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四川师范大学培训心得

发布时间:2020-03-02 13:29: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城关区小学数学学科骨干教师提升研修总结

耿家庄小学:柴成玉

2016年的11月7日至11月20日,带着几分激动,带着几丝憧憬, 我参加了由城关区教育局组织四川师范大学承担的教育部“城关区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在学习过程中,我严格服从教学安排,整个培训过程保持全勤,不迟到早退、做好听课笔记、积极参与讨论,经过紧凑而充实的十天学习,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完成了一次洗礼,教学知识上得到一次强劲的“充电”,此次学习川师大教授的博学多才使我领略到知识的力量、成都市一线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些改变课堂模式的做法,更让我的眼睛为之一亮。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讲座,又有深入一线课堂的校本研修,还有学员间的互动交流。在十天的集中培训里我们分别聆听了王学平教授《如何写论文》、李松林教授题为《学科课堂改进的三个着力点》、罗世敏教授题为《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补缺》、衡菊芳老师的《数与代数的研究》等理论性的讲座、还深入成都百年老校晋阳小学参观学习。此次培训既学习了许多辅助教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又感受了心理学教授张皓温馨暖人的心理讲座《阳光下最美丽的职业》。一线教师黄平校长、赵媛媛老师联系本校校本教研的讲座使人印象深刻、法学教授陈驰的讲座使我明白了教师的权利与义务。这些讲座诠释了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我们成长为科研型教师指明了方向。这些教授及老师所讲内容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他们超凡的人格魅力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无不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现将我在培训中获得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

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停前行。同样,教育教学理念也应与时俱进。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很多教育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地暴露,这时候更需要理论的指示与专家的引领。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次培训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不仅对理清新课改中的种种关系有帮助,而且对突破新时代教育教学中一些“瓶颈”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与方法。

在李江源教授的讲座中我明白了老师不能唯理论,李教授站在社会科学的角度剖析了当下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特别谈了当今的许多教育理念观念:

1、社会实用主义风气的影响;

2、应试教育的导向;

3、理论观念的影响。以及面对这种现状,老师应有什么作为,李老师认为作为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这个观点与提法无疑对很多处于迷惑中的老师是一种提示。李松林教授讲授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导学策略》让我们对教数学究竟要交给学生什么引起了反思?是单纯的学科知识,还是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科素养。听了李教授的讲座我觉得应该是后者。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能只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方法,终身受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夯实了数学学科知识。

教师是一个永远新的职业。这里讲的“新”主要指知识的更新与教学艺术的更新。作为一名老师,必须时时保持充电的状态,此次培训无疑是一次良好的机会。经过培训,就我个人而言,不仅在学科知识方面得到一次全面的补充,而且在教学艺术方面得到一次新的补充。

作为小学教师,首先要居高临下,知道小学数学在整个教育当中的地位和作用,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展示数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一名90年代毕业的中师生,我深感自己在数学专业方面的素养存在着很多欠缺。所以此次的培训中听了周思波教授《小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教学》和罗世敏教授《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补缺》后我的感悟很深。罗世敏教授《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补缺》中系统讲解了数学教师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不仅要有初等数学知识还要有高等数学知识和现代数学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教师对数学教材的理解、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这也是我所欠缺的。周教授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讲解也解除了我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周教授课后还推荐了《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李文林主编的《数学史概论》、马忠林主编的《.数学学习论》《数学思维论》等书,我想我应该抽时间读读。周思波教授《小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教学》的讲座中就老师们关注的如小学数学中有哪些模型?为什么修改为“图形与几何”?如何理解数据的随机性?什么是概率?如何得到概率?等问题进行了解读。周教授平易近人、罗教授诲人不倦的地人格魅力也值得我学习。 卿平海教授《新课程教学高效课堂建模》从如何建模、需要遵循的原理等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卿老师用幽默生动语言,借很多实在的教学实例形象生动地简述了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些方法与技巧。熊老师当过小学数学教师、中学数学教师、高中数学教师、考研、当教授从事教学法研究、一路走来,有实践有理论。很多提法值得学习。正好我校也在开展有效的数学课堂研究、可以将这些方法用于实践中。

