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个案研究报告 文档

发布时间:2020-03-03 14:16: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内容摘要:

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较为迅速,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挑战,而农村教师外流、分布不合理、质量偏低,结构不均衡等问题。新形势下,要解决农村教师队伍管理存在问题,必须加强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师资培训 关键词:农村教师? 管理难点? 对策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农村教育快速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动力,而农村教师管理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阻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必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强化培训。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还比较薄弱,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也亟待加强,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素质偏低、结构不够合理、编制标准不够科学等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农村教育的质量,从而影响了整个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学校的各项发展因素中,人的发展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校能否保持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农村教育是整个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难点,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实现农村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有力保证。

(一)农村教师不断外流。 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由于区域间经济的差异和人才流动的社会化,为农村教师管理带来一定困难。因而,“外流型”增多:素质高的中青年教师主要有三种去向:一是走出农村,进沿海、大中城市,谋发展;二是走出“师门”,进其他行业,谋出路。转行:到党政机关、其他事业单位任职高就;三是近几年退休人员增多,由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从社会录用的民办教师人数众多,大多数都在这几年退休,教师队伍减员严重,再加上这几年分配的人数较少,补充困难,主要原因是县区财力有限,保工资都存在困难。特别是大专、本科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

其次是“内流型”增加:一是走出公办学校,进私立学校,追求“三高(高工资、高福利、高待遇);二是由农村进镇区,由乡镇进城区,以至都市(趋城型);三是由离家较远的学校流向靠近家乡的学校(趋家型)。另外,农村教师除了“显性流动”外,还存在着“隐性流动”趋向。所谓“隐性流动”,是指有外流或内流的意向和情绪表现,但尚未构成现实的流动行为。较多的表现为:对教师职业的自卑感,对教学工作和学生感情的减退,以及工作积极性、责任感的变化;有的则“身在曹营,心在汉”。这种隐性流动倾向、情绪,对教学工作和学生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

(二)农村教师分布不均。

由于农村教师流动大,城区与农村教师分布上不均衡,农村教师少了,缺编现象严重,特别是农村中青年骨干教师少了,教育教学质量受到影响。集镇与乡村教师分布不均衡:重点学校人满为患,乡村教学点缺乏教师,有的学校任教人员不足,缺编的由临时代课教师来上课,无法保证教育质量,同时加重乡镇、村及农民负担。

(三)农村教师素质偏低。

录用层次低:现在农村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从社会录入的,有民办转公办的,从高中生中招录的合同聘用教师、从社会招聘临时代课人员。年龄编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狭窄,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相当一部分教师观念陈旧,教法落后,无法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面对新课程,显得力不从心。

学习培训少:由于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困难,几乎无机会参加业务培训或到外地参加教科研活动,加之学校无骨干教师,学无方向,学无榜样,学无示范。

职业观念缺乏:因受种种原因影响,有的教师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不进修、不学习、满足现状,撞钟式教学。学习无动力,提升学历目的是为评职称;教科研与自己无关,是教育专家的事情,自己无须去学习新理念,实践新课标;旧观念不及时转变,一味地应试教育,一味地传播知识,一味地主观追求浮躁的东西;责任心不强,职业意识淡薄;部分优秀教师在评优晋级、提拔使用后,就到了二线,不再任课,造成极大浪费。

(四) 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农村教师存在着学科专任教师结构不齐整,老、中、青年龄结构不合理,高中、初中、小学教师知识结构不配套的现象。

1、学科结构存在着专任教师配备不齐的问题,农村缺乏英语、信息技术、常识类(艺术、科学学科)等专业教师,有的学校无法开设,学生上自习课,有的学校只能由非业教师兼任英语、劳技、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差,严重影响着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

2、老、中、青年龄结构存在着老多,中、青年少的问题,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教学无激情的多,工作无压力的多,学习无追求的多。

3、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存在着知识结构不配套,存在着层层拔高使用的问题,高中教师缺乏从初中选拔使用,选择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的教师。初中从小学选拔使用,把那些学历层次较高、工作成绩突出的中青年教师选拔出来,教学初中的数理化,造成教师资格与岗位不一致,造成小学、初中教师师资质量严重下滑,农村本来就薄弱的师资力量越发薄弱,学校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二、农村教师管理问题的根源分析

剖析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事管理不活。为构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开放式人才管理,国家进一步加大了人事改革力度,人才流动体制逐步完善。可地方上却存在着体制不活,贯彻不力,无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没有迅速“建立健全起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能进能出,富有活力的教师管理制度”。

(二)教师待遇不高。农村教师待遇偏低。其一,教师队伍宠大,县级财政困难,负担过重,教师的工资、福利、医疗等社会保障建设还不够完善;其二,地区间经济差距较大,虽然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差距明显,经济不平衡,造成了人才流动的不平衡,致使经济发达地区人才密集,贫困地区人才匮乏;其三,民办学校在教师待遇上调整提高,与公办学校停滞不前形成很大反差,宏观上造成人才外流。

