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病理复习题2

发布时间:2020-03-03 05:05: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非传染性病害: 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活体营养型: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营养方式,称为活体营养型。

死体营养型:以死的有机质作为生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营养方式称为死体营养型

吸器:真菌菌丝产生的一种短小分枝,在功能上特化为专门从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的菌丝变态结构。

游动孢子: 鞭毛菌的无性孢子,无细胞壁,呈球形、梨形或肾形,具鞭毛1根或2根,可以在水中游动。产生游动孢子的孢子囊称作游动孢子囊。

孢囊孢子 :接合菌的无性孢子,以原生质割裂方式产生在孢子囊内,不具鞭毛,有细胞壁。大型的孢子囊内可形成数量众多的孢囊孢子,小型孢子囊内只有一至几个孢子。着生孢子囊的特殊分化的菌丝称为孢囊梗(sporangiophore)。

分生孢子 : 子囊菌、半知菌及担子菌的无性孢子,主要由芽殖和断裂方式产生,是一类外生无性孢子的统称。

卵孢子 :卵菌的有性孢子,由雄器和藏卵器配合产生具有厚壁的休眠孢子。卵孢子为二倍体,大多球形,具厚壁,包裹在藏卵器内。

接合孢子 :接合菌的有性孢子,由配子囊配合方式产生。接合孢子外有厚壁的接合孢子囊包被,接合孢子囊内包含一个接合孢子。

子囊孢子: 子囊菌的有性孢子,产生在子囊内,每个子囊通常含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着生在子囊果内。

担孢子: 担子菌的有性孢子,着生在一种称作担子的结构上,每个担子上通常着生4个担孢子。是经过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单细胞、单核、单倍体的孢子。锈菌的担孢子一般称作小孢子。

子实体 :真菌的产孢机构,真菌的孢子产生在具一定分化的产孢机构上,无论是无性繁殖或有性生殖、结构简单的或复杂的,通称作子实体。

闭囊壳 : 包被是完全封闭、没有固定的孔口的子囊果称作闭囊壳。

子囊壳 :真子囊菌类子实体的一种,为即使子囊孢子成熟后,子实层亦不裸露的子囊果,为子囊盘的对应词。

子囊座 :在子囊菌中,可以看到在子座状组织内形成子囊腔,并且子囊腔内不形成子囊壳壁就有形成子囊的菌群,此时称子座状组织为子囊座。

子囊盘:真子囊菌类的一种子实体(子囊果)。指子囊孢子成熟时子实层展开而在子实体上可见的结构,与封闭的子囊壳一词相对应。

分生孢子梗: 是由菌丝分化形成的一种分枝或不分枝的梗状物,在其顶端或侧面产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盘 : 是由菌丝体组成的一种垫状或浅盘状的产孢结构,上面有成排的短分生孢子梗,顶端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盘的四周或中央有时还有深褐色的刚毛

分生孢子器: 是由菌丝体组成的一种球形、近球形、瓶形或不规则形的结构,有孔口和拟薄壁组织的器壁,其内壁形成分生孢子梗,顶端着生分生孢子。也有的分生孢子直接从内壁细胞上产生。

单主寄生: 指有的真菌在同一种寄主植物上就可以完成它的整个生活史的现象。 转主寄生:真菌必需在两种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寄生生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称为转主寄生。这两种寄主植物均称为转主寄主。

Ti-质粒:大多数细菌都带有除染色体外的另一种遗传物质,一种大分子的质粒,它控制着细菌的致病性和抗药性等,侵染寄主引起肿瘤症状的质粒叫Ti-质粒。类病毒 是已知最小的致病RNA,不含蛋白质,如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类病毒和柑橘裂皮类病毒。类病毒RNA约含300个左右核苷酸(相对分子质量~1×105),环状单链并通过链内碱基配对形成棒状结构