三、对课堂教学行为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这项改革一直在备受关注中徘徊不前、难以突破。长期以来,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技术往往不被人所知。至今,中国学校中90%的课堂依旧延续着教师讲,学生听的状况。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增加教师的负担,也使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压抑„„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繁琐的教学理论,花样翻新的教法,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充斥着我们课堂,常常使一线老师不知所措。在我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初次接触了郭思乐教授提倡的的“生本教育”理念,我很有触动。而此次研修中我聆听了来自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圣菲小学黄平校长关于“分享式-灵动课堂”的介绍、观摩了双流区晋阳小学“学本课堂”《三角形的面积》一课、特级教师衡菊芳分享的“灵动课堂”的事例等。这些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深深打动了我,孩子在课堂中的精彩超过了教师、他们学的主动、学的有乐趣。作为一名有20年教龄的老教师我常在思考:为什么现在的教育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辛苦,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不爱学习、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也十分有限。就拿我现在班上的学生来说,六年级的课堂上不见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布置的作业总有不完成的学生、数学课上总是有从头玩到尾的学生。孩子们找不到学习乐趣。我想这也与我们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先讲后练”就是教师先讲,把什么都讲清楚了,然后学生再练,似乎这是教师的职责,是天经地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题,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我国从“五四运动”时期就开始反对“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法”,近百年虽经历了许多次教学改革,但都是在“先讲后练”的模式下兜圈子,没有触动最根本的东西。这根本的东西我想就是没有让学生主动“动起来”。如何动呢?怎么动呢?我想在这次学习中我有了一点感悟。《数学课程标准》早就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学探究,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这些都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但是纵观自己的课堂我觉得我们还只是形式化的改变、如:小组合作学习、仅仅限于遇到问题讨论、自学探究只是让学生学习一些浅显的易懂的知识,课堂的模式没有根本的改变,还是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多。我想我有必要将“先讲后练”转变为“先练后讲”。虽然只是前后顺序调换,可这是教育思想的巨大变化,是传统教育观向现代教育观的转变。“先讲后练”强调的是教师是主宰,学生接受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先练后讲”强调学生为主体,是尝试学习,自主学习。我们一线教师都应尝试迎接课堂转型挑战。我想这种理论的学习是必要的但是将理论付之于实践确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愿意尝试改变、,抛开旧观念的制约, “空杯”以对,领悟和接受全新的理念和做法。使学生感受到快乐和坚实的进步。正向他所说的那样,我们的一线教师正应该在“且思且行”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以前每当我校的教科研室布置写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材料时,我都会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其根本原因就是平时不注重挖掘和积累教学实践中的资源、小故事、小事件以及这些带给自己的思考。这次听了周国韬老师的讲解,真是如同在我混沌的心屋中开启了一扇小窗,使我看到了指引我向前的方向。平时要在教学实践中多观察、多发现、多积累、多思考,这样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有事可写,有感可言。

四、感受先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有力支持。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是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正猛烈地冲击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一个现代教师,必须得具备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本领。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辅助教学。所以此次培训中周雄俊老师的《数学微课设计及制作》中许多老师们有利于教师便于操作、便于掌握的技术深受老师们欢迎。特别是微课的制作完全打破了我以往的认识、觉得信息技术能力不强的我也可以尝试应用一下。

五、聆听专家教诲,感受职业幸福 教师职业意味着对儿童生命世界的引领和人类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尽管我们目前的教师职业活动还很难达到这一高度,但至少我们内心中应该怀有一份敬意,不至于使教师职业堕落为纯然谋生的职业,这意味着教师职业的复杂性和心灵性。通过优雅的张皓老师《阳光下最美丽的职业》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职业幸福感”,其实,幸福是一个过程,精彩的总会精彩,而且会在不经意间显现,就看你有没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有没有敏感的心灵。珍惜这种过程,感悟学生的成长未尝不是快乐的事。不管压力多大,我们都可以快乐而优雅地追求幸福----学会感恩、学会赞美、学会欣赏、学会宽容 、学会善待。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作为骨干教师培训对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所教学科知识方面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迎接知识挑战,不懂就学,没有就补,学习是我自身提高政治思想素质、补充更新专业知识的最好途径,我将用终身学习来引领自己的专业成长,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四川师范大学文件

四川师范大学省级高中历史骨干教师培训

赴陕西师范大学培训心得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团委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四川师范大学对外汉语试题

四川师范大学东区调查报告

四川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

四川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得

华中师范大学培训体会心得感想

四川师范大学培训心得
《四川师范大学培训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