的各种事物感兴趣,并且有极大的探究欲望,教育者在设置课程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的多样性、综合性,以满足儿童强大的学习兴趣。

(三) 应在活动、生活经验中接受教育

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脱离具体可感知的事物,儿童很难对其理解。按照卢梭的观点:“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因此,根据学前儿童的特点,要尽量让儿童在活动中获取知识,以促进身心发展。

我们国家的幼儿教育,由于活动场所过小、班额过大、条件有限、过分强调安全等原因,不能很好在实际活动中传授知识。在教学中,教师也不多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致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差。我们应努力创造条件,多让孩子亲近大自然,在生活经验中接受教育,切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推荐第9篇:爱弥儿

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

姓名:翁进南班级:教育学111班学号:620241100

1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十分具有哲理教育学名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这句话我很赞同。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对于将来希望成为一名教师的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卢梭的《爱弥尔》,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

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会遥远。佛说:人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有了你的作为,才使得人生变得有意义。人生本来就应该是幸福完整的,我们只不过是去奋力追求还他一个原貌而已!

推荐第10篇:《爱弥儿》

《爱弥儿》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他通过对假设的一个教育象爱弥儿的教育阐卢梭的教育思想述了他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这种思想贯穿于整本爱弥儿中,例如第一卷开头他这样写道:“出自造物主手的东西,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他所提出的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的方法是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虽然我并不是对书中的内容都报以肯定的态度,比如在选择接受教育的学生的出身时候,他做了如下的判断:“在同一个地方,我们看到社会上穷人和富人之间也有类似这样的差别。穷人住的地方很贫瘠,富人方的地方很肥美。穷人是不需要受什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反之,富人从他的环境中所受的教育对他是最不适合的,对他本人和对社会都是不相宜的。自然的教育可以使一个适合所有一切人的环境,所以,与其教育穷人发财致富,不如教育富人变成贫穷;因为,按这两种情况的数字来说,破产的比暴发的多。所以,我们要选择一个富有的人;我们深信,这样做至少是可以多培养一个人的,至于穷人,他是自己能够成长为人的。”他做出如上的判断,我想是出于他对自然教育的看法,在之前的论述中,他反复说过,富人家的孩子受到了太多来自于成人或生长环境中出现的其他人的影响,因此,他认为选择爱儿是“抢救了一个为偏见所牺牲的人”。可能是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所卢梭有了穷人可以自然成长而富人却不能的想法,但是我认为即使是生活环境不同,但是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同样都受到了来自于各方面的影响,当然这些影响都是有好有坏的,并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卢梭在书中使用的自然的教育,我却是很感兴趣的。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爱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过,我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能能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为主的。比如,决不违反自然的规律对爱弥儿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龄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此外,他观注爱弥儿生活中的一切,象饮食内容、生活习惯、接触的人等等。他认为凡事从人的小时候就打好基础,对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我觉得卢梭的一个想法“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对于我们来说是要时时提醒我们注意的,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

第11篇:爱弥儿精彩读书笔记摘抄

《爱弥儿(上卷)》是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卢梭。爱弥儿精彩读书笔记摘抄,一起来看看下文。

爱弥儿精彩读书笔记摘抄

1《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20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它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权的掘墓人。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帮助儿童审慎地选择,避开无知和荒谬的东西,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而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点。

卢梭这位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驱,不曾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也未曾长久地从事教师工作。但通过顽强的自学和吸收前人先进的思想,通过对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深刻观察与思考,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培养自然人,找出教育的出发点——儿童的身心特征,强调教育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依次实施,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儿童的兴趣,反对教师、成人的干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极不平凡的见解,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一定的科学性。

爱弥儿精彩读书笔记摘抄

2《爱弥儿》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

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这种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亚那句话的含义,\"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所以,如果我们想踏入教师这个行业,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 卢梭的《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话就令人觉得蕴含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在第一卷中,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不得不佩服卢梭,因为他在《爱弥儿》里主要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我们应该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还

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而我觉得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我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从《爱弥儿》中得到很多启发。爱弥儿的知识虽然不多,但他所知的东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学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例子: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将更加用心学习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

第12篇:《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寒假期间有幸读到卢梭的《爱弥儿》,对我启发甚大,感触颇多。《爱弥儿》全书共五卷,贯穿其中的鲜明线索就是“归于自然”和发展天性。全书以《教育论》为副标题,集中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今天,我们重新阅读和理解这本书的内在含义,对实际教学工作有着莫大的帮助。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这种思想贯穿于整本爱弥儿中,例如第一卷开头他这样写道:“出自造物主手的东西,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他所提出的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的方法是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在《爱弥儿》中,卢梭阐明了对孩子进行自然教育的思想。卢梭的培养目标是自然的学生,从小锻炼自己,没有经常有助于人的习惯,更没有炫耀自己的习惯,也不会炫耀自己的学问,应该根据所有同他有直接关系的事物进行判断,考虑后果,分析道理。卢梭主张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和宽松的环境,在孩子出生以后不要用衣服裹紧他的身体不能动弹,孩子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是无拘无束的,一出生就要受到束缚是令孩子很不舒服的,不要太担心孩子会着凉,可以给他穿上宽松的衣服,让他的手脚自由活动。同时他还要去孩子不要有一点小毛病就去看医生,要让孩子经常锻炼,生病是惯出来的。这一点对中国的家长具有提醒作用,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中国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很多父母就视孩子为宝贝般呵护,孩子有一点小动静就着急地像热锅上的蚂蚁。为了避免孩子受伤或遭受挫折,就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孩子,没有留给孩子思考的余地。中国的家长常把自己的孩子看作“长不大的孩子”,即使子女快要步入社会,也总是觉得孩子还处于需要被保护的孩提阶段。孰知温室里的花朵是永远长不大的,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呢?

自然教育还体现在对待孩子犯错误的问题上要采用自然的惩罚,行动多于口训。对于孩子的惩罚,要让她明白不是家长、老师跟他作对,而是让他体会到这是自然的惩罚,从心里接受、明白、理解那样做是不对的,以后他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我觉得这对于我们现行学校教育中老师处理孩子犯错误的问题上是一个

很好的借鉴。尤其是现行的小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很多被溺爱、娇惯着,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许多孩子都很早熟,比较叛逆,但依旧有着幼稚的心理,不害怕老师,甚至是故意和老师作对。在某些时候犯了错误,老师在教育时骂、打是绝对不允许和不合理的,变相的惩罚虽说是不对的,但都已经无法让学生明白他的错误,对家长的教导也成了耳边风,有时孩子明知家长和老师说的是对的,也会因为自己的叛逆情绪而抵触它。这时候作为老师不妨多动动脑筋,用自然的惩罚让学生亲自体验自己犯下的错误。我相信这样他肯定会改正。当然老师和家长也要掌握好这个度。

卢梭的这个观点常会让我联想到中学生的早恋的问题。中学生的早恋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孩子们沉醉于甜蜜的“爱情”中,家长和老师则为此苦恼不已怕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未了所谓的爱情耽误了学习,学习会一落千丈,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现在回过头想其实家长和老师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中学生在中学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看来是很“官方”的话,可是的确是一句金玉良言,只是中学时代的我们不能很明白。这时即使家长和老师的劝谏或批评再多,孩子们是听不进去的。这时我认为可以向卢梭说的那样,可以先放手,让一两次考试的失败、挫败使孩子领悟什么是最重要的。家长和老师只要做监督者,适时地给予帮助就好了,这样孩子会更体悟家长和老师的良苦用心。

