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2 04:47:4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一轮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思考

随着初高中教改新方案的出台,相当一部分学生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语文学科的退步更是惊人。如何帮助学生跨过迷茫期,实现新时期的新发展,成了我们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可以说,我们现在面临着转型的重大机遇和挑战,谁能更快地适应新形势,就会率先取得新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切实转变观念,以语文学科为突破口,在有效教学的指引下进行改革实践,牢牢地将学生的心“拴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尝试课堂教学的新方法,另一方面要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适度调整,促进师生的共生发展,实现高效课堂教学。从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从几个维度提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尝试。

一、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问题

1、教与学的目标定位不准确。具体地讲,就是太宽泛,一味追求目标呈现时的好看,没有细致地抓住侧重点,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双边活动。这种目标宽泛,训练单一粗糙,导致学生的能力不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和发展。

2、好高骛远,缺少层次感。课标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体现教学的循序渐进。因此,在学习方式要求变化的过程中,有时过分拔高目标,虽然精彩极了,但是训练的层递性堡垒就被打破了,久而久之,各年级的训练就得不到完整的链接,能力提高自然是空话,效率何以提高。

3、形式大于实效。很多时候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动不动就是讨论,而又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的内容缺少必要的梯度,最终讨论变成了教师救场的法宝。也有一些教师希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活动的设计仅仅只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不能够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设计,导致课堂热闹非凡,成绩差得离谱。

4、学生的课外阅读落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班级图书角的藏书少,书籍比例不够合理,流动也缺乏条理;②学生的阅读习惯较差,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作支撑;③不能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阅读平台,没有系统的阅读指导,致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严重脱节;④其他形式的学习任务重,阅读时间不足。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

1.认知共享

本环节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运用自己个性体验解读文本,并通过文本媒介,使学生、文本、教师三者相融相生。

教师要结合文本,根据集体备课的意见,预设本节课的三维目标、重难点以及准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形成导学案。要善于通过学生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认真梳理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易错的、典型的和共性的问题以及一些富有个性化的解读,甚至要针对学生在完成自主导航过程中反馈的问题,及时对自己预设的目标进行修改和完善,这样才能够确保这节课的高效。

2.思维共振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环节,是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达到认知同步、思维共振的效果。

(1)交流释疑。首先,学生就课前自主学习内容在小组内进行初步交流,分享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对一些存在问题进行相互交流释疑,对典型收获和仍未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产生的问题、释疑的策略和学生的活动进行一定的预设。其次,对典型收获由学生在组间进行展示,对一些仍未解决的问题在组与组之间展开互动释疑。最后,由教师协助解决互动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2)点拨强调。本环节,教师要对难点和需要强调的重点进行预设,对点拨方式、学生活动进行合理安排,与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达到相融相生的境界。教师要从学生存在疑点或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交流合作中有所领悟,并对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预设的重难点加以强调,以保证课堂达标率。

(3)巩固拓展。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累,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适度拓展,在拓展中运用习得的方法,加以巩固提高。教师在这一环节可以采用书面形式,也可以采取其他形式,对重难点内容进行适当检查,并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尝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总结,形成更好的知识体系和价值取向。当然,这三个环节不是完全僵化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时候可以根据“交流释疑”环节提炼生成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微调。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生成精彩的教育智慧。

3.智慧共进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从学习收获、活动参与等方面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获得新的生成,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学生反思过程中要同步跟进,始终保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反思情况,并结合学生的反思情况,以及自己重难点的预设、教学策略的选择、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进行反思,触类旁通,以便更好地开展下面的教学活动。这个环节一般可以放在课后进行,并且各位教师要将自己最终的反思情况在集体备课中进行交流,这样的组内协同反思能够起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最后,我们回到学习语文的根本之源——在教学改革中要强化人文气息。

4、人文培养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严重偏向于它的工具性,片面追求实用,把语文当成纯粹的语文来教。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任何语言里的任何一句话,它的意义决不等于一个个字的意义的总和,而是还多说些什么。”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体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不能缺少了人文气息。

如何挖掘其中的人文气息呢?

(1)要挖掘作品的内涵,提高学生文学鉴赏的层次。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她都不仅仅是一种记事符号,她还有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积淀。以平淡讲解来诠释课文势必会忽视语文学科内在的价值。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更新观念,挖掘教材选文的人文因素,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文学艺术的学习,依靠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诱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2)由品文而拓展,由教书而育人。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气息,不仅要锻炼学生的审美人生观,即对生命的感悟、肯定与热爱,树立自信。现代人文教育实际上就是要通过现代生活的教育,契合阅读中的做人启示,达到培养人文精神的目的,完善学生的人格。这一项在阅读的实施中通过周末的阅读,和阅读交流分享会,来达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人文气息的培养。

曾经有学生向我提出了他的困惑:“语文学了有什么用?学来学去就那样,分数就在那个段里。”那语文学了到底有什么用?除了掌握一种语言文字之外,是否还有别的什么?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替学生解除这个疑惑。语文修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树立一个人,要具有做人的基本素养,就得学好自己的母语,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优化学生的人格结构,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在不断的改进中发展、提高,更需要教学工作者以新课改为指针,与时俱进,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才能使新课改卓有成效。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