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印度农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01:49:2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析印度农业生产

摘要:印度自独立以来,工农业生产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印度仍然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80%的人口以农业为生。从印度经济发展史来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的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2006年数据显示印度农业GDP占全国GDP总量的18%。本文就印度的农业生产展开详细分析,并结合印度农业现状对印度农业的特点加以论述。

关键词:印度 农业 生产 特点

一、印度农业的发展历程

独立前,印度农业长期处于停滞和衰退状态,粮食短缺问题十分突出。独立后,为解决粮食问题,印度政府采取了土地改革、“绿色革命”、“白色革命”、“蓝色革命”和支持合作社发展等一系列措施,使农业得到很大长进。通过土地革命,消弱了封建大地主的势力,将地权分散到中小地主阶级手中,资本主义农场逐渐兴起。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推广以高产良种为核心的农业技术改良,即“绿色革命”。包括扩大灌溉面积,引进、培育、推广高产农产品,使用化肥,提高机械化水平等。“绿色革命”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摆脱进口粮食的负担,从此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为增加食物来源,特别是动物性食物来源,印度又开始先后推出发展牛奶生产的“白色革命”和发展渔业生产的“蓝色革命”,均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二、印度种植业

印度农业规模大,种类多,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印度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其中种植业主要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一)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种植约占总播种面积的75%和种植业的55%,以水稻、小麦为主,还有高粱、玉米等杂粮和豆类等。其中印度的稻谷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30%,占粮食总产量的40%,居世界第2位,成为世界上主要稻谷生产国。小麦占粮食总产量30%,在世界也居第2位。

(二)经济作物

经济作物约占总播种面积的24%,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45%,种类繁多,以棉花、黄麻、茶叶、甘蔗以及花生为主。印度是世界重要产棉国,最大的茶叶生产和主要出口国,最大的花生、红花、蓖麻、油菜籽、芥末的主要生产国。

(三)印度的四大农业区及其分布

根据印度各自然条件的差异、社会经济特点以及农作物分布状况,将其分为四个农业区。分别是东北部的水稻、黄麻、茶叶区,位于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平原,该区的黄麻和茶叶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0%和80%;西北部的小麦、杂粮、油菜区,指印度河,恒河中、上游平原以及周围山地,该区灌溉条件较好,是“绿色革命”的重点区,这里的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油菜占90%,甘蔗占50%,芝麻占75%;半岛的杂粮、棉花、花生区,范围包括德干高原和沿海平原,该区生产水平较低,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60%,花生、烟草占全国80%;以及西南的水稻、热带作物区,指的是西高止南段和沿海平原,是胡椒、咖啡、腰果、椰子、木薯、香蕉和橡胶集中分布地。

三、印度畜牧业 印度的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30%,其中养牛业占到了农业总产值的65.8%,这也奠定了印度是世界上养牛最多的国家。据估计,世界上约有10亿头牛,其中印度最多,约有2.8亿头,占全球总数的28%。而牛对印度农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印度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牛是主要的动力来源可以耕作、拉车,、磨面等;牛是农业副产品的重要消费者,牛主要食草, 稻壳, 玉米秸秆等,解决了农业生产的副产品处置问题;印度的牛大概每年总产出8.5亿吨牛粪,成为家庭燃料的主要来源,不仅节约了能源,而且很好的解决了废弃物的排放问题;牛提供了大量的牛奶,2002年,印度的牛奶产量居世界首位,为印度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由于印度视牛为神物,所以印度人并不食用牛肉。

家禽业是畜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印度家禽业快速发展,年均增长达到15%—20%,在世界各国禽肉部门是增长最快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度家禽业快速发展,无论是家禽饲养量,还是禽肉和禽蛋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2005—2006年印度肉禽的屠宰量达20.5亿只,占世界肉禽屠宰量的3.95%,仅次于中国、美国和巴西,排名世界第四。

四、印度农业的特点

1.人均土地规模较小, 小农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印度农业的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封建、个体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并存, 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 每个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造成这种情况,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 虽然印度在独立后就开始进行土地改革, 并公布了名目繁多的法令, 但大多并未认真执行, 成效不大。因此, 在经历了长达40 多年的土地改革后, 印度的土地占有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土地所有权仍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封建和半封建的经济成分占有优势。其二, 由于印度人口不断增长, 导致了对大块土地持续不断的再分配, 使土地变得越来越零碎。基于以上因素, 印度农户平均经营的土地规模较小, 在这种情况下, 小农户就不能也无力对土地进行任何有价值的投资, 也无力进行其他必要农业活动。

2.农业现代化程度和范围不够, 农业的生产方式差异很大

自“绿色革命”后, 印度农业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现代化的发展, 但农业现代化程度和范围仍然不够。在农业内部, 农业先进技术大都局限于小麦和水稻, 而其他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仍被排斥在现代化的大门之外。在地域范围上, 农业先进技术的广泛采用也仅限于西部少数几个条件较好的邦, 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速度缓慢, 成效并不明显。在生产方式上仍以传统的生产工具和手工劳动为主, 机械化程度很低, 现代投入较少, 85 %的耕地依靠人畜力耕作, 60 %的耕地无灌溉设施, 靠雨水灌溉。改良种子, 化肥, 杀虫剂等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 土地的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土地生产率仍然较低

印度根据自己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特征, 选择了采用“土地节约型”技术, 用相对丰富的劳动力去替代稀缺的土地, 充分提高土地生产率, 并充分利用劳动力, 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这样一条农业现代化道路。经过40 年的发展, 印度的土地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其他国家相比差距还是明显的。小麦是受惠于“绿色革命”的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因此有人将“绿色革命”称之为“小麦革命”。虽然如此, 印度小麦每公顷2770 公斤的单产也仅比其邻国如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伊朗等国的单产要高一些, 但距离中国每公顷的3885 公斤, 还有一定的差距, 和法国的每公顷7449 公斤, 英国的每公顷8043 公斤相比则差距巨大。

4.农业和农村的不平衡日渐扩大

由于印度在上个世纪60 年代严重缺粮, 加之自二五计划起实行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需要粮食的支撑, 因此随后的“绿色革命”便将关注的重点落在了以小麦和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上, 豆类和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大大减少, 每年需进口大量食油才能满足国内需要。同时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和经济、社会环境条件的差异, 采用现代技术的程度不同, 造成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农业现代化实际上就是要增加现代科技投入, 这需要必要资金的保障, 但印度的边际农、小农与大农在土地, 金融等资源占有上的不对等性, 使得边际农、小农不愿也无力加大对土地的投入, 因此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深入, 地区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并未减轻, 反而有加重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殷永林.独立以来的印度经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1 [2]汪登伦.印度的农业政策与农业现代化略论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 [3]宋登卯.印度农业现代化的成就.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印度农业保险(推荐)

农业论文

论文 农业

农业论文

印度项目质量管理经验论文

印度社会与文化论文

农业管理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论文知识

农业经济学论文

印度农业论文
《印度农业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