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诗情画意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3 18:01: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题: 诗情画意 课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选择熟悉的古诗,运用已有的绘画的技巧来表现诗的意境。

2、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已有的绘画知识为古诗配画。

2、恰当地表现古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绘画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

1、导入: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熟悉的古诗并想象古诗的意境。如《枫桥夜泊》(多媒体出示图片)。揭示出:“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板书课题)

2、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二)古诗欣赏:杜甫《绝句》

1、请同学们背诵杜甫的这一首《绝句》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绝句》的景色组成。(多媒体图片)

3、统一讨论结果:(结合图片)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

4、师生共同赏析《绝句》图片(多媒体展示),并从中学习构图和绘画的方式方法。

(三)借鉴学习

1、背诵《咏柳》、《清明》两首诗,欣赏图片,借鉴学习其构思以及绘画。

2、为自己熟悉的古诗分类:写人、写景、叙事等,利用多媒体分析不同类型诗歌的不同表现方法。

3、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绘画中构图和绘画的方式方法,并作简单示范。

三、当堂练习(大显身手)

1、组织学生交流:你最喜欢那一首古诗,你想怎样表现它?

教师提醒学生在创作中应注意构图和用色。

2、给自己喜欢的古诗配上图画。

3、学生绘画,教师辅导

1)提醒完成基本构图,应用所学的色彩知识上色。 2)对有困难的学生,提出合理建议,使其完善作品。

四、评价交流,用展台展示学生作品

1、自评,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2、互评,你觉得哪一张作品最符合诗意?

3、老师对学生做适当评价、点评。并为优秀作业粘贴优秀标志——五角星。

五、课后拓展:

课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为古诗配上不同形式的画。如国画,剪纸等等。

教学反思:

我们学校有专门的古诗课,每学期都要组织“经典诗文朗诵比赛”。每次上这节课,我都把它调节安排在“经典诗文朗诵比赛”之后。这样无形中就增进了学生学习本课兴趣——我们不但会朗诵诗歌,还要会“绘画”诗歌。

对学生交待绘画的基本技巧是必须的,却不是最主要的。在本课我把重点放在学生对诗歌意境想象的引导上。示范时我把构图、取景交待清楚,对于如何绘画细节轻轻带过。学生的想象力之丰富是不可估量的。他们画出来的诗歌

是稚拙的,可是他们对诗歌意境的想象也正在稚拙的画面中,表现出那一份纯真。篇2:《诗情画意》教案

区公开课教案《诗情画意》

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 金燮玫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美术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0课

教学目标:

1、为熟悉并喜欢的古诗或故古诗中的某一句配画。

2、运用已学过的构图知识、色彩知识、绘画技巧表达古诗的意境。

3、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通过诗配画的创作,让学生感受诗情画意的独特魅力,提高绘画创作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恰当地表现古诗的意境。

教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一到三首喜欢的、能够背诵、理解的古诗及绘画工具。 师收集了解一至五年级学生学过的古诗,并收集绘制相关绘画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给学生讲老舍先生请齐白石为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配画的故事,生猜测画面内容。

2、出示齐白石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生谈想法??师:齐白石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准确表现了诗中内涵,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今天我们也来学习诗情画意。(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诗情画意是我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历史上曾有很多大画家都喜欢用画来表达诗的意境,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宋代的名画,你能联想到哪首古诗呢?(出示马远《寒江独钓图》)生猜测?? 师:南宋画家马远素有“马一角”之称,他常在画面留出许多空白给观赏者以自由想象的余地。这幅画在平静的江面上孤舟、老翁在独钓,由于钓者坐船的一端故船尾微微上翘,画面四周皆不着墨迹,只在船边勾出几条淡淡水波纹以示江面,使人联想起江的空旷,意境深远。

2、连线匹配:师出示两幅不同的荷花图,请学生根据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连线匹配。(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揣摩诗意)

3、欣赏课本中18页学生作品,生思考:你认为哪幅画最符合诗意?为什么?你还有哪些不同的想法?

