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教学应注意问题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07 08:32:33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武术教学应注意那几个问题

武术教学应注意那几个问题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运动项目,也是高中体育教学的选修项目。在多年学校体育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充分利用课堂的准备部分。要合理安排好武术课的准备部分,改单一的徒手操为武术操,同时做一些武术基本功的练习,如:弹腿冲拳、弓步冲拳、马步冲拳的转换、双臂绕环、仆步轮拍、正、侧压腿等。这样做会使准备活动和基本练习衔接得紧密而充分,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动作概念,具备良好的武术基本功,便于今后进一步学好套路。

2、根据武术特点,归类记忆。武术套路功防特点体现在一招一式中,因此在讲解时可以进行模拟示范,这样使学生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增强了记忆。为使动作教学简单化,应首先帮学生找出套路动作的规律所在。例如套路起势与收势方向应一致且位置相同,一般练初级拳时,拳在腰间、拳心向上,冲拳时拳心向下等。

3、选择适合于武术教学特点的教法。(一)、可以对初学者采用分解教学法,如学初步拳时,先一招一式学会,再串联在一起,使每个运动衔接起来,最后达到“形神兼备”。(二)、在授课时,要注意口令与运动相结合,使学生既能掌握动作节凑,又能记住动作和名称。例如弓步冲拳、弹腿冲拳„„。在复习时,教师可只喊口令,让学生边练习边说出动作名称,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动作。(三)、练习和呐喊相结合。在练习初拳过程中,学生可大声齐喊“哈”或“嘿”等。一是能齐;二是能增添力量和气势,达到以气推动,以声助势的效果。(四)、新授课时,学生的站位和练习方向要固定

否则容易使学生动作路线产生错误,示范面最好是背面示范,这样容易使学生看清方向、路线,以免产生站位和方向错误。(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武术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但有它自身的规律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抓住其固有特点,因势利教,可以把有难度的单个动作分散来教,实施“各个击破”的战术等等。

武术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一种良好的运动项目,博大精深,上好高中体育武术模块教学,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培养勇于进取、顽强的拼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第2篇:体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初中体育课教学方法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体育课离不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一定要研究好教学方法。

1、体育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充满乐趣、激发兴趣。谁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现在也知道,兴趣就是学习,也就是说,学生对运动有了兴趣,才会主动积极的参与,如果他对运动没有兴趣的话,他可能就是被动来学的,迫于老师的压力没办法才来学的,这种学习是无奈的,也不会学得更好,所以我们要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来激发学生,要使学生热爱体育,热爱体育锻炼,这是新课程所创造的一个理念,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现在有一个误解就是认为:重视运动兴趣就是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是一切围着学生转。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就是我学生要通过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老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方法的指导下,学生积极的、热情高涨的去参与体育学习,而不是说学生想坐在地上不动就不动,学生不来上体育课就不来上体育课,不是这样理解。第二个误解就是:重视运动兴趣就是不要运动技能和淡化运动技能。这也是对新课程的一种误解,重视运动兴趣不是不要运动技能,重视运动兴趣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去学习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情感。大家想一下,学生对运动技能感兴趣了,他就会课上认真的学,课外主动的练,这样的话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就提高了,运动技能水平提高了,他就会产生一种成功感和愉悦感,从而产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进一步对这个技能产生兴趣,产生兴趣以后他就会进一步的学习运动技能,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所以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承的,是促进的关系。第三个误解是:重视运动兴趣就是提倡“放羊式”教学。放羊式教学不是今天的课程提出来的,过去就提出来了,过去反对的东西,新课程怎么会去采用呢?因为放羊式是个贬义词,是老师不负责任的教学,一个哨子两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老师把球一扔,说你们自己去动吧,对学生不加以指导,这就叫放羊式教学。而重视运动兴趣是说,老师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就是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体验到乐趣、体验到快乐,这样他才会对运动产生一种喜好,产生喜好以后,我想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他会主动学,主动学的话所有的方面都会提高。

2、教学方法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为什么教学发展要体现这三个方面呢?一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为了我们期望通过体育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于这个问题,英国的体育课程标准就强调了体育课程要在精神、道德、社会、文化、技能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大家知道,体育对调整人的情绪、培养人的坚强的意志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精神,都是许多课程不可替代的,所以我们要发挥课程自己在这方面的作用。当然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在运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把这种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有机的结合和渗透,那么这种渗透实际上是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不是说把它们三个隔离开来进行教学,是有机的、和谐的、统一的。

3.体育教学方法要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因为课程改革以来,因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那么有人就理解成为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或者降低老师的主导作用,这也是一种误解。只有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法的时候要处理好老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这在新课程更注重老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对于老师的指导作用要求更高了,怎么能说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体育课程所讲的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多的是体现在控制和支配方面上,也就是说控制课堂、控制学生,那么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没有一点主动的成分在里面,都是这种被动的学习。那么新课程所强调的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多的是体现在引导和帮助上面,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是一种引导和帮助,而且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这样一种客观教学氛围,学生觉得觉得有劲,学习的热情才会高涨,学习的效果才会提高。

4.因为设计教学方法的时候,要注意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避免讲解、示范过多的现象。因为传统的体育教学示范、讲解偏多,导致学生学习、练习的时间偏少,同时也使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你老师讲的多,做的多,学生就是被动的学习。学生到你的体育课上来主要是想你有更多的时间来活动身体、来缓解紧张情绪,来调节一下身心,所以到体育课上都是听你在说、在做,他活动时间很少,怎么会喜欢这样的体育课。所以我们过去流传的一句话叫:学生不喜欢体育课而喜欢体育活动,这是谁造成的?大的方面说我们的老师造成的,具体的方面说我们老师的教学方面造成的,都是你讲,所以教育家说,老师讲的越多学生反而学的越少,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所以我们新课程下教师要给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他练习去,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5.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针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选择和运用,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来选择教学方法的话,应该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穿插游戏教学和情景教学,因为初中学生的教学内容学习多种的运动技能,比如说学习篮球的技能、排球的技能、羽毛球的技能、乒乓球的技能、足球的技能、或体操的技能,要让初中学生体验多种运动,从而体验多种运动的乐趣,为高中进行了选项练习奠定基础,当然在教动动技能的时候,为了提高运动技能学习的趣味性、有效性,所以我们在教学运动技能的时候也的穿插一下游戏教学方法和情景教学,当然这些游戏教学方法和情景教学要适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6.要处理好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法与传授式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新课程实际上是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没有说不要传统的灌输接触的方式,因为像传统的灌输接触的方式像示范、讲解还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有它的长处,它对学生掌握基础的运动知识和技能是有好处的,所以要继续存在,但是像这样的一种传统的讲解方法,由于过份的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实际上他学习效果是有限的,而且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新体育课程要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要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与过去的那些教学方法要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根据学生学习的基础的不同来选择或者搭配一些教学方法。如果我们是新授的运动技能的教学内容,我们一开始可以采用示范讲解这样传统的教学方法,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某一运动技能以后,我们就可以多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的去探索,这样让他们的思维主动参与进去,这对提高学习运动技能的效果是非常有好处的。

推荐第3篇:“演唱”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文/田 莉 【摘 要】“演唱”(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本文通过对“演唱”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而提出可行性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演唱;教学;问题

“演唱”(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现在的初中学生,喜欢唱歌是初中生的天性,学生大都活泼可爱,不仅爱唱,而且还善于表现自己,个性飞扬,是现在初中学生的特点。他们这些学生尤其爱听甚至爱唱流行歌曲,经调查,70%的学生认为流行歌曲有情节、感人!我觉得何尝又不是件好事呢?也可以从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进而获得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歌唱教学自然成了渗透审美教育最好的方式了。

一、歌唱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

歌唱教学中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理解和表现歌曲的情感和风格,学生在歌曲的学习中体验和表达歌曲的情感,这是歌唱教学的中心环节。“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我们在歌唱教学中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为了使学生产生这个“情”,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抓住特定的情感氛围,来强化学生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在真实的情感氛围中,直接体验特定的情感。例如,我在教唱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这一课教案设计中,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创设一个情境,产生一个情感氛围,使学生以景带情,情景交融。在教学中要创设与歌曲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绪和风格,进而引导学生用音乐表现手段,来表达歌曲的情感与风格。

二、歌唱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歌唱的积极性和演唱的自信心

现在中小学音乐教师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同学们变得不爱唱歌了,一节课中真正投入歌唱的同学寥寥无几,有的开口唱则似牛叫,乱成一片,音乐的美感所剩无几,这着实让人困惑。所以,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再满足于此时课堂上的他们了,然而歌唱教学又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找到一个好的歌唱教学方法,让学生热爱歌唱,且快乐、自信地歌唱。其实,绝大部分学生还是本能地挺喜欢歌唱活动,教师应采用符合学生特点的、符合音乐学习规律的方法学习唱歌,注意保护、调动学生参与演唱活动的积极性;相反的,割裂音乐整体艺术形象、进行反复枯燥练习等会使学生失去演唱的兴趣性和积极性。

