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安排考试大纲

发布时间:2020-03-03 14:19: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实施纲要 第一讲

课程的理论与实践(6课时)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分析

重点理解和掌握课程的不同定义(p31)

基本含义:课程就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美国学者把各种课程概念归结为六类:即课程是学习方案,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课程是在学习领导下”已经获得的经验”,课程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课程是(书面)活动计划.我国香港有学者把学科的定义分为五大类:第一,以课程为学科、学程及学科内容;第二,以课程为计划;第三,以课程为目标;第四,以课程为经验;第五,以其它的课程定义。

我国课程论家施良方教授把各种课程定义归纳为六大类型: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既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

了解与课程相关的概念(p33-37)

(二)课程的表现形式

重点掌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定义和内容。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始终顺序、教学时间和整体规划等。它是学校教学的依据,也是制订学科课程标准、编撰教科书和其它教学材料的依据。

课程计划的原则:整体性、基础性、开放性。 课程标准

当前的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它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

内容: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术语解释。

古德莱德关于课程定义的五个层次

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三)课程的历史发展

重点掌握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为课程、社会本位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四)影响课程的基本因素

重点掌握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p54-56)

1.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学校以及各种级别的学校之间的组织和比例关系。

2.课程传统,就是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历史延续性。这种延续性总会以某些方式表现出来,并继续发挥作用,

3,课程理论,它直接引导着人们指定课程的行为。 4.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之规律。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含义

重点理解课程目标的定义以及与教育宗旨、教育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的关系(p61-62)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反映。 关系:教育宗旨是教育活动的最高层次,对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起着统率、支配、制约的作用。教学目标则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的操作化。

(二)课程目标的取向

重点理解课程目标的四个形式取向,即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p63-65)

(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一般了解)

(四)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重点掌握(p67-68)

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4.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含义(一般了解)

(二)课程内容的取向(重点掌握P70-72) 1.课程内容及教材或学科知识 2.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一般了解)

(四)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一般了解)

(五)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重点掌握p75-78) 1.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 2.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的关系。 3.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 4.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

第二讲

教学的理论与实践(6课时)

一、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定义及其要素

重点掌握教学定义的不同理解,教学要素中的三要素内容及其关系(p123-130) 第一种广义的定义,教学等同于人的生活实践。第二种广义的理解,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全面的影响活动,等同于教育;第三种狭义的理解,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是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第四种更狭义的理解,教学等同于技能训练。第五种具体的理解,是指现实发生的具体的教学。(了解)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

教学的基本要素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精心选择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 学生。即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者。 教师。

关系:见课本。

(二)教学的本质及其争论(一般了解)

(三)教学的历史发展

重点掌握现代教学的一般特征(p140-142) 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 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教学 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及功能(重点掌握153-156)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准备在学生身上实现的预期变化。它表现为对学生学习成果及其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

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标准功能。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重点掌握布鲁姆教学目标的三种分类及其内容(157-160) 教学目标分类:

1. 认知领域。第一,知识。又称识记。主要指对各种现成知识的识别和再现。包括对名词事实规则、原理、结构等的回忆。第二,理解。理解是对知识的掌握,指能了解所学的知识或概念的意义,具体表现为能抓住事物的实质,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第三,运用。运用是指将所学到的知识如理论、方法、步骤、原理、原则和概念等运用到新情境的能力。第四,分析。分析是指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分解,找出组成的要素,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及其组成原理。第五,综合。综合是指将所学到的片段概念或知识、原理或事实等综合成新的整体。六,评价。评价是认知目标中最高层次的能力,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给予价值判断。 2. 情感领域。

3. 动作技能领域。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一般了解)

2、教学目标的编制和撰写(重点掌握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p166-168)

三种表现形式:即行为目标,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表现目标。

三、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及其结构(重点掌握p176-177)

所谓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义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结构:

1,理论结构 2,教学目标 3,教学程序 4,运用策略 5,评价体系

(二)几种值得关注的教学模式(重点掌握p189-192)

1,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2,创新教学模式。3,活动教学模式。4,研究性教模式。5,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6,合作教学模式

(三)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应用(一般了解)

第三讲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6课时)

(此讲以钟启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为参考)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一般了解)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重点掌握)

新课程改革倡导全人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构建多元化的课程结构;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管理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三、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重点掌握)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注重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四、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重点掌握)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到高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实践活动,劳动技术教育等

4、农村中学课程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主。

五、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自主学习,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

六、新课程改革的反思与评价(一般了解)

选用教材: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安排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定稿]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试题

数学教学论考试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安排考试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安排考试大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