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上海公共文化情况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07:07: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09: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体现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体现政府履行公共文化职责。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上海“十一五”文化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上海要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创新管理运行体制机制,提供政策法规保障,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平衡、内容健康、服务优质、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出表现在:积极实施国家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提升服务等级;有序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完善设施网络;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支持系统初步建成,群文活动蓬勃发展;努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以及管理的体制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绩效。为了反映2009年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情况,上海文化事业产业管理处、上海文化研究中心编写了《2009:上海公共文化服务报告》如下:

一、实施国家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根据国家《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近年来上海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全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五大国家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建设。

(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顺利完成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要求,对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缩小城乡信息鸿沟、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让全市农民用户都能看上有线电视节目,上海市委、市政府以及各区县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将推进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列入为农民办实事工程。 2007年底,上海全市实现有线广播电视“村村通”,到2009年11月,上海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5%,“户户通”工程全部完成,满足了农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的需求,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

在工程推进过程中,宝山、南汇、松江、奉贤、金山等区对部分比较困难的农民群众,采取了减少或免除有线电视初装费和月收视维护费扶持政策,如宝山区就采取了“二免一送”的做法,即对农民免收有线电视初装费,对困难农民家庭免收有线电视月收视维护费,区委、区政府组织机关捐款,为全区1000余户困难家庭每户赠送了1台25英寸电视机。崇明县农村范围广、地域复杂、住房分散,2007年前有151个行政村未通有线电视,还有近20万户农民无法收看有线电视节目。为了解决崇明农村看电视问题,县委、县政府率先改革郊县有线电视管理体制和建设机制,联合东方有线网络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有线电视工程,将有线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列入县政府为民做实事的重大工程。现在崇明不仅完成了“村村通”、“户户通”的建设任务,还提前完成了数字化整转任务。

(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服务全覆盖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是改善和扩大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的创新工程。上海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纳入了上海城市信息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规划,形成了一套政府强势推进的工作机制和规范的管理模式。上海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村(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为重点,结合上海中心图书馆向社区、农村、部队、企业、学校的延伸辐射工作,依托东方社区信息苑的服务网络平台,将文化共享工程与社区信息苑同步推进,截止到2009年10月,本市已建各级中心和服务点1930个。其中市级分中心1个,区县支中心19个,建在街道(乡镇)图书馆和社区信息苑的基层服务点441个,行政村和居委基层服务点1423个,建在市和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大学、高级中学、部队、企业、监狱、寺庙、南极科考船和科考站、卫星监测船等共46个。2009年新增基层服务点853个。目前,街道(乡镇)级基层服务点和行政村基层服务点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还不断向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服务体系延伸,实现了跨行业、跨系统的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从2009年开始,上海的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又与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主题馆建设相结合。目前,已经建成了虹口区曲阳电影资料主题馆、上海生命科学院的生命科学主题馆、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视觉艺术主题馆、黄浦区文庙儒家经典展示主题馆、长宁区中国之窗国际主题馆、杨浦区上海近代市政工业主题馆、浦东新区陆家嘴功能区金融主题馆7家主题馆,正在筹划建设的还有松江区上海地方文献主题馆、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馆等。这些主题图书馆内不仅开通了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等网上服务和数据库查询,还将文献信息、数字资源、视频点播、展览讲座、网络服务等各种读者服务方式融为一体,实现了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文化信息共享,进一步扩大了“文化共享工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而使“文化共享工程”向布局合理、惠及全民的方向发展。各区县图书馆还在延伸服务点推送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内容,使文化共享工程服务深入到部队、工地、外来建设者居住地等,充分拓展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范围。

(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全面展开

根据中央到2010年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社区有文化中心的要求,结合上海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规划,从2004年起,上海规划每个街道、乡镇要新建、改建一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郊县的行政村要设置综合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集读书、阅报、上网、健身、科普、公共文化鉴赏、组织大众文艺活动等功能为一身的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为了支持区县完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任务,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对每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补助250万元,市发改委对金山、南汇、奉贤、崇明四个远郊区县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补助250万元。截止2009年11月,本市已新建或改建并通过验收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达到165个。到2010年,本市将做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街道乡镇全覆盖。郊县行政村综合文化活动室是乡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服务延伸点,要求设置图书借阅室、数字电影放映厅、多功能活动室、小型戏曲表演场所等基本公共服务功能。为了支持农村完成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任务,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对每个综合文化活动室补助2万余元,用于购置电脑、数字电影放映等设备。截止2009年11月,全市综合文化活动室达到1616个,基本实现了郊区县行政村全覆盖。