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要求摆脱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摧残和束缚,要求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合理要求。因此,尽管其中有一些偏激与片面的地方,但在抨击传统封建教育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革命作用。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挺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

有哪段教育话语比这段更经典?“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到十岁的时候长得身高五尺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断的能力。事实上,在这种年龄,理性对他有什么用处?它阻碍着体力的发展,儿童是不需要这种阻碍的。”这是整本《爱弥儿》中最精髓,最叫绝的一段。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

趣班。在少年宫,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个

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在此,我们不能不痛心,我们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不堪重负,甚至怀疑这个世界的阳光是不是金色的,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怀疑头顶的天空是不是蔚蓝的,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因为在这些可怜的孩子耳旁总是聒噪着一些貌似苦口婆心的烦人的教导,头顶上总是压着数座沉重的大山,他们的世界已经失去了童年的光彩,他们成了满足大人培养欲望的行尸走肉。

卢梭认为,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张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分阶段进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国大哲学家洛克曾主张,儿童就像一块白板,教育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意愿采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儿童。在这种儿童观下,教育就是重复训练,儿童被当作一个容器,由成人随意填充。这种儿童教育观对教育的影响十分巨大。在当今学前教育实际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其实上述儿童教育误区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观的流毒。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

“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在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就是问题儿童就是铁证,因此为爱而宽容,为爱而甜蜜对于健康成长的孩子是营养的必须。例如“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这门学科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我们总以为大人对孩子的成长担负一切责任,以为她的什么都需要成人来教,须不知只有做人的天职才是成人必须担负的教育责任,其他都应该遵循自然和孩子的天性,顺势理顺。例如“从孩子开始对事物有辨别能力的时候起,就必须对我们给他的东西加以选择”。我们父母和老师早已习惯以爱的名义来越俎代庖了,孩子们早已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接受,当他一个人的时候,孩子们对自然就不再是亲切和欢喜,而是陌生与恐惧,于是依赖性越来越强,生存能力越来越低,社会上也就越来越多长大的孩子……其实教训很多,我们的迷惑也很多,或许我们思考的也不少,可是我们总是在十字路口彷徨。看看教育经典名著吧,她让我们头脑清晰,心性清纯,可以让我们回归教育自然,贴近教育的本真。

荀子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想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书本知识,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他们的心理年龄,用恰当的方式来教育他们。《爱弥儿》时时提醒我要注意的是,我从事的是一份高尚的职业,要以更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

第13篇: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对于卢梭的书,我向来是敬而远之,他的《忏悔录》、《社会契约论》在我看来是高深异常的专著,爱弥儿读后感。当我怀着一颗崇敬忐忑的心,读完他的教育哲学专著——《爱弥尔》后,觉得这本著作深入浅出,蕴涵着他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真知灼见,闪烁着他独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

卢梭在《爱弥尔》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以儿童为本位。他在《爱弥尔》中开宗明义地说,“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

这些儿童教育观,尽管历经三个世纪的恶的岁月交替,时代变更,而在知识日趋进步,思想不断更新的当今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威力。经得起时代检验的才是真理,可见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有着惊人的超前意识和恒久内涵。他的教育思想与其的行为、性格,尤其与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生性-爱好自然,行为不拘,一生只受过两年正规教育,但他善于学习,与一些社会名流交往,深受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人本主义,要减轻人类的不平等,只有回归自然,服从自然的法则,脱离社会的约束。他教育遵循自然的著名思想,就是其社会政治和哲学观点的具体体现。

有哪段教育话语比这段更经典?“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到十岁的时候长得身高五尺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断的能力。事实上,在这种年龄,理性对他有什么用处?它阻碍着体力的发展,儿童是不需要这种阻碍的。”这是整本《爱弥儿》中最精髓,最叫绝的一段。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读后感《爱弥儿读后感》。 在少年宫,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个

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我有一个小妹妹,在她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周末就要参加围棋,电子琴,作文,巴蕾等等兴趣班,她的日程表就象一个职业女性一样,毫无喘息的机会。当我问其“放五一长假,你最想干什么”的时候,她回答;“我就想到乡下外婆家看看田野。在此,我们不能不痛心,我们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不堪重负,甚至怀疑这个世界的阳光是不是金色的,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怀疑头顶的天空是不是蔚蓝的,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因为在这些可怜的孩子耳旁总是聒噪着一些貌似苦口婆心的烦人的教导,头顶上总是压着数座沉重的大山,他们的世界已经失去了童年的光彩,他们成了满足大人培养欲望的行尸走肉。

孩子是有思想的,这点我们要时刻切记。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卢梭认为,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张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分阶段进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国大哲学家洛克曾主张,儿童就像一块白板,教育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意愿采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儿童。在这种儿童观下,教育就是重复训练,儿童被当作一个容器,由成人随意填充。这种儿童教育观对教育的影响十分巨大。在当今学前教育实际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其实上述儿童教育误区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观的流毒。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第14篇: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而不要去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由于你培养他唯一无二地只能适应于一种社会地位,所以就使得他对其余的一切社会地位无法适应了,如果命运同你开玩笑,则你除了使他变成一个很可怜的人以外,是得不到其他结果的,这一点,你难道还不明白?一个大贵族已经变成了叫花子,在穷困潦倒之中还在夸他的出身,这不是可笑之至?一个破了产的富翁,一想到人们对穷人的轻视,就觉得自己变成了人类当中最卑贱的人,这岂不是糟糕透了?前一种人只好去做流氓骗子,后一种人只好去做哈躬弯腰的奴才,见人就说这句好听的话:“我要生活呀。”

你想依赖现时的社会秩序,而不知道这个秩序是不可避免地要遭到革命的,而且,你也没有办法可以预料或防止那即将要影响你孩子的革命。大人物要变成小人物,富人要变成穷人,贵族要变成平民;你以为你能避免命运的打击吗?危机和革命的时代已经来临。谁说得上你将来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呢?凡是人所制造的东西,人就能够把它毁掉;只有大自然刻画的特征才是不可磨灭的,然而大自然是从来不制造什么国王、富翁和贵族的。这位大官,你当初只教育他追逐富贵,将来落到卑贱的地位时怎么办呢?这个只知道靠黄金生活的税吏,将来穷困的时候怎么办呢?这个虚有其表的蠢人,无一技之长而全靠他人之力生活,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又怎么办呢?一个人要能够在自己的地位发生变化的时候,毅然抛弃那种地位,不顾命运的摆布而立身做人,才说的上是幸福的!企图在衰败的王权下疯狂挣扎的这个破落的国王,你们爱怎样称颂他就怎样称颂他,可是我是看不起他的;我认为他不过是靠他的王冠生活,如果他不是国王,他便一文不值;但是他如果能失去了王位而不靠王冠生活的话,那么他的品味倒是远远在国王之上了。他已经从国王的地位(懦夫、流氓或疯子都可以取得这个地位)升到了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取得的人的地位。这时候,他战胜了命运,敢于把命运不看在眼里,他一切依靠他自己;当他除了身外之物便别无他物可以炫耀于人的时候,他才能够说他不是废物,他才能够说他有几分用处。