4、同一首诗每个人对它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感受,欣赏课本19页学生作品,比较同一首诗不同的画面在表现诗意上的侧重点,启发学生:如果你来画这首诗,还有哪些独特的创意?

5、同学们一定也很想试一试,先请大家在脑海中选一选:你比较喜欢哪首诗?你的脑海里会有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生讨论交流)

6、(1)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范画:先根据诗意确定画面主体并将之画大画详细以突出主体(师板书:主体 大 详细);(2)通过师示范杜牧《山行》,使学生明白,先确定近景具体刻画,再添加相关背景使画面完整,但远景等相关背景可画小些、简单些,(师板书:背景 小

简单)并思考画面题诗的位置。

7、师出示内容相同但色调不同的两幅《静夜思》,比较色彩在烘托诗意中的作用。(师板书:色彩)

三、学生作业:

1、画一画: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为熟悉并喜欢的一首古诗或古诗中的某一句配画。

2、比一比:谁画的画更符合诗意?

四、展示评价:

1、生自评,介绍自己的作品。

2、生互评,你认为哪张作品最符合诗意?为什么?

3、师点评,从画面构图、色彩、是否符合诗意并有自己独到的创意这几方面展开评价。

五、总结拓展:

师: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画交融更能产生一种新的意境,这节课我们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为古诗配画,中国画和古诗都是我们的国粹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同学们课后可以尝试用中国画的表现方式为自己喜欢的文章、歌词配画。篇3:第六课诗情画意教案

第六课 《诗情画意》教案

茶陵县洣江中学 张忠华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对中国苏州园林艺术有基本的了解; 2.通过对苏州园林形式上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其精神内涵,提高欣赏的能力; 3.通过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设计思想,提高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园林艺术的思想内涵及实质; 2.初步掌握欣赏园林的方法,理解园林的自然美、空间美、人文美。 教学方法:欣赏、讲授、综合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提问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去看过苏州园林吗?(学生集体答)

师:这节课就跟老师一起去苏州园林旅游吧。(导入课题《诗情画意――苏州园林欣赏》)

二、欣赏园林的美

师:在旅游之前我们必须先掌握欣赏园林的方法。首先,我们要知道苏州园林的三个美:自然美、空间美(建筑美)、人文美。

这三美早已融入园林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之中。它蕴含着园主人的情思、理想和追求。也体现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和我们的书法、绘画、诗词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欣赏苏州园林的时候,是要有所准备的。这样你才能在欣赏园林的时候获得最高境界——意境之美(诗情画意)。

其次,我们要知道中国园林的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分析各类园林的特征,重点介绍私家园林。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一组苏州私家园林图片。) 一)园林的自然美

问题1:建造这样一个家园需要哪些要素? a.叠山理水。b.花草树木。c.园路建筑

①山是园林的骨架。②水是园林的灵魂。③植物是园林的生命。有了花草的点缀山才有了生命,有了花草树木园林的一年四季也有了不同的色彩。

园林中的山水、花草树木虽是人工的,却是妙造自然的。这是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

一、道法自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二)园林的空间美(建筑美)

1、各小组带着问题欣赏园林的建筑图片,了解园林的建筑形式、布局、陈设

和色调。

问题2:园林中的建筑有哪些类型?(中国自然式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多样,有堂、厅、楼、阁、馆、轩、斋、榭、舫、亭、廊、桥、墙等。) 问题3:园林中的建筑的整体色调怎样?(灰瓦白墙) 问题4:建筑的布局有什么特点?(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写意的山水艺术思想、完美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借景的造园手法)

2、了解园林造景的方法:借景、框景、分景、障景

三)园林的人文美(诗情画意)

苏州园林的人文美(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它蕴含在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中,也体现在寓意于物、以物比德中。