(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不断推进

为了实现国家关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一村一月放一场电影”的目标,结合上海的实际,本市把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服务”的思路,深化农村电影放映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多种所有制、多种发行放映主体和多种发行放映方式相结合的新模式。结合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及延伸点综合文化活动室的工程建设,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同步培育和发展农村数字影院,实现了“从露天到室内、从胶片到数字、从流动到定点”的农村电影放映“三个转变”。从2007年到2009年,上海具有农业功能的8区1县实现了数字电影放映工程的全覆盖,建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点1771个,其中行政村放映点1480个、居委会放映点291个、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点78个、其他数字电影放映单位72个,总放映点数达到1921个。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间,实现放映场次56625.2场(含放映短片折合成长片的场次数),其中行政村36672.2场、居委会13888场,总人次比2008年增加71%,达到5258937人次,农村广场露天的流动式数字电影放映场次全年达到6065场。

上海农村电影放映采用区电影管理站、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和村综合文化活动室的三级数字电影放映管理网络,率先在全国实现每个放映点至少每周可以看一场电影,全年观赏数字电影52场,放映影片全部取自于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节目库,其中60%以上的场次放映具有农村公益版权的数字影片,并不断推出如“科技数字电影下乡放映”、“迎世博——禁毒法制数字电影下乡放映月”等主题放映活动,为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五)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基本完成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中央文明办、发改委等八部委《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和上海市“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及本市新郊区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部署,2008年起上海郊区农村全面实施“农家书屋”工程,2008年12月底,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将农家书屋工程列为2009年市政府为民实事十大工程之一。2009年,为了支持基层图书馆的建设,特别是“农家书屋”的建设,市政府决定全市人均购书经费标准由1.8元提高到2元,计算标准由户籍人口调整为常住人口,新增购书经费当年全部支持“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上海“农家书屋”建设的最大特点是资源整合,依托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与东方农村信息苑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工程共建共享。截止2009年11月底,已全面完成“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全市提前实现行政村“农家书屋”的全覆盖,全市完成行政村“农家书屋”工程建设1513个,农民聚集小区书屋建设1个,共计1514个。

为保持农家书屋发展活力,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市新闻出版局制定了《上海市农家书屋出版物采购指导目录》,推出了上海“农家书香”五个一百活动:一是组织策划编辑出版服务“三农”读物,每年向农家书屋推荐100种重点图书;二是每年组织100场农家书屋科技文化讲座,利用出版单位作者资源丰富的优势,邀请一批科技、医疗专家和作家诗人深入到郊区县,向农民群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三是举办“农家书香”征文活动。每年组织评选100篇农民读者的优秀阅读作品集结出版;四是评选100名农家书屋优秀管理员,表彰奖励一批在农家书屋建设与管理中作出突出成绩的积极分子;五是建立一支由青年编辑和局机关青年干部组成的“农家书屋文化导读志愿者队伍”。

二、建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上海“十一五”文化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上海将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充分用好现有基础设施之外,建设一批特色博物馆(纪念馆)和剧场,完成区县级图书馆标准化建设,完成基本覆盖全市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社区信息苑建设,使得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0.18平方米。这些目标的提出,有力推动了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网络的建设。

(一)公共图书馆网络建设成绩明显

按照中央要求,结合本市实际,上海的公共图书馆建设采取了“协作网合作模式和中心图书馆加盟模式”并举的方式,形成了纵揽市、区、街镇三级、横跨科研、教育等系统的公共图书馆网络。目前上海市现有公共图书馆236所,其中市级图书馆2所,区县级图书馆27所,街镇级图书馆207所,总面积39.8万平方米,社区一级覆盖率达97%。

上海中心图书馆建设是一项依托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旨在提升全市图情服务质量和水平,并体现组织结构创新的开拓性的工作。目前,中心图书馆分馆已遍及全市各区县公共图书馆,重点已逐步向街道(乡镇)发展,至今已发展街道(乡镇)服务点82个。中心图书馆“一卡通”基层服务点都实行免费办证、开通网上书目检索、网上续借、网上文献提供等服务。协作网合作模式是上海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创新机制,是公共、高校、科研等系统的图书馆和情报机构组成的全市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体系,进一步促进了跨系统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形成。

