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刘永康 简笔与繁笔(课堂实录)

发布时间:2020-03-01 23:33:5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简笔与繁笔》课堂实录

执教:四川师范大学 刘永康

师:同学们,我曾是中学语文老师,已经23年没有给中学生上过课了,此时的心情非常激动,我和在座的同学们是相见不相识,你们很小,我很老,但是有句俗话叫做“老还小”,希望你们把我当作你们的朋友。

生:好!

师:同学们在作文里常常用到简笔,例如在公园看到有蝴蝶、有燕子、老鹰,回来写观察日记怎么写的呢?“蝴蝶在飞,燕子在飞,老鹰也在飞”,这样的简笔可谓简矣,但是淡而无味,因为他没有把老鹰、蝴蝶、燕子在飞的空间位置姿态描绘出来,如果写成“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燕子在柳条中往来穿梭,老鹰在天空中诋毁盘旋”,这就好了。同学们在作文里面也常常用到繁笔,比如说,写开学典礼,一起笔就是“听了校长慷慨激昂的、动人心弦的、感人肺腑的、发人深省的报告以后,大家都摩拳擦掌的、争先恐后的、跃跃欲试的、你追我赶地投入了学习雷锋的热潮”,这样的繁笔确实繁,确实烦死人。因为它是堆砌辞藻,烦冗拖沓。还有的繁笔是,一味盘旋兜圈子,结果是钉子钉在马腿上,离题万里。那么作文究竟需要怎么样的简笔和繁笔呢?又怎样做到合理的简笔与繁笔呢?这个问题应该去哪里找答案?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篇周先慎先生的《简笔与繁笔》,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是《简笔与繁笔》。(板书标题“简笔与繁笔”) 师:那么作文需要怎样的简笔与繁笔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这篇课文的第一段,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端,把简笔与繁笔妙用的关键词语勾画默读出来,现在请大家马上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一分钟后)

师:好了,我们看完第一自然段,那么大家说,我们需要的“简笔”,(展示课件),应该是什么样的“简笔”?言简意赅还是言见意少?

生:言简意赅!

师:是凝练厚重还是平淡单薄? 生:凝练厚重!

1 师:言简意赅、凝练厚重。言简意赅的“赅”就是完备的意思。言简意赅的意思就是语言虽然简洁,但意思完备。凝练厚重,凝练不只是精炼,还包括内容紧凑!厚重是指内容丰富,意义深远。需要的简笔就是这样的,言简意赅、凝练厚重,这种的简笔表现在文学大师的文章里面又表现在什么地方?用课文的关键词语回答。

生:惜墨如金。

师:对了,惜墨如金。数字乃一字传神。(展示课件)墨,大家都知道,墨水,这里指代的是文字,惜墨如金就是说,珍惜文字就像珍惜金子一样,我们需要的简笔就是这样的,言简意赅、凝练厚重,总之要收到以少胜多、以约总博,驭万里于尺幅(板书),这就是我们需要的简笔,那么作文需要什么样的“繁笔”呢?描摹物态。 大家说。

生:穷形尽相。 师:刻画心理是什么? 生:细致入微。

师:好了,我们对繁笔的要求是两点。如果你是描摹物态,那么就要穷形尽相,如果你是刻画心理,那就要细致入微。穷形尽相,这个四字短语出自陆机的《文赋》,原话是“虽离方而遁圆,期穷形而尽相”(板书),虽,虽然,“方”和“圆”是同义语,也就是一个词“方圆”,方圆就是规矩形式,“离”和“遁”是同义语,都是逃离、脱离的意思,那么“离方”和“遁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写文章不拘一格,虽然要突破一定的形式,但是,“期穷形而尽相”,“尽”当务必讲,“形”和“相”是同义语——形象,“穷”和“尽”也是同义语,“穷形尽相”就是穷尽形象,穷尽形象就是说描绘得十分细腻,形容得十分生动。这就是我们对繁笔的要求,要描摹物态穷形尽相、刻画心理,细致入微。(展示课件)那么,何以见得文学大师们的简笔是言简意赅、凝练厚重、惜墨如金。何以见得文学大师们的繁笔是穷形尽相、细致入微,我们以书为证!

对了,它表现在文学大师们的文章里面如何不同。就好像我们画国画、画水墨画,把墨泼在宣纸上,以笔来点洒,也是用浓墨重彩来渲染它。那么何以见得大师们的简笔是言简意赅、凝练厚重、惜墨如金,何以见得文学大师们的繁笔是穷形尽相、细致入微、用墨如泼?(展示课件)我们以书为证,现在请大家默读 2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把说明简笔与繁笔妙用的事例找出来。开始看书。

师:(再次提醒学生)仔细地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把说明简笔与繁笔妙用的事例找出来。

(两分半钟)

师:好了,刚才同学们默读了课文的第二段、第三段,那么请大家说,说明简笔的妙用用了几个例子啊?