1、园林中植物的象征意义

梅的孤绝:如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称梅是“花中气节最高坚”的;元人景元启叹曰:梅花是我,我是梅花;辛弃疾“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拙政园.雪香云蔚亭中“雪香”喻梅,云蔚喻茂密的树木。

菊的风霜:如白居易: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冬梅斗霜冒雪,是一种烈士不屈不挠的人格,春兰空谷自适,是一种高士中遗世独立的情怀,秋菊则兼有烈士与高士的品格。

竹的气节:郑板桥: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象征坚贞高洁,洁身自好的品质。 空谷幽兰:象征了一个知识份子的气质,以及一个民族的内敛风华。兰生幽谷,无人自芳。

由于“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中华传统文化中,经常以荷花即莲花作为和平、和谐、合作、合力、团结、联合等的象征。

2、由园林中的景联想到诗的意境。

四壁菏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拙政园:荷风四面亭)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雪香云蔚亭)

3、造园者往往用诗词来为景点命名(如月到风来亭、与谁同坐轩)。

4、园林中的匾额、对联等。

课后作业

1.选择园林小景,配上古诗词句,制作《诗情画意》的书签。 2.如果你是某小区的总设计师,你将如何让小区可居、可游、可赏?并将平面设计规划图画出来。

园林中的意境可理解为:“造园中所创设的各种物象的场景和创作者及游览者思想感情的交融,二者产生的共鸣,称其意镜,是创作者和欣赏者感情的倾注和升华,?是所要达到的“景外之景、物外之象”的一种最高境界”。? 其创设和表达大体上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象征手法(即比拟和联想的手法)进行表达,?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用墨石、湖石、黄石和雪石分别表示春、夏、秋、冬等四季的变化,?但是这种借比拟而产生的联想(象征手法),只有借助文学语言(园林题咏)手法,?借助文学作品创造的画面和意境,才能产生强烈的美感作用,?才能因妙趣横生而提高园林艺术的感染力;

另一种是靠楹联(特别是五代末期,在唐代诗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至宋代有所发展,特别是在园林中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题咏对园林意境进行表达,?楹联题咏是语言艺术,是意觉时间-空间艺术,它是中国古典园林诗词的精萃,?其媒介材料是词(语言)---一种非物质的精神载体(人为的符号),其精神内容因素较大,较空间视觉艺术(象征手法)有更大的时空领域,?语言艺术的表意功能能唤起游人的形象思维,并展开联想,去自由地联想和体验园林意境的无限空间,?达到“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如承德避暑山庄西南山区鹭云寺“静含太古山房”,意含“山仍太古留,心在羲皇上”。?) 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皇家和私家园林)都注重这种意境的创设和表达,?对古典园林主题意境的体现,诗词、绘画起了点景的作用。 首先,突出园林的主题和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主题的突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突出整个园子的主题,如具有代表性的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网师园、留园、个园、?勺园、拙政园、怡园等。?这些都是在城市园林之中再现山河大川等自然之貌的一种景象,其布局体现“小中见大、咫尺山林”、“以勺代水,?以址为绘”的一种境界。并将园主人的思想感情加以融揉和寄托,增强其意境深邃的境界。?取名“网师”,是因为“宋宗元以“网师”自号,并颜其园,盖托于渔隐之义,?亦取巷名音相似也”。原来宋宗元由于母亲年迈,五十岁即陈情乞归故里,筑网师园为退隐、养亲之所。他自比渔人,号“网师”,并以此为花园命名,?一则借正史志花圃“渔隐”的原义,有隐居自悔之志;再则也因为园旁有巷名王思,?取其谐音;取名“拙政”,是因为苏州的拙政园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御使王献臣因仕途失意,弃官还乡,在原大宏寺旧址拓建成园。?其本人曾曰:“余自筮休抵金余四十年,同时之人或起家至八坐、登三争,而吾仅以一郡卒,老退林下,?其为政殆有拙于岳者,园所以识也”。体现了其遁世归隐、趣在田园林野的情怀,同时也反映出对当时的统治阶级贪图享乐、不理朝政的嘲讽。?另外是突出某一景点的主题,如承德避暑山庄“卷阿胜境”一景点,?反映的是几千年来君臣唱和、忠君爱民的思想,同时也标榜统治阶级的扇被恩风、重托爱民的思想境界。?古代皇家造园讲究的“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就是封建帝王统治阶级追求“海上仙山”、“长生不老”、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长盛不衰的体现,?其所造的园采用的布局形式虽说是对统治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和为统治阶级提供一个骄奢享受的场所, 但单纯从造园的角度讲,可以说其反映的也是一种造园“意境”。再如颐和园的“扬仁风”庭园,意即扇扬“仁义道德”之风,即“奉扬仁风,慰彼黎黍”之意,“扬仁风”为依主轴线沿自然山石逐渐抬高的扇形建筑,其立意和整个庭园的布局取得了很好的协调,其中“扬仁风”这一匾额起到了突出主题、意境的作用,还有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等,在此不一一列举分析。