(二)公共博物馆(纪念馆)门类、结构日益完善。

根据《上海市博物馆事业发展总体规划(2004——2010年)》,上海要大力发展公共博物馆事业,在原有上海博物馆等综合性博物馆、中共一大会址等革命纪念馆、孙中山故居等名人纪念馆的基础上,根据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兴建一批行业博物馆;在原有国有博物馆的基础上,发展一批企业、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博物馆,使上海公共博物馆的门类更加齐全,所有制结构更加合理。这些年来博物馆(纪念馆)数量每年都有较大幅度递增,行业博物馆的涌现是一大特色,全市行业博物馆已近40余家,涵盖了银行、烟草、公安、司法、铁路运输、邮政、船舶制造、汽车、工艺美术、城市交通建设等几十个行业门类。到2009年11月已建成开业的博物馆、纪念馆已达110家。

根据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从2008年3月10日起,上海博物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向社会长期免费开放。目前,已实行长期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约有50余家。同时,由于文物保护建筑、行业内部管理、高校校园秩序等原因暂未实行长期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也积极采取各种方式开展免费参观活动。截止11月底,上海博物馆共免费接待观众约135万,其中单日最高参观流量为11,020人次。

(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不断深入。

社区活动中心建设是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面推进上海社区服务“三个中心”的建设要求,以街道、乡镇为依托,以基本文化服务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功能综合服务的公益性文化设施,是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基础平台和新型宣传教育阵地。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使用面积一般不低于3500㎡,公益性服务面积不低于使用面积的90%。活动中心应每天开放,每周开放时间累计不少于56小时,节假日期间基本文化服务项目正常对外开放;活动中心每年至少为群众免费提供12场展示展览,100种可阅读的报刊和1000种新书,提供公益性的电影放映100部(含数码电影),文艺演出活动100场(含群众文艺演出),培训讲座3000课时(含社区学校),上网100000小时(含社区信息苑);在服务保障与监督上,对中心工作人员的服务内容和方式有明确要求,并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2004年至今,按照每个街道、乡镇建1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人口超过10万的街道或乡镇可增设1个中心的建设要求,截止到2009年年底,已建成165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并将在2010年实现全市街道、乡镇全覆盖。

三、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2003年起,为了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上海开始着手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支持系统,重点推进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配送体系。同时,积极引导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以基层文化团队为基础,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广场文化活动等载体,提高群众文化活动水平,把繁荣和发展群众文化活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郊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和改善农村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

(一)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支持系统

为了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特别是支持基层文化设施为广大市民提供内容丰富的文化服务,上海在完善原有市级、区级两个层面,主要依托上海图书馆、上海群艺馆、上海博物馆等以及区县图书馆、文化馆等提供的包括产品和服务在内的公共文化内容支持系统以外,重点打造面向社区和广大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配送,支持体系。依托东方宣教服务中心开发、制作、配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及文明道德风尚的宣传教育产品和服务,目前东方宣教服务中心已具备按照不同阶段的形势和任务,定期制作、输送特定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产品的能力,已实现向全市各社区和121个定点中小学的经常性资源配送。依托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东方讲坛配送各类公益性讲座,东方讲坛根据基层的需求和选择,提供世情国情市情、形势政策与社会热点、人生发展与道德成长、教育与管理、历史文化、经济金融、法律知识、艺术鉴赏、国防知识、健康养生等十大类公益性讲座服务,截至2009年,东方讲坛聘请讲师2191位,举办点已达到334个。依托东方社区学校服务指导中心整合社区教育资源,配送各类课程教育产品,目前,全市社区学校达220所、4539个分校(教学点),覆盖全市18个区县220个街镇,其中90%的社区学校拥有独立校舍,为居民提供培训、讲座、技能、娱乐等四大类近千门课程。依托东方社区信息苑提供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和配送,通过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手段,实现互联网公共服务、网上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接入、高清数字电影播放、多媒体培训等服务功能。东方社区信息苑直接建在社区,采用标准化苑点建设,实施直营连锁管理模式,坚持安全、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由非营利性机构上海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统一管理。2003至今,已建设运营基层东方社区信息苑276家,东方农村信息点1697家,覆盖全市18个区(县)所属街(镇)及行政村。依托上海东方社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向各基层文化设施和群众文艺团队配送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书法、摄影七个门类专业文艺指导员,至2009年底中心派出辅导员已覆盖全市18个区县,超过50%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经常要求中心配送文艺指导员。除了依托上述5个机构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配送和支持外,上海还依托全市中心图书馆建设工程和全市书刊借还“一卡通”工程建设,为基层“农家书屋”图书类配送和管理提供支持。