歌唱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歌唱的自信心,踊跃地参与演唱活动,使他们在歌唱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三、歌唱教学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

音乐课内外的合唱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学生感受、体验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并获得集体演唱的经验,从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显而易见,多声部音乐较之单声部具有不可比拟的丰富的表现力。多声部和声感觉可以通过合唱、合奏的实践活动获得,合唱教学是感受、体验这种多声部感觉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合唱活动的另一重要价值在于培养群体意识、协调合作能力。当今社会生活证明,群体意识、协调合作能力对于未来社会发展、对于当代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合唱练习中要培养养成注意听从指挥、对指挥做出正确、迅速反应的习惯,并力求合唱声音的和谐与均衡。

四、歌唱教学要注意学生的嗓音保护,避免大声喊唱

少年儿童大都活泼好动,爱喊爱唱,自控能力比较差,发声器官正处于细小嫩弱的时期,容易受到损伤。音乐教师应该经常关注、指导学生的嗓音的保护,特别是变声期间。如不注意保护,有可能造成永久性的伤害。由于社会环境等原因,近年来儿童变声期有提早的趋势。音乐教师除对相关年级学生进行变声期知识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在音乐教学中指导学生使用科学的歌唱方法,纠正不良的歌唱习惯。要指导学生运用头声发声,注意控制歌唱的音量,多用轻声歌唱,及时制止大声喊唱。教材歌曲要采用适宜的音域,注意伴奏的定调,歌唱活动可穿插欣赏、器乐教学,使发声器官得到休息。教育学生不要模仿成年人(男中音、男低音),尤其是某些歌星(沙哑的、喊叫式)的歌唱方法。

其实,不管是歌唱教学还是欣赏教学,还是其他教学等等,都是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以及合作意识,陶冶高尚情操,发展创造力,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总之,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学生更学会了“学海无涯‘乐’作舟”,音乐课堂便成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将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 【参考文献】

[1]张援朝.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歌唱教学[J].成功(教育).2012(11) [2]袁冬.情景模拟法在声乐表演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音乐时空.2012(01) 【作者简介】

田莉(1979.3.24-),女,本科,陕西渭南人,工作于渭南市临渭区向阳二中。研究方向:声乐教学;职称:中二。

推荐第4篇:写教学反思应注意的问题

写教学反思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以课改思想为指导。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同课改思想相对照,从对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方面来进行反思,有意识的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对自己教学实践的束缚,为自己的教学活动确立正确的导向。

2、以教学实践为基础。脱离了教学实践而空谈理论的反思不具备对今后实践的指导意义,教学反思必须要以课堂教学为核心,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来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理论认识。

3、关注学生,关注细节。

教学与反思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反应,在反思中依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课堂反应、接受效果中来反思自己教学设计的得失。从细节中发现问题,反思切忌大而全,因为大而全往往陷入大而空。每篇教学反思要从教育教学规律和课改思想的大处着眼,但是更要从教学活动的细节入手,课堂情境的设置、学生活动的表现、作业难易的安排、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可成为反思的角度。

4、结合理论,深入思考。

反思时,教师要重视理论对分析的价值,教师虽然要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但是不能单纯凭经验分析问题。反思时,教师要重视理论对制定解决方案的价值,把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制定解决方案的重要参考。反思时,教师应当了解,反思在总体上是面向未来的。教师通过反思来不断改进、完善教学过程,使自己今后的教学能够更上一层楼,可以说,它为教师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个可

推荐第5篇:一年级识字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提 高 低 段 识 字 教 学 的 有 效 性

李海容

根据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学生在小学阶段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而在第一学段(1-2年级)就要完成“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除了这些可以量化的目标之外,但还有一些不能量化的学习目标,如“喜欢学习汉字,有学习汉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等。由此可见,学生在低段要完成小学阶段近一半的识字任务,识字教学成了低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低段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识字教学,研究识字教学,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要有度。

新教材在识字教学的内容安排上有个最大的特点,生字分为会写和会认两类,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 对于要求会写的字,教师们都有很多的教学经验,音、形、义都要求学生掌握。而对于会认的字,则与以前所理解的识字,要求有所不同,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对这类生字教学的“度”的把握是最难的,过则超纲,不及又未达标,怎样才算适度?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能力强的学生上不封顶,能力弱的学生下要保底,做到离开课文也能认出生字就行。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要要求学生书写,也不要要求学生对字形

1 做过细的分析,只要学生能把所认的汉字用于阅读就可以了,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环节复习生字,采取活泼有趣的方式让生字反复再现,强调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如,一位老师在上一年级上册《雨点儿》这课时,这样处理要求学生会认的生字“数”:

师:(出示生字卡片“数”):谁来跟他打打招呼?

生:读音节。

师:你想提醒小朋友读这个字时应注意什么? 生:我想提醒小朋友要读准翘舌音,请跟我读“数”。 师:你真能干!像个小老师。老师告诉小朋友,“数”可调皮了,它藏到了一个词语中,看谁一下子能认出它来。(出示词语卡片:数不清)

生:齐读“数不清”。 师:现在,“数不清”又藏到了我们课文的句子中,赶快找到那句话,课文中说什么数不清?

生:找到句子并读出来:“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师:你还知道什么数不清吗?说一句完整的话。 生1:我的头发多得数不清。

生2:数不清的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 生3:草地上开满数不清的野花,真好看! ……

师:数不清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对吧?现在,“数”又跑到了小朋友们一本书的封面上(出示数学书),读出它的名字。

生:数学书。 师:咦,“数”可真顽皮,现在连读音也变了,念什么? 生:数(shù) 师:(板书shǔ、shù)原来,“数”是个多音字,在不同的词语中有不同的读法,小朋友们可不要读错了。

这位老师在教学生识记“数”的时候,并没有对字形进行分析,而是把“数”放在词语、句子、具体的事物和生活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反复呈现,帮助学生牢牢记住了这个字。这样的识字教学,灵活、扎实、有趣,非常适度。

二.学要有法。

新教材非常重视学生识字方法的积累。在识字教学中,授之以鱼

2 不如授之以渔,可以适当渗透一些识字知识和方法,如“加一加”(在熟字上加一个偏旁或笔画);“减一减”(在熟字的基础上减掉一个偏旁或一些笔画);“换一换”(把熟字的偏旁换成另一个偏旁);还有猜谜语等识字的方法都可以鼓励学生运用。但是,学生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把握一个尺度,不能改变汉字本身的结构,否则,会给学生造成识字的误区,如一位老师教“沙发”的“发”:

师: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发”的。

生:朋友的“友”加一撇和一点就变成了“发”。 师:你真会动脑筋!

表面看来,这个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了“发”,但 “发”的第一笔不是撇,而是撇折,这个学生的记法不仅改变了字的结构,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在书写时不按笔顺写字,养成不好的写字习惯。

另外,新教材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教师在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并注意提供机会,充分利用教材中安排的展示平台和平时的课堂,让学生交流课外识字的途径和成果。一位老师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识字

(二)第二课《自选商场》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将自己收集到的商场的宣传资料或者商品包装袋拿出来,与同桌小伙伴交流交流,你认识上面那些字。

师:谁来给大家展示以下。

生一:大声诵读海报上的商品名字,一口气念了二十多种商品的名字。(其他小朋友发出赞叹:哇!)

师:你真了比起!会认这么多字!老师想请教一下,“雕牌洗衣粉”这几个字这么难认,你是怎么认识的?

生一:我是妈妈买洗衣粉时问妈妈认识的。

生二:我也认识这几个字,我是看电视的时候认识的。

师:噢!你用这个办法也认识了这几个字,你也很能干。这两位小朋友都是会学习的孩子!(其他小朋友纷纷鼓掌,并争先恐后想上台展示自己的识字成果)

从这个片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学生有机会在生活中识字,学

3 生有能力在生活中识字,如果老师们能够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学生会在自主识字上还我们一个惊喜——崔峦语”。同时,通过这样的展示,其他小朋友会在赞叹和羡慕中潜移默化地埋下良好的种子:我也要像他那样多识字!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成为一种习惯,真正达到如课标所要求的那样“喜欢学习汉字,有学习汉字的愿望”

三.写要有格。

在一年级起步阶段,要打好写字的基础。课程标准在低段识字目标中提出了“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要求。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具体指导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边指导,边示范,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写字贵在精,而不在多。教师还要注意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低年级学生在写字时易犯的一个毛病是边写边擦,既影响写字的速度,又影响作业本的整洁。教师在起步时就要引导学生养成习惯,先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再动笔写,切忌看一笔写一笔。一年级上册进入识字以后,刚开始要求学生写的生字都是笔画特别简单的,如识字一的第一课《一去二三里》,要求学生写三个汉字:

一、

二、三。这是汉字中笔画最简单的三个字,老师究竟怎么教?看两位老师的教学片断。

片断一:

师:现在我们来写三个字。我写一个,小朋友写一个。先写“一”,写在横中线上。再写“二”,上面一横短,下面一横要长一些。每个字先描红,然后写三遍。写好了,我们来写“三”,上面两横短一些,第三横要长一些。

片断二: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写这三个字。小朋友们以前会写吗? 生:会!

