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30诗四首2课时修

发布时间:2020-03-02 12:24: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30、《诗四首》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使至塞上》王维、《渡荆门送别》李白、《登岳阳楼》陈与义 )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四首诗,形成积累。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涵 。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情入题

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接触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培植我们更多的涵养。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补益无限。今天我们来感受这四位诗人的诗歌吧。

二、粗读感知第

一、二首诗歌,把握思想感情 1.朗读中感受形象。

2.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3.师范朗读,把握停顿和感情基调。 4.师生合作,扫除字词障碍。 5.对照注释,了解大意。

三、赏析《归园田居》 1.导入。

由学生交流陶渊明及其诗歌的事迹入手,了解课文的背景及作者的性格,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如:陶渊明的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使得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感受到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诗文,了解这首诗的大意。

①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侧重写诗人对什么的体验? ②为什么写这些景物?围绕这些景物写了什么事?“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③“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交流明确:全诗写了南山下的豆田杂草众生,豆苗稀少,诗人不得不早早起来劳作,直到很晚才能伴月而归。回家的路上,杂草茂盛,露水沾湿了衣裳,诗人也不在意。诗人觉得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心里就很满足了。诗人农艺不精,却不很在意,这是因为诗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过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与他在官场的尔虞我诈来比,诗人更喜欢前者。 (2)读出情境。自由背诵。 3.赏析与拓展。

(1)品出意味。 找出并有感情地读出你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或者谈谈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引导学生赏析交流感触较深、值得玩味的诗句,提醒学生注意归纳、升华和积累。 (2)想出余地。说说你心中的田园生活。 引导学生想象、联想,创造性地阅读诗歌,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意境、形象和主旨。 4.全班齐背。

四、赏析《使至塞上》 1.导入。

推荐几首“边塞诗”,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等,初步感知“边塞诗”那种豪放壮美的气势。 2.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初步了解大意。

出使的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2)自由诵读,互评交流。 (3)探究赏析。

①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景象?沙漠、“孤烟”、黄河有什么特点?由此种景象诗人联想到了什么?

②如何赏析本文能体现“诗中有画”的“千古奇观”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③说说“征蓬”、“归雁”意在写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④你认为哪些诗句最精彩,你最喜欢,理由是什么?有感情地读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明确: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诗,画中有诗。” 摩诘即王维,从这首诗中看出如画的景致:第一,大漠无边无际(大、金黄)、黄河杳无尽头(长、混浊),“长河”之上只有那一轮圆圆的落日(红艳)。“孤烟”的苍白与“直”都显得单纯简净。作者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写中。第二,边塞将士战功赫赫,也感受到了战争平息后的宁静气氛。第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构图丰富,线条简洁,色彩多样,抓住了大漠的特色,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而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王国维先生称这一句为“千古壮观”,的确名副其实。 3.《使至塞上》怎样将叙事、写景相结合的? 点明:一切景语皆情语。表达诗人被排挤朝廷之外的抑郁孤寂之心。诗中叙事,则事中见景,事中见情,诗中写景,则景中寓事,景中含情。全诗“状难描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4.积累名句,背诵诗歌。

5.结合这首诗,用自己的巧手画出心中最美的大漠图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背诵第

一、二首诗歌。 2.填写句子。 (1)(

),带月荷锄归。 (2)大漠孤烟直,(

)。

二、熟读第

三、四首诗歌,把握其中的思想感情 1.学生示范朗读,把握感情基调。 2.师生合作扫除文字障碍。 3.对照注释了解大意。

三、精读

1.赏析 《渡荆门送别》

(1)导入:送别是古今文人墨客常写常新的题材。你知道有哪些送别诗?(高适的《别董大》, 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这些诗饱含浓浓的离别之情。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也是一首送别诗,他又写了什么呢? (2)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自读、跟读。注意字音、节奏。 (3)再读,思考。

①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

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留恋故乡) 明确:者行踪。(离别蜀地,漫游楚地) 所见的是什么景象?壮丽。 ③探究阅读:讨论交流品味写景的句子。

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A.山渐渐远去、消失,眼前出现一望无际的平野。

B.水也仿佛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4)作者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

(5)延伸作业:课外摘抄一些边塞诗和表现乡愁的诗歌。 2.《登岳阳楼》

(1)导入。以回顾有关登岳阳楼的诗句或典故导入。

简介作者及背景: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 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也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2)整体感知。

①试读,读正确、读流畅。

A.以什么为线索?围绕哪个字展开?

B.哪些景物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C.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中写景句,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好,说说理由。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宏阔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帘旌不动夕阳迟。”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和效果? “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傍晚的安宁。整个画面充满诗情画意,引人遐想。 (3)小组合作讨论,再读诗文,回答问题。 多媒体显示

1. 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

2. 颈联明显是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用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陈与义并不生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 (4)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译: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问:古今评家认为陈与义“喜仿杜甫宏阔之体”,诗风如老杜“宏伟苍楚”……除了颈联外,请再结合诗中意境作简析。 (5)课堂小结

陈与义与杜甫相同的人生现遭际,同时都有机会登临名胜-----岳阳楼,都为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这是历史的巧合。 (6)布置作业

①《登岳阳楼》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人情美? ②像诗人再访山西村时的情景,写一段文字。

四、背诵这四首诗

五、作业设计

试从这几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绘画的形式,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

六、教学反思: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仅停留在读读背背上,还不知如何去欣赏优美的诗(词)句、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时往往只有蒙胧的“意会”,缺乏清晰的理解。增强古典诗词赏析,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阅读兴趣,提高审美意识,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热爱。

30《诗四首》

30 诗四首教案

30诗四首教案

30诗四首教案

30《诗四首》教案

30诗四首学案设计

《诗四首》课时教学设计

诗四首

诗四首

诗四首

30诗四首2课时修
《30诗四首2课时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