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心理学跟进笔记

发布时间:2020-03-01 23:20: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研究与发展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心理学

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人对客观湿湿的主观反映。

二.研究任务:揭示人类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个体行为和个体心理。 2.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3.个体意识和个体无意识。

第二节 心理学的源流

一.心理学的流派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家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使心理学从这雪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Ps:冯特是心理学之父。

(一).构造主义

奠基人:冯特

代表人物:铁钦纳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即对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方法:内省法。

(二).机能主义

创立者:詹姆斯

主张: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能力和目的。

②心理学的工作不应该局限于实验室内,还应该采用观察,测验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

意义: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发展进程。

(三).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主要研究:知觉和意识的组合过程。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主张:①人对事物的任何事是有整体性的。

②人所得到的知觉是有组织的。

③人的意识和知觉不等于,也不能还原成感觉。

Ps:元素的机械总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先于部分的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四).精神分析学派

创始人:弗洛伊德。 主张:①人在童年时期的潜意识的经验及其导致的内心冲突是心理学障碍的根源。

②性方面的潜意识压抑过度或不当会导致诟病 手段:释梦,自由联想,

意义:①对个性,动机心理学的押宝就产生较积极作用。

②泛性论遭批判,批判继承形成新弗洛伊德派。 ③成为二十世纪影响人类的文化最大理论之一,对哲学,文学及其奇特社会科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五).行为主义

创始人:华生

主张:①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

②反对内省法,主张实验法。

③强调幻境决定论。

后期代表人物:斯金纳。

主张:任何机体当前的行为结果改变了未来的行为

意义:①锐意的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强调严格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科学道路起积极作用。

②影响了当时的行为科学。

③但极端排斥研究心理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一是研究的重要性,客观化了心理学的内涵,限制了发展。

(六).人本主义

代表人物:马洛斯,罗杰斯 观点:人性,潜能 方法:思辨,推测

(七).认知学派

代表人物:奈瑟,西蒙

观点:内部认知活动(头脑加工活动)。 方法:口语报告(发声思维)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

一.类型

1. 延续性的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1).纵:①即追踪研究,他是在比较长的是时间内,对人的心理发展进行系统,定期的研究。

②系统,详细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

③缺点:周期长,易受社会环境变动影响以及样本自然减少等。

(2).横:也叫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测试的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并进行比较研究。

优缺点:省时,高效但是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也较复杂。 2.个案研究和成组研究

(1).个案研究:对一个或者少数个被试进行的研究,详尽,系统,但被试太少,缺少典型性和代表性。

(2).成组研究:被试一批,取样多,可做量化处理,科学性较强,代表性较好,但研究不够深入。 (3).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二.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1.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 2.确定研究对象。

3.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 4.选择研究方法。

5.解释结果并做出推论。 三.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测验法: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短时间,测量间接性,相对性,客观性。

章节ps:心理学二分法,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三分法,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过渡状态),个性心理。

第二章 脑与心理

全章观点:①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技能。

②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源泉和内容。

③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④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和发展的。 条件反射~~~~ 结论: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②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第三章(书为第四章)认知过程

第一节 注意

一.注意的含义

1. 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的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 特点:(1)指向性

(2)集中性:心理活动停留的紧张

二.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三.分类:①无意注意:影响因素有,刺激物的特征,人本身的状态。

②有意注意(随机注意)。

③无以后注意:例如盲打。 四.注意的转移

因素:①原来注意的强度。

② 新对象的性质。 第二节 感知觉

一.感觉

1. 定义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他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2. 感觉的测量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限:感受性就是对刺激的感受能力,绝对感受性就是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就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差别感受性就是刚刚能察觉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的感觉能力,差别感受阈限指刚刚能感觉出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3.感觉适应:相同的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的感受器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变化现象(例如视觉明暗适应,嗅觉适应等)。 二.经验与知觉。

1.定义:知觉可以被看作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 2.特性:①整体性 ②选择性 ③理解性 ④恒常性(如门无论怎么开关视觉变化但是人们对其认识还是固定的)。

第三节 记忆

理解: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一.种类。 1.从唯独划分:(1)内隐(即无意记忆)。 (2)外显记忆(有意记忆)。

2.按记忆种类:形象,逻辑,情绪,运动, 3.按记忆编码 二.记忆系统

1.感觉记忆 贮存时间:短。

(瞬时记忆)编码方式:未加工,按刺激的物理特征。

信息容量:大量信息。

2.短时记忆 贮存时间:一分钟以内

编码方式:听视觉

信息容量:有限,7±2组块(组块指人们在过去经验中已变为相当熟悉的一个刺激独立体)