师:你们可真能干!不过,我们今天还要学学,看看怎样才能把这三个字写

4 得漂亮美观。我们先来认识田字格……

师:现在我们来写“一”。小朋友们先仔细看看,“一”写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生:横中线上。

师:那是不是和横中线一样长? 生:不是。 师:对了,“一”要写在横中线上,字要居中,两边要留一点空隙。看老师写。

师边写边说:“一”只有一笔 ,这笔叫“横”。跟我说两遍。横的写法从左到右,起笔时稍微重一些,收笔时稍微按一下。先书空一遍。……

师:现在我们来写“三”。要从上到下书写。第二横在横中线上(边说边用红笔标出)……

对比这两位老师的写字指导,可以肯定地说,第二位老师的教学更到位、更细致。学生不仅牢牢地记住了新笔画的名称,而且正确掌握了每一种笔画的写法,领悟了汉字的基本笔顺规则: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万丈高楼平地起,每个汉字都是由一笔一画组成的,学生把每一个笔画写漂亮了,才能把字写漂亮。因此,教师进行写字指导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写“正确”,还应该包括“端正、整洁、美观”。如果每位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都能够像第二位老师那样严格规范地进行训练,那我们的学生就真的能做到人人写一手漂亮的汉字了。

此外,教师在进行写字教学是,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很不易,要改掉一个坏习惯就更难。良好的写字习惯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培养,教师要严格按照写字“三个一”的要求,坚持不懈地规范训练学生写字的姿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练要有趣。

识字教学要严谨,一点一横都不能错。但识字教学一定还要有趣。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注意力一般能保持20分钟左右。所以

5 在课堂教学的后半部分,需要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有老师感叹:识字教学课最累。当然了,如果一节课从头到尾都是老一套,读字音,辨字形,组词,机械地重复,连老师都索然无味,更别说学生的感受了。有经验的老师总会在一节课的练习巩固阶段设计一些游戏,如,开火车,摘果子,我指你猜等,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兴趣盎然,识字的积极性颇高,对生字的印象也格外深刻。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当天学习了的生字一定要安排学生复习,第二天要安排一次听写,了解学生识记生字的情况。对于全对的学生,在作业本上奖励一颗五角星或是一个笑脸,对学生都是莫大的肯定。对于学生出错的字,一定要让学生及时订正,并在课本的生字表中将写错的字圈出来,每天看一眼,争取做到错字不错第二遍。在一个单元结束后,教师可应该安排一次生字总复习,开展“听写大王比赛”、“认字大王比赛”等,让学生乐学、会学。

6

推荐第6篇:运用讲授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讲授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适用性: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是关键。 启发性: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 趣味性: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讲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他们集中注意,积极思考。 整合性:与其他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时要扬长避短。

推荐第7篇: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教育投人的增加,多媒体教学正逐渐走进课堂。可是,如果运用不当,不但不能达到顶期效果,甚至带来相反的效果,违背了多媒体使用的初衷。

多媒体毕竟是教学的辅助性手段,它既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也不能藉此轻视课堂教师语言、态势、板书和教具。我们为了教学才使用它,而不是为了使用它而教学。就目前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情况来看,一些本来可以几句话说清楚的问题,也要用多媒体对大量复杂文字、图表进行展示,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恰当的。如果直接用语言、文字、图形等形式就能表现清楚的内容,就不需要也没必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影像资料、制作动画来教学,否则,就会事倍功半,被多媒体所累。有位数学老师从教几十年,练得一手绝活,他画圆不用圆规,信手一划,—个标准的 圆就出来了。这一手,折服了多少学生!假如非让他用多媒体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吗?教学的魅力往往就在教师的独到之处,假如不问青红皂白全都用多媒体代替,这就是买椟还珠的做法。

运用多媒体时间不宜过长,应真正从实际需要出发。

多媒体教学的确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人认为,使用多媒体越多越好,效率越高。有些教师往往把课堂教学变成课件演示,幻灯片一张接一张,屏幕上的内容变换频繁,走马灯似的.学生们应接不暇,对知识的感觉模模糊糊,有的甚至思维凌乱,心生厌烦。因此,使用多媒体应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有选择地使用。不宜过多过滥,更不宜长时间甚至整节课使用。运用多媒体要讲求实际效果,不要华而不实玩花样。

制作多媒体课件,要看教学是否真正需要,而不能一厢情愿加入信息量。有了文字就非要图表,有了图表就非要图像,有了图像就非加入音频和视频不可,结果教学课堂上热热闹闹,实际效来却反而不好。实践证明,附加信息和无关信息过多,虽然加深了对学生的感知的刺激,但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了教学的负效应。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因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而被削弱。

虽然教学课件已经事先做好,但不是说在课堂上教师只要在教师用机的位置上单纯地演示课件就可以了,这样可能会出现学生看了很多,听了很多,却不知道要学什么,而产生教学的负效果。其实,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用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突破重点难点,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不易解决的问题的。教师应该凭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生动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感染,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到新的教学当中去。另外,事先做好的课件受制作思路的限制,用于课堂灵活性可能较差,有时会限制教师的临场发挥,教师课堂把握的艺术性就难于表现出来。教师绝不要因受课件的牵制而不敢改变原来的思路。有时也可事先准备一些幻灯片和实物,利用投影仪来解决这个矛盾。

解决好课件的播放速度与学生记笔记的关系问题。

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板书的同时学生也就让学生完成了记笔记的过程;但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由于教师不需要板书.就可能出现学生记了笔记忘了听课,听了课又忘记了做笔记。教师最好能事先把课件以讲义的形式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专心听课而不用再想着记笔记的事情了。或教师尽量调节好演示课件的速度,留下学生思考与记录的时间。绝不要一味赶时间。

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带动了现代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传统教学也有着多煤体教学无法替代的优越性。例如,重点知识、公理、定理等,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写在黑板上,贯穿整堂课的始末,可以在学生眼前不停地出现,从而加深了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里的印象。如果用屏幕替代黑板,屏幕内容常常变换,学生感知反而模糊。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使用,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要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学生通过教师的课件演示,当然可以学到知识,但有时也容易与实际脱离。如果能让学生亲自参与课件的操作或参与课件的制作,那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知肯定会更加深刻。而且这样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使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近几年,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教学的推进,多媒体辅助教学出现了多用、滥用、乱用的现象。我们要尽量克服电脑网络热给教学带来的干扰。虽然,一个新事物的推行少不了过激行为,但经过教训与经验的积累,人们往往会变得审慎和理智。我们既不应该因多媒体使用过程中的偏差就否定它的作用,也不应该因为它是新鲜的东西就赶潮流式地一窝蜂上。如何搞好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衔接与融合,相互取长补短,当成为眼下紧迫的课题。

推荐第8篇:朗读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朗读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内容提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朗读是对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的吸取,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手段。对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来说,朗读是一种高效的综合;对学生来说,是主动性、主体性甚至是创造性的生动活泼的显现。因此,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时间,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这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精神情操,发掘知识瑰宝,提高鉴赏与成文能力。

关键词:朗读 听说读写能力 目标 方法 过程 汉语教学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一、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就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汉语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从实质上讲,朗读是一种以书面文字为依据的全面运用语音知识技能的活动。朗读是汉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最经常、最主要、最关键的一项内容,是讲解课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 1.朗读是一种“说”的形式

朗读是将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语言形式的一种活动,属于“说话”的范畴。它要求朗读者将文字符号通过发音器官“说”出来,因此是一种语言输出形式。 2.朗读是一种“读”的形式

朗读是一种语言的输入形式。因为朗读者只有通过视觉“看”到文字并将之转化为相应的语言形式才能进行朗读。朗读中除了眼、脑以外,还有发生器官的参与。从读的目的来看,朗读除了要获取信息,有时还是为了传递信息。 3.朗读是一种“听”的形式

朗读者在朗读的时候,将无声的文字符号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在这一连续的过程中,朗读者本身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会听到自己发出的语言信息。

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朗读是一种多感官并用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形式。因为朗读需要用眼看文字符号,因此是一种阅读的输入形式;朗读又需要用“嘴”来说,因此又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输出形式,又因为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输出形式,朗读者本身又会“听”到自己所发出的语言信息,所以朗读还是一种语音输入形式。“看”和“听”表明朗读是一种语言输入形式,而“说”又表明朗读是一种语言输出形式。总的来说,朗读是一种语言信息处理和转换的过程。 它对视觉感知的语言信息加以理解和加工,再将信息内容转换为口语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人的言语观察、言语听觉和言语动觉(说)都能得到锻炼。

