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颤证 讲稿

发布时间:2020-03-02 07:44: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医内科学讲稿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证 第三节 颤 证(第441~447页)

教 材:中医内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 讲 授:何乾超教授

【概述】 一.定义:

颤证又称为“震颤”、“颤振’’或“振掉’’,是因脑髓失充,筋脉失养以致肢体失控而发生的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主控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轻者仅见头摇或手足微颤,尚能坚持工作和生活自理;重者头部震摇大动不止,甚则有痉挛扭转样动作,两手及上下肢颤动不止或兼有项强,四肢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病老年人发病较多,男多于女,多呈进行性加重。

本病主要重在预防。 二.源流

《内经》对本病认识,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其中的“掉”即为颤震,《脉要精微论》:“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震掉,骨将惫矣”,等均论述了以肢体摇动为本病之主证,属风象,与肝肾有关,为后世认识本病奠定了基础。

明代楼英《医学纲目.颤振》:“颤,摇也;振,动也.风火相乘,动摇之象,比之瘛纵,其热势为缓”。

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 1 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 《证治准绳.颤振》:“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极为难治。”

清代---张志聪《张氏医通》系统总结了前人之经验,结合自身临床,对本证之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后作了全面的阐述,认为本证多因风火痰瘀虚所致,并指出本病与瘛纵的鉴别:“颤振与瘛纵相类,瘛纵则手足牵引,而或伸或屈;颤振则振动而不屈也,也有头摇手不动也者。盖木盛则生风生火,上冲于头,故头为颤振。若散于四末,则手足动而头不动也” 。并列出13个证候和主治方药,从而使本病的理法方药趋于完善。

从近年的文献报道中可以看出,中医学者对本病症名的认识尚未统一 ,或以主要症状命名如颤证、手颤、头摇等,或直接采用西医病名如帕金 森氏病或综合征等。纵观各种命名,均未能对本病界定出一个较为完整的 中医学定义。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本病证名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如任应秋指出:“颤振、振摇、头摇,古之称;震颤,今之名也”。 1991年11月经第三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脑病学术研讨会讨论,通过了“中医老年颤症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草案,确定统一病名为老年颤证,同时将本病 的研究向客观化推进了一步。 三.范围(西医病名)

西医学中某些锥体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随意运动,如震颤麻痹,舞蹈病,手足徐动症等,肝豆状核变性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年老体虚: 2 中年之后,脾胃渐损,肝肾亏虚,精气暗衰,筋脉失养;或禀赋不足,肾精虚损,脏气失调;或久病体弱,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2.情志失节: 情志失调,郁怒忧思太过,脏腑气机失于调畅。郁怒伤肝,肝气郁结不畅,气滞而血淤,筋脉失养;或肝郁化火生风,风阳暴张,窜经人络,扰动筋脉;若思虑太过,则损伤心脾,气血化源不足,筋脉失养;或因脾虚不运,津液失于输布,而聚湿生痰,痰浊流窜经络,扰动筋脉。 3.饮食不节: 滋食膏粱厚味或嗜酒成癖,损伤脾胃,聚湿生痰,痰浊阻滞经络而动风;或滋生内热,痰热互结,雍阻经脉而动风;或因饥饱无常,过食生冷,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乏源,致使筋脉失养而发为颤证。 4.劳逸失当: 行役劳苦,动作不休,使肌肉筋膜损伤疲极;或房事劳欲太过,肝肾亏虚,阴血暗损,虚风内动;或贪逸少动,使气缓脾滞而气血日减,筋脉失于调畅而不得任持自主,发为颤证。 二.病机

颤证病机较复杂,一般认为由肝肾阴亏,气血不足,筋脉 失养,虚风内动而致,或风火挟痰挟瘀互阻络道而成。刘氏指出,“风气内动 ”是本病的病机核心,无论肝肾不足,气、血两虚,或气滞血瘀,痰湿阻络,均能引动内风而发病。

颤证的病位在筋脉,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上述各种原因,导致气血阴精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或痰浊、瘀血雍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 3 筋脉失养;或热甚动风,扰动筋脉,而致肢体拘急颤动。

颤证的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其中有肝阳化风,血虚生风,阴虚风动,瘀血生风, 痰热动风等.肝肾乙癸同源,若水不涵木,肝肾双亏,肾虚髓减,脑髓不充,下虚则高摇。若脾胃受损,痰湿内生,土不载木,亦可致风木内动 .颤证的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本为阴津精血亏虚为主,标为风火痰瘀为患,标本之间密切相关,风、火、痰、淤可因虚而生,诸邪又进一步耗伤阴津气血。风、火、痰、淤之间也相互联系,甚至也可以互相转化,如阴虚、气虚可转为阳虚,气滞、痰湿也可化热等。颤证日久可导致气血不足,络脉淤阻,出现肢体僵硬,动作迟滞乏力现象。

颤证的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

风:以阴虚生风为主,也有阳亢风动或痰热化风者。

痰:或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成,或热邪煎熬津液所致。痰邪多与肝风或热邪兼夹为患,闭阻 气机,致使肌肉筋脉失养,或化热生风致颤。

