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学语文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23:23: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探究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认识到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应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再多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因此新课程标准提倡了一个重要理念——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课堂具有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志。于漪老师说:“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脑力劳动过程,教师与每个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共同琢磨讨论,学生的发现能力、质疑能力、思考探究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锻炼。要积极创造让学生生疑、质疑、辨疑的条件,营造探究问题的气氛,让学生有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学生身心解放,无拘无束,无心理负担,就能勇于求知,寻根究底,对文本的阅读与学习就不会浮在表面,而会纵向深入,横向扩展,形成发自内心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想碰撞,迸发火花,学生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受到启迪。”我们应当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境等信息,努力创设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下面就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突发“状况”以及如何应对谈谈我的体会。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有价值的提问中获得体验

“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地向未知领域做新的探索。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这需要学生运用批判的思维方式对课文内容、学习方式等进行冷静思考,发表独特见解。

学习《清平乐 村居》时,我让学生初读全词,然后引导细读,理解词意。先阅读

1、2句。这是写作者在农村所看到的情景。我问:“作者首先看到什么?他心里想了什么?”生答:“那一家人居住的房屋虽然是矮小的,但是周围的环境却是很美丽的。”接着阅读

3、4句。又问:“作者看到什么?他又想了些什么?”生答:“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的茅屋前,亲昵地交谈着。他们交谈些什么呢?” 我讲解:“白发翁媪亲昵地交谈着。但是,他们是用方言——‘吴音’交谈的,作

者根本听不懂。作者又不忍打断他们的交谈,上去询问他们,只得站在远处进行观察。作者仔细地观察了周围的情景,终于明白了。请同学认真地阅读下片,想一想,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突然,有一学生冒出来:“老师,词中有个“醉”字,是那个白发老翁喝醉了还是老夫妻俩喝醉了?”顿时,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共鸣”。面对学生们这突如其来的“发难”,我暗暗窃喜,因为这正是我在教学设计中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我赶紧顺藤爬树,问学生:“有谁能猜到吗?” 接着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重新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白他们虽然居住在低小的茅屋里,但是周围的景色是美丽的。他们的家庭是幸福的,有三个勤劳而可爱的儿子。这怎么能不使他们陶醉呢?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练习说话,教学重点难点迎刃而解了。

陶行知先生曾说:“解放小孩的嘴。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我从前写过一首诗,是发挥这个道理的:‘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有价值的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产生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要求,诱发了探究行为,进而培养了学生勇于质疑的习惯,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组织学生积极思考,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体验

例如,教学《国榷》。这篇文章写的是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如何确立信念,编成《国榷》,遭受厄运,竟至失落,又重新编写的经过,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刚上课,我知道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做得并不好,甚至有的学生连课文都没有好好地读过。于是,我首先布置了一个任务:大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学生有了压力,读起来还挺认真。然后,我分别请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讲讲这个故事,三个同学讲得都很好,有两位学生还用上了“厄运、持之以恒、坚定、毅力、信念”等词。这倒是个不错的开头!有了这个基础,我就让学生说说“厄运”在文中的意思,学生自然能很清楚地表达出来。然后,再追问:面对厄运谈迁是怎么做的?根据学生的口头回答,我出示了一系列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字词认真体会谈迁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一步步地分析,学生知道了谈迁为了撰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吃的苦,受的累,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由此可以看出谈迁的信念是

何等的坚定。这样就引领学生走进了人物的精神世界,感受、感悟到了谈迁的坚定信念。

三、引导学生巧抓症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体验

讲解《诺贝尔》第二课时“发明固体炸药”这部分时,当学生了解到诺贝尔的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亲人也是伤的伤,死的死,面对这一切,如果你是诺贝尔的亲戚,你会说什么?如果你是旁人,会说什么?诺贝尔自己又会想些什么?从三个层次,三个角度,引导学生想象。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了很多。亲戚们定会竭力劝阻;旁人定会职责诺贝尔,甚至远离他;而诺贝尔自己在悲痛之余,定会化悲痛为力量,执着地追求他的科学事业,这也正是他发明炸药的目的——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通过想象不仅充实了文本内容,更丰满了人物形象。诺贝尔对科学的热爱,以及无私奉献、为民造福的高尚品质深深地感动了学生。

新的课程理念是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课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在讲解分析课文时,正如叶老所说:“让学生是在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教师是在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因而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争先发言、各抒己见、据理力争,甚至对教师的结论也敢加以补充、否定。对教材内容、语言标题、文章顺序,有时也表示了不同看法。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积极探索的主动学习精神得到发挥,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理解课文深透,课堂气氛活跃。

总之,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从思想上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从行动上善于捕捉学生瞬息感受,生成新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个性得到弘扬,思维火花得到绽放,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处理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勃勃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课堂生成中获得体验。

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