二、朗读与语言四技能的相互作用。

语言技能不同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是运用语言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是个人心理现象。语言和言语之间最本质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二者掌握的途径不同。语言可以通过直觉力掌握这种语言的言语来实际掌握,这就像儿童掌握母语一样,在掌握言语的基础上掌握相应的语言规范。同样语言还可以在学校条件下通过理论学习来掌握。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有关语言体系的知识,但并不能作为交际工具使用。至于言语,则它只能通过相应的实践来逐渐掌握。作为言语交际技能的听力只有在大量接触现实的言语的条件下反复实践练习才能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而朗读与听、说、读、写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朗读对语言技能的熟练掌握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听与说属于口语方面,读(默读)与写属于笔语方面;听和读(默读)属于领会式掌握语言,说和写属于复用式或活用式掌握语言。朗读既与笔语有关(读的是书面材料),也与口语活动有关(把看到的言语变成发声的言语);既与领会式掌握有关(感知理解笔语),也与复用式掌握有关(发声的言语可以为人感知和理解,从而通过朗读可以转达別人的思想而且可以背诵)。没有一种语言技能是单独存在的,各种语言技能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明显的是,朗读与听、说、读、写等技能都存在着联系。朗读不仅是一种“听”的语言输入形式,而且是一种“看”或“读”的一种输入形式。由于这些特征,朗读可以对外语学习者的听觉、视觉进行多渠道的反复刺激。因此朗读作为操练听解能力的一种方式,不仅对提高听力水平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其他相关的语言技能也会起到提高作用。

三、朗读的目标、方法和过程。教学时,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因此,朗读教学更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我认为朗读教学应体现在如下的方面:

1、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段,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问题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如此等等。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我在教文言文时,往往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动笔,在文中给生字词注音,给难读的语句标出朗读的节奏。然后让学生自已练读,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再指名个别学生朗读,要求读得准确而流利。接下去就引导学生来赏析文章内容,必要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最后要求学生整体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这样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并且每个朗读环节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活动。因此,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速度大大加快,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也大大加深。

2、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我教光未然的诗歌《黄河颂》时,就让自己示范朗读。那激情澎湃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以下介绍几种重要的朗读形式。

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如我教《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请七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来分别朗读童话中的七位人物的语言,学生那声请并茂的朗读使全班同学进入了情境,尤其是读到皇帝的新装被小孩子揭露出真相后,部分学生皱了皱眉头,显示出对皇帝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丑恶行径感到可悲。分角色朗读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可让个别男女生分角色读,可让几个小组的学生分角色读。

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

诵读,即背诵。这种朗读方式也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3、朗读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这是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我在教《最后一课》时,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轻声跟读。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说说各自对文章的理解,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的主体角度来看,一般先由个别读,再到小组读,直至齐读。如此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指导,让学生易于接收,也体现了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四、朗读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是搞活汉语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语言是词汇、语法、语音构成的复杂系统。严格地说,书面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因为欠缺了一个语言的重要音素即语音。语音所包含的语气、语调、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书面语言都将受到局限。而朗读作为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不仅可以把语言完整地、艺术地表达出来,而且还能运用语气,语调等传达出那些“不可言传”的蕴藉,“意在言外”的储蓄。

1.朗读有利于提高理解能力

通过朗读,学生能够体会到课文的内容、神韵、风格。朗读是考查学生理解程度最简洁的手段。学生对课文文句、情节、结构、情感的理解,都可以通过朗读来判断。同时朗读又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教师或学生朗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大大强化对课文的理解。

2.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

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可以积累语言材料——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具体地说朗读使学生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和作文能力的提高。对此张中行先生指出:“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墨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3.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朗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这是因为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与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这些能力的提高表现在说话能力上,学生不仅话说得流利,而且说得也有感染力。由此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通常口头表达能力也比较强。因此课堂上的朗读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极为重要的正确的途径,是汉语教学和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综上所述,朗读在培养学生语言四技能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朗读教学。

总的来说,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注意创新指导,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想读、敢读、会读,在读中求知。并采用科学有效的朗读训练方法,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请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丁迪蒙.论朗读在语言文学学习中的作用[J].上海大学学报,2003年第十卷3期.[2]钱维亚.普通话语音·朗读·说话训练教程[J].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4月版.[3]张颂.朗读学[J].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8月版.[4]徐子亮.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J].华语教育出版社,2000.[5]朱纯.外语教育心理学[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6]吴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J].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7]张伯昌,韩树培.听说读写教学研究[J].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8]周小兵,宋永波.对外汉语阅读研究[J].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推荐第9篇:趣味识字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趣味识字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趣味识字是指根据汉字结构的特点,通过对汉字结构部件的解析、猜字谜、编儿歌、讲故事、做游戏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的一种识字方法。让课堂充满情趣,这不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识字教学的需要。追求情趣是为了追求更高效的识字,认识更有生命活力的生字。因此,在识字教学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踏入学校大门,他们的记忆能力和生动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对生动的、直观的、有趣的知识就比较容易接受。在识字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教学法。借助生动形象的图画或利用实物帮助教学,让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条件的可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字图相结合制作成动画的形式,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获得鲜明生动的印象,使枯燥无味的语言符号变为听说读写的活工具。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其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注意力也不能长时间集中,他们往往在这个时期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学习生活。同时,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主动接近它,认知它,掌握它;而对于没有兴趣的事物,会产生厌倦甚至抵触情绪。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即便是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如果长时间反复接触,他们也会失去以往的兴趣。再加上识字教学又有一定的枯燥性,不免会给我们的识字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用几种有趣味的教法穿插并用,把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与学以“兴趣”为纽带有机地统一起来,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二、不能纯粹地,盲目地为了趣味而趣味。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直观形象的因素,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借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在观察、联想、比较、思考、游戏中

生动愉快地识字,有效地激发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其思维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从而使识字教学事半功倍。

要使识字教学情趣化,而又不是纯粹地、盲目地为了趣味而趣味,应考虑以下几点。

1、趣味与实效相结合

教学中,认字方面着重抓好两方面:一方面是为了追求识字过程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形式并有机结合加偏旁、换偏旁、拆解组装生字等方法,有时也引导学生编成谜语、儿歌、故事等方法来认字。另一方面根据每篇课文生词的难易程度,抓住重点,写读相结合。写,学生熟悉字形,了解构成这颗字的各个部件,掌握字形。多读,放在更多的语言环境中认读,掌握字音。从而提高识字实效。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如果说语文教学是瓶子,那么,识字教学就是颈瓶。目前,还有许多老师只围绕教材上的识字量打转,绞尽脑汁。为了提高识字效率,教学中,进行两条腿走路:课内教材为主,课外开放为辅。在掌握教材的生字过程中,把视野、目光延伸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认字,做生活的主人。

3、识字与阅读相结合

现行教材编排的最突出的一大变化:识字教学由原来的“认写同步”变为“认写分开,多认少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识字提速,”是小学生及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

根据课标的安排,小学低段侧重解决识字问题,小学中段侧重解决阅读问题,小学高段侧重解决阅读、习作问题。识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阅读和写作。因此,低年级安排大量识字是对大量阅读的保证。因为识字量大了,才可能大量阅读,只有阅读量大了,才可能高质量地表达。

明确教材这一编排的目的后,在识字的同时,注重将所教内容放入一定语言环境中去,把字、词、句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而且在教完后也要及时为学生创设

练习和运用新知识的机会。把学过的字要力求在阅读和写话中经常运用,这是复习巩固生字的重要途径。用多了,用熟了,就能“生巧”。

4、识字与写字相结合

在识字教学中,最难把握和落实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写字。因而,老师指导写字的效果较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关键的是老师们淡化写字的要求,对写字的指导不够重视,在课堂上缺乏指导,缺范写,甚至有些老师把写字挤出课堂。近年来,一些老师肯抓识字的过程,对写字这一难点也落实到位,做到了识字与写字有机结合,因此识字与写字的效果良好。

总之,趣味识字的方法是很多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同时采用趣味识字的方法也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更不能纯粹地,盲目地为了趣味而趣味。

推荐第10篇: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从事历史教学工作二十多年来,从最初依旧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写教案,到如今更加注重进行教学设计,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下面简单谈谈我觉得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点问题,和大家交流。

教案的编写侧重的是教师为主体,是教师要完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而编写的方便自己教的方案,编写者很少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只要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及作业、课后反思等就可以了。而教学设计则要从学生的认知程度等因素出发来设计一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参照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所以教学设计的内容要包括: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学情状况)分析,教学目标(制定依据)、重难点(设定依据),教学过程,是重点,要说明各个环节的内容,各环节的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反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如何处理等,最后是课堂小节和作业。总之,教学设计要写出设计者的设计意图。

(一)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单元(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生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并挖掘教材,设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过去写教案的时候,直接写出老师要采取的教学方法,但是在高校课堂改革中,基本上,教师的编写的引领学生学习的导学案,已经很直观、清晰地将引领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呈现出来了,而且较之以前教案中提到的教学方法更具体,更适合学生的操作。在教学设计中,导学目标的设计,针对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 1

有没有完成任务。 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依据课表要求和教材内容、学生现有情况来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 教学过程

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存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 (五)达标训练

