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秦末农民大起义》参考教案1

发布时间:2020-03-02 00:01: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以及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

秦末农民战争 【教学难点】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统一六国后的秦始皇可谓是威震四海,为此他变得更加不可一世。他自称始皇帝,奢望秦朝的统治能够千秋万世。事实上,秦始皇有没有得偿所愿呢?是,没有。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他费尽毕生精力,苦心经营的秦王朝竟然是一个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那么,赫赫一时的秦王朝为什么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

1 / 8

(一)秦的暴政

教师: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并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但他的统治也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

教师:思考:秦的暴政都有哪些表现? 学生:赋税沉重 学生:徭役繁重 学生:刑法残酷

学生: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教师:回答的非常好,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秦暴政的表现? 1.繁重的徭役

教师:他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的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如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修筑长城征派40万人。农民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教师:大家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吗?话说,秦始皇时代,有一对新婚夫妇,男的叫范喜良,女的叫孟姜女。范喜良在新婚之夜就被征发去修长城,由于承受不了沉重劳役的折磨,终于死在长城上。孟姜女在家里日夜思念自己的丈夫,饱含深情地为丈夫缝制好一件御寒的大衣,就历尽艰辛,跋涉千山万水,满怀希望地去看望丈夫。可是,来到长城边上却得到丈夫已经死去的消息。她伤心欲绝,放声痛哭,哭声震动天地,泪水溅到长城上,城墙立刻倒塌了一大段,形成了一个四十里长的大缺口。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境况的悲惨,也是当时劳动人民对秦始皇修筑陵墓、宫殿、驰道、长城这么多劳民伤财工程的控诉。

教师:秦始皇役使70多万人在咸阳南边修建阿房宫,秦始皇役使70多万人在咸阳南边修建阿房宫

多媒体展示图片

教师:修陵墓: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区城东约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陵墓规模宏大,修建时间长达37年之久,分为内外两城,内城方形,外城长方。陵园南部是墓葬区,今墓冢为四方锥形,底部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高55米。墓内机关重重,有众多的珍品陪葬。虽然始皇陵的价值极高,但由于各

2 / 8

种原因,迄今为止尚不能挖掘。

多媒体展示陵墓图片

教师:修长城:秦始皇修筑抵御匈奴的城防,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共长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史称秦长城。

多媒体展示长城图片

教师:“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守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全家穷困潦倒;忍饥挨饿。然而皇帝的生活却是豪奢残暴的。

讨论:繁重的徭役有怎样的影响?

学生:使农民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造成田无人耕,衣无人织,秦的统治不稳。)

多媒体展示资料 2.赋税沉重

教师:《汉书·食货志》中说“田租、口赋、盐铁之利,20倍于古。”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上缴国家。课件秦始皇对人民残酷的剥削。

3.刑法残酷

教师:除了沉重的徭役、赋税,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当时的刑法极为残酷,有各种残害肢体的肉刑,死刑就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其中,车裂就是将人的两手、两脚和脑袋分别绑在五匹马上,然后让马向五个不同的方向拉,知道人的身体四分五裂,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五马分尸。相比之下,一些腰斩、剖腹、戮尸等就算是比较仁慈的死刑了。

材料:按照国家规定:国家的法令„..先是黑京面(即在脸上刺字,是秦朝的一种侮辱刑),然后劓(yi)(即割鼻子,也是秦的一种酷刑),砍断左右趾(即砍掉左右脚),又腰斩(拦腰斩断),最后是醢(音海,即剁成肉酱)„.一人有罪,家族和邻里都要受罪„.教师: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可见刑法的残酷。

教师:学完了秦始皇谁能评价一下他?

学生:秦始皇的功绩:他重用人才,统一六国,南征越族,北击匈奴,结束

3 / 8

了长期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因此,他不愧为中国古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学生:秦始皇的过失:他刚愎自用,拒谏饰非。他修建豪华的宫殿(阿房宫等)、陵墓(秦始皇陵)和万里长城,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他以刑杀为威(如:“焚书坑儒”),极其残暴。因此他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

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教师: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继位,人称秦二世。秦二世即位后下令将秦始皇无子的妃嫔全部陪葬,把修骊山墓地里机弩的工匠全部活埋在墓中,诛杀兄弟、姊妹22人,杀害蒙恬等大臣不计其数,不断增加赋税和徭役。