生:两个。 师:哪两个?

生:武松打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师:对了,用了两个例子,景阳冈上的武松打虎,景阳冈上的山神庙作“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的险境。第二个例子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那“雪下得正紧”的“紧”字,一个紧字。那么说明繁笔的妙用又用了哪些例子?大家说。

生:鲁智深拳打镇关西。

师:对了,首先还是用到了《水浒传》中的“鲁提辖路见不平一声吼,当出手时就出手,三圈打死镇关西”,第二个例子是鲁迅先生的《社戏》里面的“我”,等名角盖叫天出场的焦急心态。(展示课件)好了,请大家注意,周先慎先生在说明简笔妙用时候,用的第二个例子,那就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那雪下得正紧”的一个“紧”字,这个紧字很普通啊,很不起眼啊,但是课文里面怎么说的?金圣叹怎么怎么赞扬他?

生:齐读,富有神韵

师: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怎么赞扬它? 生:富有神韵。

师:什么叫神韵?神韵就是风格流韵,这个词高度含蓄,那么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紧字,用到这个地方,金圣叹会赞扬它,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会赞扬它一个紧字富有神韵,周先慎先生会把它作为言简意赅、凝练厚重、惜墨如金、一字传神的典范,要了解这个紧字的分量,你们课文里面学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吗?

生:没有。

3 师:那么《水浒传》大家都熟悉的,我们在在座的有些同学可能读过原著,有的看了连环画吧,至少有的看过电视剧的吧,那么,这个紧字,境界全出,富有神韵,就是高度含蓄的意思,我们来体会一下,怎么体会呀?联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整个故事情节,是要联系林冲由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最后被逼上梁山的全过程,来体会这个紧字,然后请大家思考,以及前后左右在思考的基础上,议论议论。现在就开始„„

(生讨论,师提醒讨论热烈)

谁来体会一下,品一品。为什么说它境界全出,富有神韵?它高度含蓄,究竟什么意思,谁来说?发扬奥林匹克的精神,重在参与,说错了没关系。刘老师经常也会错。好,这位同学,我们掌声鼓励。(掌声)

生:我觉得这个“紧”字,分为两个方面来理解它。一方面是,雪下得很大;另一方面是联系林冲的背景,从他的内心来分析,表示林冲的内心有一种急迫的感觉。

师:好。其他的哪位同学有没有补充的?他说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写实;另一个方面把心情联系起来,突出了人物心情很紧迫。那么,其他同学还有没有其它的看法?

生:我觉得林冲的心情不应该紧迫吧。应该是比较着急,还有矛盾的心情。 师:你看到这里着急么? 生:着急。

师:也着急。这样写的效果哦,让读者都着急起来了。写得很好,还有么? 生2:和那个同学一样,也是写实。 师:这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没有关系? 生2:暂时没想到。

师:好没关系。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你说。

生3:为下文林冲铺垫,渲染气氛。

师:好的,这位同学的看法基本正确。一个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另一个是为故事情节和伏笔做铺垫。这两个方面就是生命境界的内涵。那么雪下得正紧,这个“紧”字,既是指雪下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猛,越来越恨,越来越不松劲;又 4 是指故事情节发展很吃紧,它暗示在一场大风雪的背后,迫害林冲的阴谋活动正在进行的紧,使读者不得不为林冲当时的处境感到心紧!这因为雪下得下,草料场才怎么样,坍塌!正因为草料场坍塌,林冲才会到山神庙避风雪;正为林冲到山神庙去避风雪,才有机会从陆域和福安的口中得知,高俅要制他死地而后快的狠毒。怒火中烧演出了一场报仇雪恨的闹剧,终于在风雪中上了梁山。因此,一个紧字是在叙事,最后是势不可挡薄而出,所以一个紧字境界全出,一个紧字富有神韵;一个紧字言简意赅、凝练厚重、惜墨如金,真是当之无愧!好了,我们作文需要什么样的简笔言简意赅、凝练厚重、惜墨如金?这样的简笔啊,言语言语不多,道理深,犹如食言味精生葱熟酸,这么一点但是味道却是十分的鲜美。我们需要的繁笔就是这样的繁笔,就是穷形尽相、细致入微、用墨如泼。这样的繁笔语言虽多,但不嫌啰嗦,犹如珍珠宝玉越多越好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庄子在《骈武》篇中,有这样一句至理名言:“凫颈 虽短,续之则忧;鹤颈虽长,断之则悲” 凫颈 虽短,续之则忧;鹤颈虽长,断之则悲”这是什么意思呢?凫,是野鸭子。颈,腿。“凫颈虽短”就是野鸭子 的腿虽短,但是你嫌他短怎么样?加它一截。“续之则优”就应该这么短,凭什么去加?“鹤颈虽长,断之则悲”鹤,白鹤。颈,腿。大家都知道白鹤的腿怎么样?长!本来就应该这样长,如果你嫌它这么长,砍它一截,怎么样?“断之则悲”什么意思?有哲理哦。它说的是事物讲究自然的和谐,不可随意的增一,也不可随意的减一。如果我们使用简笔,你认为文字少就随便加一点,这样就会像凫颈一样“续之则忧”如果我们使用繁笔,你认为文字长,就随便砍它一点,这像什么?就像鹤颈一样“断之则悲”,事物讲究自然的和谐,不随意增减。于是我们对待简笔和繁笔应该抱什么态度,请大家再回过头看第一自然段。关键词语,既然简笔有简笔的妙用,繁笔有繁笔的好处,我们待简笔和繁笔应抱什么样的态度。 生: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师:好,大家注意到了这句话。各得其宜,各尽其妙。这个宜字它的意义,实际上我们记住了,宜字无外乎两个意义我们都接触过。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我们初中学过诸葛亮的《出师表》,其中有一段,我们一起来背一下。从“宫中府中”背!