火:有实火、虚火之分。虚火为阴虚生热化火,实火为五志过极化火,火热耗灼阴津,扰动筋脉不宁。

久病多瘀,瘀血常与痰浊并病,阻滞经脉,影响气血运行,致筋脉肌肉失养而病颤。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特异症状:头部及肢体摇动,颤抖。重者颤震不已,不能持物,肢体不灵,行动迟缓,表情呆滞,口角流涎等。

2、特点:多发于中老人,男性多于女性。

4

3、起病方式:起病隐袭,渐进发展加重,不能自行缓解。

4、辅助检查:测血压、查眼底,必要时做颅脑CT、MRI

二、鉴别诊断

瘈疭-即抽搐,瘛瘈-筋脉拘急而缩;纵-筋脉缓纵而伸。手足伸缩交替,抽动不已称为瘛纵。多见于热病或某些慢性疾病急性发作中,常伴发热,神昏等症状。

共 性:头手颤动。

瘈疭:急性热病、手足抽搐牵引、两目窜视;

颤震:慢性疾病、无发热神昏、无抽搐牵引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标本:病象:本——脑髓 肝 脾 肾脏气受损

标——头摇 肢颤 病因病机: 本——津气 血亏虚 标——痰热内风瘀血

2.辨虚实:本证为本虚标实之证,脏气虚损为本虚,痰热动风为标实。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病之本,属虚;风、火、痰、淤等病理因素多为病之标,属实。

脏气虚损——正虚:颤抖无力,缠绵难愈,腰膝酸软,体瘦眩晕,遇烦劳而加重。

痰热动风——邪实:震颤较剧,肢体僵硬,烦躁不宁,胸闷体胖,遇郁怒而发 。

但病久常标本虚实夹杂,临证需仔细辨别其主次偏重。

二、治疗原则

5

本病的初期,本虚之象并不明显,常见风火相煽、痰热雍阻之标实证,治疗当以清热、化痰、熄风为主;病程较长,年老体弱,其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等本虚之象逐渐突出,治疗当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补阴阳为主,兼以熄风通络。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多在本虚的基础上导致标实,因此治疗更应重视补益肝肾,治病求本。大量临床实践表明,采用中医培补肝肾法,可有效提高大脑抑制性递质多巴胺的含量,延缓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这二种递质的平衡。

本病的发生,虽病变在脑髓,但其以肾为根、脾为本、肝为标,其关键在于肾精亏虚,气虚痰结,血瘀动风,故治疗大法为:填精补髓(补肾法)佐熄风解痉(肝)健脾益气(脾)佐以化痰散结。 急则治标:颤振明显---其风火、痰热、瘀血症状明显者,先宜平熄风火,清化痰热,或活血化瘀。

缓则治本:肾精亏虚或脾气不足者,重在填精补脑或健脾益气。

本虚标实:攻补兼施——填精补髓,熄风解痉,健脾益气,化痰散结。 三.分证论治 1.风阳内动证

主症:肢体颤动粗大,程度较重,不能自制,眩晕耳鸣,面赤烦躁,易激动,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伴有肢体麻木,口苦而干,语言迟缓不清,流涎,尿赤,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郁阳亢,化火生风,扰动筋脉。

治 法:镇肝熄风,舒筋止颤。

6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前方具有平肝熄风,清热安神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震颤,烦躁,眩晕者;后方具有镇肝熄风,育阴潜阳,舒筋止颤作用,适用于水不涵木,阳亢化风,风阳扰动筋脉之颤证。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镇肝熄风止颤;生地黄、白芍、玄参、龟板、天门冬育阴清热,潜阳熄风;怀牛膝、杜仲、桑寄生滋补肝肾; 黄连、山桅清热泻火;夜交藤、获神宁心安神。肝火偏盛,焦虑心烦,加龙胆草、夏枯草;痰多者加竹沥、天竺黄以清热化痰;肾阴不足,虚火上扰,眩晕耳鸣者, 加知母、黄柏、牡丹皮;心烦失眠,加炒枣仁、柏子仁、丹参养血补心安神;颤动不止,加僵蚕、全蝎,增强熄风活络止颤之力。 2.痰热风动证

主 症: 肢体颤振,咯吐黄稠痰或形体肥胖。

兼症:肢体麻木,头晕目眩,躁扰不宁,口干口苦,或胸闷泛恶,呕吐痰涎咳喘,痰涎如缕如丝,吹拂不断。

证机概要:痰热内蕴,热极生风,筋脉失约。

治 法:清热化痰,平肝熄风。

代表方: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前方祛痰行气,后方清热平肝熄风,二方合用,清热化痰,平肝熄风,适用于痰热内蕴,扰动肝风之颤证。

