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生命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12:01: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机电系08级 陈学録 19920082203408

二十载人生我是谁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妇人晕倒在地。突然,她感觉自己好像已经离开了人世,正站在天堂里的法官面前。一个声音问道:你是谁? “我是市长的妻子。”妇人回答。“我没有问你是谁的妻子。而是问你是谁?”“我是四个孩子的母亲。”“我没有问你是谁是母亲,而是问你是谁?”“我是教师。”“我没有问你是什么职业,而是问你是谁?”“我是一名***教徒。”“我没有问你的宗教信仰。只是问你是谁?” 一问一答没完没了的进行下去。妇人总是不能满意地回答法官的“你是谁”这个问题。

我已经在这个社会存在了二十年了,每当空闲的时候我也会不时地问自己“我是谁?”我也不知道问了有多少次,只知道每一次都是以痛苦与混沌告终。一般的答案无非是:我是某种身份、某些形容词的集合、是人或物之类的存在等等;总之我就是我,还有什么解释呢?!感觉都只是在不断地为自己定位而没有哪一种能够真正使自己满意,这样不断纠结不断继续着。

有时候当我在为这个问题而苦恼时,周围的朋友都会笑着对我说:“你想那么多干嘛?每天都有那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哪有必要去管这种事情啊!你就是每天和我们一起生活的人啊。”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逃避吧,人们每天都尽量是使自己看起来很忙碌,置身于各种繁琐的事务中不能脱身,从而忘记去思考。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独处的时候会比较多一点,因而会有找不到真正想做的事的时候,就会闲下来,心中不免会有一种空虚无聊的感觉,而先哲有言:无聊正是与自我邂逅的一个契机。不过我想即使我不无聊,但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生活了这么多年,每当对着镜子里的活物的时候,要是不问自己“我是谁?”的话,那不是很奇怪吗?!

我觉得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大太大了,凭我自己空口无中生有是完全不可能的,先哲们好像对问题的解释又各执一词,婆说婆的理公说公的理,而又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多想有一个标准答案而遗憾的是这个标准答案绝对又是不存在的,人们也只能不断地遐想下去。汉典中对“我”的解释是:自称,自己,亦指自己一方。对“自己”的解释是:属于某人自身的或某物本身的、一个人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发现别人与自己有多大的不同。在我看来这只是停留在很表面的一些概念、代号而已,就像我们把一个苹果放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会说它是一个苹果,但只是为了便于我们交流、使用而已,如果不叫它“苹果”而叫“果苹”那又如何呢?岂不是也可以?

我困惑了。当我说:“我困惑了”时,我用“我”指代发出这句话的我(亦或人之类),这时就陷入了无限的困惑循环当中,太怪诞了。这样看来或许我们根本就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条件,因为我们用“我”来思考,但是即使这样还是没有打消人们的尝试与希望。我想可能是自己还不够博学吧,答案应该就在知识当中,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可能我是一种存在吧,但是奥修也说“透过知识,人们才变得和整体分开,知识创造出那个距离。”接着又说“知识只是你的记忆系统的一部分,不属于你的存在。知识不能够包含生命和存在的无限,知识非常微小、非常渺小,而存在非常广大、非常巨大,它怎么能够包含存在?它不能够,如果你强迫存在进入你知识的模型,你将会

摧毁它的美。一旦存在被转变成知识,它就不再是存在。”这么说来好像其实我就不存在了,又变怪诞了,不是吗?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气形成了万物,或许我就是这三者的混合物之一吧。有人说研究老子的余世存通过寻找老子终于找到了自我。余世存认为老子中年丧乱,“多藏必厚亡”任何积累,都不是真实的,《道德经》里有很多这方面的思考。失去了老师、爱人之后,他可能更孤绝了,敢于用自己认知到的东西来评判这个社会了。到现在为止,我们大部分人还没有这个信心和能力来评判社会。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思想就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自立,每个人都能认识自己。我觉得老子的思想实在是太玄了,真是玄之又玄,很模糊,所谓读老子就能找到自我,应该是教会人家在经历世间种种以后要有一种达观的心态,达到修身养性。培养一种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及为人处事的方法。这又与我是谁有什么关系呢?书中的“道”同样与“我是谁”难以琢磨。

