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朗读课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20-03-02 16:26: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朗读课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内容提要:

朗读课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朗读能力的培养,而这种朗读能力的培养必须注意一些实际的问题。这些实际问题就是朗读的发音吐字要正确、清楚;朗读的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朗读的语速、语调要恰当、自然;朗读的语言要流利、生动,朗读要注意语音规范,并且掌握技巧。这些应该注意的问题解决了,朗读教学的朗读能力培养也就成功了。

朗读课是语文课的一个训练课程,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课程。朗读课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可以说,朗读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在朗读课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识字、解词、理解句子,特别是写作、交际的基础,对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谓朗读就是放开声音去读,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发出声音,与发音器官同时参与活动,朗读就是要把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书面语言再恢复为有声的语言,用声音再现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它一方面涉及到朗读的技巧,同时又涉及到对文章的领会程度。因此,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单靠几节朗读课就能训练提高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所以学生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在朗读课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朗读的发音吐字要正确、清楚

发音正确。发音正确、清楚是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一是说不能把字音读错,对形近字要注意分辨,对多音字要按字意确定读音。比如:“曲折”中的“曲”读“qu”第一声,不能读第三声。对不认识的字,不能瞎蒙,对读不准的字要勤查字典。

读音清楚。读音清楚就是要求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读得清清楚楚,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声母读得短促有力,韵母读得充沛响亮,声调要准确到位,音节要界限分明。不然的话,吐字不清,模模糊糊一大片,文章的内容也表达不清楚,思想感情也表达不出来。另外,朗读时还要注意不能丢字,不能加字,也不能字句颠倒或错行。

二、朗读的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

轻重,是指词、句、段中轻重音的变化时表达意义的一种手段,这在字面上是无法看出来的,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表达出来。因此,在朗读中要准确地掌握好轻重音。

朗读中特别需要轻读的地方不多,除了有些词语中的词头词尾读轻声外,主要的还是一些特殊的内容。如表示安静、轻微等方面内容时,可读轻一些,例如:“广场回音:„呵,轻些啊,轻些,他正在中南海接见外宾,他正在政治局出席会议……‟”这段文字不能读得太重,文字中需要读重音的地方比较少。

在朗读教学中,重音具体可分为词语重音、句子中的意群重音、感情重音等。词语重音有一定的规律,也是一种语言习惯,一般是固定不变的。如:“钢笔”重音在“笔”上,“石头”重音侧重在“石”上。意群重音一般都在句中意思相近或相关的一“群”重音。感情重音是根据句子表达感情的需要,而重读的音节。比如:“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里作者赞美“小蜜蜂”,对“小蜜蜂”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要重读。有时因感情充沛要重读的,不只是一个音节,一个词,有时是整个句子。比如:“家乡啊你变了,彻底的变了,曾留有我童年足迹的羊肠小道没有了,展现在眼前的市宽敞的公路,社员新屋,小水库里碧波荡漾,映着蓝天…….”在这段句子里,有很多事重音。

停顿,就是朗读过程中词语、句子之间的间歇,也是语音节奏的一种具体表现。朗读中的停顿,不仅是换气的需要,也使控制语速、转换情绪、正确表达语句和段落含义的需要。停顿的一般规律是段落停顿大于句子,句号、问号、叹号的停顿大于分号和冒号,分号和冒号的停顿大于逗号,逗号的停顿大于顿号,顿号的停顿大于句子中词语间的停顿。

一个词语的几个音节之间,不易有明显的停顿,如果停顿处理不好,读破了词语和句子,读断了章节,就会破坏文章内容的表达。如:“碧/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把“碧蓝”、“天空”、“金黄”三个词都给读破了,不但听起来别扭,而且意思也很难理解。再如,“5加/2乘以3”得数应是11;若读成“5加2乘以3”得数则变成21了。