„„一个人和一个公民,不论他是做什么的,除了他自身以外,便没有另外的东西可以拿来投入社会;当一个人富起来时,或许他不去享受他的财富,或许由公众享受他的财富。在前一种情况下,那是因为他从别人那里窃取了他本来没有的东西;在第二种情况下,不能因此就说他对公众做了贡献。要是他只拿出他的财富的话,他对社会的债务还是一点也没有偿付。“我的父亲在挣得他的财产的时候,对社会就有了贡献„„”。诚然,他付了他的债,但他没有付你的债。既然你一生下来就过着优厚的生活,所以你欠他人的债,比你在没有财产的情况下出生,还欠得多。把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用来解除另一个人对社会的债务,那是一点也不公正的;因为每一个人的债都是他自己欠的,所以只能由他自己来还,任何一个父亲都不能使他的儿子有权成为一个对同胞一无用处的人;你也许会说,他把他的财产传给儿子的目的就在于此,而他的财产就是他的劳动的证明和代价。一个人在那里坐吃不是他本人挣来的东西,就等于是在盗窃;在我看来,一个人如果一事不做而靠政府的年金生活的话,就同抢劫行人的强盗没有分别。处在社会之外与世隔离的人,对任何人都没有负债务,所以他爱怎样生活就可以怎样生活;但在社会之中,他必然要借他人之力而生活,他应该用劳动来向他们偿付他生活的费用;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例外的。所以,劳动是社会的人不可或免的责任。任何一个公民,不论他是贫或是富,是强或是弱,只要他不干活,就是

一个流氓。

《爱弥儿》第三卷P260~26

2卢梭的这段论述强调了劳动的尤其是手工劳动的重要性。他分三个层次做了分析:

一、世事无常,如果你所处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不再能够享受养尊处优的生活,假设有一技之长,你还可以靠自己的劳动生活下去。反之就会自轻自贱,十分潦倒。

二、即使你一直拥有过优厚生活的权利,如果你仅靠所谓的尊贵地位而不劳而获的话,也是对社会无用的人。

三、每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必然要与他人发生联系,必然会消耗掉社会资源,因此要积极劳动,补偿自己“欠下的债”。

卢梭强调的是劳动的重要性,这对教育也颇有启发。首先“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而不要去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现代学校教育虽然似乎有教无类,但是忽视了学生个人的特性。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爱好、天赋、能力来确定他们的发展道路,而不是让学生成为一条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标准品”。现代学校教育中,一个老师要面对数十个学生,因材施教确实很难,但我们可以让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更大一点,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来发掘潜力。当然,学生的意愿很可能与家长的希望发生冲突,这就需要双方更多的沟通。如今的时代即使个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也不太会出现无法维持生计的情况,但如今学生心理脆弱,难以应付学习、生活中的挫折磨难却是真实存在的问题。每年都会有高考不利、家庭变故、感情受挫而轻生的案例,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帮助、引导学生建立强大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们在面对变化,在遭遇挫折、磨难时能迅速调整心态,走出阴霾。

卢梭“每个人要偿还欠社会的债”的论述给了我第三点启发,即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将“小我”放在整个社会的“大我”中。我理解的“债”就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很多人觉得这四个字大而空,其实我个人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并不一定要有多么杰出的贡献,做好本职工作,不浪费社会资源就已经做到最基础的了。正如上述文中提到的那样,很多人希望依靠继承的财产来生活,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好逸恶劳的思想很能够腐蚀人。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尤其是家境较好的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担当的一份责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财富比不劳而获有意义得多。

第15篇: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是法国思想家卢梭创作的教育学著作,该书是一本夹叙夹议的教育小说,书中以富家孤儿爱弥儿为主人公,论述了男子的教育改革,批判英国旧教育的荒谬腐朽,并提出新教育的原则和理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爱弥儿读后感(一)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20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它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权的掘墓人。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

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帮助儿童审慎地选择,避开无知和荒谬的东西,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而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点。

卢梭这位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驱,不曾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也未曾长久地从事教师工作。但通过顽强的自学和吸收前人先进的思想,通过对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深刻观察与思考,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培养自然人,找出教育的出发点——儿童的身心特征,强调教育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依次实施,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儿童的兴趣,反对教师、成人的干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极不平凡的见解,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一定的科学性。

爱弥儿读后感(二)

暑假名存实亡,以前还让休息个10天和半月的,今年连这点也没有了。干也没干成个什么,休息也没休息成啥样。假期,反正就这么拖拖拉拉、糊里糊涂、窝窝囔囔的被打发了,真是可惜。

张驰有道,乃社会前进和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难道当官的连这点也不懂?这样教师受苦不说,学生受害可就大了。教师反映说,假期补课、上新课,开学后学生上新课就没兴趣、没劲了。真是疲劳战术、拔苗助长、欲速不达。

不过,收获还是有的,虽然没放假,毕竟没有正式上班那么紧张,抽时间完成了夙愿,读了一边《爱弥儿》,尽管是粗粗的浏览了一边。

《爱弥儿》,18世纪法国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卢梭著,假借对虚构人物爱弥儿从出生到长大的跟踪培养,详细叙述了其自然主义的教育观,读起来真让人荡气回肠,叹为观止!

自然主义教育观,即主张按照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来培养孩子,一切顺其自然,张扬个性,以使孩子健康成长。卢梭主张自然主义的教育观,明显反对英国洛克的绅士教育观。法国,崇尚自由、民主、创新、浪漫,似乎明显可以看出受卢梭自然教育观的影响;而英国人处处中轨中矩的绅士风度,又似乎明显可以看出洛克绅士教育观的影子。当然,作为教育家,卢梭对洛克的扬弃和超越,以及以后赫尔巴特对卢梭的继承和发展,这都是正常的现象,他们各具千秋,都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都是伟人。

我认为卢梭对儿童教育最感人和成功之处在于对儿童10岁-15岁之间和20左右即将谈婚论嫁时期的教育。

10岁-15岁时期,爱弥儿有一次特别的调皮任性,要出外旅行,卢梭就表面上任其按自己的方式行动,卢梭知道其结果必然要碰壁和失败,为了不致孩子有什么危险,卢梭又暗地派人跟踪保护,直至孩子在碰了壁后自我醒悟,完成了自我教育,这即典型的自然教育法。

当爱弥儿到20岁谈婚论嫁时,卢梭对其和苏菲之间恋爱的描写,极为细腻传神,那些细微美妙的描写,可使任何言情小说家汗颜和相形见绌、望尘莫及。当然,卢梭不是言情小说家,主要是要阐述其自然教育观。当爱弥儿和苏菲双双坠入爱河,看官都认为水到渠成,他们就要结婚时,卢梭却来了个急刹车:让爱弥儿到乡下锻炼,学习木工技能,以得到作丈夫的能力。之所以不在城里,因为卢梭认为乡下自然,没有城里那么多的污泥泏水,乡下的环境自然清新。

很是遗憾,由于自己才疏学浅,对卢梭大量关于哲学的论述、尤其是对宗教的论述,多半半懂不懂,更多的是根本不懂,只是走马观花的浏览了一下。但就哲学来说,卢梭主张不要施恩图报,令人耳目一新,令人景仰。

以前断断续续的读《爱弥儿》,主要是开始和结尾部分,写过两篇感想,《有感卢梭关于爱情的研究》和《惊叹教育经典——“爱弥儿”》。

不管怎么说,尽管是粗粗的阅读,总算是对《爱弥儿》有了一个全貌和梗概的了解,这也很心满意足了。因为,这毕竟是和哲人和伟人的一次对话,心灵得到了一次沐浴和涤荡,收获了澄明和敞亮,超越和升华。

爱弥儿读后感(三)

