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地震与地震灾害读书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4 04:55: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地震与地震灾害》读书报告

1、简述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主要应用的方面。

答: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地震的宏观调查;2.测震学,地震观测和数据处理;3.地震活动性、地震危险性评价;4.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内部构造;5.震源理论,地震成因,震源机制,震源物理;6.模型地震学和野外试验;7.地震预测和预报。

地震学的主要应用:1.预报自然灾害:火山喷发、海啸、矿坑塌陷、天然地震。2.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地震的观测和分析、地震勘探、工程地质勘探。3.地面震动的测定:强震的地面效应、场地测振、军事侦察。

2、简述地震的主要成因假说及类型。

答:断层成因假说:

1.断层成因说:地下岩石受到长期的构造作用积累了应变能。当能量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时,地下岩层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是沿已有的断层发生突然的滑动,释放能量,形成地震。多数大地震发生在岩石圈板块边缘,主要原因是板块运动。

2.岩浆冲击说:由于地下岩石导热性不均匀,部分融为演讲,使体积膨胀,挤压围岩,产生地震。

3.相变成因说:当地下的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岩石所含矿物的结晶状态可能发生突然的变化,从而使延时体积也发生变化,这样就可发生地震了。

按地震成因划分的类型:

1.构造地震:由于构造力的作用导致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造成的地震。占全球天然地震的90%。 2.火山地震:指伴随火山岛喷发而发生的地震,占天然地震的7%,主要分布在日本、印尼、南美等地。

3.诱发地震:指由于人类某种活动二导致发生的地震。如水库蓄水、地下核试验、工业大爆破等,破坏了原来地壳构造应力相对平衡状态。

3、什么是前震、主震和余震?

答:前震:主震前发生的地震,称为前震。

主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称为主震。 余震:主震发生后发生的地震,称为余震。

4、全球有哪些主要的地震带?各地震带有何特点?

答: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大西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上。

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太平洋周边地区,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北美洲的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等国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球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的77%:80%左右浅震(h小于等于60km)、许多中深震(h大于等于60km且小于等于300km)、几乎全部深震(h大于300km)。

欧亚地震带:该带从欧洲地中海经希腊、土耳其、中国的西藏延伸到太平洋及阿尔卑斯山,也称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这个带全长两万多公里,跨欧、亚、非三大洲,占全球地震的15%。条带形不鲜明,情况复杂。

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窄、长、弱、浅;释放的地震能量仅占全球的6.1%而已。

5、我国的地震带主要有哪些?有何主要特点?

答: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这五个地区:1.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2.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3.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4.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5.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特点:

1.数量多:二十世纪前80年中已发生:破坏性地震2600多次,其中6级以上500多次,平均每年6级以上5.4次;

2.分布广:20世纪前80年中,全国30个省、市都发生过5级以上的地震,吉林省有600km的深震,1926——1975,50年内台湾发生M大于等于7的地震24次,占全国的40%,活动水平最高,大路上西部地区活动水平高;

3.独特性:全球的大陆内部(板内)M>8级的巨震集中发生在我国及邻国(地缝合线);4.灾害重:古今死人最多的地震均在我国,我国地震局统计,1970——1980年间,我国地震伤亡比全球其他地区的总和还多。1556年陕西华县,有名姓的达80多万;1976年7月28日唐山,死24万。

6、地壳结构有何特点?

答:1.底面——Moho面: A.全球性;

B.深度:求地壳厚度的方法很多;随地形变化和地质构造有某种对应关系(与重力学中的均衡理论一致);

C.性质:尖锐程度在各地区不同,一般来说是比较明显的分界面,反射震相比较清晰,至多有几公里的过渡层;速度跃变:Δα≈(8.1—7.0)km/sec,Δβ≈(4.7——3.8)km/sec;一般假定是个化学界面:地壳由含长石较多的岩石组成,上地幔则是镁铁橄榄石和辉石。

2.分层——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A.主要的分界面:Conrad面;低速层;Z现象(均不是全球性的); B.轴对称横向各向同性;

C.大陆型:上层(花岗岩)α=5.80km/s,β=3.45km/s,H=20km;下层(玄武岩))α=6.50km/s,β=3.75km/s,H=15km;低速层顶部)α=8.02km/s,β=4.69km/s;海洋型(过渡地区则复杂):海水)α=1.50km/s, H=4km;沉积层)α=2.00km/s,β=1.00km/s,H=1km;地壳(玄武岩))α=6.40km/s,β=3.70km/s,H=6km。

7、简述板块边界类型,并举例说明。

答:发散边界:当两侧的板块为海洋——海洋,其地貌特征是大洋中脊,例如大西洋中脊;当两侧板块为陆地——陆地,其地貌特征是裂谷,例如东非裂谷。

汇聚边界:当两侧的板块为海洋——海洋,其地貌特征是岛弧和海沟,例如西阿留申群岛;当两侧的板块为海洋——大陆,其地貌特征是山脉和海沟,例如日本海沟;当两侧的板块为大陆——大陆,其地貌特征是造山带,例如喜马拉雅山。

转换边界:当两侧的板块为海洋——海洋,其地貌特征是错断的洋中脊,例如太平洋中脊;当两侧的板块为大陆——大陆,其地貌特征是形变小的山脉沿断层变形,例如美国圣安德烈斯断层。

8、全球体波层析成像发现地球上广泛分布着地幔柱,试简述地幔柱有何特点?