其次是点景。如题咏、楹联有:拙政园中部景区的“荷风四面亭”,额悬“荷风四面”,亭柱有对联:“四壁菏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独坐亭中,?观赏着田田荷叶,依依垂柳,清风徐来,荷香沁人,真是“柳浪接双桥,?荷风来四面”;“闻木樨香轩”在苏州留园,位于黄石假山之上,山上桂树丛生,?八月中秋,月桂盛开,香飘四方,故取名“闻木樨香轩”,?上书对联:“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点明此处怪岩奇石、岩桂飘香的迷人景象。?另外还有匾额:可自怡斋(苏.怡园)、长堤苏晓(扬.瘦西湖)、法净晚钟(扬.大明寺)、洗秋、饮绿(北京.颐和园)、柳荫路曲(苏.拙政园)等,对联有: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苏.沧浪亭);佳气溢芳甸,宿云澹野川(扬.瘦西湖.长堤苏晓);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扬.瘦西湖.月观),都是通过题咏、楹联等对园林意境起到点题的作用。

诗词绘画拓宽了园林意境的内涵和外延(拓境)。诗词绘画的运用,?使园林景观产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弦外之音。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苏.拙政园.雪香云蔚亭),?取自南朝萧梁诗人王籍《入若耶溪》一诗文颈联,该亭和远香堂隔池相望,四面遍植梅花,?暗香浮动,且有枫、柳、松、竹交相争荣,以“香雪”喻梅,?以“云蔚”喻树木茂密,上有明朝著名画家文征明行草对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来反衬静,几声蝉噪、几声鸟鸣更显示出其地林之静、山之幽,居高临下,?环览中园之景色,远方水波潋艳,万榭隐现,近处山上树木葱笼,百鸟和鸣,?山下溪涧环流,芦苇摇曳,颇有野山旷湖之意。平山堂(扬.?瘦西湖)有对联“过江渚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和众宾欢”,是欧阳修在此宴饮史实的真实写照,隐喻主人藐视朝廷、仕途挫折、消遥取乐的封建士大夫思想,?园林景象和思想内容得到一个高度的融合。 绘画对古典园林意境的表达和创设亦有着深远的影响,?造园之理和绘画之理是相通的,造园即是在有限空间、有限景物创造无限的意境,即所谓“小中见大、咫尺山林”,中国古典园林的许多造园理论都源于绘画,如中国画讲究“宽可走马,密不容针”,造园就是在讲求统一变化、协调对比、高低错落、有进有出、?疏密相间等造园法则的前提下,据造景之法立意布局,?将置景要素构成一幅三维动态空间的自然山水画。绘画对造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画理是造园之源;?绘画和刻雕参与园林景观的形成,对园林景观起到衬托和修饰的作用,?如古代建筑的彩绘、石刻等,都体现了绘画对造园的作用。许多古典园林,?都有画家的设计和参与、建造,如扬州以前的片石园和万石园,相传为画家石涛所堆叠;?明代画家文征明是苏州拙政园主人王献臣的座上宾;?中国明代最著名的两位造园家和造园理论家计成和文震亨,也都是画家。