达标训练题的设计要明确设计意图,比如 选择题突出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与掌握;材料解析题突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答题突出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评价能力。

三、课后反思

主要内容有① 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 ②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③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 ④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以上就是我对历史教学设计中应注意问题的点滴感想和做法。

第11篇:朗读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朗读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梅河口市海龙镇挺进街 电话:15843573581 13843103182

张文博

内容提要:

朗读课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朗读能力的培养,而这种朗读能力的培养必须注意一些实际的问题。这些实际问题就是朗读的发音吐字要正确、清楚;朗读的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朗读的语速、语调要恰当、自然;朗读的语言要流利、生动,朗读要注意语音规范,并且掌握技巧。这些应该注意的问题解决了,朗读教学的朗读能力培养也就成功了。

关键词:朗读

注意问题

技巧

朗读课是中学语文课的一个训练课程,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课程。朗读课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可以说,朗读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在朗读课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识字、解词、理解句子,特别是写作、交际的基础,对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谓朗读就是放开声音去读,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发出声音,与发音器官同时参与活动,朗读就是要把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书面语言再恢复为有声的语言,用声音再现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它一方面涉及到朗读的技巧,同时

又涉及到对文章的领会程度。因此,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单靠几节朗读课就能训练提高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朗读课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朗读的发音吐字要正确、清楚

发音正确。发音正确、清楚是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一是说不能把字音读错,对形近字要注意分辨,对多音字要按字意确定读音。比如:“曲折”中的“曲”读“qū”第一声,不能读第三声。对不认识的字,不能瞎蒙,对读不准的字要勤查字典。

读音清楚。读音清楚就是要求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读得清清楚楚,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声母读得短促有力,韵母读得充沛响亮,声调要准确到位,音节要界限分明。不然的话,吐字不清,模模糊糊一大片,文章的内容也表达不清楚,思想感情也表达不出来。另外,朗读时还要注意不能丢字,不能加字,也不能字句颠倒或错行。

二、朗读的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

轻重,是指词、句、段中轻重音的变化时表达意义的一种手段,这在字面上是无法看出来的,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表达出来。因此,在朗读中要准确地掌握好轻重音。

朗读中特别需要轻读的地方不多,除了有些词语中的词头词尾读轻声外,主要的还是一些特殊的内容。如表示安静、轻微等方面内容时,可读轻一些,例如:“广场回音:‘呵,轻些啊,轻些,他正在中南海接见外宾,他正在政治局出席会议„„’”这段文字不能读得太重,文字中需要读重音的地方比较少。

在朗读教学中,重音具体可分为词语重音、句子中的语义重音、感情重音等。词语重音有一定的规律,也是一种语言习惯,一般是固定不变的。如:“钢笔”重音在“笔”上,“石头”重音侧重在“石”上。语义重音一般都在词句中表明事物的属性的内容上。感情重音是根据句子表达感情的需要,而重读的音节。比如:“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里作者赞美“小蜜蜂”,对“小蜜蜂”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要重读。有时因感情充沛要重读的,不只是一个音节,一个词,有时是整个句子。比如:“家乡啊你变了,彻底的变了,曾留有我童年足迹的羊肠小道没有了,展现在眼前的是宽敞的公路,社员新屋,小水库里碧波荡漾,映着蓝天„„.” 在这段句子里,有很多是重音。

停顿,就是朗读过程中词语、句子之间的间歇,也是语音节奏的一种具体表现。朗读中的停顿,不仅是换气的需要,也使控制语速、转换情绪、正确表达语句和段落含义的需要。停顿的一般规律是段落停顿大于句子,句号、问号、叹号的停顿大于分号和冒号,分号和冒号的停顿大于逗号,逗号的停顿大于顿号,顿号的停顿大于句子中词语间的停顿。

一个词语的几个音节之间,不易有明显的停顿,如果停顿处理不好,读破了词语和句子,读断了章节,就会破坏文章内容的表达。如:“碧/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把“碧蓝”、“天空”、“金黄”三个词都给读破了,不但听起来别扭,而且意思也很难理解。再如,“5加/2乘以3”得数应是11;若读成“5加2乘以3”得数则

变成21了。

停顿可分为句逗停顿,就是按文中标点符号的要求停顿;语法停顿,是指句子中语法成分之间的停顿。还有逻辑停顿,即为了突出或强调某一个事物而停顿。如“叶/没有枯”,“叶”后虽无标点,但应有稍大的停顿,以突出“叶”。还有感情停顿,是属于表达感情的需要而停顿的。如:“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这种停顿就突出了对蔡芸芝老师深厚的感情。另外,还有结构停顿,是层次、段落之间的停顿一般比较长一些,以便在读中能把文章的结构关系体现出来。

三、朗读的语速、语调要恰当、自然

朗读的速度是指读的过程中,音节频率的快慢;朗读中的语调就是根据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的不同形式形成的不同声调。

(一)在朗读中,要根据内容掌握语速

朗读时的语速需与情绪相适应,根据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语速的快慢在文章中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朗读中句子的语气、语调是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段。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来表达,就可以表示出不同的意思和感情。如:当你把借的书还给同学时,同学可能问你:“看完了?”句尾语调下降,语气平缓,表示肯定。假如你的同学不相信,可能再追问一句:“看完了?!”语调上升得更高,疑问的语气更强烈,表示一种不相信。你则回答:“看完了!”语气肯定,不但不容质疑,并且带有一种自豪感。一句“看完了”,使

用四种不同的语气,表达了四种不同的意思。

(二)在朗读中,要根据体裁掌握语速

《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在选编朗读测试材料时,为了保证文章难易程度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选了很多篇记叙文。因记叙文大多是记事、记言。一般来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句子的语调主要是根据句子表达内容的需要来决定。一般表示兴奋、喜悦、紧张、激烈内容的用高调,表示悲伤、惭愧、平静、清凉等内容用低调等等。我们应该知道,句子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教者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强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调变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几种:

1、高升调。高升调多在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句子里使用,或者是在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使用。朗读时注意前低后高、语气上扬。

2、降抑调。降抑调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里。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一般也用这种语调。朗读时,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

3、平直调。平直调一般多用在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句子里。朗读时始终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

4、曲折调。曲折调用于表示特殊的感情,如讽刺、讥笑、夸张、

强调、双关、特别惊异等句子里。朗读时由高而低后高,把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一种升调曲折的变化。

在朗读速度方面,虽然没有明确的标准,但也不能任意乱读,最重要的是依照文章的内容要求来考虑语速和语调,让别人听清楚、听明白,有亲近感。因此,速度就必须限制在一定的频率之内。根据汉语的特点,一般的朗读,以每秒钟4个左右的音节为宜,过快了别人听起来就会感到吃力,甚至听不请。从文章的内容上的要求看,一般来说,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要读得慢一些,诗歌内涵比较丰富,语言又精炼,读快了会使人没有回味的余地,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另外,文中的景物描写,特别是静态的描写,比较伤感的场面,情绪低沉的语言,读的速度也都要稍慢一些,给人清晰的印象,能与文中的内容和气氛相一致。而那些比较紧张的场面,快速的动作,迅猛发展的局势,激动人心的情节,以及人物急切的呼唤,热烈的争辩,愤怒的谴责,慷慨激昂的誓言等,读的速度都要快一些,这样才能表达出当时的情况,制造出相应的气氛。例如:朗读《口技》一文,第一段是简要介绍情况,中速朗读;第二段介绍口技人表演半夜醒来安顿孩子的情形,朗读速度可稍放慢些;第三段写表演全家人重新入睡,语速可进一步放慢,造成一种松缓的气氛;第四段写表演半夜失火的情况,十分紧张,朗读的速度应骤然加快;最后一段,真相大白,气氛和缓,朗读的速度可恢复导第一段的中等速度。

四、朗读的语言要流利、生动

流利、自然、生动,除了靠对课文的熟悉和朗读技巧外,还有赖

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领会。只有真正懂得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并在感情上能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真正读好,这种流利、生动表现在朗读的自然、得体,即读得不死板,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念,而是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把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充分地表现出来,声音流畅,语气真实,听起来跟平时说话一样,给人没有做作之感。

朗读的生动主要体现在喜、怒、哀、乐、爱、憎的感情表达上,能够把作者的感情体验和复杂的心情通过声音充分表达出来。

五、朗读要掌握基本技巧和语音规范

(一)学会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呼吸。

一般采用的是胸腹式呼吸法。它的热点是胸腔、腹肌都配合着呼吸进行收缩或扩张,尤其要注意横膈膜的运动。我们还可以进行缓慢而均匀的呼吸训练,体会用腹肌控制呼吸的方法。

(二)发音应保持最好的音质。

因为,发音的关键是嗓子的运用。朗读者的嗓音应该是柔和、动听和富于表现力的。为此,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嗓子,不要长期高声喊叫,也不要由于饮食高温或过于辛辣而刺激嗓子。还要注意提高自己对嗓音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再者,还要注意调节共鸣,这是使音色柔和、响亮、动听的重要技巧。

