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尝试古诗新教,再现“诗情画意”

发布时间:2020-03-01 19:08: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尝试古诗新教,再现“诗情画意”

——浅谈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 记得海尔德曾经说过一句雅致的话:“人,当诗意地栖居。”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吟诵着一首首古诗,我们就恍若穿越了时光隧道;吟诵着一首首古诗,我们仿佛回到了诗情画意的那一刻。五千年文化积淀,诗词已经灿然成古代文化最亮丽的珍珠,而那些历经千年而不朽的名句,更如珍珠的光芒一样,熠熠生辉。

在教学中,怎样摆脱千百年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传统诵读教学模式,让古老的诗歌在我们的教学创新中展现出美丽的诗情画意呢?我尝试了多种语文教学多种方法来进行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

一、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垫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

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如果不对背景加以探究,就会沿袭一直以来的理解:一首典型的乡愁诗。其实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灰意懒的王安石,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就在他上任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在复出后的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显而易见,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字里行间,贮满忧郁、伤感、消沉之情,也就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诗的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是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一腔乡愁的真实写照:诗人还未远离家乡,就已为何时能返家乡、摆脱纷繁的仕路而愁绪满腹了呢。

二、七分古诗三分读,抑扬顿挫悟诗情——诵读成韵,体验情感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1、讲究节奏,音韵优美

一般来说,诗歌的诵读,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五言有“二三”节奏,如“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也有“二一二”节奏,如“思发/在/花前,人归/落/雁后”——《人日思归》。七言有“二二三”节奏,如“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清天/夜夜心”——《嫦娥》;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村夜》。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2、把握感情,找准基调

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示儿》;朋友离别,乐观豁达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慈母情深,游子至孝的《游子吟》;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思乡诗《忆江南》;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桃花溪》;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登金陵凤凰台》。这些诗歌大多句意比较简单,但是词句中蕴涵的感情是深长的,所以我们不必在疏通字词上花大量时间,只需引导学生在反复吟咏之间体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的友情、亲情、拳拳的报国情。

3、借助想象,积淀修养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对于处在审美能力形成阶段的小学生来说,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的古诗正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通过吟咏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古诗是作者由生活到文字、由面到点的结晶物。而通过驰骋想象,展开联想,将这“点”再次还原成“面”,甚至可以扩大,从而得到深刻的审美体验。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作者把春天的细雨人格化,描述了春雨随春风一起悄悄地飘落大地,滋润着花草树木的幽远意境.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我引导学生在诵读时想象春雨飘落时烟雨迷离,而草木则在细雨中欣欣向荣的婉约景象。在师生感情诵读中较好地还原了杜甫对春夜之雨的喜爱之情。

三、炼句琢字剥数层,运思造境会诗意——精析词句,领悟内涵

1、创设语境,感受诗情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融入诗歌的角色中去,设身处地感受诗歌的意境、情趣。桃花溪位于湖南桃源县西南桃花洞的北面,溪水的两岸,满目桃林,暮春时节,那桃花的粉色如云似雾,就连清清的溪水也悠悠地飘动着片片的粉红。据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此作为背景的。而张旭描写的桃花溪,无疑也是暗用其意境,借一溪一桥,一矶一船,描绘出诗人心中的桃花溪,尽管它较之陶渊明的桃花源更显得虚无飘渺,可诗人心中的绵绵诗意却满溢纸背。“隐隐飞桥隔野烟”,诗人一起笔,就将读者引入一个梦幻般空灵的境地:“飞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野烟”袅袅娜娜,缠缠绵绵。静止的桥,在飘逸的烟中,飘飘欲动;浮动的烟,在静默的桥上,如梦似幻。荒山野谷,动态的物与静态的景交织一体,相映成趣。而一个“隔”字,极为巧妙地点出人与物、景的遥遥相望的距离。这种距离又给物、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产生一种朦胧的美。“石矶西畔问渔船”,诗人的笔触,自然地由远山转及近水。远山的朦胧,近水的清澈,一下子使诗人恍若走进一个虚幻的世界,这世界实实在在是陶渊明的。于是,那“问”便由衷地脱口而出,这种情不自禁,最为逼真地折射出诗人心驰神往的情态,而这种情态,无疑就是诗人内心深处最为归真的情感的流泻。

2、品味哲理,感悟意境

古诗中不乏有借景抒情,借景喻理,借物喻人的佳作。通过欣赏回味,我们不仅体会到诗人的雄浑气魄,也能感悟出许多做人的道理来,并从中感悟到诗中的意境美:朱熹《观书有感》中,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问渠哪得清如许”?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自答道:”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与读书融合了。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在品味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努力进取,学会了用辨证的方法看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发现美,审视美,欣赏美。

3、改写文字,领悟内涵

古诗短小精悍,内涵丰富,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联想。我尝试让学生改写诗歌中的某个字,再和原词进行比较,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有些字都是很值得揣摩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又”字,要表达的是:无情之春风尚且知道一年一度“又”回江南,而作为对故乡情浓意切的诗人,却恰恰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离开江南的家乡,违心地重登仕途,这里有自责,更有着人生的无奈,还有着对前途的担忧。这一去,前途吉凶莫测,不知何时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所以我没有让学生来改写大家都已经熟知的“绿”。而是请大家对“又”进行改写。结果有的学生改为“已”,有的学生改为“再”„„然后师生一起比较分析,大家觉得,一个“又”字,融情于景,实在是诗人满心难以排遗的乡愁的自然的流露。 把握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后,再来看诗的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的“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只隔”,显然在情感上与“又”一脉相承,写的都是家乡虽近在咫尺,却不能像春风一样,一年一次定时的又来相会,表露出不知何时再能相见的怅惘之情。

所以,我认为教学诗歌不仅要注重朗读,也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在精讲细读中再现古诗的诗情。

四、美文描绘入诗情,乐声画笔展画意——创设情境,引入意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

1、散文描述法

运用联想和想像,用散文式的语言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或形象。在学习古诗《村夜》时,我为学生朗读了这样一段散文: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的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山村的周围行人绝迹。我独自来到门前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学生一下子被带入诗歌所营造的美妙意境中,有了浓厚的兴趣进入诗歌学习。

2、音乐烘托法

在朗读中配以音乐,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音乐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小学古诗音乐欣赏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学习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古诗音乐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教师要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认真聆听古诗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音乐天空中翱翔。

3、绘画激趣法

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大凡名家高手,无不倾心于“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他们往往以精美的文字,构画出一幅幅色彩明丽的画卷,给人以悠悠不尽的美感享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因此,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人选作绘画的题材。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课堂上,请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边吟诵诗句,边画上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看到在自己的笔下诞生的“小池”图,学生怎会不对这首诗歌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融诗人之情、教师之情于一体,以浓蕴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共鸣。果真如此,定能让学生真正走入诗情画意之中。

我以为,尝试着古诗新教,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领悟感情,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带领学生走入诗歌的“诗情画意”,进而背诵,加深理解,积累语言。如能这样,可以期望逐步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潜移默化,陶冶性情。

(发表于《进修与研究》二零零九年第六期)

诗情画意的古诗教学

摇头晃脑与诗情画意诵古诗

诗情画意教古诗教学设计(参赛)

诗情画意

小学古诗教学新尝试

再现古诗意境 培养学生审美素质

诗情画意44

五年级诗情画意

1221诗情画意

诗情画意反思

尝试古诗新教,再现“诗情画意”
《尝试古诗新教,再现“诗情画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