生:宫中府中,具为一体,制法章否,不宜异同

5 师:还要背下去,若有。。。。。

生:若有作奸犯科,及为终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师:宫中府中,具为一体,制法章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终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板书:不宜异同,宜付有司,不宜偏私)这段话里面一口气出现三个“宜”字,当什么讲?应该讲。好,这是宜字的第一个意义。宜字还有一个意义是我们应该熟悉的大家回顾一下,大家都知道的一个成语叫什么? 生:因地制宜

师:对了,有一个同学谈到了“因地制宜”。对把?因地制宜出自《春秋。和柳传》里面原话是“

因地制宜。。。。。。。

” 因地制宜,这个宜当什么讲?适当、恰当,因地制宜就是在不同的地方采用适当的、恰当的措施方法,对了,“宜”我们平常一个当“应该”讲,一个当“适当”讲。我们回答“各得其宜”这个“宜”就是两种意义的哪种? 生:第二种。

师:第二种,好的。各得其宜,就是简笔与繁笔要各自得到适合他们的用处,各尽其秒,简笔与繁笔要各自发挥他们的妙处,现在,我们已经弄清楚了,如果以前我们以前弄不清楚,我们现在就要搞清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简笔?言简意赅、凝练厚重、惜墨如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繁笔?穷形尽相、细致入微、用墨如泼。对了,写文章,有时要用这样的简笔,有时要用这样的繁笔,就是这样的繁笔。但用简笔的时候,该简就简,不要烦而不简,该用繁笔的时候,该繁则繁,你却简而不繁。这是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对了,又一个问题就出来了,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够做到恰当的时候使用简笔与繁笔,做到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展示课件)

怎样做到合理的简笔与繁笔,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这里边有一个标准问题,还有一个手段问题。请大家在看书的时候注意,要合理地使用简笔与繁笔,手段和标准是什么?请把说明手段和标准的词语勾画出来。 (一分钟)

师:好了,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要合理地使用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这其中的标准,课文里面提出了什么样的标准? 生:在特定环境。。。。。。。

6 师:对了,提出了一个标准,“无可削、不得减”(展示课件),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 卷七》中的《荣裁片》,原话是“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大家都知道,刘勰是南朝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他的《文心雕龙》总结了我们文学创作中的一些比较重要的带规律的东西,到现今有很多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的文章做到了无可削、不得减,足知文辞的演绎挤干了水分,那么用什么方法来提炼呢?

生: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师:有的同学说,来自生活,发诸真情。还有什么? 生:并不全在字斟句酌。

师:还有的说,并不全在字斟句酌,手段就是提炼。怎么提炼,课文中讲了两个方面。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展示课件)好了,要做到无可削、不得减,怎么提炼,哪两个方面?

师生齐: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来自生活,发诸真情。一个提炼字句,一个提炼生活。好了,强大家注意,注意课文里面的这句话,在字斟句酌的前面有几个什么字?

生:也并不全在。。。。。。。

师:下笔时的字斟句酌也并不全在,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周先慎先生要在提炼的功夫,字斟句酌的前面要加上“有不全在”这几个字?意图是什么?请大家前后左右思考讨论。

(生小声讨论)思考的基础上争议就应该出来了。动静要结合,该静要静,该动要动。

师:好了,哪一位同学有看法的,请自动站起来说。怎么要在字斟句酌的前面加上“又并不全在”这几个字?这个题有一定的难度哦!好,这位同学你说。 生1: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并不需要太多的功夫去认真思索。