(三)掌握吐字的技巧。

这样能使发出的声音圆润、饱满。一要熟练地掌握常用词语的标准音。朗读时,要熟悉每个音节声母、韵母声调,按照他们的标准音来发音。二要力求克服发音含糊、吐词不清的毛病。三是发音吐字速

度不要太快,练习基本功。

另外,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前面已经提及就不再详谈。

(四)普通话朗读要注意语音规范

朗读中除了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读外,还要求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要求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

(1)注意普通话和地方方言在语言上的差异。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区别总结。单是总结还不够,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每个汉字的不同意义,从不同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即可。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由于字形相近张冠李戴地读错,这种误读十分常见。

(4)注意异读词的读音。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音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为了使这些读音规范,国家于50年代就

组织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并对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进行了审定。历经几十年,几易其稿。1985年,国家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要求全国文教、出版、广播及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在使用《审音表》的时候,最好是对照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来看。先看某个字的全部读音、义项和用例,然后再看《审音表》中的读音和用例。比较以后,如发现两者有不合之处,一律以《审音表》为准。这样就达到了读音规范的目的。

(五)要把握作品的基调

首先要熟悉作品。从理性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透彻的理解所要朗读的内容,才能由深切的感受,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调与节奏,正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第一,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第二,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这是深刻理解作品的关键。 第三,根据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熟悉作品的内容和结构。

(六)设计朗读方案。

就是深刻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如何通过语音的具体形象把原作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第一,要根据不同文体,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以及不同听众对象等因素,来确定朗读的基调。

第二,对整个作品的朗读方案应有总体考虑。例如:作品中写景的地方怎么读?作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怎么安排快慢、高低、重音

和停顿等。

总之,朗读课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课程,朗读则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朗读就是放声朗读,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的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的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那么,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它是对一个人普通话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形式。如果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懂得朗读中应注意的问题,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取得好效果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电信网《中国播音》

2、中国电信网《朗读的技巧》

3、牛运清《朗读诗与诗朗诵》

4、胡裕树《现代汉语》

第12篇:写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写字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写字教学是基础,教师要重视做好小学语文写字教学工作。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一、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其中一项基本功是写一手好字,因为写字不仅是教学的一种需要,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意书写的姿势,握笔的姿势,把握好汉字的结构笔顺,展示给孩子们的是一个个端正规范,让人赏心悦目的汉字。学生便能以教师作为榜样,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教育。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写字的第一课就要教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这是写好字的基本功不仅有利于学生把字写端正,保证书写的速度,而且有利于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保护视力,才能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成长。所谓的正确姿势:双脚踏地,上身保持正直,保持心平气和。

三、讲解字义

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字的笔画、结构、笔顺,却忽略了字义,这样学生不能理解这个字。不能理解字,就不能写好字。我们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字,对这个字产生兴趣。

四、注意培养孩子的写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孩子讲讲古代人勤练书法的故事,欣赏一些书法作品,如王羲之、毛泽东等,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这样有

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陶冶书法灵性,让学生感受汉字书写的乐趣。又如进行写字竞赛活动。我曾经做过一课有关汉字历史渊源的课件,学生观看后,非常的惊奇、兴奋,伴随着历史故事的引导,逐渐对汉字有了深刻的了解,看到曲折的线条,飞动的字符,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比简单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五、学写字要先学做人

“字如其人”字写得正,则人正。要学写字,首先要学做一个正直的人。

第13篇:小学英语语法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小学英语语法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新课程改革已提出改变传统语法教学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的讲解、传授,淡化语法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淡化语法不等于不讲语法。所以我认为在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从小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

所谓意识,是指自觉的心理活动,即人能够自觉地以知识、概念、思想等观念形态在头脑中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并且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体现出人的主动性。而语法意识是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不知不觉地实现对词和句表现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让我们看下面的实例: 三年级Unit 10补充习题

Listen and judge: 图片显示一纸盒牛奶,听力内容为 A: Some milk? B: Yes,please .一位学生回答说:我认为是错的,理由是milk后面没有加s,我们所学的Some cakes \\Some eggs 后面都有s 。这个孩子有可贵的语法意识,他已经注意到some后面是可数名词的复数这一语言形式。有些老师会认为

三、四年级的孩子还小,语法对他们来说太深奥,就忽略语法意识的培养,其实不然,在此阶段的教学中,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准确的理解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的含义,some后面既可以加可数名词也可以加不可数名词,但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们感知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是有区别的,名词有单数与复数的区别。如果在孩子刚接触英语时不逐一渗透相应的语法知识,何时渗透呢?语法意识对指导儿童开展语言交际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让语法教学充满生动性、交际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用概念话的语法术语,或更多的运用演绎法来开展儿童语法意识的培养并不恰当,这就要求我们利用课堂,更好的使用教材,让孩子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通过运用演示、模仿、故事、对话和其他活动形式的教学方法,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不知不觉地实现对词和句的表现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3、运用归纳法,促进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仅仅依靠单纯的模仿来学习英语是远远不够的,语言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可以使学生越学越明白,越学越轻松,从而激起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师先向学生逐步渗透具体的语言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分析并找出规律,归纳和总结出语法规则,使学生对某一语法现象理解更透彻,使语法更容易被学生掌握应用。如基数词变序数词的规则。

第14篇:少儿武术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关于少儿武术教学中注意事项的探讨

马小龙 徐萌

1、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 河北 廊坊 065201;

2、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100038)

摘要:少儿武术教学对中华武术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武术传承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结合多年来少儿武术教学的实践经验,主张在少儿武术训练中,除了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训练规律外,还应针对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等特点进行科学的教学训练。培养少儿高尚的武德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少儿全身心发展。

关键词:少儿;武术教学;注意问题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学校武术教学又是推广、普及和发展武术的重要基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除了遵循一般教学原则外,还需要根据少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实现武术技能水平和心理能力的稳步提高。

一、根据少儿生理特点,在武术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培养良好体态,控制力量训练

少儿的骨骼发育还不完善,因此骨骺比较柔软,软骨成分多,所以骨硬度小弹性较大,不易折断但易弯曲变形;关节窝较浅,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的韧带较薄弱、松弛,故少儿的关节伸展性与活动范围较大,灵活性与柔韧性易得到发展,但关节牢固性较差,在外力作用下易脱位;收缩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但易恢复。所以,我们在武术教学中应注意:各种动作的正确身体姿势的培养,养成良好体态仪表,防止“螺圈腿”等骨变形的现象。力量训练中,应多采用伸展练习发展力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负重力量训练可逐渐增加。少儿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力量应均衡发展,各项素质搭配练习,特别应加强他们的柔韧性练习,为以后的教学训练打好的基础。

2、以基本动作教学为主,减少耐力、静力训练,练好基本功

根据少儿身体各方面要素我们得知:由于精神调节不够完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故心率较快,但呼吸阻力较大,呼吸肌力量较弱,所以肺活量较小;同时,

由于少儿氧运输功能较差,最大通气量和摄氧量都较低,故在运动训练时,通气量的增加主要靠呼吸频率的增加来实现。根据上述特征,在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中,我们应该注意:少儿不宜过早的从事专项、耐力、静力训练。在武术教学训练中,应以武术的基础动作教学训练为主,以平和的简短的武术套路组合进行教学与训练;以动作的速度要求为主,如冲拳、推掌、踢腿速度等;应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科学的运用间歇训练、重复训练等方法;适当发展难度动作。

3、掌握好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

少儿武术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要有长远规划,合理搭配,力争科学地控制教学与训练全过程。在早期教学与训练阶段,以全面身体素质练习为主;以发展各种运动能力和机能能力为主;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以武术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为主,并结合简单的踢腿、冲拳、抡臂等,并注意专门发展柔韧、协调、灵活性等素质。随着少儿武术运动员的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年龄的增长,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比例逐渐加大,基本功训练的内容增多,难度增大,要求逐渐提高,应围绕专项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如力量、柔韧和速度等进行专门性训练。

4、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少儿的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不完善,兴奋过程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动作和技术时,大多凭兴趣;学习和掌握动作较快,但多余动作或错误动作较多,其神经细胞工作能力低,易疲劳,但恢复较快。所以,我们在武术教学中应注意:避免单调的重复和静止性的活动;在进行套路动作练习时,应穿插比赛或游戏;安排短暂的休息,以免出现疲劳提高他们的兴趣;在传授新的动作技术时,应以模仿性质为主,少讲解多示范;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的能力,全面发展各项基本技能。在少儿武术教学时,教师或教练员不应求快、花、多,应练好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产生错误动作时,教师或教练员要有耐心,作到预防在先,及时纠正。

二、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其他重要问题

1、加强武德教育,以鼓励训练为主。

少儿正处于武术打基础和积极提高的有利时期。所以,在进行少儿武术教学中,要不断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训练动机,培养他们高尚的武德、优良的

作风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全面掌握少儿的心理特点,以鼓励表扬为主。教师或教练员需及时发现少儿的优点给予表扬。教学实践证明,少儿训练时喜欢听到表扬,这样会使他们信心倍增,增强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