停顿可分为句逗停顿,就是按文中标点符号的要求停顿;语法停顿,是指句子中语法成分之间的停顿。还有逻辑停顿,即为了突出或强调某一个事物而停顿。如“叶/没有枯”,“叶”后虽无标点,但应有稍大的停顿,以突出“叶”。还有感情停顿,是属于表达感情的需要而停顿的。如:“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这种停顿就突出了对蔡芸芝老师深厚的感情。另外,还有结构停顿,是层次、段落之间的停顿一般比较长一些,以便在读中能把文章的结构关系体现出来。

三、朗读的语速、语调要恰当、自然

朗读的速度是指读的过程中,音节频率的快慢;朗读中的语调就是根据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的不同形式形成的不同声调。

(一) 在朗读中,要根据内容掌握语速

朗读时的语速需与情绪相适应,根据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语速的快慢在文章中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

1.轻快型:多扬少抑,多轻少重,语节少而词的密度大。

2.凝重型:语势较平稳,音强而着力,多抑少扬,语节多而词疏。《藤野先生》、《最后一课》

3.低沉型:语势多为落潮类,句尾落点多显沉重,音节多长,声音偏暗。《买火柴的小女孩》

4.高亢型:语势多为起潮类,峰峰紧连,扬而更扬,势不可遏。《白杨礼赞》《海燕》

5.舒缓型:语势多扬而少坠,声较高而不着力,语节内较疏但不多顿,气流长而声清。《秋色赋》

6.紧张型:多扬少抑,多重少轻,语节内密度大,气较促,音较短。《最后一次演讲》《童区寄传》

朗读中句子的语气、语调是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段。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来表达,就可以表示出不同的意思和感情。如:当你把借的书还给同学时,同学可能问你:“看完了?”句尾语调下降,语气平缓,表示肯定。假如你的同学不相信,可能再追问一句:“看完了?!”语调上升得更高,疑问的语气更强烈,表示一种不相信。你则回答:“看完了!”语气肯定,不但不容质疑,并且带有一种自豪感。一句“看完了”,使用四种不同的语气,表达了四种不同的意思。

(二) 在朗读中,要根据体裁掌握语速

《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在选编朗读测试材料时,为了保证文章难易程度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选了很多篇记叙文。因记叙文大多是记事、记言。一般来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句子的语调主要是根据句子表达内容的需要来决定。一般表示兴奋、喜悦、紧张、激烈内容的用高调,表示悲伤、惭愧、平静、清凉等内容用低调等等。我们应该知道,句子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教者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强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调变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几种:

1、高升调。高升调多在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句子里使用,或者是在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使用。朗读时注意前低后高、语气上扬。

2、降抑调。降抑调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里。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一般也用这种语调。朗读时,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

3、平直调。平直调一般多用在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句子里。朗读时始终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

4、曲折调。曲折调用于表示特殊的感情,如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异等句子里。朗读时由高而低后高,把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一种升调曲折的变化。

在朗读速度方面,虽然没有明确的标准,但也不能任意乱读,最重要的是依照文章的内容要求来考虑语速和语调,让别人听清楚、听明白,由亲近感。因此,速度旧必须限制在一定的频率之内。根据汉语的特点,一般的朗读,以每秒钟4个左右的音节为宜,过快了别人听起来就会感到吃力,甚至听不请。从文章的内容上的要求看,一般来说,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要读得慢一些,诗歌内涵比较丰富,语言又精炼,读快了会使人没有回味的余地,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另外,文中的景物描写,特别是静态的描写,比较伤感的场面,情绪低沉的语言,读的速度也都要稍慢一些,给人清晰的印象,能与文中的内容和气氛相一致。而那些比较紧张的场面,快速的动作,迅猛发展的局势,激动人心的情节,以及人物急切的呼唤,热烈的争辩,愤怒的谴责,慷慨激昂的誓言等,读的速度都要快一些,这样才能表达出当时的情况,制造出相应的气氛。例如: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第一段是讲述小女孩的现状和她悲惨的生活,稍慢朗读,读出她的可怜;第二段写小女孩在幻想与现实中徘徊,火柴的燃烧带给她兴奋与惊喜,而火柴的熄灭有将小女孩带回了残酷的现实中,朗读速度要快慢交替,语调抑扬顿挫;第三段写了凄美的故事结局:小女孩死了,再也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了。她的死是当时穷客人们命运的诠释,短暂的生命也带给了读者无限的惋惜与感慨。读速可进一步放慢,造成一种松缓的气氛,语调低沉伤感。

