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5、《顶碗少年》

发布时间:2020-03-02 06:00: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5、顶碗少年 士英小学

于淼

一、教材分析

《顶碗少年》是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顶碗少年在一次表演中,连续两次失误,可是他沉着拼搏,第三次终于获得了成功,博得了观众暴风雨般的掌声。本篇课文情节简单而又一波三折,十分吸引学生;文章表述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而作者从“少年、观众、碗”三个角度抓动作、神态、语言具体描写,生动而细腻,很有特色。

二、设计思想

对于精读与略读课文,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的话:“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精读课文,是例子,是出发点,目的是指向学会自主阅读。”因而,本课教学,我尝试隐去教师“明目张胆”地教,转而让学生“粉墨登场”去学。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师只是适时点拨。“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因而,在学生自读自悟及交流的过程中,我重点在、“思想感情”、“表达方法”方面作点拨。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主要内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作者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故事中感悟人生哲理。

2、感知作者多角度细腻描写的表达方式,并学以致用。

五、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六、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顶碗少年》这篇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一位顶碗少年在表演顶碗时失败了两次后,第三次终于获得成功的事。)

师:就是这件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二十年来还时时萦绕于心。就让我么跟随作者再回到二十年前的舞台,去感受那让人感动的一幕吧!

二、交流学习出示自学提示:

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2-3自然段

1、用“——”画出描写少年第一次表演时的动作神态的语句,用“~~~”画出描写观众第一次观看表演后的反应的句子。

2、反复读你所画的句子,体会感悟并在书中做好批注。 (生读课文画有关句子)

师: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感悟,那么现在谁能把你画的描写少年第一次表演的语句读一读?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灵活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叹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这是对少年的动作描写。我通过“灵活地”体会到了少年表演技艺的高超,身手灵敏;从“各种各样”体会到少年表演的动作多,体现了表演的复杂,难度较大;从“忽而卧倒,忽而跃起”体会到了少年舞蹈动作变化多样,体现了表演的难度大。

我找到的句子是“最后,是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她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这是对少年的动作描写,我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最后的动作难度较大,不易完成。从“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到少年的动作灵活。

师:多么精彩的表演,让人不由得发出赞叹。谁能试着通过语言,把我们带入到这精彩的表演中? 生读语句

师:是啊,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此时的他是什么样的呢?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台上,却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这是对少年的神态描写。我从“没

有慌乱”可以看出少年非常镇静,遇到困难不慌乱;从“歉疚”可以看出少年对这次失误感到不安,觉得对不起观众;“微笑”表现出他对表演有足够的信心;(师:板书微笑)“鞠了一躬”可以看出少年重新挑战的勇气。

师:是啊,面对这次失误少年还是很有信心的再次挑战,请你试着读出这种自信。

师:那么此时观众是什么样的反应?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这意想不到的失误,使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有些青年大声吹起了口哨。”我从“吹起了口哨”体会到了当时观众们对少年的失误带有嘲笑。

师:面对着口哨声,此时的少年心里会怎么想呢? 生:我平时练得很熟,这次只是失误,下次我一定能成功! 师:面对第一次的失败,少年表现得沉着镇定,也正是有着这份自信,少年又开始了他的第二次表演。

接下来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3-6自然段

1、用“——”画出描写少年后两次表演时的动作神态的语句,用“~~~”画出描写观众观看表演后的反应的句子。

2、反复读你所画的句子,体会感悟,在书中做好批注 。 师: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现在就请将你的答案带入小组中,与你的小伙伴们一起分享,并形成你们小组统一的答案吧! 师:谁来说说你找到的第二次表演时的语句?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少年沉着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

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终于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到最后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这是对少年的动作描写。我从“沉着”一词中体会到了少年表演时的冷静和对自己的信心;从“又是......又是”体会到少年的表演依旧难度很大,表演的动作依旧灵活。

师:可是,这次少年又失败了。面对这次失败,观众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生:“场子里一片喧哗。”

“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 师:那少年呢?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这是对少年的神态描写。“呆呆地站着”表现了少年对这次表演有失败了,感觉到了惊慌,不再镇静;“脸上全是汗”表现了少年非常紧张;“不知所措”表现了少年的惊慌和沮丧(师:板书不知所措)

师:面对观众的嘲笑,面对这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少年的心里会承受着怎样的压力?换位思考,此时,如果你是少年,你会想些什么?还会继续表演吗? 生:失望,失去信心。 师:请你读出少年此刻的心情。

师:就在少年沮丧无助时,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人从后台走到灯光

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轻轻摇了摇,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

如果你是老人,此时会说些什么呢? 生汇报

师:听完老人的话后,少年是什么样的?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我从“镇静”一词体会到了少年恢复了自信;“捧着”体现了少年对表演的重视;“深深滴鞠了一躬”表现了少年对待表演的认真。

师:那么少年第三次的表演结果如何呢?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这是对少年的动作描写。我从“终于”一词体会到少年稳住碗的不容易,费劲了很多力气。

师:此时此刻,场下的观众是怎么做的?(板书:掌声)少年成功了,观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不仅仅是为了少年表演的成公,还是为了什么?

生:少年坚持到底的精神。

师:那么你能试着把少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吗? 三、总结全文

到此,作者说,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演出啊!在顶碗少年的三次表演中,作者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既从正面描写了少年的精彩动作,又从侧面描写了观众的反应,这样不仅体现了表演的难

度大,又烘托了表演的紧张气氛,更让我们体会到少年顽强拼搏的精神。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面对挫折,要敢于拼搏,不要轻易放弃,老师愿你们能拥有像顶碗少年这样的锲而不舍,勇敢顽强去战胜生活中,学习上每一个的困难,永不退缩! 四:板书设计:

5、顶碗少年 微笑——不知所措——掌声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顶碗少年》是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为我们介绍了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历经两次失败,最终在一位老者的鼓励以及少年自身的坚定意志下获得成功。结合本单元的主题“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学生自主独立地读书,把握课文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感悟出“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以前我总不敢放手,只用一节课上完一篇课文,因为从各个教参里告诉我们要教会学生的内容太多了,总是难以取舍。不过今天的课却引起了我的思考。让学生运用在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今天的这节课让我看到曙光了。在本文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去了解“这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这个环节让学生从文章多处找到相关的句子来品析这场表演的“惊心动魄和超高难度”。为了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重点,我通过让学生对比在表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现来让学生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在观众的巨大压力下永不放弃的精神。当时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另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通过阅读课文,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通过读分析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感悟“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能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引导让学生把握文章的

主旨,领悟做人道理。

这节课上也存在着不少遗憾:比如,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到位。我在教学时过于重视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培养,而忽视了朗读的指导。学生每每分析后都是自读感悟,朗读方式单一不说,也不能了解学生的朗读是否体现了少年的精神,学生读的面比较少。如果每位学生分析后,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读一读,学生在汇报朗读时如果没有读到位,可以让他们先说体会,如果理解到位后再去读,或者可以让读到位的同学范读,他学读。在体会少年在失败后的反应时教师可以先读出观众的反映,再让学生跟读少年的反应,进行师生对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是烘托感情的段落也可以让学生齐读,等等,总之要通过多种形式来练习学生的朗读。如果这样,我想可能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入一些。

顶碗少年

顶碗少年

顶碗少年

顶碗少年

顶碗少年

顶碗少年

顶碗少年

顶碗少年

顶碗少年

顶碗少年

5、《顶碗少年》
《5、《顶碗少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5顶碗少年 少年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