2、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训练成绩和效果

少儿在武术教学和训练中的表现欲望强烈,有迫切完成训练的心理,并希望知道自己的成绩和效果是否得到教师的肯定。所以,在教学与训练中,教师如果能使他们及时知道教学与训练效果,就能使产生的错误技术动作得到纠正,从而创造教学与训练的良性循环。例如,在基础动作马步变弓步冲拳练习中,一组不计数,不要求质量,每天都完成;另一组,看质量,并在训练中严格要求,及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优点,登记各次成绩和次数。两组练习相同时间后,测验结果表明后一组的效果好于前一组。实验证明:知道效果,会训练出更好的成绩。

3、创造优良的训练情景,激发学生竞争意识

在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充分调动已形成的潜在学习和训练的需要,创造优良的训练情景,激发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教学与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的更新和变化;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趣味性游戏等等,都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训练的积极性。少儿武术专项教学与训练是为比赛做准备的,在教学与训练中,应多采用单练的形式,让他们充分体验赛场情景,培养克服外界环境干扰的能力,同时增强自信心,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充分掌握少儿的心理与生理特征,耐心教授与不断创新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案并得以较好的施行。

参考文献:

[1] 高家兴.浅谈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应注意的问题.《新西部》,2008(20):212-213.[2]周鑫.少儿武术教学的理论探讨.南昌高专学报.2008(3):155-156 [3]陈春秀.浅谈少儿武术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湖北体育科技.2010(1)122-124 [4]王涛,田爱忠.浅析影响少儿学习武术的心理因素.搏击 武术科学.2006(8)60-61

第15篇:高一历史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高一历史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兰州一中

袁彦

进入高中,学生学习的科目数量增加、容量增大,学习负担更加繁重了。如何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下面就高一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谈几点个人的见解:

一、上好导言课,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变

初中阶段历史课现今已直接影响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现行初中教材是按照通史形式编写的,学生只有学好通史知识,知道上下五千年的基本史实,才能掌握、理解深层次的知识。目前,初中历史已经纳入中考范围,这使得初中生的历史水平整体得到提高。然而,初中历史课仍然是老师、家长、学生不重视的一门学科,存在教学过程的间断性,应试突击性的问题。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高一初期,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历史课的地位,不懂得如何去学习、运用历史知识,更不能实现历史教学中育人陶冶情操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教材由原来的通史变为专题模块史。在必修模块中,必修一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历程。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的政治活动,而政治活动又总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人类政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重要历史人物。因此了解这些重大的制度、事件和人物,探讨它们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历史必修课程政治模块的重要目标。必修二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进程中的重要史实。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的社会生产或经济活动总是与一个社会中的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以及经济活动的效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把握这三个基本要素也就把握了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人类的经济活动一方面创造了社会财富,另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它与政治活动、思想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学习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历史,要关注经济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感受人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也要认识到它与人类政治活动和思想文化发展的联系。其中的世界史部分相对于旧教材又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内容。高一阶段历史教材的知识是基础,是重点,也是难点,又是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和选修学业水平测试中占比重较大的部分。因此,教师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变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提高高一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为今后的历史教学做准备。

这种形态转型包括学习观念转型、考试观念转型、学习习惯转型、学习方法转型等。

1、学习观念转型

老师在高一第一节历史课上就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把原先思维中通史概念,哪怕是一知半解的概念作为基础,使学生尝试接受高中模块史的模式,使其逐渐适应高一历史学习。教师从总体上向学生介绍高中历史教材的构成特点,使学生明白自己将要学习、理解和运用什么,使学生对历史课重视起来。

2、考试观念转变

考试观念对于现在学生和家长的影响很大,是否属于必测、必考的科目直接关系到家长和学生的重视程度。初中阶段考试形式是开卷,这种观念在高一开学初期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要让学生了解高中历史学科的考试形式虽然是开卷,但所有学生都要参加学业水平的测试,所考成绩与高考录取是挂钩的,在文科考试中也是必考的科目,这样使学生端正学习历史的态度,加强对历史课程的认识。

2、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转型

高一部分学生轻视课堂学习,只是把它作为“学科调味品”。在学生看来历史可以不看、不记、不理解,考试时在书本上找一找即可。这是要纠正的。高中历史课要求学生重视掌握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会思考、会探究。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堂听讲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中学生不能只简单记忆知识点,问几题“我不会做的题目”,应该注重培养“老师为什么是这样呢?”“与我平时感觉怎么不同呢?”的思考方式。对于学习中“吃不饱”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课外“加餐”。学习历史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学生应该注重平时知识积累,如阅读相关书籍,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介获取知识,拓展知识面。

二、教师应提高课堂效率

高一历史课按照要求是每周2课时,这就要求历史老师能够充分利用40分钟,发挥个人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1、教师要有创新的意识,才能更好的提高创新能力。

2、要重视有效的课堂教学。一堂课有好的导入,可以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上课一开始就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艺术表演,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教师可以培养自己独特的方式以吸引学生。如:幽默风趣的语言、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视开端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发言,去探究,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教学效果明显。

注重学法指导。课前紧贴课标和教学要求,设置教学案,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这四种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重要。

针对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策略 。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应当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进行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教学评估分层。让全体学生都可以体验成功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能力的发展。

注重历史与现实结合。在教学中把历史知识与时事相结合,增强历史的实效性;与名胜典籍结合,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注重教学手段多样化,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可以使语言无法反映的历史情境得以再现,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教学时要善于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如生活展现、实验演示、表演体会及利用电脑、实物投影、电视、录像等多媒体进行图画展现、音乐渲染等等,这样可将枯燥、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适量的作业与测试

高一历史学科保证学生每天有15分钟的课后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包括书面作业、口头作业。以达到巩固知识,适应高考的目的。

4、要坚持写教学后记,自我反思,寻找自身的不足,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益。每次的教学后记可以让自己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并不断改进。

5、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开展“教师合作”。“教师合作”有利于发挥教师整体功能。通过集体备课,协同施教,实施教学过程的通力合作,使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引导教师进行合作教学,使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知风格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思维智慧上的交流与碰撞,从而达到一种“默契”,形成巨大合力,最大程度的提高教育的整体功能。 通过“资源共享”使全组历史教师不断进步,共同提高,特别是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三、注重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方法,学生转变了观念,学会了怎样学习。教师在教授时又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学习效率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既达到了传授知识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对高

二、高三教师的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历史学习起了铺垫作用。

第16篇:小学数学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1.设法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学生学不好数学,不能全怪学生,教师首先要找自己的原因,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从不懂教懂,从不会教会,学生答不出教师的问题,教师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没有漏洞。教师发现学生作业中的普遍性错误,先要自我检查,这样会使学生受感动,自觉去纠正错误。 2.铺设台阶,引导探索。 教学中适当地分解知识难点,合理划分课堂教学层次,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低向高一步步攀登,让学生尝到探索之乐、成功之乐。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时,首先要建立起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条件,即给他们一些铺垫性的容易解出来的问题。然后预先告诉学生,老师将要给你们一些难题(而实际上还是他们力所能及的题)。事后,当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信心因此增强,从而产生了再想解题的愿望时,教师再给他们一些稍有难度的题,这种做法对增强学生自信心会起到极好的作用。 3.抓好测试,善于训练。 学生对学习成绩是很敏感的,分数对情绪的刺激亦是很大的。特别是差生,他们因各种原因每次考试成绩普遍低,心理上受到的打击较深,为此,我对训练和测试大胆进行改革。训练时,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性格

和学习的基础等诸方面因素,将学生分成A、B、C、D四个程度组;A组独立练,B组指导练,C组讨论练,D组扶着练,并辅以激励的评价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之乐。测试时,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分类要求,分类评价,发挥测试的反馈功能作用。 4.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有些学生不愿自己动脑筋,一切知识等着老师“喂”。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开展了“四环一步”(预习——上课——整理——作业)的学习法讲座,让他们学会怎样预习、怎样上课、怎样整理知识、怎样做作业,知道只有忠实完成这四个环节中的每一环节,才能跃过章、段这一大步,进入下一阶段内容的学习。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掌握了学习主动权,才能使思维活动更加持久,更加深入,从而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并学好数学。

一、基础知识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不论什么时候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总是教学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状况是教师导学、导思的依据,教师要通过观察、对话、作业分析、与家长交流等途径,了解学生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能力水平、兴趣倾向,分析课堂反馈信息,了解阻碍学生学习的困难。 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形

成正确的数学概念,初步学会科学的思考方法。引进新知识要简洁、明了,要引起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揭示矛盾,从中提出新的课题。或者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中选取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提出新课题。 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元、角、分的角度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感到自然、不陌生。利用卡通书字典的价钱来引入求两本书一共多少钱,就把几元和几元相加,几角和几角相加,几分和几分相加。这就是笔算小数加减法的第一步: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当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时,学生就能理解到:分和分相加满十时,就是1角,就在角的这位上加1,就多了一角;当角和角相加满十时,就是1元,就在元的这位上加1,就多了一元;依此类推。这样,学生对小数的退位减法也就能轻松地掌握,不感到茫然,也不感到困难,因为他们在计算时想到了买东西找钱的情景。

