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邓小平理论复习

发布时间:2020-03-01 16:37: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邓小平理论》复习2011.

2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2、历史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

3、现实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

二、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⑵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⑶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进行了科学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⑷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要求: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执政为民。

3、地位: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四、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五、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含义: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研究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性。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3、关系:⑴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⑵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⑶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六、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七、社会主义本质

1、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特点:⑴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⑵突出了目标和手段的统一;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意义: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⑵对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意义。

八、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原因和必要性

⑴发展生产力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⑵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⑶是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⑷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⑸当前强调大力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①因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②是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③是党执政地位和历史任务决定的。

九、如何理解三个有利于标准

1、含义: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作用:这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

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⑴含义:①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社会性质)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发展程度) ⑵特指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⑶长期性: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至少100年。

十一、党的基本路线

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主要内容,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是立国之本;坚持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十二、改革

⑴改革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⑵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①改革的目的和第一次革命一样,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②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③改革和革命一样,引起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等方面深刻而广泛的变化。

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①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②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③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改革和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④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十三、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⑴关键是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⑵正确处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关系;

⑶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

十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贡献(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⑴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它可以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结合,也可以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结合。 ⑵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用

⑶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各有优点和不足。社会主义可以把两者的长处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

⑴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⑵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⑶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基本框架:

⑴现代企业制度;⑵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⑶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⑷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⑸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十五、我国所有制结构

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4、非公经济的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和外资经济。

十六、分配制度

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原因

⑴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这一分配制度;⑵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2、深化分配制度注意的问题

⑴正确认识先富与后富的关系, 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⑵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3、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有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商业保险、慈善事业等,其核心是: 社会保险 十

七、我国的发展战略

1、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体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3、措施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资源环境节约、友好型社会。

十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1、含义: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2、地位: 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提;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3、我国的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

4、依法治国含义: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生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5、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十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地位: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2、根本任务: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基本方针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二为方向);

②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双百方针);

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

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⑤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两手抓)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主题;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容:①思想道德建设;②发展教育科学

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基本要求:

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理论意义:

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3、实践意义:

“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好国家主权和安全。

二十一、对外开放

⑴必要性:

①现在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只有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科技成果,才能发展自己,赶上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 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措施

①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②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通过引进推动自主创新,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 ③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二十二、一国两制

1、含义

⑴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的一部分。

⑵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和平共处。

(3)港澳台地区高度自治。祖国和平统一后,依法在台湾、香港、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

(4)实行“一国两制”是长期不变。

2、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这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分裂势力的“台独”图谋的。

二十三、坚持党的领导

⑴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要坚持党的领导;

⑵维护国家统

一、社会和谐稳定要坚持党的领导;

⑶处理各种社会矛盾要坚持党的领导;

⑷对应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要坚持党的领导。

二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

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人民解放军是保卫中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

《邓小平理论》综合复习.

《邓小平理论》复习提要

《邓小平理论》复习要点

《邓小平理论概论》复习指导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

自考公共课邓小平理论概论复习重点

自考公共课邓小平理论概论复习重点

邓小平理论复习
《邓小平理论复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