3.长时记忆 贮存时间:一分钟以上。

编码方式:情景,语义。

信息容量:无限。 三.记忆的过程和规律。 1.识记:(1)对事物反复感知从而形成比较巩固的映像的过程。

(2)种类;①有意识记(有目的性的,有方法的)和无意识记(无目的无方法) ②记忆识记(不理解,重复记忆)和意义识记(理解,依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进行识记。)

(3)影响因素:①识记的目的性。 ②识记材料的意义。(联系越多,识记材料的意义越强,识记

效果越好)

③事迹材料的数量。 ④识记材料的位置。

二.如何保持

因素:①识记的程度。

②识记后的程度。

③记忆材料的性质(动作>形象,有意义>无意义)。 ④识记后的休息。 ⑤复习。

三.遗忘的规律。

1.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的不能和再认或者是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 2.特性:不规律的。

3.影响的因素:主观因素,材料位置,材料数量,学习的程度。

第四节 想象和思维

一.想象:分类:有意与无意,再造和创造,幻想(与创造想象有关) 二.思维

1.特性:概括性(角度内容),间接性(手段)。 2.过程:①分析和综合。

②比较。

③抽象和概括。

④具体化。

3.探索方向:即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名求异思维(从一点考虑多点)。 发散思维的特点:流畅性,独特性,变通性(具体见第七章)。 三.思维的类型。

1.动作思维:三岁前。 2.形象思维:学龄初期。 3.抽象思维:学龄中期。 4.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 5.集中思维,分散思维, 四.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问题是指人们尚未探索的未知情景。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①知觉情景,即问题的呈现方式。

结论:越简洁越明了越容易。

启发:解决问题需要突破知觉情景的束缚。 ②思维定势:功能固着 a.思维定势的特殊形式。 b.思维情况的表现。

c.指一个人只能看到物体的通常功能而

看不到其他的功能。

d.解决问题时要经常考虑功能变通以求

得问题的顺利解决。

③原型启发;例如蜻蜓直升机,蝙蝠超声波啥的。

④动机强度。

2.问题解决的过程:①提出问题 ②分析问题 ③提出假设 ④检验假设 3.问题解决策略:算法式,启发式(经验规则)。

第四章(书为第五章) 情绪

第一节 情绪的认知

一.含义: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任职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

三层含义:(1).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只是反映内容和其它心理过程不同。

(2).主体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基础。

(3).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是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

Ps:心境特点:弥散性,长期性;激情的特点:爆发性,冲动性。 二.情绪理论

1.早期理论:①詹姆斯—兰格理论 观点:情绪变化是因为生理变化。

②坎农—巴德理论 观点:情绪变化伴随着生理变化(发生于大脑)。 2.认识理论:①沙特—辛格理论 观点:决定情绪的因素是认知。 a.身体需要高度的生理唤醒。

b.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识性的

唤醒。

②阿诺德—阿扎鲁斯理论 观点:情绪是对意义的反映,这个反映由评价

和评定完成。

意义:在情绪问题上提出评价的理论。

3.动机—分化理论:伊扎德 观点: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

质和功能。

三.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 1.正确的人生追求。 2.宽广的胸襟。 3.理性地适应生活。 4.寻找身边的快乐。 四.怎样调节和控制不良情绪 1.觉知自己的情绪状态。 2.转移注意力。

3.转变观念重构的认识。 4.合理地发泄情绪。

5.主动用言语控制调节情绪。

第六章 人格 第一节 人格及其结构

一.人格的含义: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三.特征:整体性(统一体),稳定性和可塑性,独特性和共同性,生物性和社会性, 四.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理论,①本能与压抑。(生本能,死本能。) ②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③人的心理性欲阶段。 五.人格结构

1.奥尔波特人格特质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心里组织的基本建构单位。(两特质,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又包括三个特质,首要特质,即最能代表一个人特点的特质。中心特质,即能代表一个人的性格核心成分。次要特质,指一个人的某种具体的偏好或反应倾向。)

2.卡特尔人格因素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出名的有·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3.艾森克特质理论:他对更高层面上的特质比较感兴趣,他将这个层面上的特质称为类型,也可叫基本维度,即存在高低两极的连续维度,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类型划分。任何一个人的人格都有可能位于维度的某一点上,但这些维度应该是最具有概括性的。(大体分为外向性和神经质两个基本维度。) 六.研究人格的其他方法