四、朗读的语言要流利、生动

流利、自然、生动,除了靠对课文的熟悉和朗读技巧外,还有赖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领会。只有真正懂得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并在感情上能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真正读好,这种流利、生动表现在朗读的自然、得体,即读得不死板,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念,而是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把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充分地表现出来,声音流畅,语气真实,听起来跟平时说话一样,给人没有做作之感。

朗读的生动主要体现在喜、怒、哀、乐、爱、憎的感情表达上,能够把作者的感情体验和复杂的心情通过声音充分表达出来。

五、朗读要掌握基本技巧和语音规范

(一)学会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呼吸。

一般采用的是胸腹式呼吸法。它的热点是胸腔、腹肌都配合着呼吸进行收缩或扩张,尤其要注意横膈膜的运动。我们还可以进行缓慢而均匀的呼吸训练,体会用腹肌控制呼吸的方法。

(二)发音应保持最好的音质。

因为,发音的关键是嗓子的运用。朗读者的嗓音应该是柔和、动听和富于表现力的。为此,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嗓子,不要长期高声喊叫,也不要由于饮食高温或过于辛辣而刺激嗓子。还要注意提高自己对嗓音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再者,还要注意调节共鸣,这是使音色柔和、响亮、动听的重要技巧。

(三)掌握吐字的技巧。

这样能使发出的声音圆润、饱满。一要熟练地掌握常用词语的标准音。朗读时,要熟悉每个音节声母、韵母声调,按照他们的标准音来发音。二要力求克服发音含糊、吐词不清的毛病。三是发音吐字速度不要太快,练习基本功。

另外,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前面已经提及就不再详谈。

(四)普通话朗读要注意语音规范

朗读中除了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读外,还要求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要求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

(1) 注意普通话和地方方言在语言上的差异。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由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区总结。单是总结还不够,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 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每个汉字的不同意义,从不同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即可。

(3) 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由于字形相近张冠李戴地读错,这种误读十分常见。

(4) 注意异读词的读音。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音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为了使这些读音规范,国家于50年代就组织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并对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进行了审定。历经几十年,几易其稿。1985年,国家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要求全国文教、出版、广播及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在使用《审音表》的时候,最好是对照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来看。先看某个字的全部读音、义项和用例,然后再看《审音表》中的读音和用例。比较以后,如发现两者有不合之处,一律以《审音表》为准。这样就达到了读音规范的目的。

(五)要把握作品的基调

首先要熟悉作品。从理性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透彻的理解所要朗读的内容,才能由深切的感受,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调与节奏,正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第一, 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第二, 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这是深刻理解作品的关键。

第三, 根据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熟悉作品的内容和结构。

(六)设计朗读方案。

就是深刻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如何通过语音的具体形象把原作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第一, 要根据不同文体,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以及不同听众对象等因素,来确定朗读的基调。

第二, 对整个作品的朗读方案应有总体考虑。例如:作品中写景的地方怎么读?作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怎么安排快慢、高低、重音和停顿等。

总之,朗读课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课程,朗读则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朗读就是放声朗读,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的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的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那么,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它是对一个人普通话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形式。如果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懂得朗读中应注意的问题,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取得好效果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电信网《中国播音》

2、派派网《朗读的技巧》

3、牛运清《朗读诗与诗朗诵》

4、胡裕树《现代汉语》

5、窦桂梅《跟窦桂梅学朗读》

朗读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朗读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讲授法应该注意问题

说课以及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合作经营应该注意的问题

面试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买房子应该注意的问题

求职应该注意的问题

答辩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校女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朗读课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朗读课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