卢梭是十八世纪中最杰出的启蒙运动家,他创作出了大量的著名作品,其中以《爱弥儿》的影响最为深远。它属于一本教育巨著,该部作品主要围绕主人公爱弥儿进行创作,讲述爱弥儿处于不同时期下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并渗透了多种教育方法,它在现代教育艺术领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发挥着巨大作用。

此部作品历经二十年才完成构思,利用三年完成创作,一经发表变引起了轰动性的效应,掀起了教育狂潮。卢梭笔下的爱弥儿不仅拥有哲学头脑,还勤劳肯干,追求自由与平等,这无疑是一个理想的人物形象,它是作者所憧憬出来的。卢梭借助爱弥儿的形象,对封建教育进行严厉抨击。

纵观全书,在本部作品中,作者所渗透的教育思想具体表现如下:

1、将儿童单纯地看作儿童。提倡应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鼓励自由发展、自助生长,这会让儿童收获更多的幸福和欢笑。

2、自然教育思想。本文中的自然教育指代尊重儿童的本质与天性,遵循正常成长规律,结合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特征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3、作者认为儿童并非小大人,他们拥有别样的生活,儿童期属于一个自然现象,客观存在。为成年生活奠定基础并不是儿童期的唯一存在目的,它拥有特定的价值。

卢梭认为教育教学工作应尊重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适应孩子的天性,不允许妄加干涉,更不允许将成人思维生硬地添加到孩子中。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家长为让自己的孩子不被残酷的社会击退,以免输在起跑线,赋予孩子过高的期望,害怕自己的孩子输给别人,便为孩子报各种特长和补习班,钢琴、舞蹈、画画等占据了孩子的业余时间,无暇玩耍,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这种作法不仅不会达到预期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扭曲孩子的性格,产生过多的负面情绪。卢梭提倡教师应正确看待自然教育观,深入挖掘内在天赋,为尽量孩子提供更多的亲近自然的机会,使其自由成长。

《爱弥儿》还是一部关于人性教育的作品,卢梭在书中指出,收获幸福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唯一目标。他提倡自主教学,教师应一边传授知识,一边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自主性,从要我学顺利过渡到我要学。

在该部作品中,绝不损害别人的思想给我的感受最为深刻,而这也是在向读者渗透道德教育,无论在个人成长的任何时期,都应严格坚守这一教训,与人为善,不允许损害他人利益。

卢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以儿童为本位。他在《爱弥尔》中开宗明义地说,“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

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

卢梭认为,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张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分阶段进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国大哲学家洛克曾主张,儿童就像一块白板,教育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意愿采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儿童。

在这种儿童观下,教育就是重复训练,儿童被当作一个容器,由成人随意填充。这种儿童教育观对教育的影响十分巨大。在当今学前教育实际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其实上述儿童教育误区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观的流毒。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必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了解、掌握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关心当代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把当代和未来的科学发展的绚丽蓝图呈现在他们面前、

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卢梭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对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体制也也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另外他所主张的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儿童中心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教育中,不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足够重视对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性。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学习:“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

笔者个人认为,教育教学工作若单纯地培养自然人是行不通的,这是因为教育并非独立发展,它依赖于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前进。而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通过教育不断将儿童带入社会,最终有效适应。而教育的道路并非是一条康庄大道,也没有特定的法则与捷径,这需要我们逐步探索,不断总结。

第16篇: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一本拯救中国教育的著作

对《爱弥儿》的第一次认识是在大一时候第一门专业课《教育学概论》的时候,代课的是陈平水老师,是陈老师把我们带入了教育学的神圣殿堂,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拯救中国教育的沉重使命感。

“《爱弥儿》出版后立即被译成各种文字,引起极大的震动,其影响深远,以致教育史学家评论说:‘卢梭教育学说对于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堪称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哥白尼是突破种种阻碍,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卢梭是把儿童放到了教育的中心。这是一部有重要价值的教育著作,它在法国启蒙时代是震撼人心的,不仅在教育界,而且在社会各界都引起了人们对儿童和青年问题的兴趣,引起人们对教育的深切关注。”是课本上对于本书高度评价和老师提起的高频率让我对它产生强烈的好奇,究竟是怎样一本书,会在浩如烟海的教育史料中有如此高的地位和评价?

在如饥似渴的通读之后,真的感受到了歌德说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感受教育大家内心的想法,就像和他在交谈一样,就像每天接触卢梭和爱弥儿,感受他的思想,孩子的成长。可是也由于自己本身的知识积累专业素质都非常有限,所以也只是对卢梭的教育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当时只写了百余字的感受,现在看来也是如此的幼稚和浅薄。在学习了诸多专业课和阅读了部分教育著作之后的今天,虽然知识积累和专业素质仍然有限,但是无论再读《爱弥儿》还是当时感慨教育状况的感想,都引发了我许多更深刻更广泛的思考。

总得说来,《爱弥儿》吸引我的可以分为三方面。一是卢梭在其中提出了一个划时代的教育课题——解放人性,解放儿童。首先对束缚人性的封建教育制度进行了激烈批判,阐述了其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和教育理念。是他发现了“儿童”,把儿童就当做儿童来对待。纠正了之前的“小大人”和“未成人”的错误倾向,“小大人”是完全把孩子按照大人的模式和要求对待,大人的世界总还是有不适合孩子的地方,就像应该有专门设计的童装而不是只是把大人衣服做成缩小版,因为会有诸如豹纹和高开叉旗袍这种并不合适的服装。而“未成人”则似乎进入了另一个极端,不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认为一切的事情都可以由大人来决定。这两种错误倾向是存在内在的冲突的,而“儿童”即是“儿童”就完美的解决了这一矛盾。

对于“教育”他又有了新的定义:有人说“自然不过就是习惯罢了”,这是什么意思呢?不是有一些强制形成的习惯永远不会消失吗?人只要处在一种境地,就能保持习惯产生的习性,虽然这些习性对于我们来说是最不自然的,但是只要情况一有所改变,习惯就消失了,天性又恢复过来。教育只不过是一种喜欢而已。我们要真正研究的是人的地位,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真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这样的真知灼见在书中比比皆是。让我一次次的丰富和刷新对教育的认识。

更难能可贵的是,卢梭把对教育深奥哲理写的十分深入浅出,让我惊讶的学到原来对教育的理解也可以这样的简明生动!“至于我,我不害怕爱弥儿说话粗鲁,我只怕他说话傲慢,我宁可让他在请别人的时候说‘你去做’而不是用命令的语气说‘我请求你’。我所重视的不是他使用的措辞,而是给他那些词的含义。”在对爱弥儿的教育中就轻松的把深奥的教育哲理阐述出来了。尤其是它涉及面非常广,包括了像爱弥儿一样成长的所有孩子的发展过程,牙牙学语到表达自我,睁开双眼到认识世界,结交伙伴到感受爱情……书的后半部分加入的女主人公苏菲与爱弥儿的爱恨情愫更成了卢梭表达爱情观的有利平台。“爱弥儿,当你离开苏菲,我并不是让你抛弃她。如果你现在能离开她,不同她结婚,那对她来说,真的是太好了你现在如果要离开她,以便在回来的时候更适合做她的丈夫。你不要以为你已经配得上娶她了,你还有许多必须要做的事情还没做。你要去完成那高尚的使命,学会忍受离别的痛苦,你要去获得忠贞的报偿,以便在回来的时候,使你能有体面的同她在一起的权利,能够不需要她的恩惠而直截了当的答应你的求婚。”一个父亲对儿子多么真挚的教诲!教给儿子做男人的责任和爱情婚姻的不同。这种爱情观难道不值得被当代缺乏责任感的年轻人感受和实践吗。

最后从表达来说,它是一本小说体裁的教育学著作,而非一本枯燥无味的大部头概念理论,所以它在文学上价值也是非常高的。里面的描写精彩生动栩栩如生,阐释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比如:“爱弥儿摇摇晃晃的走过来,一下子扑在我身上抱住我,仰着头,睁着大眼睛迷惑的问……”“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教他们成人后如何保护自己,教他经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富有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必要的时候 即使在冰岛的冰天雪地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岩石上依然可以生活。”这种鲜活可感的表达怎么可能不让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继续读下去呢?