卫星病毒和卫星核酸:都是亚病毒侵染因子的一类,它们缺少独立的复制能力,需要辅助病毒才能复制其核酸,或由辅助病毒提供外壳蛋白来包被核酸凡其核酸编码自己外壳蛋白的称为卫星病毒,否则仅称卫星核酸

寄生性: 是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致病性: :病原物所具有的损害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毒性 :是指外源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或简称为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生理小种 :指在专化型以下,在形态上没有差异,但对不同寄主植物品种的致病性不同而划分的生物群。

变种 :生物分类学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是某些遗传特征已有别于原来的种,但其基本特征仍未超脱原种范围的一群个体。

全寄生:从寄主植物上夺取她自身所需要的所有生活物质的寄生方式称之为全寄生,如菟丝子和列当,它们的叶片退化,叶绿素消失,根系变成吸根,吸根中的导管和筛管分别与寄主植物的导管和筛管相连,即吸收寄主的无机营养也吸收寄主植物的有机营养。

半寄生 :寄生物对寄主的寄生关系主要是水分和无机盐的依赖关系,这种寄生方式称为半寄生,俗称为“水寄生”。

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因为病原生物能够在植株间传染,因而又称传染性病害;

厚垣孢子:是由菌丝中的个别细胞膨大、原生质浓缩、细胞壁加厚而形成的一种休眠孢子,可抵抗不良环境。厚垣孢子通常呈球形或近球形,单生或多个连接在一起。

菌核 : 由真菌菌丝或菌丝与寄主组织共同构成的一种较为坚硬的结构,大多为黑褐色,其内部是疏丝组织,外层是拟薄壁组织,特别是表层细胞的细胞壁很厚。菌核内贮存较多的养分,对高温、低温和干燥的抵抗能力都很强。

隐症:已经表现病毒病症状的植株,由于环境条件改变,症状消失的现象,在条件合适时可重新表现症状。

病征 : 在病部出现的病原物的个体或群体

胞囊: 异皮线虫属某些种的成熟雌虫死亡后,表皮变褐变硬即为胞囊,内藏大量虫卵。

植物保卫素 :是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或受到多种生理的、物理的刺激后所产生或积累的一类低分子量抗菌性次生代谢产物。

过敏性坏死反应:是植物对非亲和性病原物侵染表现高度敏感的现象,此时受侵细胞及其邻近细胞迅速坏死,病原物受到遏制或被杀死,或被封锁在枯死组织中。

病毒钝化温度:处理十分钟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用摄氏温度表示。

致病力::用于描述病原物的不同小种(株系)对寄主具有专化性致病力强弱的术语,可分为“毒力”和“侵袭力.”两个名称。

植物病害 :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的状态。

主动抗病性 :受病原物侵染所诱导的寄主保卫反应。

散发性病害或系统性病害 :症状的发展是有连续性的,发病初期只是在寄主的某一部分,随后病原物可以从一个部位或器官扩展到另一部位或器官,以至整株发病。属于这一类症状的称为散发性病害。

无症带毒现象: 有些病毒侵入一定的寄主后,在任何条件下均不表现症状。 内含体:植物感染病毒后,有些产物会与病毒的核酸、寄主的蛋白等物质聚集起来,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复合体,称为内含体。可以分为细胞核内含体和细胞质内含体两类。

假根:一种单一的或多细胞的在菌丝下方生长出发丝状根状菌丝,伸入基质中吸收养分并支撑上部的菌体,呈根状外观。

匍匐枝:高等植物直立茎从靠近地面生出的枝条向水平方向延伸,其顶端具有变成下一代茎的芽,或在其中部的节处长出根而着生在地面,这些枝条称为匍匐枝,特别是指细枝条。

垂直抗性:植物对病原物菌株或生理小种没有专化性。

问答题

1.试述植物的抗病机制:一是植物外表组织的形态、结构和机能的机械特性,阻止成减少了病原物的侵入;二是植物细胞组织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使病原物侵入之后的扩展受到抑制;三是有些植物受到病原生物侵染之后也可主动产与病原生物相对抗的保卫反应,阻止了病原物的扩展。

2.活体营养型真菌有哪些? 专性寄生菌有哪些? (1)霜霉菌,白面粉(2)锈菌目

3.病征中的小黑粒是真菌的哪些结构体? 答:小黑粒是病菌的子实体,可以是分生孢子器,子囊壳, 4.病征中的粉状物、霉状物和索状物各是真菌的什么机构?