师:好,不需要加太多的功夫去思索,这就是说要加“并不全在”的原因。对吧。好,请坐,这位同学,你说。

生2:我觉得他这样写会使语言非常的周密谨慎,他如果全是下笔的时候,后面举的这个例子,都是来自生活,会推翻他这个,我觉得他这样写会使他的句子显得非常周密、谨慎。

7 师:周密!好,周密表现在哪里?这个话摆在字斟句酌前面,它管到几句话?它否定了字斟句酌没有?(生2:没有)既没有肯定它,也没有完全否定它,(生2:他也没有肯定他),也就是没有完全肯定,还兼顾了后面的,对吧,肯定什么?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对了,在字斟句酌前面加上“并不全在”这几个字,既肯定了字斟句酌的重要性,又否定了字斟句酌的唯一性。从而强调了来自生活发诸真情的必要性!因为平常提到谈到提炼的功夫,往往只想到了什么?只想到字斟句酌,而最容易忽略的是什么?来自生活,发诸真情,而文章是来干什么的?是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当然是该使用简笔,还是该使用繁笔,完全要从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需要出发。因此,它在字斟句酌的前面加上“并不全在”, 既肯定了字斟句酌的重要性,又否定了字斟句酌的唯一性。从而强调了来自生活发诸真情的必要性!同学们。书要读得精细呀!不要在皮面上跑。要透过字里行间,把语言背后隐含的信息捕捉出来。要把语言符号象征的情感意趣把握住,好了,通过以上的阅读思考研究,我们已经很清楚,作文需要什么样的简笔,需要什么样的繁笔,对简笔与繁笔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标准是什么,手段是什么。请大家共同来阅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倾向。。。。。。”预备,起! 生:齐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好了,这一段,这两个自然段,主要是联系实际,来批评繁简不当的弊端,使文章更加有的放矢,矢能中的。

通过以上的阅读和思考,老师的讲解,大家明白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简笔与繁笔,怎样合理地使用简笔与繁笔,现在我们的研究由内容转为形式了。首先你们说这篇文章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是说明文还是议论文? 生齐答:议论文

师齐答:现在我们回到这个板书提纲(展示课件)。“破落”“紧”这两个例子是用来说明什么的? 生齐答:简笔

师:说明简笔的特征的,简笔的特征是什么? 生齐答:言简意赅、凝练厚重、惜墨如金。

师:“拳打镇关西”和“等名角出场”这两个例子又是用来说明什么的?

8 生齐答:繁笔的

师:繁笔的特点是什么?

生齐答:穷形尽相、细致入微、用墨如泼。 师:那么简笔的妙用和繁笔的好处最终归结到什么? 生齐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师:怎样做到合理的简繁,是不是也是瞄准什么? 生齐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师:好了,请大家说这篇文章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是什么?论据是什么?谁来说?

生1:我觉得中心论点是简笔与繁笔各尽其宜、各尽其妙 师纠正:是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生1:嗯,然后两个分论点就是简笔的特点与繁笔的特点,论据就是引用《水浒传》里面的事例来说明简笔要言简意赅、凝练厚重、惜墨如金,繁笔要穷形尽相、细致入微、用墨如泼。

师:好的,刚才有个同学纠正了你的发音,是言简意gāi不是言简意hāi。对了,论据就是四个例子,大家说我们看它这个论证方法是理论论证还是什么论证? 生齐答:事例论证

师:事例论证,好了,现在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篇文章事例论证有什么特点?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通过研究这篇文章事例的特点,大家要发现,发现什么?议论文事例论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以后我们才能运用这个原则去读议论文,用这个原则去写议论文。现在我们开始研究,这篇文章事例究竟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你悟出了议论文使用事例论证应该遵循怎样的基本原则?现在我们开始探究这个问题。好,怎么探究呢?大家看,说明简笔的妙用用了几个例子? 生齐答:两个

师:成双,说明繁笔的妙用又用了几个例子? 生齐答:两个

师:成对。好了,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说明简笔的妙用和繁笔的妙用都分别用两个例子?我们从中去掉一个行不行?比如说明简笔的妙用用的两个例子,“破落”和“紧”这两种例子我们随便从中去掉一个,行不行?

9 生齐答:不行 师:为什么?分道理

生2:因为我们都举两个例子,能使文章表达得更全面,使它更具说服力,如果去掉了就不全面了。

师:你这个回答大方向是正确的。我们的探索是一步一步的,我们不可能一次就是正确的。刘老师也经常是肤浅的,没关系。接着说(把话筒递给另一个同学)。好,你说,为什么是两个例子,去掉一个例子行么? 生3:不行。 师:为什么?

生3:如果只用一个例子,那么这个例子就有偶然性,并不严密。

师:这个回答我还不够满意,也许我不正确。我认为这个同学没有答全面,好那个同学说。

生4:如果这么砍掉的,这么说就是作者赞成这个写法,因为他说写繁笔的例子多一些,写简笔的例子少一些,我觉得不平衡,给人的感觉就是作者赞成写繁笔,对简笔持一种否认的态度。 师:嗯,你们同意她的看法吗? 生齐答:同意

师:我不同意。(生4坐下)你不忙坐,问题还没有理清。我一定要你把这个问题说出来,怎么办?我告诉她行不行? 生齐说:不行。

师:不行怎么办?我们帮助他一下。我们经常用一个词就是“点播”这两个例子,你看一看,和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有关系,那就是“惜墨如金”的后面是什么?

