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谈谈历史教学中怎样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20-03-03 05:00: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谈谈历史教学中怎样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内容提要: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提问的有效性,这对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五个方面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教学法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获得知识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因为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怎样进行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大有学问的重要环节。为此,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提问涉及的问题应表达准确、具体,恰到好处

例如,在讲到鸦片战争这一课时,有老师提问“鸦片战争给我们什么历史启示?”。实际上,这一问题比较笼统,设问不具体,学生不知道是答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启示还是其失败的历史启示,因而是无效提问。所以,设问力戒模棱两可,问题应紧扣教材,表达具体准确。

有些老师往往在讲到某个问题时,总喜欢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诸如此类近乎肯定、无须思考便可答的表达方式对启发学生思维、刺激学习兴趣根本没有任何益处。课堂中我们应尽量避免这种为问而问、只具形式的提问。教学中,教师提问一次,就是给学生提供一次思考的机会。只有遇到新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情绪才能始终高昂,思维才能得到启迪,智力才能得到发展。例如:教师讲到“北京人用火”时,提出一个问题:“当时没有文字记载流传下来,今天我们怎么会知道„北京人‟用火呢?”这个问题让学生活跃开来,利于启发学生思维。

二.提问应有趣味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无论是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内容的选择,学生独立思考并做出结论、问题的设置、教学活动建议、课型选择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

提问,作为历史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也需要具有趣味性,维持学生浓厚的兴趣。一方面可以采用形象语言创设新情境,增加提问的趣味性。如在学习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时,某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在某个朝代的一个冬天晚上,北方的一个家庭里,一家人正围着煤炉烤火。其中一个老人正在抽烟,一个孩子烤番薯吃,一个中年人正在吃大米饭,三人身上都穿着新棉袄。请问这种生活情景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你的根据是什么?对这样的提问学生颇有兴趣。如果这样问:原产美洲的烟草、番薯在什么朝代传入中国?这样的提问对学生来说是索然无味;另一方面可以采用趣味性的知识提问,学生也会以愉悦心情去积极思考。例如在学习明清经济发展时,传统的导入提问是:“清朝时期最强盛是在哪一段时间?这时经济发展体现在哪里?”而有老师引用了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句话:“中国是举世最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得最好的国家,请问伏尔泰所说的中国是指哪一个历史时期?(康乾盛世时代),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确实能体现中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可见,同样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提问,所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历史教师一定要改进提问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因材施教”,难易适度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做到难易适当。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为宜,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把问题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材施教应用到课堂提问上,就表现为因人施问。

如我在讲授《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节时,针对识记型的学生设计了如下一些问题:民国年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问题只要学生好好地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刺激学生更深入的去研究、并掌握书本知识点。针对理解型的学生作了这样一些设计:民国年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民国年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如何?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去分析相关知识点,才能归纳出答案。通过设计这些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去全面的掌握书本知识点。针对运用型的学生,笔者作了这样一些尝试:笔者打出了一张有关1914——1923年某一面粉厂经营的情况分析表,并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以上表格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一历史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给你什么认识?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在全面掌握书本知识点的同时,能比较准确的理解材料,并且能比较好的运用所掌握的知识点来解答。这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又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当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只是迁就学生的水平,而忽视所设计问题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如何避免这一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仔细地、认真地去研究课程标准,使自己设计的问题既适合学生水平,又符合课程标准。

可见,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从学生需要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教学。

四.联系现实,以史为鉴,激发学生思考

陶行知先生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若提问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问题,则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台湾问题,教师可提供当前的重要材料,如台独活动的猖獗、两岸的交流、我国政府对台湾的政策、美国政府有关台海问题的政策等,进行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加深对台湾问题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奋发向上的斗志。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亲切,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助于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从历史的高度来把握问题,总揽全局,提高对历史学习的驾驭能力。 再如,在复习国际关系之“中日关系”这一内容时,我给学生出示了以下一组学生熟悉的历史图片:“汉委奴国王”金印,唐朝鉴真东渡图,近代日本在旅顺和南京大屠杀图,一位日本老兵在卢沟桥长跪不起和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图。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①我们常说中日友好关系源远流长,结合图片1—2和汉唐相关史实进行说明并分析原因。②曾以“中国为师”的日本为何后来居上?在近代以来它以战争和杀戮对待昔日的“老师”,对此你有何感想?③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④1972年中日邦交后,为何曾经侵华的日本老兵与首相对待战争的态度截然不同,你能否分析其中缘由?以上问题通过大家熟悉的历史图片并与当今的热点问题紧密结合起来,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思考。在学生围绕问题积极讨论时,我只是适时地进行点拨、启发、引导,帮助他们形成理性的认识,获得对历史新的体验,尤其是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来自于生活的问题,总能够引起学生关注的兴趣,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者质疑性问题,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情境,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及时反馈,作出评价

现实的历史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好象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紧接着就讲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对自己的回答到底是怎么回事如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此,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教师要及时妥善地处理,这是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反映教师提问技巧和保证提问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反应和满意的回答应给以语言或非语言的积极的评价,这样能鼓励学生进一步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回答的内容,对学生回答的表述方式及态度也应作出评价。

总之,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对于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线历史教师,我们应重视这一问题,为提高教学水平作出更大努力

课题研究报告(怎样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中的有效性提问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读书笔记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优化科学教学设计 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提高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谈谈历史教学中怎样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谈谈历史教学中怎样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