粉状物:菌丝体与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霉状物:真菌的菌丝和着生孢子的孢子梗

5.何谓基因对基因学说

答:对应于寄主方面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原物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反之,对应于病原物方面的每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寄主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

6.怎样初步诊断一种细菌性病害? 答:细菌性病害是由细菌病菌侵染所致的病害,如软腐病、溃疡病、青枯病等。侵害植物的细菌都是杆状菌,大多数具有一至数根鞭毛,可通过自然孔口(气孔、皮孔、水孔等)的伤口侵入,借流水、雨水、昆虫等传播,在病残体、种子、土壤中过冬,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细菌性病害症状表现为萎蔫、腐烂、穿孔等,发病后期遇潮湿天气,在病害部位溢出细菌粘液,是细菌病害的特征。

7.简述昆虫的传病毒方式.

8.简述垂直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的区别

答:按抗病性对病原物小种或菌系有无专化性,可将品种分为两类:专化抗病性或垂直抗病性和非专化抗病性或水平抗病性。垂直抗性也称小种专化抗性。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有特异的相互作用,植物某品种对病原物的某些生理小种有抗性,而对另一些则没有抗性。生产上,这种抗病性一般表现为免疫或高抗,但抗病性不持久,容易因田间小种变异而导致抗病性丧失。垂直抗性由主效基因控制,抗性遗传表现为质量遗传。

水平抗性又称非小种专化抗性。即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没有特异的相互作用,植物某品种对病原物所有小种的反应基本一致。水平抗性不易因病原小种变化而在短期内导致抗病性丧失,抗病性较为稳定持久。水平抗性由许多微效基因综合起作用,抗性遗传表现为数量遗传。但在生产上易受栽培管理水平、营养条件的影响。

9.怎样从形态结构上区分植物寄生线虫与腐生线虫? 寄生线虫:有口针在水中不活跃 腐生线虫:无口在水中很活跃 10.植物寄生线虫为什么会致病? 答:有很多线虫对植物有致病性,有的能造成毁灭性损失。线虫的穿刺吸食和在组织内造成的创伤,对植物有一定的影响,但线虫对植物破坏作用最大的是食道腺的分泌物。食道腺的分泌物,除去有助于口针穿刺细胞壁和消化细胞内含物便于吸取外,大致还可能有以下这些

影响:(1 ) 刺激寄细胞的增大,以致形成巨型细胞或合胞体;(2)刺激细胞分裂形成瘤肿和根部的过度分枝等畸形;(3)抑制根茎顶端分生组织细胞的分裂;( 4 ) 溶解中胶层使细胞离析;( 5 ) 溶解细胞壁和破坏细胞。由于上述各方面的影响,植物受害后就表现各种病害症状。土壤中存在着许多其它病原物,根部受到线虫侵染后,容易遭受其它病原物和真菌的侵染,从而加重病害的发生。

11.怎样在田间区分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答:在区分非浸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时,应该明确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是:①没有病征。但是患病后期由于抗病性降低,病部可能会有腐生菌类出现。②田间分布往往受地形、地物的影响大,发病比较普遍,面积较大。③没有传染性,田间没有发病中心。④在适当的条件下,有的病状可以恢复。在遇到新病害或难于区分的病害时,应采用柯赫法则证明病害是否有侵染性。

