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民族文化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01:10: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摘 要: 少数民族地区整体发展相对薄弱,校本课程的开发也相对滞后,即便开发其内容也与非民族地区雷同,而以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开发则明显不足。本文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自治州民族文化为背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途径、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现状、途径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 少数民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

我们知道:一个民族丧失现代化将意味着民族的贫困,丧失传统文化则意味着民族的消亡;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自己文化的特性,也就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民族。面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在衰落、消散与无人继承的现象,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与知识传播主要场所的学校,应积极思考如何解决此种问题的途径,因为文化传承就其本质而言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而且更是一个教育问题。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作为传承文明的主要途径,在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上有其独特的作用。其中课程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即应承担起挖掘传统文化、传承人类文明的责任,因此运用校本课程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不失为一个最好的选择。

一、对“校本课程”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解读

校本课程是学校充分利用本地区和学校的办学资源,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设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可以解决学生所学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分离、教师和学生与课程的分离等弊端,也可使学校从中央集权的课程行政体制中解放出来,使教师从各种干扰教学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使学生从压抑自己能力和兴趣的课程中解放出来。现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受到广泛重视。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和传承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价值和丰富的内涵 。当然,民族传统文化并不等于优秀文化,不等于文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在少数民族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文化中优秀的成分,它既体现着民族特性,又属于民族文化的精粹 。

二、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系统综合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一般而言,校本课程开发都是由当地的专家学者或者是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本民族、本地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内容特点、全面系统的编排而成。校本教材具有完整性、重点突出性、讲解的详细性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时能掌握重点,能全面系统地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改变过去由老人或者是上辈口传身授带来的缺点与不足,大大提升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了传授内容的全面性,因此,利用校本课程有利于系统地综合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二)有利于大面积地传播民族传统文化

校本课程开发后,主要是在学校实施,学习对象主要是当地的学生,这样教师传授时,其学习者就是一群学生,而不是单一的某个人或某些人;改变了过去民族传统文化传授单一模式和小规模传授的模式。这样就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当地人民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掌握与认识,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而不至于失传,增加了民族传统文化学习者人数,

扩大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三)有利于精确高效地传授民族传统文化

以课程的形式来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老师明白每一节课要讲述的内容,知识精简集中,有助于学生在一定时间里获得大量的文化知识,避免通过其他途径只言片语的了解,需要漫长的时间,费时费力,又对传统文化形成不了系统的认识,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学有特色,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乡土是学生的教科书”。以往的全国统一课程,知识脱离实际,内容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后感觉用处不大,以至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民族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让学生学习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让他们了解他们当地的风俗习惯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改变传统课程内容,使学生学有特色,满足与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他们对本民族的认识与了解,改变知识无用和读书无用的价值取向,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使学生进一步领略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厚,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有利于民族地区学校冶铸学校特色。

每一所学校都应有自己的特色,要想打造品牌学校,必须冶铸特色。在民族地区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之中,对于彰显学校的文化精髓、冶铸学校的品牌特色更具现实意义。可使学校教育在传承本国主体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完成该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扩大其民族独特文化的影响范围。

由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等特殊条件的限制,一些少数民族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认识,或过分强调民族认同而固步自封,或过分强调国家认同而被主流文化所同化。在民族地区开发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为形成普遍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三、民族地区学校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优势

民族地区学校不仅有责任有义务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而且完全有条件、有优势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以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主要体现在:

(一)环境生源优势

民族地区的学校生源基本上来至于本乡本土,有着非民族地区学生无法取代的认知背景。这些学生自幼就吸吮着本民族文化的乳汁,呼吸着本民族文化的气息,在本民族文化的摇篮中成长。他们熟悉热爱家乡的山水草木,对自己民族的语言、服饰、习俗、文化等有着独特的情感,对自身民族的了解有着与身俱来的基础。开发校本课程对他们进行民族文化的启蒙、传承将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二)课程资源优势

课程资源是课程的承载者,没有课程资源就谈不上校本课程的开发。民族地区学校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在民俗文化的课程素材如文字、文学、传说、寓言、音乐、舞蹈、曲艺等方面,在民族工艺的实物教具如蜡染、刺绣、马尾绣、陶瓷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优势。

(三)师资队伍优势

任何新课程的开发都离不开富有巨大创新潜力的教师群体,“创新模式的校本课程”尤为如此。[在民族地区特别是中小学,师资大多数来自本民族,对本民族文化耳濡目染。在本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自然有着极大的优势。根据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内容特点,课程的实施只能由专、兼职教师共同完成。通过校本课程对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开发,民族文化传承人、民间老艺人将得到实质性的重视和保护。聘请他们作为兼职教师,可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发他们传授民族文化的热情。同时,校内教师也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

