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初三语文阅读理解教案1

发布时间:2020-03-03 22:01: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师:刘军 学生:许泽成 年级:九年级 学科:语文 日期: 3月28日:时段:13:30-15:30

一、课

题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

二、教学目标 1.树立做阅读理解题的信心。

2.了解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的常考题型。 3.初步了解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思路和常用方法。 4.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析典型例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的常考题型。

2.初步了解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思路和常用方法。

难点: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析典型例题。

四、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共2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

一.谈话导入新课

阅读理解题在语文试卷各题型中占着重要的位置,分值较高。而记叙文又是阅读理解的常考题型。因此,掌握记叙文的考试特点和解题方法至关重要。这节课我们先从一个整体的角度讲一下记叙文阅读理解的特点,以为进一步的深入解析打好基础。 二.初步感知:整体感知什么是记叙文?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知识和自我感受回答,然后老师补充和总结。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 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新闻、通讯、游记、童话和一些记叙性的散文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也是作为记叙文来教学的。记叙文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理解又耐人寻味,能带给学生深刻的人生思考和启迪。

三.整体认识:结合例子,总结记叙文阅读的常考题型及其提问方式。

引入例子。指导学生自己找出常考题型,并在练习本上列出。 例文

一、例文

二、例文三。

题型:

(一).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可能的提问方式有:1.从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或有什么收获?

2.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可能的提问方式有:1.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对文中的某某事或某某人,作者是什么态度? 3.从文中某一处或几处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可能的提问方式有:1.文中是怎样写这一事件的?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四)领会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可能的提问方式有:1.该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这句话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五) 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可能的提问方式有: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2.对于文中人物的行为,你怎么看或怎么评价?

(六) 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能的提问方式有:1.文中某某人有一个怎样的形象?或你可以看出某某是个怎样的人?2.作者是怎样描写某某人的?3.某某人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

(七) 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可能的提问方式有:1.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做简要赏析。

2.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3.仿写句子。

因此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重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对读物的综合理解、情感 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在考试中,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四.深入解析:针对记叙文或记叙性文段的阅读考点 ,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强化训练。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

即时间、地点、人物 ,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了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移,人与人的关系,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就能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 记叙文阅读的总体方法: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要点,用心体会写作意图,把握文意

记叙类文章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归纳中心思想要求能从宏观上理解和分析文章的核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分析题目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有的文章题目就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有的题目虽然没在直拨点明主旨 , 但为我们分析、归纳中心思想指明了方向。如《白杨礼赞》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简练概括了叙述的主要事件 , 我们顺着事件去分析其中折射出的人物性格、精神,揣摩作者的态度、写作意图 , 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2)从分析材料详略入手

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无论事件怎样复杂,写作的目的都是明确集中的,取舍如何,孰详孰略,依据的标准只能是文章的主题。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只做榄括叙述。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中心服务的。 (3)从主旨句、关键句入手 文中有些句子直接告诉读者文章的中

心意思,抓住这些点明主旨的句子就可抓住文章的中心 。这些句子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出现。许多文章往往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就可以迅速把握文章的中心。如《背影》开篇写到了作者对父亲背影的回忆,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和难以忘怀的感情。也有许多记叙文在结尾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分析结尾段的含义也可以迅速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思想。 (4) 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入手

记叙文除以记叙为主外,还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描写、议论、抒情等。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看”文章的中心意思。同时,从议论、抒情的句子中,可以直接看到作者感情的变化。 (5) 从概括段意和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需要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 , 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例如《变色龙》一文,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来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奥楚蔑洛夫几次 “变色”, 根据狗的主人的身份变化不断改变态度,其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嘴脸随着事件的发展令人一览无余。作者通过这种夸张、讽刺的手法,批判了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的虚伪。

概括段意是记叙文阅读的重要环节。有中心句的段落,最便捷的概括方法是直接摘取文段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段末,个别在段落的中间 )。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把这些意思连接起来,概括组合出段意;有些段没有中心句,就要仔细阅读材料,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内容,可用“本段叙述了什么事,描写了怎样的景”的方式来概括。 2.正确理解和体味词语,品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文章中难以辨认的字、词( 形似字、多音字等是考点),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关键性词句,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语句,标志着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语句,突出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语句,突出层次转换的关联词或过渡性的语句等都和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有着重要的关系,是考查的热点。 词语理解与赏析 1.准确理解词义。文章中的任何词语都不是孤立的,一个词语的含义总是跟上下文及文章的主 旨紧密联系,并受其限制和制约。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一定要结合语境 ,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准确把握词义,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有的词语概括力很强,它们往往是某一内容的提领或总结。