(二)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按照“人人参与文化建设,人人共享文化成果”的宗旨,上海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群众创新各种健康的文化活动样式,注重对各种新型群众文化活动的发现、引导和支持,推动了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一是积极推动群众文艺创作,支持基层群众创造了一大批反映时代生活、具有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贴近群众生活、能让老百姓唱起来、跳起来、参与进来的文艺作品,仅 2009年就创作作品11295件。二是积极组织群众文化成果交流,依托“上海之春”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两大文化交流平台,依托“天天演”、“周周演”广场文化活动,把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军营文化、农村文化建设中涌现的好作品,好节目进行集中展示,并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配送支持系统,将优秀的群众文化活动成果展示送到社区、农村和基层,使广大市民感受到优秀的群众文艺无穷魅力,据统计,2009年各级各类群众文化活动42万场,参与人次3500万。三是打造群众文化特色品牌,开展创建群众文化特色项目活动,基本形成了一街一镇一品,一区(县)多品的新局面,这些年形成的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豫园新春民俗灯会、社区少儿京剧活动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已脍炙人口。四是积极培育群众文化活动团队,着重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一支是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2009年培训社区文艺干部32次,共计8500人,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为基层老百姓提供更为优质的文化服务。一支是社区文化指导员和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通过配送一批文艺院团的专业人才下社区和组建一批热心于文化事业的具有专业文化水平的志愿者,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一支是各类群众性文化艺术团队,对群众团队活动给予其积极的鼓励、有力的支持和有序的培育。现活跃在社区的文艺团队有10444支,开展的团队活动达38000余次。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以及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近年来上海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以及管理的模式,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行绩效和服务能力,初步形成了适合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组织体制、工作机制。

(一)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合力

为了协同各相关部门,合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海成立了市社区文化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文广局、市新闻出版局、市民政局、市总工会等相关单位组成,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推动各方面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有效落实公共文化国家重点工程。如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市委宣传部与市农委、市新闻出版局、市文广局协同,以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为平台,汇集“农家书屋”和农委的“农民科技书屋”,同时与上海公共图书馆的流转体系相结合,不仅解决了前期投入问题,也借助图书馆的图书流转机制较好地实现农村图书资源的周转、更新,形成了长效运行机制。

(二)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模式

为了保证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能够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上海在实践中引入社会专业机构,在产权不动、公共财政投入不减、公益性服务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实行委托管理。目前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委托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政府自己组建非营利组织进行管理。第二种是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部分活动或服务项目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社会机构管理。从实践来看,委托社会机构管理的优势在于专业服务能力较强,人力管理成本较低,运作比较规范,效果相对较好。比如,上海打浦桥街道办事处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民营专业机构负责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管理运行,并在专业管理团队与社会居民之间建立了规范的互动机制,初步形成了社会专业机构管理运行、政府负责保障基本运行经费、社区居民参与并监督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模式,在政府、市场、社区群众三方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走出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委托管理的新模式。

(三)创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行效能 绩效评估是政府管理文化事业的重要手段。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机构先期研究制定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运行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含资源指标、管理指标、服务指标、绩效指标和可持续发展等指标。2008年对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进行了试评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奖惩机制。2009年继续对重大公共文化活动、公益性文化资助和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财政投入等研制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逐步推行第三方评估制度。

(四)引入高新技术手段,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水平建立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中央信息管理系统,依托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改进公共文化服务管理,逐步建成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央管理平台,实现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信息联网,及时、准确采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和深度分析,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中央信息管理系统贯穿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日常管理,能及时采集、汇总和分析中心的使用、服务情况,经过试点,现已在全市44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推行。

近年来,上海在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上海将继续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按计划、有步骤的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的需求,争取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全面、功能完备、运行有效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调研报告

上海文化消费报告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报告

公共文化[推荐]

公共文化产品研究开题报告

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调研报告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上海电信考察海尔文化报告

上海公共文化情况报告
《上海公共文化情况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