在时空观念上园林艺术的意境和诗词绘画的相通和相异。

中国的诗词、绘画都追求以有限的篇幅、空间、幅面创设无限的意境,?追求“境生于象外”,以求意境的表达、情感的寄托,?但由于构景要素和创设素材的相异,园林意境的表达和创设更加深入一步,现分别加以阐述:

园林艺术的创设素材的物质实体性较诗词绘画在表观上更具象、?在意境创设上更深入。 中国的园林艺术是在有限空间中以自然界中的山、水、树、石、屋、?动物等作为原始创造素材,经过精心构思立意、空间布局,?创作出幻觉无穷的自然风景之中的艺术形象,“在城市山林、壶中天地、人世之外别开幻境”,?“在幻境之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使人能在有限的空间之中领略无限的艺术境界,寄托情思,同时遵循艺术构图统一和变化的总原则,?以及该原则在造景之中应用产生的对比调和、节奏韵律、对称均衡、?比例尺度等构图原则来布置园林,使主题和意境充分的表达,创造无限的艺术境界。 在时空上园林艺术意境的表达较诗词绘画更直接、深入。

园林艺术是一个动态的多维实体空间造型艺术,?所展现的是一个个物质实体如亭、桥、廊、山、植物体等,运用一定的造景手法进行布局,?并可通过象征手法对意境进行表达,加之一年四季的季相景观,富有自然的表现和时间的延续性,景观的动态序列对于意境的创造和表达是诗词、绘画所不能比拟的。 总之,园林意境可通过古代诗词绘画进行创设和表达,古代诗词绘画一则可直接参与园林物象景观的形成-成景;同时又可对园林意境起到突出主题、?点景和拓境的功效,从另一方面讲,?园林又为古代诗词绘画提供了表现的场所并演变成诗词绘画的变种----题咏、壁刻等,是中国文学里一种风格独特的富有表现力的文学形式,意境的创设和表达和诗词绘画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借、?各得其所,相得益彰,真乃“境是天然赢绘画、趣含理要入精微”。篇4:诗情画意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课《诗情画意》,教材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艺术中极具代表价值的江南私家园林作为教学主体,为更适合惠州地区学生领悟“远”的苏州园林的艺术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找寻美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美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连结点,实现“美术就在身边,在身边发现美”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综合性知识的学习,进行“欣赏?评述”的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苏州园林的美学特点、历史文化、建筑特点,通过中国园林文化审美体验,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步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视角发现和表现园林元素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收集园林的知识,强调通过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取知识,把园林的感受通过多种方法制作以园林为题材的书签。 ▲情感方面,通过教学,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感,提高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分析与设计:

这是以“欣赏·评述”作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课程。诗情画意——如诗般的韵味,如画般的意境。苏州园林的风景优美,耐人寻味,就像诗画里所描摩的那样,给人予沁人心扉的意境,给人予视觉的美感心灵的熏陶。学生首先要能感受到这种意境,然后探索这种意境产生的原因,最后把种感受表达出来。

苏州园林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融传统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和工艺等艺术于一身。由于苏州园林几乎都是住宅的延伸部分,基地范围较小,因而必须在有限空间内创造出较多的景色,于是就有了“小中见大”、“以一当十”、“借景对景”等造园手法,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由于许多园林都是由当时的画家设计,所以其中还透出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

为了能让学生理解以上知识点,脱离传统欣赏教学模式,设计了三个趣味适宜且初中学生的教学活动,活动一:“我来当导游”;活动二:画“我的园林印象”;活动三:“寻找身边的园林”。 “我来当导游”是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一个过程,课堂内学生以扮演导游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收集的园林图片及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活动二是以“苏园印象”或“西湖印象”为主题,选取园林一角或一景、一物,再根据园林元素所产生的意境配以古诗词句,制作《诗情画意》的书签。活动三是让学生以摄影的形式去寻找我们现代生活中延续的园林艺术,培养学生美术探究与运用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苏州园林的特有造园思想与建筑元素,感受园林的“诗情画意”之美。