1.观察法。①项目校查 ②等级鉴定 2.晤谈法(结构式):被试的现状,历史,本人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在某些特定环境里的行为等。

第二节 人格的形成

一.气质

1.类型:血液型,黏液质,胆汁质(包括黄胆汁和黑胆汁) 二.影响因素

社会,学校,家庭,产前环境出生过程。

第三节 人个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1.本能与压抑(主弗洛伊德的性欲理论)

防卫机制:压抑,退行(以儿童的方式逃避),合理化和文饰作用,反向作用,转移,升华。

2.人格的内在冲突;弗洛伊德划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分别对应快乐原则,现实原则,自我原则。

3.人格的发展与健康:弗洛伊德将人的一生划分为五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

PS: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第七章(书为第三章)行为动力

第一节 需要

一.基础信息 1.含义:需要是由生理或心理缺失不足引起的一种内部的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2.特征: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 3.种类:(1).生物需要与社会需要。 (2).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如果填空只要求写五个那就只写最下面四个和最顶的那一个)

三.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的简要评论

1.积极意义:①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因此它具有普遍性。应用广泛。

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

③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2.缺陷:①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践,将人类的一切需要看成是由潜能决定的,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②马斯洛强调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③马斯洛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他的许多概念是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第二节 动机

一.含义: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诱因是指所有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 Ps: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种基本功能:激活,引导,维持和调整。 二.分类

1.生理性动机(例如饥饿,渴,睡眠,性等等) 2.社会性动机(例如兴趣,权力动机等。)

三.动机冲突(按表现形式和性质内容分)

(一)表现形式

1.趋避式的动机冲突:

同一个目标对于个体来说可能满足某种需要,但同时也可能构成威胁。一个目标对个体 形成了好恶、吸引排斥的两个方面,此时个体所形成的矛盾的心理环境、就是趋避式动 机冲突。前面所述妇人拉孩子就属此类。当时真正的母亲在“得到自己的儿子的目标行 为下,存在着“拉过来得到儿子”和“拉重了会拉死儿子”的矛盾的心理情境,于是产 生趋逐式的动机冲突。 2.双趋式的动机冲突:

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有两个并存的目标、而且这两个所欲达到的目标对其具有同 样强度的吸引力和能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但个体由于条件、环境所限制而无法同时获 取两个目标,这时在心理上产生难以作 出取舍的冲突情境,这就是双趋式动机冲突。产 生双趋动机时必须作出强迫性的、非此即彼的选择,优柔寡断则结果可能一个都得不到 或造成对心理的伤害。

社会生活中此种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常常会遇到。如某青年一方面要参加组织安排的活 动,又想观看足球比赛。参加了组织活动就不能看足球赛,反之也一样。最后他必须作 一个取舍。

3.双避式动机冲突:

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眼前呈现两个具有同样强度威胁力的目标;迫于环境形势,逃 脱一个咸胁就必须接受另一个威胁,正是所谓的“前有伏兵后有追击”。此时个体引起 的紧张和随之所产生的动机上的冲突就是双避式动机冲突。这正是人们平时所说的“两 难心理”。

(二)性质内容

1.原则性动机冲突。 2.非原则性动机冲突。

第三节 动机理论

一.强化动机理论:一切行为都是由刺激---反应构成的,也就是说联结主义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中间变量。(理论认为强化即凡是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刺激情境均可称为强化)

二.成就动机理论: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诱因是成功时得到的满足感。 三.期望理论

四.归因理论:内部和外部,稳定和非稳定,可控和不可控。

归因理论的实际运用;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

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 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Ps:美国,塞利格曼等人提出习得性无助。 五.自我效能感应。 1.定义: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词语。自我效能感理论已经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

2.分类:①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②效能期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 3.形成因素:个体成败经验 ;个体的归因方式。

第四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

1.设置合理目标 2.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 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4.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 5.科学利用竞争与合作

6.向学生表达明确可行的期待 7.增强自我效能感 8.进行归因训练

第七章(书第六章) 智力与创造力

第一节 智力及其理论

一.智力的含义: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多个方面。(传统意义上的智力是由思维、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构成。)

Ps:个体的智力有高低之分,并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 二.智力的理论 1.因素理论

(1)二因理论:斯皮尔曼,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2)群因素论:瑟斯顿,特征关键词是多物的共同因素。