(2) 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阅读中,有些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必须认真弄清楚。代词往往指代人、事、物。它所指代的对象一般出现在上文。扣住上文,由近及远地去顺藤摸瓜,就能准确理解它的含义。

2.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作者态度、观点、情感的体现,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有利于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3.结合文体特点,理解词语的作用,体会表达效果。记叙文要求形象生动,主要考查描写人物动 作或事物情态的动词、形容词,它往往表现人或物的特点或情感特征。

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词语,要体会其比喻义及作用)等。

语句的理解与品析

1.识别文中重要句子句理解其作用。《课标》指出对语言的领悟程度是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从历年的试题考点来看,所考查的重要语句一般有以下类型:从文章的内容看,中心句、主旨句和点睛句是重要语句;从结构上说,总说句、过渡句和线索句是重要语句;从表达上说,抒情句、描写句和修辞句是重要语句。具体而言,文中常见的重要句子及其作用主要有:

(1) 文眼句:多居于段首,能揭示中心、提草挈全文,具有较强概括力。

(2) 主旨句:记叙类文章中抒情、议论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点明文章主旨或揭示作者表达的情 感,能深化内容、升华主题。 (3 ) 总结句:常居于段尾或文尾,能概括、总结段意,收束全文。 (4) 过渡句:能归纳和提示上下文,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 巧用修辞、表意蕴藉含蓄的句子等,需要结合全文、细心体悟。 2.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对句子含义的考查,常考查那些除表达出字面意义之外,还可以传达出字 面所没有的意思,即有言外之意和深层含义的句子。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1)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才能深刻领会句子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意。 (2) 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记叙类文章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揭示文 章主旨,因此应在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主旨对表达作者感悟和人生哲理的句子进行拓展,明确表述所透露的意思。

(3) 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作者在写作中,往往会借助一些特定的写作手法一一或是某种修辞方法,或是某种表现手法,使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在句子中变得含蓄深刻起来,从而达到耐人寻味的目的。因此,要抓住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分析它在表达上的作用,从中领悟句子所蕴藏的更深一层的意思。 理解句子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

(1)不要拔高地理解: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理解出来,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 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意思往上加,造成答案的牵强附会。 (2)不要孤立地理解:对有些语句的理解不能脱离原文,否则只看到文章语句的表面含义,忽视了 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摒弃了作者写作文章的基本意图,这样对语句的理解只会片面肤浅,贻笑大方。

3.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在中考试题中,赏析文章语言类试题,多让考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加 以欣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那些有赏析价值的句子,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赏析:

(1) 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记叙类文章常用有较强表现力的词语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景物特征, 赏析时应扣住词义,准确理解语言环境中词语在表现人物特点、景物特征中的具体作用,体会其用语精妙之处。

(2) 赏析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人物性格特点、景物 的特征更加突出。比喻、拟人、夸张句赏析时,应从表述它在表达上的效果,表明人、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角度作答,如比喻句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富有表现力。在理解这类句子的时候,要认真阅读原文,把句子放到语境中,运用比喻的有关知识,找到本体、喻体,理解句子的表达效果。对偶、排比、反复句赏析时,应侧重其在结构上的表达效果,和表达的内容、所表现的人、物特征,对表达作者感情的作用方面作答。反问、设问句赏析时,侧重从语气方面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 赏析文章的主旨句、哲理句。主旨句的赏析应从主旨句在文中的作用,包括点明中心,贯穿全文,以及句子本身的作用等出发;哲理句要指出所包含的哲理,或所表达的具体感情。 。设置 “波澜”, 使文章有起有伏。了解了它们的基本作用,体会起来就能准确把握了,进而揣摩作者的艺术匠心,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

一篇文章究竟运用哪些表达技巧,由作者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选用的体裁确定。无论作者选择 什么样的技巧,都是为了把所写的人或事、所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因此,在解答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一类题时,可参照这样的模式:这 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联系该段的主要内容或全文的中心)

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阅读理解题在语文试卷各题型中占着重要的位置,分值较高。而记叙文又是阅读理解的常考题型。因此,掌握记叙文的考试特点和解题方法至关重要。这节课我们先从一个整体的角度讲一下记叙文阅读理解的特点,以为进一步的深入解析打好基础。

二.初步感知:整体感知什么是记叙文?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知识和自我感受回答,然后老师补充和总结。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 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新闻、通讯、游记、童话和一些记叙性的散文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也是作为记叙文来教学的。记叙文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理解又耐人寻味,能带给学生深刻的人生思考和启迪。

三.整体认识:结合例子,总结记叙文阅读的常考题型及其提问方式。 引入例子。指导学生自己找出常考题型,并在练习本上列出。 例文

一、例文

二、例文三。 题型:

(一).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可能的提问方式有:1.从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或有什么收获?