在阅读以后,《爱弥儿》引发我对中国教育的思考是我从没到达过的程度,我甚至认为这是一本可以拯救中国教育的著作,对中国式教育的挑战不言而喻。中国的教育现状是由国情决定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和国考,教育地域不平等,教育机制不完善,都是我们目前无能为力的,但是作为不久的将来的人父人母,我们的家庭教育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经过卢梭的教育和中国家庭教育问题的的思考和分类,我认为基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严苛教育的对比。曾经一位耶鲁大学华裔教授写的育儿经《虎妈战歌》,引爆了全世界对东西方教育方式的大讨论。她秉持着传统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理念,对孩子轻则打骂,重则罚跪。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有令人难以否认的成功,大女儿17岁被耶鲁和哈佛发下录取通知书,小女儿12岁成为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那么这种完全的要求孩子按照家长要求方向发展的中国式的教育和卢梭倡导的使孩子的天性得到自然的发展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为什么却仍然可以获得如此的成功呢?可是虎妈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成功”是真的成功吗?孩子的成长只是成绩就可以代表的吗?孩子本该美好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被妈妈的威逼利诱非打即骂填满那么考上哈佛当上首席小提琴手又是真的快乐吗?答案不言而喻。

最尖锐的冲突应该就是在孩子的兴趣方面了,虎妈制定的严苛的“十大戒律”中最刺眼的莫过于“不能在学校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课余活动”这一条了,窥一斑而见全豹也可以了解到虎妈对于孩子的兴趣是怎样一种压制的态度。而卢梭倡导的是造就“自然人”,即充分发现的完整独立个人。要做的就是顺着孩子发展的自然方向来,加以一些正确的引导。在我看来,虎妈的方式就好比修剪路边的冬青,无论本来是什么样子多余的枝叶都被无情的剪掉为了达到我们想要的整齐划一也好造型各异也好的样子;而卢梭就好比雕刻一块天然的璞玉,无论原来的图案是多么不规则都可以根据它的形状和花纹设计出适合它的惟妙惟肖的形象。所以前者再好看也只是马路边的装饰,而后者就是价值连城的珍宝。是要冬青还是玉石我想我无需多言了。

二是与严苛相反的另一个极端,溺爱。现在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基本上九零后和零零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了,这样的“四—二—一”家庭,八个大人围绕着一个小孙孙的情况势必造就一个一个的“小皇帝”。在商场里孩子因为要玩具家里不给买就满地撒泼打滚哭闹不止的情况相信大家都遇到过不止一次了,最终的结果往往都是以家长的妥协“那就再买最后一个吧”,其实家长自己也知道下次孩子遇到喜欢的仍然会故技重施。他们不知道这样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强化,从出生开始,他们就会哭,然后大人就会哄他抱他,给他造成错误的反射,只有哭闹才会有自己想要的。曾经在网上看过一篇被上万次转载的中国妈妈移民美国后写的美国婆婆带孩子的育儿经,比如孩子哭的时候不要理,不哭了再抱,不要孩子要什么就拿给他,孩子摔倒了不要慌慌张张等。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感叹美国的家庭教育是如此的先进科学。可是读完《爱弥儿》后才发现,原来早在十八世纪的时候卢梭就已经对这种教育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生动的阐释,可是为什么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却还没有被广泛的接受和实行呢。在《爱弥儿》中有这样的叙述:“必须趁早让他知道这个道理:不命令人,他不是谁的主人;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命令的。所以,当孩子希望得到一个东西时,要把他抱到东西前让他用手拿,而不是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样他就明白其中的含义了。”这么多年来我们是不是一看到孩子的小手指向哪里我们就诚惶诚恐的赶紧把东西捧到他面前,殊不知这样潜移默化造就了他们自我为中心命令一切人事物的性格。我们总觉得孩子还小,等他懂事了再教给他道理,可是等他长大了时候我们早就已经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机,不能挽回溺爱造成的后果了。可能有人会问:“溺爱不就是给了过多的爱吗?不就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往哪里发展就往哪里发现吗?这不就是遵循自然?”这样是完全错误的。这样的“爱”并不是家长应该给的理智的爱,溺爱是娇纵是放任自流,遵循自然是适当引导。 第三是遵循自然培养孩子的同时也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是裴斯泰洛齐对于卢梭教育观点的完善,虽然说这是一个从属目的,但是超越了卢梭的个人主义,引出了儿童依赖社会的概念,认为教育需要协调儿童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儿童达到成人的水平。学校教育制度还是阶级意识的产物,目的是为建设国家培养需要的人才。所以我们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都是要在引导孩子正确树立理想,不求多么伟大宏伟为中华复兴而奋斗,但是也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但是这部著作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毕竟卢梭也受时代的局限,还有个人思想的局限,他的自然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又是消极的,完全按照孩子的生长,但是也只是按着而已,并没有一些有利的促进和引导,有时候适当的“拔苗助长”,更利于还孩子的发展。这应该就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间”理论,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的差距,即现有水平和潜能之间的差距,通俗的说是“跳一跳够得着”,你给孩子定一个在可以在大人的指导下完成的目标,孩子可以给你一个惊喜。

关于《爱弥儿》的阅读暂时告一段落,但是这一本书的教育哲理值得我们倾尽一生去研究,去摸索中国教育的新方向。卢梭的探索精神也引导我在教育学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第17篇:《爱弥儿》读后感

读《爱弥儿》有感

人们总说学教育的人如果不看一下三本书就等于没学: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爱弥儿》、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我暂时看了其中一本即卢梭的《爱弥儿》,要说太多的感受也没有吧,但有些感受我还是想浅谈一下。

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政治民主方面的著述在法国大革命中成为激进的雅各宾派的理论向导。但他的成就远不止这些,他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思想艺术原则在后世得到了持续发展。他的一生十分坎坷但尽管这样他还是没有放弃追求,他的代表作品有:《新爱洛奇丝》、《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

《爱弥儿》主要通过一个假设的任务爱弥儿的教育过程向人们叙述利索的教育思想。她分别讲述了爱弥儿在婴儿期、童年期、青年期以及婚姻等方面的不同教育观。尽管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教育方法,但总的核心是“自然教育”即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爱弥儿》一开始就说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因此,卢梭发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的古典教育,提出顺应自然的思想。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3中:“授之于自然”、“授之于人”、“授之于物”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在这3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决定的;事物的教育中人在有些方面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因此,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认为教育要顺应自然,顺应人的年龄特性。因此他把人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教育。