12、芒果白粉病的症状是怎样的,病原物是什么? 答:症状:花序、幼果、嫩叶和枝梢上均有发生。发病初期出现少量分散的白粉状病斑。病斑扩大联合形成一层白色粉状物。花序受害后,停止开放,花梗枯死,不久花蕾即脱落。嫩叶受害后常皱缩,最后脱落。 芒果白粉病的病原为芒果粉孢霉,属半知菌亚门

13、什么是柯赫氏法则? 答: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又称柯赫氏假设(Koch\'s postulates)或柯赫氏证病律,是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如发现一种不熟悉的或新的病害时,就应按柯赫氏法则的四个步骤来完成诊断与鉴定。诊断是从症状等表型特征来判断其病因,确定病害种类。 柯赫氏法则表述为:

(1)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

(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

(3)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出现症状相同的病害;

(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接种物相同。

14、十字花科白锈病的症状是怎样的?病原物是什么?

答:症状:发病初期在叶背面生稍隆起的白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疱斑,即孢子堆。其表面略有光泽,有的一张叶片上疱斑多达几十个,成熟的疱斑表皮破裂,散出白色粉末状物,即病菌孢子囊。在叶正面则显现黄绿色边缘不明晰的不规则斑,有时交链孢菌在其上腐生,致病斑转呈黑色。种株的花梗和花器受害,致畸形弯曲肥大,其肉质茎也可现乳白色疱状斑,成为本病重要特征。此病除为害白菜类蔬菜外,还侵染芥菜类、根菜类等十字花科蔬菜。

病原物:白锈菌,或大孢白锈菌

15、在田间怎样区别辣椒青枯病和枯萎病?

青枯病局部侵染,全株发病。其症状最显著的特点有三:一是植株叶色尚青绿(仅欠光泽)就萎垂,中午尤为明显;二是病程进展较急促,通常始病后三几天就全株枯死;三是拔起初期病株不易断头。剖检根茎维管束变褐,潮湿时挤捏茎部切口渗出粘质物,用夹玻片法检查病茎切片周围呈现米水状混浊液,或把病茎小段悬吊浸于清水中,稍顷可见雾状物涌出(皆为菌脓)。此有别于辣椒枯萎病或侵染性根腐病。

枯萎病一般多在辣椒开花结果期陆续发病。病株下部叶片脱落,茎基部及根部皮层呈水渍状腐烂,根茎维管束变褐,终至全株枯萎。潮湿时病茎表面生白色或蓝绿色的霉状物(病征)。

16、TMV和CMV在病毒颗粒形态、传播方式上各有什么区别?(P33)

17、南瓜病毒病症状是怎样的?病原物是什么?如何进行防治?

答:病原 CMV(黄瓜花叶病毒)、WMV(西瓜花叶病毒)、TRSV、ZYMV

症状 该病多表现出花叶特征,发病初期叶片上大叶脉之间的叶肉变为淡绿色或黄绿色,随病情发展,花叶症状趋于严重。有时茎及叶柄也出现褪绿斑块,还可能表现为叶片黄化。果实发病时,多表现为皱缩,或在果面出现斑驳花斑。

防治方法

①种子消毒、②加强管理、③防治蚜虫、④药剂防治

18、芒果炭疽病症状是怎样的?如何进行防治?

【为害症状】 病叶初期出现褐色小斑点,周围有黄晕。病斑扩大后成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数个病斑融合后形成大斑,使叶片大部分枯死。嫩叶受害后病斑突起,最后穿孔。花序感病后产生黑褐色小点,扩展形成圆形或条形斑,多在花梗上。严重时整个花序变黑干枯,花蕾脱落,使芒果全部或部分不开花。未熟果实感病后,产生黑褐色小斑点。若果柄、果蒂感病,则果实很快脱落。接近成熟或成熟果实感病,初期形成黑褐色圆形病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色,中间凹陷。有时病斑联合,果面变黑。病部果肉初期变硬,后期变软腐料。潮湿天气下,病部产生淡红色孢子堆。嫩枝感病产生黑色病斑,病斑向上下扩展,环绕全枝后形成回枯症状,病部以上部分枝叶枯死,病部产生许多小黑点。