西方国家从开始的自然派哲学家的世界由一些基本的元素组成到后来的马克思的唯物论,我想可能我就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由电子啊原子之类的组成的,就是一个东西嘛,但奥修会说“你认为你是的东西事实上并不是什么东西,只是一个空壳子。某些人认为他是一个人,那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意识既非男性,亦非女性。某人以为他有一个很漂亮的身体,他是漂亮的、强壮的,这个那个——那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只是自我在欺骗你。某人认为他知道得很多,那简直无意义,他的身心机构累积了一些记忆,而他被那些记忆所欺骗,这些都是空洞的事情。”难道人们真的就无法认识自己了吗?在过去的这么长时间里人们都在思考着想象着,都是一些很枯燥的概念,总觉得不那么实在,还是回到现实层面来吧。

我想在我们还很小的时候,肯定不会去想诸如“我是谁?”之类的问题吧,或许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一天我们才突然有了这种疑问,因为我们有了更多的经历跟更多的知识,有了丰富的积累,有了更强烈的意识,所以会问“我是谁?”这样的问题。当有一天上课走神而望向窗外时突然觉得可能“我”就是过去的积累,是一个集合体,从小到大所见识过的,经历过的,与周围的关系等等的构成了我。如果有一天我彻底失忆了,我会问“我是谁?”吗?因为我都没有“我、谁、是”这些词的概念了,我就只是一个肉身而已。不过再仔细想想后好像还是没有解决“我是谁?”这个问题,似乎我只是把问题的范围改变了或说缩小了:没有记忆的那个肉身又是什么呢?本来觉得对这个问题有所进展了,又遇到了新的情况,想想也是,人家先哲们用尽毕生都没能想明白的问题我又能拿它怎样?我只能从中寻找我最赞同的观点了。

我还是比较赞同二元论的,我是由肉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的。不过我觉得把“灵魂”换成“意识”会更好一点吧。我是由肉体和后天形成的意识组成的。科学的发展对人体的认识可能有助于解决一些我们的困惑,我们肉身中与意识关系最密切的要数脑了,所有的脑,包括丘脑、大脑、小脑、下丘脑、基底核等都是由一种物质——神经元构成,神经元中遗传有信息,脑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整理、组织遗传信息,使之有序化、条理化。我们通过感官采集到很多的信息,在脑中加以整合分析,也就是思考的过程,这样就有了想法、念头,产生了意识,再根据我们的经历、属性(关系)就形成了现在的“我”。可以说在身体出现以后,这个身体靠脑、感官等帮我们收集各方面的信息,慢慢地形

成了“我”,之后这个“我”通过以后的更多的积累变得越来越丰富、复杂,越来越有个性。

或许我们还会问为什么这个“我”是“我”而不是“你”?为什么在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后才有了现在这个“我”?我们可能会说:因为是这个经历,所以这才是“我”而不是“你”。“真是强词夺理!”。我想也是的,我们总想着要自圆其说,看来结果总是不那么令人满意。

活了这么久,学了这么久,真是越学越觉得自己的无知。“我是谁?”这种问题不能不想,但是也不能常想吧!?当我们困惑无解时就会寻求更高的存在,比如“上帝”,就像是神话时代,但是在上帝之上是否还有更高的存在呢?纠结,我是谁?我就是那个吃饭、上课、给家里打电话,要好好活下去的人。只是生活还在继续,思考也还在继续罢了。

主要参考文献:

《苏菲的世界》 乔斯坦·贾德著萧宝森译

《哲学与人生》 傅佩荣著

《无用之学》 《各自朝圣的路》《内在的从容》《守望的距离》等周国平著 《生命与意识的省思》 Janez Drnovsek著

《老子传》 余世存

《心理学与生活》 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著 王垒 王甦译

《理性之梦》 见君著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Thomas Nagel著 宝树译

生命教育论文

论文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论文

生命教育论文

生命教育论文写作

生命教育概论论文123113

大学生生命教育结课论文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论文
《生命教育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