二、培养能力要重视基本能力的训练 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因此,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既要循序渐进,又要突出重点,注意基本能力的训练。 如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加强基本计算训练,因为任何一个较复杂的计

算,都是若干个简单的基本计算综合起来的,如果基本计算的能力提高了,那么较复杂的计算能力也会随着提高。一般地说,口算与估算是计算的基本能力。随着各年级教学内容的不同,计算能力也有所不同。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有一个长期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通过观察、比较,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这是一种基本能力。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还要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简便算法或解法,以利于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出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真正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学以致用。要挖掘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有联系的因素,让学生做一做、量一量、验一验、用一用,学会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小组协作,动手操作“割”、“补”、“拼”、“摆”,自行探索,发现推导梯

形的面积公式。

四、要重视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从小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是“教书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严格认真、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并且持之以恒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还应从旁协助学生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尽量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力,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探究活动无疑需要问题的参与,否则无法进行探究与发展。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才可以驱动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学《圆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己提出问题思考:(1)圆可以转化为什么图形来计算面积;(2)转化前后图形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发现了圆的面积公式。在教学中,不妨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引导他们向老师提问题。引导学生质疑,帮助学生释疑,这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途经。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竟提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长方体有6个面,一个面4条边,为什么

长方体的棱不是24条,而是12条?”“一条棱有2个端点,长方体有12条棱,为什么只有8个顶点?”“长方体和长方形究竟有什么不同?”在讨论中,有一位学生对“长方体和长方形究竟有什么不同?”提出了一个颇为生动新颖的例子,他说:“我们在纸上画一个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即长方形,它有长和宽,没有高,我把这长方形剪下来,这时它就有了高,所以它是长方体了。”通过质疑问题,自由讨论,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数学课堂应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和挑战性,教师要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愉快,提高教学效率。

1、在教学方法上多加探索

2、该讲清楚的内容要讲的通俗易懂,要用最简单的词汇进行讲解。

3、备课的内容应要全面的、系统的、有计划的、丰富多彩的去准备。备课内容决定课堂教学的质量。如果我们讲课时,准备充分,教学计划完善,尽然有序,突出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学生就能很容易掌握所要传授的知识。

4、教师的外表要整洁大方。平易近人,语言生动,精神抖擞,教师应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穿

装打扮。教师在课堂上讲课能够精神有力,讲课生动有序,就能感染学生,与教师一起抖起精神,洗耳恭听。相反,讲课准备不充分,内容单一,学生就很容易分神,情绪低落,不想听你讲课,就会出现厌学、不愿学等现象。除此,教师为了上好课,显得自己又风趣,便在课堂上胡言乱语,将一些不着边的话,那么就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用语。

5、充分利用示范教学和电化教学手段。小学生是在具体的事物当中进行思考的,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示范教学和电化教学,同时,要注意示范教学的内容要和课题吻合。

6、利用启蒙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出小问题,开拓学生的智能。教师在利用此教学方法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层面,制定所要提问的问题等级,为后进生也提供答题的机会,通过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才能使精神等到解放,对学习知识从满信心。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我自认为能够成功的上好小学数学课。

第17篇:教学实施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学实施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应解决以下问题:

⑴ 在模块背景下,教学内容要以模块为整体,设计模块教学实施方案,教学活动围绕模块主题开展。倡导以任务型语言教学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⑵ 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探究符合新课程精神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⑶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并合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英语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变革。积极开发多样性的课程资源并加以合理的利用,以保障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

⑷ 改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教学。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培养也要寓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建议教师根据《标准》中教学实施要求,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法,提高词汇、语法、阅读的教学效益。 ⑸ 要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根据标准中的评价建议要求,努力实现评价主体及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和评价主体互动化,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⑹ 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教学要结合学生的需要,把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以教材为载体,帮助学生奠定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英语语言基础。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在不影响教材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替换、调整、补充或者取舍,以提高高中英语新课程实施的效果。

第18篇:选择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选择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新课改中,选择并最终确定好自己的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学实践中高效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把握恰当的“度”。选择教学模式,无论是“拿来主义”还是“自创”,最终目的都是追求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目前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学习表面化和教学格式化这两个误区:教学中机械照搬结构、形式,过分强调套用某种模式,忽略其精髓和灵魂所在,导致有形式无实质;过分强调环节、流程,教学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流于程序化,有其形而无其神,造成课堂学习形式化。

彰显教师个人风格。教学模式就好像人手中的手杖,年轻教师有了这样的手杖,从不会教学到轻车熟路地驾驭课堂教学,老教师有了这样的手杖,课堂教学会日臻精彩完美。课堂教学需要这样手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扔掉手杖,大胆地走自己的路。

教育的本质是成长和解放,教育应该让人获得更多的自由而不是给人更多的精神枷锁。教师应有选择教学模式的自主权,就像学生有选择学习方法的自由一样。过分强调模式的统一会使教师的思维变得固化、呆板,其个性也会被磨灭,甚至会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实际情况,根据学生思维发展、情感发展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的流程,有效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以一个或几个教学模式为基础,把有关教学模式的有效措施加以改造作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把教学要素组合起来形成一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结构。这种结构不同于任何一种模式,是依照实际综合各家之长而形成的新的教学方式,这是一个创造过程。实际的教学,一般都需要选择、改造、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这个过程更多是多样综合,而不是机械搬用。

第19篇:初中数学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出对于初中学生培养和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多挑战,在此情况下,教师必须要充分的把握教育改革的机遇,结合具体情况来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案的调整,全面的利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多元化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进行初中数学学习。在有效的兼顾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个性发展、能力培养、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彻底的将素质教育渗透贯彻到初中数学教学的每个阶段。

【关键词】素质教育背景初中数学教学问题

一、深入进行教学素材整合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必须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的进行数学思考和探究,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基于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入手,不断的对初中数学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创新,利用互联网络搜寻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也可以实际生活入手,引入一些与教学问题相适应的案例和事件。根据课堂设置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有效的筛选,全面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利用趣味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进行学习。在使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的同时,有效地增加课堂教学和学习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科学创建数学教学情景

教学情景依托于先进的互联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设置的教学目标引入一些形象、生动,且具有教育意义和情绪色彩的场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态度体验和精神体验,激励学生主动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做到温故而知新。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心理机能,同时也能显著的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基于此,教师需要正确的看待情景教学法,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和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并充分应用于现代教育媒体。

三、全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虽然初中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十分明显。在此情况下,教师就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当下的教学需求,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代替传统的统一式教学,有效的避免学生数学水平出现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必然会造成不同的学习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在一个班级中,肯定会有一部分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存在差异,有些可能会产生较多的困难。如果这些困难都要我们去帮助他们解决的话,一是没有多余的时间;二是效果也不如小组合作的提醒和帮助更感性和易于被学生接受。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小组同学之间的启发、互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他们中间所蕴含的潜能就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掘,有时还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渠道了解全班同学的数学层次,将6~8个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为小组学生安排相关的实践任务和探究活动。在这过程当中,还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特性,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螺旋递进式的问题或层层递进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入难、由浅入深的进行思考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数学探索和数学推理的乐趣,同时也能够全面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发散性思维。

结束语

为了确保初中数学教学课堂能够取得预期的成效,教师需要与时俱进的树立全新的素质教育观念,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特性和思维发展特点,巧妙的进行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在这过程当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讨论空间,鼓励学生不断的进行练习和交流,全面的加强师生双向互动教学。此外,还可以充分的引入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深入的进行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这样不仅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数学思维,同时也能够为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全面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20篇:教学设计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设计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教学,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教学问题的解决而开展设计活动,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为了编写教学设计方案而设计。

二、立足于正确的教学设计观。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强调方法的应用,从方法论范畴来思考设计教学,而不是以媒体观为指导,围绕教学资源展开教学设计活动。

三、注重教学设计的规范性。教学设计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的作用,使之发挥整体效应。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其特定的作用,都会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不能疏忽每一个环节的设计,使之能够真正为解决教学问题服务。并且,在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时要注意描述的规范性,不能似是而非,甚至产生错误。

四、重视教学设计的情境性。教学设计实践面向具体的教学问题,因此教学设计必然会受到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特征(尤其是非一般性特征)、具体的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设计时必须对具体的教学环境、内容、学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不能采用宽泛、空洞的设计方法和描述方式。

五、强调教学设计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设计的各环节应该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因此要注意整个教学设计方案的一致性,不要孤立地进行各个环节的设计;二是教学活动是教学策略的具体体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都要与所选择的教学策略保持一致,不能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六、体现教学设计的创造性。教学设计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在注重教学设计的规范化的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坚持灵活运用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设计过程作为教学设计的参考。

教学应注意问题心得体会
《教学应注意问题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