第一,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因为健康的体魄是智慧的基础,是儿童接受自然的教育的条件。卢梭主张应该让婴儿在乡村环境下自然地生长,注意婴儿对于食物的自然选择能力。他反对用襁褓去束缚婴儿,更反对对婴儿娇生惯养,指出要 \"锻炼他们的体格,便他们能够忍受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能够忍受饥渴和疲劳\"。 第二,在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这一时期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发展了,他们的感觉能力也发展了,但还不适宜进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识方面的教育。应该指导儿童锻炼及发展各种感觉器官,积累丰富的感觉经验,为下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感觉教育上,卢梭指出首先是发展触觉,其次是发展视觉,最后是发展听觉。卢梭提出了感觉的具体方法,并把游戏、绘画、唱歌等活动看作是感觉教育的最好途径;此外,还提出应加强儿童的体育锻炼,以促进感觉能力的发展。卢梭认为,在儿童根本不喜欢读书的时候,读书对他们是无用的。宁愿让儿童一个字也不识,也不便他们为了学到一些学问而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但现实中呢?当我们还处于婴儿期时父母对于我们太过于呵护,一点感冒就去吊水,现在到医院去看见最多的就是老人与孩子,这样过分的呵护不仅使孩子们的身体抵抗力下降而且会养成孩子娇生惯养的性格。卢梭主张给孩

1 子一定的自由和宽松的环境,在孩子出生以后不要用衣服裹紧他的身体不能动弹,孩子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是无拘无束的,一出生就要受到束缚是令孩子很不舒服的,不要太担心孩子会着凉,可以给他穿上宽松的衣服,让他的手脚自由活动。同时他还要去孩子不要有一点小毛病就去看医生,要让孩子经常锻炼,生病是惯出来的。这一点对中国的家长具有提醒作用儿童期时父母便开始为我们想尽办法挤进最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不同的补习班越演越烈,更有“狼妈”、“虎爸”式的教育思想存在,不论学校还是家庭分数几乎就是一切。“填鸭式”教育使孩子承受沉重的知识学习的负担,大量练习题铺天盖地地压向他们。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除了超负荷地要孩子读书、写字、计算外,还要求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和假期的学习班,弄得孩子们没有了自己得自由活动和爱好,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性。

在纪律教育方面,卢梭反对体罚,也不赞成口头说教。他提出,当儿童犯了错误和过失后,不必直接去制止或处罚他们,而让儿童在同自然的接触中,体会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和过失带来的自然后果。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人自然后果法\"。他教育爱弥儿时举了个例子,当孩子打破窗户时不要急着教训他,如果把他一个人关在一个封闭的没有窗户的房间一段时间,之后他自然懂得窗户的重要性就再不会去砸窗户了。这种自然的惩罚方式比起口训要好得多,不仅能起着教育作用而且是让孩子从内心接受错误并且甘心改正。但现实中家长对孩子不是过分严厉动不动就打就是过分溺爱从不舍得打,这些都是不恰当的,我想这点很多家长都应该看一看《爱弥儿》。

第三,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由于儿童已经受到良好的体育和感觉教育,因而己经具备了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 卢梭认为,智育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而在于发展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儿童不能学习一切东西,只需要学习应该学习的东西。他说: \"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为数是很少的,但是只有这样的知识才值得一个聪明的人去寻求,从而也才值得一个孩子去寻求,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培养成那样的聪明人。总之,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在智育的方法上,卢梭主张让儿童通过实地观察,在大自然中获得知识;强烈反对让儿童靠死记硬背去掌握书本知识,甚至提出\"以世界为惟一的书本,以事实为惟一的教材\"。他还指出,成人对儿童的指导要少,不要教给儿童正确的答案,而应该让儿童自己去获得,引导儿童独立解决问题。卢梭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也非常重视。他指出,劳动是每个自由人的社会义务,只有靠劳动而生活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劳动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通过劳动学会适应各种工具以及相关技术,锻炼身体,发展人的心灵。卢梭最推崇手工劳动,认为它最自由,最近于自然状态,最独立,不受他人束缚。总之,卢梭希望儿童能够\"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

这一点我是非常赞成的,现代社会应试教育使得我们学的很多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基本上都没什么用,曾经看过“打工皇帝”唐骏的演讲,他开玩笑的说“当年我们不知道该学什么有用就什么都学,现在你们更加厉害,即使知道学了没有用却依然孜孜不倦的学着”即使是玩笑话但却代表了现在大学生的一种心声。卢梭说“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于你的告知而是由于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学知识要让他自己发现。”书中写到老师教导学生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个

2 知识时没有直接用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带孩子去看不同季节的日出方向,通过太阳升起方向的不同来形象的说明地球的转动。还有当爱弥儿看见街头有人表演魔术师非常不解,于是卢梭就让爱弥儿自己来试验,从而让他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学会了磁场和指南针的原理。所以如果我们老师在课堂上也能用这种生动的方式来教学而不是仅仅的限于课本内容,我们的学生是不是会更加的对学习感兴趣呢!但现实中我们学的知识很多脱离实际,而且很多学生是只会学习不会操作和劳动的“书呆子”。中国有句老话‘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其教给他知识,不如教给他学习的能力,探索的精神。但是,个人还是觉得“授人渔不如受人欲”,一个人只要有了学习的欲望,便会贪婪的吮吸着知识,遇到困难也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我们要相信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他想!

第四,在青年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由于青年人处于激动和热情的阶段,需要用道德准绳的力量加以调节,指导他们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善良的情感、正确的判断和坚强的意志。卢梭指出,应该通过各种善行练习,即通过道德的实践来培养儿童坚定的意志。同时,他指出,应把道德教育放在城市中

《爱弥儿》中有一节说卢梭教爱弥儿唱歌,他认为只要教爱弥儿格斗旋律即可 。“教他唱歌时要唱的准,唱的稳,唱的柔和而响亮,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歌词的话,我就尽量自己为他创作适合他兴趣和思想水平的歌曲”这一点我感受很深,曾经看到过一个新闻,现在幼儿园、小学中缺乏真正实际的适合学生的歌曲,书中很多歌都是几十年前的,比如卖报歌、我是个小小粉刷匠等,现在的孩子可能都没有见过卖报和粉刷,这就让老师很难去教。最重要的是孩子对于这些歌曲根本不喜欢,很多网络歌曲辞藻粗俗,但因网络的力度却使孩子们不断的去追求,难道就没有人去创造适合的歌曲吗?为什么以前的歌曲歌词纯洁优美,而现在的确始终离不开情爱甚至过于粗俗?

另外,我对作者有几点是不赞同或者是不理解的。第一卢梭说“孩子刚出娘胎,刚开始享受活动和伸展肢体的自由时,就有新的束缚加于其身:被襁褓包着······遭受到了无法逾越的阻碍”“凡是用襁褓包裹孩子的地方,到处都可以看到驼背的,瘸腿的,膝盖内弯的患佝偻病的,患脊骨炎的,以及各种各样的畸形人”如果像他这样讲的话,那刚出生的孩子就应该什么都不穿任他随意躺倒,可是别的不说如果这个孩子出生于冬季难道不会担心被冻死吗?或许他在这里不过是借这一现象打个比喻,否则我就是在不理解了。刚出生的孩子可以说是没有什么自我意识的,这个时大人的照顾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的,何况这时候无论大人如何做都是不会对孩子的认识产生影响的,因为这时婴儿还不能理解事物。 第二,卢梭说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就不是十分的赞同,要说孩子在0到6岁甚至7岁前没有真正的理解能力去学习还能理解,但6至12 岁的孩子难道还没有理解能力吗?如果这一时期还不去教育孩子将他引入正途,也许他就有可能侮辱歧途

第三,卢梭认为一对一的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好,反对学校教育。或许一对一能加深师生间的了解,但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请得起家庭教师,况且就中国