解决策略:结合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一课的优美句子及精到的分析,结合地理课中江南特有的建筑环境,结合历史知识中对园林的记载以及惠州西湖直观的美景,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园林。 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感受、认识、表达“远”的苏州园林之美,第二课时以“近”的距离发现生活中的园林元素的运用及其美化功能。两课时由“远”及“近”,由课本到生活。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园林的相关资料。 篇5:人教版美术《诗情画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0《诗情画意》教案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给古诗配画的方法,并能为自已熟悉喜欢的古诗或古诗中某一句配画。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灵活多样的手法和构图,色彩的知识来表现诗句,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在动手绘画的过程中,感受诗的画面,品味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学过的构图知识,色彩知识,给熟悉并喜欢的古诗或古诗的某一句配画。

三、教具准备:学生的诗配画作业、示范作品、有关参考资料。

四、学具准备:纸、笔、颜色。

教学过程: 1师生问好! 2师:大家喜欢诗吗?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你肚里有多少首诗呢?能吟诵一首吗?

生:背诵古诗........ 师:同学闭上眼睛,哪位同学再深情的吟诵一遍大家耳熟能详的《咏鹅》,并问学生: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仿佛看见一只只雪白的鹅唱着动听的歌............ 师:通过想像,把诗歌从无声的文字,变成鲜活的形象,学生初次感受诗中有画。 2.赏画品诗,发现方法。

师:指导学生欣赏《咏鹅图》,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充满诗情画意。并板书课题。 师:大家想给自己喜欢的诗配一幅美丽的画吗?

又该怎么配呢?

我告诉你们们,答案就在书中,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发现。 (孩子们认真的读诗,看画,交流、讨论。)让学生发现给诗配画的一些方法:突出重点,恰当构图,合理想像。这一环节,我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思考,感悟,得出结论。

作画布骤:

(1)、理解古诗的诗意、诗境。

(2)、构思:思考想象怎样用绘画的形体、空间、线条、色彩、构图的语言表现古诗的诗境。

(3)、构图:将想象的画面安排到纸上,画出草图。

(4)、制作:描绘、着色、完成。 3.选诗配画,多样创作

师:在掌握方法之后,大家想给自己喜欢的诗配一幅美丽的画吗? 生: 师让学生选一首自己喜欢并熟悉的诗,在反复读,领会的基础上,进 行构思,描绘、着色。在悠扬典雅的古筝曲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深入到学生中去,指导学生创作。 4.多维评价、个性表达

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大胆地在黑板上展出,并让大家猜一猜,每幅作品表现的是哪一首诗,再请看的同学谈谈对画的感觉,再让作者说说自己画得精彩或得意之处。没有上台展示的同学,我鼓励他们下课可以互相评价,互相猜猜别人的作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诗歌,让他们学会要大胆地表现自己。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渴望被赏识,我努力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只要有一点进步我都给予鼓舞和评价:“你的画别有特色”、“你的画太有震撼力了”等,我相信这些激励性的评语能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 5.拓展欣赏,诗意延伸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让孩子们在《静夜思》的优美歌声中结束本次的诗情画意之旅。今天你们表现的都很棒!作业也很漂亮!希望同学们能用心学习,品读古诗,感受古诗文化的神韵和魅力,把祖国的古诗文化发扬光大。课后作业,我安排了两部分:一是给学过的课文配画;二是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配画。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任选一题。

诗情画意教学设计

《诗情画意》教学设计

诗情画意教学设计[优秀]

五年级美术《诗情画意》教学设计

诗情画意教古诗教学设计(参赛)

诗情画意

小学五年级美术上册《诗情画意》教学设计

《诗情画意》公开教学教案

诗情画意的古诗教学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诗情画意教学设计
《诗情画意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