并得到培训、提高,从而建立起传承、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专业教师队伍。

(四)普及传播优势

在传统与现代文明激烈冲突的今天,民族文化已成为一种弱势文化。尤其在民族地区,有相当数量的人对民族文化认识不足,追求所谓时尚,狭隘地认为本民族的服饰、语言、风俗等“土气”,他们在文化上大有陷入集体无意识状态的趋势,民族文化已濒临消亡的边缘。通过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每一个学生会把所学到的本民族优秀文化成果辐射到每一个家庭,把他们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效地传递给其家族的每一个成员,进而将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各种信息覆盖到整个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学校创造良好的条件。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的需要 。因此,民族地方及民族学校应该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课程,并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本土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认识水平

一方面,要树立一种教师专业化观念,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先要对专任教师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培训。培训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作为校本培训的设计者和负责人,校长首先要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把传统文化纳入待整个学校教师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研究相应的培训目标,选择培训方案。对于一般教师,可以把传统文化作为他们的通识性知识加以培训,而对于直接从事传统文化教学的老师,应当有更详细的要求。其次,培训的内容选择应该根据学校中教师的原有基础、工作现状和实际需要而展开;必须与其从事的工作结合在一起;必须有较为灵活的形式,落实在他们的备课与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最后,要把教师的个人主动学习和同事间的合作研讨相结合,处理好学习与研究的关系。要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参与,包括参与校本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具体活动的确定等

另一方面,教师要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具有自身的理念、目标和价值,它与学科课程不同,也和以往的活动课程不同,而且包括的内容也比较多、比较杂。对教师自身的水平要求也不同,需要教师与当地有经验的长辈经常交流,掌握本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做到上课时游刃有余。

(二)转变传统的评价机制,建立规范合理的科学评价方案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评价机制,认识到旧机制的弊端。当前民族地区的应试教育比较严重,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衡量学校、评价学校时,把考试成绩、升学率看作重要指标之一,而且在考试时主要看重语文、数学和外语这些所谓的“主科”。这就促使学校将学科课程作为主要课程,追求“主科”考试分数,忽视甚至尽量压缩其他课程的门类和时数,对一些因地制宜开发的校本课程置之不理,脱离了当地的实际情况,这对当地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利的。

其次,要建立规范合理的评价方案。各级教育部门应重视民族学校的课程与教材评价工作,应设立专门的评价机构,建立适当的评价指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民族学校的课程与教材进行科学的评价;在评价中,对校本课程的利用情况要占一定的比重,以保证校本课程应用的政策环境,保证各民族在课程与教材方面既具有灵活操作性,又具有规范合理性。

(三)在教学组织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渲染民族传统文化气息

课程教学是文化传递和文化整合的最重要组织形式。民族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要具有民族性和多元性的特点。教师在上课时要抓住重点,分散难点,利用多媒体、道具演示以及教师个人的舞蹈表演,使学生认识、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趣味性。让大家都不觉得枯燥、烦琐,反而觉得每次学习都有进步,每次都给人欣喜。

文化不是制造“保留地”,追求“原汁原味”是不现实的。教学与交流中要鼓励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意识到鼓励变异是赋予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一种主动、自觉意义;而引导变异是要求变异,是健康的、积极的,而不是消极和腐朽的。通过教学活动使教师与学生能够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典故,初步掌握一些本村落社区的传统手艺或其它技能,能够将本社区的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传统习俗或手工技艺逐渐融入到个体生活中去。一则地社区的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发展。通过教师带动学生、家长,向本土专家请教,记录传统知识与村落社区资源管理体系的活动,促进教师与学生参与能力的提高。以形成由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带动村落的传统知识传承的互动模式。

(四)少数民族学校在教材选用上要有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

民族学校以招收和培养少数民族学生为主。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具有独特特征的少数民族群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因此,民族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除了具有普通学校的内容外,还必须选编本民族、本地区的优秀题材,突出民族性、地方性、时代性;让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常识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各少数民族地区在进行民族常识和民族团结一般教育的同时,也应适当增加一些介绍本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或教材,让学生从小就培养起热爱乡土、民族和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陈兴贵.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 (9)

[2] 哈经雄、腾星主编. 民族教育学通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J].民族研究,2006, (6)

[4] 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徐冰鸥、王嘉毅. 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社会课程实施状况的个寨调查[J].基础教育学报,2001(1)

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民族文化文学教育思维论文

弘扬民族文化

韩国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进校园

民族文化盛宴

民族文化演讲稿

民族文化演讲稿

传承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论文
《民族文化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