2.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可能的提问方式有:1.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对文中的某某事或某某人,作者是什么态度? 3.从文中某一处或几处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可能的提问方式有:1.文中是怎样写这一事件的?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四)领会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可能的提问方式有:1.该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这句话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五) 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可能的提问方式有: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2.对于文中人物的行为,你怎么看或怎么评价?

(六) 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能的提问方式有:1.文中某某人有一个怎样的形象?或你可以看出某某是个怎样的人?2.作者是怎样描写某某人的?3.某某人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

(七) 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可能的提问方式有:1.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做简要赏析。 2.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3.仿写句子。

因此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重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对读物的综合理解、情感 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在考试中,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四.深入解析:针对记叙文或记叙性文段的阅读考点 ,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强化训练。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

即时间、地点、人物 ,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了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移,人与人的关系,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就能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 记叙文阅读的总体方法: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要点,用心体会写作意图,把握文意

记叙类文章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归纳中心思想要求能从宏观上理解和分析文章的核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分析题目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有的文章题目就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有的题目虽然没在直拨点明主旨 , 但为我们分析、归纳中心思想指明了方向。如《白杨礼赞》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简练概括了叙述的主要事件 , 我们顺着事件去分析其中折射出的人物性格、精神,揣摩作者的态度、写作意图 , 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2)从分析材料详略入手

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无论事件怎样复杂,写作的目的都是明确集中的,取舍如何,孰详孰略,依据的标准只能是文章的主题。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只做榄括叙述。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中心服务的。 (3)从主旨句、关键句入手 文中有些句子直接告诉读者文章的中

心意思,抓住这些点明主旨的句子就可抓住文章的中心 。这些句子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出现。许多文章往往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就可以迅速把握文章的中心。如《背影》开篇写到了作者对父亲背影的回忆,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和难以忘怀的感情。也有许多记叙文在结尾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分析结尾段的含义也可以迅速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思想。 (4) 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入手

记叙文除以记叙为主外,还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描写、议论、抒情等。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看”文章的中心意思。同时,从议论、抒情的句子中,可以直接看到作者感情的变化。 (5) 从概括段意和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需要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 , 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例如《变色龙》一文,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来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奥楚蔑洛夫几次 “变色”, 根据狗的主人的身份变化不断改变态度,其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嘴脸随着事件的发展令人一览无余。作者通过这种夸张、讽刺的手法,批判了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的虚伪。

概括段意是记叙文阅读的重要环节。有中心句的段落,最便捷的概括方法是直接摘取文段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段末,个别在段落的中间 )。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把这些意思连接起来,概括组合出段意;有些段没有中心句,就要仔细阅读材料,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内容,可用“本段叙述了什么事,描写了怎样的景”的方式来概括。

2.正确理解和体味词语,品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文章中难以辨认的字、词( 形似字、多音字等是考点),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关键性词句,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语句,标志着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语句,突出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语句,突出层次转换的关联词或过渡性的语句等都和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有着重要的关系,是考查的热点。 词语理解与赏析

1.准确理解词义。文章中的任何词语都不是孤立的,一个词语的含义总是跟上下文及文章的主 旨紧密联系,并受其限制和制约。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一定要结合语境 ,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准确把握词义,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有的词语概括力很强,它们往往是某一内容的提领或总结。 (2) 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阅读中,有些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必须认真弄清楚。代词往往指代人、事、物。它所指代的对象一般出现在上文。扣住上文,由近及远地去顺藤摸瓜,就能准确理解它的含义。

2.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作者态度、观点、情感的体现,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有利于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3.结合文体特点,理解词语的作用,体会表达效果。记叙文要求形象生动,主要考查描写人物动 作或事物情态的动词、形容词,它往往表现人或物的特点或情感特征。

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词语,要体会其比喻义及作用)等。 语句的理解与品析

1.识别文中重要句子句理解其作用。《课标》指出对语言的领悟程度是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从历年的试题考点来看,所考查的重要语句一般有以下类型:从文章的内容看,中心句、主旨句和点睛句是重要语句;从结构上说,总说句、过渡句和线索句是重要语句;从表达上说,抒情句、描写句和修辞句是重要语句。具体而言,文中常见的重要句子及其作用主要有:

(1) 文眼句:多居于段首,能揭示中心、提草挈全文,具有较强概括力。 (2) 主旨句:记叙类文章中抒情、议论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点明文章主旨或揭示作者表达的情 感,能深化内容、升华主题。

