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0-03-02 23:31: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张桥镇第一初级中学 邵苗苗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是北师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八课《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共分五部分:说教学内容、说教学对象、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学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说教学对象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品味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3.揣摩作者心境,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教学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方法:

(一)教法

1.创设情境法。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朗读指导法。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中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诱导点拨法。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二)学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诵理解情感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2.品读法。学会展开联想与想象,细细品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合作探讨法。对诗中意境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结合学生实际,我决定以“读”为突破口,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画面,创设情境,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生回答。

师: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品经典美文。(板书课题、作者。)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增强了学生的视觉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二)初读感知,突出重点。

①师范读课文,生注意字音、停顿、语气。 ③生个别读,师生共同评价。 ④生根据要求齐读课文。 ⑤生结合注释,译读课文。 ⑥师补充重点词句: 重点字词: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月色入【户】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重点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便高兴地起来走动。)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3.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5.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哪个晚上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⑦生思考并回答: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师明确: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这一环节我重点安排了不同方式的读,通过“读”来理解课文,突出重点。】

(三)精读课文,突破难点。

让我们再次走进承天寺,来细细品味品味。 ⒈从品味关键词“闲人”突破

“闲人”应该是指什么样的人?课文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明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⒉从问题探讨突破

在前面的学习中,师生已经对课文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的体悟。在此基础上,完成探究从《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看到了一个( ) 的苏轼。 参考:善于发现生活美;在逆境中豁达开朗;带着忧愁;乐观向上;能不断发现自我„„ 【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感悟作品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突破难点。】

(四)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见月起行 寻友同赏

写景 (清幽淡雅 比喻贴切、传神)

抒情 豁达乐观

【简洁明了的板书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一目了然,能加深印象】

(五)课堂小结 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这一步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下课前3-5分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期,能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而这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

(六)课堂作业

当堂背诵并默写这篇短文。

【作用:有利于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稿

记承天寺夜游精品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定稿)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