生4: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

师:好,那么这两个例子和这一句话是什么关系?哪个例子说明数字传神的? 生齐说:破落

师:哪个例子是说明是一字传神的? 生齐说:紧。

师:砍掉“破落”数字传神有没有依据?

10 生摇头

师:砍掉“紧”字,一字传神有没有着落。 生:没有。

师:对了,问题就在这里。我们读书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学会瞻前顾后,整体把握,不要孤立的去看,联系前后。因为作者提出“惜墨如金”作者力求数字乃一字传神。破落刚好说明是一字传神的,砍掉它数字传神没有依据。一“紧”字刚好说明数字传神的,砍掉它一字传神就没有着落,就好像我们一个人两只手砍掉一只,那是不健全的。好了,那么说明繁笔的妙用也用了两个例子,为什么也要用两个呢?砍掉其中一个行么?谁来说?你来说。 生:我还没有想到。

师:好,那我还是点播一下。你看这两个例子,和前面繁笔的两个特点是什么关系?

生:说明“穷形尽相”的。 师:谁是说明“穷形尽相”的? 生:拳打镇关西

师:谁是说明惜字如金的? 生:名角出场。

师:砍掉拳打镇关西。“穷形尽相”有没有?砍掉“名角出场”那么 “惜字如金”能体现出来么? 生:不能。 师:能砍掉么? 生:不能。

师:所以这两个例子都是必要的。好,请坐。仍然说明我们读书要瞻前顾后,整体把握。好了,说明简笔的两个例子不能砍,说明繁笔妙用的两个例子也是不能砍得。不能砍,没关系,但是能不能增加?你说。 生2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2:太多了就会显得很拖沓。

师:好的请坐下。这两个例子说明简笔的妙用和繁笔的妙用的例子是必要的,而 11 且也够了,再说下去,行文就显得翻涌拖沓,就好像一件新衣服我们在上面补上一个补丁,有必要么? 生齐说:没有。

师:对,,没有。由此,议论文要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是什么?事例应该是什么?好,你说

生3:首先要说明它的特点,然后用事例来证明它的特点。事例不能砍也不能增。 师:做到“不可削,不能减”,那么这样的事例必要么?充足么? 生3:必要充足。

师:对了,请大家记住,我们议论文的第一个原则就是使用的事例必须是必要的,而且是充足的,要达到“不可削,不得减”增加也不行,减少也不行。作者的这篇文章的用意符合他自己提出的要求。好了,不能增也不能减,由此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议论文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事例是必要的而且是充分的,现在我们继续研究。看!(指向课件)说明简笔妙用的两个例子不能增也不能减,他们颠倒可以么?后面繁笔妙用的两个例子不能增也不能减,那么能不能颠倒顺序?大家想一想。大家来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最重要的是要把道理讲清楚。那个同学来说?

生4:我认为顺序不能颠倒 师:为什么?

生4因为如果两个事例的顺序颠倒的话,显得作者写的它的论据比较混乱 师:比较混乱,这个话说得很关键,

生4也就是说,它前面的论点和后面举的论据应该是相照应的。

师:相照应的,你说的非常好,说明她读书注意到了瞻前顾后,整体把握。你看,为什么“破落”和“紧”这两个例子是不能颠倒的,仍然跟后面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一字传神这句话有关。对不对?数字乃一字传神,“数字传神”说在前面,而“破落”是与“数字传神”相对应的,当然应该说在前面;“一字传神”说在后面,而“紧”是与“一字传神”相对应的,也应该放在后面。如果颠倒顺序,论点和论据发生错位,对不对? 生齐答:对

师:同样地,“拳打镇关西”,“等名角出场”,因为描摹物态穷形尽相、刻画心理 12 细致入微,描摹物态穷形尽相说在前面的,拳打镇关西是说明穷形尽相,当然要与之对应,说在前面。刻画心理细致入微,“等名角盖叫天出场”的焦急心态是用来说明刻画心理细致入微的,当然要放在后面。由此,我们要得出议论文事例论证应用事例的第二项基本原则,大家来概括。事例和论点之间应该怎么样? 生齐答:相互对应

师:对了,是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结论。好,议论文使用事例论证要遵循的第二项基本原则:观点与事例要丝丝入扣,不能发生错位现象。观点要统帅事例,事例要证明观点。好了,继续探究,我们再看这篇文章事例论证,还有什么特点?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说明简笔和繁笔的妙用,一共是四个例子。请大家看,这四个例子从时代来看,你们看出了什么?“破落”“紧”“拳打镇关西”出自什么? 生齐答:《水浒传》

师:《水浒传》是古代作品还是现代作品? 生齐答:古代

师:古代的。“等名角盖叫天出场”的焦急心态这个例子出自什么? 生齐答:鲁迅先生的《社戏》

师:它举的例子从时代来看,由古至今,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谁来说?为什么既要有古代的又要有今天的? 生5:这样比较充分,有顺序性 师:有没有代表性? 生5:有

师:有,对了,请坐下。大家看,它使用的例子既有古代的,又有今天的,那就说明什么?