【防治方法】农业措施:①选育抗病品种,选栽无病种苗;②加强田间管理,搞好田间卫生,及时剪除并烧毁病枝病叶;③实施采后防治,果实采收后用温水或热药液浸泡。化学防治:可用40%多菌灵200倍液,75%百菌清500倍液,50%代森猛锌250倍液,25%代森锌400倍液,1%波尔多液等进行防治。

19、瓜类白粉病症状如何?病原物是什么?如何进行有效防治?

答:初发生时叶片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病斑变黄褐色为病菌的闭囊壳。一般情况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比正面多。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

病原物是白粉菌

[防治方法]1.农业措施 一是种植抗病品种;二是合理密植,合理施肥。2.药剂防治

20、在实验室如何对植物病害消毒培养?

21、辣椒疮痂病症状是怎样的?病原物是什么?

症状此病发生在幼苗、叶、茎和果实等部位,尤其在叶片上发生普遍。幼苗发病,子叶上生银白色小斑点,呈水渍状,后变为暗色凹陷病斑。幼苗受侵常引起落叶,植株死亡。成株上叶片发病初期呈水渍状黄绿色的小斑点,后扩大变成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暗褐色且稍隆起、中部颜色较淡稍凹陷、表皮粗糙的疮痂状病斑。本病由黄单胞杆菌属细菌

22、豆类锈病的症状是怎样的,病原物是什么

症状识别。叶片和茎蔓染病,初现边缘不明显的褪绿小黄斑,后中央稍突起,渐扩大现出深黄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红褐色粉末,即夏孢子。后在夏孢子堆或四周生紫黑色疮斑,即冬孢子堆。有时叶面或背面可见略凸起的白色疮斑,即病菌锈孢子腔。荚染病形成突出表皮疮斑,表皮破裂后,散出褐色孢子粉,即冬孢子堆和冬孢子。 豆类锈病是由豇豆单孢锈菌侵染所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23.植物病毒和类原核生物是怎样传染植物的? 答 病毒是专性寄生物,在自然界生存发展必须在寄主间转移,植物病毒从一植株移或扩散到其它植物的过程称为传播(transmiion),而从植物的一个局部到另一局部的过程称为移动(movement)。因此,传播是病毒住植物群体中的转移,而移动是病毒在个体中的位移。根据自然传播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介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两类。介体传播(vector transmiion)是指病毒依附在其它生物体上,借它生物体的活动而进行的传播及侵染。包括动物介体和植物介体两类。在病毒传递中没有其它它机体介入的传播方式称非介体传播,包括汁液接触传播、嫁接传播和花粉传播。病毒随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传带而扩大分布的情况则是—种非介体传播。病毒不同于真菌,在寄主体外的存活期一般比较短,也没有主动侵入寄主无伤组织的能力,因此只有被动的传播。

24 植物病原物怎样侵入植物?

答: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就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植物,在植物体内繁殖和扩展,然后发生致病作用,显示病害症状的过程,也是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病原物的侵染通常分为侵入、潜育和发病三个时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到开始建立寄生关系称为侵入期;从寄生关系的建立到症状的开始出现称为潜育期;症状出现以后的时期则称为发病期。病原物的侵入途径包括直接穿透侵入、自然孔口侵入和伤口侵入三种。

25.试述病原物的致病机制.答:健康植物的细胞和组织进行着正常有序的代谢活动。病原侵入后,寄主植物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就遭到破坏。病原生物对寄主的影响,除了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外,还对植物施加机械压力以及产生对寄主的正常生理活动有害的代谢产物,如酶、毒素相生长调节物质等,诱发一系列病变,产生病害特有的症状。除病毒和类病毒外,其它各类病原物都能产生酶、毒素和生长调节物质。这些在病害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病原物机械压力和代谢产物被称为病原物的致病因素

26.玉米纹枯病的症状怎样,其病原物是什么病原菌,哪个亚门的?4分

病状:主要为害叶鞘,也可为害茎秆,严重时引起果穗受害。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扩展。穗苞叶染病也产生同样的云纹状斑。果穗染病后秃顶,籽粒细扁或变褐腐烂。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为灰白色,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多雨、高湿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形成小菌核。 病原: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玉米小斑病的症状是怎样的?病原是什么?如何防治?