(三)继续学习不够。教师缺乏学习培训。宏观上,学校经费不足,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数量不能多,动作不能大,层次不能高,否则学校经济无法承受。主观上,教师主动学习、终身学习意识不强,缺乏职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四)师德建设稍薄弱。学校在注重了教师教学基本功和业务水平的培训,忽视了师德师风建设,部分教师职业危机感不强,竞争意识不浓,责任意识淡化,有的教师思想政治观念淡薄,缺乏理想信念,缺乏事业心,有些教师缺乏人文修养和教育关怀,这些问题给农村教师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影响着教师工作积极性,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

三、农村教师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在细致地查找问题,深刻地剖析原因的同时,我们要切实地解决问题,找出路求发展,积极工作,用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和适度超前的理念办教育,狠抓改革,用好管理制度,加强调节,建好教师供给渠道,注重学习,抓好教师培训,改善办学条件,想方设法为教师营造和谐、优雅、宽松、愉快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一)狠抓改革,用好管理制度。

教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教育部门在宏观管理教师的同时,必须赋予基层校长一定的人事管理权,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能,建立起齐抓共管的立体化管理网络。

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度约束人。加强对教师的考核与管理,培养责任意识、目标意识、竞争意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以高尚的人格来带动教师,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行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激励教师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深化教师的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人才合理地有序地流动,“以实行聘用(聘任)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优化小学教师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核心,加快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小学特点的人事管理运行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小学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要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实行教职工聘任制,实施教师工资结构制,建立保障制度,健全分配激励机制,严把教师资格入口关”。

(二)加强调节,建好供给渠道。 针对农村教育实际,为解决教师不足问题,可采取四个途径:一是聘用师范生、专科毕业生;二是鼓励教师重返课堂;三是加强调节,建立向农村流动的教师调节制度,可借鉴国外经验,实行城乡教师“轮岗制”,城市富余教师下乡支教,特别是将要晋升中高级教师职务,应存在乡村中小学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四是鼓励教师到农村小学任教,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实行倾斜政策,刚调入或进入教师队伍可以下乡任教,同时适当提高解决农村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为农村小学教师晋升中、高级职务创造条件。

(三)注重学习,抓好培训机制。 1.加强教育,树好师德。

师德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产生提高自己业务的强烈愿望,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学校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要大力宣传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师师资履行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大力表彰了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农村教育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增强依法治教,以德治教意识。 2.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1)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必须把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程理念,贯彻于课程改革的全过程,引领教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认清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堂教学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这场改革的核心任务和主要体现。引领教师不断的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实现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2)要切实提高科研质量。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如何搞好校本培训,提高培训的质量,仅仅靠学校自身培训远远达不到效果。必须由上级教科研部门组织专家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定期讲座培训,跟踪测试纳入教师考核中,定期开展互听互评活动,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走出去听,引进来学。

(3)要切实加强骨干教师培养。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能产生辐射效应的核心群体,是使教师队伍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因素。骨干教师的培养就是以教科研为载体的,通过对课程的研究,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实践、共同提高,聚合了一批人,带动了一批人,培养了一批人,推出一批人,是一条快速高效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骨干教师的很好途径。同时也是解决农村学科结构不合理问题,使教师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4)要加强学历提高培训,小学教师要达到专科学历或本科学历,建立终身学习意识,特别中青年教师在学历上必须进修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

四、改善条件,理好教育环境

(一)抓好依法治教,落实好方针政策,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加大投入,积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布局调整力度,实现规模办学,集中办学,缩小城乡学校差距。

(二)改善生活条件,让农村教师有个舒适的环境。要妥善解决好农村教师住房、就医等实际问题,增强农村教师的编制,减轻他们工作上负担,提高他们的待遇,解决他们生活中困难,让他们安心教育,舒心工作。保护好他们合法效益,保证他们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让农村教师心甘、心安、心专。

(三)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让农村教师有个良好的社会地位。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教育部门要广泛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一要保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确保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二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教师优秀事迹,表彰先进,弘扬精神;三要政府部门要把教育工作和教师冷暖牢牢抓在手中,放在心上,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学校、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四要满足教师的需要,特别提高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需要,以及追求上进的需要。

要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必须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条件,创设良好的环境,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基石和动力。

个案研究报告

课题个案研究报告

家庭教育个案研究报告

小学生个案研究报告

付月霞个案研究报告

学生消极情绪个案研究报告(材料)

中学生语文学习个案研究报告

良好学生个案调查研究报告

攻击性儿童的家庭教育个案研究报告

对聋哑儿童的个案研究报告

个案研究报告 文档
《个案研究报告 文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