教师:秦二世即位后下令将秦始皇无子的妃嫔全部陪葬,把修骊山墓地里机弩的工匠全部活埋在墓中,诛杀兄弟、姊妹22人,杀害蒙恬等大臣不计其数,不断增加赋税和徭役。

教师:他的统治更加的残暴,连秦始皇都望尘莫及。这样就使朝廷上人人自危,忠臣不敢说话,奸佞小人当道;民间则民怨沸腾。最后终于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陈胜吴广起义。

教师: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东侧上焦村西清理的八座秦墓,有引人注目的现象。其中十八号墓没有发现人骨,其余七座墓的墓主为五男二女,年龄在二十岁至三十岁左右,大多骨骼分离散置。十五号墓的墓主肢骨相互分离,置于椁室头箱盖上,头骨则发现于洞室门外填土中,右颞骨上仍插有一支铜镞。据考古工作者分析,这批墓葬墓主的身份,应当是秦宗室的成员。有迹象表明,这些墓葬的墓主,有可能就是秦二世杀害的公子公主。

教师:秦末农民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陈胜、吴广领导,时间约半年。

第二阶段:项羽、刘邦领导农民军推翻了秦王朝,历时两年半。

(二)陈胜、吴广起义

教师:公元前209年夏,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走到大泽乡是遇大雨,道路泥泞被迫停止前行,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戍守误期被处

4 / 8

死。陈胜和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反抗,在他们的号召下,决心对抗秦朝的残暴统治他们举起反抗的旗帜,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教师:结合书上的内容找出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学生:秦的暴政是根本原因。 学生:遇雨误期是直接原因 多媒体展示大泽乡起义图片

教师:陈胜、吴广起义的口号是什么? 教师: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多媒体展示战争示意图

教师:陈胜、吴广起义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结果失败了。自从大泽乡起义后,队伍快速发展,攻占了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不断壮大,陈胜派主力向西进攻,直逼咸阳,秦二世紧急调集大军进行反击,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起义军最终失败。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

教师:思考陈胜、吴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义军内部不团结,无作战经验等。 讨论:陈胜、吴广起义的意义?

学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学生: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2.刘邦项羽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教师:继陈胜、吴广之后,众义军中出了两位杰出的英雄人物,他们是谁? 多媒体展示刘邦、项羽的图片

教师: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在这过程中,有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就是巨鹿之战。

教师:项羽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 大败秦军主力 “破釜沉舟” 以少胜多的战役。

教师:刘邦:公元前207年率军入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灭亡。 多媒体展示作战示意图

(三)楚汉之争

5 / 8

教师: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征战,史称“楚汉争霸”。

教师:西楚霸王是谁? 学生:西楚霸王--项羽 教师:汉王是谁? 学生:汉王--刘邦

教师:最后楚汉争霸取胜的是谁? 学生:取得胜利的是刘邦

教师:项羽、刘邦之间为争夺帝位而进行了长达4年的战争称为“楚汉之争”。 教师: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学生:争夺皇位的战争。 多媒体展示鸿门宴图片

教师:秦末虞地(江苏吴县)人,有美色,善剑舞。公元前209年,项羽助项梁杀会稽太守,于吴中起义。虞姬爱慕项羽的勇猛,嫁与项羽为妾,经常随项羽出征。楚汉之战,项羽困于垓下,兵孤粮尽,夜闻四面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他在饮酒中,对着虞姬唱起悲壮的“垓下歌” ,虞姬为楚霸王起舞,含泪唱: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拔剑自刎,死后葬于垓下,今安徽灵县东南有虞姬坟。

思考: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刘邦进驻咸阳,废秦法,“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得民心。广纳人才,势力壮大。

学生:项羽放纵部下烧杀抢掠,失民心。刚愎自用,众叛亲离,实力削弱。

三、课堂总结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强秦因暴政失民心而失天下,刘邦因顺势得民心而得天下。民心是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的基石,中国共产党从历史的兴替中汲取营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纲领,实行改革开放,抓民生促发展,深得百姓之心!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的复兴!

四、课堂练习

6 / 8

1.“天下苦秦久矣”,是( C ) ①赋税繁重 ②刑法苛严

③车同轨,书同文 ④徭役繁多

A.①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是指( D ) A.项羽、刘邦起义 B.国人暴动

C.牧野之战,奴隶倒戈 D.陈胜、吴广起义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7 / 8

【教学反思】

《秦末农民大起义》学习中要注意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层层设问,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在进行总结说明,应该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8 / 8

秦末农民大起义_教案1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稿4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1

第9课 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优享

《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zxls_01121203715)

《秦末农民大起义》参考教案1
《《秦末农民大起义》参考教案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