3 这个庞大的人口来说是难以实现的。“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本身”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对于爱弥儿来讲,这很容易实现,因为老师就只教他一个人,但这对于现在的教育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现在的班级制教育,一个老师往往要面对多个学生,在一些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一个老师所带学生的数量更为庞大。那么,我们如何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使教育适应每个人的发展呢?我觉得这需要学校,家长与社会多方面的配合。

第四,在对待男女平等的问题上,卢梭认为男女应当各司其职,对于女子的教育他总是得过且过,这样难免让人感觉歧视女性。与当代倡导男女平等相矛盾。

总的来说,卢梭的自然教育对于今天的教育任然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和借鉴作用,如果今天的影视教育能够向自然教育靠拢那我们的教育改革之路将不会那么的崎岖,就会大大减少“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第18篇:《爱弥儿》读后感

题记:很久以来他们都认为我是游荡在梦幻之乡,而我则认为他们始终是停留在偏见的国度。

-----卢梭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用布鲁姆的话来说,《爱弥儿》就是卢梭的《理想国》,不过现代人太忙,大概会嫌弃此书唠叨过头,因此《爱弥儿》在我们眼中不过是开启了“教育小说”的先河。

全书一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这种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仍是不科学的。

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康德曾说:“我渴望知识,不断地要前进,有所发明才快乐。曾经有一个时期,我相信这就是使人生命有其尊严。我轻视无知的大众。卢梭纠正了我。我意想的优越消失了,我学会了尊重人,认为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学能替所有人恢复其为人的共有的权利,否则我就还远不如寻常劳动者那样有用。”正是《爱弥儿》使得康德从一个科学理性主义者转向道德理性主义者。

卢梭的《爱弥儿》不仅仅纠正了康德,也纠正了我。高中毕业我先后读过奥古斯丁和卢梭两人的《忏悔录》,喜欢奥古斯丁而讨厌卢梭:奥古斯丁是纯洁灵魂的上主颂歌,而卢梭不过是一个有罪之人的人义论呓语。但是当我读《爱弥儿》的时候,我才越来越认同卢梭所言,“我的年轻的朋友,你从今以后要对戏台上的人物表示宽容,因为你现在已经百年城了这种人物当中的一个了。”

在我看来,至少就《爱弥儿》而论,卢梭犹如一位痴迷爱欲、刚刚落入人间的天使,带着对伊甸园甜蜜而亲切甚至有点苦涩的回忆,对凡世和社会则有着莫名的恐惧、惊惶和拒斥,徒劳地做着政治努力,而一旦他惊觉人生或许即是此世之时,他转而在天命意识中寻获自由。

读这本书,我有两大感受。一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为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天雪地或者灼热难耐的环境下也能够生活。你劳心费力地想使他不致于死去,那是枉然的,他终归是要死的。所以,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一直到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意义的生活的话,他还不如在年轻的时候就走进坟墓好呢。

二是,在我高中时,学校有个德国外教,他说,当他小时候,上课的时候,老师说,现在是蝌蚪的季节,你们的作业是到附近的水塘捉个蝌蚪出来,然后把它带过来作为作业。

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教育和人家的教育的区别,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骄傲的说我们的基础教育,比如数学,比人家的好上几百倍,初中班上中等的人去了美国数学能考第一,如果真的是这样,莫非如美国的本土大学生,或者之后成为成年人之后,都很傻? 或者说如果人家连中学都考不好,没考上大学的国民,也都不聪明。 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人家国民还是很聪明。

现在想想我们的素质教育,校长每次演讲,都在提这四个字,可是孩子们谁有真正听到了,又有谁是听懂了的。正如卢梭所说,对于小孩,给他不直观的寓言小孩是听不懂的。

德国的教育,幼儿园不分班,小学更也是上课上到2点就自由活动,上课的时候多鼓励发言,讨论,不说正确与否,而是鼓励思考,学习对事物好奇,引导对世界的探索,引导小孩知道真善美。当然,也不能一味表扬国外,人家的教育的缺点就是以上所说,学的东西太少,没有数不清的培优班和特长班。而是让小孩发现自己的天赋,找到对知识的渴求,其余时间多进行体育锻炼,成为身体很棒的小朋友。 人生的目标自然也不是考大学,当科学家。更多的是做好现在的事情。 重新转到卢梭,他的重点也是,让小孩接触自然,强调自己能观察自然,比如看日出来归纳太阳的轨迹,去森林让小孩自己了解影子和方向的关系。自己学会对知识的渴求, 强调认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让小孩身处在一个善的循环的世界里,让他发现帮助人是快乐的,并且自己也能得到帮助。 让他多和自然,多和有美感的东西接触,让他自然变得有美感。

让小孩成为一个有手艺的人,一个学有用知识的人。

第19篇:《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我们应当怎样“自然的教育”

《爱弥儿》是老师推荐给我们的一本经典教育学名著,也是我认为我读过的

最有启发性的教育书籍。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书中

他虚构了一位孩子爱弥儿,并且从爱弥儿的婴儿时代一直到儿童时期、少年时期

一直写到他结婚也成为了一名父亲这个过程中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方法。我之所以

认为这是一本非常启发人的书,在于书中他介绍的并非我们传统的教育方法,反

而用批判的语气指出了传统教育方法的弊端和造成的后果,而且还为我们介绍了

一种“自然的教育”,我认为这本书中“自然的教育”贯穿了全文。看完这本书

后我有很多片段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给了我很多的感受和启发。下面我来针对

这些片段简单的说一说。

在“婴儿时期的教育”这一章节中,作者写道:

生命开始的时候,婴儿的记忆力和想象力还处在沉睡的状态。感觉是他知识

的唯一来源,他什么东西都想去摸一摸、弄一弄。这时,你千万不要去组织他,

因为这样他才能学会用看、摸和听的方法;他才能体会到看和摸的区别;他才

能了物体的冷热、软硬、轻重、大小,从而慢慢感觉到物体种种不同的性质。

我们都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才能懂得远近的概念。因此,应该让孩子

常常走动,使他们学会判断距离。

这段话让我想到了周末在自然博物馆当志愿者时的一个情景,在自然馆里我

和一位同学负责协助小朋友画自己喜欢的面具,这时我们就看到了不同家长的不

同教育方式。有的家长就全程在旁边陪着孩子一起画、一起上色;有的家长鼓励

孩子自己动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只要是自己做的,即时颜色很不符合常理

也是好作品,重在动手的过程;还有些家长孩子还没画两笔就开始批评这样画不

对,那个颜色不好,最后的结果是把孩子批评的没兴趣了,最后干脆抢过来成了

家长画完的了。正如卢梭的这段话说的一样,千万不要阻止孩子,只有自己去画

了,才能了解颜料的特性,知道自己动手的快乐,作为老师的我们,面对孩子的

好奇心时千万不要阻止孩子或者批评孩子,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实践是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唯一基础”只有实践过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概念,即时有些做法孩子做的

是错的,也要让他们去试一试,因为知道了教训才能避免再次犯错,在教育过程

中,我认为重要的不是让孩子一开始就不犯错误,而是记住不犯同样的错误。

大多数人相信洛克的理论:以理性去教育孩子。但在我看来,理性教育只能

教出更傻的孩子。如果孩子已经懂得了道理,那么,接受教育就没有必要了。

洛克的错误是:把目的当成了手段。

我对“把目的当成了手段”的理解是这样的: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孩子犯了

了一个错误,作为老师,我们教学的目的毋庸置疑就是让孩子们从错误中明白道

理和教训,但是在传统教育中,我们确实太过于关注让一个孩子认错了。其实大

部分时间,孩子们及时真的认了错,说出了“这件事是我的不好,我不该怎样怎样”他们也不知道错误的真正原因。孩子就是孩子,要让他们说出超出自己年龄理解范围的话来,那么我们得到的结果只有一个——教会了他们说谎。而孩子还是会再犯同样的错误的,因为他们没有懂得反思,并且他们知道,只要再次说出那几句违心的道歉的话来,事情就可以过去了。所以此处我要引用卢梭的“三个不要”:

不要对他们进行任何言语教训,让他们从经验中得到教训;

不要对他们施加任何惩罚,因为他们还不知道究竟错在何处;

不要让他们请求你的宽恕,因为他们还没有善恶的观念,不知道冒犯了你。 \"孩子最容易忘记的是简单的说教,记忆最深的是亲身实践”,只有让爱欺负人的孩子真正体会到被人欺负的滋味,他们才知道别人的不好受;正如孩子打坏了家居不要着急为他添置,让他自己感到不方便,下次就不会再做这样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了;而对于不写作业的孩子,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立刻体会到没有及时的练习,考试就是会没有理想的成绩,这比说教有用的多吧。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资,我们一定要在对他特有的天资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寻找最适合他的方法施以教育。因材施教,才能使付出获得回报。令人尊敬的老师,要谨慎啊!去探索大自然吧,去了解你的学生吧,让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生长,仔细地观察它,不要束缚它。

正如之前所说的,最好的教育即时“自然的教育”,那么我想,因材施教就是一种自然的教育方式之一,依据每个孩子自身的、自然的特点进行相对应的教育,是尊重个体自然性的一种教育方法。所以作为老师,在教育过程的最初阶段中我们要做的不是给孩子施加所谓的道德教育,甚至传授知识的重要性都很小,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用心灵去关注每个孩子自身的特点,同时尽可能地让他的心灵只关注快乐和玩耍。找到孩子身上最真的东西并把它挖掘出来,成为陪伴孩子一生的闪光点。而知识,我们并不是不去教育,而不是在孩子童年的时候进行,因为有些知识孩子长大后自然便会明白了。正如作者所说的“你要明白有舍才有得,童年时期所谓的浪费时间,长大后会加倍地收回来。”

爱弥儿的知识不多,但他都属于他自己的,而且,没有一知半解的成分。在经过透彻了解一些事情后,他明白了,虽然有许多的食物是他目前无法了解的,但将来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有更多的事物是他永远也不能了解的;还有无数事物是任何人都不能了解的。

了解完“自然的教育”在最初阶段应做的事情,那么就要到了传授知识的阶段了。这段话让我想到,有些我们在上学阶段学到的知识现在也许都已经忘了不少,因为那些公式定理之类的我们为了考试背下来的东西到现实的生活中也完全用不上。但是类似圆是怎样画出来的、土壤泡在水里会出现的分层现象这样的知识我们却记得非常清楚。这说明了两点,首先在学习的过程中方法比结论重要,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孩子获得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孩子的思维开阔,头脑聪敏,能够随机应变。其次,学习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我们要找到最直观的方法来让孩子学习,这样孩子们得到的知识才是经过透彻的了解的,没有一知半解的成分在里面,自然也会记得牢固。

通过何为自然的教育,在教育的不同阶段我们应该进行哪些类型的自然教育这些方面我简单探寻了一些作者要向我们表达的新的教育理念,最后我想,自然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帮助孩子顺利的成长、使他们生活的更有意义,最后我想

以卢梭在全书开始部分写下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人终归是要死的。所以,我们的重点不是预防孩子的死亡,耳饰教育他们如何去生活。生活的意义并不等同于年龄的大小,关键在于对生活的感悟。有些人虽百岁而终,如果生活没有意义的话,也是空活一世,生命的长短也就变得毫无价值可言。

第20篇:爱弥儿论文

《爱弥儿·论教育》读后感

阅读完《爱弥儿》这本书后,我感触颇深。想想卢梭是在

17、18世纪时期提出的教育问题,但在现在仍然存在。他的一些教育观念,虽然是我以前未曾认识过的,但在当代社会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爱弥儿将会是一个幸福的孩子,因为他有卢梭这样一位好的启蒙老师。如果爱弥儿真实存在的话,会是最靠近教育目标的成果。

教育孩子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从孩子一出生,你的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动作,细枝末节的行为都将影响一个孩子的品性。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提出了“放任无为”的教育方法。虽然作者到这本书的中间才明确提出这一观点,但我觉得这观点是从头贯穿到尾的,是此书的重点思想之一。

“放任无为”的教育方法首先就对一直以来把小孩束缚在襁褓里提出了质疑,提出不要约束孩子的自由行动的权利。也许这种作为还不为广大父母所接受,但将孩子束缚在襁褓里是不利于孩子身体的发展,我们不能因为避免婴儿不正当行为而产生畸形而导致将他行为束缚而产生畸形。我们也不必要对孩子产生过分的关怀,规定他几点吃饭,几点睡觉。让他顺应自然的成长,只会具有自然习性,而如果过分规定,养成不必要的习惯,只会多添加累赘。故最大胆,最重要的,最有用的教育原则是,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尽可能让它的心闲着。当然所说的是在十二岁之前,这样就不至于染上恶习,要知道一些不好的习惯一旦被小孩染上就难以改变,更会影响一生。父母也不需要过分小心,不准孩子接近刀等那些危险物品,任其把玩刀等这些物,受伤了又如何,孩子是知道痛的,没有听说过一个孩子因为玩而过分受伤致死的。受伤了,孩子更会学着忍受痛苦。对于孩子无理取闹的哭声,父母更应该学会放任。虽然今天会因为你的一时爱抚制止了孩子今天的哭声,但你带来的是将来无止尽的哭声。不要让孩子觉得你受制于他的哭声,要他觉的他的眼泪武器是没有效果的。这样子他以后就除了身体上的痛楚会哭外,其他的都不会哭。这些当然需要父母的“铁石心肠”。

“放任无为”的教育方法也是顺应自然的教育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顺应自然的教育就是把他放在他应有的地位,而且要好好地把他保持在那个地位,使他不再有超越那个地位的企图。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我们对孩子们,讲体力即可,对于成年人才讲道理。不要拿一些寓言来教育孩子,那些寓言道理只适合大人,而你在孩子心中产生的寓言道理恰恰是与作者相反的。你也无需过早的拿一些单词小卡片给他学习,你在那个年龄段使学生所学到的,也是限于符号而不能使他们明白它们所代表的语言。你何不如花精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更为重要。对孩子们,讲体力。让他们知道你强,他弱,让他需要你。在小孩阶段,如果你想培养孩子的智慧,首先要培养他的智慧所支配的体力,如果想要人的思想敏锐和正确,就必须有良好的体格才行。所以让孩子多运动,多玩耍不为一件好事。而且顺应自然,把握现在,把你的生活限制于能力,你也就不会因欲望,虚无的未来而产生痛苦。

当然《爱弥儿》中不止我上述的教育观点,他的另外一些观点深受我的赞同。比如他强调母亲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对孩子撒谎问题的解决办法,触觉与视觉锻炼的重要性以及不要让他产生“服从”与“命令”的观念,而让“需要”,“能力不足”这几个词占重要位置。但我之所以对“放任无为”和“顺其自然”最为推崇是因为看到了现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宠爱,特别是现在较多独生子女的时候。

爱弥儿读书笔记
《爱弥儿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