从古至今的这样来使用简笔与繁笔是历来如此 ,这样来使用简笔与繁笔可以说从古至今历来如此,这就突出了论点的历史性和规律性。好了,继续思考,继续思考这四个例子,说明简笔的妙用,你看,用的例子,偏偏是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的《水浒传》,用长文章来说明简笔的妙用,说明繁笔的妙用除了用到长文章以外,偏偏用到了一向惜墨如金的鲁迅先生的短文章的例子,请大家思考一下,用长文章来说明简笔的妙用,用短文章来说明繁笔的妙用,为什么要这样举例啊?为什么说明简笔的妙用用长文章的例子,说明繁笔的妙用用短文章的例子。这又 13 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这个问题有难度哦,答不了没关系,本来就很难,答对了不得了,谁来说?(一女生站起来)好,这位同学知难而进啊,来,你说。 生:我认为它说明,简笔的话用这种长文章,可以形成一种对比。(师肯定:形成一种对比,好。)说明即使是在长文章中也可以运用简笔,在短文章也可以运用繁笔,之间也是形成一种对比,让读者也更加体会到简笔与繁笔运用的重要性。 师:说明长文章也可以用到简笔,在短文章也可以用到繁笔,她这一点我觉得说得很不错,来,你再说。(指向下一位同学)

生:因为繁笔和简笔它所要的都是“各尽其宜,各尽其妙”而并不是在于文章的长短,所以简笔和繁笔,好处是表达了作者(顿住)

师:你说的话已经接近正确了,我再点拨你一下,请看这个问题和第一自然段的“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的前面有句什么话?(学生翻看)有句什么话?(一生举手)来,这位同学已经发现了,请你说。 生:文章的简繁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

师:好的,这个问题刚好照应了课文第一自然的这句话,“文章的繁简又不能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要做到各得其宜,各尽其妙”这两个同学的回答完全正确。说明简笔的妙用偏偏用长文章的例子,这就说明,不要因为文章长我们就滥用笔墨,说明繁笔的妙用我们偏偏用短文章的例子,这就说明,不要因为文章短我们就脱离表达的需要而追求形式上的简,导致短而空,那么这就刚好照应了第一自然的文章的“文章的繁简又不能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要做到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好了,刚才我们探讨这篇文章的事例论证的第三个特点,从用例的时代来看,有古代的,有今天的,刚才有同学说,有代表性。另外,说明简笔的妙用用长文章的例子,说明繁笔的妙用用短文章的例子来说明这个例子,怎么样?(一生回答典型性)好,对了,这个同学说的非常好,典型,是不是啊?于是乎我们要总结出,议论文使用事例论证的第三项基本原则,什么? 生(齐说):要具有代表性,典型。

师:事例要有代表性,要典型,因为事例论证啊我们从逻辑的角度来讲,它不是演绎而至归纳,是不完全归纳法的简单枚举法,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结论带有或然性,如果事例个别性前提事例不典型没有代表性,他的结论就不具备,他的论点的正确性就不能够显示出来。好了,我们从研究这篇文章的事例论 14 证的特点出发,已经悟出了几项?(生回答“三项”)三项,好了,继续发现,看我们哪位同学能发现,这篇文章的事例还有什么特点,看谁能发现。这篇文章运用事例,还有什么特点,请大家聚精会神开动脑筋,发现,继续发现,这篇文章事例论证还有什么特点。

师:谁发现了?梦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谁发现了“灯火阑珊处”的那人?这个问题也有点难度哦!谁发现了?这篇文章的事例论证还有什么特点?(点一生)请你说。 生:没想到。

师:没想到,没关系,我帮助你。你看一下第一个例子,“言简意赅”中的第一个例子,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这句话的后边又有什么话? 生:术语。

师:不对,看书,不要脱离课文驰骋辩才乱跑野马,我们要和文字做深层次的对话。

生: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 师:大声一点儿。

生: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

师:对了,这个例子后面有这句话,这句话对这个例子是在起什么作用? 生:修饰。 师:修饰吗? 生(其他):解释。

师:还有其他说法吗?(生众多答案)有同学说到了,哪位同学说的,你声音很小但是,你大胆的说,你说对了,没有理直气壮。(一生起) 生:我说的是点评。

师:有个同学谈到了,点评,对了,请坐下。算是你们发现的,也是说,你看,四个例子之后针对这个例子都有点评。着“破落”二字,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你看这是不是对这个例子的点评啊? 生:对。