(3)流体智力(先天)和晶体智力(后天):卡特尔;①流体智力是发现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不依赖于个体文化的文化只是经验,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个体,可以具有相似的流体智力。 ②晶体智力依赖于流体智力。

2.结构理论

(1)层次理论结构:弗农提出。继承了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提出了智力的四层次结构模型。(顺序为一般因素→大因素群→小因素群→特殊因素)

(2)智力三维结构理论:吉尔福特提出。从操作、内容和产物三个维度来考虑。 3.信息加工理论

(1)多元智力理论:加纳德提出。

分类: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

身体—动觉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认识自然的能力(共八条,最后一条是1999年提出)

(2)三元智力理论:斯藤伯格,包括成分智力、背景智力和经验智力。

(3)PASS模型:①注意—唤醒系统

②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系统 ③计划系统

第二节 智力测试

智力捉鸡的我决定放弃这一节,因为不是很常考,请自行看书p188—p194几种智力测试名称。好了,跳到第三节。

第三节 智力开发

一.智力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社会发展、学校、个人自身发展、教育开发智力”四

方面随便瞎扯。

二.智力发展的阶段性:45岁后学习能力明显下降,之前除非个人不努力或者先天智力原因。否则基本没差。

三.智力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的原则。

四.智力开发的有效途径:1.教育和教学中开发智力。

2.元认知与智力开发:①元认知就是对认知本身进行反思的一个

知识系统,即对认识的认识。

②特点:在于对认知过程的分析和调控。

第四节 创造力的培养

一.含义: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

二.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发散思维特点: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三.创造力的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 Ps:吉尔福等人将富有创造性的人格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②有旺盛的求知欲。

③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运动的机理有深究的动机。

④知识面广,善于观察。

⑤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

⑥有丰富的想像力、敏锐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着广泛兴 趣。

⑦富有幽默感的,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

⑧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 四.培养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

1.途径:①环境因素:社会,家庭,学校。

②教育:改革评价机制,改革现有课程,重视健康的人格培养,培养非逻辑思 维能力。

2.方法:头脑方法,信息交合法,联想法,综摄法。 Ps:创造力开发的法则:综合法则,对应法则,移植法则,离散法则,换元法则,逆反法则, 群体法则。

第九章(书第八章) 个体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

1.含义: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 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体现:①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②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③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

④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Ps: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社会、学校、教育向他们提出要求时产生新的需要和他们已 有的心理水平形成的矛盾。

3.特点: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发展的关键期。 二.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①成熟势力说(格赛尔)即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

②行为主义观。

③精神分析论。

④相互作用论: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皮亚杰提出四个心理运算阶段:感知运算(0~

2岁),前期运算(2~7岁),具体运算,形式运算。

⑤生态发展观。 这章- -后面没怎么听课,也不是很重要。。。。。略过。。。。

第十章(书第九章) 学习心理

第一节 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什么学习的重要性含义分类啥的不罗嗦了。 二.学习理论及其应用:

1.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①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观,关键是强化。 ②班杜拉社会学习观;观察是最基本的学习过程。 2.认知注意的学习理论:①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观。

②奥苏伯尔的认知接受学习观。他认为学生的意义学习才是真 正的学习。

③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观。 3.构建主义的学习观:知识观,学生观,教师观。

第二节 学习迁移

一.学习动机

1.分类:正迁移和负迁移(正作用和负作用);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原理和态度是教育的核心);

侧向迁移与纵向迁移(普通→特殊) 二.学习迁移理论以及应用

1.早期理论: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概括说和关系说。 2.当代迁移论:①认知结构的迁移观:奥苏伯尔认为已有的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学习

有重要影响。

②建构主义的迁移观:即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重新建构。

3.促进迁移的教学:改善心智的功能;传授基本知识;有效的知道;提高的迁移的意识 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第三节 学习策略

一.分类

1.迈克卡三分法

二.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制策略(例如学生做笔记);组织策略。 三.元认知策略:

1.元认知结构:①元认知知识:个体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关于认知的一般性知识。

②元认知体验:主体在从事认知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③元认知监控: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进行的认知活动

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而自绝的监视、控制和调节(包括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结果、采取补救措施)。

2.元认知能力:(1)元认知能力的实质:核心是自我监控。

(2)元认知得提高:记笔记或者增强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认识etc.

心理学笔记

心理学笔记

心理学笔记

心理学笔记

笔记心理学

心理学导论 笔记

《心理学》教学笔记

0031 心理学笔记

自学心理学笔记。

教育学心理学笔记

心理学跟进笔记
《心理学跟进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