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感知平方米的教学设计(整理)

发布时间:2020-03-02 20:29: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篇1:《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设计

《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的其中一个课时《公顷、平方千米》。

二、教材内容分析

面积单位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些常用的较小的面积单位。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学生对单位面积的认识并不陌生,所以本内容的的教学主要是在学生已经的知识经验上类比、推理的方法来初步感知公顷、平方米,并在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上体会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有公顷、平方千米,掌握简单的单位换算。

2、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3、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

认识公顷、平方千米。

五、教学难点

体会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六、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⑴提问:已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⑵引导:1平方厘米相当于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小。1平方分米相当于是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小。1平方米相当于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小。

⑶思考:有比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吗?

(二) 创设情境。

1、认识公顷。

①观察图片,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单位都是公顷

②初步感知1公顷。

智慧老爷爷:边长是100m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计算边长是100m的正方形面积。

得出结论:1公顷=10000平方米

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2、认识平方千米。

①初步感知1平方千米。

智慧老爷爷:边长是1000m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计算边长是1000m的正方形面积

得出结论: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00公顷 ②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三)、回顾面积单位,巩固面积单位的换算。 1平方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七、谈收获。

八、板书设计。

篇2:《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马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感知它们的实际大小。 2.能根据物体表面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并能运用面积单位,估计物体表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根据物体表面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并能运用面积单位估计物体表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建立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面积,谁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生: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请大家看情境图,(出示淘气和笑笑比较数学书大小的方格),找同学来找一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淘气说:“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是6个格子。”笑笑说:“我量的结果是24个格子啊!” 师: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他们的测量结果不一样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生:因为他们用的格子不一样大,应该统一单位。

师: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学习新课

师:你知道有哪些面积单位呢?

生: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一)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在小组内自学这三个面积单位,要求分别从它们的展示、测量、定义、身边的物体来展示汇报。(出示活动要求)

(二)展示汇报

展示平方厘米:

生1:今天由我们小组来为大家汇报面积单位——平方厘米。我来展示。

生2:我来量一量。

生3:我来写定义。

生4:我来找一找。

生1:请大家看,我手上这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生2:请大家看我测量,这个小正方形四条边的边长都是1厘米,所 以他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3:请大家跟我一起写,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用字母表示是1cm2. 生4:我的指甲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谁还能找一找。平方分米以及平方米的汇报与上相同。

(三)探究质疑,教师指导

我们分别学习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这三个面积单位,并且对它们的大小有了一定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一定要会运用它。比如,测量操场的面积要用——(生:平方米),测量数学书的面积要用——(生:平方分米),测量橡皮的面积要用——(生:平方厘米),你们真棒!

三、检测反馈

练习一:填空题

边长为( )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用字母表示为( )。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用字母表示为()。 边长为( )的正方形面积是( ),用字母表示为1m2.练习二:画图题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2页,来看练一练的第2题,找同学来读题。 生:自行在数学书上画图。

议一议: 1平方厘米和 1 厘米有什么不同? 练习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一枝圆珠笔长约 15( ) (2)教室地面的面积约是 54( )

(3)课桌面的面积约是 40( )

(4)文具盒盖的面积约是 80( )

(5)一根跳绳长约2( )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

平方厘米: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平方米: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1m2)。 2 )。2 )。 1cm 1dm 篇3:两数和的平方教学设计及设计说明

《导学案》附后

《两数和的平方》教学设计及设计说明

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 程勇

一、内容与内容解析

内容:

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第三节——《两数和的平方》。

解析:

“两数和的平方”是继“平方差公式”后的另一个重要公式,是因式分解、分式运算、解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等后继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一节教材安排两课时,考虑到我班学生实际,我这样安排:

第一课时——两数和(差)的平方公式的推导及初步运用 第二课时——乘法公式的灵活运用。

今天我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两数和(差)的平方公式的推导及初步运用。通过几何拼图,让学生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从而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建模思想;从公式的探究、推导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从“特殊→一般→特殊”的探究方法。通过乘法公式的学习,可以简化某些整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求简意识以及简便方法巧算的意识。

二、目标与目标解析 目标:

1、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经历探索公式的过程,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感受利用归纳、数形结

合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3、在探索公式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在公式的学习及运用中积累学习的经验、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解析:

《课程标准》要求: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介绍有关代数内容的几何背景,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而本节教学要求学生会推导乘法公式(a±b)2=a2±2ab+b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我班学生从七年级以来,我即采用“3· 6·1”的教学模式,利用学案导学,他们养成了比较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并有一定的动手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由此我制定了以上教学目标。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的认知基础:已经学习了多项式的乘法法则以及平方差公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化归能力。但理解公式的几何意义、结构特点有一定困难。且容易出现以下错误:

(1)符号的错误:如(a?b)2=a2?2ab?b2或(?a?b)2=a2?2ab?b2 (2)系数不平方的错误:如(2a?b)2=2a2+4ab+b2 (3)系数漏乘的错误:如(2a?b)2=4a2+2ab+b2 (4)公式运用错误:如(a?b)2=a2+b2,(a?b)2=a2-b2 其原因是学生只了解公式的表面形式,而未真正掌握公式的本质特征。所以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公式的探索过程,去自主探索、归纳得出公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和善于观察、大胆创新的思维品质。

基于此,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而本节课的难点是: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为了更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先通过几何背景拼图让学生直观感知公式,再利用多项式的乘法验证公式,然后运用公式解决问题从而内化新知。在教学中我以实践操作为主,直观演示、设疑诱导为辅。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积极状态,从而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初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四、教学策略分析

新课程理念强调“经历过程与获取结论同样重要”,故我采用了我校的“3· 6·1”教学模式,采用学案导学法。以学案为主导,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老师适时引导、点拔。整个过程充满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法指导上,本节课针对学生的认知规

律,根据学法指导的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指导他们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体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从而掌握知识。

五、教学条件支持

1、教具:学案、课件、教材、边长分别为a和b的正方形纸片以及长为a宽为b的长方形纸片各2块。

2、提前一天,将学案中的“自学尝试”部分发给学生自学,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此部分,这部分的学习学生投入的精力占整个课时的 3 ;上课前五分钟,10 将学案中的“课内探究”部分发给学生,这部分的学习学生投入的精力占整个课时的 6。 10

3、根据本班的学生特点,我将全班学生按3:6:1确定为优生、中生、学困生,然后按比例分成了八个学习小组。

平方米_教学设计_教案

平方米的教学设计

感知橘子教学设计

感知辣椒教学设计

感知树叶教学设计

幼儿园《感知数位器》教学设计

《a_o_e_i_u_ü》教学设计(整体感知)

《g_k_h_j_q_x》教学设计(整体感知)

《ai_ei_ui》教学设计(整体感知)

《ie_üe_er》教学设计(整体感知)

感知平方米的教学设计(整理)
《感知平方米的教学设计(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