师:那雪下得正紧,针对这个紧字就说了一长串,金圣叹说,一个紧字境界全出, 15 鲁迅说一个紧字富有神韵,这是不是对这个例子进行点评? 生:是。

师:由此,得出第四个四项基本原则,对事例论证所使用的事例要适当点评,我们写议论文,同学们作文里最大的弊端就是观点加事例,为什么要点评?点评就是理性分析,就是说理的成分,就是演绎,就是体现事例和论点的内在的逻辑关联,我们今后写议论文写事例论证,可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怎么样,简单的观点加事例啊,对事例要进行点评。

好了,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研究这篇文章的事例论证,大家已经悟出了议论文使用事例论证要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哪四项,我们再来归纳一下。第一项—— 生:事例的列举要充足和必要。 师:第二项。

生:观点与所举的事例要一一对应。 师:第三点。

生:事例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 师:第四项。

生:对事例要有适当的点评。

师:今后我们在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中,对事例论证一定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们在这之前只完成了一个任务:知。现在我们要再深入一点,由知该到什么? 生:行。

师:行,学以致用。现在我们就来思考几个问题。我首先给大家提供两篇文章,都很短,请你来评判一下,哪篇短而精,哪篇短而空?依据是什么?我们课文里面谈到的简繁得当的标准——什么标准? 生:“无可削,不得减”。

师:“无可削,不得减”。好了,我们首先要掌握好武器。这两篇文章是这样的,第一篇《二郎庙碑记》,给二郎这个人树碑立传,原话是“二郎者,大郎之弟也,三郎之兄也,老郎之子也.”原话的开头我说错了,“劝人莫如劝人行善,劝人行善莫如劝人修庙宇,劝人修庙宇莫如劝人修二郎庙,二郎者,大郎之弟也,三郎之兄也,老郎之子也.庙前有古树二株,人皆以为树在庙之前,我独以为庙在树之后。庙内有钟、鼓二楼焉,钟声嗡嗡,鼓声咚咚,视为之记”,这是一篇短文, 16 二郎庙碑记》。第二篇短文更短,是《庄子 列御寇》的,“朱澎漫学龙于支离益,单(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这两篇短文章,我们来判断一下哪篇短而精,哪篇短而空?我们课文提到的,“无可削”、“不得减”,管你使用简笔还是繁笔,当与不当,做到了“无可削”、“不得减”,再长也对!如果没有做到“无可削”、“不得减”,再短也不对,是不是?现在我们哪一位来试试?(巡视 学生)

师:高度的思维啊,动脑,这也是动哦。关键是要把道理讲出来,哪篇短而空,哪篇短而精。哪位同学已经有了想法了啊。有一点难度哈,我们要跳一跳摘到桃子哈,

1. 劝人莫如劝人行善,劝人行善莫如劝人修庙宇,劝人修庙宇莫如劝人修二郎庙。二郎者,大郎之弟,三郎之兄,老郎之子也。庙前有古树二株,人皆以为树在庙之前,我独以为庙在树之后。庙内有钟、鼓二楼焉,钟声嗡嗡,鼓声咚咚,视为之记。

2.《庄子列御寇》:朱澎漫学龙于支离益,单(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师:不要什么什么都很简矣,我就是有意难一难大家。你看语文有没有学头。这个恐怕并不比解一道数学题简单吧。谁来说?来!你来!错了没关系。你认为哪篇短而精,哪篇短而空?你鼓足勇气说,如果说不了的我帮你! 生:上篇吧。

师:上篇短而精。为什么?那么上一篇短而精,那么第二篇就是短而空了。能把道理讲通吗?标准是“无可削”“不得减”,想好。 生:我认为下一篇吧。

师:好的,你改变自己的看法了哈。这个认识有个过程。别笑!我经常都是有反复的哈,肯定了就会有重复的,她认为第二篇短而精。理由是什么? 生:(小声)

师:第一篇你认为短而空,它的文字可比第二篇多哦,为什么短而空?你说你的道理,想出来了吗?没想出来请坐下继续想哈。没关系。谁想出来了?谁来帮她?你们能帮她最好。你们帮她不了我来帮,谁来帮?,没有人帮她吗?来,你起来 17 说!

生:我认为《二郎庙碑记》短而空,《庄子 列御寇》短而精。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二郎庙碑记》中“二郎者,大郎之弟,三郎之兄,老郎之子也。”他所要阐述的最终目的是想说排行,我觉得这句话没用,完全可以浓缩! 师:这个理由大家认为说通了吗?通没有?有的说通了。有没有认为没有通的?我认为没有通。我帮你一下哈。你看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什么?(师生齐声)---------《二郎庙碑记》,也就是为二郎树碑立传的,是给二郎树碑立传的文章,通常树碑立传的文章改写些什么? 生(齐声):生平事例。

师:同学回答了,既然为这个人树碑立传,就应该写他的生平事迹。那他的生平事迹该不该写?为什么要给他立传该不该写?对了!然而这些写了吗? 生(齐声):没有!