答:症状: 常和大斑病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因主要发生在叶部,故统称叶斑病。发生地区,以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丘陵区为主。此病除危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外,对雌穗和茎秆的致病力也比大斑病强,可造成果穗腐烂和茎秆断折。其发病时间,比大斑病稍早。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5-16*2-4毫米大小的椭圆形褐色病斑,边缘赤褐色,轮廓清楚,上有

二、三层同心轮纹。病斑进一步发展时,内部略褪色,后渐变为暗褐色。天气潮湿时,病斑上生出暗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盘)。叶片被害后,使叶绿组织常受损,影响光合机能,导致减产 病原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长蠕孢菌侵染所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诊断要点:叶片上有数量较多的黄褐色椭圆形小病斑,病部有灰黑色霉层。

27.试述各项栽培防病措施的作用机制. 28.简答植物菌原体的基本特性

植物菌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原核生物,难以人工培养,菌体为椭圆形或圆形,圆形的直径在100 ~ 1000 nm之间,椭圆形的大小为200 ~ 300 nm。还存在其它形状的菌体。没有细胞壁,在细胞质外具有3层结构的单位膜,厚度约为10 nm。 其繁殖方式有二均分裂、出芽生殖或老细胞内新个体释放等形式

29.试述病害生物防治方法和原理。

30、简答土壤杆菌属的主要特征

土壤杆菌呈杆状,大小为1.5~0.3μm×0.6~1.0μm,单个成对排列。不形成芽孢。革兰氏阴性。以1~6根周毛运动。严格好氧,以分子氧为末端电子受体。一些菌株可在有硝酸盐的环境中进行厌氧呼吸。大多数菌株可在低氧压的植物组织中生长,最适温度为25~28℃,菌落通常凸起,全缘光滑,无色素至浅灰黄色

31、防治植物病毒病的基本原则?P30

32、怎样防止品种抗病性丧失 ?

33、子囊菌亚门的特点是怎样的,举出2种由子囊菌亚门引起的植物病害,并说明是何种病菌?

主要特征是营养体除极少数低等类型为单细胞(如酵母菌)外,均为有隔菌丝构成的菌丝体。细胞壁由几丁质构成。有性过程中形成子囊,是子囊菌有性过程中进行核配和减数分裂发生的场所,在子囊中产生具有一定数目(多为8个,有的为4个、16个或其他数目)的子囊孢子。无性生殖发达,产生不同类型的分生孢子进行繁殖。水生或陆生。

比病毒结构更简单的病原体称为亚病毒。

类病毒是已知最小的致病RNA,不含蛋白质,如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类病毒和柑橘裂皮类病毒。类病毒RNA约含300个左右核苷酸(相对分子质量~1×105),环状单链并通过链内碱基配对形成棒状结构。

卫星病毒和卫星核酸都是亚病毒侵染因子的一类,它们缺少独立的复制能力,需要辅助病毒才能复制其核酸,或由辅助病毒提供外壳蛋白来包被核酸。

凡其核酸编码自己外壳蛋白的称为卫星病毒,否则仅称卫星核酸.核酸类型包dsDNA、DNA、dsRNA和RNA。

计算题:

病理生理学复习题

病理生理学复习题

期末病理复习题教案

cc病理生理复习题

病理生理学复习题14

病理生理学复习题13

病理生理学案例复习题

病理生理学复习题15

病理生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病理生理学讲稿2

病理复习题2
《病理复习题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