常用药:半夏、胆南星、竹茹、川贝母、黄芩清热化痰;羚羊角、桑叶、钩藤、菊花平肝熄风止颤;生地、生白芍、甘草育阴清热,缓急止颤;橘红、茯苓、枳实健脾理气。若痰湿内聚,证见胸闷恶心,咯吐痰涎,苔厚腻,脉滑者,加煨皂角、白芥子以 燥湿豁痰;震颤较 7 重,加珍珠母、生石决明、全蝎;心烦易怒者,加天竺黄、牡丹皮、郁金;胸闷脘痞,加栝楼皮、厚朴、苍术,肌肉麻木不仁,加地龙、丝瓜络、竹沥,神昏呆滞,加石菖蒲、远志。 3.气血亏虚证

主症:头摇肢颤,面色苍,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眩晕、纳呆。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滑,脉沉濡无力或沉细弱。

证机概要:气血两虚,筋脉失样,虚风内动。

治 法:益气养血,濡养筋脉。

代表方:人参养荣汤加减。本方益气养血,补益心脾,用于气血不足,心脾两虚,虚风内动之颤证。

常用药:熟地、当归、白芍、人参、白术、黄茂、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养血;肉桂助阳,鼓舞气血生长;天麻、钩藤、珍珠母平肝熄风止颤;五味子、远志养心安 神。气虚运化无力,湿聚成痰,应化痰通络止颤,加半夏、白芥子、胆南星;血虚心神失养,心悸,失眠,健忘,加炒枣仁、柏子仁;气虚血滞,肢体颤抖,疼痛麻木,加鸡血藤、丹参、桃仁、红花。 4.阴虚风动证

主症:头摇肢颤,持物不稳,腰膝酸软,失眠心烦,头晕,耳鸣,善忘,老年患者常兼有神呆、痴傻。舌质红,舌苔薄白,或红绛无苔,脉象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治 法:滋补肝肾,育阴熄风。

代表方:大定风珠加减。此方增液滋阴熄风,用于热盛耗伤阴津, 8 或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证。

常用药:龟板、鳖甲、生牡砺、钩藤、鸡子黄、阿胶育阴潜阳,平肝熄风;枸杞子、鹿角、熟地、生地、白芍、麦冬、麻仁补益肝肾,滋阴养血润燥;人参、山药、茯 苓健脾益气,化生气血;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阴以安神。若肝风甚,肢体颤抖、眩晕较著,加天麻、全蝎、石决明;阴虚火旺,兼见五心烦热,躁动失眠,便秘溲 赤,加黄柏、知母、丹皮、元参;肢体麻木,拘急强直,加木瓜、僵蚕、地龙,重用白芍、甘草以舒筋缓急。 5.阳气虚衰证

主症:头摇肢颤,筋脉拘挛,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懒言,动则气短,自汗,小便清长或自遗,大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证机概要:阳气虚衰,失于温煦,筋脉不用。

治 法:补肾助阳,温煦筋脉。

代表方:地黄饮子加减。本方主要补肾助阳,以温煦筋脉,用于肾阳衰微,筋脉拘挛,颤抖不止。

常用药:附子、肉桂、巴戟天补肾温阳;山萸肉、熟地黄补肾填精;党参、白术、茯苓、生姜补气健脾,祛痰除湿;白芍、甘草缓急止颤。大便稀溏者,加干姜、肉豆蔻温中健脾;心悸者加远志、柏子仁养心安神。

【现代中医治疗与名老中医经验】 1.中医单味药治疗研究概况:

钩藤。主要功效息风止痉,主要适应症为各种风证。介绍钩藤的性味归经及其制法。

9 姜黄。主要适应症为营血虚滞而成的血瘀生风。介绍姜黄的性味归经及配伍。

僵蚕。主要适应症为风阳内动证,阴虚风动证,痰热生风证等。介绍僵蚕性味归经和功能主治。

2.名老中医经验:简介以下各位名老中医治疗痹病的经验。

焦树德益气补血法治颤证经验。

朱良春用虫类药治疗颤证经验。

颜德馨平肝潜阳法治疗颤证经验。

林沛湘滋阴补肾法治疗颤证经验。 【预后转归】

1、肝肾精亏不甚,痰热风阳不重,能早期正确运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则部分病例能缓解症状,延缓自然加重过程

2、年高病久必然导致脏腑功能、气血阴阳进一步失调,故多数病情呈进展趋势,逐渐加重

3、失治或调摄不当,或并发他证,或转为痴呆则治疗颇难

4、年老精气衰竭,已属晚期,预后不良。 【复习思考题】 1.颤证的定义是什么?

2.颤证的病因有那些?各种病因导致颤证的机理如何? 3.颤证五个证型的治法以及代表方药如何?

颤证 讲稿

三十三 除颤技术

除颤仪购置报告

心脏电除颤发展史

心里一颤的杂文随笔

zoll 双向波除颤论文

念,这如此颤痛的青春

浅谈藏族民间舞蹈中“颤”的重要性

藏族舞蹈基本步伐颤膝2

迈瑞除颤仪演讲稿1

颤证 讲稿
《颤证 讲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痿证讲稿 讲稿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