师:该写的一句话都没有写,生平事迹不知道,为什么要给他立碑不知道,而写的二郎的排行,庙前的树、庙内的钟。是不是?如果我们用“无可削”“不得减”的标准来衡量,你说该怎么办?通篇都是废话,全部都该砍掉!

师:第二篇只有二十四个字,你们认为短而空还是短而精,为什么精,把道理说够。谁来说?我们高中生哪,就是要研究问题探讨。思维比什么都重要。不要只认为数理化才动脑筋。谁来把这个道理说通。来,你试一试好吗?

师:朱澎漫学龙于支离益,单(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你认为它短而精精在什么地方? 生1:写得比较少。 师:朱澎漫向谁学艺? 生(齐):支离益。 师:花了好多学费? 生(齐):千金。 师:学了多长时间? 生(齐):三年。 师:学的效果怎么样?

18 生(齐):无所用其巧。

师:学的效果是技成还是没技成? 生(齐):没有。

师:“三年技成”!怎么没有成?学会了没有学会? 生(齐):学会了。

师:学会了排上用场了没有? 生(齐):没有!

师:你看就是二十四个字。把谁学艺、向谁学艺、花了多少学费、学了多少时间、学习的成绩怎么样、学习以后排上用场没有交代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没有一句废话!“无可削”“不得减”。谁能把它“简”下来?

师:好了,第二个问题。请看下面一句制鼓歌诀,在不失原义的前提下,对它删繁就简。

紧紧蒙张皮,密密钉上钉,天晴和下雨,打起一样音。注意哈,删繁就简,前提是不失原义哦。失掉原义可就不行。动手! 师:好,谁已经完成任务了?哪一位?好,你说。 生1:我写的是,紧蒙皮,密钉钉,晴雨同音。

师:紧蒙皮,密钉钉,晴雨同音。首先,对照原文是不是有删减? 生(齐):是。

师:失原义没有?没有哈,那么是不是就到此为止了?是不是已经达到“无可削”“不得减”了?管你是繁笔也罢,是简笔也罢,该繁你就繁下去,该简你就简下去。前提是“无可削”“不得减”,好,哪位同学的深入能更深入一点?好的,你来。

生2:我写的是“皮紧密钉,晴雨同音。” 师:皮紧、密钉、晴雨、同音。诶,怎么样? 生(齐):好!

师:好!比刚才那位同学的删减又简了一些了!失原义没有? 生(齐):没有!

师:是不是已经做到“无可削”“不得减”了?而且是不是就没有失原义?你看它里面的字,哪些字是可以减的?我们这个歌诀的标题是什么?

19 师、生:制鼓歌诀。

师:既然是制鼓歌诀,什么可以省?制鼓要不要皮? 生(齐):要! 师:皮能不能省? 生:不能。

师:还不能省吗?可以意会了嘛,标题是制鼓歌诀,这个皮字能不能删哪? 师:还不能省吗?标题不是有了制鼓歌诀?还用写出来吗? 可以削,那么削了以后,有缺陷没有?她的问题是有削的“皮”,还有失原意的地方。你说。 生1:蒙

师:蒙,对了,假如这样讲“紧蒙、细钉”,既不失原义,又“无可削,不得减”

最后一个问题,课外作业(展示课件),我们作为课外思考。指出下面证明论点的事例是否典型;这个事例有两种叙述,看哪一种繁简得当?

论点:从事科学研究,也要有献出自己生命的准备。 事例:

第一种表述: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坚持宣传哥白尼“日心说”,这大大触怒了当时的教会。残暴的教会进行了疯狂的迫害,用火活活把他烧死,面对熊熊烈火,布鲁诺斩钉截铁地说道:“我不能够,我不愿意放弃,我没有可以放弃的是我”。他临死前的这几句铿锵有力的遗言,是对残暴的教会有力的打击,曾引起世界的震惊。

第二种表述:布鲁诺不是为了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被残忍的教会活活用火烧死的吗?

这道题留给同学们下来思考,今天我们到此为止,下课,谢谢大家。

简笔与繁笔

简笔与繁笔

简笔与繁笔【复习】

《简笔与繁笔》教案

简笔与繁笔 赏析

《简笔与繁笔》教案

《简笔与繁笔》公开课

简笔与繁笔教案说课稿

简笔与繁笔 公开课 学案

简笔与繁笔教学教案

刘永康  简笔与繁笔(课堂实录)
《刘永康 简笔与繁笔(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