(3 ) 总结句:常居于段尾或文尾,能概括、总结段意,收束全文。 (4) 过渡句:能归纳和提示上下文,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 巧用修辞、表意蕴藉含蓄的句子等,需要结合全文、细心体悟。

2.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对句子含义的考查,常考查那些除表达出字面意义之外,还可以传达出字 面所没有的意思,即有言外之意和深层含义的句子。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1)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才能深刻领会句子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意。 (2) 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记叙类文章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揭示文 章主旨,因此应在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主旨对表达作者感悟和人生哲理的句子进行拓展,明确表述所透露的意思。

(3) 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作者在写作中,往往会借助一些特定的写作手法一一或是某种修辞方法,或是某种表现手法,使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在句子中变得含蓄深刻起来,从而达到耐人寻味的目的。因此,要抓住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分析它在表达上的作用,从中领悟句子所蕴藏的更深一层的意思。 理解句子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

(1)不要拔高地理解: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理解出来,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 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意思往上加,造成答案的牵强附会。 (2)不要孤立地理解:对有些语句的理解不能脱离原文,否则只看到文章语句的表面含义,忽视了 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摒弃了作者写作文章的基本意图,这样对语句的理解只会片面肤浅,贻笑大方。

3.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在中考试题中,赏析文章语言类试题,多让考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加 以欣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那些有赏析价值的句子,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赏析:

(1) 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记叙类文章常用有较强表现力的词语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景物特征, 赏析时应扣住词义,准确理解语言环境中词语在表现人物特点、景物特征中的具体作用,体会其用语精妙之处。

(2) 赏析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人物性格特点、景物 的特征更加突出。比喻、拟人、夸张句赏析时,应从表述它在表达上的效果,表明人、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角度作答,如比喻句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富有表现力。在理解这类句子的时候,要认真阅读原文,把句子放到语境中,运用比喻的有关知识,找到本体、喻体,理解句子的表达效果。对偶、排比、反复句赏析时,应侧重其在结构上的表达效果,和表达的内容、所表现的人、物特征,对表达作者感情的作用方面作答。反问、设问句赏析时,侧重从语气方面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 赏析文章的主旨句、哲理句。主旨句的赏析应从主旨句在文中的作用,包括点明中心,贯穿全文,以及句子本身的作用等出发;哲理句要指出所包含的哲理,或所表达的具体感情。 。设置 “波澜”, 使文章有起有伏。了解了它们的基本作用,体会起来就能准确把握了,进而揣摩作者的艺术匠心,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

一篇文章究竟运用哪些表达技巧,由作者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选用的体裁确定。无论作者选择 什么样的技巧,都是为了把所写的人或事、所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因此,在解答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一类题时,可参照这样的模式:这 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联系该段的主要内容或全文的中心)

典型例文分析

例文一: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 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 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 没人,门上挂了锁。 奇怪,这么晚了, 父母到哪去了呢 ? 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 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 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逃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 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 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一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 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 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 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 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己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 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 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 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11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 1.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2.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 3.结合语境 , 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

(1) 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2) 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④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11段中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5.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例文二: 窗前的树 张抗抗 ①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②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

③坐在我的书桌前,一树浓阴收入眼底。从春到秋,由晨至昏,任是着意的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 满眼的赏心悦目。 ④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我们还没有搬来的时候,它就站立在这里了。或许,我还没出生的时 候,它就已成为一棵树了。就因为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天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⑤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飞它才爆出米粒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蜒缀满树枝一一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 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⑥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洋槐开花的日子,是我们的槐花节。

⑦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 轻松。

⑧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一一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颤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⑨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 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⑩洋槐给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 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么觉得感伤和悲凉一一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11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权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到我的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12四季的洋槐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冬去春来,老槐衰而复荣、败而复兴,重新回来的是原来那棵老槐;可是,我知道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棵槐树了——它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浆汁,都由新的细胞、新的物质构成。它是一棵新的老槐树。 13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洋槐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 2.从文中提供的信息看,你觉得洋槐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3.作者写夏日的洋槐,为什么要着力写暴风雨中的洋槐? 4.自选角度品析下列语句。

“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瑰花如雪。”

5.从洋槐的身上,你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树的家族较大,你最敬佩的是什么树?请谈谈你的理由。

五.总结。

六、课后练习:“教学过程”中例文

一、例文二

语文阅读理解教案

阅读理解教案1(材料)

阅读理解1

初三语文教案说明文阅读)

阅读理解教案

阅读理解教案

小学生阅读理解1

日语阅读理解1

3.13阅读理解1

爱莲说阅读理解[1]

初三语文阅读理解教案1
《初三语文阅读理解教案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初三语文教案 教案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