答:1.地幔柱的源头在“D”层;2.地幔柱从源头上升到岩石圈底部形成地幔柱,直径约为1000km左右;3.一个地幔柱的寿命约为106——107年;4.地幔柱玄武岩浆中的氦同位素比值3He/4He大于空气中此比值的十倍以上;5.地幔柱头常造成正地形及重力高;6.地幔柱常与地震层析图中的低速异常对应。 :

9、简述海啸产生的条件及类型。

答:海啸发生的条件是深海:巨大水体;大地震:上下方向位移,且震级大于6.5;开阔并逐渐变浅的海岸。

海啸按形成原因分类可分为地震海啸、气象海啸、火山海啸、滑坡海啸、核爆海啸;按发生地理位置分类可分为远洋海啸、近海海啸。

10、简述我国防灾减灾的基本方针及主要步骤。

答:我国防灾减灾的基本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中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

1、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3、把握全局,突出重点;

4、充分发挥科技和教育在减灾中的作用;

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6、加强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

防灾减灾的主要步骤包括灾害预防、灾害预报、灾害监测、救灾赈灾、灾后重建五个重要环节。 灾害预防:防患于未然。灾害预防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方面,它可以大大减轻灾害的损失。 灾害预报:对潜在灾害进行预测,包括发生时间、空间范围、强度与规模等,为有效防灾做准备。

灾害监测: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监测网络的建立,可以随时监测洪水、干旱、地震、森林火灾等重大灾害的发生情况,提供客观、及时的灾情信息数据,为制定抗灾对策、控制灾害范围作出贡献。

救灾赈灾:救灾是指对发生灾害的人民生命和财产的紧急抢救。赈灾是对灾区人民救济和资助。我国的防汛指挥部及各种救灾委员会,由各级政府挂帅,形成快速高效的管理体系。

灾后重建:是一项比较长期的工作,它需要科学规划、全面协调。气候灾害的灾后重建往往需要

一、二年等,时间比较短。城市地震灾害的重建则需要几年、十几年。

11、试阐述我国地震预报的现状与前景

答:有3场地震可称为中国地震研究的拐点事件。邢台地震(1966年3月8号)开启了中国地震研究之门。海城地震(1975年2月4日)的成功预报使地震工作者欣喜若狂,认为距离准确预报地震已经不远了。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粉碎了人们的梦想。近几年来,地震预测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大陆地震活跃区地壳岩石物理参数变化的高精度测量上。5中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参量:P波速度、地面升降和倾斜、水井中氡气含量、岩石中电阻率以及地震发生频度。

12、简述滑坡产生的条件。

答:

一、地质条件。

滑坡、崩塌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其形成条件十分复杂,起主导作用的有以下四个方面:

1.地形地貌: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西部多高原、崇山,东部多丘陵、平原。自西向东地形高度逐级下降,大致构成三级台阶。我国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滑坡、崩塌分布较集中,形成规模大,危害也较严重。

2.地层岩性:斜坡岩、土体的性质及其结构是形成滑坡、崩塌的物质基础。一般易形成滑坡、崩塌的岩石,大都是碎屑岩、软弱的片状变质岩。岩性多为泥岩、页岩、板岩、含碳酸盐类软弱岩层、泥化层、构造破碎岩层。这些软弱岩经水的软化作用后,抗剪强度降低,容易出现软弱滑动面,形成崩滑体。在我国,粘性土滑坡在四川成都平原分布密集,在中南、闽、浙、晋西、河南等地亦较密集,在长江中下游、东北等地亦有一定分布;半成岩类粘土岩滑坡在青海、甘肃、川滇地带、山西几个断陷盆地中分布密集;黄土滑坡在黄河中游、青海等省较密集;泥岩、千枚岩、砂质板岩形成的滑坡在湖南、湖北、西藏、云南、四川、甘肃等地十分发育。

3.断裂构造:构造条件是形成滑坡、崩塌的基本条件之一。断裂带岩体破碎,并为地下水渗流创造了条件。此外,活动断裂带上易发生构造地震。因此,断裂带控制着滑坡、崩塌的发育地带的:

延伸方向、发育规模及分布密度。滑坡、崩塌体成群、成带、成线状分布的特点几乎都与断裂构造分布有关。

4.地下水活动:地下水活动也是形成滑坡崩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土质边坡或岩质边坡受地下水作用时,泥质岩层往往会泥化、软化;另外,地下水使孔隙水压增高,产生浮托力、动水压力,这些都会使岩石抗剪强度降低,容易形成软弱面。

二、影响因素

形成滑坡、崩塌的各种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它们为崩滑作用的发生提供了外动力条件或触发条件。主要考虑暴雨、地震和人为轰动三种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灾害性降雨——暴雨:我国年降水量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暴雨对滑坡、崩塌形成的影响最大。降水量多寡决定了水动力作用的强弱。降雨下渗引起地下水活动状态的变化,它可为滑坡、崩塌的直接诱发因素。因此,每到雨季,滑坡、崩塌频频发生。而且雨量丰富的南方,因灾害性降雨引起的滑坡、崩塌较北方明显增多。暴雨来势凶猛,积水不易排除,往往带来严重的地质灾害。

地震: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是滑坡、崩塌的最主要的处罚因素之一。往往在烈度为VII度(或震级为6级)以上地震活动地区,尤其在坡度大于25°的斜坡地带,地震诱发的滑坡灾害特别严重。

人为活动: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规模日益增大。城镇、工业、交通、矿山、水电、森林、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工程建设等活动,都与地质环境发生关系,改变了自然环境条件。修建铁路、公路,人为开挖形成边坡加载于斜坡上,造成崩塌、滑坡的现象不胜枚举。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城市发展很多。在城镇、工矿企业中,由于修建建筑物、开挖边坡及大量堆载、污水渗入坡体,都可能形成严重的城市地质灾害问题。水库库岸的滑塌现象也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除人为开挖及堆载因素外,因水库运营期库水位升降,而斜坡岩、土中的水排除较慢,地下水位下降滞后于库水位下降,形成较大的动水压力,由此造成的岸边破坏比较普遍。此外,书库蓄水浸润库岸也会引起滑塌现象。

13、简述泥石流产生的条件。

答:形成泥石流的条件:一是地形陡峻,而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三是短时间内大量水流。

14、滑坡和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对水利工程的危害:我国许多滑坡、崩塌发生在水电工程附近。它们毁坏水渠管道,破坏大坝、水电站、变电站以及其他设施。崩塌、滑坡体落入水库中常造成水库淤积,有时甚至激起库水翻越大坝冲向下游造成伤亡和损失。有些滑坡、崩塌还可以造成水库报废。总之,滑坡、崩塌常常破坏山区水利电工程,使其不能正常运营,造成经济损失。

对铁路的危害:铁路是遭受崩塌、滑坡危害最频繁,最严重的一项工程。尤其是宝成线、陇海线的宝天段及成昆线,几乎年年遭受滑坡、崩塌的袭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铁路沿线的大中型滑坡点有一千处,崩塌点为数更多,致使铁路部门每年花费大量资金整治它们。滑坡、崩塌对铁路的危害主要表现是:破坏线路、中断行车、危害站场、砸坏站房;毁坏铁路桥梁及其他设施,错断隧道、摧毁明硐,造成车翻人亡的行车事故。

对公路的危害:山区公路也是遭受滑坡、崩塌危害最频繁的一项工程。主要危害是:掩埋公路、砸坏路基及公路桥、中断交通;造成行车事故、引起人身伤亡。

对河运及海洋工程的危害:对河运的危害主要表现是,堵江断流、中断航运交通;形成江中险滩、威胁过往船只;激起涌浪,推翻船只,引起人身伤亡。对海洋工程的危害,最常见的是海底地基发生滑坡。引起海上钻进平台的下沉、滑移和倾倒事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对房屋建筑的危害:滑坡对房屋建筑无疑是有很大的危害。轻微的滑坡可使楼面出现拉裂现象。

15、简述地球存在“壳”地震学证据。

答:1.Mohorovicic的发现:1889年记到第一张可供分析的远震图;1899年,Oldham识别出P,S;1904年,Lamb计算半空间,表面源,表面记录的理论图;1910年,Mohorovicic发现库尔帕山谷的地震在Δ:39~2405km的29个台上记录到成对的P震相。其走时曲线如图所示。推想存在首波。按首波理论,估计出地壳厚度为35~165公里。此后,世界各地均观测到Pn,Sn。称上面的一层介质为“地壳”。

2.理论证明(早年有Jeffrey的推导) 3.实验

地震灾害

地震与地震灾害内页

《地震与地震灾害》复习题

海地地震灾害报告

地震灾害预案

风电厂地震灾害

地震灾害英文词汇

地震灾害科普教案

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地震与地震灾害读书报告
《地震与地震灾害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地震读书报告 报告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